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 WinBIOS 系统设置程序

如何使用 WinBIOS 系统设置程序

一、如何使用WinBIOS系统设置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石贤平[2](2021)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司法部虽然制定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但评估标准未能涵盖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刑事审判、死刑复核等全部环节,且相应的评估配套机制和法律保障措施尚未建立,因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尚未构建完成。探讨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一套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是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面临的首要问题。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但能够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也能够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与此同时,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正当性的主要体现是评估指标体系既是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法治评估的拓展与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评估指标体系还能够促使政府履行好刑事法律援助义务、增加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合法性以及增强政府对决策的调控能力。可行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包括宪法、国际公约、政策法律等法源依据,尤其是《法律援助法》的颁布实施,同时还具有评估试点工作的实践基础,在国家评估标准、评估组织和评估人员保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构建条件。考察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现状后发现,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几个阶段,2019年司法部出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及其评估说明是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里程碑事件,从此中国有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国家标准。尽管这一标准离评估指标体系尚有距离,但至少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标准的出台也使得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增加为两种:一种是司法行政部门主导的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司法裁判评估的的运行模式。两种模式下的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区别。此外,从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试点工作的运行现状看,其自行制定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在评估试点运行中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仍存在诸多障碍,其中理念障碍是首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理念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对评估指标体系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评估标准制定时民事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指标设置不仅合理,指标体系运用上也较为随意,对评估结果基本不用等。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独立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遴选机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尚未建立评估异议审查制度和评估结果运用制度,评估经费未纳入专门经费序列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等。通过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外评估指标既具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两者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等。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等。因此,中国在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要注意借鉴吸收域外经验,探索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和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和平等保护原则的指引下,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和技术构造性原则,满足全部评估指标构建要素的前提下,解决由谁来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哪些阶段、在哪里评估等评估适用问题,构建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保证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确保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理念转型的前提下,首先对指标体系提供运行机制保障,多措并举地推进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不断完善运行配套制度。此外,要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提供法律保障,要在中国法律援助立法中正确定位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将保障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作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霍圣录[3](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梁剑烽[4](2021)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居住方式主要以高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由于人员相对集中,空间小,一旦发生火灾,居民的生命安全、经济财产都将面临严重考验,如何在火灾的前期快速识别与消灭火灾成为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实际家居环境,研究一种以物联网云平台为基础,结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与火焰图像识别技术的智慧家居火灾监控系统,旨在实现对火灾数据实时监控的同时提高系统对火灾识别的准确性,并解决系统实时性及可靠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One NET物联网云平台的功能、资源模型及通信协议,并对系统涉及到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续系统的开发设计奠定基础。(2)针对单传感器系统容易导致火灾误报、漏报的问题,提出了以STM32为核心处理器,通过对温湿度、火焰、烟雾和摄像头等模块的电气特性、工作原理及电路原理的分析,搭建多传感器硬件采集系统,实现对多火灾因子数据的采集,并结合Esp8266模块和继电器模块,实现与One NET云平台间的无线通信和远程设备的控制。(3)基于STM32固件库设计了各硬件模块的初始化程序、数据采集程序、通信程序和继电器控制程序等;基于EDP协议完成了传感器、预警信息、命令信息等数据封装和解析程序的设计;基于One NET云平台的部署实现了数据的存储、监控、预警等功能,并由UI应用控件,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控制命令的下发。(4)针对系统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融合算法,解决因传感器故障或者噪声干扰而引起的火情误报、漏报的问题,并对DS证据理论改进融合算法在火灾系统应用中,存在的火灾特征量的选取、多传感器数据归一化、基本概率函数的获取问题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对于提高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有效性。(5)针对系统实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火焰图像识别技术解决方案,首先利用帧间差分法对疑似火焰区域进行分割,并对图像做数学形态处理去除干扰噪点,提高图像质量,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帧间差分法在处理多个运动物体的场景时存在抗干扰性不强的问题,结合火焰特征识别算法对图像做进一步处理,虽然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具有类似特征的光源还是无法区分,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Ada Boost级联分类器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训练的方法,提高火焰识别的准确率与及时性。(6)通过系统测试证明,系统整体功能运行正常,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及实用性达到预期目标。

黄程远[5](2021)在《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文中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满足丰富多样的网络应用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新型网络技术,例如,新型网络硬件、新型网络应用部署模式、新型网络架构,不断被应用到了现有网络之中。但是,在现有的网络中不断融合新型网络技术也给网络带来了难以管理的高动态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巨幅增长的网络流量,这些都给网络中的流量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复杂的高动态网络中提供可预测的传输性能,对网络中发生的网络拥塞进行高效管理就成为了关键。本文从不同视角对高动态网络的网络拥塞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应用层感知的多径拥塞控制(MPTCP)算法。针对传统的多径拥塞控制算法缺乏对应用感知的能力,而导致无法针对不同应用需求进行适配优化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Partner。只需要修改不同的奖励函数,即可使用一套神经网络后端对不同目标进行自优化,来最优化网络应用的性能。通过仿真结果表明,Partner可以使用一套统一的控制框架搭配不同的包调度程序,来充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2)设计了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针对简单基于神经网络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会导致不公平和性能不可预测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 一种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IMCC,并且该方案还采用了主从备份式的拥塞控制框架来提供持续的稳定性能,该框架在熟悉的环境中模拟专家行为,而在和训练环境差异过大的实际环境中,则切换到备份的传统拥塞控制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IMCC可以正确应对MPTCP带来的高动态特性,并在不同环境中实现了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公平性。(3)设计了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针对现有的公有云网络性能隔离方案无法兼顾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SLIT。该方法通过将数据包调度决策的智能移动到网络边缘的Hypervisor中,然后让网内交换机根据数据包携带的调度决策进行无状态的转发,达到了模拟理想的物理队列隔绝流量的效果。通过仿真和实验床结果表明,SLIT可以实现良好的带宽隔离,同时还具有快速收敛,提高带宽利用率以及对短流友好的优点。(4)设计了在软件定义网络(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针对现有的SDN网络更新方案由于控制回路过长而无法适应超低时延的数据平面中流量快速变化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底层流量估计的SDN网络更新方法-MDVP,该方法将在网络更新过程中每一步流量的变化考虑其中,利用流量自身的收敛特性估计在每一阶段的流速变化,避免了由于流量大小剧烈变化而引发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通过仿真证明MDVP可以在更新速度和拥塞程度之间做灵活取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数据流的需求违背率。

许军[6](2021)在《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气味源定位技术在生化恐怖袭击、危险物质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气味源定位效率,一些学者尝试使用机器人自主地搜寻气味源。由于传统地面机器人易受地形限制,单个机器人搜寻范围有限,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目前有关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的研究较少,且多停留在仿真阶段,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三个难点问题:一是无人机与无人机之间以及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避碰问题;二是系统内部的通信问题;三是如何设计稳定的无人机系统以及高效可靠的地面站管理软件。针对以上问题,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设计了一套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系统,利用人工势场法实现了气味源定位任务中的避碰,同时设计基于地面站数据转发的通信机制降低无人机的通信量。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方案设计。分析了气味源定位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了无人机系统、通信网络、地面站系统的方案。针对传统的全链接通信拓扑存在信息冗余量大,通信带宽要求高的问题,设计基于地面站数据转发的通信机制降低无人机的通信量。(2)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算法设计。在自然环境中,从气味源释放的气味分子在空气湍流的作用下形成的羽毛状分布形态,称为气味烟羽。机器人气味源定位主要包含烟羽发现、烟羽跟踪和气味源确认三个阶段。针对烟羽发现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矩形波Z字形遍历算法的航路预规划算法,实现无人机的协同烟羽发现。针对烟羽跟踪任务,设计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无人机烟羽跟踪算法。在整个气味源定位过程中,利用人工势场法设计了无人机与无人机之间以及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避碰策略。(3)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系统软硬件平台设计。基于开源飞控PIXHAWK搭建了无人机平台,通过多进程、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了无人机软件,采用QML和C++混合编程的方式设计了地面站软件。(4)实验验证。通过地面站和无人机联调,实现了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系统的各项功能,对系统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完成了算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论文设计的系统能在定位气味源的同时,有效地避免无人机之间以及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

田雨晴[7](2021)在《基于NB-IoT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建筑能耗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大幅上涨。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大多采用智能电表配合总线的方式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存在布线工程量大、维护不便等问题。同时,一些现有建筑用电监控系统对异常用电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管控,无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并且容易造成电能的浪费,制定相关政策以及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较为困难。本文在研究现有建筑用电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利用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一套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无线通信技术NB-IoT,设计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稳定性更高并且更容易部署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系统由无线监控网络和用电管理平台组成,其中无线监控网络包括监控节点和云平台两部分。(2)根据系统整体架构,搭建无线监控网络。完成监控节点的硬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编写各部分程序,实现对节点所接负载的用电监测、显示与控制。基于MQTT协议,将节点的无线通信模块与云平台对接,实现无线监控网络的数据传输。(3)搭建用电管理平台,设计平台数据库与用户界面。利用云平台的服务端订阅功能和云端开发SDK,将用电管理平台与云平台对接,实现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进而实现用电管理平台的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和指令下发的功能。(4)对本文设计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进行整体测试,验证系统数据传输与各部分功能。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良好,数据能够稳定传输,系统功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杜昕鹏[8](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汽车衡自动称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汽车衡是工矿企业、交通运输部门用来称量大型货物的主要衡器。随着电子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提升汽车衡称重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车辆称重效率、节约运行成本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汽车衡称重系统的研究分析,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衡自动称重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分析目前汽车衡称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车牌图像识别技术以及NB-Io 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可智能控制称重过程的自动称重系统方案。包括下位机与上位机两部分,下位机主要由车牌识别子系统、语音提示子系统、称重子系统、无线数据传输子系统组成,上位机是称重系统管理平台。(2)根据设计需求,从低成本、低功耗、高效率、安全可靠等方面出发,完成系统的相关器件与技术选型。包括主控芯片、图像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上位机开发平台。(3)根据系统方案,完成下位机软硬件设计。包括车牌图像采集、道闸升降控制、称重数据采集、语音提示、无线数据传输等涉及软硬件。针对硬件部分,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编写应用程序,驱动硬件模块完成相应功能,通过对每个模块的相互调用实现称重过程的自动化。(4)完成称重系统管理平台软件设计。利用Qt5开发平台调用Open CV视觉库,结合My SQL数据库,完成用户图形界面、串口通信以及车牌识别设计,可以实现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系统设置等功能。(5)对本文所设计汽车衡自动称重系统进行整体测试,验证系统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常馨月[9](2021)在《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思维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必备的基本素养。许多国家已经把计算思维纳入国家课程标准,我国已将计算思维列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阶段的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编程教育正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编程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有所体现,但各地区的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本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工作。首先,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和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总结出我国开展编程教育的主要问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环境和学习者特征,对App Inventor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分析。其次,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于项目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创新出一套初中App Inventor课程,共16学时,包括基础应用、拓展提升、综合实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确立了教学目标、开发了教学项目并建立了评价体系,为初中阶段的程序设计课程开辟了新路径。最后,通过在沈阳市某基础教育学校初中的教学实践,运用计算思维水平量表测量并进行SPSS数据分析,初步证明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能力以及软件作品的程序设计等方面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创造力、算法思维和合作技能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pp Inventor可以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编程教育的普及提供新的方向。本课程的建设为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提供策略和经验,为基础教育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开展编程教育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参考。

牛宝裕[10](2021)在《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早已成为国内外炙手可热的教育研究话题,许多研究者已经对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了多种尝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思维成为一项人人都具备的技能。本研究秉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的,在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以Linkboy仿真平台中的开源硬件实验室功能为依托,采用完全仿真的形式向学生讲授Arduino开源硬件课程,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研究初期阶段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完成了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Arduino开源硬件课程设计,共10节内容,并将计算思维的四个维度分别确定为抽象、分解、构造、实现。在研究实施阶段,选取沈阳市S学校中学部七年四班为对象,共开展了为期16课时的教学实践,在实践开始前,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情况,以测试题的形式收集学生早期的计算思维水平数据,在实践过程中,将课堂环节划分为抽象、分解、构造、实现四个部分,与计算思维维度一一对应,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支撑,将设计好的Arduino课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使用Linkboy仿真平台完成预设项目,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结尾阶段,采用计算思维测试题、访谈、课堂表现分析、作品完善情况分析四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在抽象、分解、构造、实现四个维度方面的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同时,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Arduino开源硬件课程能够顺利实施,可以为无实体硬件的一线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二、如何使用WinBIOS系统设置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使用WinBIOS系统设置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2)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规范分析法
        (二)实证检验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评析
        一、概念解读
        二、相关概念界分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法治指数理论
        二、有效辩护理论
        三、控辩平衡理论
        四、指定辩护理论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司法正义价值分析
        一、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
        二、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正当性分析
        一、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
        二、法治评估的拓展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
        三、行政管理模式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一、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法源依据
        二、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
        三、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条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沿革
        一、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评述
        三、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述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
        二、司法裁判评估的运行模式
        三、两种模式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理论的异同
    第三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现状:以H省试点工作为例
        一、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基本概况及其评估指标
        二、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基本数据样态及主要指标评估得分情况
        三、对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结果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障碍及其成因
    第一节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障碍
        一、理念障碍
        二、机制障碍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障碍成因分析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目标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
        三、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
        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中外评估指标相似性分析
        一、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
        二、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
        三、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
        四、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
    第二节 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分析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
    第三节 域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二、探索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三、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
        四、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机理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要素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范畴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一级指标设置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设置:以一审审判阶段为研究对象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一、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和运行能力现代化的理念转型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的法律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中文专着(含外文译着)
        (二)中文论文类(含案例,报刊,文件)
    二、外文文献
        (一)英文专着
        (二)英文文献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稿)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3.2.3 “5E”理论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3.2.5 程序理论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4.1.1 管理政策
        4.1.2 管理体制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4.2.1 销售情况
        4.2.2 筹集情况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4.3.1 分配政策
        4.3.2 中央分配
        4.3.3 地方分配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4.4.1 中央集中使用
        4.4.2 体育总局使用
        4.4.3 地方部门使用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5.3.1 目标的含义
        5.3.2 目标的重要性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5.7.1 评价标准分类
        5.7.2 评价等级划分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5.8.2 德尔菲法
        5.8.3 文本分析法
        5.8.4 系统综述法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5.8.6 机器学习法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5.10 本章小结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1.1 文本的纳入
        6.1.2 文本分析步骤
        6.1.3 结果分析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6.2.1 调查问卷形成
        6.2.2 专家团队选择
        6.2.3 专家咨询结果
        6.2.4 专家意见汇总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6.3.1 调查问卷修改
        6.3.2 专家咨询结果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6.4 指标权重确认
    6.5 本章小结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8.2 实证数据概览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论文主要结论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9.2 对策与建议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10.1 创新之处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10.2 研究的局限性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4)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智慧消防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智慧消防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1.2.2 智慧消防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1.3 智慧消防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物联网云平台
        2.1.1 OneNET云平台
        2.1.2 OneNET云平台的相关技术
    2.2 WiFi无线通信
    2.3 TCP/IP协议
    2.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2.4.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原理
        2.4.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2.5 颜色模型与Cart分类决策树
    2.6 系统整体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3.1 智能终端控制器
    3.2 Esp8266无线模块
    3.3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3.4 火焰传感器模块
    3.5 MQ-2烟雾传感器模块
    3.6 OV2640摄像头模块
    3.7 继电器控制模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各模块程序设计
    4.1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1.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4.1.2 MQ-2烟雾传感器与火焰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4.1.3 OV2640摄像头模块图像采集程序设计
    4.2 智能终端接入云平台的程序设计
        4.2.1 USART串口初始化程序设计
        4.2.2 Esp8266无线模块初始化
        4.2.3 终端设备EDP接入连接请求
        4.2.4 设备数据打包上传
        4.2.5 EDP协议下发命令的解析
    4.3 One NET云平台的应用设计
        4.3.1 OneNET云平台设备的添加及数据管理
        4.3.2 预警触发器的设计
        4.3.3 UI界面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算法在火灾中的应用
    5.1 DS证据理论
        5.1.1 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算法
        5.1.2 DS证据理论数据改进融合算法
    5.2 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证据融合算法在火灾中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图像的火焰识别
    6.1 动态目标的检测算法
        6.1.1 帧间差分法
        6.1.2 图像数学形态处理
        6.1.3 帧间差分法实验分析
    6.2 火焰特征识别的方法
    6.3 基于Adaboost分类器的火焰识别
        6.3.1 Adaboost基本理论
        6.3.2 Adaboost级联分类器的训练
        6.3.3 Adaboost级联分类器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
    7.1 OneNET云平台模块与系统硬件模块测试
    7.2 系统可靠性及实时性测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硬件冗余引入的网络动态
        1.1.2 公有云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1.1.3 SDN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1.2 研究问题
        1.2.1 MPTCP协议缺乏对应用层的感知能力
        1.2.2 MPTCP无法灵活处理复杂的网络环境
        1.2.3 公有云网络中不可预测的网络性能
        1.2.4 SDN网络配置变化引入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
    1.3 网络拥塞管理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背景知识和相关工作
    2.1 MPTCP拥塞控制算法
    2.2 公有云网络中的网络性能隔离
    2.3 SDN网络更新方法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应用层感知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3.1 概述
    3.2 Partner的设计动机
        3.2.1 过度膨胀的资源池导致不正确的调度决策
        3.2.2 过度缩小的资源池限制了调度决策
    3.3 Partner的设计
        3.3.1 Partner中的组件介绍
        3.3.2 Reward函数设计
        3.3.3 其他的设计细节
    3.4 实验评估
        3.4.1 参数的选择
        3.4.2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4.1 概述
    4.2 IMCC的设计动机
        4.2.1 不稳定的性能波动
        4.2.2 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4.3 IMCC的设计
        4.3.1 IMCC的设计概览
        4.3.2 通过LSTM来应对动态变化的子流数量
        4.3.3 通过模仿学习来自动产生奖励值函数
        4.3.4 IMCC的部署模式
    4.4 实验评估
        4.4.1 IMCC能正确处理子流数量变化
        4.4.2 IMCC达到了流级别的公平性
        4.4.3 IMCC提供持续性的稳定性能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
    5.1 概述
    5.2 SLIT的设计动机和相关知识
        5.2.1 WFQ队列调度机制
        5.2.2 分布式的VM级别的WFQ队列
        5.2.3 在VM之间的长期的不公平现象
        5.2.4 不公平现象的举例
    5.3 SLIT的设计
        5.3.1 设计概述
        5.3.2 系统框架
        5.3.3 设计细节
    5.4 实验与评估
        5.4.1 基本功能
        5.4.2 在应对动态流量时的性能
        5.4.3 大规模的仿真实验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
    6.1 概述
    6.2 设计动机和基本概念
        6.2.1 网络模型
        6.2.2 数据流分类
        6.2.3 典型例子
    6.3 设计细节
        6.3.1 问题的建模
        6.3.2 将约束条件转化为线性条件
        6.3.3 困难度分析
        6.3.4 启发式的算法
    6.4 实验评估
        6.4.1 实验设置
        6.4.2 性能评估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工作总结
    7.2 后续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6)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
        1.2.1 烟羽发现研究现状
        1.2.2 烟羽跟踪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特色与创新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 无人机系统方案设计
        2.3.1 无人机关键部件选型
        2.3.2 无人机软件方案设计
    2.4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2.4.1 系统通信需求分析
        2.4.2 通信网络拓扑方案设计
        2.4.3 通信协议方案设计
    2.5 地面站软件方案设计
    2.6 系统总体技术路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算法设计
    3.1 引言
    3.2 避碰算法设计
    3.3 烟羽发现算法设计
        3.3.1 基于改进矩形波式Z字形遍历算法的航路预规划算法设计
        3.3.2 航线跟踪算法设计
        3.3.3 烟羽发现过程中的避碰策略
        3.3.4 烟羽发现算法步骤
    3.4 烟羽跟踪算法设计
        3.4.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烟羽跟踪算法设计
        3.4.2 烟羽跟踪过程中的避碰策略
        3.4.3 气味源确认条件
        3.4.4 烟羽跟踪算法步骤
    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3.5.1 算法参数分析
        3.5.2 实验平台介绍
        3.5.3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地面站软件设计
        4.2.1 添加自定义MAVLINK消息
        4.2.2 QML与C++数据交互
        4.2.3 地面站状态监控软件设计
        4.2.4 地面站航路预规划软件设计
        4.2.5 地面站数据转发软件设计
    4.3 无人机软件设计
        4.3.1 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接口设计
        4.3.2 通信接口软件设计
        4.3.3 传感器接口软件设计
        4.3.4 烟羽发现软件设计
        4.3.5 烟羽跟踪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搭建
    5.3 系统功能测试
        5.3.1 无人机功能测试
        5.3.2 地面站功能测试
    5.4 算法验证
        5.4.1 烟羽发现算法验证
        5.4.2 烟羽跟踪算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NB-IoT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研究现状
        1.2.2 NB-IoT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2.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设计方案
    2.2 相关技术
        2.2.1 无线通信技术
        2.2.2 微控制器
        2.2.3 管理端搭建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用电监测电路设计
        3.2.2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2.3 显示电路设计
        3.2.4 用电开关电路设计
        3.2.5 控制电路设计
        3.2.6 电源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监控网络软件设计
    4.1 软件整体工作流程
    4.2 无线监控网络程序设计
        4.2.1 用电监测程序设计
        4.2.2 显示程序设计
        4.2.3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2.4 用电控制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电管理平台设计
    5.1 用电管理平台整体框架
    5.2 用电管理平台实现
        5.2.1 数据库设计
        5.2.2 功能模块设计
        5.2.3 云平台对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测试
    6.1 无线监控网络测试
        6.1.1 用电监测功能测试
        6.1.2 云平台测试
    6.2 用电管理平台测试
        6.2.1 实时用电数据显示测试
        6.2.2 历史用电数据查看测试
        6.2.3 阈值设定与用电控制功能测试
        6.2.4 节点管理功能测试
        6.2.5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物联网的汽车衡自动称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2.2 汽车衡称重系统研究现状
        1.2.3 研究目的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2.1 系统整体方案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下位机软硬件方案
        2.1.3 上位机软件平台方案
    2.2 相关器件与技术选型
        2.2.1 主控芯片选型
        2.2.2 图像传感器选型
        2.2.3 称重传感器选型
        2.2.4 无线通信技术选型
        2.2.5 上位机开发平台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下位机硬件设计
    3.1 硬件电路框架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车牌图像采集电路
        3.2.2 道闸升降电路
        3.2.3 称重数据采集电路
        3.2.4 语音提示电路
        3.2.5 无线通信电路
        3.2.6 微控制器底板电路
    3.3 底板电路PCB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4.1.1 车牌图像采集程序
        4.1.2 道闸升降程序
        4.1.3 称重数据采集程序
        4.1.4 语音提示程序
        4.1.5 无线数据传输程序
        4.1.6 TFTLCD显示程序
    4.2 软件调试
        4.2.1 图像采集测试
        4.2.2 道闸升降测试
        4.2.3 称重数据采集测试
        4.2.4 无线数据传输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上位机设计
    5.1 称重管理平台
        5.1.1 数据库设计
        5.1.2 图形用户界面
        5.1.3 串口通信设计
    5.2 车牌识别设计
        5.2.1 图像预处理
        5.2.2 字符分割
        5.2.3 字符识别
        5.2.4 准确率测试
    5.3 联合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1.3.2 编程教育工具研究现状
        1.3.3 App Inventor研究现状
        1.3.4 文献述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计算思维
        2.1.2 App Inventor
        2.1.3 思维导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2 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
        2.2.3 体验式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与大纲编制
    3.1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前期分析
        3.1.1 App Inventor课程现状分析
        3.1.2 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原则分析
        3.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3.2 App Inventor课程大纲编制
        3.2.1 课程概述
        3.2.2 课程目标定位
        3.2.3 课程结构与内容
        3.2.4 教学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pp Inventor教学设计与课程实践
    4.1 基础应用课程
        4.1.1 教学设计
        4.1.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1.3 教学评价
    4.2 拓展提升课程
        4.2.1 教学设计
        4.2.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4.2.3 教学评价
    4.3 综合实践课程
        4.3.1 教学设计
        4.3.2 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4.3.3 教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5.1 课堂表现评价总体分析
    5.2 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测验结果分析
        5.2.1 总分数配对样本分析
        5.2.2 计算思维五个维度的单项成绩配对样本分析
    5.3 学生对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5.3.1 教学内容评价数据分析
        5.3.2 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学生课前调查问卷》
附录B《计算思维水平量表》
附录C《课堂表现评价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与教育
        1.1.2 “与时俱进”——文件汇总与解读
        1.1.3 “倍道而进”——计算思维与教育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1 国内研究概述
        1.4.2 国外研究概述
        1.4.3 国内外研究总结与启示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介绍、平台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介绍
        2.1.1 开源硬件
        2.1.2 仿真技术
        2.1.3 计算思维
    2.2 平台界定
        2.2.1 Linkboy仿真平台
        2.2.2 Arduino开源硬件
    2.3 理论基础
        2.3.1 计算思维理论
        2.3.2 项目式学习
第3章 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设计
    3.1 前期调查
        3.1.1 学习者调查
        3.1.2 教学环境调查
        3.1.3 调查结论
    3.2 教学内容分析
    3.3 教学设计与分析
        3.3.1 教学设计的原则
        3.3.2 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
        3.3.3 课堂反馈设计与分析
    3.4 计算思维培养维度设计
        3.4.1 抽象
        3.4.2 分解
        3.4.3 构造
        3.4.4 实现
    3.5 计算思维评价设计
        3.5.1 确定评价方式
        3.5.2 确定评价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施设计
    4.2 研究过程
        4.2.1 《红灯停绿灯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4.2.2 《“呼呼呼”—小风扇》教学设计与实施
        4.2.3 《倒车请注意》教学设计与实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效果分析
    5.1 计算思维测试成绩分析
        5.1.1 成绩趋势分析
        5.1.2 成绩分布分析
        5.1.3 成绩检验分析
    5.2 学生访谈分析
    5.3 学生课堂表现分析
    5.4 学生作品分析
        5.4.1 抽象维度的分析
        5.4.2 分解与构造维度的分析
        5.4.3 实现维度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神奇的Arduino UNO》教材
附录二:计算思维测试题
    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第三次测试
附录三:部分访谈记录片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如何使用WinBIOS系统设置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石贤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3]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梁剑烽. 广西大学, 2021(12)
  • [5]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D]. 黄程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多无人机气味源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许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基于NB-IoT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田雨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8]基于物联网的汽车衡自动称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杜昕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9]初中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常馨月. 沈阳大学, 2021(09)
  • [10]基于Linkboy仿真平台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牛宝裕. 沈阳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如何使用 WinBIOS 系统设置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