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中师语文教改的整体性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刘坤[1](2020)在《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体验与获得的过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宗明义指出: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及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惯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致使语文知识点线性排列、分点训练、单篇课文精讲细析,语文课堂教得浅、碎、杂等现象,这使得学生积极经历建构,逐步生成必备能力和品格的学科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而单元式整体教学的核心即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2017年秋季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形式,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兼顾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为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指向语文素养的单元式整体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是素养时代对语文教学形态的一种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以构建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为主要目标,对以下问题做出思考与探讨:1.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哪些方面更有利于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教师是否明晰这些变化?2.小学语文教师能否正确理解、设计和实施单元式整体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现状如何?3.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阻碍,缘由何在?4.面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该如何有效解决?针对以上疑惑,笔者结合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结构主义分析,从理论层面分析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实施依据,构建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分析框架,为本研究研究工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探析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基本意蕴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入课堂进行实时观察,听取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修订和调整本研究的研究工具(问卷、访谈),然后选取四川和重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和访谈资料。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教师们对统编教材单元式整体教学的价值认可度高;单元式整体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良好;部分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深入探析之下,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单元式整体教学;部分教师对单元式整体教学理解存在片面性;单元式整体教学设计存在随意性;单元式整体教学实施存在表面性。通过对不同教师的深入访谈,本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情意、教学能力,以及单元式整体教学发展之中的朦胧,统编版新教材带来新的挑战,工具价值的羁绊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过程中困境的出现。为了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单元式整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提高教师单元整体教学的能力,笔者主要从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角度出发,提出四点建议:整体关照,素养为本,明晰学习目标与单元主题;整体架构,逻辑关联,明确核心任务与学习活动:创设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关联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驱动任务,有效组织言语实践的学习活动;资源整合打开全新的学习空间;综合测评,一体贯穿,巩固习得成果。最后,基于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单元为例,编写完整的单元式整体教学案例并分析。

李春阳[2](2020)在《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的教学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学数学6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人们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可适应终身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现如今新授课,复习课,等常规数学教学课型已不能满足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章起始课”这一新的课型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与此同时,数学“章引言”内容也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通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首先是将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内容按情境内容分为:数学与现实生活,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科学技术,数学人文艺术这四大类型,发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内容中多数是现实生活类,其次是数学与科学技术类,仅有少数为数学史及数学与人文艺术类;再通过对66位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初一至初三的152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教学的运用现状和所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参考文献与调查问卷结果对章引言教学给予一定的建议及对策:建议如下:(1)教科书对章引言编写思考:(1)编写内容的均衡性;(2)编写内容的新颖性;(3)编写内容的实用性;(4)编写内容的相关性;(2)教师要提高对章引言教学的重视;(1)加深对章引言内容的剖析;(2)挖掘引言部分的核心思想;(3)充分利用章引言深化课堂;(3)推行章引言起始课教学教案;(4)给予章引言一些使用说明。对策如下:(1)理解教学内容及其解析;(2)做好学生学情分析;(3)理解教学目标及其解析;(4)做好教学策略分析;(5)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6)章引言教学要量力而行。最后通过设计好的章引言教学教案,在两个平行班中进行了一次实验研究,八(5)班为实验班,八(6)班为对照班,课堂中认真观察师生动态,课程结束后,在两个班级随机抽出3名学生进行访谈,再对两个班级原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师生对章引言教学的真实体会,在一章节内容结束后,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级的《三角形》单元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数据证明章引言起始课教学对初中数学学生成绩有着显着成效。

周华银[3](2020)在《成果导向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文中指出文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针对高职小学教育、语文教育等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对语文教学能力的认识偏差,主要分析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的结构、特点,然后提出相关措施:必须将强化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并探讨强化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路径。

李海[4](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吴璀[5](2018)在《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和农村学校的战略布局发生重要调整,原生人口子女、拆迁移居子女、外地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镇学校,出现以“大班额、大差异、大增长”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城镇学校。此类学校正遭逢学生学习需求差距过大,教师传统教学经验失效,不同家长群体教学期望对立等独有的问题,既有平衡已被打破,新的生态亟待建设,而教学改进无疑是学校变革重要且必要的着力点。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困境,以四川省L学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蓝本,提出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方案。新型城镇学校是指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两为主”的入学政策指导下,接收招生范围为原生人口子女、拆迁移居子女和外地随迁子女等多样性生源的公办学校。教学改进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层面,它是指通过课型优化和教学环节重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链动学校教学变革,促进复杂文化背景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研究首先对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的调查发现,在传统课型中,教师对原生人口子女、拆迁移居子女和外地随迁子女选择同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的主体要求,难以激发学生深入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既不能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从校园的“进入”到真正意义的教学“融入”,也难以促成教师从让自己“好教”到把学生“教好”的转变。其次,探寻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吸纳文化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深度学习理论的精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释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文化资本理论探讨家庭的文化资本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社会文化这一宏观层面透析了新型城镇学校面对的生源多样性困境。教育公平理论解说了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的价值诉求,从学校教育这一中观层面指明了新型城镇学校在促成教育起点公平之后对教育过程公平的义务与责任。深度学习理论则探究了真实、有效学习发生的原理,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为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第三,以课型为抓手改进新型城镇学校课程,将传统学时课优化为主题导学课、本体奠基课和整合拓展课的“三课”课型。“三课”突破教师循教材编排和知识序列渐进、线性推进的传统课型,以回应学生文化差异的主题导学课为起点,通过本体奠基课对强化核心内容和必备技能及整合拓展课彰显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巩固,实现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共同发展。主题导学课通过教师遴选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回顾相关旧知,整体熟悉将要学习的新目标和新内容。本体奠基课是对新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完成核心内容的学习,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有效掌握相关技能,生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拓展课则是主题导学课、本体奠基课的深化与递进,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式梳理和延伸性拓展,促进学生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整。第四,以教学环节为突破点改进新型城镇学校教学过程,建构首学、互学、群学、共学“四学”环节。首学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起点,学生利用“首学活动”自主学习,了解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基础。互学与群学是利用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学习的环节。互学聚焦小组内的学习,将学生差异转化为学习资源,利用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和合作完成较有难度的学习内容。群学则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学习和成果展示,生生之间对汇报的内容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最后是共学环节,教师在前三个环节学生各种形式的主动学习基础上,进行引导、补充、修正和提示,通过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共同反思,促成学生学习的深化。“四学”环节将新型城镇学校学生差异大这一“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间的差异开展教学,促成不同背景、不同基础学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最后,探讨了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条件保障。在物力条件方面,需从学习空间布置、学习材料记录、智能平台搭建等几方面予以配套。在人力条件方面,需要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能力,学生增强自我认同、参与合作探究,家长共建家长学校、提高参与程度,管理者推进组织重构、统整人力资源。在制度方面,需要建设教学准备协同制度、过程监控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研究视阈新。已有新型城镇学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而从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尤其是课堂教学优化这一微观层面开展研究甚少。本研究立足于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改进,链动并扩展至学校的总体变革,有助于突破原有新型城镇学校研究的视阈局限。其二,研究内容新。在研究内容上针对生源差异,从课型优化和教学环节重构两个生长点提出“三课四学”,并进行学理性研究和行动检证,以期解决学生需求多元和优质资源有限的矛盾。

敬仕勇[6](2018)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文中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从发展历程来看,自1958年至今,九年一贯制学校经历了萌发期、试点期、推广期、稳定期、变革期五个阶段。从理论上讲,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国家从政策上一直鼓励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但是,目前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仍然按照小学和初中的方式分开管理,一所学校两套班子、两种制度、两种评价,小学和初中并没有真正“一体”。推进一体化办学,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1+1>2”整体办学效益的努力方向。然而,到底什么是一体化办学?如何实现一体化办学?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一体化办学,是指学校在整体育人理念指导下,创建统一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衔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学校改进行为。整体育人理念包括整体的教育观、科学的质量观和全面的学生观,统一的制度体系包括设立统一的内部管理机构、聚焦学校核心制度、关注学校非正式制度等,充分考虑学校制度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课程衔接主要是课程的统整、教学的优化和教研的衔接,学校资源配置主要包括硬件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和政策资源配置。在理论设计层面,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是建立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模型化原则基础之上,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为重要内容,遵从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来改进学校办学,改进学校文化与人际关系的学校改进理论的综合性理论设计框架;在现实层面,一体化办学则植根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现实基础。一体化办学主要秉承全程质量与全位育人的学生发展观,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校治理现代化,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发展观等核心理念,以实现“小初”无缝衔接奠定学生成才之基,突破壁垒打通学校发展通道,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均衡发展为核心价值。在教育实践层面,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表层与深层等两个层次的问题。其中,表层问题主要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质量整体不高,缺乏专门的教研人员和教研活动,校内小学与初中教师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师对学校文化认同度低,小学与初中课程缺乏衔接等。尽管政府非常鼓励九年一贯制办学,但在办学经费、教师培养、专用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管理者普遍认同九年一贯制办学,但对此类学校的性质、规模、教师管理、办学方式等认识不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虽然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把小学与初中放在“一起”,但是两者之间貌合神离、各自为政。而深层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绝对分段”与“无差别对待”的极端化办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对学制的误解——认为“九年一贯制”就是“六三学制”或者“五四学制”;对学校组织形式的误解——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就是“小学加初中”;对学段的误解——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就是对各学段实行无差别对待。二是“知识提前”导向的课程教材设计与选用——有的把初一教材作为衔接教材使用,有的把校本课程作为衔接教材使用,存在教师凭自己意愿任性选用衔接教材情况。三是“同一化管理”消解多元主体的创造性——表现在以同样的管理模式应对不同学校,对农村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策略,管理制度无法权衡各方主体需要。四是“分离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表现在沿用小学与初中分离的评价方式,没有与学校匹配的质量考评体系,绩效工资分配偏向初中和主学科。五是“优质生源而非优质教育”的学校文化——没有认清学校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未建立团队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重应试而轻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导致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表层与深层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一体化学制设计的育人价值淡薄。九年一贯制学校领导并未形成九年一贯的“学制意识”,而是仍然坚持传统学校的办学模式;第二,课程教材衔接的一体化制度缺位。九年一贯制学校没有配套的衔接教材,小学与初中阶段课程衔接困难;第三,“硬性”管理模式带来僵化的学校组织结构。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小学和独立中学的管理体制,采取部分管理为主的单一管理形式;第四,小学和初中相对分离的薪酬分配机制。学校评价机制不合理,仍然采用传统的小学与初中相分离的评价方式;第五,拒斥交往与互动的学校文化割裂。学校文化被割裂为小学与初中两大模块,小学与初中之间彼此缺乏融合。围绕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综合运用系统论的层次性与模型化原则,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在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理论,学校改进理论等工具,构建了集“理念创新”、“课程统整”、“管理优化”、“评价改进”、“文化融合”等功能于一体,反映“一体化育人理念”、“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文化培育”和“一体化标准评价”等内容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五棱锥体”模型。从塑造学校整体性育人价值观,协调小学与初中等各方主体关系,提高学校与区域资源适切性等角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一体化。基于模型的整体思路,我国应从校长遴选与发展、入学制度建设、课程教材设计和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一体化。第一,建立多元能力共生的校长专业发展机制,在校长任用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增设专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任职资格,研究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和任职条件,并鼓励校长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提高领导体制的运行效率;在校长发展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涵盖依法执教、教育理念与管理、学校课程、九年一贯制、校长素养等内容的通识性校长培训项目,建立包括学校改进、优质学校管理经验学习等在内的专题式提高培训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展针对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课题式高级研修活动,提升校长的科研与领导等多种素养。第二,统筹实施差别化入学制度,建立免试就近入学、免试直升入学、区域统筹入学等制度体系,并针对在读学生,建立相对灵活且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允许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行留级与跳级制度。第三,建设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教材体系,在教材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机构、学校等共同组织专家学者编制专门配套九年一贯制的教材;学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校本衔接教材,并根据教材,打破课程在小学与初中学段上的壁垒与学科间的界限,整合学校课程,体现一体化育人理念。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统一标准与分类设计相结合的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增列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资格标准与配置标准;参考义务教育学校的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单独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拨款标准;学校基于1至9年级的整体角度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基于一体化道德发展、学科发展、艺体发展等角度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九年一贯的思路开发教材、开展教研活动、推进一以贯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并设计实施一体化课程评价。

姜南[7](2018)在《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蔡澄清,语文特级教师,20世纪末语文教育家,其教学改革活动和语文教学思想在20世纪末引起了重大反响。其中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点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注重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内容与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体多元化、自主与合作学习等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强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知人论世法、影响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蔡澄清语文教学的相关文献和人物生平进行整理,并对其教学思想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全面归纳总结,分析其中与语文新课标的联系,以期能够对当下语文教学有所启示,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与转变。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范围与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蔡澄清的生平及学术成果,详细论述了成长历程及学术道路过程等。第三部分为本论,主要总结了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及特点。内容方面包括蔡澄清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整体论思想;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创造论思想;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转化论思想;在教学中以实践的方式促进能力提升的实践论思想;以点拨的方式为学生排除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的点拨论思想。在特点方面,主要论述其注重知识体系化;重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语文能力和实践;重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等。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与语文新课标的联系以及其教学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第一是其语文教学理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之处及其启示,包括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注重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第二是联系新课标讨论其对教学方法的启示,包括注重情感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点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是其与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思维能力培养等内容讨论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启示,包括自学为主、合作学习、质疑思考、感悟运用。总之,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与新课标有诸多契合之处,其研究有利于当下语文教学的转变。

田甜[8](2018)在《基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展的背景下,学校变革与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切入点渐趋集中于学校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在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关注最广的文化形态。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整体而非局部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建设,其弥散性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民族差异性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其保守性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结果。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因子,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成为学校变革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可资借鉴并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本研究拟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中学为个案,对其借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予以调查研究。孔子中学以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仁为本,以爱为基,仁者爱人;孔子中学将“诗礼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旨在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谦谦君子;孔子中学将“和雅文化”作为学校愿景,提出创办“和·雅·竞·进”的诗意校园。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仁爱文化”“诗礼文化”“和雅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大量的有效的实践探索并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孔子中学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学校通过各种儒家特色建筑、基础设施、班级内外的显性建设等物质文化以展现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治校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彰显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德育工作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等在制度层面推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育交往行为中贯彻“仁爱文化”。其学校文化建设立足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仁爱文化”特质,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为实现“孔子家乡特色中学”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蒙[9](2017)在《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文言文作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的使命。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对于其各方面发展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纵观学校的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笔者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规定以及实施建议,结合自己在哈尔滨第九中学(松北校区)做出的调查,找出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策略。立足于改善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状况,为了适应《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笔者从语文教师的教学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着手,将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作为研究重点。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课题的提出、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文言文进行概述并解读《新课标》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主要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没有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忽视文言常识的积累。从教师角度看,第一,“言”与“文”的教学目标失衡;第二,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第三,教师缺乏古文素养。第四部分主要针对经调查分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学生角度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教师角度看,要恢复学生主体地位,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文言文课堂;提升自身古文修养,充实文化底蕴。

尹达[10](2017)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教学诊断”主体模块课程为政策支持,鉴于教学病理理论、医学诊断理论、教学评价理论和课堂生态理论分别为本研究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依据,因而将上述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案例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考察,发现课堂教学诊断日益受到重视,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实践性,尤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亟需改进与完善。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以“问题是什么”为核心,共得到师生有效问卷3689份,访谈师生18人次,选定S省L市S县一所高中学校为观察场地,重点观察教师8人,点面结合全方位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常态化状况,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存在着诸如形式单一、内容模糊、规范缺失等问题,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单调、诊断能力不足、诊断体系缺失等,从而为本研究准确地定位、定向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性工程。以“问题解决的理论”为核心,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本体探讨,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涵,强调必须坚持主体协同原则、生态发展原则、问题诊断原则等;通过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干预模型,明确了诸如考试测验法、听课评课法、课堂观察法、临床指导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五诊合参法等诊断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运行机制,掌握诊断技术、理解诊断运行节律,分别建构了基础诊断、核心诊断与拓展诊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相应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诊断、生态诊断与文化诊断标准,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正确的技术路线。第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验证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以“问题解决的实践”为核心,研究课例共36节,重点研究课例9节,以YY教师的课堂诊断为例开展研究。依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的特点,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分为常规失范、生态失衡与文化失调等3大类;依据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规范为抓住病症探求病因、落实病位诠释病理、分清病性阐明病机、详悉病势判病论治等4个步骤;依据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律,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过程分为资料收集、分析判断、出具处方与验证反馈等4个环节。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反思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本研究走向纵深发展的必备动力。以“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重视问题存在的正向提醒、引导功能。首先要理清“三对关系”,即诊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的关系、教学实践与教学诊断的关系;其次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自我诊断与他人诊断的结合、教学诊断与学习诊断的结合、诊断自觉与制度规范的结合;第三要落实“三大关键”,即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解决发展短程诊疗、遵循校本教研会诊特别议事规则、大力提升师生诊断学力。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推动方案是本研究得以深化与改进的根本条件。以“如何保障研究深入开展”为核心,实施评价促进措施、采行智力支持策略、探索制度保障路径,构建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保障体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其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总根源是以拜分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应试教育,直接原因是学校对教师、学生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机制,重要原因是学校素质教育缺少政府的强力推进、依法办学的规范引导、教育智库的智力支持、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以及素质教育文化引领下的学习革命等。总之,本研究力图改进并规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方式、内容、过程、模型与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从根本上来说是高效课堂干预行动,能够铸就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但需要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长效机制。本研究尚存在着校本教研化不够深入、反思实践化不够彻底等问题,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诊断、系统化诊断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本研究的未来研究路径。

二、中师语文教改的整体性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师语文教改的整体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路径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组元方式的改变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然之困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整体教学
        2.单元式整体教学
    (三)文献综述
        1.单元教学的起源和发展研究
        2.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的重难点
        3.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二、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基本意蕴
    (一)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内涵
    (二)单元式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主题式单元教学的比较
    (三)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特征
        1.整体关联性
        2.阶层递进性
        3.创造重构性
    (四)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价值
        1.有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五)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现实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和编写特点
    (六)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分析框架
三、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现实考察及缘由探析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工具的设计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设计
    (三)数据与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2.调查对象进行单元式整体教学情况分析
    (四)调查结论及其深入探讨
        1.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成效
        2.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困境的具体表现
        3.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困境的缘由探析
四、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整体关照,素养为本,明晰学习目标与主题
    (二)整体架构,逻辑关联,明确核心任务与学习活动
        1.创设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学习情境
        2.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驱动任务
        3.有效组织言语实践的学习活动
    (三)资源整合打开全新的学习空间
    (四)综合测评,一体贯穿,巩固习得成果
五、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一)整体关照,素养为本,明晰学习目标与主题
    (二)整体架构,逻辑关联,明确核心任务与学习活动
    (三)综合测评,一体贯穿,巩固习得成果
结语
    (一)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1.单元式整体教学在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单元中的适用性
        2.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破与立”
    (二)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策略研究的总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的教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课堂观察法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学教科书
        2.1.2 数学教科书章引言
    2.2 文献综述
        2.2.1 数学章起始课研究现状
        2.2.2 数学章引言的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先行组织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
3 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调查
    3.1 浙教版初中数学章引言分类
        3.1.1 数学与历史
        3.1.2 数学与现实生活
        3.1.3 数学与科学技术
        3.1.4 数学与人文艺术
    3.2 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教学的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过程
        3.2.3 调查对象
        3.2.4 问卷编制
    3.3 调查数据分析
        3.3.1 问卷分析
        3.3.2 访谈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4 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教学建议及策略
    4.1 初中数学章引言教学建议
        4.1.1 对教科书中章引言的编写建议
        4.1.2 教师要提高对章引言教学的重视
        4.1.3 推行章引言起始课教学教案
        4.1.4 给予章引言一些使用说明
    4.2 初中数学章引言教学策略
        4.2.1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4.2.2 做好学生学情分析
        4.2.3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4.2.4 做好教学策略分析
        4.2.5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4.2.6 章引言教学要量力而行
5 初中数学章引言教学案例分析及效果检验
    5.1 《三角形》章引言教学设计
    5.2 观察与访谈结果分析
    5.3 教学成绩比较分析
6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成果导向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教学能力结构与特点
    1. 语文教学能力结构及其认识偏差。
    2. 语文教学能力特点。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3.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分解。
二、科学制订语文教学能力分年级、分阶段训练方案
    1. 找准训练依据。
    2. 确立科学的训练原则。
    3. 合理确定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分年级训练要点。
三、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训练途径
    1.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确立师范语文课堂评价的新标准。
    2. 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改革教育实践课模式,强化“教”的能力训练。
    3. 让活动课程“活”起来,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胆识。
    4.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训练效率。
    5. 说课训练。

(4)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职前数学教师
        1.2.2 实践知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践知能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2.1.3 知识及其分类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4.4 研究方法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4.5 研究流程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4.6 研究工具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4.10.1 研究的信度
        4.10.2 研究的效度
        4.10.3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4 小结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8.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个人简历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3.发表论文
致谢

(5)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如何从起点公平走向过程公平
        (二)如何从“形式进入”化为“实质融入”
        (三)如何从“好教”到“教好”
    二、研究综述
        (一)“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三)“学校改进”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学校
        (二)教学改进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现状调查
        (二)学生课堂行为观察
        (三)学生学习的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四)学生学习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一)适应成长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二)精进发展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三)衰退保守期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三、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课程感知现状分析
        (二)课型设计现状分析
    四、教学过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环节现状分析
        (二)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三)测评手段现状分析
第二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资本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资本对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城乡教育公平支持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三)教育过程公平落实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观点
        (二)深度学习程度影响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层次
        (三)深度学习方式影响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实现
第三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课型优化
    一、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课型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体验性原则
        (五)递进性原则
    二、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课型优化的“三课”实践
        (一)主题导学课:架构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本体奠基课: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三)整合拓展课: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第四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课堂环节重构
    一、新型城镇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的重构理据
        (一)新型城镇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的建构逻辑
    二、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中环节重构的“四学”路径
        (一)首学:关照学生个体差异
        (二)互学:激荡小组成员质疑
        (三)群学:推进班级组间交流
        (四)共学:助力师生拔节成长
第五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条件保障
    一、教学改进的物力条件保障
        (一)学习空间布置
        (二)学习材料记录
        (三)智能平台搭建
    二、教学改进的人力条件保障
        (一)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能力
        (二)学生:增强自我认同,参与合作探究
        (三)家长:共建家长学校,提高参与程度
        (四)管理者:推进组织重构,统整人力资源
    三、教学改进的制度保障
        (一)教学准备协同制度
        (二)教学过程监控制度
        (三)教学评价激励制度
第六章 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效果与启示
    一、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效果检视
        (一)学生学习成效
        (二)教师教学成效
        (三)学校发展成效
    二、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研究的启示
        (一)课型优化是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抓手
        (二)教学环节重构是新型城镇学校教学改进的突破点
        (三)“三课四学”为新型城镇学校提供了实践范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一体化
        (三)一体化办学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评价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理论逻辑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历史溯源
    一、萌发期:“戴帽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试点期:“北上”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
        (一)试点期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兴起背景
        (二)试点期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办学概况
        (三)试点期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办学特点及主要问题
    三、推广期:“普九”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推广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机遇
        (二)推广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概况
        (三)推广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特点
    四、稳定期:“均衡发展”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稳定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背景
        (二)稳定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特色
    五、变革期:“招生改革”背景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变革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背景
        (二)变革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概况
        (三)变革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重点
        (四)“招生改革”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未来发展
    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历史经验和时代特征
        (一)九年一贯制的比较优势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类型及其特点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优势
        (四)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理论设计及价值表达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基本内涵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理论借鉴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现实基础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核心理念
        (一)全程质量与全位育人的学生发展观
        (二)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校治理现代化
        (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发展观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价值表达
        (一)实现小初无缝衔接奠定成才之基
        (二)突破壁垒打通发展通道
        (三)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实地调查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卷与访谈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二)案例的呈现与分析
第四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题表现
        (一)问卷调查问题聚焦
        (二)深度访谈问题聚焦
        (三)案例研究问题聚焦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主要问题
        (一)“绝对分段”与“无差别对待”的极端化办学理念
        (二)“知识提前”导向的课程教材设计与选用
        (三)“同一化管理”消解多元主体的创造性
        (四)“分离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认同感缺失”的学校文化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问题追因
        (一)一体化学制设计的育人价值淡薄
        (二)课程教材衔接的一体化制度缺位
        (三)“硬性”管理模式带来僵化的学校组织结构
        (四)小学和初中相对分离的薪酬分配机制
        (五)拒斥交往与互动的学校文化割裂
第五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型建构及路径探索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型建构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解读
    二、全位育人价值导向下的整体一贯办学理念创新
        (一)办学理念应树立全位育人价值导向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办学理念创新
    三、强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学校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压舱石
        (三)整合师生文化提升学校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整合纵横的组织结构与立体式资源配置
        (一)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纵横结合组织结构
        (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为旨归的一体化制度体系
        (三)教育质量监控为手段的一体化资源配置
    五、三元一体的学校课程设计
        (一)一体化的学科课程建设
        (二)一体化的德育课程建设
        (三)一体化的课程整合建设
第六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实现机制
    一、多元能力共生的校长专业发展机制
        (一)健全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资格机制
        (二)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选用机制
        (三)创新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专业培训机制
    二、统筹推进的差别化入学制度创生机制
        (一)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弹性学习制度创新
        (二)“就近”与“免试”相统一的免试入学制度
        (三)科学合理规划的县域统筹招生入学制度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教材设计机制
        (一)服务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建设
        (二)满足小初衔接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
        (三)从学生整体性发展出发融合不同类型课程
    四、统一标准与分类设计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标准
        (二)建立分层分类的多元性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后记

(7)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蔡澄清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成果
    2.1 蔡澄清生平
    2.2 蔡澄清的学术成果
第三章 蔡澄清的语文教学思想及特点
    3.1 蔡澄清的语文教学思想
        3.1.1 语文学科的性质——整体论思想
        3.1.2 语文教学的任务——创造论思想
        3.1.3 语文教学的目标——转化论思想
        3.1.4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践论思想
        3.1.5 语文教学的方法——点拨论思想
    3.2 蔡澄清的语文教学思想的特点
        3.2.1 重视知识的系统化
        3.2.2 重视教师的主导性
        3.2.3 重视学生的实践性
        3.2.4 重视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4.1 对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4.1.1 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4.1.2 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
        4.1.3 注重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2 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4.2.1 注重情感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2.2 运用点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启示
        4.3.1 自学为主
        4.3.2 合作学习
        4.3.3 质疑思考
        4.3.4 感悟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缘起与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孔子中学的自然状况分析
    (一)孔子中学的历史
    (二)孔子中学的现状
    (三)孔子中学主要的文化建设理念
    (四)孔子中学校长治校的举措
三、孔子中学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孔子中学的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2.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二)孔子中学的精神文化建设
        1.“家文化”的管理精神
        2.“贵和尚中·弘毅致远”的治校精神
        3.“敦品励学·日新又新”的校训精神
        4.“进德修业·诲人不倦”的教风精神
        5.“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精神
    (三)孔子中学的制度文化建设
        1.学校管理体制之“和”
        2.教学管理之“和”
        3.教师与教师之“和”
        4.教师与学生之“和”
        5.学生与学生之“和”
    (四)孔子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
        1.“激情大课间”诵读活动
        2.论语考级活动
        3.研学教育活动
        4.拜师礼活动
四、孔子中学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一)孔子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外部困境
        2.内部困境
    (二)孔子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改进路径
        1.坚持特色文化——引入新文化要素
        2.形成课程文化——高效利用校本课程
        3.完善制度文化——实施人性化管理
        4.重视人际关系文化——健全师生生活与交往方式
        5.坚持校长治校——发挥校长文化领导的关键性作用
        6.重视德育教化——在育人中化人
        7.避免学校文化的碎片化——整合学校各文化之间的关联
五、基于孔子中学个案研究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省思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二)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培育学校价值观
    (三)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推动人性化管理
    (四)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旨归彰显学校精神风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现状的综述
        (一)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二) 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三) 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四) 文言文具体教学策略
    三、课题的提出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文言文概述及新课标的解读
    一、文言文概述
        (一) 文言文的概念及特点
        (二) 文言文教学的内涵
        (三)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一) 解读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二) 解读文言文教学的实施建议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 学生方面
        (二) 教师方面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三) 改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
        (一) 恢复学生主体地位,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
        (二)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文言文课堂
        (三) 提升自身古文素养,充实文化底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三、国内国外研究总结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诠释
        二、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理论依据
        一、教学病理理论
        二、医学诊断理论
        三、教学评价理论
        四、课堂生态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现实状况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教师问卷调研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学生问卷调查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参与现场观察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存在问题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形式单一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容模糊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规范缺失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问题原因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匮乏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能力不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体系缺失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理论探讨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涵特征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基本原则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主要类型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的干预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主要方法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运行机制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模型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建构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主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指导思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指标体系
第四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实践验证
    第一节 课堂教学疾病主要类型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失范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失衡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失调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病辨证步骤
        一、摸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象病因
        二、查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位病理
        三、辨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性病机
        四、理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势论治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实施过程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资料收集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分析判断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出具处方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验证反馈
第五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深度反思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三对关系”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主体与客体关系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关系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教学实践关系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三个结合”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与他诊结合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学习诊断结合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自觉与制度结合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三大关键”
        一、实施高中语文课堂焦点解决发展短程诊疗
        二、研制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会诊特别议事规则
        三、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主体诊断学力
第六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推动方案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评价促进措施
        一、推行高中语文教师分级发展评价
        二、实施学生学业成就分层发展评价
        三、落实高中语文课堂分类发展评价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智力支持策略
        一、采取措施聚合利益相关者正能量
        二、搭建课堂教学诊断协同创新平台
        三、促进课堂教学诊断专业发展进程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制度保障路径
        一、强力推动我国高中学校依章办学
        二、积极发挥我国区域教育智库功能
        三、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文化培育行动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实为高效课堂干预行动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旨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铸就现代校本教研新貌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亟需突围重建长效机制
    第二节 主要贡献与不足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主要贡献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诊断研究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化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中师语文教改的整体性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D]. 刘坤. 西南大学, 2020(01)
  • [2]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引言的教学现状研究[D]. 李春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成果导向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J]. 周华银. 新课程研究, 2020(06)
  • [4]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新型城镇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以四川省L学校为例[D]. 吴璀. 西南大学, 2018(05)
  • [6]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办学研究[D]. 敬仕勇. 西南大学, 2018(05)
  • [7]蔡澄清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D]. 姜南. 延边大学, 2018(12)
  • [8]基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子中学为例[D]. 田甜.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9]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6)
  • [10]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D]. 尹达.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