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

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

一、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屈卫星,徐至展,张文琦[1](1991)在《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包括二阶离化过程的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导出了光电子谱的解析表达式,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光电子谱进行了分析。

屈卫星,徐至展,张文琦[2](1990)在《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文中提出 在自电离理论中,人们研究较多的是原子的单光子自电离过程,而对于多光子自电离则研究较少。如果只通过吸收一个光子使基态的原子跃迁到自电离态,则要求激光场具有很高的频率,而对于原子内壳层电子的激发以及多电子剥离,通过单光子吸收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研究多光子自电离具有重要意义。 多光子自电离理论中最简单而且研究较多的是双光子自电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Lambropoulos和Zoller等人的工作,他们对于具有中间束缚态原子的双光子自电离进行了研

韩斯宇[3](2021)在《组合激光场中He+和He的电子涡旋》文中认为激光脉冲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后发生电子跃迁现象,进而形成了光电子动量分布(Photoelectron Momentum Distribution,PMD)。改变两束圆偏振激光脉冲的频率会产生结构更为复杂的电子涡旋,其包含了丰富的物理信息。电子涡旋结构的出现为强场原子分子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本文通过求解二维含时薛定谔方程(Two-dimensional Time-dependent Schr?dinger equation,2D-TDSE)的方法,探索了在具有时间延迟下的同旋和反旋椭圆偏振组合激光场中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产生的PMD及其电子涡旋。当激光脉冲角频率关系为ω2=ω1=1.14 a.u.时,通过阿秒微扰电离理论阐述了PMD及其电子涡旋的分布情况,同旋激光场下He+的PMD及其电子涡旋呈现近似环状分布,反旋激光场下He+的PMD及其电子涡旋出现四个旋臂。之后改变激光脉冲波长,使激光脉冲角频率关系为ω2=2ω1=2.28 a.u.,同旋激光场下He+的PMD及其电子涡旋有一个旋臂,反旋激光场下He+的PMD及其电子涡旋出现三个旋臂。不断改变激光场的椭偏率,经分析表明,随着激光场椭偏率的增加,沿竖直y轴方向分布的PMD会随之扩大。我们还研究了同旋和反旋椭圆偏振激光场中电子涡旋结构的旋转方向不同这一现象,发现电子涡旋的旋转方向由组合激光场中相对较大波长的激光脉冲的偏振方向决定。并且从理论上通过广义量子蒙特卡罗(Generalized Quantum Trajectory Monte Carlo,GQTMC)方法研究了He的PMD及其电子涡旋现象。借助半经典分析,确定由两束连续激光脉冲引起的两个光电子波包之间的路径差得出的相位差?S影响了涡旋结构,导致形成涡旋结构的干涉旋臂数目不同,并且涡旋结构受激光强度和波长的影响。

黄崟东[4](2017)在《取向分子的高次谐波与太赫兹辐射的同步测量与相干调控》文中研究指明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作用下,可以相干地发射处于极紫外到软X射线之间的高次谐波,也可以相干地发射处于毫米亚毫米波段的太赫兹波。同步探测高次谐波与太赫兹光谱(HATS)是研究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结构以及强激光场下电子动力学的新型光学方法。由于太赫兹波与高次谐波在能量以及空间尺度上存在的五个量级的巨大差异,同步探测这两种辐射有助于加深对强场下电子运动过程的理解,实现辐射的原位调控。本文首先回顾了强场下的电子运动,介绍了分子体系下的一些新型探测方法;其次,介绍了取向分子HATS光谱的实验实现,包括分子的转动冷却、光学瞬态取向以及基于双色场的HATS光谱产生与探测技术;再次,利用取向分子的HATS光谱研究了氮气分子的最外层轨道结构和二氧化碳分子的多通道动力学信息;最后,对HATS技术在分子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主要创新点在于:(1)探测了取向角度微分的分子太赫兹辐射,并利用氮气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验证了太赫兹辐射与分子角向电离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对分子电离基于太赫兹辐射的全光、相干测量。光学探测手段既是对现有的基于电子或者离子的探测结果的补充,同时其相干本质也有助于加深对电子电离过程的理解。(2)实现了取向分子的HATS光谱产生与探测,并利用太赫兹波与高次谐波的取向关联辐射解构了氮气分子最外层轨道的角度微分光复合/光电离截面信息。同步测量HATS光谱可以全光地得到电子电离与复合,将两种频段结合可以更好得呈现出分子轨道特性。(3)发展了二维的HATS光谱技术,结合了双色场对传播过程的相位调控以及取向角对光电离与光复合的选择,观察到了谐波产生中的多通道干涉效应,实现了对谐波辐射中的电子电离-传播-复合全过程的原位相干调控。

郝建兴[5](2017)在《椭圆偏振强激光场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激光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强场中的原子、分子电离现象成为原子分子物理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强场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之相关联的实验现象以及研究原子分子电离现象的理论。本文运用半经典模型对Ar原子在椭圆偏振场下的非次序双电离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椭圆偏振激光场的椭偏率可以实现对主偏振方向(Z方向)以及副偏振方向(X方向)电子-电子关联的控制。另外我们还研究了椭偏场下再碰撞轨道对非次序双电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激光场椭偏率可以改变不同碰撞轨道的相对贡献,进而实现对再散射轨道的控制。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强场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现象。接着重点介绍了非次序双电离的理论及相关实验现象。第二章,半经典再散射模型在研究强场物理现象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章详细介绍了论文中所采用的椭圆偏振激光场下的半经典再散射模型。第三章,在半经典模型中我们研究了椭偏场下Ar原子的三维电子-电子关联,得到了不同椭偏率下关联电子动量分布,进一步分析得到了椭偏率对非对称参数α在XYZ三个方向的影响。我们的工作通过改变椭圆偏振强激光场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三维电子-电子关联的控制。另外,我们还研究了椭圆偏振激光场对非次序双电离再散射轨道的影响。第四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了展望。

刘金磊[6](2018)在《强激光场下光电子超快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强、超短的激光脉冲与原子、分子、凝聚态相互作用带来了很多新的物理现象。强场物理的研究为人们探测和调控物质的超快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发展了经典轨迹蒙特卡洛方法和德布罗意-波姆力学分析方法,结合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深入地研究了激光场作用下电子在库伦势和周期势中的超快动力学过程,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太赫兹波的产生、低能光电子和里德堡态电子产生等近阈过程之间的联系。利用三维经典轨迹蒙特卡洛方法,给出了线偏双色场和少周期激光场中电子的隧穿坐标与末态能量的对应关系,发现库伦势的聚焦效应在三种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电子谱随激光场不对称性的调制行为,发现太赫兹的产生与低能光电子相同,主要由前向散射电子的贡献,而里德堡态电子产额的调制则与太赫兹的产生的调制行为相反。在这一工作中,首次建立了三种近阈值过程的联系,为实现太赫兹波和光电子的同步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基于太赫兹偏振测量的全光阿秒钟技术。通过计算少周期圆偏激光脉冲作用下的光电子动量谱和光电流,发现二者的偏转角相同。由于基态耗散和库伦势对偏转角的影响,偏转角随着激光光强的变化曲线显示出膝形结构。这一结构在不同波长激光作用下的不同原子体系中普遍存在。结合太赫兹空气偏置相干测量技术,测量了圆偏基频+线偏倍频的双色激光场与惰性气体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太赫兹电场,发现产生的太赫兹波的偏振方向随双色场相位延迟的变化而发生转动。偏转角随激光光强的变化曲线同样显示出膝型结构,说明了基于太赫兹偏振测量的全光阿秒钟可以实现传统阿秒钟相同的测量过程。第三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固体谐波产生过程与隧穿波包的辐射特性。首次在固体谐波的产生过程中引入量子轨迹的概念,利用德布罗意-波姆力学方法分析了电子在周期势中的超快动力学过程,发现由于电子波包的非局域性,量子轨迹表现出相似的动态布洛赫振荡,但不同轨迹的辐射谱有着较大差别。随着激光强度的逐渐增大,动态布洛赫振荡频率增大,与此同时,可能会出现量子轨迹跟随激光波形的整体移动。在电子隧穿波包的辐射特性的研究中发现,在无外场的情况下,随着波包初始能量的增加,在势垒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出现两个辐射的产生时刻。可以实现通过辐射谱的振荡结构反推辐射产生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为全光阿秒钟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静电场的驱动下,反射的波包会重新加速回到势垒附近,发生波包的干涉,出现更为复杂的辐射结构。

姚关华,徐至展[7](1989)在《强激光场诱导自电离理论》文中研究指明在Fano模型中考虑了在离化限之上额外吸收一个光子的二阶离化过程,重新研究了强激光场诱导自电离的动力学,着重讨论了二阶离化过程对光电子谱的重要影响.

林志阳[8](2013)在《基于中红外飞秒激光场的原子分子电离行为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短强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超越了传统微扰论框架内的非线性光学的范畴,进入了极端非线性光学区域,成为当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在该区域内,超短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系列有趣且新颖的高度非线性物理现象,如阈上电离、非顺序双电离、高次谐波辐射产生、库仑爆炸等。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电离过程是理解这些极端非线性过程的基础,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在原子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理解电子动力学,还将推动分子结构及动力学超快成像技术的发展,从而为观测和控制分子化学反应过程奠定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超短强激光技术,绝大多数强场电离实验研究都局限于飞秒钛宝石激光输出的波段(800nm附近)。近几年,基于光参量放大技术的可调谐中红外超短激光脉冲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强场物理领域中迄今很少探索到的参量空间,使强场电离研究更容易深入到隧穿电离甚至深隧穿电离区域,为完整的强场电离物理图像的形成创造了可能性。本论文系统地开展了稀有气体原子以及同核双原子分子与中红外波段超短强激光相互作用引起的电离实验研究,通过测量原子分子在不同激光参数(如激光波长和强度)条件下的电离离子产量以及光电子能量和角分布,观察到了强场电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新现象和新效应。结合合适理论模型,阐明了这些现象和效应的物理起因,揭示出原子实库仑势以及分子基态结构等对强场电离过程的重要影响。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实验上系统研究了中红外波长下稀有气体原子(Ar, Kr和Xe)和双原子分子气体(N2和O2)的阈上电离行为。首次观测到在中红外波长下阈上电离光电子能谱中出现的两个新奇低能结构,即非常低能结构(Very Low-Energy Structure, VLES)和较高低能结构(High Low-Energy Structure, HLES)。这两个结构在所有研究气体中均出现,但呈现出不同的激光参数依赖关系。结合半经典理论模型,从电子能谱,二维动量分布以及初始相位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这两结构的形成机制,揭示出原子实库仑势与出射电子之间的长程库仑相互作用是这两个结构形成的物理起因。2基于半经典理论模型,引入库仑势软化参数进一步甄别原子实库仑势对VLES和HLES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虽然这两个结构的形成都来自于电子与原子实库仑势的相互作用,但是它们的形成对应不同的物理机制,即VLES源于电子与原子实在较短距离内的相互作用,而HLES可归结于较远距离内的相互作用。3实验上研究并比较了不同中红外波长下同核双原子分子(N2和O2)与电离势相近的对照原子(Xe和Ar)之间电离行为的差异。首次观察到,与近红外波长下的实验结果相比,在中红外波长下O2分子相对于Xe原子发生了与光强和波长皆有关系的电离抑制现象;而N2分子的电离率与其对照原子Ar基本一样,并且不随着光强和波长改变而变化,其行为类似于无结构的原子。结合散射矩阵理论计算,我们很好地重复了实验结果并揭示出由于O2分子基态波函数具有反键对称性,来自不同氧原子核的电离电子波包间会发生相消干涉,该干涉效应引起的分子电离抑制随着激光波长和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强,从而产生了实验观察到的电离抑制对波长和光强的强烈依赖现象。我们的研究澄清了长期以来对双原子分子(02)在强场中出现奇特电离抑制现象背后物理机制的争议。

刘春华[9](2006)在《强场下小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激光场下分子的光电离和光解离已引起人们的多年的关注。相对于弱场来说,强激光场下原子和分子的动力学行为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含时波包方法作为物理化学重要分支,在研究分子反应散射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其理论框架在分子物理和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含时波包法有许多优点,除了数值计算上的高效率外,该方法还为动力学提供了物理意义明确而直观的图像,它既具有经典的直观,又不乏量子力学的准确。另外,含时量子波包法尤其适用于研究体系随时间演化的问题。目前对强场下分子的光电离动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分子上。对小分子的动力学理论处理中,一维两态问题是最简单的情况。对强场下小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处理不仅对处理大分子的强场效应有借鉴作用,对理解和实施原子与分子过程的激光操控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能谱(REMPI PES)技术是研究小分子激发态的有效手段。本论文利用量子力学含时波包传播中的分裂算符-傅立叶变换方法研究强场下双原子分子RbI的1+3多光子电离时间分辨光电子能谱。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首先给出了RbI分子1+3多光子电离的理论模型,并写出模拟过程的含时Schr?dinger方程。由于电离过程涉及到两个离子态,模拟过程同时考虑了三光子电离过程和自电离过程。(2)利用分裂算符-傅立叶变换方法演化波包,模拟得到了不同探测—延迟时间下RbI分子1+3多光子电离的光电子能谱。由于模拟过程同时考虑了两个电离过程,所得光电子能谱由两部分信号组成。(3)通过对时间分辨光电子能谱进行分析,得到了强场对RbI分子势能面施加影响的信息。结果表明,泵浦-探测延迟时间对光电子能谱的强度和位置均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实质上是由于强场的存在改变了相关势能面的位置以及存在势能面之间的交叉所导致的。所得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强场下分子的动力学行为,而

杨景[10](2004)在《碘甲烷(CH3I)在飞秒激光场的电离解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几十年,碘甲烷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分子。我们在脉宽为100fs波长为800nm光强为1014W/cm2左右的激光系统下对其电离解离机制进行了研究,Cm+(m≦4),In+(n≦6),CHn+(n=13)等离子,还有CH22+产生,更高价的离子由于其质谱峰与O+和H2O+的质谱峰重合而无法辨清(在实验中还可能产生了碘的I7+、I8+)。碘甲烷分子很容易从基态被激发到3Q0,3Q1,1Q1三个激发态,发生解离,产生甲基和碘原子等中性碎片,这个过程只需吸收2个800nm的光子,然而碘甲烷分子被电离则需要吸收更多的800nm的光子,因此碘甲烷可能是先解离然后再被电离。El-Sayed等人在266nm,脉宽为35ps激光系统下对碘甲烷分子进行了研究,证明先电离然后解离是其主要机制。C.Kosmidis等人在1064nm,532nm的ps,ns的激光系统下、P.Graham等人及Castleman等人在790nm左右飞秒激光系统下也分别对碘甲烷分子进行了研究,都认为碘甲烷分子先电离然后解离。 <WP=64>在质谱中,母体离子明显存在,观察到的多电荷的原子离子Cm+(m≦4)和In+(n≦6)都存在复杂峰型。这样现象在P.Graham及Castleman等人的飞秒实验中都被观察到,认为复杂峰型是母体离子库仑爆炸产生的。在低强度的ps和ns实验中这样的峰型也有记录,因此质谱上所看到的复杂峰型,可能是探测器探测到的正向及反向飞向探测器的离子。所以要进一步确认碘甲烷分子在该实验条件下的电离解离机制还需考虑碎片离子的动能分布。我们实验所用光强比其它相关飞秒实验要低很多,为了进一步证明所观察到的复杂峰型的成因,我们通过相同价态的碘离子到达探测器的时间差,计算了母体离子在反应室解离瞬间的动能。随着碘离子价态升高,碎片瞬间动能增大,这证明高价态碘离子不是低价态碘离子的多光子电离得来的,所以他们应该是母体分子的高价离子爆炸得来的,因此在该实验中有库仑爆炸发生。在质谱上我们还观察到CH22+碎片,没有观察到CH2+,CH32+等离子碎片,通过gaussian98软件包,在PC机上用MP2/6-311g*分别对CH2+,CH22+,CH32+构型优化和频率分析,发现CH2+,CH32+不是稳定结构,如果它们存在,其寿命也极短不能被我们的探测器所记录,而CH22+能以(H-C-H)2+直线型结构稳定存在。我们还用更大机组对CH3I2+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这种分子离子在基态不是稳定的,因此其存在还需进一步<WP=65>理论和实验验证。P.Graham等人认为在光强低于大约1014W/cm2时只有CH3I+、I+、CH3+等碎片而没有碘和碳的高价离子,而我们用800nm,光强在1014W/cm2左右的激光也观察到了碘和碳的高价离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碘各种离子飞行时间质谱峰的三峰结构,这与Castleman所报道的峰型不大一样,通过简单理论计算和结合实验条件的计算机模拟,发现三峰结构的中间峰对应于碘离子的零动能峰,利用Keldysh因子,认为这些碘离子来源于碘原子的多光子电离。在整个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各种碘离子强度的规则布居,认为这与激光束的空间结构是紧密相连的,也与我们在引出场前所加的一个狭缝有些关系。本文还试图对同类小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解离机制建立一种明晰的分析方案,对激光结构、波长、脉宽、光强以及激光偏振对电离解离机制的影响建立一种规律分析。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这方面的工作将会不断得到补充和改进。

二、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3)组合激光场中He+和He的电子涡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激光技术发展进程
    1.2 强激光场中的电离现象
        1.2.1 多光子电离
        1.2.2 隧穿电离
        1.2.3 越垒电离
    1.3 高次谐波特征及物理机制
    1.4 电子涡旋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理论模型和方法
    2.1 激光脉冲的一般表达式
    2.2 原子或分子模型势
    2.3 激光场作用下的含时薛定谔方程
    2.4 虚时演化方法求解初始波函数
    2.5 分裂算符方法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
3 椭圆偏振激光场中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形成的电子涡旋
    3.1 引言
    3.2 理论方法
    3.3 单束椭圆偏振激光脉冲下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形成的光电子动量分布
    3.4 椭圆偏振组合激光场中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形成的电子涡旋
        3.4.1 反旋椭圆偏振组合激光场中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形成的电子涡旋
        3.4.2 反旋椭圆偏振组合激光场中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形成的电子涡旋
    3.5 波长不同的椭圆偏振组合激光场中He~+发生双光子电离所形成电子涡旋
    3.6 双色椭圆偏振激光场的波长对电子涡旋旋转方向的影响
    3.7 小结
4 广义量子蒙特卡罗模型下的电子涡旋
    4.1 引言
    4.2 理论方法
    4.3 广义量子蒙特卡罗模型下He原子的电子涡旋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取向分子的高次谐波与太赫兹辐射的同步测量与相干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强场下分子的超快探测与调控
    1.1 探测与调控
    1.2 强场下电子的动力学行为
        1.2.1 从微扰非线性光学到强场非线性光学
        1.2.2 强激光场下的电离
        1.2.3 再散射过程中的高次谐波与太赫兹产生
    1.3 基于新型光学与电子学方法的分子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
        1.3.1 分子体系的研究特点
        1.3.2 利用太赫兹波对分子的研究
        1.3.3 利用高次谐波对分子的研究
        1.3.4 利用时间分辨的电子谱研究分子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探测技术
    2.1 飞秒激光系统与脉冲表征
        2.1.1 飞秒激光器
        2.1.2 脉宽测量
    2.2 超音速膨胀
    2.3 无外场下的分子取向
        2.3.1 分子取向的基础理论
        2.3.2 分子取向程度的表征
        2.3.3 极性分子的定向
        2.3.4 分子取向的热点与下一代方法
    2.4 分子的HATS实验探测技术
        2.4.1 双色场的重合
        2.4.2 高次谐波与太赫兹辐射的产生
        2.4.3 高次谐波辐射与太赫兹波的探测
        2.4.4 利用双色场得到谐波辐射相位信息
        2.4.5 调节双色场相对相位时的光程补偿
第三章 利用HATS光谱揭示分子单轨道的角向光电离截面:以氮气为例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条件
    3.3 实验结果
        3.3.1 取向与反取向的高次谐波与太赫兹辐射强度
        3.3.2 半重现时刻的HATS光谱
        3.3.3 氮气分子太赫兹辐射的双色场最优相位
    3.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4.1 获得单个分子辐射的解卷积方法
        3.4.2 利用分子坐标系下的HATS辐射推导微分光电离截面
        3.4.3 分子的光电离截面极小值的物理含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HATS光谱揭示强场中分子辐射的多轨道贡献:以二氧化碳为例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条件
    4.3 实验结果
        4.3.1 二氧化碳分子的取向
        4.3.2 二氧化碳分子的角向电离调制
        4.3.3 二氧化碳分子的二维HATS光谱
    4.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4.1 取向中的高阶转动相干效应
        4.4.2 二氧化碳分子在强场中的多轨道效应
        4.4.3 利用双色场相对相位对角向谐波极小值的调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后记与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椭圆偏振强激光场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强场物理下的原子物理现象
    1.1 强场物理简介及一些基本概念
        1.1.1 超快激光技术的发展
        1.1.2 强场有多强
        1.1.3 隧穿电离与越垒电离
        1.1.4 ADK理论
    1.2 强场物理基本现象
        1.2.1 多光子电离
        1.2.2 阈上电离
        1.2.3 高次谐波产生
    1.3 非次序双电离
        1.3.1 非次序双电离的基本实验事实
        1.3.2 椭偏场下的非次序双电离
    1.4 电子再散射图像
第二章 椭圆偏振场下的半经典再散射模型
    2.1 引言
    2.2 半经典模型方法
    2.3 模型在非次序双电离中的应用
第三章 椭圆偏振场对氩原子双电离的影响
    3.1 引言
    3.2 数值结果及讨论
        3.2.1 椭偏场对三维电子-电子关联的影响
        3.2.2 椭偏场对电子再碰撞轨道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强激光场下光电子超快动力学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强激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过程
        1.2.1 阈上电离及低能电子结构
        1.2.2 高次谐波的产生
        1.2.3 太赫兹波的产生
        1.2.4 里德堡态电子的产生
    1.3 阿秒光谱技术简介
        1.3.1 阿秒条纹相机技术与光电离动力学
        1.3.2 阿秒钟技术与隧穿电离动力学
        1.3.3 阿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
    1.4 强激光场中固体谐波的产生
        1.4.1 固体谐波的实验进展
        1.4.2 固体谐波的理论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激光场的描述
        2.1.2 含时薛定谔方程
    2.2 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
        2.2.1 波函数的传播
        2.2.2 光电子谱的计算
        2.2.3 辐射谱的计算
    2.3 经典轨迹蒙特卡洛方法
        2.3.1 计算方法
        2.3.2 经典轨迹蒙特卡洛方法的量子修正
    2.4 德布罗意-波姆力学方法
    2.5 三种计算方法的特点
第三章 强激光场中低能电子动力学与太赫兹波的产生
    3.1 太赫兹波的产生与低能电子产生的关系
        3.1.1 研究背景
        3.1.2 理论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总结
    3.2 太赫兹波的产生与里德堡态电子产生的关系
        3.2.1 研究背景
        3.2.2 理论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太赫兹探测的全光阿秒钟研究
    4.1 少周期圆偏激光场中光电流的偏转角研究
        4.1.1 研究背景
        4.1.2 计算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总结
    4.2 全光阿秒钟技术的初步探索
        4.2.1 实验装置与测量结果
        4.2.2 分析与讨论
        4.2.3 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体高次谐波产生过程的电子动力学研究
    5.1 固体谐波产生过程中动态布洛赫振荡的波姆力学分析
        5.1.1 研究背景
        5.1.2 理论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结论
    5.2 隧穿电子波包的辐射性质研究
        5.2.1 研究背景
        5.2.2 理论方法
        5.2.3 无外场时隧穿波包的辐射
        5.2.4 外场加速下隧穿波包的辐射
        5.2.5 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原子单位制
附录B 相关公式的详细推导
    B.0.1 隧穿位置公式的推导
    B.0.2 渐近动量公式的推导

(8)基于中红外飞秒激光场的原子分子电离行为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超短强激光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1.1 调Q技术
        1.1.2 锁模技术
        1.1.3 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PA)
        1.1.4 光参量放大技术(OPA)
    1.2 超短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
        1.2.1 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行为
        1.2.1.1 多光子电离
        1.2.1.2 阈上电离
        1.2.1.3 隧穿电离
        1.2.1.4 越垒电离
        1.2.2 非顺序双电离
        1.2.3 高次谐波产生
        1.2.4 强激光场中分子的电离抑制现象
    1.3 强场原子分子物理的主要理论方法
        1.3.1 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
        1.3.2 半经典理论及其模型化
        1.3.3 散射矩阵理论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实验系统/测量方法
    2.1 实验技术简介
        2.1.1 飞行时间谱仪原理简介
        2.1.2 本论文实验过程简介
    2.2 激光系统
        2.2.1 钛宝石振荡器
        2.2.2 啁啾脉冲放大系统
        2.2.3 光参量放大系统
        2.2.4 激光参数的测量
    2.3 真空系统
        2.3.1 真空装置
        2.3.2 超高真空的获得
    2.4 离子透镜
    2.5 信号探测和采集系统
        2.5.1 信号探测系统
        2.5.2 信号甄别系统
        2.5.3 信号采集系统
第三章 中红外波段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阈上电离研究
    3.1 研究背景介绍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
        3.3.1 实验结果
        3.3.1.1 高能平台结构
        3.3.1.2 低能光电子能谱
        3.3.1.3 低能光电子角分布
        3.3.2 理论分析
        3.3.2.1 半经典理论模型
        3.3.2.2 低能结构的形成
        3.3.2.3 VLES与HLES具体形成机制的差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红外波段强激光场下双原子分子电离抑制研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
        4.3.1 实验结果
        4.3.2 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强场下小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1 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
    1.2 波包动力学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 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能谱
    2.1 引言
    2.2 多光子电离过程
        2.2.1 直接光电离过程
        2.2.2 自电离过程
    2.3 双光子过程的理论处理
    2.4 传统光电子能谱技术与多光子电离光电子能谱
第三章 理论方法
    3.1 基本理论
        3.1.1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
        3.1.2 格点表象和有限基表象
        3.1.3 基本理论
    3.2 数值模拟方法
    3.3 计算中对电离连续的处理
    3.4 光电子能谱的给出
第四章 RbI 分子多光子电离时间分辨光电子能谱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
    4.3 计算方法
    4.4 泵浦-探测延迟时间对光电子能谱的影响
        4.4.1 延迟时间对光电子能谱强度的影响
        4.4.2 延迟时间对光电子能谱位置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碘甲烷(CH3I)在飞秒激光场的电离解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飞秒激光
    1.2 多光子过程
    1.3 多光子电离解离原理
    1.4 场电离
    1.5 强激光场中分子离子的库仑爆炸
    1.6 碘甲烷分子的多光子电离解离研究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和设备
        2.1.1 飞行时间质谱仪
        2.1.2 电子能谱系统
        2.1.3 真空系统和配气系统
        2.1.4 激光系统
        2.1.5 数据采集系统
    2.2 实验方法
        2.2.1 时序控制
        2.2.2 数据采集
        2.2.3 数据处理
        2.2.4 简单模拟和计算
第三章 实验分析与讨论
    3.1 碘甲烷解离机制
    3.2 CH22+及CH3I2+碎片
    3.3 激光特性对碘甲烷电离解离的影响
    3.4 碘离子强度变化
    3.5 碘离子质谱的三峰结构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摘 要
ABSTRACT

四、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J]. 屈卫星,徐至展,张文琦. 光学学报, 1991(01)
  • [2]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J]. 屈卫星,徐至展,张文琦.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90(S1)
  • [3]组合激光场中He+和He的电子涡旋[D]. 韩斯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 [4]取向分子的高次谐波与太赫兹辐射的同步测量与相干调控[D]. 黄崟东.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椭圆偏振强激光场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研究[D]. 郝建兴. 山西大学, 2017(03)
  • [6]强激光场下光电子超快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 刘金磊.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强激光场诱导自电离理论[J]. 姚关华,徐至展. 光学学报, 1989(08)
  • [8]基于中红外飞秒激光场的原子分子电离行为若干问题的研究[D]. 林志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3(11)
  • [9]强场下小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研究[D]. 刘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10]碘甲烷(CH3I)在飞秒激光场的电离解离研究[D]. 杨景. 吉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强激光场下的双光子自电离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