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前景

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前景

一、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黄智[1](2021)在《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比重长期高于90%,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近几年的现实观察中,一些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制造业出口增长呈放缓趋势,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其出口竞争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出口竞争力,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哪些因素驱动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贸环境中,如何科学地指导制造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详细讨论,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并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国际分工理论凝练本文理论脉络,梳理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对近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夯实本文研究基础并拓展研究视角。第三章对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展开研究。本章从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入手,接着分析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特征和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面临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第四章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算和分析。本章分别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的出口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整体规模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近年整体质量竞争力处于停滞状态,且传统统计模式下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增加值贸易统计更适合当前国际分工的实际情况;细分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演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但鲜有兼具规模和质量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证实了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综上,中国制造业出口距离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五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通过构建经济复杂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通过面板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复杂度和两者的协同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六章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之一。本章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影响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模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阻碍作用,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共同影响下仍然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即加深垂直专业化水平可以抵消政策不确定性的负向冲击作用。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在总结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国际分工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体而言,本文可能在以下两方面形成创新点。第一,理论层面的创新。本文在统一的研究范式下,对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本文着重突出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复杂度的影响,并构建理论机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拓展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统筹于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分工深化和经贸环境变化之间的两难问题。第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综合运用多种指标测度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变化趋势,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在拓展研究边际的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基于全文多个结论,结合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脉络,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朱世钊[2](2021)在《玄武岩纤维复合增强的汽车制动摩擦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提高,制动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在制动过程中,传统制动块的磨损产生的微粒会对环境及人体产生危害。相较于传统制动摩擦片,陶瓷制动摩擦片配方工艺复杂、原料昂贵等,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其进步的绊脚石。玄武岩纤维在摩擦磨损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方面接近碳纤维,而且价格低廉,用以替代陶瓷制动摩擦片中的碳纤维,能够降低陶瓷摩擦片的成本;玄武岩纤维是一种高强度的绿色纤维,使用过程中不会污染环境。玄武岩纤维的缺点是制备摩擦片时不易于酚醛树脂粘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不同配方对改性玄武岩纤维与树脂粘接的影响、不同工艺对改性玄武岩纤维与树脂的粘接的影响和改性玄武岩纤维取代碳纤维试验。试验选择的4种纤维分别是改性玄武岩纤维,芳纶纤维,海泡石纤维,碳纤维,选择的粘接剂为8wt.%腰果壳油酚醛树脂。数据分析方法为极差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回归方程以及Matlab软件的数据拟合。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玄武岩纤维含量4wt.%、芳纶纤维2wt.%、海泡石纤维3wt.%时,摩擦磨损性能均衡,噪声测试良好,抗剪切性能略差。在上述纤维比例的基础上对制备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压制温度,压制压力,保压时间,热处理时间),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压制温度170℃、压制压力35MPa、保压时间7.5min、热处理时间6h,此工艺参数下的摩擦片性能优良。研究了玄武岩代替碳纤维制备制动摩擦片。将改性玄武岩纤维与碳纤维按比例进行分组,测试了其力学性能、摩擦系数的热稳定性以及磨损率,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增加改性玄武岩纤维含量能够降低摩擦片硬度,改性玄武岩纤维相比碳纤维有更好的摩擦系数和热稳定性,磨损率虽略大于碳纤维,但300℃以上时磨损率差别不大,改性玄武岩纤维与碳纤维的最佳比例为3:1,提高了制动摩擦片经济性。

张肖肖[3](2021)在《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C-Co硬质合金具有优异的硬度、韧性、耐磨性及抗弯强度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切削工具、钻探工具、拉拔模具、耐磨涂层等领域。但是,Co是稀缺的战略资源,在众多领域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Co资源贫乏,主要依赖进口。为应对Co需求增加和资源稀缺问题,许多学者开展了无Co硬质合金的研究。其中,WC-Al2O3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无Co硬质复合材料。然而,脆性依然是无Co硬质合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共性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工程应用。近年来,石墨烯因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石墨烯的引入能够有效改善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其对脆性材料断裂韧性的改善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验验证。同时,石墨烯还具有一定的自润滑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本文作者从“显微组织结构优化”和“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同步提高”的角度出发,在WC-Al2O3复合材料中引入石墨烯,以期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研究解决石墨烯在WC-Al2O3复合材料中的分散问题,充分发挥石墨烯的增韧作用。石墨烯分散的难点在于既要克服WC、Al2O3和石墨烯因密度差异所引起的沉降问题,又要保留石墨烯原有的径向尺寸和完整的晶体结构。针对以上问题,选用复合分散工艺,研究获得了WC、Al2O3、石墨烯复合粉末的最佳方案为:用超声波分散石墨烯4h,用行星球磨分散WC-Al2O3复合粉末50h,然后将石墨烯与WC、Al2O3粉末混合再行星球磨4h。研究表明,在无水乙醇中加入10vol%聚乙二醇作为分散剂,可使陶瓷颗粒表面形成包覆效应,降低颗粒间的引力,明显延缓材料在分散液中的沉降速度、改善分层现象。分散结果显示,当石墨烯含量低于0.5wt%时,石墨烯可以在WC、Al2O3复合粉末中分散均匀,且其结构完整性较好、层数较少、径向原始尺寸基本保留;当石墨烯含量高于0.7wt%时,石墨烯之间接触机会增大,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又重新发生了吸附和团聚。2.采用热压烧结制备WC-Al2O3-石墨烯复合材料,获得致密度高、晶粒细小、石墨烯结构基本完整的复合材料。研究石墨烯引入对材料显微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引入细化了WC-Al2O3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并同步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随着石墨烯的添加,WC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硬度和韧性则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3wt%时,硬度和韧性达到最大值18.78GPa和11.09MPa·m1/2,分别提高了18.7%和40.8%。主要增韧机理在于均匀分布的石墨烯有效阻碍了裂纹扩展,增强了WC-Al2O3复合材料中原有的裂纹偏转、裂纹桥连效应。同时石墨烯的拔出过程进一步消耗断裂能;分布于颗粒间的石墨烯,使得断裂模式由沿晶断裂向穿晶断裂转变,消耗更多的断裂能,进而提高了材料的断裂韧性。3.研究石墨烯添加量对WC-Al2O3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石墨烯的添加,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先减小后增大。与未添加石墨烯的WC-Al2O3复合材料相比,添加0.5 wt%石墨烯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小值,降低了41.2%;添加0.3 wt%石墨烯时,磨损率达到最小值,降低了64.5%。添加0.3wt%石墨烯时,材料最低的磨损率主要归因于细小的晶粒尺寸和最优的力学性能,此时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添加0.5wt%石墨烯时,石墨烯发生剪切滑移,形成大量层数更少的石墨烯摩擦膜。摩擦膜的润滑作用显着降低了摩擦系数。同时,摩擦膜对磨损面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磨损率。4.研究了温度对WC-Al2O3-石墨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高温条件下的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石墨烯对WC-Al2O3复合材料的高温耐磨性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在高温条件下,WC-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降低引起了材料表面严重的破碎剥落;高温氧化所形成的WO3降低了摩擦系数。然而,由于WO3的较低的力学性能以及与WC基体热膨胀系数的失配,加速了材料的氧化磨损。此时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破碎剥落、磨粒磨损以及氧化磨损。石墨烯的引入改善了材料的高温耐磨性能,其原因在于:均匀分布的石墨烯,阻碍微裂纹扩展和基体颗粒的拔出,减少压实层的剥落;同时,石墨烯与部分WC基体直接接触,阻碍WC与O2的反应,减缓了氧化磨损。如上所述,本文作者通过对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研究,发现石墨烯的引入实现了WC-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同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石墨烯对WC-Al2O3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揭示了石墨烯对WC-Al2O3复合材料磨损机理的影响规律,丰富了石墨烯增韧无钴硬质合金材料的研究内容。

王瑜[4](2021)在《构建中国-以色列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推进,CPTPP、RCEP等双边贸易协定的签订,美欧、日欧、美日自贸协定及中欧自贸协定的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持续推进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各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快速推进自贸区战略,是我国在面临全球贸易体系重构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下开展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以色列在亚洲地区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可见,中国和以色列两国的经济优势互补,贸易潜力巨大。在此次新冠疫情之后,以色列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推动建立中以自贸区是我国在建立高标准自贸区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和以色列的经贸关系紧密,两国一直在为建立自贸区而努力。在中以已经进行了七轮谈判的背景下,建立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对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以两国经济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从中以两国货物贸易依存度、商品进口关税结构、TII指数和RCA指数等方面,对中国和以色列的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建立中以FTA提供现实依据;再次,运用GTAP模型分别模拟分析中以自贸区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和降低非关税壁垒四种情景下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产出、物价等方面;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理论分析表明建立中以自贸区能够扩大双边贸易额,使中国和以色列的进出口贸易增加,降低商品的价格,有利于提高两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福利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生产企业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提高生产者的利润。(2)近二十年来,中国和以色列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联系紧密。中国对以色列的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一直保持稳定,以色列对中国的出口占以色列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不断提高,以色列出口贸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对其的市场依存度;虽然以色列对中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波动性下降,但是以色列对中国的进口依存度远远高于中国对其的依赖程度。(3)近几年中以贸易结合度指数上升趋势较快,中以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显示,这说明中以贸易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中以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等产品对以色列的竞争优势强,而以色列的化工产品、运输设备、机电产品等产品对中国的比较优势较强。研究还表明,中以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4)运用GTAP模拟分析发现,建立中以自贸区,降低关税和服务贸易壁垒将会使中国的GDP、居民收入、消费支出、资本回流净收益率、福利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高,贸易条件改善,同时,使以色列的GDP、居民收入和消费、进出口和总产出上升;模拟分析还发现,中以建立自贸区后,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强,中以两国获得的上述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而且以色列在GDP、居民收入和消费、进出口和总产出等方面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明显大于中国。

于凡[5](2021)在《多温区管式热电偶检定炉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检定炉是热电偶检定过程中重要的恒温设备,检定炉所提供的高温温场质量会直接影响热电偶的检定结果。在对温度传感器的高精度校准中,尚没有其他设备可以取代检定炉的作用,因此提高检定炉温场质量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使用的检定炉大部分为单温区检定炉,存在温场长度过短、温场波动度大、检定效率低等缺点,导致计量结果的可信度低。为进一步探究热电偶检定炉的工作机理,优化内部结构参数,针对由温场长度过短、炉筒冷却缓慢导致的结果可信度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款附带风冷降温功能的多温区管式热电偶检定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当前单温区检定炉存在的温场质量差、检定效率低等问题,依据国家技术规范要求,设计了一款风冷多区控温检定炉。阐述了检定炉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其炉筒、风筒、机架等关键零部件展开设计与研究,确认了核心部件的制作材料及设计参数。(2)建立了检定炉炉筒温场和风筒流场仿真模型,进行了非结构化网格划分。基于CFD理论对最优风筒形状进行确定,并对炉筒的内部保温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基于热力学理论对炉筒加热丝的长度分布及功率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最终确定了炉筒和风筒的最佳结构参数。(3)测定了多温区检定炉样机的温场参数,包括温场偏移、均温场长度及均温场温度梯度。所制样机温场偏移距离≤1mm;均温场长度为100mm;均温场中最大温度偏差为0.165℃。各项性能参数均符合国家JJF1184-2007检定炉温度场技术规程规范要求,且优于同类产品。(4)完成了热电偶检定炉的温场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分析了实验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不确定度大小。经过计算,最终扩展不确定度为0.2℃。不确定度评定结果符合相应国家规程规范要求,提高了检定炉样机的性能参数的可信度。

蔡素怡[6](2020)在《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工业革命开始,技术的更替、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入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要素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影响更加突显,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德高中国公司是一家澳洲在华企业,9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当下公司处于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一方面技术砂浆产品正处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企业与产品的质量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行业内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案例主要在德高中国公司案例为基础,对传统制造行业中的预拌砂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何以利用无形资产提升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首先对所在的特种技术砂浆制造行业环境进行了需求和竞争研究,进而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的关系。德高中国公司需要针对新情况重新定位,即,德高中国公司应该在竞争中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本文最后创新性地提出来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德高中国竞争战略的“P-C-M-IR-C战略执行力体系”。德高中国公司的成功案例,证明了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利用来形成企业的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持续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期望本案例能够对相关企业实施成功的竞争战略提供有益的启发。

刘伟岩[7](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康瑞英[8](2020)在《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中国企业国际化》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身为外向型经济体,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海外出口,但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形势不明朗,都为中国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埋下了隐患。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并提出了“一带一路”等政策措施。但盲目的对外投资扩张也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隐患,如资本外逃,产业转移等。与出口相比,OFDI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前景并不明确。部分研究认为OFDI可以促进母国就业和经济增长,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OFDI是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适度控制OFDI,促进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空心化是国内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生产率和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但既往研究多将两者视为两种独立的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两者纳入同一理论模型框架下,分析生产率、融资约束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选择,这种选择如何影响影响不同产业的国际化结构,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中出口和OFDI的结构?首先,在HMY模型的框架下,加入融资约束的假设条件,重构理论模型,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融资约束通过提高出口和OFDI的生产率门槛抑制企业出口和OFDI;第二,融资约束对OFDI生产率门槛的影响大于对出口生产率门槛的影响;第三,融资约束会减少出口和OFDI的企业数量,具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行业的生产率分布情况,行业生产率分布越分散,受影响的出口企业和OFDI企业数量越少。第四,内源融资约束和外源融资约束一起会提高企业的相对出口销售比,行业生产率越分散,替代弹性越大,融资约束对相对出口销售比的影响越小;第五,金融发展程度对企业出口和OFDI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结构具有调节作用,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企业以OFDI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比重越大。其次,分别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国家多个层面层层递进,证明理论模型的结论。发现我们的理论模型主要适用于具有OFDI能力的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理论模型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第一,融资约束会抑制企业的出口和OFDI,对企业出口和OFDI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生产率门槛附近最大,其他区间依次减小。第二,融资约束会提高企业出口销售比例,降低海外子公司销售占比。第三,生产率分布在上述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生产率分布越分散,融资约束的上述影响越小。最后,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控制金融发展速度,保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第二,根据不同行业特征,采取差异性金融政策;第三,适当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调整出口和OFDI结构。

闵志远[9](2020)在《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会展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产业相比,会展业有许多突出优势,如高效益、无污染、拉动经济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巨大等等。为响应澜湄合作机制,D公司发起举办澜湄合作博览会。展会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方法,目前遇到了招展困难等现象。本文以澜湄合作博览会为研究对象,从展会促销这一方向展开研究,以目标营销战略理论和促销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提炼展会在目标营销战略上定位不清晰和促销策略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内外部调查获取的行业数据、展会数据作为数据基础,然后采用PEST分析、SWOT分析等工具解析了澜湄合作博览会的内外环境,并对竞争对手和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理论与实际工作为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制定了针对澜湄国家打造专注于澜湄区域的以进口为特色的专业展会及投资洽谈和成果展示平台的目标营销战略,并从公共关系,人员促销,销售促进,和广告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展会促销策略:1)加强与澜湄国家政府商协会和媒体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在目标市场举办新闻发布会、推介会。2)建立公司内部营销和目标市场的契约性销售团队,引进会展人才,加强培训和建立合适的激励政策。3)贯彻执行合理的价格促销策略,奖励招揽专业观众的展商和老客户,将参展商的会期促销与展会促销宣传相结合。4)利用新媒体、展馆优势有针对性的规划招展招商广告,建立目标展商和观众数据库,完善澜湄展的官方网站和自有的社交媒体。

苏志波[10](2020)在《B公司家用净水器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其中水资源的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且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水污染的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人们对安全饮用水的要求也开始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环境地下,即使是起步较晚的中国的净水器行业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得到快速发展。在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开发,为净水器行业的发展和快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快速将净水器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取消费者的青睐,是企业需要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B公司是一家从2015年起开始进入家用净水器行业的创业型公司,在前期业绩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继续保持持久增长成为了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针对B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其次,从市场营销策略的角度对B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介绍,通过对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结构进行了分析,还有企业购买者分析,然后运用STP的分析方法,分析B公司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在以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B公司家用净水器的营销策略做了4Ps分析,阐述了B公司的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B公司在新的环境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并提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为B公司未来取得持久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

二、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范式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高质量发展
        1.3.2 制造业及制造业出口
        1.3.3 出口竞争力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1 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理论
        2.1.3 新贸易理论
        2.1.4 竞争优势理论
    2.2 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2.1 直接影响因素
        2.2.2 间接影响因素
    2.3 出口竞争力的测度方式及相关应用研究
        2.3.1 规模竞争力测度指标
        2.3.2 质量竞争力测度指标
    2.4 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4.1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4.2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研究
        2.4.3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和制造业出口的现状研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2 中国制造业现实特征
    3.2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
        3.2.1 中国制造业出口总体情况
        3.2.2 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
        3.2.3 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
    3.3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3.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
        3.3.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贸易摩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
    4.1 出口规模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 出口质量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
        4.2.1 出口技术复杂度
        4.2.2 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复杂度、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1 经济复杂度的测算与评价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2 经济复杂度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2.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5.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5.3.1 实证模型构建
        5.3.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5.4 实证分析
        5.4.1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5.4.3 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2 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1.3 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6.2.1 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6.3 实证分析
        6.3.1 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6.3.2 面板模型的选择和回归
        6.3.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以加快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
        7.2.2 高质量深化国际分工以形成制造业国内国际“良性循环”
        7.2.3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制造业创造高质量的国际发展环境
    7.3 研究创新和未来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本文行业分类、中国工业行业分类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照表
附件2 2019 年中国、美国、日本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按HS1992 分类)
附件3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附件4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
附件5 1992-2018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PRODY)
附件6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VSS)
附件7 1995-2014年13 个制造业行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玄武岩纤维复合增强的汽车制动摩擦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制动摩擦片发展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动摩擦片发展史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制动摩擦片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料及试验方法
    2.1 材料的选择
    2.2 试验原料
    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4 制动摩擦片的制备
    2.5 制动摩擦片试验
        2.5.1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5.2 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方法
    2.6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玄武岩纤维对摩擦片性能的影响
    3.1 正交试验
    3.2 不同配方对力学性能影响
    3.3 不同配方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3.4 不同配方对摩损性能的影响
    3.5 配方比例验证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工艺对改性玄武岩纤维与树脂粘接的影响
    4.1 正交试验
    4.2 不同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工艺对抗剪切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工艺对硬度与压缩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工艺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4 试验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玄武岩纤维代替碳纤维试验研究
    5.1 不同比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2 不同比例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3 噪声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钴硬质合金研究现状
        1.2.1 无钴硬质合金力学性能
        1.2.2 无钴硬质合金增韧机理
        1.2.3 无钴硬质合金摩擦磨损性能
    1.3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石墨烯基本结构和特性
        1.3.2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3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1.3.4 陶瓷/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石墨烯在WC-Al_2O_3复合粉末中的分散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检测与分析方法
    2.2 分散工艺的研究
        2.2.1 分散工艺路线
        2.2.2 聚乙二醇添加量研究
        2.2.3 GPLs超声分散工艺
        2.2.4 球磨时间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2.2.5 GPLs含量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WC-Al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烧结方法
        3.1.3 检测与分析方法
    3.2 GPLs含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3.2.1 致密度
        3.2.2 晶粒尺寸
        3.2.3 石墨烯结构完整性
    3.3 GPLs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硬度
        3.3.2 断裂韧性
    3.4 WC-Al_2O_3-GPLs复合材料增韧机理分析
        3.4.1 压痕裂纹分析
        3.4.2 断口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C-Al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4.1 实验过程与方法
        4.1.1 摩擦磨损实验方法的选择
        4.1.2 测试方法及表征手段
    4.2 实验参数对石墨烯增韧WC-Al_2O_3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4.2.2 不同速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4.2.3 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4.3 石墨烯含量对WC-Al_2O_3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3.1 摩擦磨损性能
        4.3.2 磨损面的表征
        4.3.3 磨损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WC-Al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1 实验过程和方法
        5.1.1 高温摩擦磨损实验过程
        5.1.2 测试方法及表征手段
    5.2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5.2.1 温度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2.2 磨损面形貌结构分析
        5.2.3 磨损机理的讨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构建中国-以色列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中国与西亚、以色列的经贸合作研究
        1.3.2 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自贸区的研究
        1.3.3 国内外关于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4 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建立中以自贸区的理论分析
    2.1 关税减让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2.2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2.3 一般均衡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以两国间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以两国间贸易概况
        3.1.1 中以两国货物贸易出口依存度
        3.1.2 中以两国货物贸易进口依存度
    3.2 中国和以色列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
        3.2.1 中国与以色列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3.2.2 中国与以色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3.3 中以两国间商品进口关税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中以自贸区的经济效应的模拟分析
    4.1 分析模型选择
        4.1.1 关税壁垒削减幅度设定
        4.1.2 非关税壁垒削减幅度设定
    4.2 对中以两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模拟结果
    4.3 对中以两国产业经济影响的模拟结果
        4.3.1 建立中以自贸区对中国和以色列各部门产出的影响
        4.3.2 建立中以自贸区对中国和以色列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多温区管式热电偶检定炉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检定炉及热电偶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多温区管式检定炉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工作原理
        2.1.1 炉筒的传热学分析
        2.1.2 炉筒的热量流动模型
    2.2 整机结构设计
        2.2.1 结构组成
        2.2.2 主要技术参数
    2.3 炉筒结构设计
        2.3.1 炉筒的基本结构
        2.3.2 炉筒尺寸
        2.3.3 炉筒材料选择
        2.3.4 电热丝的绕制
    2.4 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
        2.4.1 冷却方案的确定
        2.4.2 风冷系统的设计
    2.5 机架的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多温区管式检定炉的仿真分析
    3.1 软件简介与仿真流程
        3.1.1 Fluent软件简介
        3.1.2 仿真流程
        3.1.3 传热过程分析
    3.2 炉筒仿真方案设计
    3.3 炉筒仿真方案简化
    3.4 炉筒仿真参数设置
    3.5 炉筒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风筒优化仿真
    3.7 炉筒优化仿真
    3.8 本章小结
4 多温区管式检定炉温场性能测试
    4.1 温场的测量概述
        4.1.1 温标
        4.1.2 温度测量方法
    4.2 温场测试设备
        4.2.1 原理样机试制
        4.2.2 标准铂铑10-铂热电偶
        4.2.3 低热电势转换开关
        4.2.4 纳伏微欧测温仪
        4.2.5 参考端恒温器
    4.3 温场测试及分析
        4.3.1 温场质量描述
        4.3.2 温场质量测试过程及结果
    4.4 多温区检定炉是否需要使用均温块的实验
        4.4.1 轴向温场实验对比
        4.4.2 径向温场实验对比
        4.4.3 实验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多温区管式热电偶检定炉温场测试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5.1 不确定度简介
    5.2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5.3 检定炉温场测试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5.3.1 测量方法
        5.3.2 数学模型
        5.3.3 方差
        5.3.4 输入量△t_(mi(i-1))(移动偶温差)的标准不确定度
        5.3.5 输入量△t_(fi(i-1))(固定偶温差)的标准不确定度
        5.3.6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5.3.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3.8 有效自由度
        5.3.9 热电偶检定炉轴向温度梯度扩展不确定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2 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
    2.3 有关德高中国公司研究文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拌砂浆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2 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现状分析
    3.3 技术砂浆行业竞争环境的五力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德高中国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4.1 德高品牌中国市场阶段性发展历史分析
    4.2 德高中国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定位与竞争战略选择
    5.1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远景
    5.2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目标
    5.3 德高中国公司基于SWOT的战略定位分析
    5.4 德高中国公司基于远景的战略目标确定
    5.5 德高中国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德高中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实施
    6.2 德高中国公司战略实施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文研究结论
    7.2 本文不足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记录1
    访谈记录2
后记

(7)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1.1.2 全球贸易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大
        1.1.3 全球投资大幅下滑
        1.1.4 中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一步增长空间收窄
        1.1.5 中国对外投资逆势提高
        1.1.6 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取代出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政策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文献综述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出口贸易的历史演变
        2.1.1 中国出口企业所有制类型
        2.1.2 中国出口产品行业
        2.1.3 中国出口市场分布
        2.1.4 中国出口产品生产地区分布
    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演变
        2.2.1 国家地区分布
        2.2.2 行业分布
        2.2.3 境内投资者注册类型
        2.2.4 省市分布
    2.3 中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历史演变
        2.3.1 按行业分类
        2.3.2 按地区分类
        2.3.3 按企业注册类型分类
    2.4 中国生产率分布情况的历史演变
        2.4.1 按行业分类
        2.4.2 按地区分类
        2.4.3 按企业注册类型分类
    2.5 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历史演变
        2.5.1 按行业分类
        2.5.2 按地区分类
        2.5.3 按企业注册类型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基准模型
    3.2 加入融资约束的假设条件
    3.3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国际化企业数量
    3.4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行业国际化销售结构
第4章 融资约束对出口和OFDI生产率门槛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
        4.1.2 数据来源
    4.2 变量描述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出口生产率门槛的识别
        4.3.2 出口生产率门槛的进一步识别
        4.3.3 中国海外投资生产率门槛的识别
    4.4 稳健性检验
        4.4.1 稳健性检验——实证方法
        4.4.2 稳健性检验——生产率变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国际化企业数量
    5.1 模型设定、变量描述和数据来源
        5.1.1 模型设定
        5.1.2 数据来源
        5.1.3 变量描述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出口企业数量
        5.2.2 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OFDI企业数量
        5.2.3 生产率分布对企业出口和OFDI影响的比较
    5.3 稳健性检验
        5.3.1 稳健性检验——生产率分布变量
        5.3.2 稳健性检验——回归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行业国际化销售结构
    6.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模型设定
    6.2 变量描述及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相关系数检验
        6.3.2 逐步回归结果
        6.3.3 代理变量的引入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发展与母国企业国际化结构
    7.1 模型设定和变量描述
    7.2 数据来源及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础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按照国家发展水平分类
    7.4 稳健性检验
    7.5 内生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理论模型结论
        8.1.2 实证模型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控制金融发展速度,保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8.2.2 根据不同行业特征,采取差异性金融政策
        8.2.3 适当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调整出口和OFDI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营销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目标营销战略(STP)
        2.1.1 市场细分
        2.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2.1.3 市场定位
    2.2 促销策略理论
        2.2.1 促销组合
        2.2.2 促销工具
    2.3 会展营销理论与方法
        2.3.1 会展概念
        2.3.2 会展市场营销
    2.4 国际营销
    2.5 国内外研究动态
        2.5.1 国外研究动态
        2.5.2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现状和促销中存在的问题
    3.1 D公司概况
    3.2 澜湄合作博览会及其定位简介
    3.3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现状
        3.3.1 展会概况
        3.3.2 公共关系
        3.3.3 人员促销
        3.3.4 销售促销
        3.3.5 广告
    3.4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访谈调查
        3.4.2 公共关系方面的问题
        3.4.3 人员促销方面的问题
        3.4.4 销售促销方面的问题
        3.4.5 广告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营销环境分析(PEST、SWOT)
        4.1.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宏观环境分析(PEST)
        4.1.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微观环境分析(SWOT)
    4.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客户分析
    4.3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竞争对手分析
第五章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营销战略制定和促销策略选择
    5.1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目标营销战略制定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选择
        5.2.1 公共关系
        5.2.2 人员促销策略
        5.2.3 销售促进策略
        5.2.4 广告策略
第六章 结束语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湄公河国家组展人员访谈提纲(1)
附录 B:INTERVIEW OUTLINE
附录 C:D公司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D:D公司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10)B公司家用净水器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1.2.2 净水器营销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B公司营销现状
    2.1 B公司概况
        2.1.1 初创期
        2.1.2 发展期
    2.2 B公司营销现状
        2.2.1 营销战略和定位
        2.2.2 产品策略
        2.2.3 价格策略
        2.2.4 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
        2.2.5 营销团队情况
    2.3 B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
        2.3.1 营销的市场策略问题
        2.3.2 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净水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
        3.1.2 净水器行业环境分析
    3.2 企业采购者分析
    3.3 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3.3.1 财务资源
        3.3.2 组织资源
        3.3.3 技术资源
        3.3.4 商誉资源
        3.3.5 关系资源
    3.4 B公司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会分析
        3.4.4 挑战分析
        3.4.5 SWOT矩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公司的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4.1 市场细分
        4.1.1 地理因素
        4.1.2 人文因素
        4.1.3 心理因素
    4.2 目标市场选择
    4.3 市场定位
    4.4 B公司营销组合策略
        4.4.1 产品策略
        4.4.2 价格策略
        4.4.3 渠道策略
        4.4.4 促销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公司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及培养
        5.1.1 全面培养营销人员专业能力
        5.1.2 提升营销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拓宽营销理念
    5.2 增加营销费用和研发投入
        5.2.1 加大广告宣传的资金投入
        5.2.2 扩大跨行业研发投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D]. 黄智. 广西大学, 2021(12)
  • [2]玄武岩纤维复合增强的汽车制动摩擦片性能研究[D]. 朱世钊.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3]石墨烯增韧WC-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肖肖. 东华大学, 2021(01)
  • [4]构建中国-以色列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 王瑜.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多温区管式热电偶检定炉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于凡.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德高中国公司在华竞争战略案例研究[D]. 蔡素怡. 中山大学, 2020(03)
  • [7]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8]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中国企业国际化[D]. 康瑞英. 辽宁大学, 2020(07)
  • [9]D公司澜湄合作博览会促销策略研究[D]. 闵志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B公司家用净水器的营销策略研究[D]. 苏志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陶瓷纤维国际市场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