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总结

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总结

一、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刘婕婷[1](2021)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而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又是胶质瘤中最高发的类型。70%-80%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程介于3-6个月,其5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局部精准放疗+术后靶基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肿瘤高度的增殖能力、浸润性生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早期耐受、微血管增生以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基因型的差异,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2016年WHO已将IDH突变、1p/19q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更精确地用于胶质瘤的分级分类中,因此,胶质瘤基因标记物的研究为细化其分子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选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预后标记物,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筛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探索影响胶质瘤细胞生存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主要数据库,获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软件(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对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发表时间和期刊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对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和地区及关键词生成合作网络图和聚类网络图,整理差异表达基因的HR值及95%CI。(2)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得到GBM患者样本的表型信息、基因表达、生存数据,从GTEx(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筛选正常样本的表型信息和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标准化。从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库下载693和325数据集中患者信息。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方法筛选GBM患者预后相关基因,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is index,PI),创建K-M(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ROC(the 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PI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比较预后指数与其他临床因素的预后价值。利用GO(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预后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和ROC曲线分析,将在TCGA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在CGGA_325和CGGA_693数据集中验证。(3)实验室检测: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表达量;沉默A172胶质瘤细胞株的FN1、HSPA5基因;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别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Bax、Bcl-2、MMP9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随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和OS(Overall Survival),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基因差异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和热点:最终纳入1771篇文献,中文123篇,中文研究数量不到外文的1/10。26个省市的116个机构参与了中文文献研究,18个国家的611个机构参与了外文文献研究,省份、国家和机构之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文文献239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别,外文文献2963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别。中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基于细胞和组织共同关注的有2-HG、CD133、CXCR4、Vimentin、Nestin等。外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组织关注的有271个,细胞关注的有87个,基于数据库的生信关注有900个。细胞、组织和生信共同关注的有VEGF、TGFBI、CD44、COL1A2、COL3A1等。同时,外文文献关注的微小RNA有310个。中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Fas/Fas L信号通路。外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Akt/ERK信号通路、Akt/Fox M1信号通路、ATM/Chk2/p53信号通路、CDK4/6-RB信号通路等。(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按阈值模型,差异表达的基因保留了581个。其中138个高表达,443个低表达,最终筛选出20个m RNAs。其中16个m RNAs(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为原癌基因,HRs为1.230~2.039,4个m RNAs为抑癌基因(RPS19、EIF3L、EIF4A2、FDPS),HRs为0.789~0.552。PI的HR为2.653(95%CI 1.976-4.122)(P<0.05)。PI的K-M曲线结果显示,3年和5年的AUC分别为0.824和0.820。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8个生物学过程,分别是细胞粘附分子锚定、分子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钙粘蛋白结合、翻译起始因子活性、翻译因子活性RNA结合和未折叠蛋白结合。TCGA筛选的20个m RNAs在CGGA的单变量Cox结果表明,4个基因(MTPN、RTN4、MAP1LC3A和DKK3)与OS的相关性不显着,7个基因(LY6E、FLII、PLD3、EIF4A2、RNF10、RPS19和NDUFB2)仅在CGGA_325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9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SCG5、SERPINE2、FDPS和GRN)在CGGA_693和CGGA_325中对预后均具有预测效应。SCG5和SERPINE2在CGGA和TCGA中表现出相反的作用,7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在TCGA和CGGA之间表现出相同的效应(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20个m RNAs在CGGA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其他临床混杂因素,PI仍然是关键预后预测因子。(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q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WHO分级的升高,m 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P<0.05),随着WHO分级的升高,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A172细胞株中,与sh FN1-NC(negative control)组和sh HSPA5-NC组相比,sh FN1组、sh HSPA5组细胞24h、48h和72h的增殖率显着降低(P<0.05)、48h的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48h的迁移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Bax、Ecadherin m RN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cl-2和MMP9的m RN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sh FN1-NC组和sh HSPA5-NC组细胞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影响GBM患者PF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组患者PF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和TAGLN2的表达对GBM患者PFS具有独立影响。影响GBM患者O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GRN、TAGLN2表达对GBM患者OS具有独立影响(P<0.05)。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外文文献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中外文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国家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文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外文研究主题比较集中,但均有拓展的空间,在开展基因标记物组织和细胞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基因标记物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20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分别为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RPS19、EIF3L、EIF4A2、FDPS。主要参与细胞粘附分子结合、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生物学功能,涉及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机制,由其建立的PI预测模型既可有效地预测TCGA中GBM的发病风险,也可预测中国GBM患者的发病风险。(3)20个基因中,在TCGA和CGGA数据库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且对GBM表现出相同效应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其中TTYH3、TAGLN2、FN1、HSPA5、GRN为原癌基因,EI3L、FDPS为抑癌基因。这7个基因是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4)FN1、GRN、HSPA5、TTYH3、TAGLN2在胶质瘤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FN1、HSPA5的高表达,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转移,影响其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胶质瘤的进展。(5)FN1、HSPA5、TAGLN2、GRN的高表达,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双重标记物,为临床诊疗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胡利萍[2](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王鹏[3](2020)在《肝细胞的MANF通过抑制ATF4-CHOP信号通路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文中指出利福平(Rifampicin,RFP)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药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它最大的副作用是肝损伤。本文我们将研究一种由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蛋白-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神经营养因子(Mesencephalic astrocyt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MANF)。它可以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在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的小鼠中,肝湿重比、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以及结合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等指标明显升高。同时,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的动物模型中,MANF的蛋白和m RNA水平显着升高。我们发现造模后,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相比,肝细胞MANF特异性敲除(Hepatocyte-specific MANF knockout,HKO)的小鼠的肝湿重比、ALT、AST、ALP、TBA、TBIL和DBIL显着升高。另外,人重组蛋白MANF(Recombinant human MANF,Rh MANF)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利福平造模导致的肝湿重比、ALT、AST、ALP、TBA、TBIL和DBIL的升高。TUNEL染色检测发现与WT相比,造模后的HKO动物中凋亡细胞增加。同时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增殖蛋白Ki67的蛋白水平和Ki67的m RNA水平也在造模之后升高。与WT相比,造模后的HKO动物中这几个蛋白水平也是显着上升的。rhMANF蛋白同样可以拯救细胞凋亡,减弱CHOP、PCNA和Ki67的升高。在造模后的HKO小鼠中,能够帮助蛋白质转运和加工的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质(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binding protein,BIP)和激活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升高明显,rhMANF蛋白可以减弱这种影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肝细胞的MANF通过抑制ATF4-CHOP信号通路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1.MANF在利福平处理的小鼠的肝脏中上调表达为了研究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是否会影响MANF的表达,300 mg/kg利福平每天同一时间对C57BL/6野生型雄性小鼠灌胃,2周后动物在最后一次灌胃的6小时后处死动物。阴性对照组用等体积的溶剂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处理。结果发现,造模后WT动物肝脏中的MANF的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小鼠的肝脏出现黄染,并且体积变大。肝湿重比、ALT、AST、ALP、TBA、TBIL和DBIL升高明显。这些结果提示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动物模型构建成功,MANF在模型中表达升高。2.肝细胞的MANF敲除加重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为了探讨MANF上调在利福平引起的肝损伤中的作用,肝细胞的MANF特异性敲除的小鼠被用作动物模型,HKO小鼠肝脏中的MANF表达显着降低,但是在肝脏大小、体积和肝功能并无明显变化。然而,与WT造模组相比,造模后的HKO动物中肝湿重比,ALT、AST、ALP、TBA、TBIL和DBIL升高明显。而且,HKO造模组的肝脏病理情况更为严重。这些结果提示,肝细胞的MANF敲除可以加重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3.rhMANF蛋白能够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为了验证MANF对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连续两周每周一次在给予利福平处理后的6小时尾静脉注射给予WT小鼠和HKO小鼠不同剂量的rhMANF蛋白(5,10和20μg)。给予rhMANF蛋白治疗之后,与模型组比较,肝湿重比、ALT、AST、ALP、TBA、TBIL和DBIL都有所降低。减弱肝损伤效果最有效的rhMANF蛋白剂量是20μg。HE染色显示rhMANF蛋白可以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4.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凋亡TUNEL检测造模后WT小鼠的肝脏的肝细胞凋亡增多。与WT造模组相比,HKO造模组细胞凋亡增加明显。同样,凋亡蛋白CHOP与TUNEL结果一致,造模后WT小鼠肝脏的CHOP蛋白增多,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HOP入核也增加。这些结果提示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凋亡。5.rhMANF蛋白拯救在利福平导致的肝损伤中MANF缺失引起的细胞凋亡尾静脉注射利福平处理后的HKO小鼠不同剂量的rhMANF蛋白,与HKO模型组相比,TUNEL阳性点显着降低。同时CHOP的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显着降低,这些结果提示MANF能够减弱利福平引起的细胞凋亡。6.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增殖为了探究MANF对利福平引起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增殖指标PCNA和Ki67检测。利福平处理之后,WT小鼠肝细胞的PCNA和Ki67入核增多。与WT造模组相比,HKO造模组肝脏中肝细胞PCNA和Ki67入核增加明显,Ki67的m RNA水平和PCNA蛋白水平增加,且有显着性意义。这些结果提示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增殖。7.rhMANF蛋白拯救在利福平导致的肝损伤中MANF缺失引起的细胞增殖尾静脉注射利福平处理后的HKO小鼠不同剂量的rhMANF蛋白,与HKO模型组相比,肝细胞PCNA和Ki67入核显着降低,Ki67的m RNA水平和PCNA蛋白水平较少,且有显着性意义。这些结果提示MANF能够减弱利福平引起的细胞增殖。8.MANF抑制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中ATF4的表达利福平可以增加BIP、ATF4和CHOP的水平,但是不会影响其它两条通路ATF6和XBP1。与WT造模组相比,HKO小鼠的ATF4蛋白和m RNA水平升高,且有显着性意义。rhMANF蛋白可以保护HKO小鼠中利福平诱导的ATF4的上调表达。为了证明MANF能对ATF4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在Hep G2细胞中转染含有ATF4的不同片段大小的启动子序列的质粒,加了FLAG-MANF之后发现,与加入空载体FLAG相比,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降低。这些结果提示MANF可以调节ATF4的转录。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肝细胞的MANF通过抑制ATF4-CHOP信号通路保护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

张亮[4](2019)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以下简称肝癌)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肝癌诊疗应根据患者疾病分期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中医中药在肝癌治疗中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肝脏功能。既往研究表明,虚、毒、瘀是发生肝癌的主要病机,扶正活血解毒法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法则。为此,国家名中医钱英教授开发了槲芪方用于治疗肝癌,王学江等对该方做了防治肝癌的多项实验研究,显示对肝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但是,对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对用活血药物是否促进肝癌转移尚存争议。为此,本研究拟对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肝癌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槲芪方治疗肝癌的临床有效作用靶点,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和槲芪方中的活血药对肝癌转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探讨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以此法组方的“槲芪方”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方与法中的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相关指标的作用,为建立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为阐明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如何应用活血药物的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方法: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系统评价:联合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PubMed公开发表的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英文研究,内容为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以“扶正活血解毒法”、“扶正”、“活血”、“解毒”、“瘀”、“毒”、“肝癌”等为检索词,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应用扶正、活血、清热解毒法中药配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组采用单纯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近期有效率、生存期、生活质量、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百分率、临床症状方面进行系统评价,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森林图或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资料的分布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7例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为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槲芪方加减治疗,治疗时间为半年,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30日,根据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肝癌分期:A期(早期)、B期(中期)、C期(晚期)和D期(终末期)。统计数据根据患者的肝癌分期情况进一步分层,A期、B期的患者被分为A+B层,C期、D期患者分为C+D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存期、复发转移率、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肝功能等重要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分析槲芪方应用对肝癌预后的影响。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活血药物的选择依据是有明确的中药活血作用,在临床治疗肝癌中为常用药,在槲芪方中出现。丹参是代表性的治疗肝癌、肝硬化的药物,近年对丹参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多,故本研究选择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为研究药物,用肝癌细胞系huh7为干预对象,用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溶液干预huh7人肝癌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CCK-8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的TGFβ 1、snail和Wnt通路的分子标志物等指标,初步探讨丹参酮ⅡA对于肝癌转移的影响。结果:1.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系统评价:共检索出622篇文献,查重剩余530篇,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346篇,通过阅读具体文献内容排除160篇,最终纳入研究可供Meta分析的文献24篇,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有3篇被评为B级,21篇被评为C级,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12个月生存率漏斗图呈现不对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扶正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比较,在提高近期疗效、提高6个月、12个月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AST、AFP水平、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纳呆的临床症状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1)肝癌患者的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累积生存率比较,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累积生存率显示,治疗组分别为80.4%、69.8%、58.5%、55.7%,对照组分别为81.1%、64.7%、52.1%、42.3%,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在6个月时间节点以后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说明槲芪方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治疗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7.3月(95%CI,15.8-18.7月),对照组2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6.1月(95%CI,14.7-17.5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延长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4月(95%CI,8.3-14.5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1月(95%CI,3.3-4.9月),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槲芪方加减治疗组能够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治疗组与对照组肝癌复发、转移率比较,肝癌1年、2年累积复发率在治疗组分别为56.4%、64.9%,对照组分别为90.3%、95.7%,肝癌1年、2年的累积转移率在治疗组分别为28.7%、38.3%,对照组分别为64.5%、74.2%。两组各时间点累积复发、转移率相比,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显示槲芪方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肝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了 11个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患者生存的有嗜肝病毒感染史、基线AFP水平、巴塞罗那分期、Child-Pugh分级,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槲芪方的应用(P<0.05,HR=0.44)和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P<0.05,HR=0.33)是原发性肝癌的保护性因素。(2)肝癌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分析: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分别为7.0(5.0,11.0)和 7.0(3.0,9.0),对照组分别为 14.0(10.0,19.5)和 16.0(12.0,20.0),治疗组与对照组24周、48周中医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治疗组分别为56.9%、67%,对照组分别为12%、11.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能够改善哪些症状体征,结果显示:在治疗24周和48周后,治疗组在形体消瘦、大便溏泄等证候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比较舌象变化,结果显示:舌质暗在治疗组分别为12.1%、4.1%、3.3%,对照组分别为22.3%、24.8%、24.1%。舌下静脉延长曲张比例治疗组分别为21.5%、22.0%、23.1%,对照组分别为21.6%、25.6%、29.5%。患者舌质暗、舌下静脉延长曲张状态是瘀血的客观表现,槲芪方能够降低暗舌比例,延缓患者舌下静脉延长状态的进展,有明确的活血作用。(3)生活质量评分: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生活质量评分显示:治疗组分别为54.0(50.5,56.0)和 53.0(51.0,56.0),对照组分别为 45.0(39.3,44.8)和 43.0(36.8,45.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4)实验室指标:对两组肝癌患者治疗24周、48周血清肝脏生化功能比较显示:谷氨酰转肽酶(GGT)在治疗组分别为42.6(24.7,76.8)U/L和36.1(25.8,69.4)U/L,对照组分别为70.8(39.6,131.7)U/L 和 62.9(35.6,138.3)U/L;白蛋白(ALB)在治疗组分别为 41.1(37.0,45.5)g/L 和 42.7(38.8,45.4)g/L,对照组分别为 38.4(34.3,42.6)g/L和39.2(33.9,42.4)g/L;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甲胎蛋白(AFP)在治疗组分别为 5.1(2.3,32.5)ng/ml 和 5.2(2.5,24.3)ng/ml,对照组分别为14.4(2.8,261.0)ng/ml和 18.0(3.3,307.4)n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表明,槲芪方能够提高患者ALB水平,降低GGT和AFP水平。3.活血药物对肝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0,0.3125μ M,0.625μ M,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40 μM,80μM,160 μM)丹参酮ⅡA处理huh7肝癌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huh7细胞的活性逐渐下降,当药物浓度达到160 μ M时,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的细胞干预浓度在160 μ M时会影响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加药组肝癌细胞生长缓慢,划痕缩小面积与原面积比值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直观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浓度的增加,肝癌增殖、转移相关因子TGF 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对TGFβ、Wnt、snai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产生抑制作用。结论:1.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中药组方联合现代医学手段能够更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肝癌;2.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降低甲胎蛋白水平等,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槲芪方中活血药物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huh7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huh7肝癌细胞的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产生影响而实现的。意义:本研究系统评价了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作用,回顾性分析了应用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的临床疗效特点,探索了扶正活血解毒法中的活血法及活血药物抗肝癌转移作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中医药抗肝癌的临床应用,为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石辉[5](2017)在《S-腺苷甲硫氨酸通过调节Sox2基因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肉瘤活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直接来源于骨骼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肿瘤细胞为未成熟骨或骨样组织。典型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2%)高度恶性肿瘤,估计每年每万人有3例发病。骨肉瘤主要在长骨发病,很少出现在软组织。相对应骨骼系统的快速发育期,其发病率达到顶峰。虽然现代的多模式治疗已经显着提高了肿瘤的可切除性和远期疗效,25-50%的病人初始没有转移,后续发生转移,这仍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采取积极的联合化疗和外科手术,仍有超过30%的病人发展为肺部转移。20世纪80年代新辅助化疗药物大大提高了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然而此后无论在骨肉瘤患者的治疗升级还是预后改善等方面未再有新的研究进展。在骨肉瘤患者发生肺部及其它部位远隔转移后,其长期生存率仍较低,仅为10-30%。目前大剂量应用的常规化疗药物副作用大,因此,新的治疗目标应着重于探索寻找安全有效的化疗药物。值得注意的是,癌症患者的数量和治疗成本不断增加,这对政府来说成为一项巨大的财务负担。在发达国家的抗癌治疗的费用是螺旋式增长的,其对经济影响正日益成为与国家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事件。国家公共卫生系统急需新的既有效而且价格低廉的抗癌策略。在这方面,探寻针对肿瘤治疗的药物“重用”,也就是用现有药物寻找新的治疗适应症,将是一种高效、现实和便宜的策略。基因的扩增、缺失、移位及其他突变将会引起肿瘤的发生,基因组不稳定性所引起的骨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将会导致骨肉瘤的发生。研究证实基因组突变在骨肉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DNA甲基化在内的众多表观遗传学改变也被证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骨肉瘤也不除外。研究证实DNA甲基化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作用尤其重要。癌症的发生存在相关基因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为癌基因的低甲基化状态和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升高。OS的特征是频繁的基因组不稳定性、高度异质核型、基因表达的变化和复发性表观遗传改变。在骨肉瘤的多项研究中,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与骨肉瘤的临床分期、外科分级、转移及预后等临床指标关系密切。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是多种生化反应的甲基供体,它对甲基化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抑制DNA去甲基化的过程并导致促癌基因去甲基化和沉默来实现的。据报道,SAM有抗癌的特性,在多种癌细胞中发挥抗增殖作用,可以作为抗癌药物应用。在骨肉瘤的相关研究中,SAM主要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然而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才刚刚开始。SAM在肿瘤治疗的优势在于它是天然存在的分子,在人体内通过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同工酶合成,并且是FDA批准的营养补充剂,价格低廉,非常安全。Sox2是属于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家族的核转录因子,其在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和自我更新中起决定性作用。Sox2也是骨肉瘤细胞保持干细胞特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人和小鼠骨肉瘤细胞株显示高表达的Sox2,通过内源性Sox2基因敲除或RNA干扰Sox2基因表达,骨肉瘤细胞侵袭和转移体外明显减少。这意味着Sox2具有促进骨肉瘤发生和转移的作用。Wnt信号通路通过β-catenin与Tcf/Lef家族的结合调节基因转录,β-catenin在细胞质内的稳定性是Wn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当细胞内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时,Wnt通路闭合;当β-catenin蛋白水平升高时,Wnt通路开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细胞的成骨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往往是激活的。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成骨细胞过度增殖,并抑制破骨细胞导致骨肉瘤的发生。[研究目的]1、观察Sox2和β--catenin蛋白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其与骨肉瘤病例临床特征的关系。2、观察SAM对骨肉瘤细胞活性的影响,分析SAM对Sox2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探索SAM抑制骨肉瘤细胞活性的作用机制。3、为SAM治疗骨肉瘤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本实验分为以下三部分: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人骨肉瘤组织中Sox2和β-catenin的表达,分析骨肉瘤组织中Sox2和β-catenin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为两种蛋白在骨肉瘤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提供组织学证据。2、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SAM对人类骨肉瘤U20S细胞的增殖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U20S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Caspase活性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8,9的活性。细胞划痕实验用于检测骨肉瘤细胞的迁移。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ox2,β-catenin和C-myc的表达。观察SAM对人骨肉瘤U20S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SAM在人骨肉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3、采用骨肉瘤K7M2细胞株建立裸鼠骨肉瘤模型,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观察SAM对动物模型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安全性,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ox2,β-catenin和C-myc的表达,体内实验探讨SAM可能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骨肉瘤组织中Sox2和β-catenin呈现为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77%和75.0%),与骨软骨瘤组织中两种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Sox2和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Enneking临床分期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Sox2和β-catenin的阳性率在发生转移(94.74%和78.95%)和未发生转移(72.73%和51.5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Sox2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以及病理分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2、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SAM剂量(50,100,200,400 μM)的增加、时间延长(24,48,72小时)实验组OD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可明显抑制U20S细胞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技术显示,200 uM的SAM作用于骨肉瘤的U20S细胞24和48,随着时间延长,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处理48小时的U20S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处理24小时的,所以SAM可以诱导人骨肉瘤U20S细胞的凋亡,并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在划痕实验中SAM处理48小时,与对照组相比,随着SAM(50、100、200、400 μM)浓度的增加,实验组细胞划痕之间的距离显着增加(P<0.01),说明SAM显着降低了 U20S骨肉瘤细胞的迁移能力。Caspase活性检测结果显示:50、100 μ M的SAM作用于U20S细胞24小时、48小时,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增强(P>0.05),三种酶的活性随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无明显的增加。200 μM的SAM作用于人骨肉瘤U20S细胞24小时,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活性显着升高(P<0.05),同剂量下48小时与24小时相比酶的活性没有显着升高(P>0.05)。400μM的SAM作用于U20S细胞24小时,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相对于对照组及200 uM组有明显的增强(P<0.05),药物作用48小时与24小时相比酶活性无显着升高(P>0.05)。在200 u M的SAM作用48小时后对骨肉瘤U20S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Sox2、β-catenin及C-myc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3、体内实验中,经大体外观及组织学检查证实K7M2细胞成功建立裸鼠骨肉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SAM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同时,裸鼠体重无明显下降,说明SAM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SAM治疗组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Bax呈现为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治疗组Sox2、β-catenin和C-myc无论蛋白水平还是mRNA水平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AM可能下调Sox2的表达并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起到治疗骨肉瘤的作用。[结论]1、人骨肉瘤组织中Sox2和β-catenin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骨肉瘤的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有密切的关系。2、SAM可明显抑制骨肉瘤U20S细胞有的增殖、迁移。通过增强Caspase-3,8,9的活性起到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3、SAM治疗骨肉瘤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Sox2的表达、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4、SAM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尤雯丽[6](2017)在《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微小RNA(microRNA)基因芯片技术,客观评价以健脾滋肾法及滋肾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分别对急性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croRNA的调控,通过分析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血浆microRNA表达谱变化,探讨两种中医治法结合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对照组予知柏地黄丸+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治疗9个月,观察疗效指标包括:(1)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判断指标(SLEDAI)、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表;(2)补体、ds-DNA、24小时尿蛋白。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2.选取健康志愿者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3.抽取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5ml,提取血浆总RNA,进行microRNA基因芯片检测,对差异microRNA进行生物学分析及靶基因预测。4.选择TargetScan、miRTarBase预测靶基因。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n<40,采用Fisher精确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都采用Kolmogorov-Smirnov的正态性检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SLEDA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下降(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5)。2.补体、24小时尿蛋白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按照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5例,显效3例,有效2例;对照组3例,显效1例,有效2例。5.治疗组治疗前(G2)与健康志愿者(G1)相比,得到显着差异的microRNA 58个,其中上调10个,下调48个,经9个月治疗,治疗组治疗后(G4)与治疗前(G2)相比,上述58个miRNA中有1个miRNA上调,为miR-22-3p,3个miRNA下调,分别为miR-1246、miR-4644、miR-6739-5p;对照组经检验无与治疗相关显着差异的microRNA。6.通过对差异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基因本体功能(GO)和蛋白信号通路(KEGG)富集分析,得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依次是泛素蛋白酶系统、TGF-β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物质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有黏多糖生物合成、脂肪酸延长、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矿物质吸收、内分泌及其它因素调节的钙吸收。7.对健康组(G1)-治疗组治疗前(G2)-治疗组治疗3月(G3)-治疗组治疗9月(G4)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具有核心调控价值的microRNA15个,按Degree值从高到低分别为miR-4516、miR-486-5p、miR-642a-3p、6749-5p、miR-4281、miR-6088、miR-6869-5p、miR-6087、miR-6090、miR-3162-3p、miR-6800-5p、miR-4763-3p、miR-3960、miR-451a、miR-6821-5p。结论:1.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较滋肾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对改善SLEDAI评分更显着。2.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相关microRNA的表达调控某些与细胞凋亡、细胞因子、物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达到调节免疫、改善体质的作用。3.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健脾滋肾法结合西药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有重要意义。

高翔[7](2016)在《SATB1和DNMT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技术,检测SATB1和DNMT1蛋白分子在不同卵巢组织上的表达含量,观察二者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和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变化规律,分析SATB1蛋白和DNMT1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无相关性,进一步揭示卵巢组织在恶变过程中SATB1蛋白和DNMT1蛋白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严格按照分组原则将8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蜡块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以10例正常组织蜡块作为参照,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技术测定SATB1和DNMT1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和卵巢癌上的分布,分析它们在不同性质组织中的差异性,量化数据。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卡方检验及秩相关分析两者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以及对二者与卵巢癌的临床特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SATB1蛋白在9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50例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占1例、10例、35例,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33.3%和70.0%。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06,P<0.05),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与正常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P>0.05)。2、卵巢癌组织中SATB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具有相关性,SATB1蛋白在早期组和晚期组的表达率分别为45.5%和8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7,P<0.05)。3、SATB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卵巢癌组织标本之间SATB1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低级别组SATB1蛋白表达强度低于高级别组(x2=12.96,P<0.05)。4、不同年龄组卵巢癌患者的标本中SATB1蛋白的表达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0,P>0.05);5、临床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癌患者的标本中,SATB1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9,P>0.05)6、术后病理显示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标本中,SATB1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P>0.05)。7、SATB1蛋白在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05)。8、蛋白DNMT1在1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50例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占1例、9例、30例,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30%和60.0%。DNMT1蛋白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3,P<0.05),而良性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0,P>0.05)。9、卵巢癌组织中DNMT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具有相关性,DNMT1蛋白在早期组和晚期组的表达率分别为36.4%和78.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5,P<0.05)。10、DNMT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卵巢癌组织标本之间DNMT1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低级别组DNMT1蛋白表达强度低于高级别组(x2=8.33,P<0.05)。11、不同年龄组卵巢癌患者的标本中DNMT1蛋白的表达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8,P>0.05);12、临床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癌患者的标本中,DNMT1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P>0.05)13、术后病理显示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标本中,DNMT1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0,P>0.05)。14、DNMT1蛋白在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15、SATB1蛋白和DNMT1蛋白的表达呈中度线性正相关关系(r=0.407 x2=9.92P=0.002)。结论:1、SATB1和DNMT1的高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息息相关,而且参与了卵巢癌的早期癌变过程,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癌中呈现表达逐渐上调的特点,有望作为预测卵巢发生恶变的重要分子标志之一。2、SATB1和DNMT1的上调表达与卵巢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进展有关,可能与卵巢癌的侵袭、浸润发生密切,可作为评估卵巢癌患者的病程变化程度,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潜在的浸润趋势发展的生物靶点。3、卵巢癌患者的年龄与疾病的发生无显着相关,SATB1和DNMT1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4、SATB1和DNMT1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无腹水癌细胞无特异性相关关系,任意一组的阳性表达率均在较高水平,提示SATB1和DNMT1的异常分泌可以促进癌细胞的生长,未在淋巴结转移之前侵犯其他组织,可能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其他转移和生长途径有关。5、在卵巢组织发生癌变过程中,SATB1与DNMT1的协同表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提示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卵巢癌的阳性检出率。

李金泽[8](2015)在《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抑制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培养细胞学为基础,对小鼠H22细胞的体外抑制实验,及建立荷瘤小鼠模型(体内抑制实验),对虎杖水煎剂的疗效进行评估。以期能发现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抗癌方案。方法:本实验检测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的的疗效。包括体外抑制实验,体内抑制实验。制备虎杖水煎剂,及小鼠H22细胞培养成功后,进行体外实验,主要用了MTS方法检测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体内实验,通过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制率。结果:成功构建了肝癌H22荷瘤小鼠模型,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备良好的抑瘤率。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通过虎杖水煎剂作用的H22细胞,测得虎杖水煎剂的剂量与抑制率是正相关的结果,作用时间与抑制率是正相关的结果。结论: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显示了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为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艳洁[9](2014)在《HT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ADAM9、ADAM1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早期诊断肝癌、及时手术治疗和术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十分重要的。而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寻找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肝癌标志物。HTA基因是本实验室刘妍博士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并从肝癌细胞系中克隆得到新的的肿瘤相关基因,前期实验结果推测它与肝癌的发生相关,有可能作为肝癌诊断的标志物。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针对HTA对肝癌细胞系的功能性探索,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有限且样本量少。针对肝癌组织、对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HTA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方面的联系研究也未开展。.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TA作为肝癌肿瘤标志物的价值,分析HTA在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并结合前期基因芯片的结果,分析HTA与相关差异基因ADAMs表达的相关性,为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奠定基础。方法收集13种肿瘤的组织切片,共334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TA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评估HTA作为肝癌肿瘤标志物的价值。收集32对临床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2例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旁正常肝脏组织,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验证HT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案记录,分析HT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肝内转移、AFP水平等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根据课题组前期基因芯片结果筛选到HTA与ADAM9、ADAM17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课题设计通过Q-PCR及Western blotting在RNA水平及蛋白水平上分别验证HTA与不同细胞系HepG2/si-HTA、HepG2/si-Mock、QSG7701-c、QSG7701-HTA中ADAM9、ADAM17表达的相关性,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验证HTA与ADAM、ADAM17在50例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13种肿瘤组织中检测HTA的表达,结果显示HTA蛋白在肝癌(62.00%)、肺癌(10.87%)、结肠癌(35.48%)、胃癌(20.00%)、直肠癌(14.29%)、宫颈癌(23.08%)等多种肿瘤中表达,而在肾癌、膀胱癌、乳腺癌、食管癌等组织中无表达。并且HTA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其它肿瘤(P<0.05)。2.采用Q-PCR技术在32对新鲜的肝癌组织、对应的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检测HT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TA基因在肝癌中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50例肿瘤组织、对应的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肝组织中检测HT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TA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且阳性染色主要集中在胞浆中,胞核或胞膜中很少有表达。4.采用χ2检验分析HTA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显示HTA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转移相关(P<0.05);采用t检验分析HTA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显示HTA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高分化vs中/低分化:0.605±0.086vs0.226±0.008,P=0.032),转移(转移vs未转移:0.819±0.040vs0.285±0.005,P=0.012)相关。5.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在不同的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检测HTA与肿瘤转移因子ADAM9及ADAM17呈正相关。结论1.HTA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在其它肿瘤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2.HT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转移具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期等均无关。3.HTA与肿瘤转移因子ADAM9、ADAM17呈正相关。

季长虹[10](1981)在《转移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国内使用的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简称 TF)是从正常人脾脏、血液等中提取的一种可透析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它能把供体的某些免疫力转移给无此免疫力的受体,从而触发和提高受体有关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

二、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胶质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现状
        1.1.3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
        1.1.4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2.1 了解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及标记物表达
        1.2.2 筛选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2.3 验证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3 研究内容
        1.3.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分析
        1.3.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筛选
        1.3.3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计量学
        1.4.2 生物信息学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主要统计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必要性
        2.1.2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路线图
    2.2 数据和方法
        2.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2.2 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筛选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3.2 时间分布
        2.3.3 国家和地区分布
        2.3.4 机构分布
        2.3.5 期刊分布
        2.3.6 作者分析
        2.3.7 关键词分析
        2.3.8 基因标记物表达分析
        2.3.9 基因标记物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筛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研究背景
        3.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3.1.2 生物信息学在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进展
        3.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技术路线图
    3.2 数据和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3 预后基因筛选
        3.2.4 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
        3.2.5 PI及临床混杂因素分析
        3.2.6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2.7 GO基因富集分析
        3.2.8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中的验证
        3.2.9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TCGA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与GTEx数据集中正常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2 预后相关基因分析
        3.3.3 PI构建
        3.3.4 临床因素及其与PI的协同作用
        3.3.5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3.6 GO富集分析结果
        3.3.7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的验证
        3.3.8 CGGA数据集对模型预后预测能力的验证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4.1 研究背景
        4.1.1 前言
        4.1.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验证实验技术路线图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检测
        4.2.4 Western Blot组织检测
        4.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2.6 细胞培养及传代
        4.2.7 FN1、HSPA5 沉默载体的构建
        4.2.8 qRT PCR与 Western blot实验对沉默效果的验证
        4.2.9 MTT检测
        4.2.10 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
        4.2.11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4.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检测
        4.2.13 Western blot细胞检测
        4.2.14 临床随访
        4.2.15 统计分析与处理
    4.3 结果
        4.3.1 组织实验结果
        4.3.1.1 患者基线数据
        4.3.1.2 FN1、GRN、HSPA5、TTYH3、TAGLN2 基因mRNA在各级别胶质瘤中表达
        4.3.1.3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western blot结果
        4.3.1.4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4.3.2 细胞实验结果
        4.3.2.1 FN1、HSPA5基因在细胞中沉默效果的验证
        4.3.2.2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3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2.4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4.3.2.5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4.3.2.6 FN1、HSPA5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临床随访结果
        4.3.3.1 随访对象基本信息及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4.3.3.2 影响患者PF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3 影响患者O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4 基因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项目
致谢

(2)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检测项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对象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肝细胞的MANF通过抑制ATF4-CHOP信号通路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2.1.4 动物来源
        2.1.5 细胞来源
    2.2 方法
        2.2.1 利福平混悬液的配制
        2.2.2 动物处理
        2.2.3 细胞培养
        2.2.4 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2.2.5 动物组织蛋白提取
        2.2.6 蛋白质印迹检测
        2.2.7 实时定量PCR实验
        2.2.8 动物血清中肝脏损伤标志物检测
        2.2.9 人重组MANF(rhMANF)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2.2.10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 2.2.10 HE染色
        2.2.11 组织标本免疫组化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MANF在利福平处理的小鼠的肝脏中上调表达
        3.1.1 利福平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3.1.2 MANF在利福平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中上调表达
    3.2 肝细胞MANF敲除加重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
        3.2.1 肝细胞MANF特异性敲除的小鼠的验证
        3.2.2 肝细胞MANF敲除使利福平诱导的生化指标升高
        3.2.3 肝细胞MANF敲除加重利福平诱导的病理结构的改变
    3.3 rhMANF蛋白能够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
        3.3.1 rhMANF蛋白能够减弱利福平诱导的生化指标的升高
        3.3.2 rhMANF蛋白能够减弱利福平诱导的病理结构的改变
    3.4 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凋亡
    3.5 rhMANF蛋白减弱在利福平导致的肝损伤中MANF缺失引起的细胞凋亡
    3.6 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增殖
    3.7 rhMANF蛋白减弱在利福平导致的肝损伤中MANF缺失引起的细殖
    3.8 MANF抑制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中ATF4 的表达
        3.8.1 MANF缺失促进利福平诱导的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 增加
        3.8.2 rhMANF蛋白拯救在利福平导致的肝损伤中MANF缺失引起的ATF4增加
        3.8.3 MANF调节ATF4 转录水平的表达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 古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认识
        (二) 当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三)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二 肝细胞癌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一) 单一信号通路
        (二) 多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
        (三)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一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探讨
        (一) 正虚和瘀毒互结是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二) 槲芪方是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剂
        (三) 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进展
    二 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扶正活血解毒法的槲芪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槲芪方中活血药物提取物丹参酮ⅡA抗肝癌转移作用探索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2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3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5)S-腺苷甲硫氨酸通过调节Sox2基因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肉瘤活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Sox2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腺苷甲硫氨酸对人骨肉瘤U20S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 SAM体内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本课题创新点与局限性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研究背景一
第一部分 两种中医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试验设计
        2.3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西药服用方法
        4.2 中药
        4.3 调护
    5 观察指标
        5.1 SLEDAI
        5.2 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表
        5.3 临床实验室检查
        5.4 临床疗效判定
    6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病例概况
        8.1.1 病例完成情况
        8.1.2 性别、年龄、体重比较
        8.1.3 临床资料
        8.1.4 两组起始用药情况(/天)
        8.2 临床疗效
        8.2.1 两组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8.2.2 两组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
        8.2.3 两组治疗前后重要实验室指标比较
        8.2.4 两组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减量情况
        8.3 疗效判定
        8.4 安全性评价
        8.5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研究背景二
第二部分 健脾滋肾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SLE患者microRNA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检测差异microRNA
        2.2 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
        2.3 高级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研究方法
    4 分组说明
    5 实验室技术
        5.1 样本采集、提取及质检
        5.2 Agilentmi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
    6 仪器、芯片及试剂
    7 技术路线
    8 实验操作流程
        8.1 样品标记
        8.2 芯片杂交操作流程
        8.3 芯片洗涤操作流程
        8.4 芯片扫描流程
        8.5 芯片数据提取
    9 microRNA结果分析
        9.1 样品质检
        9.2 两组治疗前后差异miRNA火山图
        9.3 治疗组单一差异microRNA
        9.4 差异microRNA靶基因预测
        9.4.1 GO富集分析
        9.4.2 KEGG富集分析
        9.4.3 与SLE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
        9.5 时间序列分析
        9.5.1 治疗组共表达microRNA
        9.5.2 microRNA变化趋势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2 健脾法纳入治疗急性期SLE的中医理论依据
        2.1 “治未病”思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
        2.2 川派文氏皮外科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2.3 健脾滋肾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的研究
        2.4 脾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1 心肾枢机与SLE发病的关系
        3.2 中医对糖皮质激素性味的认识
        3.3 脾肾同调在SLE急性期的意义
    4 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4.1 发病机制
        4.2 治疗方法
        4.2.1 局部治疗
        4.2.2 系统治疗
        4.3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地位..
        4.3.1 T淋巴细胞甲基化
        4.3.2 T淋巴细胞功能
        4.3.3 B淋巴细胞功能
        4.3.4 干扰素信号通路
        4.3.5 X染色体相关基因
        4.3.6 狼疮肾炎
        4.3.7 现代医学治疗对miRNA的影响
    5 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microRNA的调控
        5.1 单一差异microRNA功能分析
        5.1.1 治疗前后显着改善microRNA
        5.1.2 核心调控价值microRNA
        5.2 靶基因功能分析
        5.2.1 泛素
        5.2.2 TGF-β信号通路
        5.2.3 p53蛋白
        5.2.4 Notch信号通路
        5.2.5 其他
    6 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方义分析
    7 典型病例
    8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8.1 样本量
        8.2 24 h尿蛋白测定
        8.3 验证试验
        8.4 随访时间
        8.5 疗效判定
    9 试验结果
    10 结论
    11 展望
        11.1 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试验
        11.2 延长随访时间
        11.3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后代发病的影响
        11.4 中医药研究方法
致谢
中医古籍文献参考目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1 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2 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
        3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4 中医药治疗SLE在医界、临床的评估
    (二)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1 microRNA对生物过程的影响
        2 单一microRNA的功能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SATB1和DNMT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抑制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虎杖的研究进展
    2 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 小鼠肝癌H22细胞的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测得抑制率和制作效果曲线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HT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ADAM9、ADAM1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简表
前言
第一章 HTA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HTA在各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 HTA在不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
    第三节 讨论
第二章 HT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HTA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2. HTA 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3. HTA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HTA与ADAM9、ADAM1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TA mRNA与ADAM9、ADAM17表达的相关性
    2. Western blotting检测HTA蛋白与ADAM9、ADAM1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TA蛋白与ADAM17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三节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D]. 刘婕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2]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肝细胞的MANF通过抑制ATF4-CHOP信号通路减弱利福平诱导的肝损伤[D]. 王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扶正活血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D]. 张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S-腺苷甲硫氨酸通过调节Sox2基因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肉瘤活性影响的研究[D]. 石辉. 山东大学, 2017(03)
  • [6]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D]. 尤雯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SATB1和DNMT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D]. 高翔.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8]虎杖水煎剂对小鼠H22细胞抑制作用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金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4)
  • [9]HT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ADAM9、ADAM1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赵艳洁. 中南大学, 2014(02)
  • [10]转移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J]. 季长虹. 中级医刊, 1981(11)

标签:;  ;  ;  ;  ;  

正常人转移因子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