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和地位的若干理论思考

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和地位的若干理论思考

一、关于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几点理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郑业鹭[1](2021)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准确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是做好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建议和政协提案发言等参政议政工作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基础。熟练掌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和工作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形象深入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丰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宪制规定,执政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色,以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与智库工作的区别等五个方面展开。第二部分从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和建议、政协提案发言、政党协商、以及学术性刊物和论坛等五个方面阐述。

杨统连[2](2021)在《关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人民政协三大主要职能之一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创造和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发挥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毛佳琪[3](2021)在《地方政协委员有效履职问题研究 ——基于吉林省A市政协考察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雪晴[4](2021)在《中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源源[5](2021)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研究 ——以十八大以来的座谈会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

朱程[6](2021)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利益代表优势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伟清[7](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政策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董鹏林[8](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张玉玲[9](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马婷[10](2021)在《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及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国情和社情的发展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当中,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民主协商形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和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能够使各方利益得到保证,真正体现了最大的公约数,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被赋予了新使命,其工作也要彰显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关于“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的重要论断,明确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治理的方向,体现了实现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治理坚强领导的重要政治内核。由此可见,通过研究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不仅能加深对民主的认识和解读,还能有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路径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系统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力图全面地梳理出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路径。本篇论文基于此,首先研究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内容,包含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内涵界定、基本原则和主要职能等内容的研究,梳理了人民政协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意义。最后本文探索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路径:一是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协商议事,三是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四是大力提升政协委员协商参与能力,五是拓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

二、关于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几点理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几点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
    1宪法的规定
    2中共关于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2.1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的形成
        2.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2.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2.4“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
        2.5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3政治协商制度
    4民主党派的地位、职能和特色
        4.1民主党派的地位
        4.2 民主党派的职能
        4.3民主党派的特色
    5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智库的异同
        5.1智库的定义
        5.2智库的特点
        5.3智库的作用
        5.4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智库的本质区别、共同点和借鉴
        5.4.1本质区别
        5.4.2共同点
        5.4.3借鉴
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1社情民意信息
        1.1基本情况
        1.2主要特点
        1.2.1特色
        1.2.2及时
        1.2.3专业
        1.2.4灵活
        1.3基本结构
        1.3.1情况反映
        1.3.2存在问题
        1.3.3意见建议
        1.4写作要点
        1.4.1选题
        1.4.2意见建议
        1.4.3撰写格式
        1.5制度建设
        1.6典型案例
    2调研和建议
        2.1基本情况
        2.2主要特点
        2.2.1有特色
        2.2.2有情况
        2.2.3有经验
        2.2.4有问题
        2.2.5有建议
        2.2.6有深度
        2.3基本结构
        2.3.1前言
        2.3.2 情况介绍
        2.3.3经验总结
        2.3.4存在问题
        2.3.5意见建议
        2.3.6结尾
        2.4注意事项
        2.4.1选题、选人、选时、选地
        2.4.2调研前的学习、沟通和讨论
        2.4.3制作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
        2.4.4调研中的座谈、考察和交流
        2.4.5调研结束的讨论和总结
        2.4.6委托调研与联合调研
        2.4.7撰写初步调研报告
        2.4.8征求意见和修改调研报告
        2.4.9提炼形成建议稿
        2.4.10上报建议和跟进落实
        2.5专题调研的理论与方法
        2.5.1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2.5.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2.5.3“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相结合
        2.5.4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
        2.5.5多维分析视角
        2.6制度建设
        2.7典型案例
    3政协提案发言
        3.1法规制度依据
        3.2主要特点
        3.2.1提案应当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任务,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3.2.2提案应当一事一案,增强可操作性,同时注意时效性和规范性
        3.2.3体现党派特色
        3.2.4大会提案与平时提案
        3.3基本结构
        3.3.1情况介绍
        3.3.2存在问题
        3.3.3意见建议
        3.4提案质量要求
        3.5政协会议发言及其质量要求
        3.6制度建设
        3.7典型案例
    4政党协商
    5学术刊物和论坛

(2)关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了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发展历程
    (一)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思想源泉。
    (二)人民政协成立后监督工作的探索。
    (三)民主监督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主要职能。
    (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开启制度化发展新阶段。
二、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定位
    (一)政治性。
    (二)非对抗性。
    (三)非强制性。
    (四)有组织性。
    (五)平台性。
三、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
    (一)加强党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领导。
    (二)突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重点。
    (三)用好用活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形式。
    (四)把凝聚共识贯穿民主监督全过程。
    (五)加强政协委员素质能力建设,加强政

(8)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及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本文的不足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容、思想来源和发展历程
    (一)人民政协相关内容
        1.人民政协的内涵界定
        2.人民政协的基本原则
        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思想来源
        1.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中的协商民主思想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民主思想
        3.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
    (三)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21-1935 年)
        2.初步探索阶段(1935-1949 年)
        3.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4.深化发展阶段(1978-2012 年)
        5.创新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二、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成就
        1.理论体系日益成熟
        2.制度建设持续推进
        3.实践探索不断创新
    (二)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
        1.增强人民群众对民主事业参与的信心
        2.提升党与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
        3.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
        1.加强政治领导
        2.加强思想领导
        3.加强组织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协商议事
        1.拓展基层政协的实践活动
        2.完善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三)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2.健全程序与保障机制建设
        3.完善工作衔接机制建设
    (四)大力提升政协委员协商参与能力
        1.提高政协委员思想政治学习的能力
        2.优化政协委员调查硏究的能力
        3.加强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能力
    (五)拓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
        1.规范现有的协商形式
        2.探索网络协商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关于人民政协性质地位的几点理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J]. 郑业鹭. 中国发展, 2021(06)
  • [2]关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J]. 杨统连.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21(03)
  • [3]地方政协委员有效履职问题研究 ——基于吉林省A市政协考察和分析[D]. 毛佳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D]. 韩雪晴. 辽宁大学, 2021
  • [5]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研究 ——以十八大以来的座谈会为研究对象[D]. 李源源.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利益代表优势性问题研究[D]. 朱程.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政策参与研究[D]. 李伟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新时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及实践路径研究[D]. 马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和地位的若干理论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