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令人兴奋 (07)

市场令人兴奋 (07)

一、风动 云动 市场令人心动(07)(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洁[1](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提出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戴美玲[2](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卢芝江[3](2017)在《査士标诗考》文中认为查士标,新安四家之一,是我国明末清初重要的山水画家,工诗、善书画,以书法名世,画尤工,画有“逸品”之称,然不肯轻易下笔。山水画主要师法倪瓒、董巨、米氏父子、元四家、沈周、董其昌等。入清后移家扬州,专事书画,书学董其昌。其诗文有《书神堂诗》,今已不传,所作《种书堂遗稿》三卷、《种书堂题画诗》二卷存世(《清代诗文集汇编》54册)。本文在录入《种书堂遗稿》、《种书堂题画诗》五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诗文辑佚》卷六和《梅壑书画题跋选辑》卷七(毛小庆点校《查士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今考在《种书堂遗稿》、《种书堂题画诗》中存在个别抄撮前人诗句,混入了王维和魏泰等人诗作。查氏死后没有给后人留下幸存的诗文集,是因为遗稿于丧事中即为人所窃去,今所见《种书堂遗稿》、《种书堂题画诗》皆是其亲友根据记忆及书画中收集整理而成。《种书堂遗稿》共三卷,由宋荦、黄逵、曾烂作序,其卷一收录五言诗74首,金之缙公绅、侄弘道书云缉;卷二收录七言诗102首,门人何文煌昭夏、侄宗偮多侯缉;卷三收录绝句50首,门人金之缙公绅、侄弘道书云缉。《种书堂题画诗》共二卷,分上卷和下卷,上卷收录五言绝句77首,下卷收录七言绝句47首;《诗文辑佚》卷六,收录诗句27首;《梅壑书画题跋选辑》卷七,收录诗句48首。本文主要以此七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详细注释,有利于深入地分析查士标的绘画美学思想、交游活动及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而深入地研究查士标。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的研究状况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本论文的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遗民学者查士标生活的时代背景、诗歌艺术特色及其绘画师承关系与影响;第二至第四章附录《种书堂遗稿》、《种书堂题画诗》、《诗文辑佚》、《梅壑书画题跋选辑》原文及注释。

李益娇[4](2015)在《尘封戏楼 人影悲歌 ——以李家班为个案的腾冲皮影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腾冲皮影,仅是中华传统民间文化浩瀚星河中的一粟。曾经辉煌时达到上百堂的规模,如今却以云南最后的皮影戏着称。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生存渐自式微。本论文主要围绕笔者追踪8年的腾冲皮影李家班,来讲述一个传统、民间的草台班原态的文化系统和生存境况。来唤醒对于皮影这一古老民间文化,当时代语境下生存现状和未来存息的思考。在如此边远的西南边陲,何以还有这样一个原态的皮影戏班存在?当地老百姓为什么选择这种艺术形式?就在戏班存在和艺人坚守的岁月里,它又是如何去承载当地民众的生存历史、生活习俗、民众信仰并集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念?本论文以腾冲百年来几经流转艺脉未断的李家班为主要的考察对象,通过无数次城乡往返,达成了近8年的追踪观察。深度访谈艺人、观众、村民、艺人亲属以及政府相关人员等不同人群,搜集表演、口述史、实物、图片、政府文件等资料,以人类学的方式去观察从戏班历史、艺人、文化变迁、戏班巡演、刘李戏班对比几个方面去揭示和描述了一个戏班原生态的存在。

杨中华[5](2015)在《惘然记》文中研究说明杨扉也没想过,当初为什么总对她撒谎,次次还那么自然。其实,有她的时光很短,感觉却像经历了一生,好像每一刻都是传奇。再见着时,是在他们都认识的一个同学的婚宴上,因为二婚,所以是晚上办的。现在人想得开,二婚也嗨翻了,一个一个涨头红脸的。中场时分阿胭才来,脱了黑色羊绒大衣,里面一件海棠红的针织小衫,质地沉实、随形,衬得胸前沟壑分明,脸上亦是红白相间的醒目,笑吟吟地道:抱歉啊,来晚了……男同学们刚才还像不近女色的道学家,此刻却眼睛都绿了,纷纷

伍三土[6](2013)在《宋词音乐专题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的词学研究在词史及词学研究史、词籍校勘、词人生平考订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也涉及词乐研究,但对于词乐中的声辞关系尚缺乏深度考察。为填补空白,本文不自量力,试图探讨宋词与音乐的关系及其中种种细节,并阐明词调的传播过程。为达成以上目的,本文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第一章与附录部分遍览唐宋两代音乐文献,尽量无遗漏地辑录了关乎唐宋乐学理论的文献资料。本文其它章节所引用的文献和图表,基本上依据这些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第二章探讨有关唐宋宫调理论的种种问题。第一节介绍“以律定均,取声定调”的唐宋双层次宫调理论,并对相关的名实问题和语义混乱加以辨析。第二节论述八十四调、四十八调与二十八调宫调体系的演进关系,解释“燕乐以夹钟”为律本即以唐张文收律夹钟均(宋大吕均)为本,在四十八调体系内分析二十八调“闰为角、变为宫”之疑问,附带讨论“八音之乐”与“应声”。第三节讨论历代黄钟律高标准的变化及其对宫调律吕名的影响,随后全面梳理了俗乐二十八调的不同称谓方式,兼及日本十二律名与二十八调宫调名的关系、“枫香调”等问题。第四节梳理唐宋两代音乐文献中宫调体系的三种排序标准——按调性排序、按均排序与按住字排序,指出此三种不同的排序方式毫无矛盾,唐宋音乐文献关于宫调体系的记录具有一致的传统。在这一节,附带讨论了“四宫七调”说之误。在对唐宋宫调理论有了全面把握之后,本文第三章分别以词调名为序、以宫调为序对唐宋词的宫调记录作了汇总,并讨论了《片玉词》中的宫调简称现象,梳理了唐宋间各种不同的“犯调”定义,分析了宋词中的“犯调”,指出“犯调”的基本单位是“均”(乐句)。第四章利用第三章的统计成果,以宫调为线索,考察了具体词调的传播过程,讨论了词调中的同名异调现象与部分词调的渊源,分析了金元明曲调与宋词词调的关系。本章还梳理了唐宋宫调理论到元明九宫十三调理论的嬗变过程,通过同名乐曲在不同典籍中宫调记录的批量对照,指出元明人“仙吕”、“中吕”两调误“调”为“宫”,“南吕”则误“宫”为“调”,并探讨了《碎金词牌》与《魏氏乐谱》中是否可能存在宋代词乐遗声的问题。第五章对《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宋代音乐实例作了考察。第一节以上下片对照的形式提供了一份《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乐乐谱的新校本,以便观察宋词声辞关系之细节。第二节分析了《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单字谱中的“五”字与各种双字谱符号,并考虑谱字的出现位置,融各曲与各种符号于一表,提供了关于白石旁谱双字谱符号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第三节针对《徵招》一调进行考察,指出《徵招》词序是解读二十八调无徵之疑的关键。第四节在前文的基础上提供了《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的用音对照表,并采用简谱和可动唱名法对其中部分乐曲作了译谱。第五节对《白石道人歌曲》中的琴曲《古怨》进行了考察。第六节以《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首词乐和《越九歌》以及赵彦肃《风雅十二诗谱》为例,分析了宋代音乐的起调毕曲理论。第六章对《词源·卷上》涉及的部分音乐问题作了考察。第一节考察了中正之声与二十四节气观念上的对应,指出中声黄钟即变律黄钟,并对“中腔”作了释义。第二节考察了中管调,指出头管七均与中管七均有二均重复,二者并用足十二均,附带讨论了高宫律位问题,点明“高宫”之“高”即“中管”的同意词。本章第三节结合白石旁谱对“讴曲旨要”作了释义,重点分析了“均”对词调结构的层次性意义,并对“破近六均慢八均”、“大头花拍居第五”、“叠头艳拍”、“叠顿声”等疑难字句作了合理解读。以上述六章的讨论为基础,本文第七章探讨了“倚声填词”与“依字行腔”两种传统,指出声辞之先后关系与声辞之主从关系不能等同。本章第二节从声辞之先后关系的角度,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词调传播可能经历的路径,指出不能单线式看待词调的传播过程。本章第三节从一首“鬼仙词”出发,就《贺圣朝》和《柳梢青》两调是否可能存在关系做了分析,第四节以《六州歌头》为例讨论了宋词现行标点方式存在的问题。第五节、第六节从声辞之主从关系的角度出发,以白石旁谱、《词源·讴曲旨要》、词调的文辞格律以及第三章的宫调统计为依据,分节奏与音高两个层面,讨论了宋词声辞关系的种种细节;本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指出音乐之宫调与韵脚字声没有对应关系、入声在宋代词乐中并不是唱断而是拖长为平声字、“一字领”之文辞节奏特点不尽与词乐有关、同样的旋律可以容纳字数与细部断句微异的文辞,故将文字视为音乐影印件的思维方式并不可取。以上各章的内容彼此关联,故汇为一文,作综合考察。

葛水平[7](2013)在《沁河人物》文中指出黄昏的内窑黄昏的风景是斑驳的。黄土地上的人生,是亲情的乳汁酿造的。尤其是在这内窑。祖母是王月娥。尽管王月娥已在这个世界上走至很远,但是在我生命中,岁月如此辗转盘桓,光阴如此流逝嬗变,都无法更改王月娥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叫过她的名字。可是这么多年来,曾经在那一方土地生长的人却没有人不知道祖母。老辈人叫"老葛

马俊[8](2012)在《晚期乡宦居乡生活的文化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晚明乡宦作为在野之臣、居乡之士,是最贴近晚明大众社会的记录者。他们的仕宦经历和学识水平使其对于世事变迁有着更为敏感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解析力,晚明社会和历史的变迁在他们的记忆中由此显得格外生动。而乡宦由于其“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的特殊身份,也是体现儒家价值观和官方立场在世变洪流中如何挣扎与妥协的最佳载体。因此,将观察晚明世变、书写晚明世像的乡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是触摸晚明历史的最佳途径。由于晚明君臣矛盾日益加剧,加上言官攻讦、职务压力、应酬繁多等,造成宦情普遍灰冷,出现官场困局,大量官员纷纷乞休致仕以保晚年高洁。一部分官员因宦途遭遇精神挫伤,心灰意冷,转向政治冷漠;另一部分则在回乡后将地方社会作为自己重张政治抱负的舞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处事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代的政治走向和社会风气。在教化地方上,晚明乡宦的教化手段并非强化教化力度,而取模范之义。百姓也会对乡宦的居乡行为进行批评监督,希望乡宦能够参酌民意,并刺激乡宦朝地方庇护者的方向努力。但由于优越地位和违法之事迭出,乡宦也时常成为晚明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民众斗争的对象。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不少乡宦遂采取杜门不出或搬离乡村的应对方式,在乡宦退出对地方事务的干预后,生员等士子阶层的影响力迅速壮大,成为晚明经世运动的主流。在日常生活中,晚明乡宦对林居生活有着格外细致的要求和美感需求。总体呈现出一种细致、安宁、祥和的特征,如选择一个诗意的生活栖居地、点缀各种带有象征意义的元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如戏子洗面般务必保持一种对乡村社会的全新感受和清丽叙述。在日常装扮上,倾心于野服躬耕这种文化装扮,并对俭朴保持着盎然兴致,反映了晚明士人对于名节欲语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忐忑。在思考身后世界时,乡宦对于身后的名节、名望问题表现出异常的憧憬,对于子孙后代生计问题的谋划、对于个人学说着述的整理也孜孜不倦。伴随的还有对于功名利禄的反思、对于作为一个儒者生命轨迹的深切体悟,反映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纯粹的思维世界:通过主体对个人多面性的的省视,接受、反驳、修正到重构自我,导向臻于至善,这种多“我”的竞争和缺陷的检视显然透漏着晚明士人对于圆满人生的渴求和追寻。

孔燕妮[9](2011)在《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枚是清代诗坛的杰出诗人,他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更是丰富,一生至少创作了六千三百余首诗。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灵说上,对他诗歌的研究尚嫌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诗歌理论的光芒在很大程度了掩盖了他的诗歌创作,导致学者往往把他作为一个诗歌理论家而不是诗人看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代以来的批评家们普遍对他的诗歌评价不高。本文以袁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袁枚的诗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以袁枚的六千多首诗歌为考察对象,结合他的诗歌理论进行文本细批评,旨在分析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具体关系,目的不仅在于对他的诗歌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对他的诗歌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更在于经过分析二者之间或者紧密或者脱节的关系而领会到更为复杂的诗歌现象。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序章,以袁枚的诗歌为中心,结合他的思想特征、人生经历,对他身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生态做一个考察,以期更加切实地了解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价值所在。第二章以袁枚的诗歌理论即性灵说为研究对象,从对性灵概念的厘清入手,揭示“性灵”在袁枚的诗歌理论中具有多层涵义这个事实,并对性灵说在诗歌创作的三个层面即创作主体、创作过程、诗歌文本上的具体要求分别加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性灵说的特征做一个总结。第三章和第四章以袁枚的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第二章中对性灵说的分析为线索,分两条线对袁枚的诗歌进行文本细批评,力求深入到诗歌本身,对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思想内涵、艺术特征、风格面貌等进行探讨和考察。第三章分三节,侧重研究袁枚诗歌对性灵说中“性”的体现,包括天性本真的坚执、自然平易的审美追求、个性与着我的强调。第四章的前三节侧重研究袁枚诗歌对性灵说中“灵”的体现,包括言情、逞才、入趣。余论则对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的脱节之处做一个总结。

余晓莲[10](2011)在《《荔村草堂诗钞》校注》文中提出谭宗浚(1846—1888),字叔裕,捕属(今广州西关一带)人,琼州府教授谭莹次子。他生于清道光末年,一生处在晚清时期。少年随从父亲谭莹读书于岭南名塾—粤秀讲院,受其父影响颇深。谭宗浚的诗歌创作较具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诗歌作品集《荔村草堂诗钞》是儒家传统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体,对其题材、思想和艺术分析将有助于窥探晚清岭南文人的思想状态和文学创作趋势。本论文对谭宗浚的《荔村草堂诗钞》进行注释研究。版本来自《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图书馆馆藏清光绪十八年廖廷相刻本的影印本。本文对诗歌的人名、地名、典故、疑难字词等进行注释。前言主要从谭宗浚的生平、交游、诗歌题材、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力求客观反映谭宗浚的诗歌创作全貌,并对其诗歌给予准确的评价,以期对晚清岭南文学研究添砖加瓦。

二、风动 云动 市场令人心动(0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动 云动 市场令人心动(07)(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婚恋诗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文研究重点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第一节 婚恋观念
    第二节 婚姻缔结
    第三节 婚姻解除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第一节 恋诗
        一 婚前恋诗
        二 婚后恋诗
    第二节 婚诗
        一 嫁娶诗
        二 闺怨诗
        三 赠内诗
        四 弃妇诗
        五 离婚诗
        六 悼亡诗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一 动物类意象
        二 植物类意象
        三 自然类意象
        四 生活类意象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 巧用典故
        二 穿插回忆
        三 合理想象
        四 生动比喻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致谢

(2)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査士标诗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相关的研究状况综述
    3 研究方法
第1章 遗民学者查士标
    1.1 查士标生平和生活的时代背景
    1.2 查士标诗歌艺术特色
    1.3 查士标的绘画师承关系及影响
        1.3.1 渐江、石涛等时人对查士标绘画思想的影响
        1.3.2 倪瓒、董其昌等书画家对其绘画思想的影响
第2章 《种书堂遗稿》及注释
    2.1 《种书堂遗稿》序
    2.2 《种书堂遗稿》序注释
    2.3 《种书堂遗稿》卷一
    2.4 《种书堂遗稿》卷一注释
    2.5 《种书堂遗稿》卷二
    2.6 《种书堂遗稿》卷二注释
    2.7 《种书堂遗稿》卷三
    2.8 《种书堂遗稿》卷三注释
第3章 《种书堂题画诗》及注释
    3.1 《种书堂题画诗》上卷
    3.2 《种书堂题画诗》上卷注释
    3.3 《种书堂题画诗》下卷
    3.4 《种书堂题画诗》下卷注释
第4章 《诗文辑佚》与《梅壑书画题跋选辑》及注释
    4.1 《诗文辑佚》卷六
    4.2 《诗文辑佚》卷六注释
    4.3 《梅壑书画题跋选辑》卷七
    4.4 《梅壑书画题跋选辑》卷七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尘封戏楼 人影悲歌 ——以李家班为个案的腾冲皮影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课题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戏班选择
    (五) 研究思路和框架
    (六) 创新点
    (七)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腾冲皮影的发现之旅
    第一节 追随戏班
    第二节 田野考察志
第二章 叙说百年李家班
    第一节 艺人谱系
    第二节 李家班的艺人
第三章 对李家戏班巡演的考察
    第一节 正月戏忙
    第二节 傈僳族“刀杆节”
第四章 李家班前世今生
    第一节 李家班大事记
    第二节 刘家班与李家班
第五章 腾冲皮影李家班未来生存模式探寻
    第一节 李家班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二节 皮影艺术实践探寻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二 田野调研表

(6)宋词音乐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论文框架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的研究
        (二) 唐宋词宫调的研究
        (三) 唐宋古谱的研究
        (四) 宋代唱论、歌诀研究
        (五) 宋词声辞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传统音乐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 本文涉及的唐宋音乐文献
    第一节 关于唐宋宫调理论的文献
    第二节 关于唐宋词宫调的文献
    第三节 宋代乐谱文献
    第四节 宋代唱论、歌诀文献
    第五节 关于宋词声辞关系的文献
第二章 唐宋宫调理论考
    第一节 以律定均,取声定调——唐宋双层次宫调体系
        (一) 十二律与七声
        (二) “均”的乐律学本义与相关的语义混淆
        (三) 论“调头”(调首)
        (四) 关于“调”的语义学混乱
    第二节 从八十四调到四十八调再到二十八调
        (一) 六十调、八十四调、四十八调与二十八调旋宫体系之关系
        (二) “燕乐以夹钟为律本”释义
        (三) “闰为角”释义
        (四) “八音之乐”与“应声”
        (五) “变为宫”之疑
    第三节 俗乐二十八调称谓总考
        (一) 历代黄钟律高的变化对律吕名的影响
        (二) 二十八调律吕名与俗名的对照分析
        (三) 二十八调俗名称谓的成组对应
        (四) 日本十二律名与二十八调俗名的关系——兼论“风香调”、“乞食调”等疑难调名
    第四节 俗乐二十八调的排序方式
        (一) 同调性排序
        (二) 同均排序
        (三) 同住字排序
        (四) “四旦”绝非“四均”,“七运”是否“七均”?
第三章 唐宋词宫调考
    第一节 《片玉词》宫调简称考
    第二节 唐宋词宫调表解
        (一) 写在前面的话
        (二) 唐宋词宫调一览表(以调名为序,未统一宫调称谓方式)
        (三) 唐宋词宫调一览表(以调名为序,统一宫调称谓方式)
        (四) 唐宋词宫调一览表(以宫调为序)
    第三节 宋词“犯调”考
        (一) “犯调”的音乐学内涵
        (二) 宋词中的“犯调”
        (三) “犯调”与“集曲”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 以宫调为线索考察词乐的传播
    第一节 词乐在宋代的传播过程——以宫调为线索考察
        (一) 多次记录的宫调相同
        (二) 多次记录宫调不同但为同调性
    第二节 词调渊源杂考——兼论同名异调词调之关系
        (一) 《水调歌头》、《河传》、《花犯念奴》
        (二) 《霓裳中序第一》、《拂霓裳》、《法曲献仙音》、《婆罗门引》
        (三) 《鹧鸪天》、《瑞鹧鸪》
        (四) 《瑞鹤仙》、《凄凉犯》、《临江仙》——兼论“影”、“引”
        (五) 《木兰花》、《木兰花慢》、《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兼论“减字”、“偷声”
        (六) 论同名异调词调可能存在的关系
    第三节 宋代以来宫调理论的嬗变——兼论元明人“仙吕”、“中吕”、“南吕”之讹
    第四节 从词调到曲调——以宫调为线索考察
        (一) 以金元诸宫调所用曲调为中心的宫调对比
        (二) 以南北曲所用曲调为中心的宫调对比
    第五节 后世曲谱中是否可能存在唐宋词乐遗声
        (一) 《九宫大成》、《碎金词谱》中是否可能存在唐宋词乐遗声
        (二) 《魏氏乐谱》中是否可能存在唐宋词乐遗声
第五章 《白石道人歌曲》研究
    第一节 《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谱字新校
    第二节 《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谱字分析
        (一) 《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谱字总表
        (二) 单字谱之多号、(?)号
        (三) 双字谱之(?)号、11号、力号与“顿”、“住”之辨
        (四) 双字谱中的7号
        (五) 双字谱中的5号
        (六) 双字谱中的1号
    第三节 《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选译
    第四节 《徵招》调考——兼论二十八调为何无徵
第六章 《词源》“讴曲旨要”研究
    第一节 “均”的衍生义——乐句,词调结构的层次性单位
    第二节 “令曲四捎匀”、“破近六均慢八均”
    第三节 “拍”之细节
    第四节 “换头”、“易尾”
    第五节 “大头花拍居第五,叠头艳拍在前存”
    第六节 “歌飒连珠叠顿声”
    第七节 “讴曲旨要”释义
第七章 宋词声辞关系考
    第一节 “倚声填词”还是“依字行腔”——词乐旋律具有稳定性,声辞之先后关系不等于其主从关系
    第二节 不能单线式看待词与乐的传播过程——以《醉翁操》为例
    第三节 《柳梢青》还是《贺圣朝》——从一首“鬼仙词”说起
    第四节 论宋词之标点——以《六州歌头》为例
附录
    附录一 《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书影(张本)
    附录二 琴曲《古怨》书影(张本)
    附录三 《越九歌》书影择录(张本)(含“古今谱字”、“折字法”)
    附录四 敦煌乐谱择录之《倾杯乐》(其一)、《慢曲子西江月》
    附录五 《事林广记》《愿成双》套曲书影
    附录六 《事林广记》琴曲择录之《开指黄莺吟》
    附录七 《风雅十二诗谱》择录之《鹿鸣》
    附录八 《浑成集》娋声谱、小品谱
    附录九 《鄮峰真隐漫录》《柘枝令》曲谱
    附录十 《玉音法事》曲谱择录之《步虚第一》
    附录十一 《律吕新书》乐图
        (一) 八十四声图
        (二) 六十调图
    附录十二 《词源》乐图
        (一) 阳律阴吕合声图
        (二) 律吕隔八相生图
        (三) 律生八十四调图
        (四) 古今谱字
        (五) 五音宫调配属图
        (六) 管色应指字谱
        (七) 十二律吕
        (八) 宫调应指谱
        (九) 律吕四犯
    附录十三 《事林广记·乐星图谱》
        (一) 律吕隔八相生图
        (二) 四宫清声、律生八十四调
        (三) 雅乐八十四调与俗乐四十八调用声对照图
        (四) 诀
    附录十四 《事林广记》律吕配卦图
    附录十五 《事林广记》管色指法
    附录十六 筚篥形制与应律图
    附录十七 宋工尺谱、俗字谱对照表
    附录十八 《乐书要录》旋宫法
    附录十九 朝鲜《乐学轨范》乐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7)沁河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黄昏的内窑
痴情的小厌物和它的爷
好生活着
死亡的最后方式
山中的孩子
被荒疏了的日记
在寺庙的阳光下微笑

(8)晚期乡宦居乡生活的文化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乡绅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二) 乡宦及其制度
        (三) 乡宦与权力秩序
        (四) 乡宦与日常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归去来兮——居官到居乡
    一、乞休:“仕吾仕也,止吾止也
        (一) 君臣否隔
        (二) 官场困顿
        (三) 促装就道
    二、祖道·驰驿·抵家
        (一) 祖道与赠行诗
        (二) 驰驿
        (三) 抵家
第二章 乡宦与乡党社会
    一、官方的盛赞与戒备:乡宦的教化模式
        (一) 乡宦的模范作用
        (二) 小民的社会仿效
        (三) 教化资格与权力软禁并置发展
    二、赢得乡评的努力:覆露一乡
        (一) “乡人德之”的必要
        (二) 覆露一乡的手段
        (三) 乡评与乡宦之互动
    三、威望的崩溃:明末董氏之变
        (一) 威望消失的原理
        (二) 乡宦庇护能力的削弱
        (三) 乡宦威望崩溃后的地方社会
第三章 乡宦的日常世界
    一、诗意地栖居
        (一) 寓之寓:环境选择
        (二) 芝兰之室:符号系统
    二、野服躬耕:文化装扮
        (一) 野服:“戴者,本质”
        (二) 躬耕:归耕
    三、戏子洗面:文学叙述
        (一) 从“朝堂雍容之作”到“歌咏太平之词”
        (二) 想象的陶渊明
第四章 乡宦的精神遗产与身后世界
    一、为子孙计:造福与求福
    二、乡贤祠——被续写的教化意义
        (一) 高山仰止:续写教化
        (二) 耻入乡贤:乡贤之滥
    三、“生不闻道,孰曰宁殁”:晚明士人自我认同的困惑
        (一) 生命的秩序与和谐
        (二) 礼乐调和
        (三) 自我认同的困惑
结语
参考文献

(9)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袁枚与乾嘉时代
    第一节:乾嘉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盛世的阴影
        二、盛世中的诗人袁枚
    第二节:乾嘉时代的文化生态
        一、学术的兴盛
        二、士人个性的压抑与发展
        三、盛世的诗坛
第二章:性灵说的内核及特征
    第一节:"性灵"概念的厘清
        一、"性灵"作为固定词语在语义上的发展
        二、"性灵"作为袁枚诗歌理论指称的考察
        三、"性灵"在袁枚诗歌理论中的涵义解析
        (一) 性灵与性情
        (二) 性灵与灵性
    第二节:性灵说的内核
        一、性灵说的内核界定
        二、性灵说的具体内容
        (一) 发之以真性,肇之以真情
        (二) 揉之以自然,放之以灵感
        (三) 着之以个性,活之以灵趣
        三、性灵说的理论补充
        (一) 诗才与学问的统一
        (二) 神韵与自然的统一
        (三) 新变与复古的对立
    第三节:性灵说的特征
        一、最少的束缚
        (一) 诗不必载道,言志即言情
        (二) 诗非关学理,贵自然平易
        (三) 诗无论唐宋,尚生动鲜活
        二、最大的包容
        (一) 流派有别,风格各异,皆可存诗
        (二) 不分阶层,不分男女,皆可吟诗
        (三) 情无高低,语无俗雅,皆可成诗
        三、最生动的审美旨趣
第三章 袁枚诗歌对性灵说的实践(上)
    第一节 天性本真的坚执
        一、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的标举
        二、生命价值与生命意识的高扬
    第二节 自然平易的审美追求
        一、白话的熟练运用
        二、典故的巧妙使用
    第三节:个性与着我的强调
        一、类型主题的个性处理
        二、类型情感的个性表达
        二、类型意境的个性塑造
第四章 袁枚诗歌对性灵说的实践(下)
    第一节 言情:心灵的主导
        一、青春的激情
        二、情之所先,莫如男女
        三、至情即天籁
    第二节 逞才:灵感的驱发
        一、细节的精确把握
        (一) 对转瞬即逝的情绪、印象、感觉等的细致捕捉与表达
        (二) 氛围塑造的现场感与立体感
        二、高超的修辞
        (一) 巧妙设譬与博喻连比
        (二) 因物拟人与即物移情
    第三节 入趣:灵趣的涵咏
        一、童趣与天趣
        (一) 童心式的趣味体验
        (二) 童言化的语言风格
        二、谐趣与风趣
        (一) 以庄入谐
        (二) 以谐驭庄
        三、闲趣与俗趣
        (一) 现实色相的审美观照
        (二) 生存困境的诗意体察
余论:袁枚诗歌实践与理论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荔村草堂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谭宗浚的生平、着述和交游
    第一节 谭宗浚的生平
        1. 少年时期
        2. 青年时期
        3. 壮年时期
    第二节 谭宗浚的交游
    第三节 谭宗浚的着述
第二章 《荔村草堂诗钞》研究
    第一节 《荔村草堂诗钞》题材内容
        2. 咏史诗
        3. 民俗诗
        4. 游仙诗
        5. 农事诗
    第二节 谭宗浚诗歌的思想内容
        1. 政治观
        2. 诗学观
        3. 读书观
        4. 人生观
    第三节 谭宗浚诗歌的艺术特征
        1. 风格特征
        2. 意象特征
结语
《荔村草堂诗钞》注释
    凡例
    卷一 入塾集(起咸丰丙辰十一岁迄辛酉)
        拟芳树
        读书粤秀讲院
        游灵洲山
        拟幽州马客吟(二首)
        拟前有一樽酒行
        秋夜简友人
        拟春思
        拟秋歌
        登拱北楼
        拟关山月
        张铁桥画马行
        读陈独漉集
        拟塞上曲
        拟塞下曲
        拟休洗红
        和梅宛陵禽言四首
        春雨
        问月
        月答
        咏王昭君
        拟高青邱十宫词
        拟长干行
        离明观
        拟临高台
        感事
        避乱
        江上望广州
        游大通寺
        拟横江词
        泊石门
        寓和顺乡何氏园林
        端午日观竞渡
        为问
        观田家刈获有赠
        乱定还广州作
        拟刘生
        拟古别离二首
        拟自君之出矣
        拟巫山高
        珠江行
        芭蕉
        登六榕寺塔
        拟望归吟
        登高
        白莲
        拟日出入行
        拟游子吟
        泮塘晚步
        庚申杂述
        大树
        鹤舒台是安期生飞升处
        入白云寺酌九龙泉
        从蒲涧上石梁登景泰寺
        夜宿能仁寺
        读史杂感
        吕纪画鹰歌
        由花埭放船至汾江
        衮衮
        半帆亭夜坐
        秋夜杂诗
        送人之津门
        羊城新正乐府
        送蚕姑
        照田禾
        猜灯谜
        夺花炮
        书事
        罗六湖廉访(天池)枉顾并贻画箑赋谢
    卷二 出门集(起同治壬戌正月迄八月)
        将之京师述怀四首
        江上有怀
        波罗江谒南海神庙
        压门行
        虎门
        急水门
        舟中读诸家诗各题一绝
        晚眺
        大沽
        天津
        江亭
        访李文正公故居
        丰台
        春尽日独游郊外
        游天宁寺
        清明
        初食鹿尾
        黄金台
        百感
        出都门占
        北河鹿忠节公墓
        出门二首
        礠州
        邺中客舍醉歌
        渡黄河作
        过欧职文忠公墓
        郑子产祠
        闻盗
        冀州集
        谒光武帝庙
        至南阳
        柳色
        岘山怀孟公
        汉水书所见
        泊宜城
        过仙桃镇顺风行三百余里
        泊武晶
        汉口
        禹庙
        谒杜子美墓
        郴州江
        江雨
        折岭
        宜章县
        武溪
        舟中与诸子剧饮
        奔泷
        梅泷
        腰泷
        九成台
        浈江月夜
        香炉峡
        英德峡
        峡山寺
        出峡
        到家
        返里后仍读书粤秀讲院
    卷三 过庭集上(起癸亥迄丁卯)
        斋中读书二十三首
        寄怀冯越生舍人同年(拭宗)都中
        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
        刘文成公琴歌
        咏鸜鹆
        谒慈元庙
        人日独游花埭
        赠梁庾生茂才(以塘)
        郑板桥书竹季平弟属题
        分和宋方孚若南海百咏(录九首)
        法性寺
        风旛堂
        浮邱山
        朝汉台
        葛仙翁炼丹石
        鲍姑井
        白云洞
        顺庵
        达摩石
        重修梁药亭太史墓
        珠江放灯词
        后珠江放灯词(有序)
        江上送客
        山行遇雨
        二十初度
        汉平津侯公孙宏印歌
        谒东莞袁督师祠堂
    卷四 过庭集下(起戊辰迄辛未五月)
        海山
        送吴晋壬兵部(唐林)入都
        和陈元孝怀古诗
        姑苏怀古
        燕台怀古
        楚中怀古
        咸阳怀古
        沛中怀古
        洛阳怀古
        蜀中怀古
        邺中怀古
        金陵怀古
        隋宫怀古
        题雁图
        邝湛若天风吹夜景砚歌
        苔客谈琼州风土
        抵石湾
        小游仙诗二十首
        送张芗谷茂才(麟寯)返梅州
        珠江竹枝词
        送人之梧州
        城上雀
        买书有作
        过邓啸筼茂才(维森)书斋
        读岑金纪戚将军剑歌和作
        西樵七胜诗
        华盖峰
        若谷
        白云岩
        云瀑
        应潮湖
        三湖书院
        巃嵸阁
        花架
        秋雨
        哭高子登编修(学瀛)五首
        论杜诗绝句
        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小乐府一百首
        长歌行陈孝直(宗侃)邓啸筼(维森)两茂才
        尘尾
        钓艇
        光孝寺贯休画罗汉歌
        汉武
        公子
        天津健儿歌
        赠黎簴廷广文(维枞)
        饮酒
        无题
        (步蟾)诸孝廉率赋长歌一首
    卷五 谒京集(起癸酉十二月迄乙亥七月)
        先此奉寄
        后西樵七胜诗
        樵湖
        逍遥台
        喷玉岩
        云谷书院
        翠岩
        九龙岩
        大科峰
        泊舟花埭孝直诸君拏舟相送赋此娩谢
        晚泊芦苞
        翠屏峰
        二帝子读书台
        阮俞迳
        淙碧轩
        韦氏园
        东坡钓矶
        观音岩十韵
        棹歌三首
        度大庾岭
        路旁见梅花感赋
        赣州谒王文成公祠
        横弦滩
        欹枕
        天柱滩
        市汊待风
        登滕王阁
        游百花洲
        舟中梦亡友啸筼感赋
        泊舟南昌大雪作歌
        观打鱼歌
        途中寄故园兄弟
        止酒
        除夕泊龙游县城外
        游西湖杂诗十三首
        对酒怀孝直
        游灵隐寺
        飞来峰
        冷泉亭
        题奠禹玉长江万里图
        春草
        焦山
        玉钩斜吊古
        赵北口柳枝词
        抵都用途中寄故园兄弟韵
        都门晤冯越生同年赋赠
        寄孝直
        送膀
        赐宴
        归第
        潘星齐太夫子(曾莹)惠示诗集赋此奉酬
        苦蚊
        送人入楚
        新轩早春待酒不至
        归里后逢陈十三孝直因集杜句赠之
        新会橙歌
        泊瓜步桥作
        晚行富溪
        结交吟寄孝直庾生
    卷六 散馆集(起乙亥八月迄丙子八月)
        过上海赠冯竹儒观察(煌光)
        题高丽金君画梅
        久旱得雨
        雨后看亭竹
        寿王石河封翁六十(集杜句)
        二哀诗
        冯伯蓉广文(葆廉)
        王念伯舍人同年(乃棠)
        不至
        谢徐小勿大令(干)赠墨
        连日求书者坌集戏成四绝句
        雨后由奉福寺度罗睺岭
        午抵潭柘寺
        妙严公主礼佛砖
        行石涧中闻泉声甚急
        夜坐延清阁
        姚少师庵
        由潭柘寺后二里抵龙潭
        潭柘寺侧有行宫故址
        歇心亭
        山行
        循狮子岭度十八盘
        洗心殿(在千佛殿阁之后)
        戒坛四松歌
        题徐节妇登舟誓志图
        旅寓京邸杂忆粤中旧游得诗二十首
    卷七 使蜀集上(起丙子八月迄戊寅十二月诗)
        出都口占
        驿马行
        梦舍弟
        过获鹿
        韩侯墓
        骊山秦始皇墓下作
        游具九咏
        笠
        屐
        扇
        剑
        琴
        葫芦
        杖
        梭拂
        砚
        谒西岳庙
        谭文卿前辈(钟麟)招饮节署奉赠
        咸阳客舍题壁
        马嵬
        观音堂
        过大散关
        凤岭
        南天门
        心红峡
        紫柏山留侯祠
        观音碥
        鸡头关
        宽川铺
        柳池驿
        咏园中草木
        卞梁怀古
        青齐怀古
        晋阳怀古
        平凉怀古
        豫章怀古
        钱塘怀古
        粤中怀古
        闽中怀古
        滇中怀古
        黔中怀古
        眉州谒三苏祠八首
        凌云山五咏
        大佛阁
        尔雅台
        洗墨池
        清音亭
        羊城大水歌
        复有
        口茅峡
        山行
        牛鼻箐
        酉阳
        梅子关
        桂子崖
        小雨
        雨过青棡坪
        水田坝十二韵
        二酉山藏书石室歌为州牧李郡侯同年(承邺)作
    卷八 使蜀集下(起己卯正月迄庚辰六月诗)
        哭幼弟一百四十韵
        法云庵诣亡弟棺处
        读陆务观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诗书后
        赠顾幼畊丈(复初)
        送粱荔圃大令同年(融)回粤
        中岩寺
        见余名日望峨并系以诗
        登衷山
        读史
        寄郝吟仙广文(云台)丹阳学舍
        唐孝子诗
        游甘露寺
        登琴泉寺放歌
        送方子箴前辈(浚颐)归里
        尊经书院十六少年歌(并序)
        送吴荆湄广文同年(铎)还楚
        题朱次民观察(在勤)诗卷并赠
        戏作诗三首
        将解任留别蜀中士子八首
        夜闻浣花江声甚壮
        甫登舟杨叔峤茂才(锐)等抵辥井相送赋谢
        由中兴场放船至彭山
        雨
        涪州对月
        读水经
        平都山
        食菜
        翠屏山陆宣公衣冠冢
        巫峡
        放舟下瞿唐峡作歌
        归州
        谒三闾大夫祠
        怀蜀中故友四首
        朱次民廉访(在勤)
        黄翔云观察(云鹄)
        顾幼畊参军(复初)
        钱徐山大令(宝宣)
        正月初三夜梦顾幼畊丈赠余画扇十数帧并云
        枝江县庾台相传子山故宅
        章华台
        望洞庭湖口怀仲兄(壬戌岁偕仲兄同泊此)
        上海客舍题壁
        题友人出关图
        灿然因取东坡语自署所居曰最堪隐斋
        送张瑞谷水部同年(嘉澍)还粤
    卷九 看山集(起庚辰八月迄辛巳九月)
        重到杭州
        灵隐寺晓起望西山寒雾遂行药至小桥
        翠微亭
        春淙亭
        韬光庵
        青莲洞(洞有周伯琦篆碑)
        纯阳洞
        登海潮寺楼
        入云栖寺
        循龙山行砅水至六合塔
        食蠏
        题庾生诗卷
        读白香山集
        赵吴与绘东坡黄州小像摹本崔夔典编修(舜球)属题
        将游罗浮由海珠放船至增江口
        泊石滩
        云母峰下有道姑田是何仙遗迹
        长沙陉
        蓝溪洞
        从分水坳至酥醪洞
        酥醪洞
        暮登斗台
        登浮山第一楼望上界三峰云气
        艮泉
        小蓬莱峰下有瀑泉三叠旁列横石可坐十人
        亦罕见矣感赋一首
        明福洞访邝湛若读书处
        冲虚观
        白鹤观后至五龙潭
        从延象寺上宝积寺望伏虎岩
        循令掌岩缒崖至雨花桥坐洗衲石
        攀藤上石洞小憩
        黄龙洞观瀑
        虾子潭
        罗浮杂咏
        铁桥
        瑶石台
        刘仙坛
        卓锡泉
        石洞
        梅花村
        龙王坑瀑
        卖酒田
        送人出洋
        晤饶辅星茂才(轸)奉赠
    卷十 僦屋集(起壬午正月迄甲申十二月)
        偕天如前辈游极乐寺看海棠
        苦热
        过天如前辈寓斋
        徐铁孙观察丈(荣)诗县令图令孙石甫农部属题
        天如前辈有卜筑西樵之约诗以要之
        偕诸公出城返天宁寺
        长歌送叶兰台前辈(衍兰)归里
        中年
        喜同乡诸子来京师即留小酌
        南河泡观荷
        蒙
        过□□镇
        泊瓜洲口
        抵金陵寓妙相庵凡五日
        诸寮属招饮莫愁湖赋呈五古
        由燕子矶放船至镇江
        对月
        大风游焦山得诗五首
        扬州
        梅花岭拜史阁部墓
        过露筋词
        哭蔡侣房农部(宗瀛)三首
        闻河决桃园一带感赋
        赠马通伯明经(其昶)即送其归桐城
        送姚馨圃前辈(协赞)之官巩秦阶道
        题倪云跃大令(鸿)湖楼间话图
        题邓子俊农部(平寿)诗卷
        对月有怀子俊芜湖
        九日登陶然亭送客
        移寓槐市斜街得诗六首
        偕同人集天宁寺
        悲北宁
        春日登楼杂感
        沈笔香铨部同年(锡晋)招游冶园看牡丹
        顾亭林先生词
        书事二首
        赤峤
        闻船厂被毁感赋
        夜宿碧云寺
        由寺傍石径抵洗心亭
        秘魔压
        龙泉庵
        坐龙泉寺池上
        灵光寺
        从香界寺上宝珠洞
        登翠微山绝顶望海淀三山诸园
        遥望淀园文侍郎(丰)殉难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风动 云动 市场令人心动(07)(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3]査士标诗考[D]. 卢芝江.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6)
  • [4]尘封戏楼 人影悲歌 ——以李家班为个案的腾冲皮影戏研究[D]. 李益娇. 云南艺术学院, 2015(07)
  • [5]惘然记[J]. 杨中华. 地火, 2015(02)
  • [6]宋词音乐专题研究[D]. 伍三土. 扬州大学, 2013(04)
  • [7]沁河人物[J]. 葛水平. 花城, 2013(02)
  • [8]晚期乡宦居乡生活的文化史考察[D]. 马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孔燕妮. 复旦大学, 2011(08)
  • [10]《荔村草堂诗钞》校注[D]. 余晓莲. 广西大学, 2011(07)

标签:;  ;  ;  ;  

市场令人兴奋 (0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