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云南瑞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征

1995年云南瑞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征

一、1995年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管永军,陈钧,邵一鸣,赵全壁,曾毅,张家鹏,段一娟,Josef Kostler,Hans Wolf[1](1997)在《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gp120基因C2-V3区的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文中提出经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17份1995年初采集于云南瑞丽市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阳性静脉吸毒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核酸样品进行扩增,从17份样品中获得了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其C2-V3及邻区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7份样品中存在B和C两种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其亚型内的基因离散率分别为58%和22%,与A-E参考亚型及部分B和C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属B亚型的12个毒株与包括泰国、缅甸及云南瑞丽代表株yn289在内的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基因离散率在44%~49%的范围内;属C亚型的5个毒株则与主要代表印度C亚型毒株的共享序列ccon及瑞丽C亚型代表毒株yn272十分相似,其基因离散率均为19%。以上数据进一步确认我们的结论,即HIV-1在瑞丽的流行以B亚型毒株为主、C亚型的传人和流行时间较短。对B亚型毒株V3环序列的分析还发现,位于V3环顶端的四肽序中GPGQ占50%,GPGR则仅占25%,且编码其精氨酸(R)的密码子均为CGA而不是AGA。此结果与我们根据早期瑞丽HIV-1毒株序列研究结果得出的推测?

姚亚萍[2](2013)在《浙江省2004-2011年HIV-1流行毒株的传播和进化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浙江省HIV-1毒株的亚型分布、传播特征和流行趋势,我们在2004-2011年间募集部分HIV-1抗体阳性病例,采集静脉抗凝全血,提取前病毒DNA或病毒RNA,通过基因扩增、序列测定,获得HIV-1gag和pol基因片段。运用Mega等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分析基因亚型和遗传多样性;运用Simplot和RIP等软件分析新发重组毒株的重组断点;运用Bayesian系统进化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浙江省CRF01AE毒株的起源、传播和流行趋势。研究表明,流行早期,HIV-1通过异性性接触途径传播进入浙江,进而播散流行,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近几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HIV-1播散快速,成为浙江省最主要受累群体。浙江省内流行毒株亚型多样,来源复杂,主要毒株类型为CRF01AE、CRF07BC、CRF08BC和B’(B),约占93%。但也存在C, G. CRF02AG, CRF06CPX等其他类型以及01B新发重组毒株(3个病例)和CRF07BC/08BC再重组毒株(5个病例),表明浙江HIV流行毒株类型复杂,疫情活跃,感染不同毒株的高危人群间存在交叉现象。这些特征符合浙江省艾滋病疫情多种途径、多种来源、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的传播流行方式。从基因距离和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判断,B亚型最早进入浙江,然后是B’、CRF01AE、 CRF08BC、CRF07BC。Bayesian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RF01AE毒株1998年前后传播进入浙江,通过异性性接触和男男性行为进行广泛播散,并逐步成为浙江省的优势毒株。系统进化分析提示浙江与广西、江西和安徽等省病例具有直接或间接流行病学关联性。动态分析表明浙江省HIV疫情活跃,流行毒株复杂。浙江应加强与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联系,制定针对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高防控效率,控制疫情蔓延。

赵全壁,管永军,段一娟,杨映全,曾毅,邵一鸣[3](1996)在《1995年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文中认为1995年从云南省瑞丽市30名静脉注射毒品者(IDUs)及部分配偶中采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共培养法分离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以HIVⅠ-P24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检测终点,分离到10株HIV。其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为:复制能力弱,生长缓慢,滴度不高;不引起细胞融合。多数毒株只能在PBMC中生长,不能感染T细胞,只有1株(Cr269)可感染T细胞。已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显示其V3环为不致细胞融合型(NIS),与生物学观察结果一致。

文艳[4](2014)在《云南出入境驾驶员感染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截至2011年底,全球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400万(3140万~3590万),新发感染250万人,艾滋病相关死亡170万人;而2011年中国大陆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万人(62-94万人),全国感染率为0.058%(0.046%-0.070%)。云南省毗邻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地——“金三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HIV的传入和流行都比较早,而后经过不同的毒品传输路线向我国其他省市扩散。上世纪90年代云南省一度呈现了B’C/CRF01-AE共流行的态势,经过近20年的共同流行进化,云南省又出现了众多的独特重组型。随着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的发展,云南各出入境口岸地区频繁跨境人员以及外籍常住人员不断增加,研究现时段云南进出口岸的HIV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了解我国的HIV传播规律并预测将来的流行态势,对后续的HIV预防以及疫苗的研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联合运用RT-Nested-PCR方法成功扩增了204例HIV-1血清样本,将gag-pol区段分为三段扩增, gag、gag-prot、pro-RT,其扩增长度分别为1155bp、885bp、1010bp,对三段扩增测序得到的序列分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本研究的204例样品为来自云南各出入境口岸感染HIV的长途卡车驾驶员,均为男性,其中中国籍仅14例,其余均为缅甸籍。大部分来自瑞丽口岸(186/204,91.18%),其余各口岸零星分布,这些驾驶员以青壮年(20~40岁)为主(197/204,96.57%),其传播途径大多因不愿意透露而不详。比较分型结果发现,任何一段单独的分型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确定其毒株序列,因此我们将三段进行拼接得到长约2.6kb的gag-pol基因序列,再次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以确定毒株基因亚型。经分析,204例样品的基因亚型以CRF01-AE (123/204,60.29%)为主,C(35/204,17.16%)亚型、B(22/204,10.78%)亚型次之,CRF08-BC与CRF07-BC共有13例(6.38%),另外还发现了4例(1.96%)介于CRF08-BC与CRF07-BC之间的BC独特性重组,以及7例(3.43%) CRF01-AE/C/B’构成的CRF-01B重组。并用Beast软件对主要基因亚型CRF01-AE、C、B进行了起源进化分析,确定其大致的起源时间为1983、1960、1975年。HIV的高度变异性使得在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亚型以及重组型,为进一步确定本研究中发现的11例独特重组型,研究其重组位点分布情况,我们运用Simplot软件对高度保守区的gag-pol2.6kb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独特BC重组结构与CRF08-BC和CRF07-BC结构相似,均以C亚型为骨架,在不同的区段插入1-4段来自中国瑞丽的B’亚型基因片段。这4例毒株的重组断点位置各不相同,毒株06022的断点位置位于1205-1236nt,1590-1647nt,2444-2480nt处;060122在1183-1243nt,1697-2025nt,2344-2490nt,2721-2806nt位置处出现了4个可能的重组断点;10028的相对重组断点位于:1190-1250nt,2008-2208nt,2435-2811nt,2883-3048nt处;12122比较特殊,仅有一个重组断点位置:2329-3063nt=CRF01-AE/B’构成的O1B重组毒株10024、10115、11103结构与CRF52-01B、CRF55-01B、CRF59-01B结构很相近,以CRF01-AE为骨架分别在2532-3290nt,2609-3290nt、2509-3290nt位置处插入了B’亚型基因片段;CRF01-AE/C构成的重组毒株08102、11064、11085、11103与以往发现的CRF01-AE/C重组结构有所不同,但是08102与11103结构相似,分别在2548-3021nt、2555-3019nt处插入了C片段;而毒株11064与11085结构相似,C亚型基因片段分别出现在1725-2449nt与1730-2363nt处。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简单而有效的测序分型方法,基于该方法我们对03~12年云南各口岸出入境驾驶员感染HIV人群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以后HIV-1患者的药物治疗、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以及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

宋艳辉[5](2007)在《我国HIV-1主要流行地区B’亚型与CRF07BC重组毒株遗传变异分析》文中指出我国中部地区河南及其周边省份的既往献浆员人群(former plasma donations,FPDs)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静脉吸毒人群(intravenous drug users,IDUs)是我国HIV传播过程中主要的高危人群。我国正面临着HIV-1通过多种传播方式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危机。为了解我国HIV-1毒株的流行状况,我们于2003年8月至2005年9月分别在河南、山西、四川和新疆等地采集了508份HIV-1阳性样本,经巢式PCR扩增及纯化、测序,得到的序列通过GCG软件包和国际HIV分子生物学网站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对得到的序列进行了基因型、遗传多样性,氨基酸序列、抗原表位、N-糖基化位点以及辅助受体进行了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gp120、gag、nef和tat基因的全长序列,主要结果如下:1)遗传多样性。河南和山西地区的既往献浆人群中流行的HIV-1毒株的主要亚型为B’亚型,在四川和新疆的静脉吸毒人群中流行的HIV-1毒株为CRF07BC重组模式。B’亚型与CRF07BC毒株中C3区段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保守区;河南和山西地区B’亚型毒株中V1,V4区的差异显着;B’亚型毒株gag基因变异较大的区段是P17区段,CRF07BC毒株中则为P1P6区段。2)特征性氨基酸。我们对B’亚型毒株的gp120,gag和tat基因以及CRF07BC重组毒株的gp120,gag,tat和nef基因的地区性特异性氨基酸位点进行了确认。3)V3环顶端四肽和N-糖基化位点以及辅助受体结合位点的变化。B’亚型毒株V3环顶端四肽存在6种不同的基序,GPGQ占43.59%,而CRF07BC重组毒株V3环顶端四肽存在着4种类型,GPGQ所占比例为96.06%。B’亚型毒株V3环N-糖基化位点的丢失率高于CRF07BC。在B’亚型毒株中,可能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的占14.1%,在CRF07BC亚型毒株中,可能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的占86.7%。4)抗原表位。河南和山西地区B’亚型毒株与中和表位的完全一致率较低,与CTL抗原表位的完全一致率较高。5)P6区段缺失。在新疆地区CRF07BC病毒P6区段的中部区域出现了高频率的1-13个氨基酸的缺失,在CD4+和病毒载量方面,有缺失和没有缺失的毒株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由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亚型的毒株在不同的高危人群中持续传播,导致HIV-1毒株在特定的高危人群中特异性的流行趋势。相同亚型毒株的遗传多样性与特定地区毒株的流行时间相关。C3区段在保守区段中变异程度最高,V3区段在可变区段中最保守。2)不同地区流行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毒株可能是由于特异性的祖先株产生的奠基者效应导致的,还可能是由于传播过程很少出现省与省之间毒株的交叉传播。3)与CRF07BC重组毒株相比,B’亚型毒株由于V3环的多样性和N-糖基化位点的丢失率较高,B’亚型毒株可能会受到更强有力的免疫压力作用。4)我国B’亚型毒株与已知中和抗体表位的一致性较低,与已知CTL抗原表位的一致性较高。5)CRF07BC重组毒株Gag基因P6区段1-13个氨基酸的缺失对病毒复制能力和病毒载量的影响不明显。

蒋岩,林旭东,曹尚,王桂杰,张辉,段一娟,段松,邵一鸣[6](2000)在《云南瑞丽HIV-1感染长期存活者的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长期不进展者的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感染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共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终点以共培养上清液中的p24抗原作为病毒生长的评价指标。结果 (1)从15例长期不进展者分离到4株病毒,占26.7%。同时取该地区HIV-1感染进展者血样20份,分离到14株病毒,阳性率为70.0%;(2)病毒分离率影响因素的试验结果表明,病毒的分离率与CD4细胞数有明显关系,CD4细胞数越高,分离率越低。反之,CD4细胞数越低,病毒分离率越高。此外,去除CD8细胞后可以显着提高病毒的分离率;(3)病毒生物学特性观察发现长期不进展者分离株均属生长缓慢、低滴度、非致细胞融合型(NSI型),在T细胞不能生长的病毒;(4)大部分进展者分离株与长期不进展者分离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没有显示区别。结论 长期不进展者与大部分进展者的病毒生物学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因此,推测病毒学因素可能不是决定病程进展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疾病进展的其它因素,如免疫因素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辛若雷[7](2009)在《四川和新疆HIV-1 CRF07BC遗传多样性和流行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IV-1 CRF07BC重组毒株是我国流行的主要HIV毒株之一,主要分布于静脉吸毒人群(intravenous drug users,IDUs)中。CRF07BC最初在四川和新疆IDUs中发现。了解四川和新疆流行CRF07BC毒株的个体和群体变异特征并分析其流行情况对于阐明该毒株免疫逃逸和适应性机制、分子进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择四川和新疆HIV-1感染者,从个体和群体水平分析CRF07BC毒株的变异特征,探索其遗传动态变化并重建CRF07BC在四川和新疆的流行史。本文对四川和新疆22例CRF07BC感染者进行gag基因和gp120基因单基因组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个体内序列变异特征;选取2007-2008年从四川和新疆采集195例HIV-1感染者分析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利用1996-2008年采集样本(四川108份,新疆216份)的env基因序列,进行贝叶斯合并理论方法重建CRF07BC在四川和新疆的流行史,并分析其遗传动态变化特征。对感染者体内病毒序列分析表明CRF07BC感染者血浆内毒株呈现复杂的准种变异。序列中存在不同的点突变和插入/缺失模式、以及个体内毒株间重组等造成氨基酸组成、N糖基化程度(gp120糖蛋白,18-34个N糖基化位点)和功能区长度多态性改变,在进化树上聚集成复杂的群体结构。CRF07BC毒株的高度变异性主要集中在gp120基因,尤其是4个高变环区(V1、V2、V4和V5)。总体上,V4/V5区平均两两比对基因距离(0.024-0.178)高于V1/V2区(0.012-0.117),呈现出独立进化特征,但两者的氨基酸长度多态性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r=0.359,P<0.001)。个体内高度变异gp120基因中包含相对保守的功能区(V3区),表现在长度多态性低、均使用CCR5辅助受体、顶端四肽为GPGQ;这可能是宿主微环境对CRF07BC的功能性选择和病毒适应性的结果。CRF07BC gag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p17区和p2-p6区。43.6%流行毒株p6区存在7个氨基酸残基缺失突变;18%病例的p6区CTL表位存在3-12个氨基酸残基插入,脯氨酸(Pro)和丙氨酸(Ala)所占比例增加。这些插入/缺失突变造成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有助于病毒免疫逃逸和适应性增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和新疆流行CRF07BC具有较高的遗传同源性,并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总体上两省获得的序列交错分布,没有与地域、民族或样本采集时间相关的聚集倾向,仅在某些氨基酸位点上表现出与地域和民族相关联的氨基酸组成偏性。运用贝叶斯合并理论推断CRF07BC传入四川和新疆的时间分别是1994.0年(95%置信区间,1991.9-1995.7)和1995.0(95%置信区间,1993.7-1995.8)年。该结果符合CRF07BC从我国西南(云南)经由四川沿贩毒路线传入新疆的传播路线假说。CRF07Bc毒株进入四川和新疆后,大致分为三个流行阶段,包括病毒传入期(1994-1996年)、快速传播期(1997-2002年)和高水平流行期(2003-2008年)。在流行早期,CRF07Bc毒株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随着流行时间的延长,群体流行CRF07BC毒株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现有的数据表明四川和新疆CRF07BC传播速率降低,有效感染群体接近饱和,流行毒株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gp120基因距离接近0.09)和较快的进化速率(7-8×10-3替换/位点/年);但CRF07BC感染仍然维持较高的流行水平,加强HIV/AIDS的防控势在必行。

韦焘[8](2018)在《云南边境地区HIV-1亚型与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HIV-1亚型和原发性耐药,有助于了解HIV疫情及其动态变化、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治疗、HIV疫情控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与临床意义。云南边境地区关于HIV-1亚型、原发性耐药的研究报道较为零散,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全面了解云南边境地区HIV-1亚型和原发性耐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交界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版纳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新确诊的HIV感染者的HIV-1亚型、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种类和分布,并对中国籍和外籍感染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云南边境地区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边境地区的德宏州、版纳州和红河州,通过筛查、过境检测、医院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在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连续纳入150名缅甸、老挝或越南籍进入云南的新确诊HIV感染者;以县/市为单位在同一地点、同一时段纳入150名中国籍新确诊HIV感染者。所有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采集血样,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和与HIV感染相关的其它信息。对血样通过HIV-1 RNA提取、RT-PCR、巢式PCR扩增env和pol部分基因区、PCR扩增产物电泳鉴定和测序、序列分析等程序进行HIV-1亚型和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以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中监测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清单(2014年)判断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利用基于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的APP检测耐药种类及耐药水平。采用χ2检验探讨原发性耐药是否与HIV-1亚型存在关联,探讨感染者HIV-1亚型、原发性耐药与人口学特征、感染者发现方式、传播途径、多性伴和全程使用安全套是否存在关联,探讨多性伴、全程使用安全套与国籍、传播途径是否存在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感染者人口学特征、感染者发现方式、传播途径、多性伴、全程使用安全套是否与HIV-1亚型、原发性耐药有关联,以P<0.05作为评判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云南边境地区新报告HIV感染者多性伴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1.1新报告的300名HIV感染者中,256人回答了确诊HIV感染前6个月内性伴数量,结果有23.8%(61/256)的人有多性伴。其中,中国籍多性伴比例为18.9%(25/132),外籍多性伴比例为29.0%(36/1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8,P=0.058)。1.2新报告的300名HIV感染者中,208人回答了确诊HIV感染前6个月内安全套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有25.5%(53/208)的人全程使用安全套。其中,中国籍安全套全程使用率为36.2%(38/105),外籍安全套全程使用率为14.6%(15/1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08,P=0.000)。2.云南边境地区HIV-1基因型2.1 云南边境地区 HIV-1 基因型以 CRF01AE(30.0%,68/227)、URFs(26.9%,61/227)、CRF08BC(21.6%,49/227)为主,其它基因型包括 C 亚型(10.1%,23/227)、CRF07BC(6.2%,14/227)、B 亚型(3.1%,7/227)、CRF5501B(1.3%,3/227)、A亚型(0.4%,1/227)和 CRF64BC(0.4%,1/227)。URFs 包括 B/C(15.0%,34/227)、CRF01AE/C(4.8%,11/227)、CRF01AE/B/C(4.4%,10/227)和 CRF01AE/B(2.6%,6/227)。2.2中国籍和外籍HIV-1基因型种类和分布不同。中国籍感染者检测到了 9种 HIV-1 基因型,其中 CRF08BC(32.1%,34/106)、CRF01AE(22.6%,24/106)和URFs(20.8%,22/106)位居前三。外籍感染者检测到了 6种HIV-1基因型,其中 CRF01AE(36.4%,44/121)、URFs(32.2%,39/121)和 C 亚型(14.0%,17/121)排前三位。中国籍和外籍HIV-1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6,P=0.000)。2.3德宏州边境地区HIV-1基因型种类复杂,URFs是首位的基因型,占39.5%(58/147),版纳州CRF08BC(55.2%,16/29)是首位的基因型,红河州CRF01AE(60.8%,31/51)是首位的基因型。德宏州与版纳州(χ2=45.396,P=0.000)、德宏州与红河州(χ2=57.505,P=0.000)之间的 HIV-1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版纳州与红河州之间的HIV-1亚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481,P=0.050)。2.4德宏州的中国籍异性性传播感染者以URFs(28.3%,13/46)和CRF07BC(19.6%,9/46)为主,缅甸籍异性性传播感染者以URFs(31.4%,16/51)和CRF01AE(31.4%,16/51)为主,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90,P=0.005)。2.5与其它基因型(包括B亚型、C亚型、CRF07BC、CRF5501B、CRF64BC、A亚型)相比,中国籍感染者比外籍感染者携带CRF01AE的可能性小(中国籍:OR=0.392,95%CI:0.167~0.920),工人感染者比其它工种的感染者携带CRF08BC的可能性小(工人:OR=0.073,95%CI:0.006~0.831),异性性接触传播感染者比静脉吸毒传播感染者携带URFs的可能性小(异性性接触传播:OR=2.653,95%CI:1.016~6.927)。3.云南边境地区HIV原发性耐药3.1云南边境地区HIV原发性耐药率为9.5%(17/179)。其中,中国籍感染者的原发性耐药率为13.6%(11/81),外籍感染者的原发性耐药率为6.1%(6/98),两个人群的原发性耐药率均处于中等水平(5.0%~15.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70,P=0.090)。3.2德宏州、版纳州和红河州的HIV原发性耐药流行率分别为8.8%(10/114)、7.4%(2/27)和 13.2%(5/38),均居中等水平(5.0%~15.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P=0.751)。3.3德宏州边境地区中国籍感染者携带耐药株的比例(15.9%,7/44)高于缅甸籍感染者(4.3%,3/70)(χ2=4.561,P=0.044)。3.4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涵盖三类抗病毒药物。NNRTIs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为:K103N、Y181C、K101E、G190A、V106M 和 P225H。其中,K103N和V106M对EFV、NVP高度耐药,Y181C和G190A对NVP高度耐药,P225H对EFV、NVP中度耐药,G190A对EFV中度耐药。NRTIs耐药的基因突变位点为:M184V、K65R、T215S、V75M、L74I 和 K219Q。其中,M184V对FTC和3TC高度耐药,K65R对TDF高度耐药,但对ABC、FTC、3TC中度耐药。PIs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为:L24I、L76V、L90M和M46I,未见对ATV/r、DRV/r、LPV/r高度耐药的突变位点。3.5中国籍感染者携带的耐药突变位点种类比外籍感染者多,共有11个。其中,耐 NNRTIs 突变位点有 K103N、P225H、V106M 以及 K101E,耐 NRTIs突变位点有 M184V、L74I、K65R 以及 K219Q,耐 PIs 的有 L24I、L76V、L90M三个位点。外籍感染者携带的耐药突变位点有6种,耐NNRTIs突变位点有 K103N、Y181C 以及 G190A,耐 NRTIs 突变位点有 T215S 和 V75M,耐 PIs的有M461。两个人群共同携带的耐药位点是K103N(耐NNRTIs),对EFV、NVP均高度耐药,其余的都不一样。3.6各亚型中的耐药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CRF5501B 33.3%(1/3)、CRF07BC 20.0%(1/5)、CRF01AE/B 20.0%(1/5)、CRF01AE 16.7%(9/54)、B/C 8.8%(3/34)和 CRF08BC 7.7%(2/26)。其中,中国籍耐药基因型占比由大到小分别是 CRF01AE/B 50.0%(1/2)、CRF550IB 33.3%(1/3)、CRF07BC 25.0%(1/4)、CRF01AE 21.1%(4/19)、B/C 12.5%(2/16)和CRF08BC 9.1%(2/22)。外籍耐药基因型占比由大到小分别是CRF0 1AE 14.3%(5/35)和 B/C 5.6%(1/18)。3.7在得知自己感染HIV前的6个月里,17例原发性耐药个体中3人(17.6%)有多性伴,其中2人为中国籍,1人为外籍;8人(47.1%)有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其中中国籍和外籍各占一半;5名(29.4%)携带高度耐药基因位点的感染者有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其中中国籍为2人,外籍为3人。3.8检出原发性多重耐药基因突变位点。1名中国籍HIV感染者测出耐NRTIs(K65R 和 M184V)和 NNRTIs 突变位点(K103N 和 P225H)。1 名越南籍HIV感染者,检出耐NRTIs(V75M)和PIs(M46I)突变位点。结论1.云南边境地区HIV感染者在确诊前传播HIV风险大云南边境地区HIV感染者在得知自己感染状况之前,多性伴比例较高,全程使用安全套比例低,HIV传播风险大。云南边境地区中国籍感染者安全套全程使用率低,外籍感染者安全套全程使用率更低。2.云南边境地区HIV-1基因型种类多,分布特征复杂2.1云南边境地区中国籍感染者中HIV-1基因型的种类比外籍感染者多,包括流行在云南省中东部地区的CRF08BC和CRF07BC,也有流行于中国东部男男性接触人群的CRF5501B。2.2德宏州边境地区无论是中国籍还是外籍感染者,无论是异性性接触传播途径还是静脉吸毒传播途径,URFs的比例均比较高,与缅甸北部地区较高的URFs占比相似。2.3红河州边境地区的CRF01AE成为首位的基因型,越南籍感染者中CRF01 AE占第一位,中国籍感染者中CRF01 AE虽居第二,但与CRF08 BC的差距不大。这反映了红河州边境地区与邻近的越南,在HIV传播上有融合的趋势。2.4版纳州男男性接触人群的比例较大,CRF08BC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该人群的比例,提示该地区男男性接触人群可能相对独立。3.云南边境地区HIV原发性耐药流行率达中度水平3.1德宏州、版纳州和红河州边境地区的耐药株流行率都到达了中度水平(5%~15%)。3.2超过半数携带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感染者对NNRTIs中的EFV和/或NVP高水平耐药。4.需进一步加强云南边境地区HIV防控4.1仅25.5%的HIV感染者在得知自己感染HIV之前的6个月内,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传播HIV及耐药基因突变的风险大,提示需在大众人群中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及推广安全套的使用。4.2部分外籍感染者在云南边境地区也存在传播原发性耐药基因风险,需与邻近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管控HIV感染者。4.3在得知自己感染HIV前的6个月里,携带原发性耐药基因的感染者中,17.6%的人有多性伴,47.1%的人得知自己感染HIV前有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因此,有必要探索原发性耐药的有效筛查途径,对携带耐药基因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个性化管理,积极开展早期抗病毒治疗,进一步加强HIV预防。4.4需警惕初治患者对EFV和NVP高水平原发耐药风险,有条件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可考虑做耐药检测,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洪志哲[9](2005)在《白藜芦醇抗Friend型鼠艾滋病(MAIDS)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中药虎杖有效成分白藜芦醇的抗Friend型鼠艾滋病(MAIDS)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病毒作用的机理,为开发传统中药有效抗病毒单体,并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2.实验内容 2.1 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传代与病毒滴度(ID50)测定。 2.2 白藜芦醇对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致小鼠脾肿大的抑制作用。 2.3 白藜芦醇对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感染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2.4 白藜芦醇对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感染小鼠血象的影响。 2.5 RT-PCR法评价白藜芦醇对FLV-gag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3.实验方法 3.1 BALB/C雌性小鼠2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只。取毒种,流水冲浸融化。酒精、碘酒消毒小鼠后,腹腔注射,每只约0.5ml,14日后处死小鼠,剖取脾重>1g者,用无菌匀浆器研磨后,加无菌生理盐水混悬,同时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配制成的双抗(10,000单位/ml),配成终浓度500单位/ml。冷冻离心取上清液,制成10%脾悬液,攻击实验小鼠,后面重复此步骤两次。经两次传代,毒力增强,鼠脾适应株制备完成。将收集的脾悬液,倍比稀释成10-1、10-2、10-3、10-4、10-5共5个浓度,进行病毒滴度测定。以雌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用以上5个浓度脾悬液腹腔注射,感染小鼠,每只0.5ml。感染后观察14天,处死并解剖,称取脾重,鼠重,测定脾指数。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以脾指数大于正常组均数+3倍标准差者定为阳性,以REED-MUENCH法计算ID50,确定病毒液应稀释的倍数。 3.2 取毒种用流水冲浸融化,以DMEM稀释成100 ID50,放冰水中保存。把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阳性药物组(AZT)、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及白藜芦醇药物大、小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经消毒后,用已滴定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液腹腔注射感染,每鼠约0.5ml。各组病毒攻击后一天开始给药,共给药21天,每天一次,灌胃给药。感染后21天,处死小鼠,处死前禁食禁水4小时以上。称鼠体重,处死后取出鼠脾,将脾放在盛有0.9%生理盐水的平碟中洗涤二次,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称出脾重。按公式计算出脾指数与脾指数抑制率。选取脾脏同一部位组织,用10%中性甲醛固定,选块、石蜡包埋、切片5μm、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拍照。 3.3 取毒种用流水冲浸融化,以DMEM稀释成100 ID50,放冰水中保存。把雌性BALB/C

苏擘[10](2005)在《华中地区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我国中部河南省和湖北省有偿供血人群中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自从HIV-1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传播速度速度日益增长,范围越来越广。在河南和湖北等省许多地区,通过有偿供血感染HIV-1的人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河南和湖北省有偿供血人群中流行的HIV-1的遗传背景,我们对在2000年-2004年收集的标本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在收集的标本中69份来自河南和湖北省不同地区的有偿供血人员。通过对HIV-1gag的系统进化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两省有偿供血人群中流行的HIV-1遗传距离非常接近,河南省内流行的为3.8±0.8,湖北的为4.2±0.9,小于云南省的5.6,并且都与以前在云南省发现的YN.RIA2毒株相近,都为B’亚型病毒。对病毒的env以及pol片段的分析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而且在进化树上我们也没有看到病毒根据不同地区聚集在进化树不同分枝的现象。我们的结果显示,B’亚型病毒是河南和湖北省有偿供血人群中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其来源相同,很可能是由云南传入,而且传入河南和湖北省的时间可能要早于07BC和08BC重组型病毒在云南德宏地区形成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北京、新疆等地流行的HIV-1做了分析。与在有偿供血人群中流行的HIV-1不同,北京通过性传播感染的HIV-1主要是欧美B亚型病毒,新疆吸毒人群中流行的主要是07BC重组型病诲。

二、1995年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5年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2)浙江省2004-2011年HIV-1流行毒株的传播和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样本处理
    2.2 实验仪器、试剂和耗材
    2.3 实验方法
    2.4 序列结果分析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样本的分布与特征
    3.2 浙江省HIV-1亚型分布情况
    3.3 浙江省流行毒株的进化分析
    3.4 同性恋和异性恋人群HIV-1流行特征分析
    3.5 浙江省HIV-1毒株传播关系分析
    3.6 新的重组毒株的发现和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云南出入境驾驶员感染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艾滋病的流行与危害
    1.2 HIV病原学
        1.2.1 HI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蛋白
        1.2.2 HIV-1的基因分型
        1.2.3 HIV的复制
        1.2.4 HIV的传播途径
    1.3 HIV-1的检测诊断与治疗
        1.3.1 抗体检测
        1.3.2 抗原检测
        1.3.3 核酸检测
        1.3.4 HIV的发病机制和目前的治疗状况
    1.4 HIV-1分子流行病学
        1.4.1 HIV-1的起源与进化
        1.4.2 HIV-1基因亚型全球流行分布情况
        1.4.3 HIV-1基因亚型在中国的流行分布情况
    1.5 HIV-1重组型鉴定
        1.5.1 HIV-1产生重组病毒的机制
        1.5.2 鉴定HIV-1重组病毒的方法
    1.6 云南省HIV通过媒介高危人群的传播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03-12年云南各口岸出入境人员人口学数据统计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口岸分布
        2.3.2 国籍分布
        2.3.3 性别分布
        2.3.4 职业分布
        2.3.5 年龄分布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口岸出入境驾驶员感染HIV基因亚型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试剂盒)及试剂配制
        3.2.4 实验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样品人口学数据统计
        3.3.2 云南出入境驾驶员感染HIV-1基因型分析
        3.3.3 中国主要流行基因亚型起源与进化分析
    3.4 讨论
        3.4.1 HIV基因亚型分析方法
        3.4.2 云南出入境驾驶员人群中HIV-1基因型分布特点
        3.4.3 云南省主要流行基因亚型的起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IV-1重组病毒gag-pol基因区重组模型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以及试剂盒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HIV巢式PCR扩增结果
        4.3.2 Simplot对01B以及BC11例样品重组断点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HIV-1 BC重组型的流行新特点
        4.4.2 HIV-1 01B重组型的流行新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云南省各口岸HIV感染者人口学统计
    5.2 成功扩增204例样品gag、gag-prot、pro-RT基因片段
    5.3 HIV-1 gag-pol区段分型方法建立
    5.4 03~12年云南出入境驾驶员感染HIV-1基因亚型分布特点
    5.5 03~12年云南出入境驾驶员感染HIV-1主要基因型进化分析
    5.6 HIV-1新重组型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5)我国HIV-1主要流行地区B’亚型与CRF07BC重组毒株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HIV病毒
    2.HIV的病毒形态,结构和蛋白功能
    3.HIV的复制周期
    4.HIV-1的起源和进化
    5.HIV基因的变异
    6.HIV的分型
    7.HIV-1在全球的流行情况
    8.HIV-1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9.本论文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主要仪器和设备
        2.主要试剂
        3.软件和分析工具
    (二) 实验方法
        1.样本采集和处理
        2.核酸提取
        3.扩增及测序引物
        4.基因扩增
        5.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
        6.PCR产物的测序
        7.序列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1.判定样本的基因型
    2.遗传多样性
    3.特征性氨基酸的分析
    4.gp120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5.河南山西地区B’亚型毒株抗原表位的分析
    6.新疆地区CRF07_BC重组毒株gag基因P6区段氨基酸缺失的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我国HIV-1主要流行地区流行状况
    2.B’亚型和CRF07_BC重组毒株的遗传多样性
    3.B’亚型和CRF07_BC重组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
    4.B’亚型和CRF07_BC重组毒株病毒生物学特性预测
    5.HIV-1主要流行地区B’亚型毒株抗原表位分析
    6.CRF07_BC重组毒株gag p6序列中部区域缺失的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撰写的文章
致谢
附录

(6)云南瑞丽HIV-1感染长期存活者的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毒分离
        1.2.1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分离:
        1.2.2 共培养(coculture):
    1.3 病毒生长的监测
    1.4 病毒在PBMC的生长动态及T细胞嗜性
2 结果
3 讨论

(7)四川和新疆HIV-1 CRF07BC遗传多样性和流行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个体水平CRFO7_BC遗传多样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群体水平CRFO7_BC遗传多样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四川和新疆CRFO7_BC流行趋势和遗传动态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总结
综述:HIV-1 CRFO7_BC重组毒株的起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致谢

(8)云南边境地区HIV-1亚型与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标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2. 研究内容
    3. 现场调查方法
    4. 实验室检测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
    7. 伦理学考虑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
    2. 云南边境地区HIV-1基因分布特征
    3. 云南边境地区的HIV原发性耐药
讨论
    1. 云南边境地区HIV感染者传播HIV的风险
    2. 云南边境地区HIV-1基因分布特征
    3. 云南边境地区HIV原发性耐药
结论
    1. 云南边境地区HIV感染者在确诊前传播HIV风险大
    2. 云南边境地区HIV-1基因型种类多,分布特征复杂
    3. 云南边境地区HIV原发性耐药流行率达中度水平
    4. 需进一步加强云南边境地区HIV防控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报告HIV感染者问卷调查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白藜芦醇抗Friend型鼠艾滋病(MAIDS)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
        1.艾滋病的流行与危害
        2.艾滋病病毒病原学
        3.HIV的传播途径
        4.AID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5.AIDS的临床表现
        6.AIDS的诊断
        7.AIDS的预防与治疗
        8.AIDS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对艾滋病相关病证的认识
        1.辨证论治HIV的研究
        2.中医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艾滋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灵长类动物模型
        2.啮齿类动物模型
    第四节 白藜芦醇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新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传代与病毒滴度测定
    第二节 白藜芦醇对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致小鼠脾肿大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 白藜芦醇对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感染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第四节 白藜芦醇对Friend型鼠白血病病毒感染小鼠血象的影响
    第五节 RT-PCR法评价白藜芦醇对FLV-gag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结语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缩略语表
致谢
附图

(10)华中地区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简介
        第一节 HIV-1的生活周期
        第二节 HIV-1编码的蛋白
        1.2.1.基质蛋白(MA,matrix/p17)
        1.2.2.衣壳蛋白(CA,capsid/p24)
        1.2.3.核衣壳(NC,nucleocapsid)
        1.2.4.p6蛋白
        1.2.5.蛋白酶(PR,protease)
        1.2.6.逆转录酶(RT,reverse transcriptase)
        1.2.7.整合酶(IN,integrase)
        1.2.8.HIV-1表面膜蛋白(SU,surface/gp120)和跨膜蛋白(TM,transmembrane/gp41)
        1.2.9.Tat(Transactivator)
        1.2.10.Rev(Regulator of viral protein)
        1.2.11.Vpu(Viral protein U)
        1.2.12.Nef
        1.2.13.Vif(viral infectivity factor)
        1.2.14.Vpr(viral protein R)
    第二章 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
        第一节 HIV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HIV基因型的鉴定方法
        第三节 HIV-1在全球的流行情况概述
        第四节 HIV在我国的流行
    第三章 HIV-1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HIV-1耐药性
        3.1.1.HIV-1耐药性突变的产生
        3.1.2.对HIV-1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性突变
        3.1.3.针对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突变
        3.1.4.与HIV-1融合抑制剂有关的突变
        第二节 HIV-1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3.2.1.HIV-1样品的来源
        3.2.2.耐药性病毒的表型检测(Phenotypic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3.2.3.HIV-1基因型检测(HIV-1 Genotypic testing)
        3.2.4.多克隆及群基础上的测序分析(Clonal and Population-based sequencing)
        第三节 序列的分析
        3.3.1.斯坦福大学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序列数据库
        3.3.2.非B亚型序列的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仪器、试剂和耗材
        3.实验方法
        3.1.从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Gentra Genomic DNA Purification Kit)
        3.2.PCR扩增gag和env片断
        3.3.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Qiaquick Extraction kit回收)
        3.4.PCR产物的T-A克隆
        3.5.菌种的培养和保藏
        3.6.质粒DNA的提取
        3.7.质粒的转化
        3.8.质粒酶切鉴定
        3.9.序列的测定
        3.10.系统进化分析
        二、实验结果
        1.河南和湖北两省有偿供血人群中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
        2.新疆、北京等地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
        三、讨论
    第五章 HIV-1耐药性突变检测
        第一节.抗病毒治疗前耐药性突变分析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血浆的分离
        3.2.血浆中病毒RNA的提取(High Pure Viral RNA Kit,Roche公司)
        3.3.RT-PCR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股份公司)
        3.4.RT-PCR扩增与耐药性突变相关基因
        3.5.耐药性HIV-1基因型分析
        3.6.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HIV-1毒株系统进化分析
        2.与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次突变
        3.与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主突变
        4.与逆转录酶抑制剂相关的突变
        5.病毒基因型与耐药性突变的关系
        三、讨论
        1.对HIV-1蛋白酶和逆转录酶的系统进化分析
        2.耐药性突变
        第二节 开展抗病毒治疗后湖北省HIV-1感染者中体内病毒耐药性突变分析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试剂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RT片断的系统进化分析
        2.耐药性突变株的产生
        三、讨论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1995年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gp120基因C2-V3区的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J]. 管永军,陈钧,邵一鸣,赵全壁,曾毅,张家鹏,段一娟,Josef Kostler,Hans Wolf.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7(01)
  • [2]浙江省2004-2011年HIV-1流行毒株的传播和进化研究[D]. 姚亚萍. 浙江大学, 2013(03)
  • [3]1995年云南瑞丽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特性[J]. 赵全壁,管永军,段一娟,杨映全,曾毅,邵一鸣.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 [4]云南出入境驾驶员感染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文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5]我国HIV-1主要流行地区B’亚型与CRF07BC重组毒株遗传变异分析[D]. 宋艳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7(02)
  • [6]云南瑞丽HIV-1感染长期存活者的病毒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蒋岩,林旭东,曹尚,王桂杰,张辉,段一娟,段松,邵一鸣.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0(01)
  • [7]四川和新疆HIV-1 CRF07BC遗传多样性和流行趋势研究[D]. 辛若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1)
  • [8]云南边境地区HIV-1亚型与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分析[D]. 韦焘.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9]白藜芦醇抗Friend型鼠艾滋病(MAIDS)的实验研究[D]. 洪志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10]华中地区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型的研究[D]. 苏擘. 武汉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1995年云南瑞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