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和编码方案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和编码方案

一、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亢伟民[1](2021)在《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对高频谱效率传输和高可靠性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频谱效率数据传输,目前大多数通信系统往往采用高阶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星座。在高谱效情况下,加性白高斯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采用规则的QAM星座调制距离香农限会有1.53 dB的成形损失。为了获得成形增益,可以采用概率成形(Probabilistic Shaping,PS)和几何成形(Geometric Shaping,GS)。相比几何成形GS,概率成形PS更易于硬件实现和速率匹配,目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概率成形为核心,重点研究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通过将PS技术与超奈奎斯特(Faster-than-Nyquist,FTN)传输、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等技术相结合并进行优化,提升高频谱效率场景下的可靠传输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在传统的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方案中,AWGN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的码率是不灵活的。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时混合概率成形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其中,多元LDPC码的信息位符号通过分布匹配生成不等概分布的星座调制符号,多元LDPC码的校验位符号经过星座映射后得到等概均匀分布的星座调制符号。所提方案的LDPC码率不受限,可以速率匹配更灵活。通过平均互信息(Average Mutual Information,AMI)理论分析和错误性能的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当系统采用非格雷映射的8QAM、32QAM和128QAM星座调制时,相比传统的概率成形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本文提出的分时混合概率成形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可靠性能。第二,针对FTN高谱效传输,传统方案采取规则的QAM星座调制。为了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能,本文将概率成形技术与FTN传输相结合,针对16QAM和8QAM星座调制,提出了 FTN概率成形PS方案,获得了成形增益。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成形的FTN预编码方案。基于平均互信息准则,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成形的FTN系统预编码优化算法,优化FTN PS系统的预编码系数。相比未预编码FTN PS方案,提出的FTN PS预编码方案可以获得预编码增益。第三,目前大多数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方案考虑的是AWGN信道,在无线衰落信道中,进行概率成形研究的较少。为了获得分集增益和成形增益,在衰落信道中考虑将PS用于二维的QAM星座调制。本文研究了在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概率成形PS二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能,本文提出了在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概率成形PS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同时,在提出的概率成形PS二元、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中,基于AMI准则,通过遍历搜索寻找最优的星座旋转角度,获得分集增益。第四,上述三个创新工作都是在单天线系统中进行的优化设计,考虑多天线MIMO系统,在衰落信道中,本文提出了基于概率成形PS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编码调制方案。其中,信道编码考虑采用二元LDPC码和多元LDPC码。在基于概率成形PS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二元、多元LDPC编码调制方案中,基于AMI准则,通过遍历搜索寻找最优的星座旋转角度,获得分集增益。

崔名扬[2](2020)在《毫米波Massive MIMO中波束赋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毫米波通信和Massive MIMO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在二者结合的毫米波Massive MIMO系统中,波束赋形技术是其重要环节。与传统MIMO系统相比,毫米波Massive MIMO系统中天线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导致原有的波束赋形算法的复杂度过高而难以实现。为此,本文围绕毫米波Massive MIMO中的波束赋形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为了提升毫米波Massive 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针对数模混合结构,本章以模拟预编码矩阵中元素的相位作为变量来设计模拟预编码矩阵,提出了收发解耦的混合预编码算法。对于全连接结构,首先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模拟预编码矩阵中元素的相位进行逐列求解,并通过最小二乘方法设计数字预编码矩阵,然后迭代优化模拟预编码矩阵和数字预编码矩阵以提升算法的性能。对于部分连接结构,利用模拟预编码矩阵中每一列都有很多零元素的特点,将混合预编码的目标函数按块转化成一系列子优化问题,分别是最小化最优预编码矩阵的一个子矩阵和模拟预编码矩阵一个子矩阵与数字预编码的一行的乘积之间的欧氏距离,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和最小二乘方法进行迭代求解。通过分析得出,所提两种算法的复杂度均与经典算法的复杂度类似。仿真结果表明,在全连接结构下,所提算法的频谱效率优于对比算法,在部分连接结构中,所提算法的频谱效率接近理论上限。(2)为了避免天线维度的信道矩阵的SVD操作,降低混合预编码算法的复杂度,针对数模混合结构,提出了三种收发联合的混合预编码算法。通过引入等效信道的概念,利用低维等效信道矩阵的SVD操作联合设计收发端数字部分,并推导出收发端模拟部分的优化问题等价于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的问题,然后提出三种方案求解收发端的模拟部分。第一种方案利用连续干扰抵消的思想,将模拟部分的设计问题转化成逐列优化的问题,并采用坐标下降法进行逐元素求解,经过迭代完成模拟部分的设计。为了进一步降低复杂度,第二种方案以矩阵为优化单元,通过迭代执行SVD操作和相位提取完成模拟部分的设计。最后,为了减少系统的反馈量,提出了第三种基于码本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最大化等效信道增益的思路,一次性完成模拟部分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以较低的复杂度实现与经典算法类似的频谱效率。(3)为了避免提前获取信道信息,进一步降低毫米波Massive MIMO系统的复杂度,针对模拟结构,研究了未知信道信息时,适用于视距(Line of Sight,LoS)场景和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NLoS)场景的快速波束搜索方案。首先,为了挖掘现有搜索方案的本质区别,引入了状态利用率,信息表达效率和反馈效率的概念对现有方案进行分析,得出搜索方案的状态利用率越高,其复杂度越低的结论。根据此结论,推导出利用格雷映射对每阶段子区间的编号进行编码,能够使状态利用率达到100%且搜索成功率最高。然后根据这个编码方案提出了基于波束重叠的多层波束搜索方案。通过分析得出,所提方案的状态利用率,信息表达效率和反馈效率均为100%,且搜索复杂度仅为二分搜索的50%。其次,为了使该方案具有普适性,还研究了 NLoS场景下的波束搜索方案。通过分析发现NLoS场景较LoS场景存在由多径带来误判的问题,并提出了适用于NLoS场景的波束搜索方案。

陈紫晨[3](2019)在《异构无线网络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移动通信的数据量与设备数量都呈现爆炸式增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学术界和标准化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前沿技术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升网络容量,例如:密集异构无线网络,大规模天线系统,认知微小区等。配置大规模天线的宏小区和密集微小区混合部署的异构无线网络是满足未来移动通信需求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宏小区可提供大范围或移动用户的无线通信服务。微小区可以为局部热点区域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而且,密集部署的微小区可以在不同空间上复用相同的频谱资源,这将大大提升异构无线网络单位面积的频谱效率。然而,由于宏小区与微小区使用相同的频谱资源,宏小区与微小区之间的跨层干扰,微小区与微小区之间的同层干扰,是制约密集异构无线网络部署的主要瓶颈。在传统异构无线网络中,可以使用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ICIC),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eICIC),进一步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Further 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FeICIC)和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等技术来避免小区间的干扰。然而,随着大规模天线系统在宏基站上的应用以及微小区的密集化部署,使得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干扰场景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配置大规模天线的宏基站能够通过波束赋形的方式将发射信号的能量集中于期望的用户,其对微小区的跨层干扰主要集中于被调度宏用户的周围区域。其次,随着微小区密度的不断增加,每个宏用户会受到来自多个微基站的干扰,微基站对宏用户的跨层干扰成为制约网络整体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网络密度的不断增加使微小区之间出现大量的交叉覆盖,这将进一步加剧微小区之间的同层干扰,该干扰在微小区边缘扩展的情况下尤为严重。鉴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异构无线网络的干扰抑制技术。(1)为了避免微小区对宏用户的强干扰,本文假设微基站具有认知功能,其能够侦测宏小区信道的占用情况并伺机接入。这样,就会在被调度的宏用户周围形成干扰限制域(Exclusion Zone,EZ),干扰限制域中的微基站集合称之为干扰微基站簇。尽管干扰限制域能够保证宏用户免受来自微基站的强干扰,但是牺牲了干扰限制域中微小区的性能。因此,每个干扰限制域中的宏用户与微小区之间就存在性能折中。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干扰限制域的两层网络性能折中的多用户调度方法。该方法在设计宏小区的多用户调度方案时,不仅考虑调度宏用户为宏小区带来的性能增益,同时也考虑由于调度宏用户所引发的干扰限制域中微小区的性能损失。本文将宏小区的多用户调度方法建模成网络加权和速率最大化问题。由于不同干扰限制域之间可能存在相交的微基站,使建模的优化问题的优化变量之间相互耦合。因此,本文设计了干扰微基站簇分割技术,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基于单个干扰限制域的子问题。最后,通过对每个子问题的求解,设计了贪婪迭代算法求出宏小区的调度多用户集合。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避免跨层干扰的前提下提升异构无线网络的性能。(2)在密集异构无线网络中,合理设计微小区的用户调度、发射预编码或功率分配方案,不仅能够优化网络性能,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跨层干扰和同层干扰。然而,同时设计网络中所有微小区的上述参数非常困难。本文提出了基于微小区用户调度、发射预编码和功率分配联合设计的干扰管理方法,该方法在设计微小区的用户调度、发射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方案时,不仅能够约束微基站对宏用户的最大跨层干扰,而且能够通过干扰代价矩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微小区之间的同层干扰,从而优化网络的整体性能。本文将上述三个参数的设计方法建模成多变量的最优化问题。然而,该问题由于两个原因而难以求解:1)它同时包含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2)它是一个全局优化问题,即优化目标是全体微小区对应的参数,在微小区密集部署时难以求解。因此,本文首先设计了一个辅助变量(本文称之为发射参数)来同时表征用户调度、发射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方案,从而将多变量优化问题等效为单变量优化问题。然后,通过使用干扰代价矩阵将等效后的全局优化问题分解为每个微小区求解自身发射参数的可解子问题,并明确了每个微小区设计发射参数时需要与周围哪些基站交互何种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性能优于传统单小区线性编码与非线性编码方案。而且,在密集网络中能够在少量协调信息的条件下获得接近协同多点传输(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CoMP)的性能。(3)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干扰协调技术是抑制微小区与宏小区之间跨层干扰的重要手段。凭借大规模天线宏基站出色的空间特性,本文将eICIC的资源管理维度从时域扩展到空间域,将eICIC的使用范围约束在干扰限制域中,提出了基于干扰限制域辅助的小区间干扰协调(Exclusion Zone assisted 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EZ-eICIC)技术,该技术能够为每个干扰限制域配置不同类型的子帧。同时,本文还设计了EZ-eICIC的配置方法。区别于当前eICIC机制在时域资源的配置方法,该方法从空间维度为每个干扰限制域配置独立的子帧类型。随后,干扰限制域的子帧配置问题被建模为一个最优化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求解,本文推导出任意独立干扰限制域中子帧配置的准则。最后,依据该配置准则设计了一种迭代算法,来求解网络中每个干扰限制域的子帧配置结果。仿真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EZ-eICIC方法在密集异构网络的性能明显优于当前的e ICIC方案和FeICIC方案。

谢文武[4](2018)在《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早期的模拟1G无线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的数字2G、3G、4G和正在研发的5G,无线移动通信走过了 3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无线通信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并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目前2G/3G/4G标准同时在运行。这些不同代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别,标准的差异导致基站、手机终端及运营商的不同,这些因素为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变换运营商等都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能满足多运营商、多通信标准的手机,即通常所称的多模终端,应运而生。早期的多模终端大多采用独立多模块方式,每一模块仅支持一种标准,导致此类多模终端具有面积大、功耗大和成本高等缺点。采用SiP(System In Packet)或SoC(System On a Chip)技术研发出的单芯片式多模终端,采取芯片集成或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集成的方式,虽然可以部分缓解上述这些缺点,但是仍在芯片面积与功耗方面不理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芯片设计之初,在算法层面解决各模式之间不同算法的融合问题。为此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射频芯片及其前端电路做了大量研究,以减小多模终端射频部分的复杂度和成本。然而,接收机后端解调模块仅有较少的研究,且仅限于两个标准之间的融合。为了进一步减小多模芯片的算法实现复杂度,进而减小芯片面积和降低功耗,本文提出一种通用接收机均衡器结构和信道估计结构,旨在适用于所有时域系统并与频域系统共享部分硬件加速器模块,并满足多模系统不同业务信道对不同时间紧急程度的需求;同时也提出了适合上述通用结构的算法,该算法围绕多模终端接收机后端的解调部分(包括信道估计、均衡器和干扰消除等模块)的任务,针对多小区和/或多用户场景中遇到的多小区/用户干扰消除问题,重点研究了多模结构下的信道估计算法、信道均衡算法和部分算法的优化。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多个标准的帧结构和多址接入方式不同,导致需要多种不同的均衡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时域多模(GSM/EDGE/CDMA/TD-SCDMA/CDMA2000/WCDMA)的通用接收机均衡器结构,该结构采用 JMMSE-DFE-OSR(Joint multi-cell/user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Oversample Rate)/Notch-IC-RAKE(Notch-Interference Cancel-RAKE)的自动切换方案。该方案能较好的满足多个标准,支持单用户和多用户解调,且在性能方面除了个别场景稍有恶化,其他场景均优于单模系统性能。依据不同的信道多径场景、不同信号质量、不同调制方式等条件,可在JMMSE-DFE-OSR和Notch-IC-RAKE之间进行切换,以获得更优的系统性能。而针对不同控制信道对时间响应和性能的不同需求,可在RAKE和Notch-IC-RAKE之间进行切换。因此,该自动切换方案能增加系统性能的鲁棒性。通过采用该接收机均衡器结构及其相应算法,能很好的降低多模系统的算法整体复杂度。2)针对多个标准的帧结构不同,导致信道估计算法的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时域多模接收机信道估计结构及通用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参数,如相关长度、小区个数等,来达到支持多种模式的能力。另外,针对有多小区需求的模式,可以较容易地对该算法进行扩展,以达到支持多小区信道估计的能力。该算法采用迭代方式来替换传统的矩阵求逆方法,以获得更低的实现复杂度;此外,为了提高估计精度和加快迭代收敛速度,该方案将射频部分的滤波器和成型滤波器系数当成己知部分参与估计。该方案在性能方面与单模的性能相当;在复杂度方面,复杂度有较大程度的降低。3)考虑4G频域模式与其他时域模式的融合,提出一种共享FFT/IFFT等模块以减少硬件资源的融合方案。同时提出一种针对4G的非码本预编码方案。4G是频域模式,从物理层算法角度,4G与时域系统做到真正融合比较困难,只能与时域模式共存。为了进一步减少硬件资源,本文采用了如下融合方案:将上述JMMSE-DFE-OSR均衡器在频域上实现,以达到与4G共享FFT/IFFT模块。此外,其他硬件加速器模块也可以共享,例如CORDIC等子模块。本文还研究了在TD-LTE系统中的预编码,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字符差错率上界作为优化准则的非码本预编码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保证非码本预编码算法的快速收敛,且保持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将本文提出的通用算法采用MATLAB、C++和FPGA实现了其浮点、定点平台,并与原单模系统进行了性能和复杂度两方面对比、分析与评估。分别与每一种单模的复杂度相比,除GSM外,每一种模式的复杂度均有提高;但是与其他多模方案先比,整体复杂度明显降低。从系统性能来看,仿真结果显示:与单模相比,在灵敏度场景下,TD-SCDMA性能有轻微恶化,GSM性能损失较大,但是依然能较好的满足GSM协议性能要求。在其他模式和场景下,各模式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该通用多模方案能满足各模式协议性能要求,大大降低了多模芯片的复杂度,进而减少了多模芯片的成本和功耗。本文提出的多模结构为芯片厂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多模终端解决方案,同时为相关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徐宇明[5](2015)在《面向C-RAN的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传统无线接入网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因此业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云架构无线接入网架构(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它是基于开放平台和实时云结构的协作式无线网络,由集中式基带池和远端射频单元组成。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针对数据信道基带处理中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进行研究。在信道编码方面,根据C-RAN白皮书的要求,设计一种多模高速信道编码器。该编码器采用8比特高速处理方案,能完成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 GSM)/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LTE)的递归型系统卷积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编码、交织和信道编码。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验证,表明该方案在资源消耗与运算时间上均优于传统方案。在导频图案设计方面,将C-RAN、热点及室内覆盖的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 Hotspot/indoor, LTE-Hi)、块重复正交频分多址(Block Repeat 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BR-OFDMA)和压缩感知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伪随机导频图案生成算法,设计出新的导频图案。该导频图案解决了传统压缩感知信道估计不利于现实应用的问题,使其既满足了随机性,又能使收发双方得知导频位置。仿真表明该方案接近理想性能,并在有边缘干扰的情况下优于传统方案。在信道估计算法方面,提出一种自适应分段加权匹配追踪算法。该算法利用LTE-Hi的信道特点,可在无需预知信道稀疏度与信噪比的情况下进行压缩感知信道估计,解决了传统压缩感知信道估计不利于实现与应用的问题。本文还采用信道估计与信道译码相结合的方案,进行迭代信道估计与译码。仿真表明本文的方案在信道估计准确率、误码率与运算时间上均优于传统方案。最后介绍本文的硬件平台,将以上算法通过硬件实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案具有可实现性,且性能上能满足C-RAN的要求。

陈达[6](2014)在《TD-SCDMA物理层上行发送过程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TD-SCDMA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之一,与WCDMA和CDMA2000相比具有技术上的优势:采用时分技术不需要成对的频谱,灵活帧结构适用于非对称业务,更高的频谱利用率,智能天线等。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是科研项目“SL3000平台的TD-SCDMA基带软件设计”项目中的一部分工作。该项目是为了完成TD-SCDMA物理层在硬件平台上的设计与实现,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上行发送链路的需求设计、基带模块在DSP实现、模块的处理时间和存储空间的优化及调试工作。首先论文介绍了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及与其特点,给出了TD-SCDMA的系统及其物理层的网络结构及空中接口、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并着重分析了终端物理层发送模块的功能;论文还对比分析了单核DSP平台及多核DSP平台的优缺点,说明了论文中使用的SL3000硬件平台的特性及开发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所在。其次,论文给出了物理层上行发送链路设计方案,分别使用DSP中的BSP3核和BBE核实现比特级运算处理和符号级运算处理。在设计中,考虑到BSP3核内存大小限制,把速率匹配,物理信道映射等部分模块从BSP3核移植到BBE核处理。然后,论文重点对编码模块和速率匹配模块进行了实现及优化分析。编码模块主要运用BSP3核内部指令进行时间优化,降低模块处理时间;速率匹配模块从需要打孔或者重复的比特位置分析,减少比特判断次数来降低处理时间。经过时间优化,上行发送过程的处理时间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在空间优化方面,因为模块是串行处理,运用内存复用思想,把上个模块的变量运用在下个模块中,减少了内存的使用。论文最后对整个物理层的处理时间和存储空间进行了优化前后的性能分析。

刘先攀[7](2013)在《TD-SCDMA码域参数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TD-SCDMA是由我国首次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在物理层核心技术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TD-SCDMA作为一种新技术标准,相比WCDMA和cdma2000其技术的成熟性和商用经验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需要大量的测试工作来保证其商用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终端射频参数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测试的终端射频参数包括:通道功率、占用带宽、邻道功率泄漏比、误差矢量幅度、码域功率、峰值码域误差、星座图、眼图和比特表等。目前国内外提供TD-SCDMA测试解决方案的公司有安捷伦、泰克、中电41所等,但国内大多是专用的综测仪,支持对其测量功能的频谱分析仪较少。本文在教研室现有的PXI实时频谱分析模块硬件平台的基础上采用软件编程的方式对中频处理后的基带IQ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误差矢量幅度、码域功率、峰值码域误差和比特表等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给出C语言编写参数计算函数接口。在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过程中需要用到待测信号和理想参考信号,而理想参考信号的恢复过程则是测量过程中的难点所在,本文对物理层信号处理过程研究后得出理想参考信号的恢复过程,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研究物理层的核心技术传输信道编码复用和解码解复用技术。讨论了各模块的具体实现算法,然后建立了整个系统编码复用以及解码解复用过程仿真模型。模型中各模块算法用C语言S函数实现,最后给出误码率等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2)数据流经过编码复用后进行调制、扩频和加扰以及插入训练序列码和脉冲成形处理,经频谱搬移后在无线信道中传输。本文对扩频调制环节进行分析,讨论了扩频调制环节各模块的算法,然后给出了仿真模型,产生TD-SCDMA信号。(3)得出了一种由待测信号恢复理想参考信号的方法,并由待测信号和参考信号给出误差矢量幅度、码域功率、峰值码域误差和比特表等重要参数测量方法,用C语言编程实现各参数计算的函数接口,并对参数的测量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将EVM的算法接口嵌入到上层软件中,对其进行测试并和泰克频谱分析仪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刘东华,欧建平[8](2000)在《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首先介绍了TD -SCDMA系统的信道结构 ,然后对此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信道差错控制方式及对于不同业务要求所选用的信道编码方案进行分析 ,并着重讨论了选择Turbo码作为高质量业务传输编码方案的优点及其编译码原理。

张文菲[9](2010)在《基于TD-HSDPA的系统仿真平台及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移动用户群的迅速增长和移动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之一的TD-SCDMA系统,已经难以很好的保证用户的满意度,因此引入了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技术,为了在数据通信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进一步优化HSDPA中的算法,能够持续以最小代价提升数据用户的感受度,最大程度地提升空中接口吞吐量变得十分关键,因而本文在此方向上做出一定的尝试。而对HSDPA进行整体研究前,构建系统级的仿真平台非常重要。本课题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1.本文深入研究了TD-SCDMA以及HSDPA的系统架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应用HSDPA的TD-SCDMA系统级仿真平台。该平台完成了对HSDPA特有数据模块的建模,包括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自动混合请求重传模块、快速调度模块等。该平台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可作为进一步研究HSDPA技术或评估新算法的基础。2.结合HSDPA里所采用的自适应链路机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调制编码与功率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即在原有的TD-HSDPA系统中引入动态功率控制技术,优化其性能,并借助仿真平台实现算法,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3.本课题对利用智能天线进行空分复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套应用于TD-HSDPA系统的室外空分复用装置,并在本文所述的HSDPA系统仿真平台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该装置能在HSDPA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系统吞吐量。

崔杰[10](2010)在《TD-SCDMA演进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SCDMA)的演进系统及其先进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技术。所涉及的TD-SCDMA的演进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的系统以及基于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的系统;而研究的RRM算法主要包括:基于TD-SCDM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TD-SCDMA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TD-HSDPA)反馈时延控制的快速调度(Fast Packet Scheduling, FPS)算法、基于TD-HSDPA的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Factor, OVSF)码字重用算法、TD-SCDMA长期演进(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 TD-LTE)的二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基于干扰避免的OFDM自适应资源分配(Adap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ARA)算法以及基于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RB)重用的TD-LTE三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最后本文还分析了TD-SCDMA与TD-LTE共存的系统性能。TD-SCDMA演进不仅需要系统架构的升级优化,更需要物理(Physical, PHY)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层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势组合。本文介绍的TD-SCDMA演进系统有基于CDMA的TD-HSPA/TD-HSPA+和基于OFDMA的TD-LTE/TD-LTE+,并且对其标准化过程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S A)、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 JD)、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 Repeat reQuest, HARQ)、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天线和OFDM技术等;同时对于未来通信中的无线资源的基本结构和算法也做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系统结构及特性的研究,本文讨论了基于TD-SCDMA演进系统的系统级仿真方法论,提出了多种相应的仿真模型和参数假设;并针对TD-HSPA和TD-LTE的不同点,对仿真器进行了差异性设计。本文的研究点主要包含下几个部分:首先,在TD-HSDPA中,系统利用高速下行共享信道(High Speed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HS-DSCH)作为业务信道来传输不同用户的数据流,并引入了两个共享控制信道:HS-DSCH的共享控制信道(Shared Control CHannel for HS-DSCH, HS-SCCH)和HS-DSCH的共享信息信道(Shared Information CHannel for HS-DSCH, HS-SICH),用于基站(NodeB)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UE)控制信息的交互;在TD-HSDPA协议中规定了不同信令交互的定时关系,由于采用共享反馈的机制,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的反馈在常规的调度策略模式下传输往往会有很大的时延;特别是当系统负载较大时,NodeB所接收到的反馈CQI已经无法准确体现用户当前的信道情况,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D-HSDPA反馈时延控制的调度策略,通过有效地改善TD-HSDPA系统中的用户调度和信道资源分配方式来对抗信令交互的时延特性,提高反馈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其次,TD-HSDPA采用了OVSF码作为其物理信道的扩频码,其扩频因子最大可取16;由于受到扩频码字数目的限制,TD-HSDPA和TD-SCDMA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受限的CDMA系统,本文通过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时产生的空间隔离特性,在TD-HSDPA引入空间维资源的概念,提出了一种OVSF码字重用算法,允许满足智能天线空间隔离度要求的用户群共享同一码字,从而大幅提升了系统容量,增进了用户满意度。第三,TD-LTE中所采用的OFDMA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物理层技术,由于引入了频域资源,需要更复杂的时频调度算法来挖掘更丰富的多用户分集,本文研究了跨层设计的二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通过对MAC层的时域分组调度(Time Domain Packet Scheduling, TDPS)和PHY层的频域资源分配(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DRA)的不同组合的性能评估,论证了跨层设计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考虑HARQ重传,给重传数据较高的优先级,并且能保证用户之间的公平性,为系统带来较高的性能增益。第四,本文考虑了OFDMA系统中多径时延超过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 GI)的场景,并分析了由此带来的相应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和载波间干扰(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ICI);而为了完成OFDMA系统的小区内干扰消除,大多数的文献都将研究重心放在接收端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算法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资源分配算法,通过利用非满载系统资源分配的灵活性来避免由GI不足带来的小区内干扰,从而不需要在接收端对DSP模块进行硬件升级,只需要通过软件升级即可完成干扰消除,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第五,本文在TD-LTE系统的原有资源基础上,研究通过新的关键技术来增加频谱利用效率。通过将智能天线应用在TD-LTE系统,在原有时频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资源,使TD-LTE的二维无线资源扩容成三维。新算法对满足空间隔离度的用户进行PRB重用,使系统性能得到了本质的提高。第六,本文研究了TD-SCDMA与TD-LTE双系统共存场景的系统性能,通过对于双系统的联合仿真,分析了不同方向业务之间的干扰情况,并且根据相应的结果曲线总结了不同场景下系统间对抗干扰所需的邻道干扰比(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power Ratio, ACIR)隔离度。

二、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座调制技术(概率成形与几何成形)研究现状
        1.2.2 LDPC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1.2.3 超奈奎斯特技术研究现状
        1.2.4 MIMO技术研究现状
        1.2.5 调制分集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1.3.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1.3.3 论文各章节的关联关系
第二章 基于分时混合概率成形的编码调制方案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2.1 传统概率成形
        2.2.2 分时混合概率成形
    2.3 平均互信息
        2.3.1 正交规则系统的CM-AMI和传统PS系统的CM/BICM-AMI
        2.3.2 分时混合概率成形系统HPS CM-AMI
        2.3.3 平均互信息对比
    2.4 性能仿真与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概率成形的超奈奎斯特预编码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概率成形在FTN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3.2.1 系统模型
        3.2.2 平均互信息
    3.3 基于概率成形的FTN预编码优化
        3.3.1 系统模型
        3.3.2 预编码优化算法
        3.3.3 平均互信息
    3.4 性能仿真与评估
        3.4.1 FTN PS系统性能仿真
        3.4.2 FTN PS预编码系统性能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概率成形在衰落信道下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AMI分析及最优星座旋转角度设计
    4.4 性能仿真与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概率成形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AMI分析及最优星座旋转角度设计
    5.4 性能仿真与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全文展望
附录1 缩略语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毫米波Massive MIMO中波束赋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波束赋形技术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2.1 研究现状
        1.2.2 面临的挑战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收发解耦的混合预编码算法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及相应的优化问题
        2.2.1 系统模型
        2.2.2 信道模型
        2.2.3 优化问题
    2.3 基于粒子群的混合预编码算法
        2.3.1 PSO算法介绍
        2.3.2 全连接结构的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
        2.3.3 部分连接结构的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
        2.3.4 复杂度分析
    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1 理想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2.4.2 非理想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发联合的混合预编码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及相应的优化问题
        3.2.1 系统模型
        3.2.2 优化问题
    3.3 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的设计
    3.4 基于启发式的混合预编码算法
        3.4.1 坐标下降法
        3.4.2 相位提取法
        3.4.3 复杂度分析
    3.5 基于码本的混合预编码算法
        3.5.1 基于DFT正交码本的混合预编码算法
        3.5.2 复杂度分析
    3.6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1 理想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3.6.2 非理想情况下的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波束重叠的快速搜索方案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及相应的优化问题
        4.2.1 系统模型
        4.2.2 优化问题
    4.3 现有搜索方案的性能分析
        4.3.1 现有搜索方案的介绍
        4.3.2 SUE,IRE和FE的物理意义
        4.3.3 不同搜索方案的SUE、IRE和FE分析
    4.4 LoS场景中基于波束重叠的搜索方案
        4.4.1 编码方案分析
        4.4.2 目标波束的设计
        4.4.3 训练波束和搜索方案的设计
        4.4.4 所提方案的SUE、IRE和FE分析
        4.4.5 不同搜索方案的复杂度分析
    4.5 NLoS场景中基于波束重叠的搜索方案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1 目标波束和训练波束仿真结果
        4.6.2 搜索成功率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3)异构无线网络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1.2 5G的愿景、主要技术及挑战
    1.2 异构网络中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1.2.1 宏小区多用户调度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1.2.2 微小区发射参数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1.2.3 异构网络干扰协调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干扰限制域性能折中的多用户调度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网络模型及传输模型
        2.2.1 网络模型
        2.2.2 信道模型
        2.2.3 干扰微基站簇模型
        2.2.4 传输模型
    2.3 问题建模
    2.4 基于干扰微基站簇分割的多用户调度策略
        2.4.1 单耦合场景下的多用户调度算法
        2.4.2 一般场景下的多用户调度算法
        2.4.3 复杂度分析
    2.5 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小区发射参数联合设计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网络模型
        3.2.1 协调范围模型
        3.2.2 传输模型
    3.3 问题建模
    3.4 问题等效
        3.4.1 干扰代价矩阵
        3.4.2 发射参数设计算法
        3.4.3 全局解的求解方法
        3.4.4 复杂度分析
    3.5 性能仿真
    3.6 本章小结
    附录Ⅰ
    附录Ⅱ
第四章 基于干扰限制域辅助的干扰协调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及传输模型
        4.2.1 网络模型
        4.2.2 传输模型
    4.3 EZ-eICIC配置方法
        4.3.1 问题建模
    4.4 EZ-e ICIC的配置算法
        4.4.1 干扰微基站簇分割
        4.4.2 优化问题分析
        4.4.3 干扰限制域子帧配置准则
        4.4.4 EZ-e ICIC配置算法
        4.4.5 复杂度分析
    4.5 性能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移动通信发展史
        1.1.2 单模终端架构
    1.2 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多模终端的分类
        1.2.2 多模射频前端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 多模射频芯片研究和发展现状
        1.2.4 多模基带芯片研究和发展现状
        1.2.5 行业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
    2.1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介绍
        2.1.1 GSM/EDGE系统
        2.1.2 TD-SCDMA系统
        2.1.3 EVDO系统
        2.1.4 WCDMA/1xRTT系统
        2.1.5 LTE系统
    2.2 单模帧结构及常用算法归纳
        2.2.1 帧结构及相关参数归纳
        2.2.2 接收机常用算法
    2.3 多模接收机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3. 多模接收机的信道估计研究
    3.1 单模信道估计候选算法
    3.2 多模信道估计算法
    3.3 多模信道估计--信道跟踪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评估指标
        3.4.2 迭代次数
        3.4.3 不同插值方案性能对比
    3.5 小结
4. 多模接收机的均衡器研究
    4.1 单模均衡候选算法
    4.2 多模均衡算法
        4.2.1 多模均衡中多用户方案
        4.2.2 多模均衡中多天线/过采样方案
    4.3 判决重构模块
        4.3.1 Code Domain MMSE Weighting
        4.3.2 内部结构
    4.4 基于码域陷波滤波器的干扰消除方法
    4.5 仿真与结果分析
        4.5.1 均衡器间隔和定时误差
        4.5.2 频域均衡与时域均衡性能对比
        4.5.3 DFE对性能的影响
        4.5.4 小区间干扰消除性能对比分析
        4.5.5 基于码域陷波滤波器干扰消除算法仿真
    4.6 小结
5. 多模系统中的4G预编码研究
    5.1 4G与其他模式融合
    5.2 多模系统中应用于LTE的低复杂度预编码设计研究
        5.2.1 相关研究
        5.2.2 信号模型
        5.2.3 预编码方案
        5.2.4 能量分配模块
    5.3 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多模通用算法实现与评估
    6.1 通用算法实现
    6.2 结果分析
        6.2.1 LAB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6.2.2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6.3 复杂度分析
        6.3.1 GSM/EDGE系统
        6.3.2 1xRTT/WCDMA系统
        6.3.3 EVDO系统
        6.3.4 TD-SCDMA系统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GS基本原理及复杂度估计
附录2. JD复杂度评估
附录3. JLMS基本原理及复杂度估计
附录4. MMSE-DFE复杂度估计
附录5. OFDM与CDMA的关系
附录6. 表格对照
附录7. 插图对照
附录8. 缩写
附录9. 符号标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面向C-RAN的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构架无线接入网 C-RAN
        1.2.2 信道编码
        1.2.3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
        1.2.4 信道译码联合信道估计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系统总体结构与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 C-RAN 的多模信道编码方案设计
    2.1 多模高速 CRC 编码设计
        2.1.1 CRC 校验算法
        2.1.2 多模 CRC 编码器
    2.2 多模高速信道编码设计
        2.2.1 编码器结构
        2.2.2 多模交织器
        2.2.3 多模编码器
    2.3 性能仿真
        2.3.1 资源消耗对比
        2.3.2 时间消耗对比
        2.3.3 正确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C-RAN 与 LTE-Hi 的导频图案设计
    3.1 导频概述
        3.1.1 OFDM 系统传统导频简介
        3.1.2 导频图案设计原则
        3.1.3 LTE 导频序列
    3.2 与导频相关的压缩感知理论
        3.2.1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3.2.2 信号的稀疏表示
        3.2.3 观测矩阵的设计
    3.3 C-RAN 下的 LTE-Hi 与 BR-OFDMA 情况分析
        3.3.1 C-RAN 下的 LTE-Hi 小区情况
        3.3.2 LTE-Hi 下的动态 BR-OFDMA
        3.3.3 LTE-Hi 信道特点与导频需求
    3.4 伪随机导频图案生成算法设计
        3.4.1 伪随机算法设计
        3.4.2 导频数目的确定
        3.4.3 随机因子更新算法
        3.4.4 训练序列选择及伪随机导频位置的生成
        3.4.5 搜索次优导频图案及停止条件
        3.4.6 关于停止准则的仿真分析
    3.5 协作小区导频图案设计
        3.5.1 小区间频分复用导频结构
        3.5.2 干扰探测导频
        3.5.3 重复因子的确定方法
        3.5.4 导频的频域与时域插入
        3.5.5 仿真分析
    3.6 CRC 导频的添加
    3.7 存在多普勒效应下的导频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道估计与译码的联合设计
    4.1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数学模型
    4.2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重构算法概述
        4.2.1 信号重构
        4.2.2 压缩感知算法在信道估计上的应用
        4.2.3 重构算法
    4.3 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改进算法
        4.3.1 信噪比的初始估计
        4.3.2 分段加权匹配追踪算法
    4.4 信道译码
        4.4.1 Turbo 码译码过程简介
        4.4.2 译码算法与迭代停止准则
        4.4.3 信道译码与信噪比
        4.4.4 迭代译码的反馈
    4.5 接收端总体结构
    4.6 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方案硬件实现
    5.1 硬件平台介绍
    5.2 方案实现
        5.2.1 信道编码模块的 FPGA 实现
        5.2.2 DSP 的定点化
        5.2.3 从 C 到矢量汇编的设计
    5.3 方案耗时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TD-SCDMA物理层上行发送过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TD-SCDMA概述
        1.1.1 TD-SCDMA系统特点
        1.1.2 TD-SCDMA网络结构
    1.2 论文选题来源
    1.3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TD-SCDMA系统物理层上行发送过程分析
    2.1 物理信道
    2.2 TD-SCDMA物理层上行发送过程
    2.3 基带处理平台分析
        2.3.1 单核DSP平台
        2.3.2 多核DSP平台
        2.3.3 SL3000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L3000平台的TD-SCDMA物理层上行发送链路设计
    3.1 系统硬件基础
    3.2 TD-SCDMA基带总体方案设计
        3.2.1 BSP3核处理性能分析
        3.2.2 BBE16_TX核处理性能分析
        3.2.3 总体设计方案
    3.3 TD-SCDMA基带子功能方案设计
        3.3.1 比特级功能设计
        3.3.2 符号级功能设计
        3.3.3 DSP核间数据传输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SCDMA物理层模块实现与优化
    4.1 子模块功能实现
        4.1.1 CRC校验模块
        4.1.2 编码模块
        4.1.3 第一次交织模块
        4.1.4 SpecialBurst模块
        4.1.5 速率匹配模块
        4.1.6 比特加扰模块
        4.1.7 物理信道映射模块
        4.1.8 调制扩频加扰模块
    4.2 子模块优化
        4.2.1 打包解打包优化
        4.2.2 Turbo编码模块优化
        4.2.3 速率匹配模块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SCDMA物理层优化性能分析
    5.1 处理时间优化分析
        5.1.1 BSP核
        5.1.2 BBE16_TX核
    5.2 存储空间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TD-SCDMA码域参数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TD-SCDMA 系统的物理层
    2.1 TD-SCDMA 物理层概述
    2.2 传输信道
        2.2.1 专用传输信道
        2.2.2 公共传输信道
    2.3 物理信道
        2.3.1 帧结构
        2.3.2 时隙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SCDMA 传输信道编码复用与解码解复用
    3.1 物理层编码复用与解码解复用概述
    3.2 TD-SCDMA 编码复用各模块及程序实现
        3.2.1 数据源
        3.2.2 CRC 校验
        3.2.3 传输块的级连和分段
        3.2.4 信道编码
        3.2.5 无线帧长度均衡
        3.2.6 第一次交织
        3.2.7 无线帧分割
        3.2.8 速率匹配
        3.2.9 传输信道的复用
        3.2.10 物理信道分割
        3.2.11 第二次交织
        3.2.12 子帧分割
        3.2.13 物理信道映射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D-SCDMA 上行链路扩频调制
    4.1 TD-SCDMA 上行链路扩频加扰调制
        4.1.1 比特到信号星座图的映射
        4.1.2 扩频加扰
        4.1.3 脉冲成型滤波
    4.2 TD-SCDMA 上行链路扩频加扰调制环节的仿真
        4.2.1 信号源
        4.2.2 数据调制
        4.2.3 扩频加扰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D-SCDMA 信号码域参数测量方法及软件实现
    5.1 TD-SCDMA 理想参考信号的恢复
        5.1.1 理想参考信号恢复方案
        5.1.2 匹配滤波器
        5.1.3 解扰
        5.1.4 解扩
        5.1.5 QPSK 解码
    5.2 TD-SCDMA 信号码域参数测量方法及软件实现
        5.2.1 误差矢量幅度
        5.2.2 码域功率
        5.2.3 峰值码域误差
        5.2.4 比特表
    5.3 码域参数的仿真及测试
        5.3.1 码域参数的仿真
        5.3.2 码域参数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8)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
    1. 物理信道结构
    2. 逻辑信道结构
三、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方案
    1. 信道编码组成方案
    2. 差错控制码的结构
        (1) 卷积码
        (2) 串行级联码
        (3) 并行级联码
    3. 信道的编码匹配
四、 结束语

(9)基于TD-HSDPA的系统仿真平台及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1.2 TD-SCDMA 的发展历程及HSDPA 的引入
    1.2 3GPP 的 HSDPA 的标准化及发展现状
    1.3 移动通信中的空分复用技术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TD-SCDMA 的系统架构及HSDPA 的引入
    2.1 TD-SCDMA 的概况
        2.1.1 TD-SCDMA 的网络架构
        2.1.2 TD-SCDMA 无线协议体系
        2.1.3 TD-SCDMA 物理层帧结构
    2.2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
        2.2.1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2.2.2 TD-HSDPA 的物理信道
        2.2.3 TD-HSDPA 的实现过程
    2.3 小结
第三章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的构建
    3.1 系统仿真概要
    3.2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
        3.2.1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总体描述
        3.2.2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设计流程
        3.2.3 TD-SCDMA 系统仿真平台设计
    3.3 仿真平台输出结果统计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HSDPA 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4.1 HSDPA 系统仿真平台总体架构
    4.2 HSDPA 系统仿真平台工作流程
    4.3 HSDPA 专有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快速分组调度
        4.3.2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
        4.3.3 自适应调制编码
    4.4 仿真实验
        4.4.1 仿真场景设定
        4.4.2 不同调度算法下HSDPA 的性能
        4.4.3 不同的 UE category 下的 HSDPA 性能
        4.4.4 不同的HARQ 类型的HSDPA 性能
    4.5 基于HSDPA 的一种新型自适应链路方法
    4.6 小结
第五章 HSDPA 下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5.1 智能天线原理及发展状况
    5.2 应用于TD-SCDMA 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5.2.1 基于最大接收功率值准则的GOB 算法
        5.2.2 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的EBB 算法
    5.3 基于HSDPA 的空分复用技术
        5.3.1 一套基于HSDPA 的空分复用技术的实现装置
        5.3.2 引入空分复用后调度流程的改进
    5.4 空分复用仿真结果分析与论证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0)TD-SCDMA演进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D-SCDMA的演进和标准化概述
    1.3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1.3.1. 无线资源管理模块的基本结构
        1.3.2. 无线资源管理的基本算法介绍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TD-SCDMA的演进系统
    2.1 TD-SCDMA演进系统的基本知识
        2.1.1. TD-HSDPA
        2.1.2. TD-HSUPA
        2.1.3. TD-LTE
        2.1.4. TD-HSPA+和TD-LTE+
    2.2 TD-SCDMA演进系统的关键技术
        2.2.1. 智能天线(SA)
        2.2.2. 联合检测(JD)
        2.2.3.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
        2.2.4.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2.2.5.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
        2.2.6. 正交频分复用(OFDM)
    2.3 无线通信系统的仿真实现
        2.3.1. TD-HSPA的系统级仿真
        2.3.2. TD-LTE的系统级仿真
    2.4 小结
第3章 TD-HSPA系统的RRM技术研究
    3.1 基于TD-HSDPA反馈时延的调度算法
        3.1.1. 研究点背景
        3.1.2. TD-HSDPA中的反馈时延
        3.1.3. 基于时延控制的新型调度算法
        3.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1.5. 研究点小结
    3.2 TD-HSDPA的OVSF码字重用算法
        3.2.1. 研究点背景
        3.2.2. 码字重用的SDMA准则
        3.2.3. 小区内干扰分析
        3.2.4. 码字重用算法流程及优化
        3.2.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2.6. 研究点小结
    3.3 小结
第4章 TD-LTE系统的RRM技术研究
    4.1 TD-LTE下行的二维调度及资源分配算法
        4.1.1 研究点背景
        4.1.2 跨层设计的二维算法
        4.1.3 系统SINR计算模型和仿真参数设置
        4.1.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1.5 研究点小结
    4.2 基于干扰避免的新型资源分配算法
        4.2.1 研究点背景
        4.2.2 系统干扰分析(GI不足)
        4.2.3 基于干扰避免的新型资源分配算法
        4.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2.5 研究点小结
    4.3 基于赋形天线的三维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
        4.3.1 研究点背景
        4.3.2 三维的调度和资源分配算法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4 研究点小结
    4.4 小结
第5章 TD-LTE与TD-SCDMA的系统共存研究
    5.1 系统间干扰的基本知识
    5.2 系统共存的仿真模块和参数假设
        5.2.1 网络拓扑结构
        5.2.2 路径损耗模型
        5.2.3 天线模型
        5.2.4 干扰建模
        5.2.5 结果参数定义
        5.2.6 仿真器结构及假设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概率成形的高谱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 亢伟民.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毫米波Massive MIMO中波束赋形技术研究[D]. 崔名扬.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3]异构无线网络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陈紫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无线通信多模终端的通用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研究[D]. 谢文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5]面向C-RAN的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算法研究与实现[D]. 徐宇明. 重庆邮电大学, 2015(07)
  • [6]TD-SCDMA物理层上行发送过程的研究与实现[D]. 陈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7]TD-SCDMA码域参数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 刘先攀.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及编码方案[J]. 刘东华,欧建平. 无线通信技术, 2000(04)
  • [9]基于TD-HSDPA的系统仿真平台及空分复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文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8)
  • [10]TD-SCDMA演进系统及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 崔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和编码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