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基础和基础 桩基础

高层建筑的基础和基础 桩基础

一、高重建筑物地基与基础 桩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钱思众[1](2020)在《大型煤仓地基方案分析及施工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论文以大型煤仓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测试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对大型煤仓的地基土特性进行了论述,对地基变形及钢筋应力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的地基方案,节约投资,同时使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煤仓高度73.5m,基底压力630k Pa,基底下地层为砂层,原设计方案为桩基。通过对地基土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平板载荷等试验结果、地基土层分布及地基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论证,经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案优化提出并实施了天然地基方案。相比于桩基,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节约投资3390万元,缩短了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煤仓已建成投产6年,跟踪监测的结果显示,其总沉降及倾斜等指标均满足要求,使用良好。(2)根据地基土的水平位移监测发现,在施工及竣工后,地基土有明显的水平位移,在上部对称荷载条件下,说明砂土的固结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固结;水平位移的产生必然伴随基底压力的减小,这有利于竖向变形的控制。(3)根据地基土的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1号仓土体向北移动,3号仓向南移动。水平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基础底面附近,位移的最大值达到95mm,远大于煤仓满仓后的竖向总沉降(36.35mm)。(4)钢筋应力监测的结果表明,2号仓基础底板钢筋以受压为主;3号仓基础底板钢筋以受拉为主,经计算最大拉应力满足钢筋抗拉强度要求。

赵亚轩[2](2020)在《兰州轨道交通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的初衷,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必然对城市核心区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各类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相较于其他工程类型,轨道交通具备建设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工期一般较长、制约因素多、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加之工程本身建设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再者与周边施工环境的诸多复杂情况交织,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期的各个环节风险控制和管理则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大多处于城市繁华地段,与周边环境(如管道、道路、建筑物等)相互制约影响较大。尤其是盾构穿越建筑物区域,受施工扰动、地层损失、工程降水等影响,不可避免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产生影响,如地基下沉、建筑开裂、倾斜,甚至倒塌。侧穿是相对正穿而言,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局部穿越或临近通过建筑物,这种方式对建筑物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更加明显,风险更大。因此对盾构侧穿重要建筑物风险控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针对盾构侧穿重要建筑物这一风险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深入调研了项目风险、工程风险管理、轨道交通风险管理、盾构风险管理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现状,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地铁盾构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实例以及安全事故可以得出,地铁盾构区间穿越既有建(构)筑物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全面,仍存在由于项目特性、地域限制、周边环境千差万别等造成风险管理的应用普遍性不强,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盾构穿越重要建筑物风险管控的体系的系统性不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全面等问题。在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形成了基本技术路线,然后依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方法,并由针对性的对盾构穿越重大建筑的施工风险管控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轨道交通施工的风险特点和基本的管理流程。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对盾构穿越建筑的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等进行分析。其中,辨识是全面梳理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而评价是对辨识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的等级和重要程度,为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提供支撑。在评价的过程中,依据综合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建立相应风险计算模型。同时为验证研究模型的可行性,以兰州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某区间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为工程案例,该区间施工过程中将穿越大型商场等密集场所,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是对预先建立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实际运用,验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案例针对区间盾构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的相关建设和监测数据,采用专家问卷调查形成风险源清单,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计算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逐层进行风险指数的计算,得出工程总体风险指数和最重要控制因素。本文采取方法为集成优化后的评估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和评价的基础是优化后的层次分析法,同时融入了专家调查与打分,使成果更加的可靠。从本质上讲,该方法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AHP是首先建不同元素间两两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将原来复杂的因素,分解成了多个层次、多种属性、阶梯结构的模型,综合判断决策因素重要性排序后,对目标方案进行决策优化的系统方法。根据评估出的总体风险指数,针对盾构施工本身的隧道埋深、相邻隧道空间位置,并结合项目周边影响的建(构)筑物、市政道路及各类埋地管线等,重点考虑邻近建筑物等设施的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结合项目的工程水文地质、工艺工法、其他周边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及计算,综合评价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及风险损失等级,并针对各类风险,确定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工艺措施、科学的监控量测、法律及经济措施等进行风险应对措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工程管理实施建议,如通过加强超前探孔、空洞检测、重点部位预注浆、选取合理的换刀位置,并注重科学的监控量测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等一系列信息化措施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管理,有效控制了风险,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同时由于工程背景、案例地域限制等,论文对下一步仍需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展望,例如本次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在全面风险辨识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的综合评价,虽然对现有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仍属于较为传统的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提供、可借鉴、可视化的资料、案例将越来越多,智能化实时监测、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更加发达,为进一步进行轨道交通盾构施工、穿越重大风险源的管控和研究提供了可能。总的来说,本文充分利用计算结果,综合评价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及风险损失等级,本文建立的风险评价模型能够合理、可靠地得出城市轨道交通盾构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关键风险因素的等级和损失,将多元化、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梳理和简化。实现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盾构施工侧穿高重建筑物的风险的定型分析和定量化评价,为决策者确定风险因素重要性排序并实施管理控制方法提供技术依据。

李艳[3](2019)在《倾斜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抗液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液化是造成桥梁基础破坏的重要原因,而单片地下连续墙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抵抗土体液化的性能,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较单片地下连续墙具有更强的抵抗土体液化的潜力,并且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因具有刚度大、易施工、造价低、噪音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桥梁基础。然而,目前有关在可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体液化性能与动力特性的研究仍十分缺乏,限制了其在液化场地中的工程应用。为研究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在可液化场地中抵抗土体液化的性能和动力特性,本文基于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原理设计并开展了三组倾斜可液化场地中(单室/格栅式)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离心机振动台试验,获取了在弱震、中震和强震三种地震工况下场地不同位置以及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丰富的动力响应(加速度数据、超孔隙水压力数据、位移数据等)数据,探讨了组成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矩形框架和承台以及刚度等基础特性,分别在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中发挥的作用,揭示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机理,并且基于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能力、基础自身的位移响应以及基础与土芯向上传递动荷载三个方面的理论分析,对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在不同地震荷载工况下、在倾斜可液化场地中服役于桥梁基础进行了评价。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获得的主要成果有:(1)通过对比三种地震工况下,远场土体与土芯处土体(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所围束的土体)的动力响应特征,证实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具有良好的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性能;(2)通过施加不同幅值的地震荷载,揭示了在非液化和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位移响应特征:对于单室地下连续墙基础而言,在基础惯性力和不平衡侧向力的作用下,基础的位移模式以沉降为主,伴随轻微的沿下坡方向的转动;对于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基础而言,在基础惯性力、不平衡侧向力以及“格室效应”的作用下,基础的位移模式以转动为主,伴随轻微的沉降。(3)通过对比两组有、无承台的单室地下连续墙基础的试验结果发现,承台改变了土芯处土体内的应力场和渗流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抑制土芯上部土体液化的能力,并且通过促进土芯内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缩短了液化的持续时间;承台增大了基础惯性力,但是并未改变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位移模式。(4)通过对比单室地下连续墙基础与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试验结果发现,增大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刚度,有效地增大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能力;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格室效应”改变了基础的位移模式,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位移模式由单室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沉降位移模式转变为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转动位移模式。(5)通过对比施加Taft地震波和Kobe地震波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波的试验结果发现,不同地震荷载类型不影响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性能,即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均具有良好的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性能;并且不同地震荷载类型不会改变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位移模式。(6)矩形框架在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中的作用为:通过其巨大的刚度有效地抑制了土芯内土体的刚度下降并改变了土芯内的垂向水力梯度;通过其良好的不透水性发挥了截断墙的作用,隔断了超孔隙水压力从远场到土芯处的横向迁移。承台在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中的作用为:改变了土芯中应力场的分布,增大了浅层土体的初始有效应力并增大了其抵抗液化的能力,并且改变了土芯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模式。(7)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芯处土体液化的机理有三个方面:首先,围束机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以其特殊的基础形式有效地围束了土芯处的土体,通过其巨大的基础刚度抑制了土芯处土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剪切变形,从而抑制了土体刚度的下降和超孔隙水压力的发育;其次,补强机理,承台对土芯处土体施加了附加竖向有效应力,增大了土芯处土体的初始上覆有效应力,增强了土芯处土体抵抗液化的能力;第三,截断机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因其不透水性能而良好地发挥了截断墙的作用,阻止了超孔隙水压力的横向迁移,保护土芯内土体避免因外部高超孔隙水压力的流入而过早软化。(8)在弱震、中震和强震作用下、场地未液化或严重液化时,通过合理设计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形式以及基础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可以保证基础产生可控的位移和较小的动荷载传递,为桥梁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撑,减轻桥梁结构承受的动荷载,保证桥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刘静[4](2019)在《m法计算斜坡桩水平承载力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西部山区建设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斜坡桩甚至陡坡桩因此也越来越频繁的见于各类交通土建工程之中。目前工程中桥梁桩基水平承载力设计主要以m法为主要计算手段,且在地基倾斜时也是据此考虑基桩承载力。而地基倾斜程度及其基桩水平承载力以及计算中对m值的影响,则尚不十分明确。为合理考虑倾斜地基上水平受荷桩承载性状及m值的取值特征,本文基于以往斜坡桩m法解答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模型试验及三维有限元分析m法在工程桩设计计算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及探讨,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以往应变楔模型对水平及倾斜地基中水平受荷桩计算理论,结合该方法m值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用以描述不同地基倾斜角度时m值变化的折减系数ζ;同时,结合工程实例对其影响因素和取值特征进行了讨论。(2)介绍了近期开展的水平受荷桩模型试验,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计算。试验中,以PVC管作为模型试验材料,采用三轴压缩试验获得桩周土力学指标,通过对模型桩施加不同级别水平荷载,得到模型桩桩身弯矩及位移;之后,建立三位有限元模型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试验及计算结果对建模和参数选取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3)基于模型桩有限元模型建立了倾斜地基条件下基桩三维计算模型。通过考虑不同地基倾斜角度情况下桩身水平受力性状,获得了桩顶位移及桩身弯矩、变形分布,并由此计算出相应的m值及其折减系数ζ。针对折减系数ζ的分布特征,对比应变楔理论计算成果、实际工程桩观测数据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对不同情况下ζ的影响因素及敏感性程度进行了讨论。

罗源宣[5](2018)在《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桩基础是我国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其中的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高、沉降小、施工周期较短等优点被运用于各类高层建筑克服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工程由于岩溶等其他不良地质作用的存在,所以在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存在难题。为了保证旋挖钻孔灌注桩在施工后期承载力及稳定性能够满足要求,所以对其进行承载性能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介绍了岩溶地区溶洞发育的主要规律,分析了旋挖钻孔灌注桩在该类地区的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承载机理。结合了前人的研究分析和相关文献,论述了适用于桂林地区岩溶地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下伏溶洞或土洞的规模尺寸及形状、地下水的存在及水位的高低、地基土的组成、土洞内的填充物等因素都是影响岩溶地基承载力的因素,需要认真的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才可能得出最稳妥可靠的解决方案。由于岩溶地区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对桩基的施工也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对桩基的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旋挖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孔、斜孔、漏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了相关的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实例,对旋挖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对指导施工有益的经验。此外,本文通过现场静力载荷试验以及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对旋挖钻孔灌注桩的受力特性以及承载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模拟桩体在施工完成后对桩体进行1-9级加载,得出的数值模拟数据与现场静力载荷试验所测得的数据较为吻合的结果,说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能够较好的模拟桩体的受力状态。最后,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桩体底部存在的溶洞对桩体的影响。假设在桩体的持力层存在溶洞时,模拟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应当在距离桩中心1-1.5m处适当增加勘察孔的数量,以保证勘察的准确可靠的结论。

吕果,崔雪涛,党昱敬[6](2017)在《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的设计参数讨论》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重、大建筑物日益增多,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控制要求,包括各类桩基和复合地基在内的人工干预地基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CFG桩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计算理论的梳理和归纳分析,基于既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又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设计理念,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阐述CFG桩复合地基与基础一体化全过程设计。所倡导的CFG桩复合地基与基础一体化全过程设计方法和提出的对设计依据提供设计计算参数的调整和补充建议,可供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人员参考,同样也可作为其它种类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借鉴。

王昭阳[7](2017)在《肇庆地区钻芯法检测技术应用》文中认为通过多年桩基础检测工作经验,总结出钻芯法检测技术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钻芯法检测的技术要点、钻芯法检测取样要点、钻芯法检测芯样加工以及钻芯法检测质量评定等方面的一些心得,为想对钻芯法检测有所了解、更好客观全面的认识钻芯法检测过程、想深入探究基础检测方法的同志们以及对肇庆地质条件不太熟悉的的同志们提供一些参考。

钟岱[8](2017)在《某地区建筑物长期沉降监测的研究》文中指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建于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某些房屋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由于建筑物的沉降引起的开裂以及倾斜,而且擅自加层、改建的房屋数量也不少,这类房屋如不进行跟踪测检、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同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现代化城镇迅速发展,并且由于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供应的日益紧张,为了节约用地,建筑越建越高,高层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一般得不断的涌现出来。高层建筑由于作业面广,荷载严重且复杂,在施工期间,由于荷载的增加有可能在局部或者全局发生过大或不合理的沉降,需要在施工期间做好相应的监测,施工时就要做好必要的沉降预测;即使在运营使用期间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相邻新建建筑、地下水位变化等,也会发生过大或不均匀的沉降。做好监测和沉降预测,以备一旦出现问题,做好必要的预防或补救措施。本文以某几个项目的建筑物沉降量的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理论计算和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的理论模型计算采用了分区域考虑计算参数取值的方法,并结合考虑地方沉降计算经验。案例对比分析表明,对刚性复合地基的理论计算结果和沉降预测结果吻合很好,最大误差7.7%,最小误差0.7%,平均误差1.44%,具有很好的工程精度,理论计算方法能够可靠的揭示建筑物最终沉降的分布规律。因此此种方法具有普遍的一般意义;(2)基于Asaoka法的回归预测模型对于沉降过程的预测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对项目各个测点的沉降吻合非常好,适合于主要荷载施加完毕以后的沉降过程的模拟和长期沉降的预测;(3)案例理论结果表明,对天然地基采用进行加固,显着减少了沉降,最小减少了 27.7%,最大减小了 41.9%,平均使沉降减少了 37.4%。因此采用对地基进行加固对于减小地基沉降成效显着,并且经济又提高了地基以及上部结构的安全性。(4)建筑物在施工阶段的沉降速率的快慢影响到其竣工使用阶段的沉降速率和其最终沉降值,即建筑物施工期沉降速率快,则竣工使用阶段沉降速率也快,最终沉降会更大,反之,建筑物施工期沉降速率慢,则竣工使用阶段沉降速率也慢,最终沉降会比较小。(5)在施工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能较少建筑物的后期沉降和其最终沉降量,其施工中措施主要有:施工组织与管理;合理安排施工的时间;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处理软弱地基;保护原状土体结构;加强施工监测。

何舒婷[9](2017)在《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与力传递分析新方法以及新型线性桩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各项产业快速发展,桩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利用,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所有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城市建设用地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而日益紧张。为缓解这个问题,其中一种办法是尽量建造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而该办法会使我们对地基及基础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沿海地区。由于稳定性高、承载能力强、沉降小且均匀,桩基础成为所有基础设施的首先形式,但桩基础存在一个问题,它的造价相对较高,能占总价的1/4甚至还要高。所以使得各个单位研究如何减小造价,因此桩基的理论、设计及施工方法得到了发展。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一些成果,虽然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为造成变形及受力因素较多,如桩的类别、排列方法、桩的尺寸、桩数和施工方式等,故很难研究桩的变形状态及受力情况。所以若相关理论不完善则会使设计出的产品不能用于实际。若选用的浅基础不满足强度和变形的要求,我们就可改用桩基础,由承台和桩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该系统可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产生群桩效应。桩基工程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桩型都应运而生,但是,至今未为,大多数用来描述桩土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采用的都是理想的弹塑性模型。或者分段线性化的软化模型,这些模型难以描述连续软化的力学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新发明提出了“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力传递分析新方法”,该发明解决了桩土相互作用软化特性难以描述的难题,并指出了桩顶P-S关系曲线与岩土体力学特性的相互关系,从力学原理出发,指明了沿桩身可以划分为稳定区、欠稳定区、临界区和破坏后区的观点,提出了新发明模型参数的决定方法。并且,迄今为止,基桩大多数是等截面等强度设计,没有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进行有针对性基桩设计,因而造成了巨大浪费;另外,如何设计最为安全、经济的合理桩型,迄今没有具体的相应理论支持(简称:基桩设计优化原理);新的发明主要针对上述两个方面提出了基桩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优化原理。新发明提供了桩土作用的本构模型,并发明了该模型的参数决定法;对基桩计算提出了力法和位移法。桩身本构模型采用现行线性或弹塑性模型,采用新的发明提出的模型可以模拟在粘土区增加桩长桩顶承载力提高不大,优化基桩设计、确定桩身断裂位置等有利于设计及施工发展。

宇文斌[10](2017)在《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后压浆工艺可以提高桩基的单桩承载力及减小桩顶沉降,削减成本、节省工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后压浆工艺和后插钢筋笼工艺“强强联合”,作用效果更佳,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人们对于后压浆工艺的作用原理及压浆效果认识不一,同时手册、规范等工具书对于后压浆设计的参数取值范围较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桩基后压浆设计时往往无法确定桩端阻力及桩侧阻力提高倍数以及压浆影响范围等关键参数,以至于压浆效果估计不足造成浪费。本文通过对桩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后压浆工艺作用机理的分析,可为灌注桩后压浆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目前采用后压浆工艺的桩基多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用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的的工程应用很少,成功案例更是鲜见于报道。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做了较详细的说明。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灌注桩后压浆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桩基载荷试验结果分析后压浆工艺对于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和桩顶沉降的减小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注桩施工技术及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2)对后压浆工艺提高单桩承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3)提出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及控制措施。通过工程实践,提出后压浆工艺对于后插钢筋笼桩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以及工艺成功的保证措施;(4)结合工程实践,申请“一种桩侧压浆阀”实用新型专利和“一种注浆管与钢筋笼的连接方法”发明专利。

二、高重建筑物地基与基础 桩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重建筑物地基与基础 桩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煤仓地基方案分析及施工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地基研究现状
        1.2.2 地基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1.2.3 地基监测及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特征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原煤仓概况
    2.3 地形地貌
    2.4 场地地层岩性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2.6.1 物理力学指标
        2.6.2 原位测试试验指标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基土工程特性及承载力研究
    3.1 标准贯入试验
        3.1.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3.1.2 地基变形参数确定
    3.2 静力触探试验
        3.2.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3.2.2 地基变形参数确定
    3.3 浅层平板静力载荷试验
        3.3.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3.3.2 地基地基变形参数确定
    3.4 地基方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基监测与分析
    4.1 监测概况
        4.1.1 监测项目及施工节点
        4.1.2 现场监测过程
    4.2 倾斜监测
        4.2.1 监测点布置
        4.2.2 监测数据分析
    4.3 钢筋应力检测
        4.3.1 监测点布置
        4.3.2 检测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兰州轨道交通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盾构施工风险相关理论
    2.1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2.1.2 风险的概念及类型
        2.1.3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2 盾构施工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盾构施工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2.2.3 盾构侧穿建筑物施工风险的特点
        2.2.4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风险的管理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盾构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辨识
    3.1 概述
        3.1.1 风险识别的依据
        3.1.2 风险识别的过程及内容
    3.2 风险识别的方法
    3.3 盾构施工风险辨识
    3.4 辨识内容
    3.5 重要建筑物
    3.6 本章小结
4 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评估
    4.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
        4.1.1 层次分析法计算流程
        4.1.2 计算过程
    4.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4.2.1 盾构施工自身风险分级
        4.2.2 环境风险分级标准
    4.3 风险等级划分
        4.3.1 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
        4.3.2 风险损失等级
        4.3.3 风险等级
    4.4 本章小结
5 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控制
    5.1 概述
    5.2 工程风险应对
        5.2.1 风险规避
        5.2.2 风险减轻
        5.2.3 风险预防
        5.2.4 风险转移
        5.2.5 风险自留
    5.3 盾构侧穿高重建筑一般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区间概况
        6.1.2 工程地质
        6.1.3 水文地质
        6.1.4 环境概况
    6.2 施工方法
        6.2.1 正线施工
        6.2.2 端头加固措施
        6.2.3 联络通道施工
    6.3 结构自身主要风险分析
        6.3.1 盾构始发与接收风险
        6.3.2 较小净距隧道施工风险
        6.3.3 联络通道施工风险
    6.4 重要建筑物主要风险分析
        6.4.1 国芳大酒店裙楼
        6.4.2 国芳大酒店主楼
        6.4.3 区间左线隧道下穿兰州市亨得利钟表装配楼
        6.4.4 区间左线侧穿甘肃省水电设计院办公楼
    6.5 风险评估
        6.5.1 风险源清单
        6.5.2 风险分数计算
        6.5.3 区间风险整体得分
    6.6 评估结论
    6.7 区间盾构穿越风险控制及管理整体建议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倾斜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抗液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的介绍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液化场地中单片地下连续墙动力特性研究
        1.2.2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的应用及特性研究
        1.2.3 液化场地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方法发展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倾斜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技术
    2.1 引言
    2.2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基本原理
    2.3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设备与附属装置
        2.3.1 ZJU400土工离心机
        2.3.2 振动台系统
        2.3.3 层状剪切箱
        2.3.4 砂雨装置
        2.3.5 真空饱和装置
        2.3.6 微型传感器
    2.4 模型地基制备
        2.4.1 试验土体参数
        2.4.2 砂土地基制备方法
        2.4.3 孔隙介质的选择
    2.5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模型设计
    2.6 试验数据处理
        2.6.1 物理量转换
        2.6.2 基线校正
        2.6.3 滤波处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室地下连续墙基础离心机振动台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地层特性
        3.2.2 基础特性
        3.2.3 传感器布置
        3.2.4 地震荷载
    3.3 单室(无承台)地下连续墙基础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多次振动对地层性质的影响
        3.3.2 远场与土芯动力响应
        3.3.3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无承台)动力响应
        3.3.4 墙-土相互作用
        3.3.5 小结
    3.4 单室(有承台)地下连续墙基础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多次振动对地层性质的影响
        3.4.2 远场与土芯动力响应
        3.4.3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有承台)动力响应
        3.4.4 墙-土相互作用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基础离心机振动台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
        4.2.1 基础特性
        4.2.2 传感器布置
        4.2.3 地震荷载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多次振动对地层性质的影响
        4.3.2 远场与土芯动力响应
        4.3.3 格栅式地下连续墙动力响应
        4.3.4 墙-土相互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抗液化机理
    5.1 引言
    5.2 矩形框架抵抗土体液化的作用
        5.2.1 渗流场
        5.2.2 土体特性
        5.2.3 小结
    5.3 承台抵抗土体液化的作用
        5.3.1 渗流场
        5.3.2 土体特性
        5.3.3 小结
    5.4 格室抵抗土体液化的作用
        5.4.1 渗流场
        5.4.2 土体特性
        5.4.3 小结
    5.5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抗液化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倾斜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的优劣性评价
    6.1 引言
    6.2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抵抗土体液化影响因素
    6.3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评价
        6.3.1 位移响应
        6.3.2 动荷载传递
    6.4 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m法计算斜坡桩水平承载力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概述
        1.2.1 桩基础的特点
        1.2.2 桩基础的发展概况
        1.2.3 桩基础的适用性
        1.2.4 桩基础的分类
    1.3 水平受荷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水平受荷桩的计算理论
    2.1 概述
    2.2 水平荷载下桩的工作性状
        2.2.1 荷载-位移关系
        2.2.2 刚性桩和弹性桩
    2.3 桩的挠曲微分方程
    2.4 水平受荷桩的计算理论
        2.4.1 弹性分析法
        2.4.2 有限元法
        2.4.3 地基反力系数法
    2.5 本章小结
3 斜坡水平受荷桩的m法解答
    3.1 概述
    3.2 应变楔模型
        3.2.1 平地上的应变楔模型
        3.2.2 斜坡上的应变楔模型
    3.3 应变楔深度及应变的求解
    3.4 m值及折减系数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水平受荷桩模型试验
    4.1 概述
    4.2 模型试验
        4.2.1 模型试验方案
        4.2.2 模型试验原理
        4.2.3 模型制作
        4.2.4 测试内容及方法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水平受荷桩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水平受荷桩三维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5.3 斜坡与平地有限元结果分析
        5.3.1 桩周土体位移
        5.3.2 桩周土体应力
        5.3.3 桩身位移
        5.3.4 桩身弯矩
    5.4 m值及折减系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岩溶区桩基工程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研究现状
        1.2.2 岩溶区对桩基施工的要求
        1.2.3 岩溶区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
        1.2.4 灌注桩的应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概述
第二章 岩溶区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研究
    2.1 岩溶地区不良地质条件
    2.2 旋挖钻孔灌注桩概述及适用范围
    2.3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及机理
        2.3.1 岩溶地区嵌岩桩竖向荷载受力特征
        2.3.2 桩侧阻力及其影响
        2.3.3 桩端岩层承载机理
    2.4 影响旋挖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3.1 施工前的测量放线
    3.2 护筒制作与埋设
    3.3 泥浆护壁
    3.4 成孔方法
    3.5 第一次清孔
    3.6 钢筋笼的制作与吊装
    3.7 安放混凝土导管及二次清孔
    3.8 灌注混凝土
        3.8.1 灌注混凝土的初存量
        3.8.2 提升导管
    3.9 岩溶桩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案
        3.9.1 坍孔
        3.9.2 斜孔、偏孔
        3.9.3 溶洞的处理
        3.9.4 钻进过程中泥浆泄漏
        3.9.5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导管堵塞
        3.9.6 卡钻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及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场地的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
        4.2.1 气象和水文概况
        4.2.3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4.3 场地地形地貌
    4.4 场地岩土层特点
    4.5 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腐蚀性
    4.6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评价
    4.7 工程地质评价
        4.7.1 场地稳定性评价
        4.7.2 地基均匀性评价及建设事宜评价
    4.8 设计概况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基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5.1 概述
    5.2 桩基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5.2.1 基桩质量评价
        5.2.2 桩身完整性检测
        5.2.3 检测数量及钻孔位置
        5.2.4 钻芯情况
        5.2.5 桩身完整性类别的判定依据
        5.2.6 钻芯报告结论
    5.3 单桩承载力检测
        5.3.1 试桩资料
        5.3.2 静载试验
        5.3.3 静载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5.4 溶洞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LAC软件及其应用
    6.1 FLAC软件的简介
    6.2 采用FLAC3D对1#-48#桩基的模拟分析
        6.2.1 模拟计算前对模拟区域的假定
        6.2.2 桩土模型的建立
        6.2.3 关于本构模型的选择
        6.2.4 岩土体参数的选取
        6.2.5 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6.2.6 模型加载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6.3 模拟单桩载荷试验
        6.3.1 对模拟过程中最大不平衡力的分析
        6.3.2 桩体加载后的应力分析
        6.3.3 竖直位移分析
        6.3.4 现场静载试验与FLAC3D模拟试验进行对比
    6.4 桩体侧面溶洞对桩体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6.4.1 桩体侧面存在溶洞时岩石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6.4.2 溶洞最不利点处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肇庆地区钻芯法检测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钻芯法检测技术要点
    2.1 抽检数量
    2.2 抽检桩的选取
    2.3 现场检测
        2.3.1 间歇时间
        2.3.2 开孔位置
        2.3.3 钻机设备安装
        2.3.4 钻芯操作
        2.3.4 芯样截取
3 芯样抗压试验
4 成桩质量评价
5 技术应用与钻芯法检测实例
6 结语

(8)某地区建筑物长期沉降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引起建筑物长期沉降的因素
        1.1.2 建筑物长期沉降的危害
        1.1.3 建筑物长期沉降监测和预测
    1.2 沉降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建筑物沉降计算方法
        1.2.2 建筑物沉降研究的发展和工程应用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物沉降理论、计算和观测
    2.1 建筑沉降理论
        2.1.1 沉降机理
        2.1.2 沉降特征量及相关规定
    2.2 建筑物沉降理论计算方法
        2.2.1 分层总和法
        2.2.2 规范法
        2.2.3 有限单元法
        2.2.4 理论计算方法的比较
    2.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及规定
        2.3.1 观测依据及基本规定
        2.3.2 观测要求
        2.3.3 观测成果
    2.4 沉降预测法
        2.4.1 双曲线法
        2.4.2 三点法
        2.4.3 Asaoka法
        2.4.4 预测方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其沉降计算模型的建立
    3.1 工程项目案例介绍
        3.1.1 场地及工程概况
        3.1.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3.1.3 场地地层组成
        3.1.4 岩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
        3.1.5 场地土类型及结构形式
        3.1.6 沉降观测点布设
    3.2 沉降变形计算参数
        3.2.1 压缩模量E_s
        3.2.2 变形模量E_0
        3.2.3 泊松比
    3.3 沉降理论计算模型
    3.4 沉降观测成果及预测模型
        3.4.1 观测时间的要求
        3.4.2 沉降观测数据
        3.4.3 沉降预测回归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物沉降计算分析
    4.1 建筑物最终沉降计算
        4.1.1 工程方案沉降理论计算参数取值
        4.1.2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3 天然地基方案沉降计算
        4.1.4 刚性桩复合地基方案计算
        4.1.5 等时距沉降数据处理
        4.1.6 建筑物最终沉降预测结果
    4.2 建筑物沉降分析
        4.2.1 天然地基方案与刚性复合地基方案理论沉降和预测沉降对比
        4.2.2 沉降过程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性验证
        4.2.3 观测后期沉降过程预测和分析
    4.3 回归方程的推广应用
        4.3.1 建筑物沉降回归方程适用性验证
        4.3.2 另一工程项目实例沉降验算
        4.3.3 进行建筑物长期沉降观测的必要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期对沉降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5.1 施工期建筑物沉降对后期沉降的影响
        5.1.1 沉降数据选取
        5.1.2 施工期建筑物沉降速率和竣工后对比分析
        5.1.3 施工期沉降理论分析的适用性验证
    5.2 施工阶段的沉降控制措施
        5.2.1 施工组织与管理
        5.2.2 合理安排施工的时间
        5.2.3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5.2.4 处理软弱地基
        5.2.5 保护原状土体结构
        5.2.6 加强施工监测
    5.3 设计阶段的沉降控制措施
        5.3.1 建筑措施
        5.3.2 结构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工作
        6.1.2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9)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与力传递分析新方法以及新型线性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桩基概述
    1.2 桩基的起源与历史
    1.3 桩基的适用条件和功能
    1.4 桩基础的分类
    1.5 桩竖向承载特性
    1.6 国内传统竖向荷载下基桩的破坏模式分类
    1.7 桩土共同作用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
    1.8 研究方法
    1.9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2章 基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1 现有基桩分析理论及其各自特点
        2.1.1 荷载传递法
        2.1.2 剪切位移法
        2.1.3 弹性理论法
        2.1.4 数值计算方法
        2.1.5 实用简化计算方法
        2.1.6 试验方法
        2.1.6.1 室内模型试验
        2.1.6.2 现场原型试验
    2.2 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力传递分析新方法
        2.2.1 桩端土本构模型
        2.2.1.1 新的本构模型
        2.2.1.2 模型特征
        2.2.1.3 新的主应力-主应变本构模型
        2.2.2 桩土相互作用机理
        2.2.3 基桩力传递分析新方法
第3章 新型线性桩的研究
第4章 典型算例测试
    4.1 算例描述
    4.2 算例计算
    4.3 计算结果分析
第5章 利用有限元分析两种桩土相互作用模型
    5.1 有限元软件ABAQUS的介绍
    5.2 现有的桩土作用模型在ABAQUS中的实现
    5.3 新的桩土作用模型在ABAQUS中的实现
        5.3.1 新的本构模型的UMAT子程序编写概要
        5.3.2 在ABAQUS中的实现新的桩土作用模型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后压浆技术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灌注桩施工技术及承载力分析
    2.1 桩基础分类
        2.1.1 按承载性状分类
        2.1.2 按桩身材料分类
        2.1.3 按成孔方法分类
    2.2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施工工艺
        2.2.1 施工机械及方法
        2.2.2 施工工艺流程
        2.2.3 关键过程及控制措施
    2.3 灌注桩承载力分析
        2.3.1 桩基荷载传递
        2.3.2 单桩的破坏模式
        2.3.3 桩侧负摩阻力
    2.4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2.4.1 按材料强度确定
        2.4.2 按静载试验法确定
        2.4.3 按静力触探法确定
        2.4.4 按经验公式确定
第3章 后压浆作用机理分析
    3.1 后压浆技术简介
    3.2 后压浆分类
        3.2.1 按照压浆工艺分类
        3.2.2 按照压浆部位分类
        3.2.3 按照压浆管埋设方式分类
    3.3 后压浆作用机理
        3.3.1 压浆加固地基
        3.3.2 桩端压浆作用机理
        3.3.3 桩侧压浆作用机理
        3.3.4 桩端桩侧复式压浆作用机理
第4章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
    4.1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的优点
    4.2 后插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施工工艺
        4.2.1 后压浆灌注桩的工艺流程
        4.2.2 后压浆施工注意事项
    4.3 影响后插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因素
        4.3.1 桩端土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影响
        4.3.2 桩长、桩径等参数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影响
        4.3.3 其他因素对后压浆桩承载力的影响
第5章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简介
        5.1.2 岩土工程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2 后压浆灌注桩设计方案
        5.2.1 桩基参数
        5.2.2 后压浆工艺参数
        5.2.3 后压浆装置的要求
        5.2.4 后注浆注浆量计算
        5.2.5 后压浆有关参数的确定
        5.2.6 注浆阀及注浆管的选择
    5.3 施工工艺选择及施工过程
        5.3.1 施工机械设备
        5.3.2 后插钢筋笼施工问题及应对措施
        5.3.3 后压浆施工中问题及应对措施
    5.4 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效果分析
        5.4.1 泥皮固化效果
        5.4.2 劈裂加筋效果
        5.4.3 桩身完整性检测
        5.4.4 单桩承载力检测
        5.4.5 载荷试验结果评价
第6章 后插钢筋笼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 计算参数
    6.3 荷载分析
    6.4 试验数据及模拟数据对比
    6.5 有限元分析结论
        6.5.1 桩身轴力分布对比
        6.5.2 桩侧摩阻力对比
        6.5.3 桩端阻力对比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情况

四、高重建筑物地基与基础 桩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煤仓地基方案分析及施工监测[D]. 钱思众. 长安大学, 2020(06)
  • [2]兰州轨道交通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研究[D]. 赵亚轩.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3]倾斜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抗液化机理研究[D]. 李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4]m法计算斜坡桩水平承载力的适用性研究[D]. 刘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岩溶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承载性能研究[D]. 罗源宣.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6]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的设计参数讨论[J]. 吕果,崔雪涛,党昱敬.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7(06)
  • [7]肇庆地区钻芯法检测技术应用[J]. 王昭阳.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7(04)
  • [8]某地区建筑物长期沉降监测的研究[D]. 钟岱.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1)
  • [9]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与力传递分析新方法以及新型线性桩的研究[D]. 何舒婷.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后插钢筋笼灌注桩后压浆工艺应用与研究[D]. 宇文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  ;  

高层建筑的基础和基础 桩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