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键照片报告的作用

关于关键照片报告的作用

一、试论批评性摄影报道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琳[1](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指出

胡晓鹤[2](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指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马倩[3](2021)在《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文中指出政治话语研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权力主体间基于权力争夺的冲突和对抗,二是权力主体间基于利益协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Chilton&Schaffner2002)。外交话语是政治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关注作为外交实践工具的话语如何反映并塑造外交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话语实践根据以上两个主题可大致分为对立型外交话语和合作型外交话语。长期以来政治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关注话语的对立性特征,而对合作型外交话语的研究和系统性解读不足。从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概念化视角来看,合作型外交话语应呈现与对立型外交话语不同的空间表征形式,Chilton(2004)话语空间理论以二元分界的空间概念化仅适用于后者而不能解释前者。本研究从话语空间建构视角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对合作型外交话语进行解读。鉴于二元分界式空间概念化的局限性,本研究借鉴Chilton(2004)提出的三维度(空间、时间、价值),并基于Kaal(2012,2015,2017)从政党话语的时空指涉范围反观政党世界观的话语空间分析路径,拓展话语空间的内涵和研究框架;通过分析中国“和合”话语的“空间-时间-价值”(STV)表征形式,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模式,以丰富认知视角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价值维度各有哪些话语表征?(2)中国“和合”话语建构了什么样的话语空间?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3)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在话语空间表征上有何差异?为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以中国领导人68篇多边外交演讲为语料,遵循“文本特征→概念化表征→话语空间整体表征”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步骤,以质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为辅的方法进行语料分析。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以包容性的空间“满格”表征反映全局视角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存,在时间维度以延展性的时间“满格”表征反映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价值维度以相应识解策略反映共同价值取向,与时空“满格”相呼应。第二,中国“和合”话语的三维度表征共同形成延展包容的话语空间,以“和合”话语空间模型可视化呈现,三维度之间体现以价值维度为核心的两两交互关系。第三,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基于不同的空间概念化呈现不同的话语空间表征,前者在共同价值导向下以整体性、弱界限划分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外向扩展的包容性表征;后者在价值对立导向下以内外分界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内向压缩的对抗性表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上对Chilton(2004)的话语空间理论进行改造形成拓展框架以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特征,最终得出“和合”话语空间模型,丰富了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外延;实践上将合作型外交话语与对立型外交话语置于平等地位,扩大了话语空间研究范围,克服了前期话语空间研究偏重于关注政治话语对立性特征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理据支撑,并对政治话语分析实践、外交话语翻译实践、中国价值观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庞佳奇[4](2021)在《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多模态批评性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各种类型的大众文化产品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往人们以观看电视剧、电影为娱乐消遣,然而在手机移动时代,短视频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频时代,人们的观看习惯从PC端转向了手机端;其次市场上影视作品的不断推出,人们有限的时间给了碎片化传播的影视类短视频更多的机会。同时影视类短视频也有其明显的优点:短时间内传递有效信息、帮助受众筛选高质量影片、其视频内容成为了受众茶余饭后的社交谈资、满足受众碎片化时间休闲娱乐的要求。因此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影视类短视频流量激增,粉丝数量不断增加。影视戏说类短视频选用优秀电影、电视剧作为母本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博主戏谑化、自由化的话语风格加以简练概括式的语言,配以影视剪辑同步画面,使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大体了解一部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与内涵。并在视频结尾加以点评与总结,升华整个视频主题,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了极大的流量,其传播力的增加不仅仅在于短视频体积小、轻量化易于传播的特点,更是在于融入了传统的批评与讽刺,且更加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与轻松、戏谑的话语风格来突出了短视频的观赏性与娱乐性。但是同时影视类账号内容同质化严重,其形式也被质疑是否对影视作品具有实质性的代替作用、瓦解观看者表达能力、思维固化等弊端。因此本文选取了如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自媒体平台——抖音平台,在其平台上选取传播量与互动量最大的视频样本进行研究,通过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与动态语篇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框架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的消费、文化环境对影视戏说类短视频进行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把发展的方向定位在交际目标上,通过对语言的结构、生产与消费的研究,将其与社会意识形态、权力结构相连接,揭示语言的政治性。随着话语分析的发展,单从语言模态来研究话语现象已经不能够满足研究需要,图像、声音、色彩、动作、表情等元素符号代表的视觉模态、声音模态、感觉模态等多模态在现代符号意义的构建与传递中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环境下,多模态话语成为了新的受关注的话语类型,人们逐渐意识到多模态话语的现实性与重要性。因此本文结合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多模态话语分析,从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语言模态、非语言模态进行解析。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境遇以及变迁、意识形态的呈现与权力关系的转换。以期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罗慧华[5](2020)在《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媒介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长时间以来在大众心目中,电子竞技天生带着原罪的烙印,电子竞技职业选手也不过是一群“网瘾少年”。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的投入,电子竞技产业迎来了发展的爆发期。经济发展与巨大需求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电子竞技良性发展,电子竞技职业选手也成为了媒体聚光灯下的宠儿,主流媒体开始出台相关的纪录片为电子竞技职业选手进行正名。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从话语角度入手,选取了2013年到2019年主流媒体出品的全部与电子竞技相关的非商业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通过自建语料库,在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以及媒介形象学相关研究基础上,援引诺曼·费尔克劳夫(Norman 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纪录片中关于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形象话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呈现出不被父母理解的“网瘾少年”、凸显高超竞技技能的精英玩家、为国争光的“追梦人”、高薪高压并且缺乏社会保障的新生职业这四类形象,并且其形象的呈现上还存在着个案选取从单一到多元、描写话语从片面到立体、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案例较多、英雄主义倾向以及女性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缺位的问题。接着,本文从经济话语、政策支持以及文化语境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成因,并且提出在未来,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在呈现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形象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样本采集、补位女性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形象呈现、坚持客观全面的叙事话语以及消解社会区隔,纠正电子竞技的社会偏见四点的建议。

张远[6](2020)在《隔岸之观 ——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新知,旨在探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在国际上的当代艺术生态格局中的新变化。研究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梳理研究近二十年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及其国际推介的状况;二、研究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在全球艺术互动与话语多样性中所践行的方案与创造。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持续受到关注与研究,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国际上众多着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与艺术机构举办了多样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展览以及学术论坛、研讨会,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因此受到国际艺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虽然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感知方式与中国语境不同,但它们恰恰发现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特别魅力与艺术意义。大量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专着的出版,表明了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严谨的学术研究课题。本论文以全球化和中国发展为研究背景,采用当代诠释与评价的并行框架,结合文献分析和个案研究的综合方法,从国际艺术话语中扫描那些被展示、被研究的艺术家的含义,以横向观察西方如何分析与观看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之价值与意义。通过本案研究可知,在国际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呈现出与传统艺术的动态对话,将中国传统美学-哲学与新的国际话语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多样性并使之更加开放。今天,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至全球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一种有效的艺术实践形式,其在国际上的学术认知与评价,亦将反馈于其自身的历史书写与解读。

武琼[7](2020)在《《影戏生活》杂志与民国电影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电影传入中国,去影戏院看电影逐渐成为大众新的文化消费方式,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电影杂志也逐渐流行开来。《影戏生活》杂志创刊于1930年,共出刊52期,其秉承“讨论电影艺术,提倡国产影片”的宗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客观地记录了这个时间段的中外电影界的大小事件,杂志坚持宣传优秀国产影片,抵制劣质舶来片,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现学界关于民国电影杂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发行时间长或创刊时间较早的电影杂志上,研究角度是从新闻学、社会学出发。以致于至今仍对具有电影专业性的《影戏生活》杂志不甚了了,对其社会地位和对当时电影界的影响也没有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对《影戏生活》杂志所发行的52期杂志中各类文章通篇加以细读,重点考究了其中电影批评文章、电影明星资讯、各地影戏院放映情况的原文,总结了杂志中对国产电影创作的指导和对电影界各类事件的关注,一一列表加以说明。同时全面参考了《民国时期电影杂汇编》,将其中与《影戏生活》杂志同时期发行的杂志进行整理,依据上述史料,对杂志中折射出的电影文化现象进行详尽分析。本文认为,《影戏生活》杂志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指导电影制作、宣传国产电影、痛斥影界乱象,杂志反映了当时的电影文化,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电影艺术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时代和自身的限制,《影戏生活》杂志在刊文的深度、广度以及文字的精炼、专业程度上都无法同现代专业的电影期刊相比较,但作为当时一份相对成功的电影杂志,其成功的地方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

宋瑞夫[8](2020)在《健康传播视域下中医药议题报道框架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从春秋时期中医理论成型算起,保守计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医药承担着社会医疗的主要角色,其功效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但是新文化运动以后,“科学”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中医由于其特殊的理论体系而受到质疑,加之西医的冲击,中医地位逐渐下降。时至今日,随着中医人才断层等原因,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受到挑战,我国传统医学瑰宝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意在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自然也就成为了宣传中医药信息的主阵地。本文选取了从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10年间《人民日报》关于中医药议题的报道为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中医药议题报道的建构情况和相关框架分析,意在找出《人民日报》对于中医药议题报道的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中医药,让我国传统医学得到复兴,继续造福我国人民。

刘晶[9](2019)在《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图像化”的世界,视觉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战略工具。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本文聚焦于“政治视觉修辞”,针对政治修辞研究的“视觉缺位”和视觉修辞研究的“政治盲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理论框架的搭建和表征实践的分析。本文首先揭示了图像与政治的原生关系,通过爬梳修辞学、政治修辞学和视觉修辞学的经典文献,在理论发展的脉络和流变中深入把握政治视觉修辞的概念——是政治修辞与视觉修辞的视界融合,是政治主体运用图像激发受众产生特定的修辞反应,实现特定政治诉求的传播活动。本文的分析指出,政治视觉修辞具有静态的理论维度和动态的表征机制两个面向。在理论维度,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是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观念;外延指文本的构成形式,通过五种方式传递内涵,基本特征是具有明确政治意图、象征性图像及与受众交流。基于生产者视角的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和传受交互视角的接受美学思想,本文建构了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其中,文本分析是核心,探讨文本“讲什么”和“怎么讲”;话语实践探究文本“如何生产意义”;社会实践研究文本“意义生产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动态的表征机制上,政治视觉修辞通过文本、过程和社会表征,共同缔造政治意义——文本表征是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过程表征是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社会表征是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基于生产者视角的文本表征是修辞生产的基础,基于受众心理的过程表征是修辞传播的依据,基于政治价值的社会表征是修辞作用的根源。在理论维度的政治视觉修辞分析,需要实践检验。本文以“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国际传播实践为对象,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幻想主题法和接受美学多种方法,分析比较中外政治视觉修辞表征。发现中国政治视觉修辞运用对比、因果、递进的图形逻辑,引发观者对“真理”概念的关注与肯定;西方则通过隐喻、二元结构、互文性与连贯性方式,奠定幻想主题的深层反讽结构,反映出意识形态偏见。中外呈现三组显着差异:审美感性VS科学理性;情绪化的政治认同VS离间性的政治认同;简单归因VS复杂归因。本文认为,政治视觉修辞研究需要哲理性的反思。在本体论维度,应警惕符号淹没现实、情绪影响认知、游戏战胜意义的隐忧;在认识论维度,应重视精神表征与物质表征协调发展,展开双向度的修辞演绎,重返质询的修辞情景,多层联动奠定信任的修辞基调;在价值论维度,提倡审慎地看待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重返本质的政治视觉修辞;在方法论维度,应探索符合政治视觉修辞特性的多元方法,回归人文科学的人性关照。本研究对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梳理和阐释,回应了政治传播视觉转向的迫切需求,藉由修辞学统合了原本孤立的政治性和视觉性,开启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理论起点。本文关于政治视觉修辞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确立了政治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理论面向,为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实践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

朱思良[10](2019)在《难民图像的符号构成及表意研究 ——以荷赛获奖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欧洲爆发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危机,大量表现难民长途迁徙、过境遭阻、受伤身亡的新闻照片被媒体刊登,其中一张3岁叙利亚难民艾兰·库尔迪浮尸海滩的照片被媒体报道后,震惊世界。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难民图像是由一套符码体系建构的表意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本研究以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的难民图像为样本,综合视觉文化和传播符号学理论,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符号学方法探究难民图像的符号构成及表意过程。首先,从人物属性、拍摄手法、符号呈现三个方面对348张难民图像进行视觉构成形态分析,归纳难民图像中的视觉呈现特点;其次,运用巴尔特的“神话”意指体系分析三大主题图像的符号意指过程;最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分析话语语境对图像表意的影响。研究发现,难民图像侧重表现“难民受难”主题,摄影师常采用中近景、平拍、黑白色调的视觉表现手法,近距离勾勒难民小群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情绪。儿童在图像中出现频率较高,身体形态和眼神是难民图像中最常见的符号元素。在图像内部,借助隐喻和转喻的修辞实践,难民图像实现符号的含蓄意指过程,完成象征意义的建构;在图像外部,互文、情景、文化三重语境合力完成了图像意义的赋值。

二、试论批评性摄影报道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批评性摄影报道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定义
        2.1.1 外交话语:对立型VS.合作型
        2.1.2 话语空间
        2.1.3 中国“和合”话语
    2.2 政治话语研究
        2.2.1 话语与政治
        2.2.2 政治话语研究视角
        2.2.3 认知视角的政治话语研究
    2.3 话语空间研究
        2.3.1 话语空间理论形成、发展及引介
        2.3.2 相关研究
        2.3.3 适用性和局限性
    2.4 合作型外交话语研究
        2.4.1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领域
        2.4.2 语言学领域
    2.5 现有研究局限及本研究创新点
        2.5.1 现有研究的局限
        2.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中国传统“和合”哲学思想
        3.1.1 源流与内涵
        3.1.2 对中国外交话语的影响
        3.1.3 对话语空间研究的观照
    3.2 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拓展
        3.2.1 话语空间三维度
        3.2.2 话语空间分析路径
        3.2.3 本研究话语空间分析拓展框架
    3.3 认知识解
        3.3.1 认知识解理论概览
        3.3.2 认知识解与话语空间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构成
    4.3 分析步骤
    4.4 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维度表征
    5.1 空间指示
        5.1.1 空间范畴表达
        5.1.2 空间指示的“满格”表征
    5.2 人称指示
        5.2.1 自我中心指称VS.异我中心指称
        5.2.2 指示中心——“我们
        5.2.3 人称指示的空间“满格
    5.3 空间性隐喻
        5.3.1 容器隐喻
        5.3.2 空间隐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间维度表征
    6.1 时间指示
        6.1.1 时间范畴表达
        6.1.2 时间“满格
    6.2 时间性隐喻
        6.2.1 旅程隐喻
        6.2.2 潮流隐喻
        6.2.3 建筑隐喻
    6.3 情态的时间植入
        6.3.1 “要”的时间植入
        6.3.2 “将”的时间植入
        6.3.3 “应该”的时间植入
        6.3.4 情态时间植入的未来导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价值维度表征
    7.1 价值性隐喻
        7.1.1 色彩/画卷隐喻
        7.1.2 游戏隐喻
        7.1.3 关系隐喻
    7.2 图式化
        7.2.1 行动链图式
        7.2.2 平衡图式
    7.3 凸显
        7.3.1 句型凸显
        7.3.2 语义凸显
    7.4 转喻
        7.4.1 部分代整体
        7.4.2 整体代部分
        7.4.3 行为代行为体
    7.5 级阶调整
        7.5.1 详略度
        7.5.2 变焦
    7.6 观察点
        7.6.1 引用
        7.6.2 客观化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和合”话语的话语空间
    8.1 “和合”话语空间建构
        8.1.1 空间“满格”:“包容互鉴、和谐共处”
        8.1.2 时间“满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8.1.3 共同价值表征:“互利共赢”
        8.1.4 “和合”话语空间模型
    8.2 三维度互动关系
        8.2.1 时间-空间
        8.2.2 价值-空间
        8.2.3 价值-时间
    8.3 本章小节
第九章 两类话语空间建构对比讨论
    9.1 两类话语空间对比
        9.1.1 空间维度对比
        9.1.2 时间维度对比
        9.1.3 价值维度对比
        9.1.4 总体差异
    9.2 话语空间建构与国际话语权
        9.2.1 中国当代外交话语变迁:对立型话语空间转向合作型话语空间为主
        9.2.2 西方霸权话语:对立型话语空间作为合法化工具
        9.2.3 话语空间建构——透视话语议程设置
    9.3 本章小节
第十章 结论与启示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启示
    10.3 局限与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4)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多模态批评性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以及样本选取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话语分析溯源
    第二节 批评性话语分析溯源
        一、传播学科研究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成果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
    第三节 多模态话语理论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溯源
        二、国内电影多模态话语研究
第二章 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语言模态分析
    第一节 词语选择与表达分析
    第二节 语法分析
        一、情态
        二、及物性与语态
        三、修辞
        四、隐喻
    第三节 连贯性分析
    第四节 文本结构分析
        一、话题/选题控制
        二、叙事分析
    第五节 新媒体语境下的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文本特征
        一、戏谑化、自由化的”戏说“特征
        二、互动、沟通、共享——注重情感体验的话语意义网络
第三章 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非语言模态分析
    第一节 镜头分析
        一、镜头选择:重复出现的镜头
        二、镜头选择:无解说词镜头
    第二节 剪辑手法
        一、镜头顺序
        二、镜头的分剪、挖剪
        三、色彩与光线的剪辑
        四、景别的剪辑
        五、影视作品对话的剪辑
        六、剪辑的特殊风格
    第三节 音画分析
第四章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话语实践分析
    第一节 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生产
        一、作品的取材与选择
        二、文本生产的基础:建构文本的互文性
        三、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生产:专业团队与零基础创业者
    第二节 影视戏说类短视频内容分配
        一、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基本分发机制
        二、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独特的多级分发模式
    第三节 影视戏说类短视频市场消费
        一、消费文化环境下对受众的新关注:碎片化时间与注意力
        二、消费型生产—意义的再生产
        三、生产型消费—对原影视作品意义的消解
        四、延伸性消费的新模式
第五章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社会实践分析
    第一节 权利转化为权力——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身份转换
        一、技术赋权下公众话语表达权力的转移
        二、解说者语用身份的积极建构
        三、话语秩序的变化——话语明显的民主化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下的文化割裂
    第三节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下对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反思
    第四节 短视频呈现背后的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媒介形象的话语分析
    2.1 文本:媒介形象在话语表层的呈现
    2.2 话语实践:文本的生产、分配与消费
    2.3 社会实践: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转变
3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的媒介形象呈现透析
    3.1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话语中呈现的形象
    3.2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话语中形象的变化
    3.3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其他媒介上的形象呈现与对比
    3.4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的形象呈现存在的问题
4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纪录片中形象呈现的成因分析
    4.1 需求激增刺激产业扩张
    4.2 产业发展赋能政治话语
    4.3 政策支持促进文化语境变迁
5 电子竞技职业选手在纪录片中形象构建的思考
    5.1 多样本采集,加强平衡报道方式的运用
    5.2 补位女性选手的形象呈现,打破电竞圈职业性别藩篱
    5.3 坚持客观全面的叙事话语,规避英雄叙事倾向
    5.4 主动消解社会区隔,纠正电子竞技偏见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隔岸之观 ——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范围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水墨
    第一节 危机与挑战
        1.1 90年代的中国水墨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2 博弈之路:实验水墨
        1.3 水墨在他方:90年代的中国海外艺术家
    第二节 西方学者与学术批评
    第三节 世纪末的两个展览
        3.1 “中华文明五千年艺术”大展
        3.2 “锐变与突破:新中国华人艺术”大展
    小结
第二章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水墨
    第一节 水墨的时刻
    第二节 他山之石——西方学术批评
        2.1 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
        2.2 与美国学者的对话
    第三节 西方策展人及其学术问题
        3.1 谢伯轲的挑战
        3.2 盛昊的策略小结
    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重要展览个案研究
    第一节 以水墨之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墨艺术
    第二节 汉字的魔力——雷特伯格博物馆的书法秀
第四章 重要的是艺术家
    第一节 传统与身份——海外当代水墨艺术家
    第二节 跨越与回归——中国本土当代水墨艺术家
    第三节 融合与开拓——当代水墨女性艺术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西方学者专访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7)《影戏生活》杂志与民国电影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近代报刊总体研究
        2 新闻学角度的对近代报刊研究
        3 电影报刊研究
第一章 创办《影戏生活》杂志
    第一节 早期电影杂志的创办
    第二节 《影戏生活》杂志的创刊
        一、《影戏生活》杂志发刊辞
        二、《影戏生活》杂志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第三节 《影戏生活》杂志内容研究
        一、中外明星介绍与趣闻秘史
        1 图片宣传:对明星真实直观的写照
        2 文字宣传:个人介绍以及表演批评
        3 提供学习经验的外国明星——卓别林
        二、国内外影坛动态
        1 国内影片公司的动态
        2 内容丰富的海外影讯
        3 全国影戏院影放映情况收集
        三、国产影片制作的全方位关注
        1 国产影片及电影市场问题
        2 对有声电影的不同声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30年至1932年间电影期杂志比较分析
    第一节 种类丰富的电影杂志与报刊
    第二节 《影戏生活》杂志的全面性、综合性
    第三节 秉持客观评价的《影戏生活》杂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戏生活》杂志中的民国电影文化
    第一节 国产电影商业气息浓重
    第二节 《影戏生活》杂志中指出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片的乱象
        一、古装片:剧情与服饰严重不符
        二、武侠片:侠义叙事中的不伦不类
        三、神怪片:迎合大众追求官能刺激
    第三节 《影戏生活》制作中伦理批评与新文化批评的结合
        一、批评的对象:电影的剧情内容
        二、批评的目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三、批评的价值:指导影片创作方向
    第四节 《影戏生活》杂志的现代性表现
        一、电影批评家
        二、电影与教育的关系
        三、电影审查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戏生活》杂志在30年代初期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电影刊物是电影影响力的延伸
    第二节 电影刺激大众文化容纳新思想
    第三节 电影刊物同大众文化互相影响
    第四节 电影、电影刊物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并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影戏生活》中影戏院与电影放映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健康传播视域下中医药议题报道框架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背景
        1.1.1 当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
        1.1.2 《人民日报》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健康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1.4.2 框架理论综述
        1.4.3 中医药议题报道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样本的选择
    1.7 研究类目的建构
第2章 《人民日报》中医药议题内容分析
    2.1 报道体裁
    2.2 报道篇幅
    2.3 报道主题
    2.4 消息来源
    2.5 报道目的指向
    2.6 报道语气
    小结
第3章 《人民日报》中医药议题报道框架分析
    3.1 政策宣传框架
    3.2 知识传播框架
    3.3 中医药产业框架
    3.4 文化框架
    3.5 学科/教育框架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对我国中医药议题报道的建议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思路与目标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
2 政治视觉修辞的历史溯源
    2.1 早期人类社会:人是图像化的产物
    2.2 封建社会:偶像恐惧与偶像崇拜的权力纠葛
    2.3 民主社会:浸淫于图像的现代政治
    2.4 政治视觉修辞实践的未来
3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演变
    3.1 修辞学理论的演进:从人文主义、风格主义到哲学回归
    3.2 政治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从政治质询到政治话语实践
    3.3 视觉修辞学理论的嬗变:从图像研究走向图像批判
    3.4 政治视觉修辞概念的生成:政治性与视觉性的融合
    结语
4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维度
    4.1 政治视觉修辞的内涵与外延
    4.2 政治视觉修辞的基本特征
    4.3 政治视觉修辞的图像构成要素
    4.4 政治视觉修辞的功能
    4.5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分析框架
5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机制
    5.1 政治视觉修辞的文本表征机制:图文混合的叙事缝合
    5.2 政治视觉修辞的过程表征机制:锚定和具体化的综合
    5.3 政治视觉修辞的社会表征机制: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协同
6 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分析——以YOUTUBE上的“一带一路”倡议视频为例
    6.1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6.2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表征:去意识形态化的诗意框架
    6.3 西方一带一路倡议的短视频分析:讽刺框架中的意识形态抨击
    6.4 中外政治视觉修辞的表征差异:崇“美”/重“真”、一元/二元认同、简单/复杂归因
    结语
7 结语:政治视觉修辞的反思与出路
    7.1 政治视觉修辞本体论的追问
    7.2 政治视觉修辞认识论的反思
    7.3 政治视觉修辞价值论的探索
    7.4 政治视觉修辞方法论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奖励
致谢
附图

(10)难民图像的符号构成及表意研究 ——以荷赛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理论综述
        1.2.1 视觉文化理论综述
        1.2.2 传播符号学理论综述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新闻图像表意研究综述
        1.3.2 难民新闻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介绍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1.5 研究价值及创新
2.摄影与图像:作为符号表征的媒介
    2.1 图像反制:从复兴到霸权
    2.2 新闻与摄影:符号表征的媒介
        2.2.1 新闻:意义生产的实践
        2.2.2 摄影术:权力与规训的工具
    2.3 战争与灾难:新闻摄影的“宠儿”
3.符号与要素:难民图像的视觉构成
    3.1 视觉形象要素分类
    3.2 人物社会属性分析
        3.2.1 人物数量和身份
        3.2.2 主摄人物年龄、性别和情绪
    3.3 拍摄手法分析
    3.4 符号呈现分析
        3.4.1 主要场景符号
        3.4.2 主要人物符号
    3.5 镜头中的难民呈现
4.内涵与神话:难民图像的符号意指
    4.1 转喻+隐喻:人类思维的“双轴”运作
    4.2 意指实践:符号意义的生成过程
        4.2.1 直接意指(denotation):ERC
        4.2.2 含蓄意指/涵指(connotation):(E1R1C1)R2C2
        4.2.3 元语言(meta-language):E1R1(E3R3C3)
        4.2.4 神话系统(myths):((E1R1C1)R2C2)R3C3
    4.3 符号意指的修辞属性
        4.3.1 隐喻:涵指的相似关系
        4.3.2 转喻:涵指的相关关系
    4.4 难民图像的内涵建构
        4.4.1 难民受难主题
        4.4.2 人道主义援助主题
        4.4.3 难民管控主题
5.场域与语境:难民图像的意义赋值
    5.1 互文语境:构建图像释义规则
        5.1.1 语图互文:“锚定”图像释义边界
        5.1.2 图像互文:激活图像间视觉联想
    5.2 情景语境:搭建图像释义场域
    5.3 文化语境:提供共享的文化符码
6.研究结论与反思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荷赛奖中呈现的难民事件统计表
附录二:1955-2018 年荷赛奖难民图像作品统计表
附录三:难民图像统计量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试论批评性摄影报道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D]. 马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影视戏说类短视频的多模态批评性话语分析[D]. 庞佳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国当代非商业纪录片中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的媒介形象研究[D]. 罗慧华. 暨南大学, 2020(04)
  • [6]隔岸之观 ——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认知与研究[D]. 张远.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5)
  • [7]《影戏生活》杂志与民国电影文化研究[D]. 武琼.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健康传播视域下中医药议题报道框架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宋瑞夫. 吉林大学, 2020(08)
  • [9]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建构与表征实践[D]. 刘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 [10]难民图像的符号构成及表意研究 ——以荷赛获奖作品为例[D]. 朱思良.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关于关键照片报告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