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性不育水稻花培群体雄性不育遗传研究

光敏性不育水稻花培群体雄性不育遗传研究

一、用花培群体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论文文献综述)

王柏秋,李鑫,苗立新,刘中卓[1](2018)在《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结合辽宁省水稻花药培养育种现状,对水稻花药培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工作方向作一些初步探讨,为水稻花药培养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北方粳稻育种提供参考。

司浩杰[2](2017)在《分子标记辅助水稻光温敏花培不育系的鉴定与研究》文中认为水稻(Oryza 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杂交水稻的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的成功得益于雄性不育的利用,包括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和环境敏感型核雄性不育(Environment-conditionedgenic male sterility,EGMS)。其中,光敏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发现开启了利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Photoperiod and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P/TGMS)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序幕,迄今我国科学家已育成100多个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两系杂交水稻应用面积已占杂交水稻面积的1/3,极大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发展。本研究首先通过将基于竞争性扩增差异熔解扩增子(competitive ampl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melting amplicons,CADMA)的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meltingcurveanalysis,HRM)分析方法与水稻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相结合,创建了一种安全、廉价和高通量的PGMS和TGMS基因型鉴定体系;其次利用该体系对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的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花培苗约7200株进行光温敏基因分型。之后挑选农艺性状表观较好的DH1单株形成DH2株系,进一步检测光温敏基因型。2016年夏季通过分期播种,对携带光敏不育基因、温敏不育基因和同时携带光敏和温敏不育基因的DH系的育性转换特征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DNA快速提取和CADMA-HRM方法相结合的水稻光敏、温敏基因型分析体系。鉴定出同时携带水稻光敏和温敏不育基因的花培苗981株,携带光敏不育基因的花培苗743株,携带温敏不育基因的花培苗2871株,最后选育携带光敏、温敏和同时携带光敏和温敏不育基因的DH系560份。2.初步分析了携带光敏、温敏和光温敏基因DH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对20个携带光敏不育基因、20个携带温敏不育基因和20个携带光温敏不育基因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特性观察发现(1)携带光敏不育基因DH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育性受光照影响基本稳定,另一类育性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出低不育度,分析可能受其他的基因调控或影响。(2)携带温敏不育基因DH系高温下表现不育,但不同的DH系育性发生转育时随温度存在一定差异。(3)同时携带光温敏不育基因材料同时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但DH系间不育度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王静轩[3](2016)在《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明确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生态适应性及温光反应特性,揭示不育系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6个生态点的不育系材料进行了育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调查,分析了其结实和花粉败育情况,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不育系遗传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深入了解不育系的温光反应特性,本实验以不育系为研究材料在不同温光条件下进行了育性分析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型不育系在河南商丘(豫东)、郑州(豫中)、西平(豫南)、浚县(豫北)4个不同生态点进行了育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开放授粉的不育系FA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自由授粉结实率均显着高于其他纯合不育系A2、A3、A4;所有测试株系在西平(豫南)的结实率普遍较小;不育系A4在商丘(豫东)的套袋自交结实率为4.1%,而自由授粉结实率为64.4%,说明F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受光温条件的影响。2.对不育系FA、A2、A3、A4分别在扬花期取花药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不育系FA、A2、A3、A4的花粉粒不同程度表现皱缩、空瘪,花粉内含物少;其花药瘦小、空瘪,花药成熟后不能完全开裂,花粉量极少,而且开花后雄蕊不外露,开颖授粉,其不育系不育性较好。3.F型不育系在豫南西平基地的败育性较好,可能受温光效应的影响,进一步选择纬度更低的合肥和武汉两个生态点来鉴定不育系的败育特性。结果显示,不育系之间及其单株之间的差异显着。在5个不同的生态点,其中武汉生态条件对败育性影响较大为23%,而败育性最差的西平,是2015年不育系败育性表现最好(结实率普遍较低)的地区。在郑州和商丘,除90-1外,各个不育系都存在结实率为0的单穗;在合肥,除A4和125-2外,大多数不育系结实率都非常低而且存在败育性彻底的单穗;在武汉,除90-1和125-2外,其他大多数株系结实率都为0。4.将处于雌雄蕊分化期的大田盆栽不育系A4和155-2分别置于不同温光条件下培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表现出显着的温光敏不育特性,其结实率受光照时间的影响较大,而受温度影响较小。

于亚辉[4](2014)在《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及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配组成功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又一重大创举,现已经大面积推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北方怎样选育育性表达稳定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如何获得更高的杂种优势一直困扰育种工作者,这也大大限制了两系杂交水稻在北方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阐明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杂种优势,本文利用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317S、G321S、G326S和GB028S为试材,以“叶枕距法”标记育性转换时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及生态条件下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同时利用北方粳型核心光温敏核不育系GB028S与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秋光×七山占)构建杂种F1群体,研究株高、剑叶长宽、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为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当剑叶叶枕距众数为0cm时将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317S、G321S和G326S 20℃处理3d,3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平均花粉不育度为50.06%,平均自交结实率为60.42%。剑叶叶枕距-4-4cm育性恢复,花粉不育度呈U型曲线分布,在剑叶叶枕距-0.5-0.5cm处花粉不育度最低。各穗位在剑叶叶枕距+3cm和±4cm处花粉不育度相近,在剑叶叶枕距-2-2cm处表现为穗上部<穗中部<穗下部。2.利用不同低温、光照时长及光温组合研究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结果,14.5h日长和20℃低温对GB028S处理1d、3d、5d、7d,各处理抽穗期滞后2-8d;1d和3d处理GB028S花粉不育度大于99.5%,没有发生育性转换:5d和7d处理GB028S花粉不育度为98.33%和94.33%,自交结实率为2.64%和5.04%,育性恢复。GB028S的临界温度接近20℃,其低温敏感时期为剑叶叶枕距-3-1cm。在日均温25℃不同光照时长条件下11.5h和12.5h处理育性恢复,13.5h和14.5h处理育性没有恢复。在本研究10个光温组合处理中,11.5h/24℃处理有利于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并获得较高的自交结实率,适合不育系自身繁殖。3.不同生态区域(辽宁盘锦、海南三亚和陵水)条件下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表现不同。在辽宁盘锦水稻生长发育时段具有长日照(15 h)和高温(25℃)条件,不育系表现不育,通过配组恢复系,可以组配两系杂交水稻。而不育系在海南三亚和陵水冬季短日照(11-12 h)和较低温度(22-23℃)条件下能进行自我繁殖。4.粳型两系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杂种F1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千粒重具有中亲优势,穗粒数具有高亲优势,结实率具有中亲优势。因此,杂种F1在单株产量上表现杂种优势较强。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的杂种优势存在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千粒重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不显着。杂种优势利用遗传分析表明,在杂种F1群体中检测到关于产量和相关性状的QTLsl6个,其中5个QILs在RIL和F1群体中被重复检测到,5个QTLs在产量杂种优势表现为加性效应。66.75%的QTLs位点没有在RIL检测到,表现为显性效应。第1染色体RM259-RM449聚集了9个产量杂种优势相关QTLs,该区间内基因位点可能是形成产量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据此认为现阶段北方粳型两系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是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5.利用程氏指数法及分子标记法的偏粳系数在群体籼粳分类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本RIL程氏指数与F1单株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相关不显着。RIL的偏粳系数与单株产量及其杂种优势存在二次曲线关系,达极显着和显着相关水平。F1单株产量在偏粳系数0.55-0.70区间内出现高峰区,杂种优势在偏粳系数0.50-0.65区间内出现高峰区。说明就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B028S(Chi:20.5, Dj:0.875)而言,当父本偏粳系数为0.55-0.65时有形成较高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潜力。Chrl和Chr12的籼粳成分与F1产量及杂种优势关系密切。双亲的遗传距离与F1产量和相关性状及杂种优势没有明显的关系。

葛胜娟[5](2013)在《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文中提出(上接第8期第50页)4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应用的发展展望4.1建立高效花培技术体系,扩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基础从品种选育的角度看,花药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越多,获得优良基因型的概率越大。水稻的生长发育

葛胜娟[6](2013)在《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药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水稻花药培养可以快速纯合育种材料、提高选择效率、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加速有效性状转移。本文综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在基因型选择、取样的低温预处理、培养基配制、接种和培养、分苗和炼苗等技术要点,在常规稻育种、杂交稻育种、水稻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应用的主要成果,并对建立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和在水稻遗传育种应用上向宽范围和深层次发展进行展望。

圣忠华[7](2013)在《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株1S是当前我国广泛用于两系法杂交早稻组合配制的低不育起点温度高配合力的温敏核不育系。本研究以株1S为材料,对其花粉败育的细胞学、不育性状的经典遗传学、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进行了研究。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突变体来源于日本晴经EMS诱变。该突变体苗期低于28℃条件下表现白条纹叶,随着发育的进行以及温度的升高,其白条纹叶逐渐转变为与野生型日本晴几乎无差异的绿叶。本试验对中1W温敏白条纹叶的农艺性状、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白条纹叶基因的遗传规律、精细定位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花粉败育细胞学观察表明,株1S花粉败育起始于小孢子早期,一直持续至花粉成熟期,由于绒毡层细胞解体迟缓,不能提供其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导致花粉败育。株1S花粉败育花药壁亚显微结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2育性经典遗传学分析表明,株1S不育基因与安农S-1,福龙S的不育基因部分等位;与C815S,培矮64S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完全不等位。株1S温敏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不育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表明,株1S不育基因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上,定位于In-Del标记In101与In91之间的30.2Kb的区域内。该基因暂命名为tms9。4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该30.2Kb的区域内存在7个候选基因(ORF),根据各候选基因在株1S可育和不育条件下的表达以及各候选基因测序,最终第6个候选基因(LOCOs02g12290)被认为最有可能是株1S不育目标基因,进一步的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实验正在进行。5中1W温敏白条纹叶除株高显着低于野生型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6中1W温敏白条纹叶田间条件下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期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抽穗期及以后则与野生型差异不显着。7中1W温敏白条纹叶白色部分叶绿体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叶绿体结构异常,具体表现为内囊体数目较少,基粒片层排列疏松不连续,嗜锇小体较多,淀粉体较少。叶片转绿后,叶绿体结构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8遗传分析表明:中1W温敏白条纹叶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端粒附近SSR标记RM23742和RM23759之间约486.5Kb的区域内,该区域内含有5个BAC克隆子,该基因暂命名为wsl1。

王金秀[8](2013)在《水稻新质源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核不育选系的繁殖制种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是杂交水稻育种的基础,只有开花习性好,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好的优质不育系才能组配出高产优质并且制种产量高的杂交水稻组合。非洲栽培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质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研究利用有利于丰富三系杂交水稻的细胞质遗传多样性,避免长期使用单一不育细胞质的潜在风险。新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利用,对选育高产优质、制种产量高风险小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个基本稳定的非洲栽培稻质源不育系和4个生产上常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以及5个光(温)敏核不育新选系和广占63S的育性、开花习性及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以评估水稻雄性不育新选系的利用价值;用3个同核异质不育系与10个常规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30个杂交组合,调查30个杂种F1代播始历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9个农艺性状,探明新质源细胞质对杂种一代的遗传效应,以期为新质源杂交稻育种和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非金A、新中九A、非中九A和非IR58025A等4个非洲栽培稻质源雄性不育系的花粉不育率达到99.5%以上,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表明4个新质源细胞质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已基本稳定。2.对非洲稻细胞质源不育系与同核异质不育系的比较研究显示:非金A比金23A,新中九A比中九A的柱头外露率略高,包颈程度较轻;非金A和非IR58025A的午前花率及开颖角度均分别比金23A与IR58025A大。非洲稻细胞质不育系的开花习性较好,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3.非洲新稻细胞质,非洲稻细胞质及印尼水田谷型细胞质9个性状的方差分析显示,非洲新稻细胞质在穗粒数,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上远高于另外两种胞质,另两种胞质各性状相差不大;母本效应在结实率上显示显着效应,在穗粒数,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上有极显着效应。3个母本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好的是新中九A,9个性状中有6个性状为正值,非中九A与中九A相当。综合来看非洲新稻的细胞质最优。4.对光(温)敏核不育新选系的特征特性研究表明,育性转换最好的是M1S,其次为M164S:M4S、M164S、M5S-2、M5S-1的柱头总外露率均高于对照广占63S;M164S、M1S、M4S、M5S-2的包颈粒率低于广占63S;5个不育选系的逐日开花趋势基本相同,相对比较集中,都有一个开花高峰期;M1S和M164S的午前花率及开颖角度均优于对照;5个不育选系中M4S的综合农艺性状最优。综合来看,M1S,M164S及M4S表现较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钱焕焕[9](2013)在《小麦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KTP116A的温敏特性研究及隐性恢复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两系杂交小麦系统的K型(Aegilops kotshyi)细胞质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在中国北方小麦正常生长季节表现完全雄性不育,可用于杂交小麦种子生产,在反季节(如春播或夏播)播种育性部分恢复,是一类非常有利用价值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本研究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KTP116A及其同型保持系TP116B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控温的方法,对其不同育性条件下花药的发育、育性变化、败育形态特征和细胞学表现及其温度敏感的关键时期进行较为精细的研究;同时以包括KTP116A在内的几个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构建了4个不同的组合,对其单倍体发生频率、雄性不育类型和遗传模式进行了遗传分析;在4个组合中,选择近似BC1群体KTP116A//TP116B/无名5-5为隐性恢复基因的作图群体,采用712对SSR及STS分子标记在亲本及不育可育池间筛选多态性引物,对温敏雄性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定位,绘制小麦不育系隐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谱,进一步探索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研究发现:1. KTP116A的花粉母细胞在可育环境下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并发育为成熟花粉粒;而不育环境下只有少数小孢子能经过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两个精细胞,大部分为二核期花粉粒、异常花粉粒和没有原生质体的空壳,花药不开裂,自然条件下不散粉;经实验证实,KTP116A育性敏感期为两个时期,即减数分裂期至单核早期和二细胞晚期至三细胞时期,在自然条件下温度响应历期为10d左右;从小麦外部发育进程来看,抽穗前的2-8d和扬花前的3-5d为其敏感时期。2.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1BS染色体片段代换了1B/1R类型不育系的1RS染色体片段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其核内主效隐性恢复基因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不育类型,在构建遗传作图群体时应该注意选择回交群体;组合KTP116A//116B/WM5-5中不育株数为45,不育株出现的频率为22.7%,经χ2检验(计算χ2=0.5455<χ0.05,12),符合由两对基因控制的分离比例,结合育性分布图,发现该类型不育系育性受两对隐性基因共同控制,同时存在微效基因的作用。3.采用SSR反应体系和程序,在亲本和BSA池间筛选712对SSR引物,经初步筛选,找出了16对在不育和可育池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经群体大小为198的后代单株进行检测后,只有8对存在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包括位于1B染色体上的标记Xgwm413,Xgwm18,Xgwm11和Xbarc137,2A染色体上的标记Xwmc644,Xwmc474,Xwmc198和Xgwm294。4.采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筛选出的SSR标记与目的基因的的连锁关系,随后使用MapDraw V2.1作图软件绘制遗传连锁图谱,1B染色体上的标记Xgwm413和Xgwm11位于目的基因rfv1sp的两侧,距离分别是8.9,12.0cM,2A染色体上的标记Xwmc474和Xwmc644位于目的基因rfv2两侧,距离分别是23.9,13.7cM,这些标记的发掘,为进一步开发和筛选与育性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图位克隆育性相关基因、揭示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陈小军[10](2012)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DNA甲基化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现象,可在不改变细胞DNA碱基序列的情况下调控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它参与了胚胎发育、基因组印迹、细胞分化、X染色体失活和细胞记忆等诸多生物学过程。DNA甲基化既可遗传,也可发生逆转,而且存在特定的动态变化模式。“培矮64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超级稻等水稻育种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以及后续的蛋白质组、表观基因组、基因组注释等工作的不断开展,目前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部分不育基因已被克隆并定位到相应的染色体上。鉴于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因此包括甲基化修饰在内的表观遗传学作用对水稻育性影响的研究已经开展。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分析培矮64S不育与可育株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情况,并且推测了光温敏不育的育性转换机制与DNA甲基化之间可能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MSAP技术,研究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株、可育株减数分裂期幼穗DNA的甲基化差异,利用192对选扩引物组合在PAGE大板胶上共得到了27,417条带,其中不育株与可育株间的差异性条带数为1,215;挑取其中的346条差异带,经回收、克隆、转化和测序,通过Blast分析,在水稻数据库中找到了95对同源序列,其中10对为高度同源序列,涉及光合作用系统、线粒体呼吸传递链、细胞骨架和信号级联反应等过程。对blast得到的7对高度同源序列进行RT-PCR验证,结果表明,D2(光合系统II的核心肽链基因)、P700(光合作用中光合系统I的apoprotein A1关键基因)和Nad7(线粒体呼吸链的NADH脱氢酶的亚基)、VIP2、Cyt f、Ret和MTs等7个功能基因在不育系S中都有很高的表达量,而在可育系F中表达量较低。对比分析MSAP的甲基化图谱,发现这三个基因在可育系F中都出现了甲基化,它们都与光合作用或能量代谢有关。这说明功能基因D2、P700、Nad7、VIP2、Cyt f、Ret和MTs在可育系F中被甲基化,进而参与育性转换的调控之中。2、利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MeDIP-sequencing)技术,分析了培矮64S全基因组水平DNA甲基化情况,对CpG Island、upstream2k、5’ UTR、 CDS、Intron、3’ UTR和downstream2k等功能元件上的甲基化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和可育株基因组的upstream2k和downstream2k元件上分布的reads最多,说明这两种功能元件的甲基化水平也高,相对来说3’UTR和5’UTR上甲基化水平最低;不育株与可育株在所有功能元件上都存在着甲基化的差异,其中CpG Island区域的reads平均覆盖深度(可代表该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明显,不育株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可育株,基因元件Intragenic中甲基化水平也是不育株低于可育株;Peak统计发现upstream2k、downstream2k、Intron和CDS元件上的peak数较多,而5’ UTR和3’ UTR上peak分布最少,peak覆盖度的高低代表了该区域甲基化程度的差异;基于样品间peak覆盖度的差异比对不育株与可育株的6种基因元件,共找到1126个差异基因,以upstream2k和downstream2k上分布最多。另外,用GO和Pathway功能分析比较了不育株与可育株间的差异基因,探讨了与光温敏核不育育性转换可能相关的基因。目前,对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遗传机制与基因组水平的DNA甲基化水平的关系尚未见有报道,我们通过MSAP和MeDIP技术,发现培矮64S不育株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可育株,用MSAP方法得到95个差异基因,用MeDIP方法得到了1126个差异基因。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遗传机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用花培群体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花培群体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论文提纲范文)

(1)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水稻花药培养效率的主要因素
    1.1 基因型
    1.2 取材时期
    1.3 低温预处理
    1.4 基本培养基
    1.5 外源生长刺激物质
2 水稻花培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2.1 在常规稻育种中的应用
    2.2 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3 讨论
    3.1 水稻花培亲本圃的构建和接种材料的创制
    3.2 优化关键技术, 加强水稻花培育种基础研究和后代遗传研究
    3.3 加强籼粳交后代的花药培养的研究
    3.4 结合其他育种技术, 充分发挥水稻花培育种技术优势

(2)分子标记辅助水稻光温敏花培不育系的鉴定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水稻生产中应用的雄性不育类型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
        1.1.1 野败型CMS
        1.1.2 红莲型CMS
        1.1.3 包台型CMS
        1.1.4 Lead型CMS
        1.1.5 CW-CMS
        1.2 环境诱导型核基因雄性不育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类型与育性转换
        2.1 水稻光敏核不育与育性转换
        2.2 水稻温敏核不育与育性转换
        2.3 光温敏核不育与育性转换
        2.4 影响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因素
    3 光温敏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3.1 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的克隆
        3.2 温敏基因的克隆
        3.3 其他光温敏不育基因
    4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光温敏不育分子标记
        4.1 分子标记种类
        4.2 HRM分型技术
        4.3 不同复制子竞争性扩增
        4.4 光温敏不育基因检测的分子标记
    5 水稻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
        5.1 花药培养的原理与育种应用
        5.2 水稻花药培养与育种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花培选育与分子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杂交材料
        1.2 花药培养
        1.2.1 稻苞的选取
        1.2.2 预处理
        1.2.3 母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1.2.4 愈伤组织诱导
        1.2.5 愈伤的分化
        1.2.6 生根培养
        1.2.7 大苗的移栽
        1.3 DH_2材料种植
        1.4 水稻叶片DNA快速法提取
        1.5 CADMA-HRM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培苗获得
        2.2 快提DNA的质量
        2.3 光敏和温敏不育基因分型
        2.4 花培苗光温敏基因分型
        2.5 DH_2植株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分型
    3 讨论
第三章 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花粉育性观察
        1.3 试验点气温分布
        1.4 试验点日照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携带光敏不育基因DH系的育性及其转换
        2.2 携带温敏不育基因DH系的育性及其转换
        2.3 携带光温敏不育基因DH系的育性及其转换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花药组织培养培养基配制的配方
作者简介

(3)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三种主要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体系
        1.1.1 三系法(胞质互作雄性不育)
        1.1.1.1 T型不育系
        1.1.1.2 K型、V型不育系
        1.1.1.3 其他细胞质不育系
        1.1.1.4 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法
        1.1.1.5 三系法的优缺点
        1.1.2 两系法
        1.1.2.1 光温敏雄性不育体系的类型
        1.1.2.2 两系法的优缺点
        1.1.3 化杀法
    1.2 小麦雄性不育的机理
        1.2.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花粉败育机理的研究
        1.2.2 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花粉败育机理的研究
        1.2.3 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制研究
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及种植基地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生态点的播种试验
        2.2.2 结实率的计算采用国际法
        2.2.3 不育系的花粉败育调查
        2.2.4 F型不育系温光反应分析
        2.2.5 杂交组合的回交转育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育系的育性分析
        2.3.2 不育系的花粉败育调查
        2.3.3 F型不育系温光反应分析
        2.3.4 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ABSTRACT

(4)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及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研究
        1.1.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发现和划分
        1.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研究
        1.1.3 不育临界温度漂移现象及其机理研究
        1.1.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1.1.5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的研究
    1.2 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1.2.1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现象
        1.2.2 杂种优势的表现
        1.2.3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3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
        1.3.1 水稻籼粳分类及成分鉴定
        1.3.2 水稻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第二章 叶枕距标记法研究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条件下不育系育性表现
        2.2.2 低温对不同剑叶叶枕距标记的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2.2.3 低温条件下不同穗位不育性表现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叶枕距标记法的应用
        2.3.2 北方两系不育系的鉴定方法的探讨
第三章 温光条件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温度对不育系的影响
        3.1.3 光照时长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3.1.4 光温组合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不育系的影响
        3.2.2 光照时长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3.2.3 光温组合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不同低温对不育系的影响
        3.3.2 不同低温时长对不育系的影响
        3.3.3 光照时长及光温组合对不育系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生态区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盘锦生态区气候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4.2.2 三亚生态区气候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4.2.3 陵水生态区气候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田间布局
        5.1.2 田间调查及考种
        5.1.3 杂种优势数据分析
        5.1.4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种F_1群体和亲本及CK的性状比较
        5.2.2 杂种F_1群体的杂种优势的分析
        5.2.3 F_1杂种优势的QTL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3.1 杂种F_1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
        5.3.2 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分析
第六章 重组自交系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及设计
        6.1.2 程氏指数法分析亲本籼粳成分
        6.1.3 SSR分子标记分析亲本籼粳成分及遗传距离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IL和GB028S的的籼粳表现
        6.2.2 RIL的籼粳成分及亲本间遗传距离与F_1性状及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6.2.3 RIL染色体偏粳分布与F_1产量和部分性状及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6.3.1 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6.3.2 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缩略词说明表

(5)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4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育种上应用的发展展望
    4.1建立高效花培技术体系, 扩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基础
    4.2充分发挥花药培养作用, 扩大遗传育种研究应用范围

(6)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花药培养在遗传育种上的意义
    1.1 纯合育种材料
    1.2 缩短育种年限
    1.3 提高选择效率
    1.4 增加遗传类型
    1.5 准确筛选突变体
    1.6 丰富遗传研究材料
2 水稻花药培养的技术要点
    2.1 基因型选择
    2.2 取样和低温预处理
    2.3 培养基配制
    2.4 接种和培养
    2.5 分苗和炼苗
3 水稻花药培养在遗传育种上应用的主要成果
    3.1 花药培养在常规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3.2 花药培养在杂交稻育种上的应用
        3.2.1 三系杂交稻的提纯和选育
        3.2.2 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和提纯
        3.2.3 花药培养在水稻遗传研究和基因工程育种上的应用

(7)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应用研究
        1.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发现
        1.2 农垦58S不育基因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3 安农S-1不育基因源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4 多个不育基因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1.5 其它自然变异来源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研究进展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及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3.1 不同来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3.1.1 农垦5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3.1.2 安农S-1及其衍生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3.1.3 其他来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3.2 不同来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
        3.2.1 农垦58S及其衍生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定位与克隆
        3.2.2 安农S-1及其衍生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定位
        3.2.3 其他来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
        3.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4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章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材料的预处理
        1.3.2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系花药石蜡切片制作
        1.3.3 水稻株1S花药超薄切片的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2.2 水稻株1S花粉败育的花药壁亚显微结构观察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株1S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验证
        1.2.2 亲本及F_2群体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验证
        2.2 亲本及3个F_2群体育性鉴定
        2.3 F_2群体育性分离规律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株1 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F_2群体育性鉴定方法
        1.2.2 DNA提取方法
        1.2.3 PCR反应体系的配制
        1.2.4 PCR扩增程序
        1.2.5 电泳程序
        1.2.6 银染过程
        1.2.7 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
        1.2.8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初步定位方法
        1.2.9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精细定位方法
        1.2.10 基因的表达分析
        1.2.1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候选基因的确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
        2.2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2.3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tms9候选基因的确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精细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水稻中1W农艺性状考察
        1.2.2 水稻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1.2.3 水稻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方法
        1.2.4 基因组DNA提取和基因型分析
        1.2.5 SSR标记亲本多态性筛选
        1.2.6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方法
        1.2.7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中1W白条纹叶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考察
        2.2 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测定和分析
        2.3 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观察
        2.4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遗传分析
        2.5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
    1 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
        1.1 株1S花粉败育细胞学观察
        1.2 株1S育性经典遗传分析
        1.3 株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2 水稻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的精细定位
        2.1 水稻中1W农艺性状分析
        2.2 水稻中1W不同发育时期叶绿素含量
        2.3 水稻中1W叶色不同部位叶绿体亚显微结构
        2.4 水稻中1W叶色基因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稻新质源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核不育选系的繁殖制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
        1.1.1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质类型
        1.1.1.1 野败型不育系
        1.1.1.2 网型不育系
        1.1.1.3 D型不育系
        1.1.1.4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
        1.1.1.5 矮败型不育系
        1.1.1.6 红莲型不育系
        1.1.1.7 K—型不育系
        1.1.1.8 包台型不育系
        1.1.1.9 K—型不育系
        1.1.1.10 包台型不育系
        1.1.1.11 滇型不育系
        1.1.2 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因素
        1.1.2.1 开花时间
        1.1.2.2 开花历期
        1.1.2.3 张颖时间与张颖角度
        1.1.2.4 柱头外露率
        1.1.2.5 包颈粒率
        1.1.2.6 柱头特征
        1.1.2.7 其它农艺性状
        1.1.3 胞质遗传效应
        1.1.3.1 水稻雄性不育系胞质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效应
        1.1.3.2 胞质效应的组成
        1.1.3.3 胞质效应的研究方法
        1.1.4 我国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现状
    1.2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1.2.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分类
        1.2.1.1 从光温作用上可分为三类
        1.2.1.2 从核不育基因的来源分为五类
        1.2.1.3 从育成途径上可分为
        1.2.2 光温与育性转换的关系
        1.2.3 育性转换的敏感期
        1.2.4 光(温)敏核不育系败育的原因
        1.2.6 选育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意义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
        2.1.2 用于分析胞质遗传效应的材料
        2.1.3 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光(温)敏核不育系主要特征特性的观察
        2.2.2 组合的测配及考种
    2.3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主要特征特性的研究
        3.1.1 供试材料的育性
        3.1.2 各供试不育系的开花习性
        3.1.2.1 各供试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及包颈粒率研究
        3.1.2.2 各不育系的逐日开花百分率
        3.1.2.3 供试材料午前花率,开颖角度及单穗开花历期
        3.1.3 供试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小结
    3.2 新不育细胞质对F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2.1 同核异质不育系测交F1代各性状的均值比较
        3.2.2 30个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2.3 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
        3.2.4 亲本对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小结
    3.3 新光(温)敏核不育系特征特性
        3.3.1 各光(温)敏核不育选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3.3.2 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及包颈粒率
        3.3.3 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逐日开花百分率
        3.3.4 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午前花率,开颖角度及单穗开花历期
        3.3.5 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
        小结
4. 讨论
    4.1 引进非洲稻细胞质源的必要性
    4.2 新质源胞质效应研究的必要性
    4.3 不育系开花习性的改良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麦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KTP116A的温敏特性研究及隐性恢复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
        1.1.1 小麦雄性不育三系体系
        1.1.2 化学杂交剂利用体系
        1.1.3 光、温敏两系体系
    1.2 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类型划分
        1.2.1 按遗传机制分类
        1.2.2 按育性对光温反应进行分类
    1.3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1.3.1 细胞学形态结构变化
        1.3.2 光温敏感时期和败育转换临界温度分析
        1.3.3 雄性不育材料的败育原因
    1.4 小麦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1.4.1 小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模式分析
        1.4.2 小麦雄性不育类型
        1.4.3 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单倍体发生频率
    1.5 分子标记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5.1 分子标记的特点和种类
        1.5.2 遗传图谱的构建
        1.5.3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1.5.4 小麦重要农艺形状的分子标记
        1.5.5 群体分离分析法
        1.5.6 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K 型温敏雄性不育系 KTP116A 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介绍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细胞学镜检
    2.2 结果与分析
        2.2.1 K 型小麦雄性不系 KTP116A 和 K116A 的花药发育
        2.2.2 K 型小麦雄性不系 KTP116A 和 K116A 的育性变化
        2.2.3 KTP116A 的花药败育形态特征及细胞学证据
        2.2.4 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关键时期
    2.3 讨论
第三章 K 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遗传模式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 种类型 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后代单倍体发生频率
        3.2.2 K 型雄性不育小麦核内隐性恢复基因的传递方式和频率
        3.2.3 非 1B/1R 类型 K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育性基因的遗传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1B/1R 和非 1B/1R K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单倍体发生频率
        3.3.2 K 型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类型
        3.3.3 K 型温敏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 K 型温敏雄性不育系 KTP116A 的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种植和群体构建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与目的基因连锁的标记
        4.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雄性不育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
        1.1.2 核不育水稻
        1.1.2.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研究
        1.1.2.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生理生化研究
        1.1.2.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机制研究
        1.1.2.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1.2.5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基因定位与克隆
    1.2 植物甲基化分析
        1.2.1 DNA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1.2.1.1 甲基敏感扩增片段多态性
        1.2.1.2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甲基敏感扩增片段多态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DNA的提取
        2.2.2 MSAP分析
        2.2.3 差异条带处理
        2.2.4 幼穗RNA的提取
        2.2.5 Real-time PC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酶切、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结果
        2.3.2 PAGE及其后续分析结果
        2.3.2.1 PAGE分析
        2.3.2.2 Blast分析结果
        2.3.3 Real-time PCR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与流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eDIP-Seq测序reads信息分析
        3.3.2 MeDIP-Seq数据富集区域(Peak)的信息分析
        3.3.3 基于Peak的多样品间差异性分析
        3.3.4 对两个样品间的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
        3.3.5 两个样品间的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功能分析
    3.4 讨论
    3.5 总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用花培群体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论文参考文献)

  • [1]花药培养技术及其在北方粳稻育种中的应用与探讨[J]. 王柏秋,李鑫,苗立新,刘中卓. 北方水稻, 2018(02)
  • [2]分子标记辅助水稻光温敏花培不育系的鉴定与研究[D]. 司浩杰. 浙江大学, 2017(01)
  • [3]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王静轩.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4]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及杂种优势的研究[D]. 于亚辉. 沈阳农业大学, 2014(08)
  • [5]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葛胜娟. 种子, 2013(09)
  • [6]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葛胜娟. 种子, 2013(08)
  • [7]水稻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及中1W温敏白条纹叶基因精细定位[D]. 圣忠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水稻新质源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光(温)敏核不育选系的繁殖制种特性研究[D]. 王金秀.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9]小麦K型温敏雄性不育系KTP116A的温敏特性研究及隐性恢复基因定位[D]. 钱焕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10]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D]. 陈小军. 武汉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光敏性不育水稻花培群体雄性不育遗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