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一、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方先丽[1](2003)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获得巨大发展,各种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形成,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趋于一体。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出现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促进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成加速之势。今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潮流,迎接这一挑战,就能从这一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甚至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迅速崛起,正如世界经济200多年历史中每一次大的变革都造就出几个新的强国一样。相反,如果在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固守封闭式的发展道路,那么就必然为历史所淘汰。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是一个存在着多种不平等的结构。一是决策权的不平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规则的接受者。二是地位的不平等,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三是后果的不平等,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大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作为“双刃剑”更多地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的。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对这些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近年来,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金融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并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金融危机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而一国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就可能会演变为一国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开放,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须进一步开放经济。<WP=6>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中国这样一个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正经历经济转轨的国家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又十分严峻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具有的新特征,在实证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最后给出中国在开放经济中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的对策。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发展和研究动向、研究视角、目标与方法、本文的结构。导论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性,并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文献做详细考察,目的在于解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发展中国家不应再争论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应全球化,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总结全球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是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放大和传染的过程。第三章,作者全面地考察了金融风险理论文献,目的在于找到研究的理论边界,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本章首先介绍了主要的金融风险理论:金融不稳定假说、货币主义的解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信息经济学的金融风险论。这几种理论虽然都是对金融风险的理论解释,但是都不能够全面的、合理的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的机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但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金融深化理论反而成为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风险累积导一定的临界点就转变为金融危机。本章考察了克鲁格曼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弗拉德、加勃和奥布斯菲尔德提出的自我实现危机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于是应运而生道德风险理论的解释。通过对理论和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机制、理论的考察以及对策的提出是必要的也是新颖的课题。<WP=7>第四章,作者考察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生成的特殊机理,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金融风险特殊的传导机制。第五章,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处于劣势,因此金融风险更容易更广泛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破坏力也更大。因此,在本章中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脆弱性所在,同时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和道德风险的严重性。

陈东[2](1997)在《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文中研究表明 由于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一体化,衍生金融市场自本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包括期货、期权、货币调期合约以及利率调期合约交易在内,该市场已成长为一个按未清偿合约的名义价值计算总值超过77万亿美元的超级大规模市场。衍生金融市场已经日益成为国际金融市

李芃芃[3](2011)在《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监管及中国监管体系重构设想》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都取得了迅猛发展,交易品种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利率类金融衍生品、货币类金融衍生品、股票类金融衍生品三大种类下多个小类的金融衍生产品体系。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作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最活跃参加者的银行不断累积其所持有的衍生品资产,更是有越来越多的非银行机构投资者纷纷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寻求新的金融衍生品并力求扩大衍生品交易头寸份额。金融衍生品之所以能够在近二十年来在全球获得如此傲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衍生品迎合了投资者对于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时至今日,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已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我国已经初步搭建了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组成的完整金融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大的融资渠道和资源再配置功能。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制度从无到有,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制定明晰了市场投资主体、打破了跨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壁垒,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给与了立法尊重与推动。我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确实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调整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形成制度群系,场内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并举发展已有法律制度的铺垫与先行,利率类衍生品、货币类衍生品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与交易制度尝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体系还存在着不少的制度性缺陷: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监管模式下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多头监管,不利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深化发展。监管层次繁琐,既降低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效率、提高了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应对成本,也容易造成各监管部门间的权力博弈和监管资源浪费;目前在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中,政府行政监管挤占自律监管空间,相关的金融监管法规没有明确自律监管组织的法律地位和监管职能;此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多为低层次的部门规章且效力稳定性欠缺等。可见,为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并提升监管水平。一方面应当借鉴其他金融衍生品发达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对有代表性国家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借鉴其可取做法。同时,还应将国内金融监管纳入全球性监管的框架内,顺应本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组成部分的现实,积极参与构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国际监管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水平和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尝试和探索对场内和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体系进行制度重构。重构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应首先从监管主体的整合与重构着手,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从事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政府机构,即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最高核心部门,负责统筹制定金融衍生品监管政策并落实执行。其次,应拓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线监管主体——交易所和结算所的职能范围,从侧重于交易撮合转为交易撮合和风险管理并重。再次,实现衍生品行业自律监管组织由职能缺位向积极发挥功能回归。同时,重构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确立以投资者和衍生品种类二元维度为准入分类指标的、有差别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体系的重构应着眼于推动产品创新和做大交易规模,引入中央对手方进行集中清算,建立统一的场外衍生品交易数据库全面收集各类交易信息,并进行汇总、整合和分析,定期向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部门报送数据信息和分析报告。淡化政府监管,逐渐形成以自律监管为主的监管框架,充分重视和保障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组织自律监管职能的实现。

杨秀萍[4](2015)在《金融边界理论初探》文中指出论文选题金融边界理论初探,一是基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提出的;二是基于金融的本质提出的;三是基于金融发展理论的完整性提出的。金融边界,即金融相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约束边界。其理论前提是:实体经济始终对金融发展起决定作用,处于基础性地位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论文使用的金融范畴所研究的对像:金融的上层或者称为金融的内核——金融工具,其价值及其价值的运动偏离实体经济的约束边界。金融边界的内涵,从质的规定性是指金融发展的适度性,即金融发展要以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最大限度的需求为约束边界;从量的规定性是指金融工具的价值及其价值运动的约束边界。这一约束边界受实体经济产出的潜在的可能性边界约束。可能性边界约束是指:在潜在的GDP和经济社会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的限度内。论述的逻辑视角:一是金融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即金融效率视角,金融过度与不足都是无效率的,表现在储蓄转化投资的货币供给总量上。二是金融资源的内核——货币性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的索取权,其价值总量要与实体经济产品和劳务价值总量相匹配,即金融资产总量边界视角,突破了总量边界,货币性金融资产的索取权便得不到足值的实现。三是现代经济从货币资源配置出发,经过产出环节,又以货币价值形态回归。出发形态的货币是以资源配置的价值形态表现的,货币配置了自身的同时也配置了其他社会生产资源;回归形态的货币是以实体经济产出(GDP)的实物形态用货币价值计算,并以收入的形式,收入又用货币表示的形态出现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以这种从货币出发又以货币结束,即货币资产实物化,实物资产货币化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形式运行的。一方面体现了货币性金融资产不仅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另一方面反映了货币性金融资产是社会财富(实物GDP)的索取权代表的本质。货币索取权行使体现在足值的实物商品和劳务购买能力上,否则是货币发行者的信用违约。在这个意义上,以货币形态表现的金融价值总量要与实体经济的实际产出以价值表示的总量相等。因此,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运行是有客观约束边界的,突破金融发展的约束边界,不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受到影响,而且货币索取权不能得到实现。四是从金融发展理论完整性来说,金融发展理论应该包括金融边界理论。金融发展有无约束边界?理论上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有,边界在哪里?这是金融发展的“度”的问题。因此,金融边界理论,是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金融约束边界研究方面的空白而提出来的。论文基本结构:共分8章。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2章,金融边界理论溯源与文献综述。鉴于鲜见金融边界理论研究的专门文献,从溯源的角度主要挖掘了马克思货币信用和虚拟资本理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和白钦先以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边界思想,对其它有关金融边界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第3章,在对金融范畴和本质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基础地位,对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又偏离实体经济,最终回归实体经济,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论证,提出了金融边界理论范畴,给出了金融边界的内涵。第4章,基于金融的信用性、虚拟性、预期性等特征,和基于金融自由化趋势、融资结构“倾斜逆转”、政策推动,金融产业地位强化和金融投资“脱实向虚”等趋势,论证了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力。第5章,基于国际和国内、存量和流量视角,运用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对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进行了实证考察。第6章,对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进行了一般效应和极端效应分析。运用次贷危机经典案例,论证了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危害后果。第7章,基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相融合的统一视角,构建了金融边界假说模型。并初步探析了金融边界的客观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特征。第8章,从金融边界的视角,在金融监管、货币管理、金融制度建设、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金融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对策。论文具有理论命题创新、研究视角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的鲜明特点。论文首次对金融边界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从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给出了金融边界的内涵,构建了金融边界假说模型;是对金融发展基础理论的创新、拓展和提升;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与决策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论文始终遵循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基础地位的主线,从实体经济金融化、金融资产货币化、货币资产实体化的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视角揭示了金融从实体经济出发,又偏离实体经济,最终回归实体经济的内在规定性。论文运用了哲学的、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的、逻辑的、现实的、规范的、实证的综合的创新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克服了以计量为主经验论证的单一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体现了金融问题是社会人文科学问题的本质。

王彬[5](1998)在《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文中指出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王彬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管制放松和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市场均获得了迅速发展,从1985年至1894年,全球金融衍生交易未清偿合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约40%。衍生金融工具已日益成为各类公司、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

王旸[6](2006)在《衍生金融工具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机制,对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已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现代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在具有诸多有益经济功效的同时,其自身也隐含着各种风险。并且,受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特点影响,这些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难控制,并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因此,化解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保障市场规范运行,成为决定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前途和命运的首要命题。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急切呼唤法律的引导、规范和保障。这为金融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无不重视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法律规制。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重大进展,但与现实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衍生金融工具区别于基础金融工具的独特法律性质,为对其实施有效法律规制设置了众多值得研究的艰深课题。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法律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以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为研究中心,共分六章,从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概念、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问题、非标准化衍生金融合同、衍生金融工具的最终用户、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商及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制度六个方面,全面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一章,法律意义上的衍生金融工具概念研究。任何衍生金融工具的理论研究都必须以对衍生金融工具概念的合理界定作为起点。本章经过对衍生金融工具典型定义及法律性质的分析,在归纳衍生金融工具基本法律特征的基础上,从法律意义上,对衍生金融工具概念进行了重塑。从法律意义上界定衍生金融工具概念的意义在于,适应法律规范的目的,从法律性质上将衍生金融工具与其它金融现象加以尽可能严格的区分,从而明确衍生金融工具所涉及的独特法律问题,藉此为衍生金融工具法律规制厘定清晰的范畴。唯此,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建立与传统金融法律制度相别的衍生金融工具法律规范体系,使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能以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和保障下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章,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问题研究。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数以千计、层出不穷、

安辉[7](2003)在《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金融危机如影相随,但从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人类,如此频繁地发生。1992-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不久,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仅仅两年之隔的1997年,众多国家就陷入“亚洲风暴”的肆虐中。进入21世纪,土尔其以及乌拉圭、阿根廷、巴西等又挣扎在金融危机的苦海中。在不断经受的金融危机的洗礼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最具国际影响力当属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危机,其共同的特征包括: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金融危机的超周期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传染性效应增强;金融危机更容易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区域性特征;投机攻击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先导;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双重性。本文将以上特征概括为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以区别于传统金融危机。在人类经受金融危机考验的同时,全球正经历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逐步浓缩成一个“地球村”。现代金融危机爆发的大环境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化进程的问题。伴随全球化程度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生成和国际传导的助推器,一国政策和经济指标的变化,立刻对他国产生影响,“金融病毒”的传播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迅速传导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令人不得不担忧金融危机这一经济顽症随时会在身边发生。 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引起了经济学家们激烈的争论,出现了大量的文献来解释危机的产生和传导,如费雪认为同时出现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现象是金融市场产生大动荡的最根本原因。凯恩斯论述金融交易不确定性和人们的预期对金融动荡产生的影响。海曼.朋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最先对金融内在脆弱性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还有金德尔伯格所着的《过热、恐慌及崩溃—金融危机史》,从史学的角度提供了研究金融危机的框架,利用历史展示他重要的理论思想。在近20年中诞生了三代以研究货币危机为主的金融危机的模型,用于解释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克鲁格曼(1979)、弗拉德和伽伯(1984、1988)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模型、奥伯斯特菲尔德(1986,1995)的第二代模型和正在发展的道德风险等危机模型为主的第三代理论模型。Masson(1998),Calvo & Reinhart,Baig & Goldfajn(1998),Forbes & Rigobon(1999),Eichengreen et内容提要al.(1 996)等学者也不遗余力地研究金融危机的传染问题。 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的潜在的脆弱性。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揭示了高失业率时政府在阻击投机者投机攻击的无能。墨西哥金融危机暴露了一国借债度日的危险。亚洲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金融市场不完善带来的弊端。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相互间缺乏关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我们对现代金融危机的了解和研究都只是一知半解。事实上,货币危机模型的“升级换代”如此迅速,恰恰反映了它的不成熟,研究的结论也是非常繁杂,同时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前沿的,并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因为旧的理论不断被新的事实抛在后面,尚有许多理论上无法解释或得到很好解释的问题。总之,目前在金融危机的研究中的现状是更多偏重于一般危机成因解释或某个成因的研究、注重某些区域性危机研究,而对金融危机的前沿的传导问题和对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关注不够,缺少对现代金融危机的整体和系统性的研究,而且有很多的概念术语繁多,交叉使用,造成很大混乱。 基于以上事实,本文通过对三次金融危机内在作用机理的分析,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汇总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提炼出一个现代金融危机较系统和全面的“生成一传导一制约”的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内,通过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对现代金融危机特征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在理论上加以解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开放的胸襟成为认叮0的正式成员。在我们幸运地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有多大的威胁?大多数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本文最后对中国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其现实的意义。 全文共分8章。 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文献回顾及创新之处。第2章对金融危机研究予以概述,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介绍了金融危机的概念及其演变、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及现代金融危机三代理论模型,为本文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第3章研究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提出了金融脆弱性是不可克服的,是现代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泡沫经济的形成和自我膨胀机制到泡沫的必然崩溃,得出泡沫经济酝酿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因此它催生了现代金融危机;而钉住汇率制与“三元冲突”的作用成了内容提要投机攻击目标,并最终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第4章关于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理论,本章对金融危机的传导做了一个理论上的介绍,引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Masson模型,目的是为下一章进一步

张萌[8](2015)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系统性风险监管”是目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面临的两大战略性课题。研究在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对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在现有研究中,系统性风险与货币国际化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理论体系,探究二者间联系的文献较少,尽管部分文献关注了货币国际化的风险,但是缺乏对风险理论内涵的详尽论述。另外,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也缺乏系统化、动态化视角,而且,研究方法过度偏重宏观理论与经验分析,缺乏微观基础与实证计量分析。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演绎过程,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研究:首先,深入梳理“系统性风险”与“货币国际化”两大理论体系,通过“风险传导机制”这一理论纽带建立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其次,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对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理论规律、实证依据、中国特殊规律进行逐步探讨。最后,基于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对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依次进行评估与管理研究。作为开篇导论,第一章对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进行介绍,从全局视角展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第二章通过理论演绎探究货币国际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规律。第一节梳理了系统性风险的涵义、识别、成因以及传导机制等理论要素,研究表明系统性风险是指某种冲击通过一定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之间广泛传播,引发一系列连锁失败反应,导致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陷入动荡或瘫痪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货币风险、银行风险、经济增长风险、主权债务风险4种形式。“冲击→传导→全面性危机”是风险演绎的主要特征,冲击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构成风险传导机制。第二节回顾了货币国际化的涵义、条件、过程等相关理论,研究表明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演进过程,包括贸易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驻锚货币4个发展阶段,货币国际化涉及的条件是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因素。第三节论述了货币国际化4个阶段的系统性风险演绎过程,研究表明汇率定价扭曲是主要冲击因素,贸易与投资货币两个阶段的冲击具有外生性;储备与驻锚货币两个阶段的冲击具有内生性。另外,随着货币国际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更加丰富,作用机理更加复杂,最终危机形式更加丰富、危害性也更加强烈。第三章通过国际经验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为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结论寻求实证依据。第一节系统回顾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过程中,国内经济失衡、金融动荡的经验,探讨二者之间联系,研究表明英镑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化经验,符合储备货币与驻锚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欧元与牙买加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化经验,符合驻锚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日元国际化经验符合贸易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第二节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国际化程度与货币风险、银行风险、经济增长风险、主权债务风险之间的联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稳定联系,但是,这些联系在国际间存在差异。第四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从时间维度分析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规律。第一节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外汇储备领域中人民币使用情况,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贸易货币初期且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二节通过建立DSGE模型,刻画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条件下宏观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对DSGE模型进行稳态与转移动态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贸易品外币与本币价格、非贸易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等冲击因素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导;二是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利差等冲击因素通过国际金融、银行信贷、财政与货币政策规则等途径传导。另外,从经济系统长期与短期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发展路径都明显优于非均衡的发展路径。第五章从产业与银行两重空间维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规律。第一节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建立国民经济系统17个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找出国民经济系统中易受贸易冲击的5大系统重要性产业。这5个产业通过产业间供求关联效应将初始冲击传导至众多产业,导致国民收入剧烈波动。第二节基于银行间同业联系建立16家上市银行的双边资产负债关联矩阵,并以流动性监管要求为约束条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找出银行空间中5大系统重要性机构。另外,研究表明存放同业款项与拆出资金;现金与中央银行存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3类资产是流动性冲击传导的主要载体;同业资产违约效应、挤兑效应以及资产抛售折价效应在冲击传导中发挥主导影响。系统性风险监管包括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两部分。第六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背景,评估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状况。第一节全面梳理系统性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在比较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基础上,选择指标预警法作为本文的评估方法。第二节在提出系统性风险评估目标与评估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第三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的系统性风险综合水平、结构分布、预警结果进行实证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3季度以来系统性风险综合水平进入持续上升期,风险管理极为必要。另外,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类别包括经济增长方式风险、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银行体系稳定风险、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人民币投机风险、产业结构风险等6大类,而且,各类风险的演绎过程不尽相同。第七章根据系统性风险“冲击→传导→全面性危机”的演绎规律,针对各个风险演绎环节设计管理策略。第一节通过合理设计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与短期制度安排两条路径,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源头管理。第二节分别针对系统性风险在宏观经济系统内部、金融系统内部,以及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传导机制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过程管理。第三节分别针对系统性风险演绎终端——货币危机、经济危机、银行危机、主权债务危机,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终端管理。

陈松林[9](2001)在《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在“金融转型”(即传统金融—金融转型—新金融)过程中面临的安全环境较为严峻。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并总结金融安全理论,通过建立中国金融安全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形成直感的安全结果与操作性较强的监控对策,从而有效地提高对金融安全的控制和监管效率,实现有效地监控中国金融安全,提高金融安全度,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以下,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金融安全研究对宏观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定性依据和量化支持,为微观经营者控制金融风险提供有效的参数,为金融监管者的监管提供有力地手段和控制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汲取西方经济学一些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实际,在深入调查和系统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金融安全原理、因素、动力机制和管理规律;运用经济动力学、管理学及风险管理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神经网络、参数拟合、突变论及多维定位方法和手段,设计我国金融安全度量的指标体系、基本模型和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运用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理论与系统的、全球的、前瞻的观点,率先提出了“金融转型”动力理论及安全控制理论;运用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的观点设计立体监管模式。 本研究从金融安全内涵、内在和外在的动力机制入手,把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风险、突变、权变等纳入同一个系统框架中进行理论研究→针对中国金融安全实际问题展开分析→建立数据化平台,进行综合监测预警→完善金融安全监管模式,以有效地保障金融安全。本文围绕国家金融安全进行探索,其结构、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 第一、二、三章探讨金融安全理论。主要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金融安全原理、因素、机制进行理论研究。阐述了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整合动力机制与途径,总结了金融安全原理,从而揭示金融安全活动管理规律。 第四、五章研讨金融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实际问题。针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面临激烈竞争和加速传统金融转变为新金融的实际,提出了金融转型是金融能量和金融结构的互动的结果的动力理论,并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国际竞争力作了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安全实质是提高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希望在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是关键。金融转型中安全的控制应由金融机构转向金融功能的控制,并设计了方向、力度、时间三维立体控制方式。 第六、七、八章探索金融安全管理运作创新与对策。一是设计了国家金融安全度量的指标体系、使其涵盖量化、非量化和“准”量化三个层面的指标,建立了五大子系统、基本模型及其检验。二是本文融合多种方法进行关联性分析、不确定性推理、突变性分析等,建起了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经统计数据检验表明能够实时监测预警金融安全。三是在明确金融安全功能监管和机构互动式等监管理念与原则的基础上,监管模式将由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由此创建我国“三维五位功能型”金融安全立体监管框架,上述探索性研究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系统和可持续金融安全监管提供了新思路和对策。

施丹[10](2007)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跟进,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已经纳入到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中,开始了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在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相差甚远的条件下,这一事实对于建立高效而稳健的金融体系、促进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并最终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具有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从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主动采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中的新加坡、泰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等却在并不具备很强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积极推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出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参与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来的。由此可见,尽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但是各国并非仅仅为了贸易的利益,而更多的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利益而开放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的,这是因为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与经济其他各部门联系甚广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经济功能,因此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最根本的经济效应应体现为其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又是经由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金融体系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即对于金融发展的影响而传导的,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这一传导过程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保障措施才能实现。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本文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实施为背景,以金融服务的经济功能为出发点,以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为主线,分析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并通过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及其实现机制和保障条件。本文的分析思路是:在明确金融服务贸易概念、金融服务产业功能和性质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历史必然性,为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提供一个现实的背景;然后按照先直接效应后最终效应的顺序,依次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体系效率、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根据市场失灵理论,从提高效率和维护稳定的角度分析了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保障措施。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七章内容。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基础,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本章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归纳和总结相关研究的贡献与不足,说明本文的分析视角,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思考逻辑,最后列出全文的内容安排、主要创新与可能的缺陷等;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出发点。主要说明什么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为什么要实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本章界定了金融服务涵盖的范围,并在对金融服务经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说明金融服务的特征和性质,为金融服务经济效应分析提供了基本前提;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分析说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发展和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因素,伴随着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不断增加的全球经济发展,在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出现实要求的同时也为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实现条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各国政府权衡利弊政策选择的必然结果。本章最后从现实状况和政策选择两个方面衡量了各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现状,并对照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第二部分是全文分析的主体内容。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就需要回答“金融服务贸易究竟能带来什么”的问题,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如果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说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利弊所在,为选择恰当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策略奠定基础,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表现在多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影响又有交叉和重叠。不过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最终目标出发,有助于我们厘清分析思路,按照直接效应和最终效应的顺序清晰地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直接效应是指它对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包括对金融体系效率和金融体系稳定两个方面的影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最终效应是指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章,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这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直接效应之一。本章首先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出发,明确界定金融体系效率是指金融体系运行效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说明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国金融体系效率的状况进行了衡量,为进一步分析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分析动机;接着依次从金融体系运行的竞争环境、运行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几个方面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结论是:总体上来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改善金融服务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提高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但是这一作用的强弱要受到本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及法律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章,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这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直接效应之二。伴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而来的金融危机显示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一般商品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巨大区别,因此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判别这种影响的性质,是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本章在界定了金融稳定的概念并分析了金融稳定的性质之后,说明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是金融不稳定的决定因素,最后从国际资本流动、外资银行准入以及金融监管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影响的性质。结论是:说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不是金融危机的决定因素,它既有可能改善也有可能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一国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不够完善的条件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往往成为金融危机的“催化剂”。第五章,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最终效应。本章首先通过建立一个基于金融服务市场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竞争程度、金融服务企业的经营业绩与经济增长业绩之间因果链条关系的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提出理论依据;然后从金融体系的经济功能出发,具体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再以实证数据说明经济现实中存在的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从而说明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了本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并强化了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的理想化状态下,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存在着确定的推动作用。本章结论是:在理想化的条件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通常经由金融发展渠道、产业渠道、直接投资渠道和国际贸易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展。关于金融服务贸易“是什么”、“为什么”和“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明确了之后,得到的结论是,只有在理想的条件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这一部分要回答的是“怎么样”才能保障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得以实现的问题,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保障条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备受争议的,本章首先根据市场失灵理论,从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及市场缺失等方面对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市场不完全性进行了分析,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对于大多数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政府往往陷入金融体系效率与金融体系稳定难以两全的困境之中,而金融体系稳健而高效的运行既是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金融发展的外在表现,因而也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充分发挥的必要保障,所以本章从提高金融效率和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角度分别分析了政府干预金融服务市场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选择。结论是: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越位”的政府政策和“缺位”的政府政策都是不可取的,政府应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出发,以效率和稳定的双重实现为核心,采取适当的政策保障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实现。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

二、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构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四节 信息技术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第五节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三章 金融风险理论
    第一节 金融风险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主要的金融风险理论
    第三节 金融深化理论
    第四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生成机理
    第一节 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第三节 泡沫经济和金融风险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第五节 开放经济与金融风险
    第六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脆弱性分析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过度的金融深化与金融风险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及道德风险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现代金融风险实证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
    第二节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
    第三节 新世纪第一次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
    第四节 三次危机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中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第一节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及风险分析
    第二节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三节 VaR模型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第四节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理性选择——金融创新
    第五节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2)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及原因
二、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三、各国管理衍生金融交易的新举措

(3)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监管及中国监管体系重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融衍生品及其交易概论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基本问题分析
        一、金融衍生品的定义与基本分类
        二、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与发展溯源
        三、金融衍生品的经济学功能与自身风险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问题分析
        一、国内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况
        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属性与法律特征
        三、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视角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第二章 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必然性与应然性分析
        一、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之一
        二、适度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有保护作用
        三、金融监管手段在滞后于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丰富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法监管的目标
        二、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原则
    第三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基本模式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政府监管架构下的基本模式
        二、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监管模式
        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交易所自律监管模式
        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业自律监管模式
第三章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内法律监管的制度设计与利弊分析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内法律监管制度的国别比较研究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准入监管比较研究
        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风险监管比较研究
        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主体监管比较研究
        四、金融衍生品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比较研究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内法律监管制度的利弊分析
        一、现时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内监管的制度贡献
        二、现时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内监管的制度缺陷
第四章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际监管的制度研究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际监管的基本理论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国际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二、金融衍生品国际监管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际监管的全球合作模式实践
        一、国际清算银行及巴塞尔委员会的衍生品监管全球合作模式实践
        二、国际证监会组织的衍生品监管全球合作模式实践
    第三节 金融衍生品交易国际监管的区域合作模式实践
        一、欧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区域监管实践
        二、亚洲地区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区域监管实践
第五章 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路径及法律监管重构设想
    第一节 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路径及监管体系的重构设想
        一、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与路径
        二、对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法律监管体系的重构设想
    第二节 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路径及监管体系的重构设想
        一、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与路径
        二、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体系的重构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4)金融边界理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1 论命题及学术思想创新
        1.4.2 研究视角创新
        1.4.3 研究方法创新
    1.5 论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2章 金融边界理论溯源及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的利息、货币信用和虚拟资本理论研究及评述
        2.1.1 马克思关于利息的实质和利润是利息的最高界限的理论
        2.1.2 马克思关于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运用的理论
        2.1.3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及其市场价值独立运动的理论
    2.2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评述
        2.2.1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论中“金融相关率”思想
        2.2.2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2.2.3 斯蒂格利茨等新凯恩斯主义者的“金融约束论”
    2.3 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及评述
        2.3.1 费雪“过度负债”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
        2.3.2 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
        2.3.3 克瑞格的“安全边界”假说
        2.3.4 斯蒂格利茨等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评述
        2.4.1 金德尔伯格“资产价格泡沫”理论
        2.4.2 乔纳森·特南鲍姆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理论
        2.4.3 “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评述
    2.5 白钦先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边界思想及评述
        2.5.1 白钦先“金融资源论”中的金融边界思想
        2.5.2 白钦先“金融虚拟性与独立化倾向”的理论思想
    2.6 德内拉·梅多斯等的“增长的极限”理论及评述
    2.7 其他学者对金融边界理论的研究及评述
第3章 基于实体经济基础地位的“金融边界”范畴的提出
    3.1 金融范畴的界定
        3.1.1 对现有金融范畴的梳理和评价
        3.1.2 本文理解和使用的金融范畴
    3.2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基于金融本源与归宿的说明
        3.2.1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回归于实体经济
        3.2.2 金融的本源——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3.2.3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3.2.4 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内在规定性
    3.3 基于实体经济基础地位的“金融边界”理论命题的提出
        3.3.1 金融边界理论命题的提出
        3.3.2 金融边界理论研究中具体指向的金融对象
        3.3.3 金融边界的内涵
        3.3.4 对金融边界内涵的考虑
        3.3.5 金融边界的分类和说明
第4章 金融偏离实体经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力
    4.1 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的内在逻辑
        4.1.1 金融的信用性和金融资产价值的虚拟性
        4.1.2 金融资产定价及价值运动的预期性
        4.1.3 金融资产的逐利性、套利性和投机性
        4.1.4 金融活动的风险性与创新性
        4.1.5 金融资产的价值形态特征与跨时空配置
    4.2 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自我发展的外在动力
        4.2.1 金融自由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
        4.2.2 金融结构变动的“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趋势
        4.2.3 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
        4.2.4 金融产业地位的强化和企业融资制度的推动
        4.2.5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分工体系与国际金融的不合理流动
        4.2.6 金融创新趋势的推动
        4.2.7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第5章 金融发展偏离实体经济的实证考察
    5.1 从存量视角考察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偏离
        5.1.1 存量偏离:基于国际视角的考察
        5.1.2 存量偏离:基于中国视角的考察
    5.2 从流量视角考察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偏离
        5.2.1 外汇交易额与贸易出口额的考察与比较
        5.2.2 国际资本流动与GDP增速的考察与比较
        5.2.3 衍生工具交易与GDP增速的考察与比较
        5.2.4 企业投资行为“脱实向虚”的考察
        5.2.5 金融衍生工具过度创新导致金融“失联”的考察
    5.3 从金融危机的角度考察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偏离
第6章 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效应分析
    6.1 金融适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合理性
        6.1.1 从纯粹的物物交换与纯粹的金融市场自循环分析
        6.1.2 从微观主体金融资产持有行为选择的不同来分析
        6.1.3 从货币供给量的角度分析
    6.2 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一般效应分析
        6.2.1 容易累积、提升和派生金融风险
        6.2.2 导致更强烈的金融脆弱性
        6.2.3 增加了对金融掌控的难度
        6.2.4 金融市场的高收益会引导资金强烈的“脱实向虚”
        6.2.5 导致不合理的财富再分配
    6.3 金融资产价值不能回归的经典案例:次贷危机
        6.3.1 次贷危机是金融资产全球扩张的必然后果
        6.3.2 次贷危机是次贷衍生品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创新的必然后果
        6.3.3 次贷危机是金融创新缺乏监管的必然后果
        6.3.4 次贷危机是金融资产不能回归流动性的必然后果
    6.4 次贷危机后对金融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反思
第7章 金融边界理论假说构建
    7.1 经典理论的启示
        7.1.1 马科维茨资产组合有效边界理论的启示
        7.1.2 货币供给对实际产出的影响与增长界限的启示
    7.2 金融边界假说的构建
        7.2.1 构建金融边界假说需要考虑的问题
        7.2.2 模型构建的前提预设
        7.2.3 金融边界假说模型构建
    7.3 金融边界的特征
        7.3.1 金融边界的客观性
        7.3.2 金融边界的动态性
        7.3.3 金融边界的层次性
第8章 金融边界理论视角的金融管理与调控
    8.1 金融边界理论是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干预边界的理论基础
        8.1.1 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8.1.2 金融危机后对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8.2 经典理论中主张货币价值稳定的管理思想
        8.2.1 古代先哲秉持的货币内在价值的思想
        8.2.2 堪称住房抵押贷款前身的土地货币制度的设想
        8.2.3 古典经济学家早已关注的信用货币的临界点
        8.2.4 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能全身而退的原因
        8.2.5 凯恩斯关于金融投机对货币总量冲击的思想
        8.2.6 弗里德曼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单一规则”思想
        8.2.7 向过度旋转的国际金融车轮撒沙子的“托宾税”思想
    8.3 金融边界理论视角的金融基础建设和宏观调控
        8.3.1 金融基础建设是金融适度发展的根基
        8.3.2 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调控是金融适度发展的保证
        8.3.3 探索国际合作机制对国际资本流动适度有序管理
        8.3.4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管理与调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衍生金融工具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法律意义上的衍生金融工具概念研究
    第一节 衍生金融工具定义考察
    第二节 法律意义上的衍生金融工具概念分析——衍生金融工具法律性质研究
    第三节 法律意义上的衍生金融工具概念重塑
第二章 衍生金融工具基本问题研究
    第一节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功能
    第三节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市场结构
    第四节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及市场发展
第三章 非标准化衍生金融工具法律问题——ISDA主合同示范文本研究
    第一节 ISDA组织及 ISDA主合同示范文本的沿革
    第二节 ISDA主合同示范文本概括研究
    第三节 ISDA主合同示范文本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ISDA主合同示范文本评价
第四章 最终用户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最终用户的概念
    第二节 最终用户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三节 最终用户的民事义务及监管规制
    第四节 关于建立我国场外衍生金融工具最终用户规范的思考
第五章 交易商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交易商的基本法律问题
    第二节 交易商的基本责任和认定
    第三节 交易商的准入和主要监管问题
    第四节 交易商的适当性标准
    第五节 关于建立我国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商法律规范的思考
第六章 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基本问题
    第二节 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比较研究
    第三节 我国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监管现状与完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7)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课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基本结构
第2章 金融危机研究概述
    2.1 金融危机的概念性界定
    2.2 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表现形式
    2.3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分析
第3章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
    3.1 金融脆弱性-金融危机的根源
    3.2 泡沫经济-酝酿金融危机
    3.3 金融自由化-催生金融危机
    3.4 汇率制度-货币投机攻击的目标选择
第4章 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传导理论
    4.1 现代金融危机爆发
    4.2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第5章 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分析
    5.1 国际贸易渠道-贸易溢出效应
    5.2 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金融溢出效应
    5.3 经济全球化-季风效应
    5.4 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净传染效应
第6章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与国际传导的实证分析
    6.1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6.2 墨西哥金融危机
    6.3 亚洲金融危机
第7章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与国际传导的制约分析
    7.1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7.2 现代金融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
    7.3 金融危机治理
第8章 现代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安全
    8.1 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程度
    8.2 中国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
    8.3 构建金融危机的防波堤
参考文献
后记

(8)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贸易主线综述
        1.2.2 国际金融主线综述
        1.2.3 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能的创新
第2章 货币国际化与系统性风险传导的理论演绎
    2.1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内涵
        2.1.1 重要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2 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2.1.3 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2.1.4 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2.2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内涵
        2.2.1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
        2.2.2 货币国际化条件
        2.2.3 货币国际化过程
        2.2.4 货币国际化与外部冲击形成
    2.3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演绎
        2.3.1 贸易货币阶段
        2.3.2 投资货币阶段
        2.3.3 储备货币阶段
        2.3.4 驻锚货币阶段
        2.3.5 主要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3.1 国际经验分析
        3.1.1 英镑经验
        3.1.2 美元经验
        3.1.3 日元经验
        3.1.4 欧元经验
        3.1.5 主要结论
    3.2 面板数据分析
        3.2.1 模型设计
        3.2.2 计量结果与分析
        3.2.3 模型稳健性检验
        3.2.4 主要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研究:时间维度
    4.1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4.1.1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
        4.1.2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使用情况
        4.1.3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情况
        4.1.4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使用情况
        4.1.5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的基本结论
    4.2 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DSGE模型
        4.2.1 DSGE模型简介
        4.2.2 本文DSGE模型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假设
        4.2.3 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方程
        4.2.4 各市场的出清条件
    4.3 DSGE模型中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4.3.1 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定性分析
        4.3.2 模型的稳态与转移动态路径求解
        4.3.3 模型的参数校准
        4.3.4 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
        4.3.5 主要结论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研究:空间维度
    5.1 产业空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1.1 理论基础
        5.1.2 产业空间的理论模型构建
        5.1.3 实证分析
        5.1.4 主要结论与启示
    5.2 银行空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2.1 理论基础
        5.2.2 银行空间的理论模型构建
        5.2.3 实证分析
        5.2.4 主要结论与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评估研究
    6.1 相关研究综述
        6.1.1 指标预警法
        6.1.2 前瞻性市场分析法
        6.1.3 情态转换法
        6.1.4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6.2 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6.2.2 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6.2.3 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与指标解释
        6.2.4 评估指标体系的预警机制设计
        6.2.5 评估指标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6.3 系统性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2005—2014
        6.3.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
        6.3.2 数据样本说明
        6.3.3 实证分析结果
        6.3.4 主要结论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
    7.1 系统性风险冲击源头的管理策略
        7.1.1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路径
        7.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制度安排路径
    7.2 系统性风险传导过程的管理策略
        7.2.1 宏观经济系统内部的管理策略
        7.2.2 金融系统内部的管理策略
        7.2.3 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管理策略
    7.3 危机管理策略
        7.3.1 货币危机管理策略
        7.3.2 经济危机管理策略
        7.3.3 银行危机管理策略
        7.3.4 主权债务危机管理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金融安全原理与活动分析
    一、 金融安全与种类
    二、 金融安全原理
    三、 国家金融安全的关联性分析
    四、 金融安全管理活动分析
第二章 金融安全制约因素分析
    一、 中国金融发展现状与金融安全
    二、 金融安全国内制约因素分析
    三、 金融安全国际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章 金融安全机制分析
    一、 金融安全内生性机制分析
    二、 金融安全外生机制分析
    三、 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整合机制与途径
第四章 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
    一、 中国金融开放的内容及面临竞争的压力
    二、 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状况变动分析
    三、 中外银行规模与经营管理能力比较分析
    四、 中外网络金融竞争力比较分析
    五、 金融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空间比较分析
    六、 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对策
第五章 金融转型中的安全控制
    一、 金融转型的动力理论、涵义
    二、 金融转型中安全控制理论分析
    三、 金融转型中安全控制的主要方面分析
第六章 国家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一、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理论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二、 国家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三、 国家金融安全指标的警限及安全等级划分
第七章 国家金融安全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一、 金融安全实时监测预警方法及模块构成
    二、 金融安全实时监测预警模型
    三、 金融安全预警线性结构模型主要指标的检验
    四、 对中国金融安全模型的检验
    五、 神经网络在金融安全实时监测预警智能化中的应用
    六、 金融突发事件预测模型
    七、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结构综合模型的评价
第八章 金融安全监管系统
    一、 金融安全监管理念与原则
    二、 创建“三维五位功能型”金融安全监管模式
    三、 金融机构“安全网”的构建
    四、 国际金融安全监管系统的探讨
    五、 金融安全监管信息支持系统的构建
    六、 实施可持续金融安全监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分析视角
        1.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视角
        1.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分析:贸易视角
        1.2.3 对现有文献的总体评价:本文的分析视角
    1.3 本文研究的思考逻辑
        1.3.1 金融体系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1.3.2 高效而稳定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1.3.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金融体系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1.3.4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发挥需要政府提供适当的保障
    1.4 内容安排、研究方法、主要创新及不足
        1.4.1 主要内容安排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及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
    2.1 服务与金融服务
        2.1.1 服务的概念和特征
        2.1.2 金融服务涵盖的范围
        2.1.3 金融服务的经济功能
        2.1.4 金融服务的特征和性质
    2.2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
        2.2.2 金融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2.2.3 金融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新贸易理论的分析
    2.3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
        2.3.1 影响金融服务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供给方面的因素
        2.3.2 影响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需求方面的因素
    2.4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实选择
        2.4.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及相关概念
        2.4.2 金融服务贸易:保护与开放的抉择
        2.4.3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良好的框架
    2.5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5.1 对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实际状况的衡量
        2.5.2 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开放度的衡量
        2.5.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衡量
第三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体系效率
    3.1 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因素
        3.1.1 金融体系效率内涵的界定
        3.1.2 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因素
    3.2 金融体系效率的衡量
        3.2.1 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衡量
        3.2.2 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
    3.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竞争
        3.3.1 开放的金融服务市场与金融自由化的相互促进
        3.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竞争
    3.4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
        3.4.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影响
        3.4.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体系稳定性
    4.1 金融稳定及其性质
        4.1.1 金融稳定概念的界定
        4.1.2 金融稳定的性质
    4.2 金融脆弱是金融不稳定的内在决定因素
        4.2.1 金融中介机构的脆弱性
        4.2.2 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4.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3.1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4.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外资银行准入与金融稳定
        4.3.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
第五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5.1 金融服务:联系效应、市场开放与经济增长
        5.1.1 金融服务业的联系效应
        5.1.2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稳态均衡
        5.1.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稳态均衡
        5.1.4 结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
    5.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5.2.1 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5.2.2 通过产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
        5.2.3 通过直接投资渠道促进经济增长
        5.2.4 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经济增长
    5.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5.3.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正效应
        5.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负效应
        5.3.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净效应
第六章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保障条件
    6.1 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市场不完全性
        6.1.1 金融体系中的不完全竞争
        6.1.2 金融体系中的外部效应
        6.1.3 金融体系中的市场缺失
    6.2 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条件下的政府行为与金融体系效率
        6.2.1 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
        6.2.2 为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条件
    6.3 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条件下的政府行为与金融体系稳定
        6.3.1 对金融稳定性做出恰当评估
        6.3.2 维护金融稳定的预防性政策
        6.3.3 维护金融稳定的纠正性政策和补救性政策
        6.3.4 保持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GATS 中与金融服务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
    附录 B 第二章附表
    附录 C 第三章附表
    附录 D 第四章附表
    附录 E 第五章附表
    附录 F 第六章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 方先丽. 复旦大学, 2003(02)
  • [2]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J]. 陈东. 经济学动态, 1997(01)
  • [3]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监管及中国监管体系重构设想[D]. 李芃芃.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4]金融边界理论初探[D]. 杨秀萍. 辽宁大学, 2015(12)
  • [5]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J]. 王彬. 浙江金融, 1998(02)
  • [6]衍生金融工具法律问题研究[D]. 王旸. 中国政法大学, 2006(09)
  • [7]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 安辉. 东北财经大学, 2003(03)
  • [8]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D]. 张萌. 云南大学, 2015(09)
  • [9]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 陈松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01(03)
  • [10]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 施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衍生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