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底寻针实验

浅析水底寻针实验

一、对水底捞针实验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阮德海(NGUYEN DUC HAI)[1](2018)在《汉、越语“水”族词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和基本要素,也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和思维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元素,它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的研究,尤其是文化词汇的研究成为世界上各国专家学者十分重视的课题之一。词汇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词汇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状况。反过来,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语言、词汇的发展和演变。水是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汉语和越南语词汇中,“水”和“(?)”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基本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和普遍的构词语素。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水/(?)”的引申义也不断地发展,与“水/(?)”相关的新词语也在不断地出现,形成了庞大的一个“水/(?)”族词语系统,是汉语和越南语词汇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和越南语中“水”族词语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意义也非常丰富,文化积淀丰厚。所谓的汉语“水”族词语和越南语“(?)”族词语,是以“水”、“(?)”为构词语素构成的词语类聚。在汉语和越南语中,“水”族词语与“(?)”族词语系统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表义也很丰富,直接反应出汉、越两个民族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在两个民族的语言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本文选取了汉语中的“水”族词语和越南语中的“(?)”族词语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对大量汉、越语相关的语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对比语言学、范畴化、隐喻认知和文化语言学等相关的理论,对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构成方式、语义范畴、隐喻认知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和对比研究,然后探讨了汉越语“水”族词语在各方面上的异同的成因,最后从翻译、教学提出相应的一些翻译和教学策略和建议,以期能推动对越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全文共由十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课题的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范围、提出本研究的目标、研究价值和内容,总结和归纳中国和越南对汉、越语“水”族词语研究的成果,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越语“水”语义对比分析。第三章为汉、越语“水”族词语系统的对比分析。第四章为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构成方式对比分析。第五章为汉、越语“水”族词语的语义范畴对比分析。第六章为汉、越语“水”族词语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第七章为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第八章为汉、越语“水”族词语异同的成因分析。第九章是汉、越语“水”族词语对比研究的启示。第十章为结语,对本文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李楠[2](2017)在《含“水”成语语义及文化内涵研究》文中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人类对水的认识很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中国古代这种认识还深入到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各方面。从大量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出,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多起源于洪水时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起源于水。本文首先界定了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依据隐喻理论,对含“水”成语中“水”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成语中含有语素“水”,且其语义与水直接相关,即直接描写水或水的性状是本文研究对象的判定标准。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为依托,将含“水”成语中“水”的概念隐喻分为四类:运动是水;力量是水;女人是水;情感是水。第二章采用周光庆的成语中介符号论,将含“水”成语分为显象类含“水”成语、拟象类含“水”成语及借象类含“水”成语三类,并对其语义类别进行了分析。显象类含“水”成语主要通过描绘具有表象特征的水意象来揭示意象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拟象类含“水”成语重在依据人们的意念构拟出典型的意象来传情达意;借象类含“水”成语则是借取由水构成的复合观念意象来表达情感。在此基础上,本章统计出了各类含“水”成语的数量及其在含“水”成语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其中显象类含“水”成语66个,约占27%;拟象类含“水”成语104个,约占43%;借象类含“水”成语61个,约占25%。最后,本文分别从含“水”成语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与政治理念等方面对含“水”成语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与分析。

孙侃[3](2016)在《追寻——杭州下城“2012·6·10千峡湖铁笼沉湖杀人案”侦破纪实》文中研究说明这是曾经震惊全国的沉尸案,着名企业家为何被杀,公安部门怎样破案,铁笼内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为解开这起骇人听闻的铁笼沉湖杀人案,公安机关不惜代价全力以赴侦查追寻杀人证据,先后4次大规模搜寻,耗时两年半,最终揭开了谜底。在依法治国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此案无疑具有警示意义。这是一只长宽高均不足1米的自制铁质猪笼,这只铁笼沉在百米深的水底长达840多天。为了让这只铁笼重见天日,杭州下城警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前后实施了4次大规模搜寻行动,终于使之成功打捞出水,从而完成了全国公安史

贾海芝[4](2005)在《指导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对家长、教师、校长的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认为很有必要在初中开展学生课外小实验活动。在制定选题原则后,精心选定了与初中物理有关的20个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活动,并有计划地给予指导。历时四个月的活动结束后,对进行课外小实验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创新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实践、竞争意识,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范珺[5](2004)在《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与文化现象的理解》文中提出论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主要对英语习用语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论文从英语习用语概念的多样性入手,介绍了英语习用语的特性及其起源。 习用语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论文列举了习用语表现出来的几类特性。首先,习用语是文化的表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富含各种修辞,习用语本身也是一种修辞;除了持久的生命力,习用语还有着语义整体性和结构稳定性的特征。从它的来源来看,习用语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习用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另外一些习用语来源于宗教信仰、历史、寓言和神话故事,或文学作品,有的习用语甚至来源于外来语的借用。 蕴涵着丰富文化特质的习用语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习用语的翻译作品之后,作者在论文中对习用语不同的翻译版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习用语的意义不是由组成它的词语的单个意义的简单相加,一些习用语的语言不符合语法逻辑,不能按常理来理解它。论文将习用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不求甚解,就习用语的表面意义直译;二是生搬硬套,用意义不合的汉语成语替换:三是忽略了习用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韵味。 翻译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移植活动。论文详细叙述了译者应遵循的原理和策略,它们是归化、异化和功能对等。就翻译方法而言,因为习用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译法总是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其后是替换、意译和直译意译相融法。 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习用语的翻译极其重要。论文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敦促译者更多的注意习用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高文化交流效果,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活动。

牛庆红[6](1999)在《对水底捞针实验的分析》文中提出 盘子里倒入一薄层水,在水中放一枚针,怎样才能用手直接地取出针而不沾湿手?实验方法:取蜡烛一支,点燃蜡烛后,用一只带有刻度的圆柱杯子罩住,如图1,盘中的水就会自动地、慢慢地进入杯子里,盘底露出针来,这时就可以用手取出针,对这一实验原理和现象作如下分析和讨论,供大家探讨.

荣诚[7](1995)在《袁隆平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开创杂交水稻研究的辉煌(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施新民[8](1994)在《巧取硬币的奥秘何在》文中提出 在《中学物理土法实验》一书中介绍了"水中取硬币"的实验(以下简称实验一)。在盘子里盛一点点水,水中放一枚五分硬币,如果要求不把水倒掉,又不许打湿手,你能取到硬币吗?

二、对水底捞针实验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水底捞针实验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汉、越语“水”族词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关于汉语“水”族词语的研究
        二 关于越南语“(?)”族词语的研究
        三 关于汉、越语“水”族词语对比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越语“水”的语义系统对比
    第一节 汉语“水”的语义系统
        一 汉语“水”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
        二 汉语“水”的词义分析
    第二节 越南语“(?)”的语义系统
        一 越南语“(?)”在越南语词典中的释义
        二 越南语“(?)”的词义分析
    第三节 汉、越语“水”的语义系统对比分析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第三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系统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水”族词语系统分析
        一 汉语“水”族词语中的合成词
        (一)双音节合成词
        (二)普通三音节合成词
        (三)普通四音节合成词
        二 汉语“水”族词语中的熟语
        (一)惯用语
        (二)成语
        (三)俗语
    第二节 越南语“(?)”族词语系统
        一 越南语“(?)”族词语中的合成词
        (一)双音节合成词
        (二)普通三音节合成词
        二 越南语“(?)”族词语中的熟语
        (一)惯用语
        (二)成语
        (三)俗语
    第三节 汉、越语“水”族词语系统对比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一)意义方面的差异
        (二)结构方面的差异
        (三)系统构成的差异
第四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构成方式对比
    第一节 汉语“水”族词语的构成方式
        一 汉语“水”族词语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一)双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二)三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三)四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二 汉语“水”族词语中熟语的结构方式
        (一)惯用语的结构方式
        (二)成语的结构方式
        (三)俗语的结构方式
    第二节 越南语“(?)”族词语的构成方式
        一 越南语“(?)”族词语中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一)双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二)三音节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二 越南语“(?)”族词语中熟语的结构方式
        (一)惯用语的结构方式
        (二)成语的结构方式
        (三)俗语的结构方式
    第三节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构成方式对比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第五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语义范畴对比
    第一节 关于范畴与范畴化
    第二节 汉语“水”族词语的语义范畴
        一 汉语“水”族词语中合成词的语义范畴
        (一)自然意义范畴
        (二)社会意义范畴
        (三)医学意义范畴
        二 汉语“水”族词语中熟语的语义范畴
        (一)自然意义范畴
        (二)社会意义范畴
    第三节 越南语“(?)”族词语的语义范畴
        一 越南语“(?)”族词语中合成词的语义范畴
        (一)自然意义范畴
        (二)社会意义范畴
        (三)医学意义范畴
        二 越南语“(?)”族词语中熟语的语义范畴
        (一)自然意义范畴
        (二)社会意义范畴
    第四节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语义范畴对比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第六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隐喻认知对比
    第一节 关于认知和隐喻
        一 关于认知
        二 关于隐喻
        (一)隐喻的概念
        (二)隐喻的分类
    第二节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隐喻认知分析
        一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结构隐喻
        (一)水是时间、变化
        (二)水是金钱
        (三)水是力量、毅力或精神
        二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空间方位隐喻
        (一)汉、越语“水”族词语的一维空间隐喻
        (二)汉、越语“水”族词语的二维空间隐喻
        (三)汉、越语“水”族词语的三维空间隐喻
        三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实体隐喻
        (一)汉、越语“水”族词语共有的实体隐喻
        (二)汉、越语“水”族词语特有的实体隐喻
    第三节 汉、越语“水”族词语隐喻认知共性与个性分析
        一 汉、越语“水”族词语隐喻认知的共性
        二 汉、越语“水”族词语隐喻认知的个性
第七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
        一 语言的概念
        二 文化的概念
        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汉、越语“水”族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 反映自然环境
        (一)气候
        (二)自然景观
        (三)自然生态
        二 反映物质文化背景
        (一)生活生产环境
        (二)交通工具
        (三)日常用品
        (四)饮食
        三 反映社会文化背
        (一)人际关系
        (二)婚姻制度
        (三)社会伦理道德
        四 反映心理文化背景
        (一)对水的感情
        (二)水神崇拜
        (三)龙崇拜
第八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异同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系统构成异同的成因
    第二节 构词方式异同的成因
    第三节 语义范畴异同的成因
    第四节 隐喻认知异同的成因
        一 人类认知及体验的影响
        二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文化的影响
        四 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五节 文化内涵异同的成因
        一 文化的影响
        二 封建社会观念思想的影响
        三 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 汉、越语“水”族词语对比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对翻译的启示
        一 直译法
        二 意译法
        三 转译法
    第二节 对越汉语“水”族词语教学的启示
        一 汉语“水”族词语教学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 对越汉语“水”族词语教学的启示
        (一)汉越对比的方法
        (二)举一反三的方法
        (三)填缺补空的方法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汉语“水”族词语表
    附录二 :越南语“(?)”族词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2)含“水”成语语义及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内容和目的
    0.3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0.3.1 文化语言学背景下成语研究现状
        0.3.2 成语语义研究
        0.3.3 含“水”词语研究现状
        0.3.4 “水”成语研究
    0.4 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含“水”成语中“水”的概念隐喻
    1.1 含“水”成语界定
        1.1.1 成语界定
        1.1.2 含“水”成语界定
    1.2 “水”的概念隐喻
        1.2.1 概念隐喻
        1.2.2 含“水”成语中“水”的概念隐喻分类
    1.3 小结
第二章 含“水”成语语义类别及语义分析
    2.1 成语中介符号论
        2.1.1 意象
        2.1.2 何谓成语中介符号论
    2.2 含“水”成语语义分类及解析
        2.2.1 显象类含“水”成语语义类别及语义分析
        2.2.2 拟象类含“水”成语语义类别及语义分析
        2.2.3 借象类含“水”成语语义类别及语义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含“水”成语文化内涵
    3.1 含“水”成语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
        3.1.1 含“水”成语与农业文明
        3.1.2 含“水”成语与为人处世
        3.1.3 “鱼水”意象中折射出的生殖崇拜
        3.1.4 “不习水土”折射出安土重迁的观念
    3.2 含“水”成语与政治理念
        3.2.1 含“水”成语与儒家思想
        3.2.2 从“流水朝宗”“归之若水”中折射出的道家治国之道
        3.2.3 从“大禹治水”中折射出的墨家政治理念
    3.3 小结
结语
附录1 含“水”成语统计
附录2 显象类含“水”成语
附录3 拟象类含“水”成语
附录4 借象类含“水”成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追寻——杭州下城“2012·6·10千峡湖铁笼沉湖杀人案”侦破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米深水下,铁笼露踪影
二、巨债起纷争,老板遭绑架
三、不惧千般苦,万里擒凶顽
四、人质遭关押,铁笼沉湖底
五、首战遇难题,水下救“老虎”
六、高端加土法,努力复努力
七、搜寻终有果,铁证见天日
尾声——最后的结局

(4)指导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现状
        2.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创新性人才作为主攻方向
        3.科学素养发展进入国家课程标准
    (二) 北京市远郊区县普通中学初中阶段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现状
        1.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2.对校长、物理教师、班主任、家长进行访谈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
        (5)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6)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本课题的主要工作目标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多元智力理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外小实验的实施
        1.设定实验班级
        2.组织实验班级学生开展活动
        (1) 说明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的意义
        (2)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 介绍小实验器材选取
        (4) 物理实验中的设计方法讲座
        (5) 物理实验中微小变化的放大方法讲座
        (6) 列出推荐书刊和网站
        3.设计实验题目
        (1) 制定选题原则
        A.安全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趣味性原则
        D.现实性原则
        E.时间性原则
        F.发展性原则
        (2) 所选题目
        (3) 鼓励学生自选题目
        4.实施过程
        (1) 在实验班级公布所选题目
        (2) 实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3) 教师审查、不同组之间质疑实验方案
        (4) 学生自己做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5) 撰写实验报告
        (6) 交流、评价
        5.对课外小实验实施过程的思考
        (1) 实施小实验过程的基本环节与相应的建构性教学功能
        (2) 小实验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
        (3) 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措施
        6.效果检验
        (1) 实验班级进行反馈问卷调查
        (2) 实验题目检测
四、分析与思考
    (一) 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对学生的有利影响
        1.首先,从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来分析
        (1) 观察能力方面
        (2) 思维能力方面
        (3) 操作能力方面
        (4) 创新能力方面
        2.其次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分析
        (1) 学习兴趣的提高
        (2) 意志方面
        (3) 发展学生个性方面
        3.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分析
        4.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二) 问题与不足
        1.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一些学生关注不够
        2.教师的工作量较大
        3.教师、学生的评价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系
五、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附件
    附件1 关于物理学习情况学生问卷
    附件2 物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表
    附件3 访谈记录
    附件4 物理实验中的设计方法讲座
    附件5 安全教育内容
    附件6 微小形变的放大方法讲座
    附件7 选题内容
    附件8 反馈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件9 实验技能和科学交流自我评价表

(5)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与文化现象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Idiom
    1.1 Divergence in the Definitions of English Idiom
    1.2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1.2.1 A mirror of culture
        1.2.2 Semantic unity
        1.2.3 Structural stability
        1.2.4 Rich in figures
        1.2.5 Long-lasting vitality
    1.3 Origin of English Idiom
        1.3.1 Originated from people's lives, customs and environment
        1.3.2 Originated from religious belief, allegoric and mythical story
        1.3.3 Originated from historical event or historical story
        1.3.4 Originated from literal works and well-known saying of eminent person
        1.3.5 Originated from the borrow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pter Two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
    2.1 Misunderstanding or guessing the meaning literally
    2.2 Substituting with Chinese counterparts incorrectly
    2.3 The lose of original flavor
Chapter Three Principles of English Idiom Translation
    3.1 Foreignization
    3.2 Domestication
    3.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hapter Four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English Idiom
    4.1 Literal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4.1.2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4.2 Substitution with Chinese counterparts or borrowing
    4.3 Free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with notes
        4.3.1 Free translation
        4.3.2 Free translation with notes
    4.4 Combination of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Significances and Prospects of English Idiom Translation
    5.1 Helping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of source language
    5.2 Help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5.3 Helping to enrich the target language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四、对水底捞针实验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越语“水”族词语对比研究[D]. 阮德海(NGUYEN DUC HAI).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2]含“水”成语语义及文化内涵研究[D]. 李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追寻——杭州下城“2012·6·10千峡湖铁笼沉湖杀人案”侦破纪实[J]. 孙侃.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6(06)
  • [4]指导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的实践研究[D]. 贾海芝.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5)
  • [5]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与文化现象的理解[D]. 范珺.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6]对水底捞针实验的分析[J]. 牛庆红.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S1)
  • [7]袁隆平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开创杂交水稻研究的辉煌(一)[J]. 荣诚. 杂交水稻, 1995(S1)
  • [8]巧取硬币的奥秘何在[J]. 施新民. 物理通报, 1994(10)

标签:;  ;  ;  ;  ;  

浅析水底寻针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