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施钾肥效果研究

夏玉米施钾肥效果研究

一、夏玉米施用钾肥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旭东[1](202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农作物秸秆富含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时的玉米氮磷钾施肥量。在皖北砂姜黑土区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含量、植株磷素吸收累积量、小麦-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解析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旨在探究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后秸秆磷素替代化学磷肥的适宜比例,为秸秆还田后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的氮磷钾玉米施肥量,玉米产量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9.2-4.9-9.4;经济效益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7.9-4.6-8.7,环境效益最高的玉米施氮肥量为186.34kg·hm-2。2、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2019年和2020年,大气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1.43 kg·hm-2、17.86 kg·hm-2;磷沉降通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55 kg·hm-2、0.44 kg·hm-2。麦玉轮作模式下,土壤中磷素净增加量随着磷肥投入量的递减而递减。3、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20%比配方磷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43.11%和22.4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61%和3.22%;玉米成熟期磷素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22%和8.4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3%、4.56%。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20%处理的小麦农学效率提高了6.65%39.87%、偏生产力提高了20.01%20.85%,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32.78%42.11%;而玉米的农学效率提高了30.43%49.61%、偏生产力提高了26.53%29.24%、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40.85%75.03%(P>0.05)。4、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10%处理比配方施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5.55%和6.75%,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59%和1.38%;玉米磷素的总累积量2019年比配方施肥提高8.89%,而在2020年则比配方施肥处理降低1.26%;玉米产量分别降低8.55%、7.01%(P>0.05)。5、2019年和2020年,与配方施肥相比,磷肥减量30%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8.11%和9.07%,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1.19%和2.69%;玉米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8.57%和53.46%,玉米产量降低了18.83%和15.87%。综上所述,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磷肥减量20%以内对小麦玉米产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并且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实现减肥增效。

周佳明[2](2021)在《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全膜双垄沟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玉米种植方式,本文通过对不同氮磷钾肥配施量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利用、吐丝期后氮磷钾素转运、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2年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全膜双垄沟播(M)下设置6个施肥水平,M0(不施肥)、M1(N 60 kg·hm-2,P2O5 60 kg·hm-2,K2O 45 kg·hm-2)、M2(N 120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M3(N 18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35 kg·hm-2)、M4(N 24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80 kg·hm-2)、M5(N30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以平作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1,当地常规施肥(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35 kg·hm-2)为对照处理CK2,共8个处理。全生育期内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磷钾素吸收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0~200cm土层深度的硝态氮含量,探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的氮磷钾肥配施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相较传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显着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一定范围内,氮磷钾肥配施对玉米生长性状有促进作用,过量增施则会产生抑制效果,两年期间M3处理对夏玉米生长性状促进最为显着。(2)成熟期M各处理的氮磷钾素累积量和利用效率均优于传统平作。氮磷钾素累积量、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随氮磷钾配施量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在M3处理达到最优;磷素累积量在M3处理达到最大值,磷素利用效率两年分别在M4和M3处理达到最优;M3处理的钾素累积量和钾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余处理。(3)M各处理相较于对照CK1,显着提高了吐丝期后养分向夏玉米生殖器官的转运。吐丝期后营养器官的氮和磷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转运效率中磷最高,氮其次,钾最低。氮素转运量在M3处理达到最大,磷素转运量两年分别在M4和M3处理达到最优,钾素转运量无明显规律。不同氮磷钾配施量对氮素转运效率有显着影响且M3处理最优,(4)施氮水平相同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对比平播能够显着提高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比例,M0处理两年平均较对照CK1提高了13.4%和22.8%。M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0~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肥量的增加,使土壤中的硝态氮产生过多的堆积,并且随着下渗水淋洗到深层土壤,对土壤环境构成威胁。(5)全膜双垄沟播较传统平播,能够显着提高玉米的产量,M0处理的产量较对照CK1提高了17.3%,M2~M5处理的产量较平作常规施肥对照CK1提高了8.7%~31.6%。产量及构成因素随氮磷钾配施量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两年均在M3处理最优,平均高达11678.4 kg·hm-2。(6)全膜双垄沟播相较于平作对照,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有所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有显着性提高。随着氮磷钾配施量增加,M1~M3处理的耗水量逐渐增加,M3~M5处理增长趋势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在M3处理之前逐渐增加,M3处理之后开始减小,两年期间M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8.1 kg·hm-2·mm-1和46.6 kg·hm-2·mm-1,适量增施氮磷钾肥会加大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过量施肥则增长不明显,甚至产生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全膜双垄沟播相较于平作种植,夏玉米的生长及水肥利用优势显着,M3处理可有效提高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的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可推荐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优氮磷钾肥配施策略。

王新媛[3](2021)在《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认为陕西关中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区之一,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作物秸秆还田是当地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为了能够给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合理的氮肥管理措施,实现秸秆还田有机替代和作物稳产优质提供科学依据,在关中平原周至县和武功县两个试验点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其中周至县田间定位已持续9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量,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0)、84 kg hm-2(N84,低氮肥用量)、168 kg 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 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 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共10个处理,研究麦-玉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武功县田间试验设置了7个处理:农户模式-S(秸秆不还田)、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减氮模式、减磷模式、减钾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研究了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显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未显着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但秸秆还田和氮肥配施有增产能力。氮肥用量显着增加小麦产量。与N0相比,N84、N168、N252、N336分别增产18%、24%、29%和24%。但超高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 kg N hm-2和336 kg N hm-2时平均增产5%-6%,这主要归因于公顷穗数增加了5%-7%。2、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显示,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均无显着影响。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增加氮肥用量显着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与N0相比,施用氮肥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为16%-33%,地上部吸氮量增幅为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的交互效应对地上部吸氮量有显着影响。秸秆还田和增加氮肥用量均显着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N0、N84、N168、N252、N336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平均增加30%、7%、29%、20%、13%。与N0相比,N84、N168、N252和N336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增加了73%、327%、610%和881%。在高氮肥用量下,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显着增加了土壤氮盈余。3、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虽未达到显着性差异,但是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同样,增加氮肥用量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的趋势。4、武功县化肥减施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不施氮、磷、钾肥模式相比,农户模式-S、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均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其中,水肥一体化模式下冬小麦获得最高产量8091 kg hm-2。与农户模式-S相比,农户模式冬小麦产量增加了3.2%。与农户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50%,然而冬小麦产量增加了12%。与监控施肥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40%,然而冬小麦产量增加了19%。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知,公顷穗数增加是冬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与不施氮、磷、钾肥模式相比,农户模式-S、农户模式、监控施肥模式、水肥一体化模式均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农户模式下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

金欣[4](2021)在《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塿土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施用磷肥是提高土壤磷水平、维持作物高产的重要手段。由于磷矿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磷高效利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吸附固定,有效性降低,长期不同施肥显着影响土壤磷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另外,土壤管理方式的改变,如农田撂荒或裸地休闲等也影响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因此,理解施肥或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有效性的影响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延长磷资源使用寿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陕西关中平原1990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冬小麦/夏休闲体系、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以及不同土壤管理方式)结合室内培养实验,利用蒋柏藩和顾益初磷素分级法(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研究:1)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方式下土壤磷素演变特征;2)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形态变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3)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方式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4)施磷量和pH变化对不同肥力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长期肥料试验冬小麦/夏休闲体系包括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钾化肥配施(NK)、磷钾化肥配施(PK)、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长期肥料试验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CK、N、NK、PK、NP、NPK、秸秆配合NPK(SNPK)、低量有机肥配合NPK(M1NPK)、高量有机肥配合NPK(M2NPK)。长期土壤管理方式包括3个处理,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长期不施肥(CK)、裸地休闲(Fallow)和农田撂荒(Setaside)。室内培养实验选取冬小麦/夏玉米CK、NPK和M2NPK三个处理代表低、中、高肥力土壤,每个土壤酸化为5个pH梯度(6.4-8.4),每个pH梯度下5个水平施磷量(0-480 mg kg-1)。获得的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长期施磷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磷和无机磷含量,且随施磷年限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全磷和无机磷年均增幅分别为15.5-48.0 mg kg-1y-1和8.7-29.0 mg kg-1y-1;土壤有机磷含量随着试验年限延长有增加的趋势,但仅M1NPK和M2NPK处理显着增加,年均增幅分别为7.5 mg kg-1y-1和19.0 mg kg-1y-1。长期农田撂荒和裸地休闲处理的土壤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随试验年限的延长无明显变化,但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显着增加。(2)长期氮、磷肥配合施用(NP、NPK和MNPK)均较对照显着提高了冬小麦/夏休闲体系小麦产量,年平均增产在205-265 kg hm-2之间。长期施用磷肥提高了土壤磷素盈余,并显着提高了耕层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无机磷(Na HCO3-Pi)以及稀盐酸提取磷(D.HCl-Pi)的含量。与试验开始前相比,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土壤Resin-P和Na HCO3-Pi的比例,降低了有机磷和浓盐酸提取无机磷(C.HCl-Pi)的比例。另外,土壤Resin-P、Na HCO3-Pi和C.HCl-Pi对小麦磷吸收起主要的贡献。(3)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与蒋柏藩-顾益初方法相比,Tiessen-Moir法能够提取更多的有效磷,但低估了铁铝结合态磷和总有机磷的含量。蒋柏藩-顾益初法的磷酸二钙(Ca2-P)和磷酸八钙(Ca8-P)对作物磷吸收量以及土壤Olsen P含量有直接贡献,其它磷形态表现为间接作用,其中磷酸十钙(Ca10-P)的间接作用最小。Tiessen-Moir法的Na HCO3-Pi和D.HCl-Pi对作物磷吸收量以及土壤Olsen P含量有直接贡献,其它磷形态间接影响磷吸收量和土壤Olsen P含量,其中Resin-P间接作用最大。两种磷素分级方法均显示了无机磷形态对作物磷吸收的重要贡献,但蒋柏藩-顾益初法可以更好地表征无机磷形态及其有效性。(4)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化肥有机肥配施显着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及粉粘粒组分的无机磷含量,以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幅最大。长期施用化学磷肥仅增加了大团聚体(>2mm和2-0.25 mm)以及粉粘粒组分(<0.053 mm)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Na OH-Po)的含量。而化肥有机肥配施不仅增加了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Na HCO3-Po)的含量,而且增加了>2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Na OH-Po的含量。施化学磷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均提高了Na OH-Po和浓盐酸提取有机磷(C.HCl-Po)在大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其它团聚体及粉粘粒组分中各形态磷的比例,化肥有机肥配施更明显。Resin-P、Na HCO3-Pi、Na 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无机磷(Na OH-Pi)、D.HCl-Pi、C.HCl-Pi、残余态磷(Residual-P)和土壤有机碳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长期施肥显着影响团聚体磷形态及有效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分布变化有关。(5)与长期种植作物不施肥处理相比,农田撂荒增加了微团聚体(0.25-0.053 mm)Resin-P、大团聚体(>2 mm)Na OH-Po和各团聚体Na HCO3-Pi&-Po、Na OH-Pi含量;提高了不同磷形态在微团聚体的分配比例,降低了Resin-P、Na OH-Po和D.HCl-Pi在较大团聚体(2-0.25 mm)的分配比例。长期裸地休闲仅提高了大团聚体Na HCO3-Pi和粉粘粒组分Na OH-Pi的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C.HCl-Pi和D.HCl-Pi的含量;提高了不同磷形态在2-0.25 mm和<0.053 mm组分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在>2 mm团聚体的分配比例。Resin-P、Na HCO3-Pi、Na OH-Pi、Residual-P、Na HCO3-Po、Na OH-Pi和有机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D.HCl-Pi和有机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也影响了土壤有机碳,改变团聚体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6)不同肥力水平和pH条件下,土壤Olsen P含量随着施磷量的提高显着上升,低肥力土壤增幅最大。另外,不同肥力水平和pH值条件下,无机磷组分中Ca2-P和Ca8-P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Ca2-P含量在低肥力土壤上增幅最高,Ca8-P含量在高肥力土壤上增幅最高。铝磷酸盐(Al-P)和铁磷酸盐(Fe-P)仅在低肥力土壤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在中肥力和高肥力土壤上变化不明显。闭蓄态磷(O-P)和Ca10-P不受施磷量影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低肥力土壤主要增加了Ca2-P和Ca8-P占全磷比例,减少了Ca10-P的比例,中肥力土壤主要增加了Ca2-P占全磷比例,而高肥力土壤基本没有改变磷形态的比例。pH值的下降仅明显增加了低肥力土壤不施磷条件下Fe-P含量,降低了施磷条件下Fe-P的比例。其它肥力水平和施磷水平下,pH值变化没有显着影响无机磷的含量和比例。综上所述,长期施磷显着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无机磷含量,化肥有机肥配施还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磷含量,且随施磷年限的延长均显着增加。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施用磷肥显着提高了耕层Resin-P、Na HCO3-Pi和D.HCl-Pi的含量,其中Resin-P和Na HCO3-Pi对小麦磷吸收起主要的贡献。冬小麦/夏玉米体系Ca2-P和Ca8-P或Na HCO3-Pi和D.HCl-Pi对磷吸收及土壤Olsen P起主要的贡献。长期施肥显着影响团聚体磷形态及有效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分布变化有关。此外,施用磷肥的情况下,降低pH没有明显提高土壤磷有效性。长期农田撂荒和裸地休闲较不施肥种植作物没有明显影响土壤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但是农田撂荒增加了团聚体磷有效性。长期裸地休闲对团聚体的磷形态影响较小。

宫宇[5](2019)在《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分层施肥模式采用缓释肥料,应用机械化操作种肥同播的方式通过一次性基施肥料,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又省去追肥环节,简化了栽培管理措施,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与农民对技术的需求相吻合。为探究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8年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王庄进行了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鑫瑞25,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分层施肥模式(M1),底肥常规模式(M2),农户模式(Fm)3个处理,研究了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土壤和植株养分、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转移积累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M1在夏玉米生育前期土壤的全氮含量低于M2,但在后期显着高于M2和Fm,M1处理040cm土壤全氮含量显着高于M2和Fm,对40100cm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M1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较高,成熟期最低。铵态氮含量在抽雄期和灌浆期M1模式最高,M1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在生育后期有所升高。且对耕层土壤的影响较大。2、分层施肥模式能显着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磷、钾的积累量,对氮素和钾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抽雄期之前,对磷素的影响主要是在抽雄期之后。分层施肥能有效改善植株氮素的转运情况和生产效率,提高磷素的收获指数、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钾素的收获指数和偏生产力也显着高于底肥模式。3、不同施肥模式的夏玉米LAI在抽雄期差异显着,分层施肥模式最高,叶片的SPAD变化趋势与LAI相同。分层施肥模式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全生育期均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处理,说明分层施肥模式夏玉米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4、分层施肥显着影响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转移,抽雄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体表现为M1显着高于M2和Fm,灌浆期M2显着低于Fm,其他时期M2和Fm均无显着差异。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籽粒贡献率M2均最高。5、分层施肥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玉米产量,分层施肥的产量分别比M2和Fm增加了13.9%和8.3%,并且能减少追肥的工时和降低机械成本,获得较高的产投比和纯收益,经济效益较高。研究结论:分层施肥能够通过缓释肥缓慢释放的特性持续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为玉米生育后期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利于植株生育期间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延长生育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维持较高的LAI和叶片SPAD值,提高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夏玉米的抽雄吐丝,提高夏玉米的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并且分层施肥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的纯收益和产投比。

贾可[6](2021)在《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大量宏观农户调查与多年、多点不同区域主栽作物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4-2006年和2014-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3602个农户施肥状况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户复合肥施用现状与变化,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复合肥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2001-2006年和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293个田间肥料试验,对不同工艺复合肥进行农业效果评价;通过2002-2006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间段,共计761个田间肥料试验,分析研究肥料在主栽作物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农学效率年际变化规律;基于肥料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进而优化企业复合肥配方和配套科学施肥技术、提出减量施肥建议,分析研究中、微量营养元素在主栽作物上的产量效应,指导复合肥生产中的中微量元素添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大量的农户施肥调查,明确我国主要作物施肥氮、磷、钾复合化率平均为69.5%、92.1%、84.3%。农户习惯施肥现状为: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施肥N:P2O5:K2O平均为1:0.36:0.30,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氮、磷、钾施肥养分投入比例平均为 1:0.75:1.07。通过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发现,1997-2016年我国复合肥施用量由798.1万吨增长至2207.1万吨,年均增长70.4万吨,但近年来复合肥施用量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增长率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6年的1.4%。2、由于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理化性质差异,其产量效应也不同。2008-2014年:不同复合肥处理和混配肥在东北春玉米上差异不显着;冬小麦上硝氨、氢钾、高塔复合肥及混配肥处理显着高于团粒复合肥处理;在夏玉米上硝氨、高塔和氢钾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三者显着高于混配、团粒、缓释复合肥处理;在东北水稻上缓释肥处理显着低于其他复合肥处理,其他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在华南水稻上混配、高塔、团粒工艺处理的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复合肥处理;在叶菜类蔬菜上,高塔复合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增产率高于30%的频度为88.4%;在果菜类蔬菜上,硝氨复合肥处理增产率高于30%的试验频度为86.1%,高于其他肥料。3、随着复合肥的广泛施用以及施肥养分投入量的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和施肥的农学效率也发生改变。在东北春玉米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6.1%,施肥的农学效率由2003年的15.5 kg·kg-1下降至2016年的8.1 kg·kg-1;在华北冬小麦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1.6%,施肥农学效率由2002年的9.0kg·kg-1下降至2016年的6.5kg·kg-1,冬小麦高产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氮>磷>钾;在华北夏玉米上,14年土壤地力产量年均增加2.9%,施肥农学效率总体上呈先增后减趋势,2002年9.4 kg·kg-1,2010最高为13.1 kg·kg-1,之后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1.1 kg·kg-1;在华南水稻上,2002-2016年土壤供肥能力相对稳定,土壤地力产量无明显变化,2004-2016年农学效率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2007年后施肥农学效率稳定在10kg·kg-1左右。4、随着土壤供肥能力和施肥农学效率的改变,作物施肥的产量效应也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复合肥配方的优化与调整。基于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2002-2006年和2012-2016年两个时间段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和华南早稻最高产量时氮(N)、磷(P2O5)、钾(K2O)平均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根据16组田间试验结果优化的2006年春玉米复合肥配方N-P205-K20为18-14-14,2016年为28-8-10;根据24组田间试验结果,提出2006年冬小麦区域优化配方N-P2O5-K20为18-18-6,2016年优化配方为18-20-4;根据18组田间试验结果将夏玉米2005复合肥配方N-P2O5-K2O优化为22-8-12,2016年为24-6-10;将华南早稻复合肥配方N-P2O5-K2O 优化为 20-10-14。中微量元素的产量效应影响到复合肥配方中的这些元素的合理添加。东北春玉米基肥加150kg·hm-2七水硫酸锌镁和30kg·hm-2七水硫酸锌均无显着增产作用;华北夏玉米基肥加30kg·hm-2七水硫酸锌明显增产作用而加30kg·hm-2硼砂无显着增产作用;华北冬小麦基肥加30kg·hm-2七水硫酸锌有明显增产作用;在华南水稻上基肥增施75kg·hm-2氧化钙无明显的增产作用。5、以作物施肥产量效应研究结果和复合肥配方优化为基础,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制定出主栽作物的减量施肥方案。在春玉米上;减量施肥处理基肥施用复合肥525kg·hm-2,追施尿素150kg·hm-2,较3种习惯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投入量4.0%-17.2%、增加产量0.1%-10.0%,实现了节肥增效的目的。在冬小麦上,两种减量施肥方案:将小麦基肥由习惯施肥750kg·hm-2减量为600kg·hm-2,或习惯施肥基础上减少追肥用量25%,小麦产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差异均不显着,节肥效果明显。在夏玉米上,复合肥作追肥的施肥方式中,由习惯施肥量的750kg·hm-2减量20%的施肥量,玉米产量无显着变化,节肥增效效果显着;在复合肥基施450kg·hm-2,追施尿素300kg·hm-2基础上,将基肥减量20%同时追肥减量50%的方式,较习惯施肥节肥40.5%,没有造成减产;种肥同播复合肥750kg·hm-2基础上,施肥量减量20%和减量3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3.8%和15.1%。在华南水稻上,在基施复合肥375kg.hm-2或450kg·hm-2基础上,将基肥复合肥减少用量20%或46.0%,未造成水稻减产;在追施尿素225kg·hm-2基础上,追肥减量25%,也能够增加水稻收益。在当前蔬菜习惯施肥量的基础上,蔬菜基施复合肥用量从375kg·hm-2(番茄)或600kg·hm-2(生菜)和750kg·hm-2(辣椒)基础上,减量20%未造成蔬菜减产,增加净收入4.7%-12.3%;在习惯施肥600kg·hm-2基础上,减量20%结合有机肥375kg·hm-2,能够保证小白菜产量。6、最后,土壤供肥能力还影响着作物施肥方式的调整。春玉米一次性施肥和夏玉米种肥同播与分次施肥的产量差异不显着;春玉米一次性施肥时配合适量种肥显着增加玉米产量;冬小麦上一次性施肥显着减产。水稻直播田建议施肥方式是:复合肥375kg·hm-2(基肥),两叶一心期追施尿素150kg·hm-2,后期追施尿素共150kg·hm-2。

夏芳芳[7](2018)在《不同复合肥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肥量大,充足的养分供应是夏玉米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而肥料的施用则是提供养分的关键措施。本试验于2017年分别在安徽省濉溪县南坪镇和宿州市灰古镇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地前茬均为冬小麦,以夏玉米为供试作物,以玉米品种隆平208为材料,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将室内养分分析等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复合肥施用条件下对玉米植株养分、产量及相关构成因子的影响,探究了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旨在找到一个最佳肥料配比的施用方案,为玉米生产中的肥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施用不同复合肥于两个试验田总体上都达到了夏玉米的千粒重、穗粒数、穗重和产量增加的效果。濉溪试验田施用复合肥后增产幅度为71~2186.7 kg/hm2,增产率为0.7%~21.3%;宿州试验田施用复合肥以及增施磷肥后增产幅度为534.8~3751.5 kg/hm2,增产率为4.9%~34.3%;濉溪26-8-6施肥用量在减25%时,玉米获得最高产量为12449kg/hm2,而宿州在同等氮水平的条件下,施用26-8-6并增施磷肥时玉米获得最高产量为14680kg/hm2。锌肥的不同施用方法也使得玉米籽粒锌含量有所不同,表面喷施的效果最高可达到27.84mg/kg,而土施的则为20.22mg/kg。2.随着玉米的生长,不同生育期各复合肥处理的夏玉米叶片氮磷养分含量整体是呈“S”型变化,钾养分含量则基本一直保持着下降趋势。濉溪在化肥减量25%时,可以看到玉米根茎叶中氮磷钾养分的含量与正常施用量的相比是有所降低的;宿州主要是同一氮水平条件下,不同处理间前期玉米叶片氮磷钾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到了收获期差异性不显着(P<0.05)。3.施用复合肥后,对土壤pH起到调节作用,使得濉溪的偏酸性土壤pH增大,宿州偏碱性土壤pH减小。濉溪试验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成熟期基本是呈下降趋势的,宿州试验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成熟期则基本都是是有所增加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是呈增加的趋势;整体以施用26-8-6的效果较好。4.通过濉溪和宿州的试验结果,综合比较不同复合肥施用后对玉米产量、叶片养分和土壤速效养分的效果,可以得出,以施用26-8-6的试验效果较为突出,且在减量25%的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是脲甲醛缓释肥在玉米生长前期养分释放比较慢,后期释放快且释放量大,能更好地满足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也能提高玉米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而达到增产增效。

袁天佑[8](2017)在《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农业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适度减少氮肥的投入量,科学配施化肥等措施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下,通过施用腐植酸减少氮肥用量的氮肥运筹模式,探讨了单施磷钾肥(T1)、常规施肥即单施氮磷钾(T2)、单施腐植酸(T3)、常规施肥+腐植酸(T4)、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T5)和常规施肥减氮30%+腐植酸(T6)6种施肥处理对河南省两个主要生态类型区(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的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利用、作物产量及氮肥增益效应的影响。旨在揭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作物对减氮配施腐植酸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常规施肥减氮15%配施腐植酸(T5)的效果最佳。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以T5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显着低于其他处理3.67%8.88%和0.73%4.91%(P<0.05);而T5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44%、4.58%,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显着增加了5.41%和2.16%、21.76%和9.82%(P<0.05),土壤有效磷增加了4.66%、2.68%,土壤速效钾增加了1.65%、1.84%。豫北潮土区耕层土壤的pH值以T1处理最高,T5处理最低,较T1处理低8.98%(P<0.05),而在豫南黄褐土区不同处理的pH值差异不显着(P>0.05)。2.腐植酸与氮肥配施能有效改善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光合特性,以常规施肥减氮15%配施腐植酸(T5)的效果最佳。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降(Gs)和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却与之完全相反。T5处理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的SPAD值、净光Pn、Gs和Tr最高,而Ci最低,与常规施肥T2处理相比,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增加5.77%32.19%和4.84%61.34%,Pn增加12.08%21.66%和2.21%51.02%,Gs增加8.78%14.97%和16.57%49.70%,Tr增加10.53%26.98%和12.37%27.00%,而Ci降低8.32%24.02%和8.32%30.93%;夏玉米叶片的SPAD值增加4.52%18.98%和6.48%16.58%,Pn增加12.08%21.66%和12.10%22.16%,Gs增加14.29%34.97%和14.38%46.06%,Tr增加14.87%27.02%和14.88%73.28%,Ci降低16.10%40.32%和24.23%40.33%。3.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以有效促进冬小麦和夏玉米植株各器官氮素的吸收和累积,以T5处理效果最佳。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的冬小麦籽粒氮含量和籽粒氮素累积量以及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分别显着增加了24.24%、29.12%、21.96%和23.02%、29.12%、18.92%(P<0.05)。对于夏玉米的籽粒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及地上部总氮累积量而言,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T4处理显着高于T1和T3处理(P<0.05),而较T2处理分别增加1.79%和0.98%、14.69%和5.54%、9.14%和6.11%,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氮肥与腐植酸配施处理下,以T5处理的地上部总氮累积量最高,在两个生态区分别显着高于T4、T6处理1.43%、21.04%和2.56%、18.87%。4.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以T5处理效果最佳。在豫北潮土区和豫南黄褐土区,与T2处理相比,T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6.09%(P<0.05)和0.15%(P>0.05),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74%(P>0.05)和4.55%(P<0.05)。T5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在两个生态区分别较T4、T6处理显着增加了5.29%、6.86%和4.80%、3.68%,而在豫北潮土区,T5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分别高于T4、T6处理1.94%(P>0.05)和25.32%(P<0.05),而在豫南黄褐土区分别比T4、T6处理增加了3.94%和22.25%,差异显着(P<0.05)。对于冬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而言,在两个生态区均以T5处理的最高,分别比T2、T4、T6处理显着增加了82.34%、51.93%、15.89%和67.45%、60.79%、9.27%,且与T2和T4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下夏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在两个生态区分别显着增加了59.86%和52.00%(P<0.05),且明显高于其他配施处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经济效益在两个生态区均以T5处理的最高,分别高于其他施肥处理7.15%64.98%和7.23%64.96%,差异显着(P<0.05)。

熊世武[9](2016)在《长葛市夏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及其专用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具有粮、饲、经、能、果等多元用途,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及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玉米生产上存在施肥过量、施肥方式和时期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造成作物产量降低、土壤环境恶化。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长葛市12个乡镇240户的玉米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夏玉米专用缓释肥、海藻酸包膜缓释BB肥、海藻酸包膜复合肥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长葛市夏玉米高产及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长葛市夏玉米种植总面积为3.73万hm2,平均单产水平为6855 kg·hm-2,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为先玉335、伟科702、阳光99等。89%农户采用大型播种机麦后铁茬抢播,11%农户采用手推式播种镂或人工点播;夏玉米播种量在37.5~45.0 kg·hm-2左右;玉米生产中全市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189 kg·hm-2,116 kg·hm-2,91 kg·hm-2;70%农户选择种肥同播,将肥料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25%农户玉米苗期一次追肥,追肥方式为撒施,极少数两次追肥。由此看出,长葛市夏玉米生产存在肥料配比、施肥时期及追肥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不利于农民增产增收。2、夏玉米专用缓释肥(N-P2O5-K2O:28-10-12,缓释氮比例50%,750 kg·hm-2)一次性施入比等养分普通肥增产5.65%,与等养分普通肥分两次施入(氮肥50%苗期施用,50%大喇叭口期施用)产量无显着差异,较农民施肥增产5.34%;夏玉米专用缓释肥比普通肥氮肥利用率提高4.62~6.62个百分点、农学效率平均提高3.00 kg·kg-1。夏玉米专用缓释肥实现了高产和简化施肥。3、海藻酸复合肥和海藻酸缓释BB肥均能够显着提高夏玉米千粒重、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海藻酸缓释BB肥(N-P2O5-K2O:24-8-10)施用量600 kg·hm-2时,较同养分常规BB肥(750 kg·hm-2)和海藻酸复合肥(750 kg·hm-2)分别增产8.49%和8.98%。海藻酸缓释BB肥用量600 kg·hm-2时具有节肥增效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4、长葛市夏玉米高效施肥配套技术措施如下:选择先玉335、郑单958、浚单20等高产高抗的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根据地力情况种植密度60000~75000株/hm2;提高播种质量,适时灌水保证苗齐,及时间苗定苗;科学施肥,推荐施肥量N 180~210 kg·hm-2、P2O5 6075kg·hm-2、K2O 7590 kg·hm-2,掺混50%左右的包膜氮肥一次性施肥可以实现高产;综合防治玉米叶锈病、青枯病、大斑病、玉米螟、蛴螬等常见病虫害;适时晚收,苞叶发黄后推迟7-10天、籽粒乳线完全消失后收获。

刘举[10](2015)在《高产夏玉米施钾抗倒增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3-2014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粮食高产示范区进行,以夏玉米郑单958和浚单2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夏玉米倒伏率、茎秆形态、茎秆化学物质含量、功能叶片光合荧光特性、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等的影响,探讨了夏玉米施钾抗倒伏和增产效应及其机制,以期为高产夏玉米合理施用钾肥降低倒伏率和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夏玉米施钾抗倒增产效果显着,与不施钾相比较,两年倒伏率分别降低4.16%6.28%和3.28%6.78%,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提高,郑单958两年分别增产9.70%10.23%和6.51%8.24%,浚单29两年分别增产6.80%12.14%和5.63%7.70%。两年平均钾肥利用率为58.50%和51.49%,平均农学效率为8.25和6.72 kg/kg。郑单958施K2O 90 kg/hm2时抗倒效果较好,浚单29施K2O 180 kg/hm2时可获得更好的抗倒效果;均以施K2O 180 kg/hm2时产量最高,施K2O 9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2.夏玉米施用钾肥显着提高功能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叶片电子传递速率(ETR),可达到较低的初始荧光强度(F0),显着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和NPQ)。郑单958施K2O 90 kg/hm2时各项指标均较高,浚单29施K2O 180 kg/hm2时各项指标可达到更高水平。3.高产夏玉米倒伏率与株高、穗位高和第3茎节节间长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第3茎节茎粗、茎皮厚、田间抗拉弯强度和茎秆化学物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产量与穗位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叶片电子传递速率(ETR)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穗位叶初始荧光强度(F0)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和NPQ)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4.施用钾肥提高夏玉米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钾含量,提高茎秆强度,增加茎皮厚,抑制节间伸长,降低株高、穗位高和穗高系数,提高茎秆田间抗拉弯强度,从而提高夏玉米抗倒性。施用钾肥可提高夏玉米功能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和碳氮代谢酶活性,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碳水化合物积累;适量施钾可促进夏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实现夏玉米的进一步增产。

二、夏玉米施用钾肥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玉米施用钾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利用规律
        1.1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限制因素
        1.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规律
        1.2.1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2.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2.3 麦玉轮作模式钾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3 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3.1 黄淮海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4.5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7 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1.8 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磷肥减量技术的应用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0 研究内容
        1.11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收集整合方法
        3.1.2 基于产量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3 基于经济效益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4 基于环境效益最高的施氮肥量的计算
    3.2 田间试验地点
    3.3 田间试验设计
        3.3.1 田间试验种植与管理
        3.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大气氮磷沉降实验设计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黄淮海地区不同生产目标的最优施肥量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磷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4.2.4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2.5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6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2.7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1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含量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玉米氮素含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玉米钾素含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6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3.7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大气氮磷沉降对农田养分平衡的贡献
    4.5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4.5.1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2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氮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3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5.2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植株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5.3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2)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磷钾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1.2.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研究现状
        1.2.3 全膜双垄沟播下的施肥研究进展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2.3.2 植株氮磷钾素吸收及转运指标测定
        2.3.3 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测定
        2.3.4 土壤含水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2.3.5 土壤硝态氮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3.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株高的影响
    3.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茎粗的影响
    3.3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4.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养分转运的影响
    4.3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5.2 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麦-玉轮作体系氮素平衡的影响
        1.2.4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4.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1.2.4.2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磷素和钾素的影响
        1.2.4.3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设计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1 冬小麦籽粒产量
        3.1.3.2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3.1.3.3 籽粒含氮量及蛋白质含量
        3.1.3.4 氮平衡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的影响
        3.2.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2.4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麦-玉轮作体系表观氮素平衡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3.3.2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小麦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
        3.3.3 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调控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3.4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2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3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收获后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3.1 冬小麦产量
        5.1.3.2 土壤养分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2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2 秸秆还田下不同施肥模式对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塿土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磷库的演化
        1.2.2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磷素的形态及有效性
        1.2.3 不同管理措施对团聚作用及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1.2.4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pH变化对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4.1 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下土壤磷素演变特征
        1.4.2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及其对作物磷吸收的贡献
        1.4.3 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1.4.4 施磷量和pH变化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塿土耕层磷素演变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4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和分析
        2.3.1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动态
        2.3.2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比例
        2.3.3 不同土壤管理塿土耕(表)层土壤全磷、无机磷、有机磷动态
        2.3.4 不同土壤管理塿土耕(表)层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比例
    2.4 讨论
        2.4.1 长期施肥塿土磷素演变
        2.4.2 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塿土磷素演变
    2.5 小结
第三章 小麦/休闲体系长期施肥对小麦磷吸收和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2.4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长期施肥对小麦磷吸收的贡献
        3.3.2 长期施肥对耕层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3.3.3 磷形态有效性及其与磷表观平衡的关系
    3.4 讨论
        3.4.1 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4.2 长期施肥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3.4.3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
        3.4.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转化的影响
        3.4.5 土壤磷形态对作物吸磷量的贡献
    3.5 小结
第四章 小麦/玉米体系长期施肥对塿土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4.2.4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和分析
        4.3.1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法测定磷形态对比
        4.3.2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小麦磷吸收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4.3.3 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土壤磷形态与磷表观平衡的关系
    4.4 讨论
        4.4.1 不同磷素分级方法的比较
        4.4.2 蒋柏藩-顾益初法和Tiessen-Moir法磷形态的有效性
        4.4.3 不同轮作方式塿土磷形态影响的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肥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计算及分析
    5.3 结果和分析
        5.3.1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5.3.2 耕层土壤无机磷形态和有机磷形态
        5.3.3 耕层土壤团聚体无机磷形态和有机磷形态
        5.3.4 长期施肥塿土耕层土壤团聚体磷固存
        5.3.5 耕层土壤团聚体中固存磷形态和有机碳的关系
        5.3.6 耕层土壤团聚体磷形态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5.4 讨论
        5.4.1 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5.4.2 长期施肥对磷在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壤管理措施对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4 数据计算及分析
    6.3 结果和分析
        6.3.1 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塿土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6.3.2 耕层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
        6.3.3 团聚体及粉粘粒组分中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
        6.3.4 长期土壤管理磷形态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
        6.3.5 团聚体中磷含量与有机碳的关系
        6.3.6 团聚体磷形态与土壤磷形态的关系
    6.4 讨论
        6.4.1 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磷形态的影响
        6.4.2 长期施肥对磷在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6.4.3 长期土壤管理对团聚体中磷形态的影响
        6.4.4 不同土壤管理对磷在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施磷对不同肥力和PH值塿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实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2.4 数据计算及分析
    7.3 结果和分析
        7.3.1 施磷对不同pH值和肥力塿土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7.3.2 施磷对低肥力土壤不同pH值条件下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3.3 施磷对中肥力土壤不同pH值条件下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3.4 施磷对高肥力土壤不同pH值条件下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4 讨论
        7.4.1 不同肥力土壤和pH值条件下肥料磷的有效性
        7.4.2 施磷对不同肥力和pH值条件下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7.4.3 肥力磷在不同肥力和pH值条件下的转化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8.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分层施肥对夏玉米土壤和植株养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施肥方式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1.2.3 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施肥方式对玉米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2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土壤养分
        2.3.2 植株养分
        2.3.3 净光合速率(Pn)
        2.3.4 叶面积指数(LAI)
        2.3.5 SPAD值
        2.3.6 干物质积累及分配
        2.3.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 数据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土壤养分的影响
        3.1.1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1.2 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1.3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1.4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1.5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2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植株养分的影响
        3.2.1 对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2 对植株氮素的转运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3.2.3 对植株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4 对植株磷素的转运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3.2.5 对植株钾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6 对植株钾素的转运和生产效率的影响
    3.3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对夏玉米LAI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
        3.3.2 对夏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3.4.1 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2 对夏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的影响
    3.5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6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分层施肥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2 分层施肥模式对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3 分层施肥模式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4.5 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6)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1 复合肥定义与分类
        1.1.2 世界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3 中国复合肥发展历史与现状
        1.1.4 中国复合肥企业和流通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我国复合肥工艺与产品
        1.2.1 团粒法工艺与产品
        1.2.2 高塔法工艺与产品
        1.2.3 硫酸氢钾法工艺与产品
        1.2.4 硝酸氨化法工艺与产品
    1.3 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与农业评价
        1.3.1 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3.2 不同工艺复合肥产品的农业评价
    1.4 施肥的产量效应研究与复合肥合理施用
        1.4.1 施肥的产量效应
        1.4.2 复合肥的合理施用
        1.4.3 复合肥与减量施肥
    1.5 复合肥配方研究
        1.5.1 复合肥农艺配方的确定
        1.5.2 复合肥生产配方的确定
        1.5.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复合肥配方
    1.6 中微量元素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8.1 施肥复合化率及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1.8.2 不同工艺复合肥的农学评价
        1.8.3 肥料在东北春玉米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4 肥料在华北冬小麦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5 肥料在华北夏玉米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6 肥料在华南水稻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1.8.7 复合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1.8.8 复合肥在蔬菜上科学施用与减量施肥技术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肥复合化率及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农户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2.2 宏观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农户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3.2 农户施肥复合化率现状
        2.3.3 农户施肥养分投入量现状与变化分析
        2.3.4 宏观复合肥消费现状与变化分析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工艺复合肥的农学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比较
        3.2.2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理化性质比较
        3.2.3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产品理化性质比较
        3.3.2 进口复合肥与国产复合肥在叶菜上产量效应比较
        3.3.3 不同国产工艺复合肥理化性质比较
        3.3.4 不同工艺国产复合肥在作物上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肥料在东北春玉米上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4.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4.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春玉米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4.2.4 减量施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4.2.5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的肥效试验
        4.2.6 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科学方法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4.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4.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春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4.3.4 减量施肥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4.3.5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产量效应
        4.3.6 东北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的科学方法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肥料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5.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5.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冬小麦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5.2.4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5.2.5 冬小麦土壤供氮磷钾能力研究
        5.2.6 冬小麦氮肥前移一次性施肥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5.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5.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冬小麦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5.3.4 减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5.3.5 冬小麦土壤供肥能力研究
        5.3.6 氮肥前移一次性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5.4 小结
    5.5 讨论
第六章 肥料在华北夏玉米上产量效应及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6.2.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6.2.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夏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6.2.4 减量施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6.2.5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6.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6.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夏玉米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6.3.4 减量施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6.3.5 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6.4 小结
    6.5 讨论
第七章 肥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与减肥增效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7.2.2 氮磷钾在早稻上的产量效应试验
        7.2.3 应用肥料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早稻复合肥配方及优化施肥技术
        7.2.4 减量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7.2.5 直播水稻复合肥科学施用技术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农学效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7.3.2 不同时段氮磷钾在华南早稻上的产量效应与变化
        7.3.3 应用施肥产量效应田间校验法制定华南早稻复合肥配方并优化施肥
        7.3.4 减量施肥对华南水稻产量的影响与减肥增效技术
        7.3.5 直播水稻复合肥施用技术
    7.4 小结
    7.5 讨论
第八章 复合肥配施中微量元素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产量效应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镁、锌在东北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2.2 锌、硼在华北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2.3 锌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
        8.2.4 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镁、锌在东北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3.2 锌、硼在华北夏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8.3.3 锌在华北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
        8.3.4 钙在华南水稻上的产量效应
    8.4 小结
    8.5 讨论
第九章 复合肥在蔬菜上科学施用与减量施肥技术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复合肥作水冲追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2.2 复合肥作基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2.3 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 结果与分析
        9.3.1 复合肥作水冲追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2 复合肥作基肥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3.3 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时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9.4 结论
    9.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不同复合肥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肥及专用复合肥在玉米生产中的施用现状
        1.2.2 复合肥及专用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3 复合肥及专用复合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2.4 复合肥及专用复合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5 基于化肥减量的专用复合肥配方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概况
    1.3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玉米产量及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3.2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玉米穗农艺性状的影响
        2.3.3 施用锌肥对玉米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2.3.4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玉米养分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濉溪玉米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3.3.2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濉溪玉米茎秆养分含量的影响
        3.3.3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濉溪玉米根部养分含量的影响
        3.3.4 施用不同复合肥对宿州玉米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配比复合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复合肥对濉溪试验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不同复合肥对宿州试验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实践研究成果
致谢

(8)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腐植酸的概述
    1.2 腐植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1.2.1 改良培肥土壤
        1.2.2 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1.2.3 提高作物产量
        1.2.4 提高作物品质
        1.2.5 刺激作物生长
        1.2.6 提高作物抗逆性
    1.3 氮肥的合理施用及损失现状
        1.3.1 氮肥施用现状
        1.3.2 氮肥利用率现状
        1.3.3 氮肥损失现状
        1.3.4 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迁移
        1.3.5 氮肥的合理施用
第二章 研究内容、试验设计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2.1.2 作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2.1.3 作物氮素吸收及其利用研究
        2.1.4 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试验区概况
        2.3.1 豫北潮土区
        2.3.2 豫南黄褐土区
    2.4 材料与方法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
        2.4.3 主要测定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3.4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5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6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3.7 小结
        3.7.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7.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7.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影响
        3.7.4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7.5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7.6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pH的影响
第四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4.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主要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叶片SPAD值的影响
        4.2.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主要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小结
        4.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第五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5.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植株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5.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植株各部位氮累积量的影响
        5.1.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2.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植株各部位氮含量的影响
        5.2.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植株各部位氮累积量的影响
        5.2.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3 小结
        5.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第六章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6.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6.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6.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6.3 小结
        6.3.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6.3.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七章 讨论和结论
    7.1 讨论
        7.1.1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1.1.1 土壤容重
        7.1.1.2 土壤化学性质
        7.1.2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7.1.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7.1.4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7.1.5 作物对减氮配施腐植酸的响应
    7.2 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导师简介

(9)长葛市夏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及其专用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河南省夏玉米生产现状
        1.1.1 河南省夏玉米播种面积
        1.1.2 河南省夏玉米单产水平
        1.1.3 河南省夏玉米总产量
    1.2 河南省夏玉米施肥现状
        1.2.1 河南省化肥施用现状
        1.2.2 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中肥料施用存在的问题
    1.3 新型肥料研究进展
        1.3.1 新型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2 新型肥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3.3 新型肥料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3.4 新型肥料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1.4 海藻酸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4.1 养分均衡,增产效果明显
        1.4.2 含有大量抗病因子,增强作物抗逆性
        1.4.3 活性成分高,植物易吸收
        1.4.4 改善土壤微环境
        1.4.5 安全无公害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长葛市夏玉米生产现状调查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内容
    3.2 试验研究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4 相关指标计算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长葛市夏玉米生产现状
        4.1.1 长葛市夏玉米品种
        4.1.2 长葛市夏玉米施肥量
        4.1.3 长葛市夏玉米追肥比例
        4.1.4 长葛市夏玉米产量
        4.1.5 长葛市夏玉米投入额
        4.1.6 长葛市夏玉米生产的产投比
        4.1.7 长葛市夏玉米化肥用量与产量的关系
        4.1.8 长葛市夏玉米调查分析小结
    4.2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效应研究
        4.2.1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2.3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2.4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5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效应小结
    4.3 海藻酸包膜肥效应研究
        4.3.1 海藻酸包膜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海藻酸包膜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3 海藻酸包膜肥对夏玉米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3.4 海藻酸包膜肥对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4.3.5 海藻酸包膜肥效应小结
5 讨论
    5.1 长葛市夏玉米产量与施肥关系
    5.2 夏玉米产量与夏玉米专用缓释肥的关系
    5.3 夏玉米海藻酸包膜肥的应用前景分析
6 结论
    6.1 长葛市夏玉米生产与施肥现状
    6.2 夏玉米专用缓释肥是实现增产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6.3 海藻酸包膜肥不同用量增产效果不同,是未来可以推广的新型肥料品种
    6.4 长葛市夏玉米高效施肥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高产夏玉米施钾抗倒增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钾与夏玉米抗倒性
        1.1.1 夏玉米倒伏类型及影响因素
        1.1.3 施钾对夏玉米倒伏的影响
    1.2 钾与夏玉米生长
        1.2.0 玉米茎秆与倒伏的关系
        1.2.1 施钾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1.2.2 夏玉米对钾的吸收分配
        1.2.3 施钾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4 施钾对夏玉米养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1.2.5 施钾对夏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1.2.6 施钾对夏玉米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1.2.7 施钾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2.8 施钾对土壤速效钾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设计
    3.3 技术路线
    3.4 供试品种及田间管理
    3.5 供试肥料
    3.6 测定项目及方法
        3.6.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6.2 茎秆形态的测定
        3.6.3 田间抗拉弯强度的测定
        3.6.4 茎秆化学物质含量的测定
        3.6.5 田间倒伏率调查
        3.6.6 玉米叶片光合荧光参数测定
        3.6.7 SPAD值测定
        3.6.8 主要酶活性测定
        3.6.9 成熟期植株样品处理与分析
    3.7 相关指标计算
    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夏玉米施钾抗倒伏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4.1.1 施钾对夏玉米倒伏率的影响
        4.1.2 施钾对夏玉米株高及穗位高的影响
        4.1.3 施钾对夏玉米抗倒伏形态特征的影响
        4.1.4 施钾对夏玉米田间抗拉弯强度的影响
        4.1.5 施钾对夏玉米茎秆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4.1.6 施钾对夏玉米茎秆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4.1.7 施钾对夏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1.8 施钾对夏玉米茎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9 施钾对夏玉米茎秆钾含量的影响
    4.2 施钾对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4.2.1 施钾对夏玉米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施钾对夏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3 施钾对夏玉米功能叶片SPAD的影响
        4.2.4 施钾对夏玉米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2.5 施钾对夏玉米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2.6 施钾对夏玉米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4.3 施钾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3.1 施钾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4.3.2 施钾对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4.3.3 施钾对夏玉米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3.4 夏玉米钾肥利用效率
        4.3.5 施钾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4 夏玉米抗倒性和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4.1 倒伏率与茎秆形态相关性
        4.4.2 倒伏率与茎秆化学物质含量相关性
        4.4.3 夏玉米产量与功能叶片光合参数相关性
        4.4.4 夏玉米产量与功能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性
5 讨论
    5.1 合理施钾提高夏玉米抗倒性
    5.2 科学施钾实现夏玉米进一步增产
    5.3 科学施钾提高夏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5.4 因品种科学和密度科学施钾值得进一步研究
6 结论
    6.1 夏玉米施钾抗倒伏效应及其机理
    6.2 施钾提高了夏玉米生理特性
    6.3 夏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及钾肥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工作及成绩

四、夏玉米施用钾肥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D]. 单旭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双垄沟播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影响[D]. 周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秸秆还田和化肥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王新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塿土磷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D]. 金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分层施肥模式对夏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宫宇.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复合肥区域配方优化及其肥料效应研究[D]. 贾可.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7]不同复合肥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D]. 夏芳芳.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8]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增产效应及机理研究[D]. 袁天佑.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9]长葛市夏玉米生产现状调查及其专用肥效应研究[D]. 熊世武.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10]高产夏玉米施钾抗倒增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刘举.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夏玉米施钾肥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