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西瓜瓜鉴定会在开封召开

首届全国西瓜瓜鉴定会在开封召开

一、全国首次西瓜、甜瓜评优会在开封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杨田静[1](2019)在《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塑造与升华。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性要素,要发挥其情绪力量以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目标。而小学阶段,是学校音乐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性阶段,基于此,本研究以情绪劳动为视角,探究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构成与现状,进而促进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情绪劳动为视角,首次将情绪劳动引入到我国音乐教育的研究中。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本质的分析,厘清了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探究了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现状及影响要素,为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和教师情绪劳动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框架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是质性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外显性情绪表达现状和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是量化研究:结合质性研究结果对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及相关变量进行调查,分析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及策略研究:通过对质性、量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探讨,找到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为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提供可行性建议。结合对质性研究近19万字的文本分析和对904份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基于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厘清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形成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预研究确定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调查的维度。结论二: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水平显着高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常模,正、负性情绪体验同时存在,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水平和个人成就感较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过程中主要采用深层扮演的策略且情绪劳动知觉水平较好。小学音乐教师在外显性情绪表达中的言语表达、表情表达和体态表达方面呈现出了显着“情绪先行”的学科特征。结论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得出了小学音乐情绪劳动受到了来自教师自身、情绪表达规则和学校层面的交互影响。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情绪要素的理解、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和情绪状态都会对其情绪劳动产生影响。来自不同维度的情绪表达规则制约并影响着教师情绪劳动的认知和实践。学校方面的重视程度、资源支持、文化环境、评价机制等都从外部对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造成了影响。结论四:提炼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为其情绪劳动提供可行性建议。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与个体发展,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提升教师情绪涵养、明确情绪表达规则、改善情绪劳动环境共同助力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

陈曦[2](2019)在《河南灵宝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提出灵宝市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灵宝方言在与陕、晋两地的方言接触和渗透下,受到了影响,尤其是靠近陕西的灵宝以西地区方言,在与陕西潼关方言接触下,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本文主要把灵宝以西的故县镇作为方言调查点,通过以《方言调查词汇表》为依托,采用调查法、比较法和描写法等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灵宝方言词汇,整理出灵宝方言词汇表。通过与普通话词汇、周边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以及对灵宝方言词汇的历时考查,归纳出灵宝方言词汇的特点。通过对灵宝方言词汇中三类民俗词语的探析,阐释了灵宝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与民俗文化。以普通话为基础,从而归纳出灵宝方言词汇的一些独有的特点;通过对灵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分析,为灵宝方言词汇提供一些实用的资料。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灵宝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等方面,介绍了灵宝的基本情况;根据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内容、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介绍了灵宝方言词汇的情况。第二章:灵宝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通过与普通话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了灵宝方言词义的特点;通过与普通话词汇在音节数量、构词语素和构词方式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词形的特点;通过与洛阳方言词汇、三门峡方言词汇、潼关方言词汇、西安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灵宝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第三章:灵宝方言词汇的历时考查。通过对灵宝方言词汇的历时考查,从承传词和创新词两方面着手,进行举例分析比较,揭示灵宝方言词汇词源上的特点。第四章:灵宝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阐释。民俗事象的传承体现为词语的传承。本章选取灵宝方言词汇中三类典型的民俗词语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婚姻习俗词语、传统节日习俗词语和衣食住行习俗词语,阐释了灵宝地区具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与民俗文化。结语部分通过对前面四章内容的概括,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李明奎[3](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李朝全[4](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陈春聿[5](2018)在《平度市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从供给侧角度也出现了更多的旅游业态。美食不仅是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日渐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日益受到旅游者的关注和青睐。美食旅游带动了地方农业、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从而也激发了旅游地开发美食旅游的动力。平度市具有丰富的美食旅游资源。目前正致力于打造“食在平度”的美食旅游品牌。因此,本文以平度市为例,探讨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美食旅游品牌塑造等问题。本文主要运用品牌营销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等相关理论,对平度美食旅游资源与品牌打造开展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美食旅游的内涵、特征、功能等进行了归纳分析;继而对平度市美食旅游资源进行汇总并分类梳理,归纳出平度美食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季节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化特征和文化性特征;然后分析平度市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平度美食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念和思路。

艾炬[6](2018)在《明清宗族演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是分布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宗族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明清时期是我国宗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戏曲艺术高度繁荣时期。明中叶开始,宗族演剧活动逐步兴起,宗族与戏曲随即在多个层面产生了密切联系。对宗族演剧活动进行考察,不仅能很好地探究戏曲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而且能够揭示宗族活动在推动戏曲繁荣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以明清时期的宗族演剧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家谱、地方志、文人文集、戏曲碑刻等为主要文献来源,运用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戏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与分析考证。本文分八个章节,第一章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族制度的演进历程和宗族演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描述,以便对宗族演剧活动有一个宏观认识;第二章对宗族演剧的观演场所作较为全面的考察,揭示出宗族演剧观演场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第三章着重论述了宗族演剧的主要类型,展现了宗族演剧的丰富性和广泛性;第四章通过对部分戏曲大省的剧种剧目进行梳理,勾勒出宗族演剧的整体风貌及其在个别剧种演出方面的独特性;第五章论述了宗族演剧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探讨了宗族与戏曲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第六章通过对与戏曲演出有关的家法族规进行分析,阐述了明清家法族规对戏曲演出的多重影响;第七章通过对明清主要曲艺家族的戏曲活动进行梳理,论述了曲艺家族在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方面的重要贡献;第八章通过对明清几次大规模移民活动进行考述,探讨了宗族迁移对戏曲艺术传播的影响。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对宗族演剧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宗族演剧是乡村演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众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有着巨大影响。一方面,宗族演剧活动以其广泛性、频繁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对戏曲艺术尤其是地方剧种剧目的繁荣与传播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戏曲艺术通过发挥祭祀、教化、娱乐、交流等社会功能,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了宗族文化发展。本文希冀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勾勒出宗族演剧的恢宏画卷,揭示出宗族与戏曲之间如影随形的难解之缘。宗族文化和戏曲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戏曲与宗族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戏曲艺术与宗族活动互为视角和对象,既拓展了研究的视域与空间,又有助于认识宗族活动与戏曲艺术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进而发掘新的学术研究点。同时,通过对宗族与戏曲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对于整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刘晓永[7](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王谷[8](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研究表明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刘刚[9](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穆大伟[10](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全国首次西瓜、甜瓜评优会在开封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首次西瓜、甜瓜评优会在开封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时代背景——国家对教师情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学理背景——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较为匮乏
        (三)现实背景——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大量的情绪需求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本研究对混合研究方法的界定
        (二)本研究的混合研究设计方案
    四、研究创新与价值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价值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小学音乐教学本体的相关研究
        二、小学音乐教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
        一、情绪劳动的概念及结构
        二、情绪劳动的测量
        三、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教学中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
        一、我国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
        二、国外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
    小结
        一、研究方法:缺少质性、量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二、研究对象:缺少对不同学科教师情绪劳动特点的研究
        三、研究变量:缺少从不同侧面对教师情绪劳动的整体研究
        四、策略研究:缺少策略及及情绪表达规则的探讨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研究准备
        一、抽样方法
        二、样本选取
        三、预研究过程
第三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的论域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的论域
        一、研究对象及场域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教师情绪劳动的学科属性寻根
        二、心理学基础:教师情绪劳动的心理学定位解析
        三、社会学基础:教师情绪形成的社会学探究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外显性情绪表达研究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中情绪表达的课堂观察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过程
        二、课堂观察的信效度检验
        三、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人际交往中情绪表达的访谈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二、访谈的信效度说明
        三、访谈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音乐教师关于情绪劳动的理解
        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外显性情绪表达特征
        三、对音乐教学要素的理解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差异
        四、情绪表达方式差异带来的课堂情绪氛围及教学效果差异
        五、音乐教学工作中高强度的情绪需求带来的情绪消耗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研究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二、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的访谈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二、访谈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的特征突出
        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个性差异显着
        三、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预测变量与结果变量
        四、尚未明确的小学音乐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五、受到不同困境影响的情绪劳动实践
第六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的自身因素
        二、情绪表达规则的条件因素
        三、学校层面的资源因素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
        一、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契合
        二、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契合
        三、与音乐教育时代育人使命的契合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建议
        一、发挥内力——提升小学音乐教师情绪涵养
        二、提供依据——明确小学音乐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三、借助外力——改善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环境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之结论
    二、研究之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课堂观察记录表(样表)
    附录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访谈提纲(第一阶段)
    附录三: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访谈提纲(第二阶段)
    附录四: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调查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河南灵宝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灵宝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灵宝方言概况
    第二节 灵宝方言词汇研究概况
        一、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河南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灵宝方言词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四节 灵宝方言调查材料来源及声韵调系统
        一、调查点来源与调查合作人简况
        二、灵宝方言声韵调系统
第二章 灵宝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
    第一节 灵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一、词义的差异
        二、词形的差异
    第二节 灵宝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
        一、灵宝与洛阳、三门峡、潼关、西安方言词汇比较表
        二、灵宝与洛阳、三门峡、潼关、西安方言词汇对比分析
        三、灵宝与洛阳、三门峡、潼关、西安方言亲疏关系分析
第三章 灵宝方言词汇的历时考查
    第一节 承传词
        一、动词
        二、名词
        三、形容词
    第二节 创新词
        一、婚育习俗词语
        二、日常习惯用语词语
        三、市商词语
        四、农业工具词语
第四章 灵宝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阐释
    第一节 婚姻习俗词语
        一、婚嫁形式词语
        二、婚嫁礼仪词语
    第二节 传统节日习俗词语
        一、春节
        二、灯节
        三、清明节
        四、端午节
        五、六月六
        六、八月节
        七、重阳节
        八、寒衣节
        九、冬节
    第三节 衣食住行习俗词语
        一、服饰类
        二、饮食类
        三、居住类
        四、行旅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灵宝方言词汇表

(3)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平度市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食旅游相关理论
    一、美食旅游的内涵
    二、美食旅游的特征
        (一)地域性
        (二)文化性
        (三)时代性
        (四)参与性
        (五)休闲性
    三、美食旅游的功能
        (一)经济功能
        (二)文化功能
        (三)社会功能
    四、美食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4Ps营销理论
第三章 平度美食旅游资源分析
    一、平度美食旅游资源的类型
        (一)“鲜香脆嫩、咸鲜为主”的菜品
        (二)“得天独厚、取之自然”的特产
        (三)以美食为主题的活动
    二、平度美食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季节性特征
        (二)空间分布特征
        (三)文化性特征
        (四)产业化特征
第四章 平度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平度旅游发展现状
    二、“食在平度”旅游品牌开发现状
        (一)品牌内涵
        (二)制定美食养生标准
        (三)设计个性品牌商标
        (四)举办丰富多彩的美食活动
    三、游客对平度美食旅游资源认知程度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三)受访者的旅游特征分析
        (四)受访者对平度及美食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
第五章 平度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平度美食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遇分析
        (四)挑战分析
    二、平度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一)全域旅游理念
        (二)游客需求理念
        (三)美食养生理念
        (四)智慧旅游理念
        (五)文化发展理念
        (六)绿色低碳理念
        (七)精准扶贫理念
    三、平度美食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一)重视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系统的旅游发展规划
        (二)重视游客需求和满意度
        (三)精心打造美食旅游品牌
        (四)继承与创新并举,开发特色美食资源
        (五)丰富美食旅游项目,不断提升平度旅游品质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明清宗族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范围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文献及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宗族制度及宗族演剧概述
    第一节 宗族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氏族公社时期的父家长制家族
        二、商周时期的宗法宗族制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宗族制
        四、宋元时期的官僚宗族制
        五、明清时期的绅衿宗族制
    第二节 宗族演剧的发展历程
        一、宋金时期:宗族演剧的兴起
        二、明清时期:宗族演剧的繁盛
        三、清末民国:宗族演剧的衰落
    小结
第二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观演场所
    第一节 宗祠剧场——宗族演剧的主要场所
        一、宗祠剧场的选址
        二、宗祠剧场的形制
        三、宗祠剧场的分布
        四、宗祠剧场楹联及题记
    第二节 其他剧场——宗族演剧的辅助场所
        一、神庙剧场中的宗族演剧
        二、会馆剧场中的宗族演剧
        三、私宅酒楼中的宗族演剧
        四、临时剧场中的宗族演剧
    第三节 南北宗祠剧场举隅
        一、安徽的宗祠剧场
        二、江西的宗祠剧场
        三、福建的宗祠剧场
        四、浙江的宗祠剧场
        五、山西的宗祠剧场
    小结
第三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宗族神灵祭祀演剧
        一、宗族内神祭祀演剧
        二、宗族外神祭祀演剧
    第二节 宗族建祠修谱演剧
        一、建祠演剧
        二、修谱演剧
    第三节 宗族个体生活演剧
        一、添丁、婚礼、寿诞演剧
        二、丧礼、葬礼、入祀演剧
        三、科举及第、加官进爵演剧
        四、宴请、聚会等礼宾演剧
    小结
第四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剧种剧目
    第一节 明清安徽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安徽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安徽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安徽宗族与傩戏演出活动
    第二节 明清福建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福建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福建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福建宗族与四平戏演出活动
    第三节 明清江西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江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江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江西宗族与目连戏演出活动
    第四节 明清山西地区主要剧种剧目
        一、明代山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二、清代山西的戏曲演出活动
        三、山西宗族与赛戏演出活动
    小结
第五章 明清宗族演剧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宗族演剧的祭祀功能
        一、寄托慎终追远的哀思
        二、满足神灵护佑的心理
    第二节 宗族演剧的教化功能
        一、宣扬封建统治思想
        二、宣扬宗法伦理思想
        三、传承弘扬家族文化
    第三节 宗族演剧的娱乐功能
        一、营造节日狂欢气氛
        二、丰富族人精神生活
    第四节 宗族演剧的交际功能
        一、促进宗族内部交际
        二、促进宗族对外交际
    小结
第六章 明清家法族规与戏曲演出
    第一节 明清家法族规中的戏曲演出禁忌
        一、演出禁忌的主要内容
        二、演出禁忌的原因分析
        三、演出禁忌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明清家法族规中的禁约申告演剧
        一、宗祠墓地保护禁约演剧
        二、山林树木保护禁约演剧
        三、水利庄稼保护禁约演剧
    第三节 明清家法族规中对违禁者的罚戏
        一、罚戏的主要事由
        二、罚戏的社会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明清曲艺家族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明清吴江沈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沈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沈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二节 明清吴中叶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叶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叶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三节 明清吴江顾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顾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顾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四节 明清嘉兴卜氏家族的戏曲活动
        一、卜氏家族的戏曲创作
        二、卜氏家族的曲坛影响
    第五节 特殊曲艺家族——山西乐户
        一、明清山西乐户发展概况
        二、山西乐户的作用与价值
    小结
第八章 明清宗族迁徙与戏曲传播
    第一节 明清山西移民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一、明代“大槐树”移民
        二、清代“走西口”之风
        三、明清晋商的经商之路
        四、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明清川陕移民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一、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
        二、明清“湖广填陕南”移民
        三、川陕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第三节 明清海外移民与戏曲艺术的传播
        一、明清时期的台湾移民
        二、明清时期的南洋移民
        三、海外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宗族演剧相关名词概念辑录
附录2 :中国部分古祠堂戏台一览表
附录3 :中国各省代表性剧种剧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8)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与气候
        二、水系与土壤
        三、植物与动物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小结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人口政策
        二、清代人口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二、人口构成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二、清代土地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种植新趋势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森林资源衰减
        二、水土流失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四) 历史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査问卷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全国首次西瓜、甜瓜评优会在开封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D]. 杨田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2]河南灵宝方言词汇研究[D]. 陈曦. 吉首大学, 2019(02)
  • [3]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4]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5]平度市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陈春聿. 青岛大学, 2018(02)
  • [6]明清宗族演剧研究[D]. 艾炬.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8]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9]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标签:;  ;  ;  ;  ;  

首届全国西瓜瓜鉴定会在开封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