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修养

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修养

一、指导学生自省自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瑜[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状况直接影响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在劳动观念淡化,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品德退化,劳动习惯弱化,劳动情怀缺失等。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为题展开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问题进行概述。在对新时代、劳动、劳动精神、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章,主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主要存在学校培育主体责任不明,培育平台不多,内容形式单调;缺乏劳动精神培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家庭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熏陶不够;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自育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同时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学校重视不够,培育机制不够健全;社会熏陶不够,陶冶化育较为欠缺;家庭教育不力,重智轻德较为突出;学生自省缺失,劳动意识较为淡薄。第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对策。文章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五个层面,就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对策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强调党和国家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和资源整合;突出学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主导功能,明确劳动精神培育主体,拓宽劳动精神培育平台,丰富劳动精神培育内容,创新劳动精神培育形式;重视社会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环境影响,为学校组织劳动实践提供场所,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熏陶作用,身先示范弘扬劳动精神,创设条件培育劳动精神,巧用家风培育劳动精神;大学生要在劳动精神培育中发挥好自育作用,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秉持正确的劳动态度,培育优良的劳动品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高尚的劳动情怀。

吴聪聪[2](2019)在《“自育”理念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以信阳市羊山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自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这是“自育”理念的提出者何炳章先生所做的界定。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通过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能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自育”理念主要有7种形式。分别为“’四个主人’活动开展模式”、“’引导自学’课堂结构践行模式”、“课外阅读指导模式”、“早餐睡眠保证模式”、“每天锻炼坚持模式”、“自学一样乐器引导模式”、“’自育自学’情况个案分析模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外向内的问题上,“自育”转变的是学生从内在主动学习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人们最重视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是所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埋没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国在持续不断地推进课程的改革。而“自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主动的学习,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起辅助作用。“自育”指导下的课堂能够真正的转变学生。信阳市羊山中学借鉴“自育自学”理论中的“自育”理念和实施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等,坚守教育的原点,为实现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不懈追求。本文将重点通过对羊山中学借鉴“自育”理论指导下实施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其实践的优点与不足,并对“自育”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在分析“自育”理念指导下的羊山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时,用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方法来分析“自育”理念在不同经历的主体中有什么样不同的实现的参考,用这些例子来进一步探求如何提高“自育”在个人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自育”理念的首次提出及发展历程。详细介绍“自育”理念提出的背景,“自育”理念提出之初旨在解决的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自育”理念提出之后对语文课堂的指导作用,“自育”理念提出后的发展阶段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内容,社会各界对“自育”理念的关注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着重介绍“自育”理论在信阳市羊山中学的实践。羊山中学借鉴的主要是“自育”理念的指导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自学、小组互学、知识展示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致力于转变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提高学生进行主动的自我学习的能力。第三部分,运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分别对教师、家长、学生所分享的故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自育”在羊山中学的实践情况,总结“自育”在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表现,总结“自育”在不同主体中相同和不同的应用价值,探究出如何优化“自育”对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生活的指导。第四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用调查数据分析“自育”在羊山中学的师生间普及和应用的情况,并且进行得失分析,得出“自育”理念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确实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长久的人生发展有指导作用的结论。第五部分,探究在新课改背景下,根据“自育”在羊山中学实践得出的结论,“自育”确实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率,但“自育”也需要适应语文学科最新的发展需求,于是我针对性的提出了“自育”理念在语文学科应用的新建议,对于目前研究较少的其他学科如何应用“自育”理念提出了尝试性的发展建议。

蒋广学,张勇,王志杰[3](2016)在《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把开掘和提升青年的主体性作为价值目标,使网络思政教育领时代风气之先。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不断被重新界定,社会网络化和青年化的趋势愈发彰显。注重教育尤其是网络时代育人事业的复杂性、全局性和系统性。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深度融入世界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刻影

丁静[4](2017)在《二程教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家思想的新儒学,其中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程颢、程颐,世称“二程”,是理学的奠基人,在理学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朱熹对二程非常推崇。二程教化思想推广于官方、普及于民间,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同于其他大儒的独特性。论文以“教化”思想为主线,研究二程对皇帝、官吏、庶民的分类分层教化,深入剖析二程的“教育”与“化成”方法的综合运用效果,挖掘二程教化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二程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其哲学观。二程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天理”本体论,确立了理学的核心话题,论证君主专政思想的合理性、正确性。二程强调“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将天理落实到人伦修养等价值层面,突出内心的性命之道,完成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修养论的发展转变。二程的“知先行后”说,引发后世关于知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实现思想的哲学突破。二程提出“二重人性论”,探讨人性的善恶以及如何变化气质,表明人有自我完善的可能性,更说明对人进行教化的必要性。二程教化思想主要内容体现在对皇帝、官吏、庶民的分类分层教化。二程以“天理”为核心,以“教化”为主线,提出了君道、臣道、民道的教化思想。皇帝要以“理”治国、官吏要以“理”忠君、庶民要以“理”抑欲。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封建社会长治久安,二程提出了以理义治国,强化君主权力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政治思想,担负起政治教化的使命和责任。北宋优礼士大夫,二程曾多次上书皇帝,规劝皇帝提升道德水准、实施王道治国,从而实现政治理想。规劝统治者不能依靠愚民政策维持封建统治,要在政治上重民、经济上养民的基础上,才能对庶民推行道德教化。二程突破传统的历史偏见,认识到人民的作用,从而提出了重民的思想,民是可明可顺可教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是一个较大的历史进步。二程强调通过淳厚的民风民俗,使外在的“三纲五伦”之礼,在教化中逐渐地内化为自觉的心理要求、本能服从,从而培养出具有理想性、责任感的道德人格。对于天理人欲的关系问题,二程明显地是以贵义、利为基本伦理倾向,强调应该通过主观的内省反思来抑制私欲。二程教化思想的具体实施是注重“教育”和“化成”方法的内外兼重、协调统一。二程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为治国之本,进行国家官方、民间学校、家庭蒙学等系统教育,实践教育公平,推行民间教化。二程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探究义理之学,强调自我修养,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北宋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的主要教育机构有州县学和书院。二程创办书院式的民间教化组织,通过讲学活动,宣传德行教化,对于推进教化思想的社会化、民间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广大民众受益。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家风等都起着严格的教化作用,家规族法、乡约是更具民间色彩的儒学教化途径。“化”是内在的自我修养,通过礼乐感化、刑罚规化、自我内省等方式,养成道德品质,形成道德自律。二程推崇伦理教化思想,明确要求个体要按照礼乐的规范行事,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当然,在维持封建统治的过程中,二程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也不轻视刑罚,二者相互补充和兼顾。肯定法律的重要性,刑罚也是教化的一种方法。在长期教化实践中,二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且极力倡导主体的个人修养和自觉约束,主张读书要思考,要通过经常性、诚敬地内心反省,实现敬畏自律。总之,二程教化思想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追求理想化的人格、走向民间的多样化教化途径,道德教化思想中与现代性、民族性相适应的教化功能,仍可以上升到理论的普遍原则高度,塑造民族成员共同的本质存在、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化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积极发挥教化思想的正面引导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自我教育的全员育人模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践行起引领方向、教化育人、治国理政的作用。

蒋广学,王志杰[5](2016)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年思想教育的传承创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社会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兴起,青年思想教育事业面临基础、方向和方法的挑战。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须把握教育环境、教育内涵、教育主客关系的变化特征,从尊重青年的自我意识和成长规律出发,把开掘和提升青年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作为重要目标;立足当代,着眼未来,返诸传统,以青年成长发展为中心,培育造就网络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何玉海[6](2008)在《论服务德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中作用不可替代。然而,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与教育范式在悄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与“教育全球化”的冲击,德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更是步履维艰。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面对德育困惑,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德育。如何走出困境,这是教育界在一直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然而,什么样的德育才能真正体现对“人”的最大尊重,才能反映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才更为科学有效?“服务德育”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服务德育”,不同于“大德育”,也不是“小德育”。服务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采取言传、身教等多种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活交往、管理工作以及环境养育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一种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学习者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一种德育理念,其基础是“教育服务观”。“教育服务观”,即“教育为学习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过程。服务德育实际上就是本真的德育,就是应然的德育!“论服务德育”,在充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沿着一条严谨的逻辑线路,系统地研究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基于“教育服务观”的德育理论体系——服务德育理论体系: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本质内涵。“服务德育”中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根据组织功能学原理,把学校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看作是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把教育工作者看作“提供教育服务者”(服务者)、“导师”、“帮助者”、“促进者”,而把学生看作“教育服务的接收者”、“学习者”、“顾客”。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以帮助和促进其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学校德育需要树立“教育服务观”,实现观念的转换。一是,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向“服务组织”的转变;学校产品由“学生”向“教育服务”的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学生角色由“产品”向“顾客”的转变。二是,变更“四个关系”,即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三是,确定“四个责任”,即学校责任为学生服务;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家长责任抚育学生健康均衡成长;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德育是全新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可测量可实现的德育目的。“为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持续改进的服务,让学生满意”是服务德育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既可测量又可以实现。“为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社会(包括家长、用人单位、国家等)需要的某种品格服务,让社会满意”,是服务德育的间接目的。间接目的是通过学生,也只能通过学生才能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达到直接目的。服务德育目标是可测量可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德育服务的质量预先设定的标准或要求”,这就是学校德育的直接目标,这一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是可测量且可实现的。“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社会、国家需要的某种人才的品格生成与发展”,这是学校德育的间接目标,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学生,并且由学生来实现。学校德育只能确保实现直接目标。服务德育原则是牵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魂。在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德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应遵的十大德育原则,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与“促进”作用。学生在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原则,学生自我教育应遵循四大德育准则。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遵循这些原则,这本身也是德育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方法是各种方法的适宜优化和有效运用。服务德育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德育目的,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基本原则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时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以及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在自我教育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和遵循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服务德育的方法是在德育原则指导之下,一个由“教育工作者采用的具体德育方法”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构成的德育方法体系。服务德育“有法,但无定法”,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妥当与否。因此,方法要因时、因地、因情、因境不断调整、持续改进。服务德育途径是客观存在的,要适时发掘与有效利用。服务德育途径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采取适宜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与学生在接受德育服务并生成和发展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中,客观上须经历的路径或渠道。德育的途径很多,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往往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能奏效,要适时发掘和有效利用才是。服务德育内容是一切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实质性媒介物。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政治态度、世界观、法制意识以及身心健康准则等的实质与意义,服务德育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不同的内容模块构成。服务德育理论是一个体现教师职业服务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教育服务观”为支撑,同时运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系统的方法”,从教师职业实现过程入手,设计了一个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模型”,并整体建构了服务德育理论体系。总之,服务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服务德育,才能真正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以及人格尊严还给了学生,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一句话,服务德育就是本真的德育,应然的德育。

陈林[7](2017)在《从《论语》“内省观”看当代学生的道德自育》文中提出当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论语》中体现的"内省观"中找到解决对策,应在《论语》的内省德目中完善道德自育内容;走上"内省"正途,用活自育方法;激活"内省"动力,持续促进道德自育。

李晓波[8](2005)在《中学历史教学创建自我教育档案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档案的使用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图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使用学习档案结合起来,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依托,创建中学历史教育档案。探索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其次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最后,是挖掘学习档案的巨大潜能,使其除发挥评价功能外,更能充分发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功能。运用实验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创建五种类型的自我教育档案,即课堂学习反思档案、自主学习档案、研究性学习档案、第二课堂活动档案和课外阅读档案。课堂学习反思档案是立足于历史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预期目标设计课堂学习反思卡,最后汇集一个学期以来每堂历史课的反思卡而形成的自我教育档案。自主学习档案立足于课外对教材的自学,是引导学生记录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过程而建立的自我教育档案。研究性学习档案是在新课程极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将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而形成的自我教育档案。第二课堂活动档案是在学生自己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上,将整个活动记录下来而形成的自我教育档案。课外阅读档案立足于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是学生记录整个阅读过程而建立的自我教育档案。以上五种中学历史自我教育档案的创建虽然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但教师在其过程中的策略性指导是档案创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本文还重点阐述了创建中学历史自我教育档案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问题。另外,本文还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建自育档案存在教师负担加重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最后认为:中学历史自我教育档案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具有很大的功能,值得推广,但是在某些方面仍需探讨。

刘硕[9](2020)在《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文中认为青年朝气蓬勃、满腔热血,是最具拼搏精神的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关爱和领导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身上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信息多样化等复杂的国际形势,青年正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诱惑、更加艰巨的挑战。对此,为了鼓励并引导青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勇敢肩负起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年以及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当前,加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对于指导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针对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这一课题,对其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综述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针对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论述。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中梳理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容,主要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个方面。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并提炼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特点,主要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当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供一些创新思路,为新时期青年思政教育工作增添新动力。第四部分:对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当代启示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理论遵循、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实践指导、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

张国彪[10](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要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需要青年一代添砖加瓦,肩负青春责任。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之责在于育人。“教育应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在中国精神、得以持续长久在中国精神、得以提振“精气神”在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庚子之初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彰显的中国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对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展开研究,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研究视角,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中国精神培育为研究重点,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在前人及众多学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精神分别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相关理论基础、价值意蕴、当代境遇、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索。第一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是实践,也是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底蕴;中国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两者具有较强的契合点。据此,分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提出的强化“类”思维、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文化自为、突显改革创新精神等新要求。第二章,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在国家层面,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为实现世界梦贡献中国智慧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起中国之责;在社会层面,有利于更好担当铸魂育人使命,提高中国精神培育实效;在个人层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强化“功崇惟志”的坚定意识、增强“上下而求索”的学习本领、锤炼“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第三章,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当代境遇。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面临协调中国精神民族性与人类命运世界性的矛盾、超越思维局限增强学生对国外思维的理性认知、警惕多种错误社会思想淡化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等挑战;存在中国精神培育系统失衡、中国精神培育内容与人类命运融合度低、教师队伍人员杂糅显露质量瓶颈、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淡薄等问题。第四章,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策略。针对培育的当代境遇,应当抓准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着力点;用大国担当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等丰富培育内容;从政治底线、理论素养、示范引领等方面构建中国精神培育教师队伍;以创设培育途径筑牢育人共同体。

二、指导学生自省自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省自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 选题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 新时代
        (二) 劳动和劳动精神
        (三)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第三章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关于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现状
        (一)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二)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学校重视不够,培育机制不够健全
        (二) 社会熏陶不够,陶冶化育较为欠缺
        (三) 家庭教育不力,重智轻德较为突出
        (四) 学生自省缺失,劳动意识较为淡薄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优化
    一、强调党和国家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顶层设计
        (一) 政策引领
        (二) 制度保障
        (三) 资源整合
    二、突出学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主导功能
        (一) 明确劳动精神培育主体
        (二) 拓宽劳动精神培育平台
        (三) 丰富劳动精神培育内容
        (四) 创新劳动精神培育形式
    三、重视社会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环境影响
        (一) 为学校组织劳动实践提供场所
        (二) 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三) 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四、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熏陶作用
        (一) 身先示范弘扬劳动精神
        (二) 创设条件培育劳动精神
        (三) 巧用家风培育劳动精神
    五、大学生要在劳动精神培育中发挥好自育作用
        (一) 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
        (二) 秉持正确的劳动态度
        (三) 培育优良的劳动品德
        (四)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 塑造高尚的劳动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2)“自育”理念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以信阳市羊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自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第2章 “自育”理念在羊山中学的实践
    2.1 管理自育
    2.2 教师自育
    2.3 学生自育
第3章 羊山中学教学“自育”案例叙事探究
    3.1 教师自育案例叙事探究
    3.2 家长自育案例叙事探究
    3.3 学生自育案例叙事探究
第4章 羊山中学“自育”实践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调查问卷的拟题与调查方式
    4.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5 “自育”理念实践的优缺点分析
    4.6 新课改背景下“自育”理念新方式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全环境育人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
    1.网络社会的形成与高校育人的变革
    2.从“三全育人”到“四全育人”的传承性和变革性
    3.从“教育场域”到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探讨
    4.从“信息—观念—价值—行为”链条到教育本质的探讨
    5.从“全环境育人”到“青年主体性”的探讨
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主体性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追问
    1.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变迁
    2.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变革
    3.网络信息时代教育的本质特征与青年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4.从“融入·节制·创造”到“自信·自省·自育”的实践探索和模式创新
    5.从“主导性”到“引导性”“辅导性”的变化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调整完善
高校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与青年自我教育的现实性的形成
    1.社会青年化现象与青年网络化现象对青年话语权的伸张与重塑
    2.青年网络流行语言的现实传播、观念影响与代际教育
    3.青年网络文化对青年自我教育的主要影响
    4.青年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政教育的主要冲击
    5.全环境育人与青年主体性在教育主客体关系模式中的辩证统一

(4)二程教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价值及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二程生平及教化思想的形成
    2.1 二程的生平与着作
        2.1.1 二程的生平经历
        2.1.2 二程的主要着作
    2.2 二程教化思想的时代背景
        2.2.1 社会政治矛盾
        2.2.2 经济文化发展
    2.3 二程教化思想的体系渊源
        2.3.1 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发展
        2.3.2 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吸收
3 二程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3.1 天理论
        3.1.1 天理的涵义
        3.1.2 理与气、道、心
    3.2 认识论
        3.2.1 格物致知
        3.2.2 知先行后
    3.3 人性论
        3.3.1 天命之性
        3.3.2 气质之性
    3.4 工夫论
        3.4.1 识仁定性
        3.4.2 主敬集义
4 二程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君道教化
        4.1.1 王道治国
        4.1.2 亲贤治吏
        4.1.3 重民爱民
    4.2 臣道教化
        4.2.1 忠君之道
        4.2.2 修己之道
    4.3 民道教化
        4.3.1 民风民俗
        4.3.2 天理人欲
5 二程教化思想的具体实施
    5.1 “教育”途径
        5.1.1 官学推广
        5.1.2 民间普及
        5.1.3 家学渊源
    5.2 “化成”方法
        5.2.1 礼乐感化
        5.2.2 刑罚规化
        5.2.3 自省内化
6 二程教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
    6.1 二程教化思想的特点
        6.1.1 天理论基础
        6.1.2 分类分层教化内容
        6.1.3 自省内化方法
    6.2 二程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6.2.1 二程教化思想的继承发展
        6.2.2 二程教化思想的消极方面
    6.3 二程教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6.3.1 立德树人的根本性
        6.3.2 文化育人的凝聚性
        6.3.3 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6.3.4 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互联网+”环境下青年思想教育的传承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环境下青年思想教育如何可能
    (一)时代困惑
        1.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内涵转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
        2. 传统教育面临变局:从主客二元到多元主体、从封闭环境到开放时空
        3. 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崛起:网络时代与自我学习的风险
    (二)曲折探索
        1. 主体间性:寻找平等互动的尝试
        2. 翻转课堂:①
对青年主体性的认可
        3. 全环境育人:对网络时代青年教育的思考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需要怎样的思想教育
    (一)拷问教育内涵的变化
        1. 关于思想教育的本质链条
        2. 关于主客体的关系调整
        3. 如何重构教育环境
    (二)追问青年培养的方向
        1. 关于融入:我们如何认识当前这个时代
        2. 关于节制:我们如何认识青年的局限
        3. 关于创造:我们如何认识当代青年的教育成长和未来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思想教育的传承创新
    (一)返诸传统
        1. 信息如何转化为知识
        2.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3. 教育与教化的差异
        4. 立人与育人的统一
    (二)传承创新
        1. 明辨时代方位
        2. 调整主客体关系
        3. 开掘青年主体
        4. 寓传承于创新

(6)论服务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0.1.1 论文题释与问题之域
        0.1.2 服务德育提出的背景
    0.2 服务德育研究的意义
        0.2.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意义
        0.2.2 服务德育研究的实践意义
    0.3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0.3.1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的
        0.3.2 服务德育研究的目标
    0.4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0.4.1 服务德育研究的内容
        0.4.2 服务德育研究的框架
    0.5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0.5.1 服务德育研究的思路
        0.5.2 服务德育研究的方法
    0.6 服务德育研究的依据
        0.6.1 服务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0.6.2 服务德育研究的法律法规依据37
        0.6.3 服务德育研究的标准依据
第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现状41
    1.1 服务德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1.1.1 国外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1
        1.1.2 国内有关服务德育理论的研究42
    1.2 有关服务德育思想的理论
        1.2.1 西方的“学生中心论”44
        1.2.2 我国的“人本”教育思想
    1.3 服务德育的理论实践
        1.3.1 国外实践55
        1.3.2 国内实践57
第2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内涵62
    2.1 服务德育:本真的学校教育观62
        2.1.1 德育的本质及其地位
        2.1.2 服务德育的概念与内涵71
        2.1.3 服务德育的构成要素
        2.1.4 服务德育观与现行德育观的区别
    2.2 服务德育:教育为学习服务的新发展
        2.2.1 学校教育由追求内部效能到追求外界效能
        2.2.2 学校教育由追求外界效能到追求未来效能
        2.2.3 学校教育由培养人才到为学习服务
    2.3 服务德育:学校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变
        2.3.1 “以教师为中心”范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范式的转变
        2.3.2 “面向结果”范式向“面向过程”范式的转变90
        2.3.3 “讲授教育”范式向“服务教育”范式的转变92
第3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教育理念94
    3.1 服务德育对教育角色的定位
        3.1.1 学校角色:由事业单位到“服务组织”
        3.1.2 学校产品:由“学生”到“教育服务”
        3.1.3 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到“服务者”
        3.1.4 学生角色:由“产品”到“顾客”
    3.2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关系的理解
        3.2.1 校生关系:由主与从到双方契约合作113
        3.2.2 师生关系:由支配与被支配到二者平等
        3.2.3 教学关系:由主与辅到辅与主的归位121
        3.2.4 教育教学关系:由相互分离到二者回归一体126
    3.3 服务德育对学校教育中责任的认识
        3.3.1 学校责任: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3.3.2 教师职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131
        3.3.3 学生责任:自主创新性学习
        3.3.4 家长责任:辅助学生健康均衡成长
        3.3.5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4 学校服务德育运行的基本原理141
        3.4.1 服务德育的运行过程
        3.4.2 服务德育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144
        3.4.3 服务德育过程运行注意事项
第4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实证研究151
    4.1 问卷研究与结果151
        4.1.1 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描述统计结果
        4.1.2 不同身份者教育理念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
    4.2 访谈研究与结果158
        4.2.1 采访对象与访谈目的
        4.2.2 访谈结果159
    4.3 案例:一堂体现“教育服务观”的德育课167
        4.3.1《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听课实录
        4.3.2《交往讲艺术》:一堂德育课的评述170
第5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目的173
    5.1 德育目的及其形态
        5.1.1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173
        5.1.2 内在的德育目的与外在的德育目的
        5.1.3 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5.2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内涵
        5.2.1 服务德育目的及其构成178
        5.2.2 服务德育目的的内涵
        5.2.3 服务德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关系181
    5.3 服务德育目的的特征
        5.3.1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统一182
        5.3.2 服务德育的目的是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统一
        5.3.3 服务德育目的是可实现的德育目的
    5.4 服务德育目的与传统德育目的的区别
第6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本质目标188
    6.1 学校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
        6.1.1 学校教育目标及其特征188
        6.1.2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190
        6.1.3 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目标的特征192
    6.2 服务德育目标及其内涵
        6.2.1 服务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含义
        6.2.2 服务德育目标与目的的关系
        6.2.3 服务德育目标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区别196
    6.3 服务德育的目标体系197
        6.3.1 服务德育目标体系构成198
        6.3.2 教育工作者服务德育目标
        6.3.3 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6.4 服务德育目标制定的原则
第7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原则205
    7.1 德育原则的概念与作用
    7.2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与特征206
        7.2.1 服务德育原则的内涵
        7.2.2 服务德育原则与传统德育原则的区别207
    7.3 服务德育原则的整体结构
    7.4 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德育原则
    7.5 学生自育应遵循的德育原则
第8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途径219
    8.1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8.1.1 服务德育途径的概念
        8.1.2 服务德育途径的内涵
    8.2 服务德育途径的组成
    8.3 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8.3.1 学校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8.3.2 家庭服务德育途径特征227
        8.3.3 社会服务德育途径的特征
    8.4 服务德育途径有效利用的原则232
第9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方法238
    9.1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9.1.1 我国德育方法概念的反思
        9.1.2 服务德育方法的内涵
    9.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组成
        9.2.1 服务德育方法确定的指导思想243
        9.2.2 服务德育方法体系的构成
        9.2.3 服务德育方法的特征
    9.3 服务德育方法的阐释
        9.3.1 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方法253
        9.3.2 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方法261
    9.4 服务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
第10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基本内容
    10.1 服务德育内容的本质内涵
        10.1.1 德育内容的概念与构成要素272
        10.1.2 服务德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273
        10.1.3 服务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内容的异同
    10.2 服务德育内容的整体结构
        10.2.1 道德教育内容模块
        10.2.2 思想教育内容模块
        10.2.3 政治教育内容模块
        10.2.4 法纪教育内容模块
        10.2.5 心理教育内容模块
        10.2.6 其他教育内容模块
    10.3 服务德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10.4 服务德育内容的呈现形态
        10.4.1 课程:德育内容的载体
        10.4.2 教材:德育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10.4.3 服务德育内容、课程、教材的关系处理
第11章 学校服务德育之研究结论
    11.1 研究结论306
    11.2 研究创新309
    11.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1:学校教育理念的调查问卷题目及描述统计结果(n=2242)
附录 2:采访山东省某中学C校长(访谈实录)316
附录 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Q(访谈实录)320
附录 4:采访江苏省某中学校长J(访谈实录)322
附录 5:采访江苏省某中学副校长H(访谈实录)
附录 6:采访某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Q(访谈摘录)326
附录 7:采访某市某区人大主任L(访谈摘录)327
附录 8:采访某市某区人大教科文卫主任C(访谈摘录)
附录 9:采访某市某区副区长Z(访谈摘录)
附录 10:采访某市某区教育局局长Z(访谈摘录)
附录 11: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T(访谈摘录)
附录 12: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L(访谈摘录)
附录 13:采访上海市某中学校长Z(访谈摘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从《论语》“内省观”看当代学生的道德自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语》“内省观”与孔子培养道德自育能力的策略
    (一) “君子”人格与“内省”标准
    (二) “内省”态度与“自育”意识
    (三) “内省”途径与“自育”方法
二、《论语》“内省观”对当代学生道德自育的启示
    (一) “试问君子”———以《论语》的“内省”德目完善道德自育内容
        1. 以《论语》“内省”德目为框架, 帮助学生重构道德认知
        2. 师生共构道德自育内容, 激活学生道德自育的能动性
        3. 建构道德自育内容的层级体系, 促进学生道德自育能力的阶梯式发展
    (二) “就有道而正”———走上“内省”正途, 用活自育方法
        1. 就“向善”之道
        2. 就“养正”之道
        3. 就“友诤”之道
    (三) “我欲仁, 斯仁至矣”———激活“内省”动力, 持续促进道德自育

(8)中学历史教学创建自我教育档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和文献综述
一、概念的界定
    1.1 “自我教育”
    1.2 自我教育档案
    1.3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建自育档案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2.1 理论基础
    2.2 现实意义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建自育档案的实践
    3.1 在历史教学中,各类自育档案的创造与使用
    3.2 创建自我教育档案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3.3 创建自育档案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存在的问题
    4.2 解决的办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9)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目标
        2.坚持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课题
        3.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
        4.复杂国际形势的新挑战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三、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道德品质教育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基本特点
        1.方向性
        2.实践性
        3.时代性
        4.民族性
四、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时代价值
    (一)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理论遵循
        1.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完善了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宝库
    (二)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实践指导
        1.为青年成长成才提出新要求
        2.为青年的职业选择指明方向
        3.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
        4.为增进世界人民友谊搭建“青春桥梁”
    (三)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守牢高校育人主阵地
        2.以改革创新为目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
        3.以提升素质为目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4.以改善学风为目标优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内容及特性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探源
    第二节 中国精神的演进历程和科学内涵
        一、中国精神的演进历程
        二、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的关系
        一、中国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之盾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精神的实践表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精神同源同向
    第四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提出新要求
        一、民族国家对立思维向命运与共的“类”思维转变
        二、自我发展的民族视野向全球治理的国际视野拓展
        三、自我认同的文化自信向贡献担当的文化自为延伸
        四、立足本来的粗放发展向着眼未来的内涵式发展突显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国家维度:促进国家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二、为实现“世界梦”贡献中国智慧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起中国之责
    第二节 社会维度:推动中国精神培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更好担当铸魂育人使命
        二、提高中国精神培育实效性
        三、应对中国精神培育中的挑战
    第三节 个人维度:锻铸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一、强化“功崇惟志”的坚定意识
        二、增强“上下而求索”的学习本领
        三、锤炼“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当代境遇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协调中国精神民族性与人类命运世界性的矛盾
        二、超越思维局限增强学生对国外思维的理性认知
        三、警惕多种错误社会思想淡化大学生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系统失衡
        二、中国精神培育内容与人类命运融合低
        三、教师队伍人员杂糅显露质量瓶颈
        四、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淡薄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策略
    第一节 抓准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一、内在系统:转换思维开阔视野
        二、外在行为:守住根脉包容互鉴
        三、动力源泉:创新创造勇于担当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内容
        一、理性爱国,涵养大国担当精神
        二、突破陈规,锤炼创新创造精神
        三、自强不息,涵养奋斗精神
        四、同舟共济,培育团结精神
        五、天下为公,传输梦想精神
    第三节 构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教师队伍
        一、严守中国精神培育的政治底线
        二、深化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素养
        三、强化弘扬中国精神的引导示范
    第四节 创设培育途径以筑牢育人共同体
        一、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自育自省能力
        二、发挥家庭对中国精神培育的渗透作用
        三、突显思想政治培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四、社会多方联动深化教育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指导学生自省自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D]. 赵小瑜.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自育”理念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以信阳市羊山中学为例[D]. 吴聪聪.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3]全环境育人理念与当代青年发展[J]. 蒋广学,张勇,王志杰.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0)
  • [4]二程教化思想研究[D]. 丁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5]“互联网+”环境下青年思想教育的传承创新[J]. 蒋广学,王志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2)
  • [6]论服务德育[D]. 何玉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2)
  • [7]从《论语》“内省观”看当代学生的道德自育[J]. 陈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17(31)
  • [8]中学历史教学创建自我教育档案初探[D]. 李晓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6)
  • [9]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 刘硕. 渤海大学, 2020(05)
  • [10]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D]. 张国彪.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修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