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江南下落与《破江》《淮沙》的写作时间

屈原在江南下落与《破江》《淮沙》的写作时间

一、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论文文献综述)

林冉[1](2017)在《胡文英与《屈骚指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乾嘉时期朴学盛行,此时也是楚辞学研究极为繁盛的时期。朴学家们研究《楚辞》以广征博引、实事求是见长,尤为注重对《楚辞》名物、地理的考据,代表作有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注》、王念孙《毛诗群经楚辞韵谱》等。但也有不少学者不满考据者割裂《楚辞》文脉大义的弊病,专注于阐释《楚辞》的文意与文脉,章句类代表作有陈本礼《屈辞精义》、刘梦鹏《屈子章句》、胡文英《屈骚指掌》等。其中胡文英《屈骚指掌》作为乾嘉朴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注释体例虽以章句为主,但由于深受乾嘉朴学的影响,亦注重考据名物、地理等,他曾五次涉楚实地考察,可见其用力之深。清代朴学大家王鸣盛曾赞扬《屈骚指掌》考索名物精细,胡文英不少独到的见解亦受到当代学者们的肯定,《屈骚指掌》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楚辞注本。就目前学界对胡文英及《屈骚指掌》的研究现状看,取得了一些成果,对胡文英的生平事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屈骚指掌》的注释方法与体例研究得较多。但关于胡文英的生平事迹及注骚动机的研究仍不够明确与全面,并且存在错误与矛盾之处。此外,《屈骚指掌》的特色、不足及其对旧注(《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的沿袭与创新之处尚未得到充分讨论,因此对胡文英及《屈骚指掌》的研究尚存在较大的空间。由于记载胡文英生平事迹的文献稀少且研究楚辞的着述、论文浩如烟海,有些问题仍存在争议,研究工作的开展确有一定的难度。为克服以上困难,采用文献分析法、纵向对比法、综合研究法、知人论事法对胡文英及《屈骚指掌》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胡文英着作序跋及《武进阳湖县志》《武阳志余》《江苏省通志稿》《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清代缙绅全书》等相关记载,对胡文英生平进行深入探讨,纠正前人混淆同名者、胡文英字号的错误,理清胡文英籍贯、家世、科举经历的基本情况。进而得出胡文英因仕途不顺、尤嗜屈骚、不满旧注之弊创作了《屈骚指掌》。其次,对于《屈骚指掌》一书,横向上将其置于乾嘉朴学这一大背景中研究。胡文英采用考据法对屈骚地理、名物、音韵、民俗进行考证,但在具体操作上,胡文英则是亲涉楚地、实地考察,这又有别于同时期治骚者的引经据典,经他实地考证后的成果具有浓郁的楚地特色,对于研究《楚辞》与楚地风物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屈骚指掌》是清代章句派注释《楚辞》的代表作,体现了楚辞研究由重考据向重文意阐释发展的趋势。纵向上将《屈骚指掌》置于楚辞接受史中,主要与《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进行对比,《屈骚指掌》在字词及文意解释方面均有沿袭旧说之处。考证名物与时谚、结合屈原处境与楚国国情阐释文意、解读“求女”情节是《屈骚指掌》补充前人注释、阐发新见的关键之处。胡文英治骚力求新变使《屈骚指掌》新解层出,但也暴露了该书在字词训诂、文意阐释、时地考证上存在牵强附会、主观臆断的弊病。

赵然[2](2016)在《游国恩楚辞学研究》文中认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另一方面吸纳融入了西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在楚辞研究方面,游国恩正是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游国恩楚辞学与清末民初的哲学、艺术、社会思潮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这些构成了游国恩楚辞学的外部环境。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坚忍不拔的性情、勤奋不辍的探索加上天资聪慧,这成为影响游国恩楚辞学的个人因素。外部环境与个人因素共同孕育了游国恩的楚辞学体系。游国恩楚辞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楚辞学作家论、楚辞学作品论、楚辞学文献论、楚辞学史论。游国恩楚辞学作家论包括屈原和宋玉两部分,屈原论涉及屈原的生卒年限、身份、思想宋玉论涉及宋玉的生卒年、师从关系。游国恩在楚辞学研究过程中提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卒于公元前277年。游国恩认为屈原出身于天文世家,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他没有考证二者的先后顺序。游国恩对屈原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既有儒道法的内容,又有阴阳家的成分。游国恩认为宋玉出生于公元前296年,卒于公元前235年。对于屈原作品的篇数,游国恩前后持不同的观点。他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有十二篇。在《屈赋考源》中承认《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在1946年版的《屈原》中游国恩认为屈原作品有十三篇。在1963年版的《屈原》中,游国恩认为屈原作品共存世二十四篇。他承认《九歌》经过屈原的润色,《天问》是屈原最早的作品,《离骚》作于其再放襄王时,《招魂》也是他的作品。《九辩》是宋玉的作品,有明显抄袭屈原作品的痕迹。游国恩作为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开拓者对宋玉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科学地评判,主要表现在其借古乐为新裁,以抒发情思;为文开拓形式,描写入神;宋玉悲秋,成为文学上之习语。游国恩提出了楚辞流传下来的两个缘由,一是由于楚国广大人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护与同情;二是屈原后辈对于屈原作品的爱好和祖述。淮南王刘安是第一个给《楚辞》作注的人,但他只注了《离骚传》一篇。游国恩指出了朱熹《楚辞集注》的一些弊端,如不知大言、小言,乃后人伪作;洪氏《补注》长于名物考证、音韵训诂,微词奥义较少发明。游国恩楚辞学研究还包含楚辞艺术论和楚辞审美论。游国恩认为楚辞比兴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女人”来做比兴的材料。北方文学《诗经》是楚辞形成的一个源流。南方文学中的《道德经》和民间歌谣成为楚辞的另一个重要源泉。游国恩研究了楚辞的发展流向,它成为是中国辞赋之祖、骈俪文之祖、七言诗之祖。楚辞作为审美客体存在,游国恩关注的是渗透在审美形式中的意蕴。这里面既有他自己深沉的情感体验,又有其对人生价值意义理性思考。纂义体例是游国恩对楚辞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是对两千年楚辞学研究的一个总结,是楚辞学资料丰富的宝库。这种以文系人、以人观诗的形式便于查阅;“谨按”点评精当。比较游国恩纂义与闻一多校补体例,发现游国恩纂义研究重点在于疏通文义,闻一多的校补研究重在校正文字;游国恩注重古人对楚辞的研究,闻一多比较重视近人的研究成果。游国恩的学术个性“平正通达”。他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又吸收融合了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意识。闻一多是游国恩的好友,他们在探索以楚辞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的学术道路上并肩前行,二人的学术成果构成了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的一道亮丽风景。游国恩楚辞学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使命等对当代楚辞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研究理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整体观与历史观。他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等对二十世纪的楚辞文献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游国恩把研究楚辞学与学者的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王德华[3](2012)在《《楚辞》地理研究述论——以屈原放逐汉北、陵阳争论为中心》文中提出《楚辞》学研究的方方面面,若深入下去,可以说各种问题都争论不休,《楚辞》地理研究亦然。从汉至今,《楚辞》地理研究总体上是由粗趋精,而又集中体现在屈原放逐时地,特别是放逐汉北和陵阳两地的争论上。屈原放逐时地在争论中不断明晰,《楚辞》地理研究许多非地理因素也得以呈现。《楚辞》作为文学文本,长期以来,其地理研究多为政治伦理、学术思潮而左右,其文学地理特性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赵逵夫[4](2011)在《《惜诵》、《涉江》的窜简问题再议》文中研究说明《楚辞章句·九章序》以为《九章》九篇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时所作。朱熹《楚辞集注》始言:"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朱熹《楚辞辩证》中也言及《九章》中几篇非作于一时,认为有的作于"初放"

赵逵夫[5](2010)在《《惜诵》、《涉江》的窜简问题再议》文中认为《楚辞章句·九章序》以为《九章》九篇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时所作。朱熹《楚辞集注》始言:"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朱熹《楚辞辩证》中也言及《九章》中几篇非作于一时,认为有的作于"初放"之时,与作于江南之野者有别。虽然在具体篇章的论述上未必是,但毕竟为后来之研究开启了一条道路。至清代林云铭、蒋骥,对《九章》中几篇作时之确定,大有推进。林云铭《楚辞灯·九章》说:

王凯[6](2009)在《楚国的文化传统与诗人屈原的诞生》文中认为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以及人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颂扬他典范的人格、称道他的作品,却忽略淡化了其中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使屈原高高地站在神坛之上。事实上,一个最伟大的人格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也只有他最充分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才可称之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广义的楚文化包括了古往今来荆楚甚至包括吴越的广大地区内物质的和精神的人类创造。研究者则各取其义,或以物质文化为侧重点,或以意识形态的文化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着这一概念。本文探讨楚国的文化传统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时,着重强调的是后一种创造,即精神文化方面。文章立足于屈原的一生,通过对楚国的文化传统的考察,结合屈原的家族世系和个体经历,试图对屈原诞生的文化因素作综合性探讨。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对历代对屈原与楚文化研究的情况做了回顾,指出研究的不足与薄弱环节,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第一章对屈原与楚文化分别作简单述说,进一步界定研究的范围与框架。第二章主要论述楚国的文化传统对屈原的影响。分别从生存环境、民族性格、民俗传统、文学传统四个方面考察屈原诞生的母体环境和文化渊源。第三章则重点分析了屈原的家世传统,对重要人物列表梳理脉络,以探寻屈原诞生的种族基因渊源。第四章从屈原自身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着手,探究其诞生的外在根源。

丁宏武[7](2004)在《发覆正谬 抉隐探微——评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文中认为 2002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新版中增加了《庄踽事迹与屈原晚期的经历》、《论(惜誓)的作者与作时》两文,并利用《包山楚简》对《屈氏世系与屈原思想的形成》、《淖滑灭越与屈原统一南方的政治主张》等文进行增订。仔细拜读该书,受益颇多。今就自己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略陈管见。

徐正英[8](1999)在《赵逵夫的《屈原和他的时代》》文中研究指明

张朵[9](1998)在《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屈原和他的时代》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和《诗经》研究差不多,屈学研究两千年来一直是先贤们竞相涉足的显学,研究成果可辟一个小小图书室。且不说贾谊、刘安、司马迁、班固、扬雄、王逸等两汉时期的屈学开创者;也不说宋代以降的洪兴祖、朱熹、黄文焕、王夫之、林云铭、将骥、邹汉勋、陈汤王、戴震、胡文英等...

赵逵夫[10](1995)在《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赵逵夫一、《涉江》与屈原由陵阳到沅湘之地的路线庐江上游的陵阳本属楚人所说的“江南之野”,但距郢都更远,更为荒僻。屈原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形势稍一缓和,便由原路返回到鄂渚,陆行至湘水以东,然后渡湘至沉水流域。...

二、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论文提纲范文)

(1)胡文英与《屈骚指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胡文英与《屈骚指掌》
    第一节 胡文英生平及着述
        一 胡文英的生卒年、字号、籍贯、家世、交游
        二 胡文英的科举与仕宦经历
        三 胡文英的着述
    第二节 《屈骚指掌》产生的学术背景
        一 乾嘉朴学的浸染
        二 常州学派的影响
    第三节 《屈骚指掌》的创作动机
    第四节 《屈骚指掌》的版本与篇目
第二章 《屈骚指掌》的特色、不足及价值
    第一节 《屈骚指掌》的注释风格
        一 严谨务实
        二 温和谦逊
        三 简洁明确
    第二节 《屈骚指掌》的治骚内容
        一 考证时、地、物、音
        二 阐释文意文法
    第三节 《屈骚指掌》指瑕
        一 字词训诂之误
        二 文意阐释之误
        三 时地考证之误
    第四节 乾嘉时期楚辞注本的发展与《屈骚指掌》的价值
第三章 《屈骚指掌》对《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的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悉从王逸或洪兴祖、朱熹之说
    第二节 补充王逸、洪兴祖、朱熹之说
        一 补王逸、洪兴祖、朱熹阙漏之处
        二 王逸、洪兴祖、朱熹的基础上补充之、引申之
    第三节 弃王、洪、朱之说而独创新解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游国恩楚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游国恩楚辞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1 游国恩楚辞学思想根源
        1.1.1 游国恩楚辞学与传统学术思想
        1.1.2 游国恩楚辞学与时代学术特征
        1.1.3 游国恩楚辞学与个人生活经历
    1.2 游国恩楚辞学思想演进轨迹
        1.2.1 古史辨派的影响
        1.2.2 民族文化的复兴
        1.2.3 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2章 游国恩楚辞学体系构建
    2.1 楚辞学作家论
        2.1.1 屈原论
        2.1.2 宋玉论
    2.2 楚辞作品考论
        2.2.1 屈赋作品考论
        2.2.2 宋玉作品考论
    2.3 楚辞学文献论
        2.3.1 楚辞的流传和编辑考论
        2.3.2 楚辞注本论
    2.4 楚辞史学论
        2.4.1 楚辞源论
        2.4.2 楚辞流论
第3章 游国恩楚辞学艺术审美论
    3.1 楚辞艺术论
        3.1.1 比兴论
        3.1.2 赋体论
    3.2 楚辞审美论
        3.2.1 楚辞之审美情感体验
        3.2.2 楚辞之审美形式蕴藉
第4章 游国恩纂义体例论
    4.1 纂义体例述评
        4.1.1 纂义体例的优点
        4.1.2 纂义体例的遗憾
    4.2 纂义体例与闻一多校注的比较
第5章 游国恩楚辞学学术个性
    5.1 植根乾嘉学派
    5.2 立足现代意识
    5.3 “平正通达”
第6章 游国恩对楚辞学的影响
    6.1 楚辞学研究理念
    6.2 楚辞学研究方法
    6.3 楚辞学研究使命
结语
附录 游国恩年谱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楚辞》地理研究述论——以屈原放逐汉北、陵阳争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楚辞》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
二汉北——关于屈原北放的争论
三陵阳——关于屈原东迁与南迁的争论
四《楚辞》地理研究异说纷呈的非地理因素
五《楚辞》地理研究的几点感受

(6)楚国的文化传统与诗人屈原的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屈原与楚文化概说
    第一节 屈原生平及着述简说
    第二节 楚文化简述
第二章 屈原诞生的“母体”环境
    第一节 特殊的生存环境
        一、地理条件
        二、历史地位
    第二节 南楚的民族性格对屈原的影响
        一、理性精神
        二、叛逆性格与抗争精神
    第三节 楚国的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影响
        一、祭祀
        二、占卜
        三、招魂
    第四节 楚国的文学传统对屈原的影响
        一、探寻渊源
        二、独特的创造
第三章 屈原诞生的文化基因
    第一节 家族世系概述
        一、屈氏族源
        二、世系概述
        三、距屈原时代较远的屈氏
    第二节 屈原时代的屈氏人物
        一、屈原的祖父和父亲
        二、屈原时代的其他屈氏人物
    第三节 一脉相承的精神与气质
第四章 屈原的自身经历与个体素质
    第一节 儿时的经历
    第二节 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一、任左徒之前的磨练
        二、事业的顶峰
    第三节 五味杂陈的中晚年时期
    第四节 屈原独特的个体气质
        一、完美性
        二、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发覆正谬 抉隐探微——评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勾勒与礼赞
二用历史的具体与确切来解释诗的朦胧与象征
三考证精细,见解新颖

四、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文英与《屈骚指掌》研究[D]. 林冉. 郑州大学, 2017(12)
  • [2]游国恩楚辞学研究[D]. 赵然. 河北大学, 2016(02)
  • [3]《楚辞》地理研究述论——以屈原放逐汉北、陵阳争论为中心[J]. 王德华. 文学遗产, 2012(05)
  • [4]《惜诵》、《涉江》的窜简问题再议[J]. 赵逵夫. 文学遗产, 2011(06)
  • [5]《惜诵》、《涉江》的窜简问题再议[A]. 赵逵夫. 中国楚辞学(第十八辑)——2010年江苏南通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6]楚国的文化传统与诗人屈原的诞生[D]. 王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7]发覆正谬 抉隐探微——评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J]. 丁宏武.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1)
  • [8]赵逵夫的《屈原和他的时代》[J]. 徐正英. 文献, 1999(02)
  • [9]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屈原和他的时代》述评[J]. 张朵.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 [10]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J]. 赵逵夫.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5(04)

标签:;  ;  ;  ;  ;  

屈原在江南下落与《破江》《淮沙》的写作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