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与中共党史研究

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与中共党史研究

一、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学习中共党史(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1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原来重大偏离的方向回归正确轨道的历史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特殊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总体把握。1976-198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陷入困境后的必然选择。不转折,极“左”错误就无法彻底的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回归正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无法开辟。然而,转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障碍。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开启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这一转折的过程实质上是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重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既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又要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偏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轨道的原因所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怎样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做的艰苦努力,以及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重大偏离向正确轨道转折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开辟。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揭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出现的重大偏离及其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论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进程,揭示“第二次结合”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重大偏离,重点分析了偏离的具体表现,偏离所带来的危害,偏离的原因。其次,从纵向角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全过程,揭示转折的艰难。论文从转折的契机、转折的开始、转折的推进、转折的实现四个阶段逐次展开。一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及其障碍,包括思想障碍、组织障碍和政治障碍;二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开始,重点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三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推进,阐明党通过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四方面的拨乱反正,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四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实现。再次,从转折过程中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之间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过程是重新认识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转折中,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新观点和新思想。接着,从横向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必备条件,包括思想条件、政治条件、组织条件和社会条件,进一步论证转折的艰难。论文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理论的正本清源;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解放老干部、提拔年富力强干部、恢复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等,创造组织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愿望和共同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社会条件。最后,从转折过程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特点、基本经验及其启示。转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思想激烈交锋、正确和错误理论交织、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构成这一时期的特点。转折时期给我们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有: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坚持从实际出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加强领袖群体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从转折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曲折、转折、飞跃的交替中发展;系统阐述了1976-198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全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特点、基本经验及其启示,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赵泽宽[2](1992)在《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学习中共党史》文中研究表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战斗历程中,有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阶段,即遵义会议,被称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次发生在社会主义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在

安娜[3](2014)在《中共八大至十二大全国党代会报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党代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和任务目标,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研究全国党代会报告,是为了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和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域,还可以深入理解和系统探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八大至十二大的报告包含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和艰辛探索,同时又是新时期的崭新开端,在全国党代会报告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节点。把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作为整体来研究,一方面可以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另一方面又能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如此,研究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深化和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把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中国共产党在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中如何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分为五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正文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线索,辅之以国情—理论—路线—党建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全国党代会报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时期三个阶段对全国党代会报告作了历史性考察,为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的研究作铺垫。这一章还分析了中共二大至十二大全国党代会报告的重要特点。第二章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产生的背景、起草的经过和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从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说明了报告本身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分析。从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两个方面了论述了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方位探索的问题。其中重点论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三个方面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初步认识的问题,从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经济建设总方针、民主法制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最后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的新要求,并在全面阐述中共八大报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理论贡献。第三章阐述中共九大至十大报告对时代课题的曲折探索。对中共九大报告的研究是从五个方面展开的:分别是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起草经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关于党的整顿和建设。对中共十大报告的研究也从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继续坚持中共九大报告的理论和路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和错误路线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中共九大和十大报告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四章的前两节分别分析了中共十一大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起草经过和国内国际形势。第三节重点阐述了中共十一大报告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继续肯定。第四节从战略决策的中心任务、政治保障、经济政策、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抓纲治国”八项任务。最后分析了中共十一大报告未完成时代课题转折的原因及其具有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五章突出强调了中共十二大报告对时代课题的新回答。在论述中共十二大报告产生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之后,简要地概述了报告本身对国情和世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布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从经济建设的宏观战略规划、新的经济建设手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境界四个层面重点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布局。最后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新要求,并分析了中共十二大报告的特点和对时代课题转折意义。结语部分分析全国党代会报告曲折发展的原因和启示。通过对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的回顾,分析了报告曲折发展的原因。并说明了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曲折发展的启示。

石仲泉[4](201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一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史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党的历史分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要辩证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个"30年"。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初步概括,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让理论掌握群众。

金慧[5](2017)在《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闻天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直至逝世。张闻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在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实事求是思想,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闻天实事求是的思想形成有自身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实践是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酝酿、萌芽最终形成,并不断深化最后直至自觉。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体系。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张闻天认为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只有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打破教条囚笼。其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发扬民主作风,促使党内工作生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张闻天认为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就必须要在法制层面进行建设,促进民主制度化。再次,坚持实事求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张闻天尤其注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具体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度,要正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并加以运用。最后,坚持人民群众是主人,脱离人民群众是我党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最危险最致命的错误,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衡量标准。张闻天的实事求是思想在求实与务实的统一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统一中不断产生与发展的。其思想形成既跟他个人独特的思想素养有关,深刻的反映出其思想素养独特的一面。作为我党历史上坚持实事求是的代表之一,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既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有共通之处,又有诸多不一样。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产生不仅对党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与两大理论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陈沛岳[6](2015)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文中指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党制定各方面工作方针和政策的依据。什么时候政治路线对了,党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政治路线偏了或者错了,党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停滞不前。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线,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生命线”。实践已经证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党的发展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从来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它是对党的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统摄,是它们的“总纲”。它的确立,不仅为制订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指导原则,而且有利于全面地、准确地贯彻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防止和避免出现片面性。没有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巩固和发展,就没有新时期以来党的发展巩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实践也还将继续证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的唯一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它能否得到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全面系统地贯彻,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本文研究的立意不在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发展史的研究,而是在于始终紧扣“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关系着党的兴衰以及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这一基本原理,通过系统地对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客观性、意义以及内涵的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进一步把握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经验,充分论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产生的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充分回答党是怎样在“摸索”中依靠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来领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稳步前进和实现党的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本文的研究,首先就是考察“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关于发展历程问题的研究,这一部分会涉及到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制定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具体内容以及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在实践中的贯彻、调整和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充分回答党是怎样依靠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稳步前进和实现党自身的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紧接这个问题后,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剖析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客观性和理论内涵,并透过新时期政治路线指导下的新局面来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伟大性。最后是立足于这个党在新时期的政治“主旋律”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基本历史经验的总结,借以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根本结论,借以从基本历史经验的层面和高度来明确未来继续坚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不动摇的思路和方向。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由此线索可以确定“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主要包含七个大的方面,分别是绪论、形成与发展历史梳理、客观性分析、理论内涵剖析、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释、历史经验总结以及结束语。文章结构相应地体现为以下七个部分:开篇是绪论部分。从厘清“党的政治路线”的基本内涵以及“党的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党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关系出发,交代选题的依据和价值,将重点放在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上,并进一步说明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介绍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是考察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分为前期探索、初步确立、成熟巩固三个部分。前期探索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中共八大对政治路线的探索,这个探索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并从反面——中共八大政治路线中断给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带来重大挫折来论证其正确性;初步确立主要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由此即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重新探索的起点;成熟巩固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展开以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科学化、具体化以及鲜明化进行研究。本章的重点在于以历史的、具体的方法研究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表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以及执政党发展巩固上的决定作用。本章的特点在于通过对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历史进程的考察,充分阐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对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思想路线决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保证政治路线”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是分析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形成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立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条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着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着眼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必然结论。这四个客观性突出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伟大性和科学性。第三章是关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探讨。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剖析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彻底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深刻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时代特点、着力突出了改革和开放的历史作用、内在蕴含了国家职能的辩证关系以及高度阐发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突出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哲学理论内涵和社会实践内涵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本质属性。第四章是阐述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形成的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复归、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述:而实践价值即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具有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实践价值首先体现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现实存在的特殊作用,其次也体现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普遍意义。更重要的在于,这种实践价值还将继续体现为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一种相继到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未来存在的指导意义。第五章是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整体上主要从如何制定、如何贯彻、如何保障一条正确政治路线三个角度着眼,涉及到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正确地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以党内民主保障政治路线这四个方面。这几条历史经验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相一致,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律总结,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最后是结束语部分。鲜明地提出“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的观点。通过论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形成之间的逻辑贯通,来说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坚持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并进一步说明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宋月红[7](2013)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由此,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显现,并成为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专题。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断深化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认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伟大革命"、"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个永远铭记"、改革开放"十个结合"和"两个不能否定"等一系列论述。党史、国史学界对于这一关系问题的研究,大体形成"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相反的观点,并在方法论上作了初步探讨。目前,深化这一问题研究需要围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系统性与综合性研究,着力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理论与方法论。

王朝辉[8](2016)在《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遵义会议若干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遵义会议可以说是学界研究的常青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遵义会议若干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论述,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继续深化遵义会议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研究中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如重复和概况介绍的研究较多,创新和深度分析的研究较少;专题性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较少;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研究较少。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有赖于国家进一步解除意识形态的禁锢,为学者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正确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政治宣传两者关系的同时,还应在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王占仁[9](2009)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联系紧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对于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在对大量史料进行由表及里的鉴别和分析基础上,以政治上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把握为前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命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及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的大背景中来开展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的高度,深入细致地考察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毛泽东主体思想和支柱理论包括“一条道路”和“三大法宝”,即社会革命理论、革命统一战线理论、武装斗争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的关系。对于各个基本理论,以翔实的国情情况和历史背景材料,理论结合实际,分别展开论述运用了哪些基本原理,结合了什么样的国情和重大形势变化,总结了哪些国际共运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独创性历史经验,汲取了哪些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的。通过理论创新过程的细化展开,具体体现并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用事实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俾使经验既有理论升华,又有可操作性。第一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一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探讨共产国际、联共(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扞卫、发展和推广以及理论研究和建设情况;二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主要探讨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禁锢和组织控制;三是从意义、内涵、实质、进程、体系、主体、民族形式、反倾向性斗争等八个方面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第二章:共产国际、联共(布)社会革命理论中国化。一是阐述列宁主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影响,主要探讨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思想、关于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关系的思想、关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掌握领导权的思想、关于东方革命历史特点的思想、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战略和策略的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同时探讨毛泽东如何创造性地发展列宁主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中国革命道路等具体问题;二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论证三次“左”倾错误的共同特点是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指导密切相关。探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三次“左”倾错误的制度根源,由于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共产国际的指示在中共中央是要无条件执行的,所以当时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首先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从三次“左”倾错误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是阐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价值。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既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更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论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是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第三章:共产国际、联共(布)革命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一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两次国共合作的关系。着重探讨两次国共合作领导方式的差异和“苏联利益中心论”等问题,揭示出两次右倾错误的深刻国际背景。从全新视角来评价和理解两次右倾错误,重点理顺组织负责与个人负责,合作共事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二是阐述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左”倾关门主义的关系。“左”倾关门主义的主要问题是在阶级关系上不懂得把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别开来,把反帝反封建和反对资产阶级并列、把中间势力作为“最危险的敌人”加以反对、推行“下层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打击富农的政策;三是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毛泽东革命统一战线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五条基本结论:毛泽东比共产国际更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比共产国际更早地注意到农民问题,把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更坚定地把工农联盟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比共产国际更科学、更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创造性地解决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联盟的重要问题;比共产国际更具体地指出了如何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比共产国际更精辟地概括提出了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共产国际、联共(布)武装斗争理论中国化。一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第三时期”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军事进攻路线的关系。受“第三时期”理论影响,李立三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军事进攻路线既如出一辙,又不断升级。遵义会议上实际地解决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此后毛泽东又对“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军事进攻路线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与反思,彻底清除其负面影响;二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的城市中心论的关系。提出以“先后顺序”、“工作重心”、“时机把握”为主要标准判断“农村中心”还是“城市中心”。按此标准来衡量,共产国际、联共(布)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确实实现了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变,而临时中央却没有放弃“城市中心”的思想,从“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变存在的反复性和不彻底性主要是临时中央的问题;三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关系。毛泽东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武装斗争、军队建设的理论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又突破了此前已经形成的先城市后农村的革命基本模式,走出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这是对传统的突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科学理论。第五章:共产国际、联共(布)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化。一是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思想原则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根基深深地扎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思想和基本原则之上;二是阐述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方针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布尔什维克化”方针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各个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建设的错误作法进行了批判和纠正,表现在:批判“唯成份论”,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批判教条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三大作风”建设、克服偏重集中的弊端,实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批判宗派主义,贯彻“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三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独立自主,既要独立自主地寻找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也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二是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建设根本的首要任务;三是党际关系问题,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发展党际关系。第六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一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最终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不是共产国际封的,靠的是毛泽东路线的正确和战略家的杰出智慧及其党内斗争的高超艺术。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不只是针对毛泽东本人,而是对中国革命形势和党内领导层状况进行科学判断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认可一定条件下促进了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最终确立;二是阐述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毛泽东适时地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三是阐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经验:要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和卓越的领导人来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前提和理论基础;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紧密结合,这是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这是实践基础;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这是指导原则;要反对教条主义,这是主要历史特点;要走自己的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境界。第七章:毛泽东论共产国际。毛泽东对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大问题的论述总体上是科学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彭波[10](2016)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66年的历史,我们大致能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间点,将新中国迄今为止66年的历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三十年加以研究。如何对待这两个三十年之间的关系,不仅决定着对新中国66年的整体评价,而且还影响着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识。回顾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66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持续探索的66年。在这66年中,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曾强调,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必须依赖的道路,它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也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习近平的话表明,这条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的探索、开辟与拓展,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不容割裂。两个三十年虽然在具体的方针、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别,但其本质都是为了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制度、物质基础,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以说这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最终开辟出这条现代化道路并不断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基本理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实现了对前三十年的坚持、改革和发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将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融入这一道路的总体布局,使其成功地由“两手抓”逐渐提升至“五位一体”。本文基于正王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新中国成立至今66年的发展历程中去厘清中国共产党探索、开辟并不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总结这66年的丰富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增强道路自信。全文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概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第二章厘清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并对这三十年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开辟所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以及所提供的正王反两方面经验展开论述。第三章则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论述中国共产党开创并全面拓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最后,通过厘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得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开辟与拓展,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程,不能刻意割裂,更不能相互否定。各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首先,简要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轨迹,阐明这条道路并非一朝一夕开创而出,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艰辛探索而来,且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道路。其次,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论述这条道路的根本保证、基本内容以及阶段性发展目标。再次,厘清此道路的基本特征,强调这一道路是一条具有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最后,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对比,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与扬弃,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借鉴与超越,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路径。第二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苏为鉴”,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首先论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并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此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其次论述1956年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带领党中央尝试摆脱苏联模式桎梏,迈出了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并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最后论述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对这条道路的探索最终走入误区并遭受严重挫折。但这些曲折的经历,最终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拨乱反正,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可以说,后三十年是前三十年发展的历史必然,没有前三十年的探索,也就没有后三十年的伟大成果。第三章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方面出发,论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并全面拓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在厘清这一历程中阐述这一道路的总体布局是如何由“两手抓”逐渐提升为“五位一体”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的坚持、改革、发展之处,明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开辟与发展是一个长达60多年、接续奋斗的历程。第四章主要基于正确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出发,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一道路的探索包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三十年的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宝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此不能否定。其次明确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并不断发展的历史。这条道路也实现了对前三十年的坚持、改革、发展。最后强调要用历史、实践、辩证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两个历史时期,明确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开辟和发展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不能割裂对待,更不能相互否定,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走进老路或者邪路,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这一道路的坚持和不断拓展,奋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学习中共党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学习中共党史(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转折的概述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初步成效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
        (一)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二)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讨
        (三) 经典作家的论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起点
        (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效
        (一)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成果
        (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思想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轨的偏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历史考察
        (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偏离
        (二) “文化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偏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具体表现
        (一) 理论探索的失误与偏离
        (二) 经济建设的失误与偏离
        (三) 民主政治建设的失误与偏离
        (四) 文化建设的失误与偏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危害
        (一) 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二) 阻碍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原因
        (一) 思想根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 体制根源:传统社会主义体制
        (三) 组织根源:民主集中制的不健全
        (四) 社会历史根源:封建余毒的影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转折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与障碍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障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开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起步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转折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推进
        (一) 在理论的拨乱反正中反思社会主义
        (二)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三)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四) 在文化建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实现
        (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二) 全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中的创新
    一、在转折中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体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依据
    二、在转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一) 突破发展阶段的局限,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二) 突破抽象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确立生产力标准
        (三) 突破发展动力的局限,提出社会主义改革论
        (四) 突破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局限,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
        (五) 突破计划和市场对立的局限,提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思想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思想条件
        (一) 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为转折实现提供思想动力
        (二)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转折实现提供认识基础
        (三) 澄清理论误区,为转折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政治条件
        (一) 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为转折实现指明方向
        (二) 推进民主政治,为转折实现提供政治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组织条件
        (一) 解放大批老干部,为转折实现准备坚实基础
        (二) 大胆提拔年富力强的干部,为转折实现注入新生力量
        (三) 健全民主集中制,为转折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社会条件
        (一) 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社会力量
        (二) 知识分子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重要力量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转折的特点和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转折的特点
        (一) 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激烈交锋
        (二) 理论纠偏、继承和创新的融合发展
        (三) 健康力量与“左”的力量的激烈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基本经验
        (一) 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在坚持从实际出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 在加强领袖群体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共八大至十二大全国党代会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对象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研究现状综述
    五、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六、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全国党代会报告概述
    第一节 全国党代会报告的发展历程
        一、 全国党代会报告的演变过程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全国党代会报告
        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全国党代会报告
        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全国党代会报告
    第二节 各个时期全国党代会报告的特点
        一、 中共二大至六大报告:初创与探索
        二、 中共七大报告:奠基与权威
        三、 中共八大报告:创新与规范
        四、 中共九大至十一大报告:停滞与徘徊
        五、 中共十二大报告:开拓与突破
第二章 中共八大报告:时代课题的开启
    第一节 八大报告的产生
        一、 报告产生的背景
        二、 毛泽东主导、刘少奇主持八大报告的起草和修改
    第二节 八大报告对国情和时代背景的分析
        一、 报告对国内形势的分析
        二、 报告对世界局势的判断
    第三节 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方位探索
        一、 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认识
        二、 报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布署
        三、 对报告关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评价
    第四节 报告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第五节 中共八大报告的理论贡献
第三章 中共九大至十大报告:错误理论路线的制定及其延续
    第一节 九大报告:确定错误理论和路线
        一、 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起草经过
        (一)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九大报告的起草
        二、 报告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一)报告对国内形势的分析
        (二)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三、 报告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系统论证
        四、 报告提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五、 关于党的整顿和建设
    第二节 中共十大报告:错误理论和路线的延续
        一、 十大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起草经过
        (一) 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报告的起草
        二、 报告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一)报告对国内形势的分析
        (二)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三、 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路线
        四、 十大报告未能纠正九大错误理论和路线的原因
    第三节 中共九大至十大报告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第四章 中共十一大报告:坚持错误理论与初步纠正的徘徊
    第一节 十一大报告的产生
        一、 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报告的起草和修改
    第二节 十一大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
        一、 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
        二、 报告对国内形势的分析
    第三节 中共十一大报告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继续肯定
        一、 报告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继续肯定
        二、 对报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继续肯定的评价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的“抓纲治国”主要任务
        一、 “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具体内容
        二、 对报告中提出的“抓纲治国”任务的评价
    第五节 十一大报告未完成时代课题转折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分析
第五章 中共十二大报告:时代课题的新回答
    第一节 十二大报告的产生
        一、 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报告的起草和修改
    第二节 对国情和世情的分析
        一、报告对国情和国内形势的分析
        二、报告对世情的判断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一、 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布局
    第四节 十二大报告对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第五节 关于十二大报告对时代课题转折意义的分析
        一、 十二大报告的理论贡献
        二、 十二大报告的历史地位
结语
    一、 中共八大至十二大党代会报告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 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的曲折发展的原因
    三、 中共八大至十二大报告曲折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基本性格
    (二) 结构安排
    (三) 主要特点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本把握
    (一)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二) 科学地处理党的历史分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
    (三) 辩证地分析三个“30年”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初步概括
    (一) 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 真正地了解中国实际, 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三) 继承优秀历史文化, 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 形成中国特色
    (四) 坚持世界眼光, 与时俱进, 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五) 总结群众实践经验, 让理论掌握群众、改造中国

(5)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专着方面
        (二)文章方面
        (三)学位论文方面
        (四)研究的薄弱点与难点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实事求是思想的影响
        (二)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影响
    二、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
第二部分 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阶段(1925-1934)
        (一)坚持国际路线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的矛盾
        (二)右倾是党内最主要的危险与不能忽视“左”倾危险的矛盾
    二、萌芽阶段(1934-1938)
        (一)长征中勇担重任促使革命转危为安
        (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三、形成阶段(1938-1945)
        (一)马列学院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理论支撑
        (二)延安整风中下乡“补课”, 是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实践巩固
    四、深化阶段(1945-1958)
        (一)东北城乡工作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
        (二)坚持实事求是为外交工作注入新血液
    五、自觉阶段(1959-1976)
        (一)庐山会议中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坚持
        (二)艰苦困境中对实事求是思想的执着
第三部分 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联系实际
        (一)打破教条的囚笼,从实际出发
        (二)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
        (三)发扬朴素与切实的工作作风
    二、贯彻民主集中制
        (一)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二)促进民主法治化、制度化
    三、遵循客观规律
        (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二)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
    四、人民群众是主人
第四部分 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评价
    一、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求实与务实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统一
        (三)体现出张闻天独特的个人思想素养
        (四)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异同
    二、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意义
        (一)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意义
        (二)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 相关研究的基本概况
        2. 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
        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 相关研究的基本概况
        2. 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
        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的逻辑思路、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
        1. 历史唯物主义
        2. 党的政治路线
        3. 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组织路线
        (二) 研究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前期探索
        (一) 党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的思想认识
        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后党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2. 由“以苏联为借鉴”转变为“以苏联为戒鉴”的认识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认识
        (二) 中共八大政治路线及其发展
        1. 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路线
        3. 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继续发展
        (三) 中共八大政治路线的中断
        1. 反右派扩大化和主要矛盾的重新论断
        2. 中共八大路线的中断
        3. “斗争”和“建设”并举的二元化
    二、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的初步形成
        (一) 初步确立前的决定性工作
        1. “徘徊”中的转机
        2. 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路线
        1. 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路线在各方面的展开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路线的继续发展
        1. 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
        2.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政治路线的发展
        3. 全面改革开放的提出
    三、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的成熟巩固
        (一) 理论内涵的科学表述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科学表述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巩固
        1. 平息“政治风波”从实践上的巩固
        2. 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从组织上的巩固
        3.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思想上的巩固
        (三)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拓展
第二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形成的客观性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2.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
        (二)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1.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2.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
        (一)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后的历史选择
        1.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后的必然选择
        (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
        (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1. 总结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经验
        2. 汲取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教训
        3. 汲取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的教训
        (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1. 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左”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2.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3. 对人民群众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
    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二)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论
第三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一、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彻底显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
        (一)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具有世界历史一般性
        1. 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
        2.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
        3.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回应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总依据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和平与发展”意蕴
        2.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驳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有力武器
    二、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深刻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时代特点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思想
        (二) 新时期党政治路线深刻体现社会有机体的时代特点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积累中国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根本途径
        2.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有机体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3. “四项基本原则”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主义有机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5.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有机体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向
    三、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着力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改革和开放的基本思想
        1. 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2. 开放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内在蕴含了国家职能的辩证关系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家职能的基本思想
        (二) 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辩证关系的时代特点
        (三)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内在蕴含国家职能的时代特点
        1. 新时期国家职能的表现形式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架构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统一
    五、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高度阐发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一)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创造者的基本思想
        1.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主体的基本思想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思想
        (二) 人民群众是实践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主体力量
        1.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主体力量的构成
        2.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来源和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3. 人民群众是实践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决定性力量
        (三) 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社会心理的反作用有机统一
        1.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心理的基本观点
        2.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
第四章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意义
        (一)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复归
        1. 离开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唯心主义到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复归
        2. 生产关系反作用绝对化到辩证化的复归
        3. 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到科学化的复归
        4. 民主法制的偏废到重新科学认识的复归
        5. 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分离到辩证统一的复归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1.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界定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理论
        3. 改革开放的创新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增添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
        (三)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实践价值
        (一)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中国价值
        1. 既防“左”又反右,保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2. 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3. 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
        4. 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 推进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 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世界价值
        1. 拓宽了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 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之路
        3. 开辟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4. 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
        (三)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
        1.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4.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5.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6. 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经验
    一、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 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基本经验
        (二)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
    二、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一) 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基础
        (二)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关键
    三、正确地反对错误倾向
        (一)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发生原因的多维度审视
        1.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发生的哲学认识根源
        2. “左”、右倾两种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 “左”、右倾两种错误发生的国际背景
        (二) 正确地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1. 首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2. 坚持两点论,防“左”和反右相结合
        3. 坚持重点论,有重点地反对主要错误倾向
    四、以党内民主保障政治路线
        (一) 党内民主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天然联系
        1. 党内民主的破坏导致党政治路线上的失误
        2. 党内民主的破坏导致党内自我纠错的机能损坏
        (二) 以党内民主保障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
        1. 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2. 正确看待党内斗争
结束语坚定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自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产生与提出
二、党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论述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
    (二)从两次“伟大革命”到“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三)从“三个永远铭记”、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到“三件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
    (四)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到“两个不能否定”
三、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8)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遵义会议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遵义会议研究的概况
二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学术观点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和遵义会议的界定
        1.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
        2.遵义会议的界定
        (1)1+4 系列会议说
        (2)1+5 系列会议说
        (3)1+6 系列会议说
        (4)1+7 系列会议说
    (二)遵义会议精神研究
        1.概括遵义会议精神内涵遵循的原则
        2.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
        3.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价值
        4.遵义会议精神和遵义精神
    (三)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1.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2.以张闻天为首,同时突出“毛张周”合作
        3.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
        4.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其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
    (四)毛泽东对遵义会议的贡献
    (五)遵义会议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六)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七)遵义会议与中共军事路线转折
    (八)遵义会议与中共政治路线的转变
    (九)遵义会议是否标志着党的成熟
    (十)遵义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开端
    (十一)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十二)《(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的性质
    (十三)参会领导人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贡献
        1.张闻天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贡献
        2.周恩来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贡献
        3.王稼祥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贡献
        4.陈云对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历史贡献
    (十四)遵义会议后张闻天的职务称谓
    (十五)中共历史上的两次转折会议的比较研究
三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9)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
第一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一、共产国际、联共(布)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宣传
        (一) 关于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
        (二) 关于发展和推广马克思主义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一) 关于对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对中国革命的援助
        (二) 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
        (三) 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禁锢和组织控制
        (四) 关于意识形态的同宗同源与革命利益之争
        (五) 关于遵义会议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五)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系
        (六)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形式
        (八)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反倾向性斗争
第二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社会革命理论中国化
    一、列宁主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影响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思想
        (二) 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关系的思想
        (三) 关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掌握领导权的思想
        (四) 关于东方革命历史特点的思想
        (五) 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战略和策略的思想
        (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一)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三次“左”倾错误的总体评价
        (二)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三次“左”倾错误的制度根源
        (三) 三次“左”倾错误的思想方法问题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价值
        (一)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
        (二) “五个道路”的关系辨析
        (三)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价值
第三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革命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
    一、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两次国共合作
        (一) 共产国际、联共(布)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二)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右倾错误
        (三)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两次国共合作的评价
    二、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左”倾关门主义
        (一) 中俄革命的简单类比与“三阶段论”
        (二) “左”倾关门主义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三) “左”倾关门主义的终结与反思
    三、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毛泽东革命统一战线理论比较研究
        (一) 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 关于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三) 关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联盟
        (四) 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五) 关于对待各派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和基本原则
第四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武装斗争理论中国化
    一、共产国际、联共(布)“第三时期”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的进攻路线
        (一) 两种截然不同的“第三时期”理论
        (二) 两个不断升级的军事进攻路线
        (三) “第三时期”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军事进攻路线的终结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的城市中心论
        (一) “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判断标准
        (二)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城市中心论
        (三) 毛泽东对城市中心论的批判与反思
    三、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一)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共对武装斗争的认识
        (二)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理论价值
第五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化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思想原则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建党的基本原理
        (二) 列宁的完整建党学说
        (三) 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根基
    二、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方针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一) 从“唯成份论”到思想建党
        (二) 从教条主义到三大作风建设
        (三) 从偏重集中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四) 从宗派主义到“任人唯贤”的组织路线
    三、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二) 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根本的首要任务
        (三) 处理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最终确立
        (一)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面临来自党内的严峻挑战
        (二) 共产国际在毛泽东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中的作用
        (三) 共产国际在毛泽东战胜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的作用
        (四) 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最终确立
    二、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
        (一) 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中国革命实践经验需要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
    三、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基本经验
        (一) 要有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和卓越领导人来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二) 要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紧密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三) 要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修正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四) 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五) 要反对教条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史特点
        (六) 要走自己的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毛泽东论共产国际
    一、关于共产国际的历史地位
    二、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
    三、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宝贵的历史启迪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出版着作情况

(10)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接力
        (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阶段
        (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拓展阶段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道路的根本保证
        (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道路的生命线
        (三)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道路的基本内容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道路的发展目标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 人民性
        (二) 民族性
        (三) 时代性
        (四) 开放性
    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路径
        (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与扬弃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借鉴与超越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奠定制度基础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二)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 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
    二、“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提出
        (二)“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三) “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式政治发展道路
        (四) “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式文化发展道路
    三、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一) 经济建设中的急于求成
        (二) 政治发展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误判
        (三)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五大领域的开辟与全面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在拨乱反正中迈开新步伐
        (二) 在坚持与改革中,吹响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号角
        (三) 在坚持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 逐渐明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 把握经济新常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在拨乱反正中继续前进
        (二)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
        (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为和谐社会建设道路奠定基础
        (二)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改革开放后继续前进
        (三)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 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二) 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三)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
        (五) 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
第四章 正确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包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此不能否定
        (一)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艰辛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三十年
        (二) 前三十年的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正反两方面经验
    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并不断发展的历史
        (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后成功开辟并不断发展
        (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三) 坚持用历史、实践、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两个历史时期
    三、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基础上坚持和拓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两个三十年的关系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和珍惜,有利于增强党的历史自信
        (二)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实现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学习中共党史(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D]. 陈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2]两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学习中共党史[J]. 赵泽宽. 北京党史, 1992(01)
  • [3]中共八大至十二大全国党代会报告研究[D]. 安娜.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J]. 石仲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4)
  • [5]张闻天实事求是思想研究[D]. 金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1)
  • [6]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研究[D]. 陈沛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7]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J]. 宋月红.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3(06)
  • [8]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遵义会议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 王朝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9]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D]. 王占仁.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10]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程研究[D]. 彭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与中共党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