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

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

一、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陈东,付稳,方微,商建峰,于玮,石凤茹[1](2021)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快速冷冻诊断质量控制分析及临床病理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中快速冷冻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率及影响诊断符合率的因素,探究PTMC术中快速冷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规范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冷冻与石蜡对照诊断的228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中冷冻诊断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等以及影响冷冻符合率的因素,并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28例患者术中诊断符合203例,诊断符合率89.0%;漏诊25例,漏诊率为11.0%。25例冷冻漏诊患者中,2例为取材漏诊; 2例因肿瘤偏小; 17例为诊断漏诊; 2例组织有钙化,脱钙组织出现病变; 2例冷冻切片制作出现问题。228例患者男女之比为1∶3.75,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TMC合并甲状腺疾病者156例,占68.4%,且均发生于女性。结论病理诊断医师需掌握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强化冷冻取材、掌握诊断标准,病理技师提高切片制作技术,是提高术中快速冷冻诊断与石蜡诊断符合率的关键。

蔡曌[2](2021)在《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文中指出这一博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章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膀胱癌的高复发率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的身体和经济负担。目前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已有多种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对于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和预测还较少有相关标志物的报道。尽管在膀胱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基因组序列的改变,但目前对于膀胱癌肿瘤预后风险评估还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生物标志物可供临床使用。本项研究旨在膀胱癌组织和尿液中探索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评估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对65例膀胱癌肿瘤组织DNA进行了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发现并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在膀胱癌组织中高频出现的5个高频拷贝数变异的基因CEP63、FOSL2、GHR、PAQR6、ZFAND3。本项研究对候选的5个拷贝数高频变异的基因在219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和123例初治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的拷贝数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所有入组患者均开展了术后随访,获得其无瘤生存期。研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Logestic线性回归分析候选拷贝数变异与患者肿瘤复发风险的关系,并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为提高在尿液中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准确性,研究中采用了高灵敏的3D数字PCR技术,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比较了 real-time PCR 与 3D 数字PCR在尿沉渣脱落细胞中对拷贝数变异基因的检测效能,建立了尿样本中膀胱癌的诊断模型。在5个候选拷贝数变异的基因中,CEP63(p<0.01)、FOSL2(p<0.01)、PAQR6(p<0.01)在219例肿瘤组织中相比于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显着增加。CEP63(p<0.01)和FOSL2(p<0.01)的拷贝数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中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组织。CEP63(p<0.01)和FOSL2(p=0.047)的拷贝数在高级别肿瘤中显着高于低级别肿瘤。在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EP63的拷贝数显着增加(p<0.01)。研究中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1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48.3%;10年无瘤生存率为22.7%。基于219例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分别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CEP63和FOSL2的拷贝数增加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FOSL2和PAQR6的拷贝数增加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预测模型为PI=1.5095×CEP63+1.47123×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3.434倍(p=0.0003)。基于FOSL2和PAQR6拷贝数变异,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预测模型为PI=2.0440×FOSL2+2.2079×PAQR6,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5.443倍(p=0.0001)。对于基于传统危险分层中的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p=0.00056)。在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p=0.036)与FOSL2(p<0.01)的拷贝数相比于正常对照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显着增加。应用3D数字PCR检测,发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p<0.01)与FOSL2(p=0.046)的拷贝数显着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样本,CEP63的拷贝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中显着增加(p=0.04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沉渣脱落细胞中CEP63的拷贝数增加(p<0.01)或FOSL2的拷贝数增加(p=0.018)预示着更大的肿瘤复发风险。基于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在训练集(n=41)中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n=41)中进行验证,预测模型为PIL=-2.679+2.083×CEP63+1.827×FOSL2,结果显示,预后指数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个月内发生肿瘤复发的风险是预后指数低的患者的6.612倍(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数字PCR检测尿沉渣脱落细胞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和0.803,灵敏度分别为0.750和0.65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86和0.708。而real-time PCR检测CEP63和FOSL2拷贝数变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和0.685,灵敏度分别为0.475和0.42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44和0.646。进一步基于3D数字PCR联合尿样本中CEP63与 FOSL2 的拷贝数变异构建膀胱癌患者诊断型:L=-1.817+2.267×CEP63+2.695×FOSL2,该模型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58,灵敏度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3.8%。本项研究发现CEP63、FOSL2、PAQR6在膀胱癌中拷贝数增加,前两者与膀胱癌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显着相关。CEP63、FOSL2的拷贝数变异能够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FOSL2、PAQR6的拷贝数变异可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肿瘤复发的预测。在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CEP63、FOSL2的拷贝数显着增加,并与肿瘤分期相关。尿样本中CEP63和FOSL2拷贝数增加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复发风险更高。研究中应用的3D数字PCR相比于real-time PCR检测效能更高,基于3D数字PCR的尿样本诊断模型能够较好的区分膀胱癌与正常人,为未来膀胱癌尿液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第二章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双链DNA病毒。EB病毒是人类普遍且长期感染的病毒。在世界人口中大约有95%存在终生的无症状感染。EB病毒参与了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形成,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氏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胃癌等。EB病毒的发现距今已有50余年,但病毒的致癌机制目前仍然尚未清楚。miRNA是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因子,在多种复杂的细胞生物学进程,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特定miRNA的负调控作用能够引起多种器官的癌变发生。EB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能够编码miRNA的病毒,已有研究发现部分EB病毒编码的miRNA能够调控宿主基因的表达。但对于其他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了解。本项研究旨在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构建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分析病毒miRNA在宿主细胞中对宿主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进而探索病毒miRNA对宿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癌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EB病毒相关胃癌在亚洲胃癌患者中约占6%,需要通过EBER原位杂交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存在EB病毒的感染,由于EBER原位杂交尚未作为胃癌患者的常规病理检测项目,受到样本收集难度的限制,以及RNA较容易降解的特性,目前国内还尚未有基于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组织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8例EB病毒相关胃癌新鲜冻存组织、2株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SNU719、YCCEL1和2株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系AGS、HGC27进行了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宿主miRNA和EB病毒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中38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探索EB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以及宿主基因的关系。为验证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病毒miRNA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了解筛选出的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能够显着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病毒miRNA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即鼻咽癌中的作用。我们对33例鼻咽癌新鲜冻存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索候选病毒miRNA在鼻咽癌细胞中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对miRNA表达谱芯片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获得了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筛选出在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我们发现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4个病毒miRNA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细胞间信号转导和DNA复制等重要生物学功能上。而对于肿瘤组织和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水平的分析发现,4个宿主miRNA在肿瘤组织与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与EB病毒miRNA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9。进一步分析这4个宿主miRNA与EB病毒miRNA的序列,发现 EB 病毒 miRNA miR-BARTl-3p 与宿主 miRNA hsa-miR-29a-3p 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而miR-BART7-3p则与宿主miRNA hsa-miR-154-3p具有相同的5’端种子区序列。由此推测上述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进一步探索“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是否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首先联合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和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数据,以及本项研究中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计46例EB病毒相关胃癌中肿瘤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宿主基因,结合在EB病毒相关胃癌相比于EB病毒阴性胃癌细胞中差异的宿主基因,以此对“EB病毒miRNA-宿主miRNA”关系对中的病毒miRNA与宿主miRNA的交集靶基因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并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宿主靶基因,其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涉及细胞生长、迁移、分化等重要功能的2个信号通路。说明候选的病毒miRNA可能与其相关的宿主miRNA共同参与到对细胞生长、迁移等重要功能的调控中。进一步的体外细胞功能实验也表明了miR-BART1-3p和miR-BART7-3p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细胞的生长起负向调控作用。此外,在另一种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鼻咽癌中,我们也构建了 EB病毒miRNA的表达谱,与EB病毒相关胃癌不同的是,miR-BART1-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较低而miR-BART7-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水平也仅处于中等。但通过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我们发现miR-BART7-3p在鼻咽癌细胞中,仍具有对细胞增殖和迁移功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构建了 EB病毒相关胃癌和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具有相同种子区序列的病毒和宿主miRNA,两者共同参与了涉及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信号通路调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了病毒miRNA对于胃癌和鼻咽癌细胞在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本项研究对病毒miRNA miR-BART1-3p和miR-BART7-3p在胃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了miR-BART7-3p在两种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中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从新的视角提供了 EB病毒影响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有助于促进对于上皮性恶性肿瘤中EB病毒感染在癌变中作用的理解。

娄萧旗[3](2020)在《凋亡相关基因BNIP3和DAPK1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化疗疗效及预后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外周血白细胞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作为胃癌(gastric cancer,GC)检测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仍有待评估。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中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并探讨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胃癌发生发展、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联。方法本项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利用Methyl Target技术检测150例胃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外周血白细胞中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从BNIP3基因中挑选出55个Cp G位点,4个区域进行甲基化水平检测;从DAPK1基因挑选出85个Cp G位点,6个区域进行甲基化水平检测。评估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胃癌发生发展、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胃癌患者BNIP3和DAPK1基因的38个Cp G位点和6个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adj<0.05)。女性中Cp G位点BNIP3_1_5和BNIP3_s_1联合检测,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5.0%,88.9%;DAPK1_4_9和DAPK1_5_2联合检测,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66.7%,77.8%。临床病理特征分层分析结果表明:BNIP3和DAPK1基因在男性、年轻(≤平均值)、低分化和Ⅳ期胃癌患者中呈现低甲基化;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和肿瘤部位无关。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结果表明:胃癌患者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化疗疗效及预后有关,低甲基化患者的化疗疗效比高甲基化患者差,低甲基化患者的DFS,PFS和OS比高甲基化患者明显缩短。结论外周血白细胞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胃癌发生发展及化疗疗效有关,外周血白细胞BNIP3和DAPK1基因甲基化水平具有检测胃癌、识别更具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患者和评价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潜在价值。

方菁[4](2019)在《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研究在病理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管理对策,以提高病理质量控制。方法:在长期工作经验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对策。结果:医院病理科室必须重视各种病理技术质量、技术人员的培训,保证病理检测试剂的质量,并定期维护病理检测设备,以保证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保证病理质量。结论:解决好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问题,做好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工作,是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文章对此针对病理质量控制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管理对策,以促进病理质量控制的发展。

郑斌[5](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80在食管鳞癌增殖侵袭中功能及与预后微转移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根据世界癌症统计的结果,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报道,食管癌发病率位列全部恶性肿瘤中第8位,死亡率位列第6位。从发病率男女比例来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中国平均每年约有25万新增的食管癌患者,数量占全球食管癌新增患者数的一半以上。不同于西方国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仍是我国乃至东亚最普遍的食管癌类型。食管鳞癌、食管腺癌两者的病理学类型与好发部位不同,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生物学行为、好发部位、治疗敏感性等方面均有不同。因此,目前针对食管鳞癌的相关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望能够发现亚洲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以及生物学行为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食管鳞癌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其还具有高侵袭性以及预后差等特点,在肿瘤进展的方式中,食管鳞癌早期发生转移是导致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淋巴结转移是食管鳞癌的主要转移方式,其与食管鳞癌的分期、预后情况明显相关。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发现编码蛋白质的编码序列所占比例很少,全人类基因组中参与进行编码蛋白质组的部分只有不到1-2%。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非编码RNA并不直接参与编码蛋白组,其功能一度被忽略。从发现有非编码RNA参与P53通路,并同时参与生物学调节过程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并关注非编码RNA,尤其是针对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RNA分子的一个特殊类型,lncRNA是指RNA分子的转录本长度超过200核苷酸,lncRNA一般不直接参与编码蛋白,或者只是参与编码短多肽。相比于与研究比较深入的与蛋白编码相关的RNA,lncRNA的研究才初步兴起,针对lncRNA的基因表达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有理由相信,lncRNA可能是继编码RNA后的又一个明星分子。在食管癌研究领域,根据文献报道,亦有部分关于lncRNA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的研究,如有研究者鉴定出lncRNA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从而调节食管癌生物学过程。有研究者推测lncRNA可作为食管癌早期筛选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研究者证明高表达的lncRNA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粘附相关。有研究者发现高表达的食管鳞癌相关lncRNA能够促进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并诱导肿瘤细胞出现耐药性。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部分lncRNA的表达水平发生了特征性的改变,这些lncRNA通过调控某些重要信号转导通路,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癌症发病机制研究是目前食管癌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我们的前期工作中,完成了对食管鳞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的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并对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筛选比较,发现食管鳞癌样本中lncRNA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说明lncRNA的差异性表达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拟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实验,通过在体外培养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食管鳞癌动物模型,结合收集到的食管鳞癌患者手术病理样本,以期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性表达的lncRNA,探讨其在食管鳞癌增殖侵袭生物过程中的功能,并研究其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以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该差异性表达lncRNA的作用。我们拟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揭示食管鳞癌的发展机制,有望为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本研究采用42对ESCC和匹配的来自ESCC病例的相邻非肿瘤组织样本,非肿瘤组织样本取自相应患者自体癌旁正常组织。所有患者均在作者所在医院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以及胃代食管左颈吻合术,淋巴结清扫范围为二野(胸野、腹野)或三野(颈野、胸野、腹野)淋巴结清扫。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局部或系统抗肿瘤治疗。从病历中收集临床信息。我们通过门诊、电话随访确定存活数据。我们应用总RNA提取试剂TRIzol reagent提取标本(食管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总RNA。RNA的质量检测内容包括纯度、浓度与完整性。使用二代测序平台Hiseq-2500完成高通量测序。通过建立cDNA文库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lncRNA。使用qRT-PCR法对全部样本的差异性表达lncRNA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并使用核质分离实验检测差异性表达lncRNA的细胞定位。选择小干扰RNA(siRNAs)和一种无明确靶点的阴性对照(NC)转染ESCC细胞系。观察转染后的细胞系的增殖情况。使用Transwell方法对转染后细胞系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检测。将带有NC或siRNA的转染细胞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在6周观察期结束时,处死小鼠,取出肿瘤组织并称重。将差异性lncRNA与预后相关指标进行联合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差异性表达的lncRNA在不同临床病理情况下的表达情况。我们通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差异性表达lncRNA以及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率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我们进一步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分析并找出可能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Ber-Ep4,CD44v6单克隆抗体联合检测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情况。针对差异性表达的lncRNA以及各个患者的局部淋巴结微转移情况,采用Spe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差异性表达的lncRNA与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NA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各个样本纯度及浓度符合实验要求。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各个样本RNA的完整性良好。所有样本通过RNA质量控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对食管鳞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测序。分析食管鳞癌中差异性表达的lncRNA倍数变化,设定变化倍数在1.5倍以上的为有意义改变。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一组差异性表达lncRNA,变化倍数(包括高表达与低表达)在1.5倍以上的lncRNA共181个,其中86个lncRNA在ESCC组织中相对高表达,95个lncRNA在ESCC组织中相对低表达。采用生物学信息分析的方法,发现LINC00680是在ESCC组织中表达上调最多的lncRNA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LINC00680作为研究的目标lncRNA。使用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与CCLE(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在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多种癌细胞中,LINC00680亦呈高表达情况。我们利用UCSC Genome Browser完成对目标lncRNA的基因注释。我们使用qRT-PCR方法检测42例配对样本中LINC0068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LINC00680在90.5%(38/42)的癌组织中有明显的高表达,肿瘤组织的LINC00680表达情况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存在显着性差异,上调倍数中位数为2.09(P<0.001)。我们进行了qRT-PCR分析,以评估LINC00680在ESCC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显示,与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系(HEEC)相比,两个细胞系(KYSE140和KYSE510)中的LINC0680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核质分离试验结果显示,大部分LINC00680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而不是细胞质中。设计合成了两种siRNA(siRNA-1和siRNA-2),转染后的细胞系中,LINC00680的表达被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KYSE140、KYSE510细胞系中,使用siRNA敲低LINC00680可显着抑制ESCC细胞增殖。其中siRNA-1抑制LINC00680细胞增殖的效能更加显着。迁移与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iRNA转染的ESCC的迁移率以及侵袭能力显着降低。裸鼠异种移植实验结果显示抑制LINC00680基因表达后,ESCC异种移植物的体内生长能力也受到抑制。通过LINC00680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LINC00680的表达水平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着相关(P<0.05)。而LINC00680的表达与性别、家族史、肿瘤位置、分化或T期无关。LINC0680高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LINC00680低表达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了LINC00680的表达情况外,N分期、TNM分期也是ESCC患者总生存率的重要的预后因素。而性别、年龄、吸烟状态、家族史、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与T分期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INC00680的表达是导致总生存率下降的唯一独立因素(HR:3.192,95%CI:1.197-8.510,P=0.020)。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方面,Ber-Ep4与CD44v6同时阳性表达率为26.2%(11/42)。根据qRT-PCR检测到的LINC00680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487,P=0.001),提示LINC00680的表达情况与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结果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LINC00680为一种新的ESCC潜在癌基因,它在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起到重要作用。而LINC00680可能是ESCC潜在的重要预后因子。然而,在ESCC中,LINC00680相关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ESCC中LINC00680的作用机理。

李虎才[6](2019)在《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探讨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评估LN预后及防治LN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L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等基线资料,并采集随访资料。(1)以eGFR下降≧50%、血肌酐翻倍、ESRD、透析或肾移植为复合终点事件指标,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筛选与LN复合终点事件相关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并通过对数秩检验(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2)基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的与LN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建立含有不同因素的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分辨度(C-index)、赤池信息量准则(AIC)、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不同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选取最优模型建立能预测LN患者在某个时刻发生复合终点事件概率的列线图,采用校准图来评价构建的列线图。(3)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2例LN患者,肾穿时平均年龄为27(22-38)岁,其中女性173例(85.6%,男女比约为1:6),肾穿时病程为7(2.5-15)个月。按照ISN/RPS2003病理分型方案,Ⅰ型0例、Ⅱ型6例(3.0%)、Ⅲ型(总)58例[28.7%,包括Ⅲ型37例、Ⅲ+Ⅴ型21例)]、以型(总)117例[57.9%,包括以(G)型72例、Ⅳ(S)型14例、Ⅳ+V型31例)]、V型21例(10.4%)。202例LN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2(18-46)个月,共有23例(11.3%)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依此分为发生终点组23例,未发生终点组179例。①两组间基线临床指标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基线肾功能更差(P<0.05),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更高(P<0.05),血红蛋白更低(P<0.05)。②两组间基线病理指标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基线肾脏病理更严重,表现为Ⅳ型比例、球性硬化比例、细胞新月体比例、纤维新月体比例更高(P<0.05),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更重(P<0.05),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I、慢性化指数CI也更高(P<0.05)。③两组间基线中医证候比较:与未发生终点组相比,发生终点组兼有血瘀证比例、兼证2个比例更高(P<0.05)。④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比例、CKD分期、血肌酐、eGFR、尿素氮、血红蛋白、血补体C3、尿蛋白定量、球性硬化比例、细胞新月体比例、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活动指数AI、慢性化指数CI、兼血疲证、兼证个数与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密切相关。进一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慢性化指数CI、CKD分期、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兼血瘀证这7个变量是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⑤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越重或CKD分期越高,生存曲线下降越明显,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越高(P<0.05)。相比于无血瘀证,兼血瘀证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⑥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的因素建立4种预测模型,模型1纳入的因素:CKD分期、CI、兼血瘀证;模型2纳入的因素:CKD分期、CI、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模型3纳入的因素:兼血瘀证、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模型4纳入的因素:CKD分期、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分别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辨度(C-index)、ROC曲线下面积筛选最优模型,结果显示四种模型中模型1为最优模型,基于模型1纳入的变量构建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校准图显示3年、5年、8年校正曲线接近45°参考。(2)纳入病例及资料采集同第一部分研究,202例LN患者中有161例(79.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根据NIH半定量评分法将肾小管间质病变分为无病变组(41例,20.3%)、轻度病变组(108例,53.4%)、中度病变组(31例,15.4%)、重度病变组(22例,10.9%)。①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指标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肾功能下降(P<0.05),尿蛋白定量增加(P<0.05),高血压比例、平均动脉压逐渐增加,血红蛋白水平逐渐下降(P<0.05)。②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病理指标关系:Ⅳ型在中度、重度病变组比例高于轻度、无病变组(P<0.05)。Ⅲ型、Ⅳ型中-重度病变比例高于Ⅱ型、Ⅴ型,而无病变、轻度病变比例低于Ⅱ型、Ⅴ型。慢性化指数CI、球性硬化比例、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在中-重度病变组高于轻度、无病变组(P<0.05)。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慢性化指数CI增加(P<0.05),球性硬化比例、节段硬化比例、新月体比例逐渐增加(P<0.05)。③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中医证候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兼血瘀证比例、兼证2个比例逐渐增加,兼证1个比例逐渐减少(P<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β:0.014,OR:1.014,95%CI:0.010~0.039,P=0.015)、尿蛋白定量(β:0.573,OR:1.774,95%CI:0.308~0.838,P=0.000)、兼血瘀证(β:1.158,OR:3.184,95%CI:0.125~2.892,P=0.021)、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尿蛋白定量(β:0.396,OR:1.486,95%CI:0.143~0.872,P=0.012)、热毒炽盛证(β:0.927,OR:2.527,95%CI:0.136~3.768,P=0.042)、兼血瘀证(β:0.795,OR:2.214,95%CI:0.084~2.672,P=0.036)是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血肌酐、CKD分期、慢性化指数CI、纤维新月体比例、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兼血瘀证是LN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CKD分期、慢性化指数CI、兼血瘀证建立的可视化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LN患者预后,为制定预防、治疗、随访策略提供参考。(2)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LN患者病情加重,肾小管间质病变是评估LN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血肌酐、蛋白尿、兼血瘀证、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蛋白尿、热毒炽盛证、兼血瘀证是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并对可逆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延缓或阻止LN病情进展。

张家晖[7](2018)在《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2012年全球新发肺癌病例约180万人,死亡159万人,在所有癌症病例里分别占到12.8%和19.4%。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是全球男性人群因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样也是全球女性人群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人群中,肺癌均是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里因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虽然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果,但肺癌的总体预后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在美国人群中,肺癌5年生存率为21.2%,在中国人群肺癌5年生存率更低,仅为19.7%。由此可见,肺癌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恶性肿瘤家族史是指,一个家族中有多名成员发生一种或几种解剖位置相同的恶性肿瘤,具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既往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家族史反映一定的遗传背景,可以作为衡量遗传因素影响的方法之一,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而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的关联研究则不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人群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的关联,从而评价家族史对肺癌预后的影响意义,以指导肺癌的治疗,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目的: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肺癌病例,我们系统分析了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的关联,包括肺癌家族史和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对肺癌患者的预后生存结局的影响,并详细探讨家族史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在影响肺癌预后中的交互作用,来解释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肺癌患者和无家族史的肺癌患者的生存差异,进而指导改善肺癌预后的相关决策。方法:我们系统分析了2002年9月至2014年7月江苏地区1010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的新发肺癌病例,研究对象均经过严格统一的流行病学基线调查、临床病理资料采集及预后随访调查,最后一次随访调查时间是2017年12月。所有原始数据由Epidata软件进行双轨录入,并由SPS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管理,所有统计方法分析均采用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我们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亚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分析中,我们采用Cox回归分析来评估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之间的关联,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e,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此外,本研究还对多个基线变量进行分层分析,探讨恶性肿瘤家族史对肺癌预后的影响在各亚组间有无差异。本研究中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1010例肺癌患者里,有701例(69%)为男性,599例(59%)患者有吸烟史,男性吸烟人数为577人,其吸烟率为82.3%。肺腺癌患者570人,占总数的56.4%。本研究观察到患者因肺癌死亡共计489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9.6个月(95%CI:33.7-48.4),3年生存率为51.8%,5年生存率为41.1%。332例(32.9%)患者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其中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为85例(8.4%)。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吸烟、高TNM分期、未手术以及无辅助治疗均增加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P<0.05)。而Cox回归分析显示,有恶性肿癌家族史的患者死亡风险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多因素调整HR=1.27,95%CI:1.05-1.53,P=0.012),其中一级亲属有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死亡风险也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多因素调整HR=1.31,95%CI:1.07-1.60,P=0.010)。随着患者的一级亲属成员患癌症的个数的增加,患者因肺癌死亡风险也逐渐增加,与无家族史的患者相比,有一个和两个一级亲属成员患有癌症的患者死亡风险显着增加了24%,有三个及三个以上一级亲属成员患癌症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163%。此外,基于基线变量不同亚组间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吸烟状况下,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肺癌患者的预后结局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heterogeneity=0.039),并且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恶性肿瘤家族史与吸烟状况共同影响着肺癌患者的预后生存(Pinteraction=0.024)。结论:本研究基于中国人群肿瘤队列的宏观数据挖掘,发现性别、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治疗方式等因素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这与既往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恶性肿瘤家族史影响肺癌的预后,是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指标,对于临床治疗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罗雯[8](2018)在《临床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建议》文中提出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进步和转变,医院治疗水平仍然保留一些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这些问题不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改善,会阻碍医院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临床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关乎人们的治疗是否恰当,也关乎医院的长期发展,所以对于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中的临床病理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文章针对临床病理质量控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陈洁[9](2017)在《浅析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措施》文中提出目的浅析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我院临床病理技术室2015年间常规出片对应的87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出片数量共计41000张,统计出片错漏事件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出片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探讨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良好控制质量的有效措施。结果 41000张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中,3526张出现了错漏事件,其发生率为8.6%,分析主要问题包括标本取材前准备不足、病理标本取样不规范、标本预处理不良等,需要临床病理技术室工作人员积极探讨其改进措施,以良好控制出片质量。结论临床病理技术室工作复杂,影响出片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出片前质控是标本检验结果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应积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夏金金[10](2016)在《体质、证型、皮肤黏膜炎症与肾脏病理关系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比较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中的发病情况2.鉴于文献中已证实皮肤黏膜炎症与IgA肾病的因果关系,我们以IgA肾病作为模型,研究皮肤黏膜炎症在IgA肾病人群中为什么高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索反复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对策。3.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患者群体中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病情况,找出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有差异的各种临床指标,为采用临床表型预测肾脏病理类型做出初步探索4.鉴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种证型可以包含多种体质,我们进一步探讨体质、证型共同对慢性肾炎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1.收集85例肾源性孤立性镜下血尿患者和85例普通人群的皮肤黏膜炎症的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的发病情况。2.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收集162例IgA肾病患者皮肤黏膜炎症、炎症诱因及中医体质的资料,研究皮肤黏膜炎症在IgA肾病人群中的高发原因,分析中医体质与皮肤黏膜炎症、炎症诱因的相关性,探索可能的防治对策。3.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26例已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患者皮肤黏膜炎症、临床特征、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资料,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患者群体中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病情况,找出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有差异的各种临床指标。4.研究方法和调查内容同第三部分,收集104例脾肾气虚型IgA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资料和102例膜性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资料,分析体质、证型共同对肾脏临床病理的影响,为病理预后判断提供依据。结果:1.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皮肤黏膜炎症患病率比较肾源性孤立性血尿病例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无差异,皮肤黏膜炎症比较显示:血尿组有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炎症种类越多,两组比较越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的皮肤黏膜炎症比较中,每年有无感冒、感冒≥3次/年,每年有无口腔溃疡、口腔溃疡≥2次/年,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皮肤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炎症如感冒和口腔溃疡,每年发作次数越多,两组比较越有统计学意义。为什么反复或慢性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群体中发病率很高?这些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与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什么关系?2.IgA肾病皮肤黏膜炎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2.1 162例IgA肾病患者一般情况分析162例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为35.9±12.5岁,平均病程42.9±35.5月,其中以肾病综合征起病有1 9例(11.7%),以肉眼血尿起病有25例(15.4%),起病时伴镜下血尿有150例(92.6%)。2.2 162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162例IgA肾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78例(48.1%),气虚质23例(14.2%),阳虚质20例(12.3%)为主。兼夹体质有三种,气郁质7例(4.3%),特禀质15例(9.3%),和血瘀质6例(3.7%)。2.3 IgA肾病患者的皮肤黏膜炎症分布反复或慢性皮肤黏膜炎症一共有9种,其中有炎症141例(87%),无炎症有21例(13%),慢性鼻炎患者24例(14.8%),慢性咽炎61例(37.7%),慢性扁桃体炎28例(17.3%),牙龈炎或牙周炎68例(42%),反复口腔溃疡28例(17.3%),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3例(26.5%),慢性肠炎35例(21.6%),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31例(19.1%),皮肤炎症(荨麻疹或痤疮)71例(43.8%)。一个患者可有多种皮肤黏膜炎症炎症,数目多集中在2-3种。2.4皮肤黏膜炎症的诱因分布我们调查了反复或慢性皮肤黏膜炎症的诱因分布,主要是气候变化70例(43.2%),饮食因素37例(22.8%),失眠因素44例(27.2%),劳累因素48例(29.6%),情绪因素11例(6.8%),过敏因素19例(11.7%)。2.5中医体质与炎症类型比较9种炎症类型与中医体质比较发现,某些炎症在不同体质之间存在分布差异,慢性鼻炎,气虚质比平和质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与平和质相比,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质和阳虚质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与平和质相比,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阴虚质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和平和质相比,湿热质反复或慢性皮肤炎症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中医体质与炎症诱因的比较在体质与炎症诱因的比较中我们也发现,在不同黏膜炎症诱因下体质分布有差异,例如气候变化的诱因导致的炎症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患者比例较高,与平和质和痰湿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饮食因素诱发或加重皮肤黏膜炎症的患者以湿热质和阴虚质较多,与平和质和阳虚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过敏因素诱发炎症患者以痰湿质居多,与平和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炎症在IgA肾病患者中发病率很高,与中医体质相关,那么在其他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中发病情况如何?体质、证型能否用于预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不同病理类型?3.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的皮肤黏膜炎症比较及临床表型初步探索3.1 226例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226例患者年龄大多集中在18岁到55岁之间,男性133例,女性93例,病程中位数为38(12,48)月,其中局灶节段硬化型肾小球肾炎1例(0.4%),IgAN组136例(60.2%),MN伴系膜IgA沉积(IgA+MN)组患者有15例(6.6%),MN患者有61例(27%),MCD组为13例(5.8%)。3.2 22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资料226例患者中有3例缺少中医体质和证型的资料,余223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气虚152例(68.2%)和脾肾阳虚48例(21.5%)居多,标证分布以水湿证32例(14.3%),湿浊证48例(21.5%),湿热证58例(26%),血瘀证32例(14.3%)较为常见。中医体质中以平和质78例(35.4%)最多,其次是气虚质29例(13.0%),阳虚质39例(17.5%),痰湿质40例(17.9%)。3.3皮肤黏膜炎症对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响FSGS例数较少,故未纳入比较。结果显示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或慢性牙龈炎/牙周炎、反复皮肤痤疮在不同病理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反复或慢性牙龈炎/牙周炎以IgA+MN、MN患者居多,与IgA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IgA+MN比例高于MCD。IgAN上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居多,和MN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参数的比较列出了20种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包括年龄、病史、临床指标、中医体质和证型等,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IgAN年龄、肾病综合征比例、肾功能异常比例、24小时尿蛋白、白蛋白、血肌酐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MCD患者年龄低于MN(P<0.01),MN组血清IgA、C3低于IgAN组,IgE高于IgAN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与证型比较中,MCD组脾肾阳虚证和阳虚质比例较高,与IgAN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IgAN痰湿质比例较高,与M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研究中,发现不同病理类型肾炎之间中医体质和证型分布有差异,我们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有时一种证型可以包含多种体质,而这些是否会对肾脏临床病理产生影响?4.中医体质、证型与慢性肾炎临床病理的相关研究4.1脾肾气虚型IgA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病理比较4.1.1三种体质肾脏病理Katafuchi积分以及临床指标比较我们纳入了104例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为三种体质,平和质40例、气虚质19例和夹湿体质(包括湿热质和痰湿质)45例。气虚质肾小球积分低于平和质,夹湿质肾血管积分高于平和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小球积分和总积分都有气虚质最低,其次平和质,夹湿质最高的趋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和尿酸的比较中都有气虚质最低,其次是平和质,夹湿质最高的趋势。4.2膜性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病理比较4.2.1基线和病理比较102例膜性肾病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肾气虚68例(64.2%)和脾肾阳虚30例(28.3%),肺肾气虚1例(0.9%)、气阴两虚2例(1.9%)、阴阳两虚1例(0.9%)例数较少未纳入比较。随访中无特禀质、气郁质及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均为夹湿体质,因各自例数偏少,故合并为一组,脾肾阳虚型患者除阳虚质以外,其他体质例数较少,故合并为非阳虚质一组。其中平和质43例(42.2%),气虚质11例(10.8%),夹湿质14例(13.7%),阳虚质24例(23.5%),非阳虚质6例(5.9%)。这五种体质在年龄、病程、高血压分布中无统计学意义。五组患者性别分布有统计学意义。体质指数比较中,脾肾气虚型患者三种体质中平和质、阳虚质最低,气虚质、非阳虚质其次,夹湿质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气虚夹湿型患者的Ⅱ期膜性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体质类型,其次是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气虚质脾肾气虚型比例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五种体质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肾功能方面,夹湿质血肌酐高于气虚质和阳虚质。24小时尿蛋白中,夹湿质最高。血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比较中都有气虚质最低,平和质其次,夹湿质最高的趋势。阳虚质临床病理比较并不比非阳虚质重。结论:1.皮肤黏膜炎症在肾源性血尿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其中每年有无感冒,感冒≥3次/年、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和鼻炎,有无口腔溃疡、口腔溃疡≥2次/年,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皮肤病在肾源性血尿组发生率高。2.IgA肾病患者皮肤黏膜炎症发病率很高。3.IgA肾病很可能是从自身炎症性疾病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大疾病谱。4.中医体质与皮肤黏膜炎症类型相关,尤其是气虚质、阳虚质与上呼吸道炎症,阴虚质与慢性胃炎,湿热质与反复或慢性皮肤炎症。5.中医体质与炎症诱因相关,尤其是气虚质、阳虚质与气候变化因素,湿热质、阴虚质与饮食因素,痰湿质与过敏因素,这些可以指导个体化预防。6.体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是IgA肾病产生的重要基础。7.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患者皮肤黏膜炎症分布有差异。8.四种病理类型之间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包括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有差异。9.联合这些指标可以为下一步建立预测模型提供依据。10.如果把气虚质发展至脾肾气虚型称为先天禀赋不足造成的气虚,平和质、夹湿质发展至脾肾气虚型称为后天失养导致的气虚,无论是IgA肾病还是膜性肾病的比较中都有先天禀赋不足导致的气虚的临床病理轻于后天失养导致的气虚。

二、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快速冷冻诊断质量控制分析及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冷冻诊断结果分析
    2.2 术中冷冻诊断漏诊情况分析
3讨论

(2)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导论
        1. 膀胱癌概述
        2.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3.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 膀胱癌中的基因拷贝数异常
        5. 问题与展望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基本策略
    结果
        第一节 本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病例随访情况
        2. 膀胱癌尿样本
        2.1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2.2 膀胱癌尿样本病例随访情况
        第二节 膀胱癌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的DNA拷贝数异常
        1.2 膀胱癌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DNA拷贝数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1 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2.2 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3. 基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与DNA拷贝数异常的预后预测模型
        3.1 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3.2 基于膀胱癌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后预测模型
        3.2.1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3.2.2 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3.2.3 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
        第三节 基于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膀胱癌患者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1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2.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2.3 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短期肿瘤复发预测模型
        第四节 基于3D数字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术前尿脱落细胞中DNA拷贝数异常改变辅助膀胱癌预后判断
        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1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的DNA拷贝数异常改变
        1.2 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临床病理风险因素的关系
        2. 3D数字PCR与real-time PCR对尿液中拷贝数变异分子的检测效能比较
        2.1 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比较两者检测效能
        2.2 构建基于3D数字PCR的术前尿样本诊断模型
        3. 膀胱癌患者术前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1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3.2 尿样本中DNA拷贝数异常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
    讨论
        1. 膀胱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的策略
        2. 组织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3. 尿液中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4. 3D数字PCR在膀胱癌患者尿液检测中的应用
        5. CEP63、FOSL2及PAQR6的异常改变与肿瘤的关系
        6.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病例和实验材料
        1. 膀胱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2. 生物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3D数字PCR
        5. 引物序列
        6. 主要仪器和设备
        7. 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尿沉渣DNA提取
        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扩增产物质量检测
        4. 引物扩增标准曲线
        5. 3D数字PCR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
    导论
        1. EB病毒概述
        2. EB病毒相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3. EB病毒编码基因及其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 EB病毒编码的小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策略
    结果
        第一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二、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及宿主miRNA的表达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1 miRNA芯片质量控制
        1.2 EB病毒相关胃癌肿瘤组织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3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病毒miRNA的表达谱
        1.4 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的病毒miRNA
        1.5 探索EB病毒相关胃癌中高表达病毒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宿主miRNA的表达
        2.1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2.2 EB病毒相关胃癌细胞系中宿主mi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2.3 EB病毒相关胃癌中与病毒有关的宿主miRNA
        3. EB病毒编码的miRNA与宿主miRNA的相关性分析
        3.1 探索EB编码的miRNA与宿主细胞miRNA表达的相关性
        3.2 探索与EB病毒miRNA与相关宿主miRNA结构的相关性
        3.3 探索与EB病毒相关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
        三、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
        1. EB病毒相关胃癌中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
        1.1 转录组测序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1.2 公共数据库中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1.3 EB病毒相关胃癌与EB病毒阴性胃癌中宿主基因的差异表达
        2. 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与病毒miRNA的相关性
        2.1 从差异表达的宿主基因中筛选病毒与宿主miRNA的共同靶基因
        2.2 病毒与宿主miRNA共同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
        四、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功能研究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1-3p和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2.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 EB病毒miRNA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1 miR-BART1-3p及miR-BART7-3p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miR-BART1-3p及miR-BART7-3p敲降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EB病毒编码的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医学生物学意义
        一、研究入组病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二、鼻咽癌中EB病毒miRNA的表达
        三、鼻咽癌中EB病毒miR-BART7-3p的功能研究
        1. 瞬时转染后细胞中miR-BART7-3p的表达变化
        2.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3.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4. miR-BART7-3p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1 miR-BART7-3p过表达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2 miR-BART7-3p敲降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讨论
        1. 临床相关研究质量控制
        2. EB病毒相关胃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3.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EB病毒相关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4. 鼻咽癌中病毒miRNA的研究
        5. 本项研究中病毒mi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章小结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EB病毒相关胃癌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2. 鼻咽癌相关患者及其生物学样品
        3. 临床样品收集、制备和鉴定所需试剂
        4. 主要试剂盒
        5. 实时定量荧光PCR试剂
        6. 细胞培养和miRNA转染
        7. 常用试剂配制
        8. 细胞培养用主要器皿
        9. 主要仪器
        10. 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
        2. 芯片数据读取
        3. 芯片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4. 第二代测序
        5. miRNA实时定量荧光PCR
        6. 总RNA样品的提取、制备及质量鉴定
        7.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致谢

(3)凋亡相关基因BNIP3和DAPK1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化疗疗效及预后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凋亡相关基因DAPK1和BNIP3甲基化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质量控制的问题
    1.1填写的病理诊断不明确
    1.2处理标本不规范
    1.3病理检测试剂不标准
    1.4病理检测仪器或者设备管理不当
2 病理质量控制的管理对策
    2.1加强病理技术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训
    2.2加强对病理标本的管理
    2.3保证病理标本检测试剂的质量
    2.4对病理检测设备或仪器的管理要加强
3 结语

(5)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80在食管鳞癌增殖侵袭中功能及与预后微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患者与标本
        1.1.1 入组患者与标本收集
        1.1.2 RNA的提取
        1.1.3 提取RNA的质量控制
    1.2 lncRNA筛选及增殖侵袭功能检测
        1.2.1 高通量RNA检测
        1.2.2 细胞系与培育条件
        1.2.3 RNA提取与qRT-PCR
        1.2.4 核质分离试验
        1.2.5 小干扰RNA转染
        1.2.6 细胞增殖测定分析
        1.2.7 细胞迁移和侵袭分析
        1.2.8 裸鼠异种移植试验
    1.3 lncRNA与预后、微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1.3.1 lncRNA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1.3.2 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1.3.3 差异性表达的lncRNA与微转移的关系
    1.4 主要仪器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RNA质量控制结果
    2.2 lncRNA筛选及增殖侵袭功能检测结果
        2.2.1 RNA序列分析检测ESCC中上调的LINC00680
        2.2.2 在ESCC组织中,LINC00680 表达上调
        2.2.3 ESCC细胞系中LINC00680 的表达
        2.2.4 LINC00680 促进ESCC细胞体外增殖
        2.2.5 LINC00680 基因敲低抑制体外细胞迁移与侵袭
        2.2.6 LINC00680 基因敲低抑制ESCC异种移植物的体内生长
    2.3 lncRNA与预后微转移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2.3.1 LINC00680 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3.2 LINC00680 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
        2.3.3 食管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2.3.4 LINC00680 与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
讨论
    3.1 lnc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3.2 lncRNA与食管癌的关系
    3.3 LINC00680 与食管癌的关系
    3.4 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狼疮性肾炎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疾病进展危险因素研究
        五、西医治疗现状及进展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LN的认识
        三、中医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
        四、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预测LN患者预后的列线图建立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纳入/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五、资料采集
        六、复合终点事件
        七、伦理审核
        八、统计方法
        九、研究质量控制
        十、研究流程图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四、生存分析
        五、建立列线图
第三章 LN肾小管间质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
        纳入/排除标准
        剔除标准
        资料采集
        伦理审核
        统计方法
        研究质量控制
        研究流程图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单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预测LN预后的列线图建立
    第二节 LN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四节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论文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二 、已发表论文
致谢

(8)临床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 临床病理质量控制的策略
    2.1 结合理论进行实践
    2.2 工作制度的构建
    2.3 组织制片环节
    2.4 做好病理资料的保管
3 结语

(9)浅析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3.1.1 标本接受登记
        3.1.2 检验取材及标本排放
        3.1.3 组织脱水、包埋及切片
        3.1.4 切片染色、封片核对及切片质量检查
        3.1.5 仪器
    3.2 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改进措施探讨

(10)体质、证型、皮肤黏膜炎症与肾脏病理关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皮肤黏膜屏障的生理功能
        1.1.1 皮肤黏膜屏障作用
        1.1.2 皮肤黏膜的免疫监视及免疫耐受
    1.2 黏膜免疫失调与肾小球肾炎
        1.2.1 黏膜免疫失调与IgA肾病
        1.2.2 黏膜免疫失调与其他肾小球肾炎
    1.3 黏膜免疫与中医体质
    1.4 中医药调节黏膜免疫的优势
        1.4.1 中医药调控黏膜免疫的理论基础
        1.4.2 中医药改善黏膜免疫的作用机制
        1.4.3 中药调节黏膜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章 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皮肤黏膜炎症患病率比较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步骤
        2.3.1 研究对象
        2.3.2 病例组和对照组纳入排除标准
        2.3.3 样本量估计
        2.3.4 研究方法
        2.3.5 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4.2 两组皮肤黏膜炎症发生率比较
    2.5 讨论
        2.5.1 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人群中发病率更高
        2.5.2 皮肤黏膜炎症高发的可能原因
    2.6 结论
第三章 IgAN皮肤黏膜炎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步骤
        3.3.1 研究对象
        3.3.2 纳入排除标准
        3.3.3 诊断标准
        3.3.4 调查内容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录入
        3.3.7 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16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
        3.4.2 162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3.4.3 IgAN患者的皮肤黏膜炎症分布
        3.4.4 皮肤黏膜炎症的诱因分布
        3.4.5 中医体质与炎症类型比较
        3.4.6 中医体质与炎症诱因的比较
    3.5 讨论
        3.5.1 IgAN患者皮肤黏膜炎症的意义
        3.5.2 IgAN可能是自身炎症性疾病
        3.5.3 皮肤黏膜炎症、诱因与中医体质
    3.6 结论
第四章 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的皮肤黏膜炎症比较及临床表型初步探索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步骤
        4.3.1 研究对象
        4.3.2 纳入排除标准
        4.3.3 诊断标准
        4.3.4 调查方案
        4.3.5 质量控制
        4.3.6 数据录入
        4.3.7 统计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226 例慢性肾炎患者的基线资料
        4.4.2. 皮肤黏膜炎症对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响
        4.4.3 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参数的比较
    4.5 讨论
        4.5.1 四种病理类型肾炎之间皮肤黏膜炎症比较
        4.5.2 探索不同病理类型肾炎的预测因子
    4.6 结论
第五章 中医体质、证型与慢性肾炎临床病理的相关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IgA肾病研究对象
        5.2.2 IgA肾病纳入排除标准
        5.2.3 膜性肾病研究对象
        5.2.4 膜性肾病纳入排除标准
    5.3 研究结果
        5.3.1 脾肾气虚型IgA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病理比较
        5.3.2 102例MN不同体质的临床病理比较
    5.4 讨论
        5.4.1 脾肾气虚型IgAN患者3种体质临床病理比较
        5.4.2 脾肾阳虚型及脾肾气虚型MN患者5种体质临床病理比较
        5.4.3 同一证型不同体质之间临床病理差异的意义
    5.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快速冷冻诊断质量控制分析及临床病理意义[J]. 张哲,陈东,付稳,方微,商建峰,于玮,石凤茹. 中国医药, 2021(10)
  • [2]1、DNA拷贝数异常改变作为膀胱癌预后判断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2、EB病毒相关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病毒mi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意义[D]. 蔡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凋亡相关基因BNIP3和DAPK1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化疗疗效及预后关联研究[D]. 娄萧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
  • [4]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 方菁.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14)
  • [5]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680在食管鳞癌增殖侵袭中功能及与预后微转移相关性的研究[D]. 郑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基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的狼疮性肾炎列线图建立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分析[D]. 李虎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肿瘤家族史与肺癌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家晖.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8]临床病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建议[J]. 罗雯.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05)
  • [9]浅析临床病理技术室常规出片前质量控制措施[J]. 陈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7)
  • [10]体质、证型、皮肤黏膜炎症与肾脏病理关系的探索[D]. 夏金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