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冶炼单转炉烟气制酸总结

铜冶炼单转炉烟气制酸总结

一、炼铜单台转炉烟气制酸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田月[1](2012)在《某铜冶炼厂车间环境空气污染特征研究及其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冶炼过程中,车间环境主要存在烟尘(铜、铅、镉、砷等)、SO2、硫酸雾等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基于某铜冶炼厂的工程分析,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结合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探讨各工段车间环境空气中重金属污染、SO2、硫酸雾等污染的特征;同时,收集职业人群年龄、工龄、岗位等信息,采集作业人员血、尿等生物样品,分析血铅、血镉和尿砷等参数;采用SPSS16.0、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探讨车间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综合评价车间空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得出,熔炼车间主要污染物为熔炼过程中产生的含重金属的烟尘、SO2;硫酸车间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主要污染物为烟气中的SO2和硫酸雾;电解车间及阳极泥处理车间酸性溶液贮槽露天布置形成了无组织酸雾面源;阳极泥处理车间主要污染源是重金属烟尘、SO2;亚砷酸生产是湿法过程,主要的污染物是砷及其化合物和硫酸雾。(2)车间环境空气污染以重金属、SO2为主。车间环境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熔炼车间,其中铜的浓度范围是0.0010.268mg/m3,铅的浓度范围是0.0300.135mg/m3,镉的浓度范围是0.0200.630mg/m3,砷的浓度范围是0.0010.227mg/m3,浓度均值大于阳极泥处理车间;SO2污染分布比较广,熔炼车间的浓度范围是0.2515.51mg/m3,高于车间外环境,也高于其他车间;电解车间砷化氢污染较为严重,浓度范围是0.0300.214mg/m3;电解车间硫酸雾浓度范围是0.130.98mg/m3,均值高于其它车间。(3)铅污染对作业人群的危害较大。整体血铅浓度与年龄、工龄相关性不显着(P>0.05),但回转窑、金银电解工段职工血铅浓度与年龄相关性显着(P<0.05),回转窑工段血铅浓度与工龄相关性显着(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间血铅浓度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男性组血铅水平显着高于女性组水平;血镉浓度与年龄、工龄相关性不显着(P>0.05);尿砷浓度与年龄、工龄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间尿砷浓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冶炼厂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环保措施,采取的管理措施在环境监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艾新桥[2](2014)在《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浓度磷肥、磷复合肥的迅速发展,对硫酸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广西防城港金川公司项目紧邻磷资源集中产区云、贵、川三省,也是大量消耗硫酸的区域,仅防城港每年就需进口260万t硫磺运往上述地区制酸并就地销售。金川公司2013建成的防城港年产40万t阴极铜项目采用双闪工艺炼铜,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含SO2浓度高达30%-35%,是制酸的有效资源。配套铜冶炼项目,形成了规模160万t/a的冶炼烟气制硫酸工程。该项目考虑冶炼烟气中成分复杂、杂质多的特征,吸取国内外冶炼烟气制酸的经验,引进了高浓度预转化+常规(3+2)转化技术,选择高效的湍冲洗涤绝热蒸发冷却、两级电除雾器、HRS低温位热能回收、离子液循化吸收制酸尾气等新技术,部分技术在冶炼烟气制酸行业的工业应用实践尚属首例,因此,如何消化吸收新工艺、新设备设施,成功开展有关工艺调控及生产组织成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首要问题。在试运行中,工艺指标的控制不稳定,工艺指标超标,对整个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试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指标优化调控,使得制酸系统生产得到更好的有效组织,早日达产达标。本文针对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工艺控制指标、生产数据的统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结合制酸烟气净化、干燥、吸收、热量回收的理论体系知识,进行了生产实践的工艺指标优化调控研究,摸索出了该套制酸系统的关键工艺指标,包括净化率、转化率、吸收率、尾排二氧化硫指标的最佳运行值。经工艺优化调控后,取得的工艺效果如下:(1)通过改变动力波喷淋逆喷管压力,调整循环洗涤液流量、调整电除雾器电压等措施,将二级电除雾器出口烟气相关杂质指标控制在:酸雾≤3mg/Nm3、F≤0.25 mg/Nm3、As≤0.6 mg/Nm3,硫酸出厂合格率100%,合格率较优化前提高了3%;(2)通过调整预转化器、转化器入口温度和各转化器之间的热量交换,转化率完全可以控制在大于99.95%,总吸收率≥99.98%,转化率、总吸收率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0.05%、0.08%;(3)尾气脱硫工序选用的为“离子液循环吸收制酸尾气二氧化硫”技术,离子液循环量35 m3/h、吸收液温度45℃、再生温度110℃,脱硫率大于95%,吸收液含量SO42-100g/l尾排,达到环保要求,SO2外排量较较优化前减少50%。经工艺优化调控,相关指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对该项目的达产达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高浓度冶炼烟气制酸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汪金良[3](2009)在《重金属短流程冶金炉渣活度研究与过程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短流程清洁冶金是重金属冶金技术的发展方向。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先后出现了多种短流程直接炼铅和连续炼铜试验方案,有的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短流程清洁冶金无论在工艺流程,还是在基础理论上,仍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本论文以“闪速炼铅”和“闪速连续炼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新型冶金炉渣活度研究和过程数值模拟,探索重金属短流程冶金规律,以完善直接炼铅和连续炼铜理论,为其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该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金属短流程冶金新技术的发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炉渣结构共存理论,研究建立了Cu2O-CaO-Fe2O3三元渣系、Cu20-CaO-SiO2-FeO-Fe2O3五元渣系和PbO-ZnO-CaO-SiO2-FeO-Fe2O3六元渣系的组元活度计算模型,计算并绘制了渣中CaO、Cu2O、Fe2O3、PbO和ZnO等组元的等活度曲线图,考察了碱度和温度等因素对组元活度NCaO、NCu2O、NFe2O3和组元活度系数γCu2O、γFeO、γPbO、γZnO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值与文献实测值吻合程度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炉渣体系的结构本质;研究结果填补了新型冶金炉渣的活度数据,也证明了炉渣结构共存理论用于有色冶金领域的可行性。基于最小吉布斯自由能原理,研究建立了闪速炼铅过程多相平衡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对闪速炼铅过程进行了多因素耦合仿真,通过改变吨矿氧量(OVPTC)、富氧浓度(OG)、熔炼温度(T)、熔剂量以及精矿成分,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粗铅含硫、烟尘率、熔炼直收率的综合影响,研究了闪速炼铅过程的相组成变化规律和氧(硫)势变化情况,研究了铅、锌、铜、铁在闪速炼铅各相中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奥托昆普半工业试验数据吻合的较好,能较好地反映闪速炼铅实际;奥托昆普公司采用122 Nm3/t的富氧(OG=95%)在1210℃进行闪速炼铅半工业试验,是综合考虑粗铅含硫、烟尘率及铅的直收率等因素的结果。将闪速连续炼铜过程视为由相对独立的闪速造锍熔炼过程和连续吹炼造铜过程构成,分别建立了闪速造锍熔炼多相平衡数学模型和连续吹炼造铜局域平衡数学模型,并通过中间物料的传递将两模型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了完整的闪速连续炼铜过程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对闪速连续炼铜过程进行了多因素耦合仿真,研究了炉型结构、炉渣渣型和铜锍品位对闪速连续炼铜过程粗铜生成热力学的影响;研究了闪速连续炼铜过程的相组成变化规律和氧(硫)势变化情况;研究了吨矿氧量(OVPTC)、富氧浓度(OG)、熔炼温度(T)和精矿组成等工艺参数对粗铜含硫、Fe3O4行为、渣含铜、熔炼直收率,以及铁、铜锍在闪速连续炼铜过程中行为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甩渣吹炼的双烟道闪速连续炼铜炉是比较理想的连续炼铜炉体;在该炉中进行闪速连续炼铜时,熔炼直收率可达97%以上。

崔宾[4](2011)在《基于wiener模型的烟气制酸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预测控制》文中指出冶炼烟气制酸是硫酸生产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烟气净化是整个烟气制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烟气净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成品酸的质量。在闪速炉和转炉工作信号切换时,动力波洗涤器的入口压力经常为正压,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等问题。随着对铜、铁等金属需求的急剧增加,冶炼任务越来越繁重,产生的烟气量也急剧增加,烟气净化系统的处理任务越来越艰巨,设备的整体结构也日趋巨型化和复杂化,常规控制系统更加难以达到控制要求。为了保证烟气净化系统安全正常运行,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的整体结构。接下来介绍了某冶炼厂烟气制酸净化过程的各部分工艺及基本的工作原理,并且引出了烟气制酸净化过程各设备的出、入口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级动力波入口控制系统的综合模型。由于烟气净化系统模型复杂,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并且具有严重的非线性,常规的控制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而预测控制策略是按照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扰动变化情况,不断校正模型参数,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Wiener模型是一种面向模块化的非线性模型,它由一个动态线性模型与静态非线性模型级联而成,它能够很好的解决一类工艺过程的控制问题。本文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模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将基于wiener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应用到烟气净化过程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控制中,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控制策略对此类复杂工业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案是可行的。

刘飞[5](2014)在《贵溪冶炼厂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厂产能的不断提升,贵溪冶炼厂的生产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现有的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贵溪冶炼厂在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理工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的协助下,对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闪速炉装入和产出物料进行了较全面的成分分析,以确定现有控制模型需新增的元素与物相,并对模型中的相关比率进行了调整。依据贵溪冶炼厂第四次元素普查结果,并结合闪速炉生产实践,多家研究单位共同商定模型中需新增Pb、Zn这两种元素。随后,确定对闪速炉的部分投入、产出物料进行物相定量分析。根据元素与物相定量检测结果,确定了各物料中需新增的物相,并对相关比率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各物料中新增含Pb、Zn的物相及其引入比率常数和系数。(2)基于贵溪冶炼厂第四次元素普查结果,确定现有控制模型中需变更的系数参数。主要包括冰铜中S、Fe、Pb、Zn品位计算公式系数变更;投入、产出烟尘系数变更;排烟系统各部位烟尘成份变更。(3)模型调整中热平衡计算所用的热力学数据。根据相关的专业资料查得各新增物相的分解、生成热等热力学数据。(4)控制模型的调整与构建。基于以上所述的新增物相及比例系数变更等因素的影响,金属平衡与热平衡方程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构建。(5)开发出了一套用于研究的离线仿真数学模型,作为开展试验、调整、试算、评估、测试等工作的公共平台。(6)对新的离线仿真控制模型单独验证后,得出了Pb、Zn元素均会对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且Zn元素影响更大,主要体现在对反应塔工艺风、工艺氧和富化率的影响。对新的离线仿真控制模型和正在使用的在线控制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后,得出离线仿真控制模型计算所得数据比在线控制模型计算所得数据更符合生产实际。

王庆伟[6](2011)在《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铅锌第一生产大国,2009年铅、锌产量分别达370.79万吨和435.67万吨。铅锌冶炼过程产生的大量SO2烟气主要用于制硫酸,烟气中还含有汞等重金属烟尘,烟气制酸前在洗涤除尘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酸性重金属废水(简称污酸)。污酸废水酸度高,其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且重金属离子浓度高,形态复杂,毒性大。传统的硫化处理方法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污酸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排放入环境,将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本研究以株洲冶炼集团铅锌冶炼过程烟气洗涤产生的污酸为研究对象,其性质非常复杂。污酸中硫酸的含量在2-4%之间,还溶解了高浓度的SO2酸性气体,主要含有汞、铜、铅、锌、镉、砷等重金属离子,以及高浓度的氟、氯及硫酸根离子。针对目前采用硫化法处理含汞污酸难以稳定达标的现状,研究了污酸的性质,提出了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研究污酸的性质及其中汞的赋存形态,确定了污酸中汞主要有三种赋存形态:颗粒态、胶体态和离子态;通过研究硫化法处理污酸的热力学,剖析了硫化法处理污酸重金属不能稳定达标的原因,为解决胶体汞去除的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电毛细曲线法研究了污酸中汞胶体的结构,建立了污酸中汞胶体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原子态汞进入污酸溶液将优先超载吸附HgCl42-形成三电层结构,并对其形成胶体键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子汞表面和HgCl42-之间产生的键能较弱。根据Gouy-Chapman-Stern (GCS)模型对汞胶体的zeta电位进行了推算,并考察了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对胶体汞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污酸中胶体汞的破坏方法。开发了“生物制剂配合—水解”处理污酸新工艺,研制了处理含汞污酸的生物制剂,并优选了一种高分子阳离子化合物——脱汞剂,通过生物制剂和脱汞剂的协同作用同时深度脱除污酸中的汞及其他重金属离子。生物制剂基于其中含有的多种功能基团脱除污酸中离子态汞和其他重金属离子,实现出水高效净化。脱汞剂主要通过压缩双电层破坏胶体汞的结构,以网捕架桥的作用使胶体汞发生絮凝沉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生物制剂法脱除污酸中汞及其他重金属的最优条件:生物制剂/Hg=16,脱汞剂投加量16mg/L,配合反应时间30min,水解pH值10.0,水解时间30min,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为了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化学反应适应实际工业生产,在株冶污酸工段现场进行了污酸(15-30m3/h)生物制剂连续化处理的中间试验。研究开发了多级溢流反应设备,基于计算机模拟优化设计了管道反应器,实现了生物制剂、脱汞剂与污酸中重金属的高效混合反应,并优化工艺参数,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各药剂的投加量和生产参数:生物制剂/汞=40,脱汞剂的投加量为20g/m3,水解pH值10-11。新工艺在株冶原硫化设施上进行了试运行,通过湖南省环境监测站连续48小时的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基于污酸中不同形态汞的特征,提出增加均化工序以净化颗粒态汞的新思路。在株冶原硫化处理设施上进行工业试验,为污酸生物制剂处理工艺改造提供设计参数,同时为污酸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制剂法通过均化、配合、水解三个过程,实现对污酸中的汞以及其他重金属同时深度处理,回收的均化渣和配合渣中汞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31%和45.08%,均可以作为冶炼原料回收其中的重金属。水解渣中重金属含量低,便于安全处置。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株冶集团根据生物制剂法处理流程对污酸处理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建成了100m3/h的工程示范,该技术列于2009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可为国内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可行技术。

方豪[7](2015)在《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效、减少集中供暖过程的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任务。工业部门排放的低品位余热不能为其自身所用,但却可以解决集中供暖热源紧缺、化石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目前工业余热供暖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存在诸多设计和运行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火积分析理论阐明了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的实质,围绕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的关键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展开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运行。针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提出了三个层级的目标及相适应的统计方法:服务于宏观政策制定,采用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总量估计方法;服务于能源规划或供热规划,采用实地调研及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服务于余热供暖工程建设,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针对余热采集,建立起低品位工业余热分类体系,总结出余热采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有关采集技术的开发与改进提供理论指导。针对余热整合,以T-Q图为研究工具,构建了完整的余热整合理论与方法,阐述了夹点优化法、弃热、吸收式热泵、电热泵等方法或技术的内在机理、作用效果、使用条件等,用于指导取热流程的设计与优化。针对余热输配,设计出评价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定量指标,揭示了降低回水温度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并分析其对输配和末端传热所起的具体作用。针对系统运行调节,指出由于工业余热热源在安全性和调节性方面存在内在不足,余热热源应该只承担基础负荷,由常规供暖热源参与负荷调节。结合理论研究,在赤峰市建成国内首个铜厂低品位余热集中供暖示范项目,基于测试数据展示了该工程案例的运行效果和取得的综合效益,从而验证了各个关键问题在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实践中的重要性及相应技术方法的可行性。

贺山[8](2013)在《铜精矿制备生球的特性及其强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金属铜的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我国铜冶炼向大型化、高效化、清洁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但对入炉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含铜原料由于粒度细,直接入炉冶炼容易被烟气带走,造成原料损失,增加除尘负荷和降低后续烟气制酸的效率。因此,将铜精矿造块,使其具有一定的粒度和强度,对提高铜冶炼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单种铜精矿和配矿的造球性能以及生球热稳定性,查明了铜精矿物化性能与生球强度、热稳定性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添加粘结剂对铜精矿生球性能的影响规律,遴选出适合铜精矿造球的粘结剂类型,强化了铜精矿生球的制备;并运用动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环境扫描电镜等测试技术,揭示了粘结剂在铜精矿表面的作用机理。铜精矿造球结果表明:相比国外矿,国内矿制备的生球强度低、热稳定性差,不能满足铜精矿冶炼的入炉要求;原料物化性能与造球性能的相关性表明,随着原料平均粒径的减小、比表面积的增加,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呈上升趋势;分别添加钙基膨润土,脂基型粘结剂,铜精矿造球性能明显提高;将无机和有机粘结剂复合使用,改善效果更为显着,当复合粘结剂用量1.0%(钙基膨润土:脂基型粘结剂相对比值为97:3)的条件下,生球0.75m落下强度从1.9次/个提高到4.5次/个,2m落下破损率从44.15%降低到13.08%,生球受热脱粉率从60.28%降低到23.13%。含有大量脂类C-O官能团的脂基型粘结剂具有分散性好、水溶液有较强的粘度、遇水形成网状薄膜胶体层的特点;与铜精矿作用后的电位基本保持不变,并在铜精矿表面出现了粘结剂特有的官能团的吸收峰(脂类C-O),表明脂基型粘结剂通过化学作用以薄膜的形式吸附到铜精矿表面,并通过自身形成的网状结构薄膜将铜精矿颗粒包裹在中间,改善原料表面的亲水性,强化铜精矿的成球性。图43幅,表34个,参考文献69篇。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办公室[9](1967)在《炼铜单台转炉烟气制酸小结》文中研究表明 毛主席敎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遵照主席这一指示,结合我公司的具体情况,即有时因冶炼工艺条件改变,全部用铜精矿直接熔炼,不开动沸腾炉的特点,提出单台转炉烟气制酸的倡议。广大职工认为这是按主席指示,

宋飞,程斌[10](2015)在《KK&K和AC SO2风机在烟气制酸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德国KK&K风机和美国AC风机在金隆公司烟气制酸系统的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SO2风机的变频、转子及润滑油等系统。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技术人员对风机进行了维修和改造,以确保风机安全稳定运行。对国内冶炼烟气制酸SO2风机的选择、设计及设备故障的处理均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炼铜单台转炉烟气制酸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铜单台转炉烟气制酸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某铜冶炼厂车间环境空气污染特征研究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铜冶炼工艺发展情况
        1.2.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研究情况
        1.2.3 车间环境空气样品分析方法
        1.2.4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2.1.1 熔炼车间
        2.1.2 制酸系统
        2.1.3 电解工段
        2.1.4 阳极泥处理及金银回收工段
        2.1.5 亚砷酸车间
    2.2 样品采集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2.2.2 采样布点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
        2.3.2 试剂
        2.3.3 标准样品
    2.4 样品分析
        2.4.1 样品分析方法
        2.4.2 车间空气样品分析
        2.4.3 生物样品分析
    2.5 质量控制
        2.5.1 车间空气的质量控制
        2.5.2 生物样品的质量控制
        2.5.3 质量控制样品检测
第3章 资料和数据分析
    3.1 车间空气检测结果与分析
        3.1.1 熔炼车间空气污染物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3.1.2 硫酸车间空气污染物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3.1.3 电解车间空气污染物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3.1.4 阳极泥处理车间空气污染物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3.1.5 亚砷酸车间空气污染物含量特征及来源分析
        3.1.6 空气中污染物车间分布特征分析
    3.2 生物样品检测结果与分析
        3.2.1 血镉检测结果与分析
        3.2.2 血铅检测结果与分析
        3.2.3 尿砷检测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对策
    4.1 工程技术措施
        4.1.1 闪速炉、转炉烟气环保措施
        4.1.2 卡尔多炉(处理杂铜)烟气治理措施
        4.1.3 阳极炉烟气治理措施
        4.1.4 阳极泥处理车间烟气治理措施
        4.1.5 环境集烟治理措施
        4.1.6 无组织排放的酸雾净化措施分析
        4.1.7 个体使用防护用品
    4.2 环境管理措施
        4.2.1 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4.2.2 环境管理建议
        4.2.3 废气污染源监测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硫酸的性质、资源及用途
        1.1.1 硫酸的性质
        1.1.2 硫酸的资源
        1.1.3 硫酸的主要用途
    1.2 硫酸的生产工艺
        1.2.1 硫酸主要生产工艺
        1.2.2 硫酸生产现状
    1.3 有色冶炼烟气制酸
        1.3.1 有色冶炼烟气的来源、主要成分及特点
        1.3.2 烟气制硫酸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3 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研究应用现状
        1.3.4 烟气制酸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及拟研究主要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4.2 拟研究主要内容
2. 冶炼烟气制酸理论基础与热力学计算
    2.1 净化工艺
        2.1.1 利用机械力作用的炉气净化机理
        2.1.2 重力沉降器的作用原理
        2.1.3 旋风除尘器的作用原理
        2.1.4 利用液体洗涤的炉气净化机理
        2.1.5 酸雾及电除雾器的工作原理
    2.2 转化工艺
        2.2.1 二氧化硫氧化的原理
        2.2.2 一次转化、一次吸收流程
        2.2.3 两次转化、两次吸收流程
        2.2.4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原理
        2.2.5 冶炼烟气制酸转化系统设计原则
    2.3 干吸工艺
        2.3.1 二氧化硫烟气的干燥
        2.3.2 三氧化硫吸收的原理
    2.4 制酸尾气处理技术
        2.4.1 离子液循环吸收制酸尾气脱硫技术
        2.4.2 单元系统
    2.5 其他系统
        2.5.1 热量回收系统
        2.5.2 循环水系统
    2.6 本章小结
3. 烟气制酸过程工艺控制指标及物料衡算
    3.1 防城港制酸系统
    3.2 制酸各工序工艺控制指标
    3.3 净化-转化-吸收全流程物料衡算
        3.3.1 已知条件
        3.3.2 系统物料衡算
    3.4 本章小结
4. 工艺指标的优化调控
    4.1 指标优化调控的方法和手段
        4.1.1 动力波洗涤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4.1.2 悬浮颗及酸雾的去除
        4.1.3 烟气水分的控制
        4.1.4 转化率的控制原理
        4.1.5 吸收率的控制
    4.2 净化工艺指标的优化
        4.2.1 烟气含尘、含砷的优化调整
        4.2.2 烟气含氟的优化调整
        4.2.3 酸雾指标的优化调整
    4.3 转化工艺指标的优化
    4.4 吸收工艺指标的优化
    4.5 制酸尾气排放指标的优化
    4.6 优化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6.1 净化除杂、除雾优化的效果
        4.6.2 转化优化效果
        4.6.3 吸收优化效果
        4.6.4 制酸尾气排放指标优化效果
        4.6.5 总体优化成果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重金属短流程冶金炉渣活度研究与过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评述
    1.1 概述
    1.2 铅冶炼行业发展状况
        1.2.1 铅冶炼行业发展情况
        1.2.2 铅冶炼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铅冶炼技术发展状况
        1.3.1 烧结焙烧—鼓风炉熔炼
        1.3.2 密闭鼓风炉熔炼
        1.3.3 基夫赛特炼铅法
        1.3.4 氧气底吹炼铅法
        1.3.5 富氧顶吹熔炼法
        1.3.6 顶吹旋转转炉法
        1.3.7 水口山炼铅法
    1.4 铜熔炼行业发展状况
        1.4.1 铜冶炼行业发展情况
        1.4.2 铜冶炼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铜熔炼技术发展状况
        1.5.1 传统造锍熔炼
        1.5.2 熔池熔炼
        1.5.3 闪速熔炼
        1.5.4 连续炼铜
    1.6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重金属短流程冶金炉渣组分活度研究
    2.1 引言
    2.2 炉渣结构理论
        2.2.1 分子理论模型
        2.2.2 离子理论模型
        2.2.3 共存理论模型
    2.3 Cu_2O-CaO-Fe_2O_3炉渣组元活度
        2.3.1 模型构建
        2.3.2 模型求解
        2.3.3 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
        2.3.4 分析讨论
    2.4 Cu_2O-CaO-SiO_2-FeO-Fe_2O_3炉渣组元活度
        2.4.1 模型构建
        2.4.2 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
        2.4.3 分析讨论
        2.4.4 活度回归
    2.5 PbO-ZnO-CaO-SiO_2-FeO-Fe_2O_3炉渣组元活度
        2.5.1 模型构建
        2.5.2 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
        2.5.3 分析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铅闪速熔炼过程数学模型
    3.1 引言
    3.2 铅闪速熔炼过程分析
        3.2.1 工艺流程
        3.2.2 硫化铅精矿在反应塔中的氧化
        3.2.3 铅闪速熔炼体系组成
    3.3 铅闪速熔炼过程数学模型
        3.3.1 数学描述
        3.3.2 模型Rand算法求解
        3.3.3 模型求解算法改进—元素势法
        3.3.4 模型计算流程
    3.4 铅闪速熔炼热力学数据
        3.4.1 标准生成自由能
        3.4.2 活度系数
    3.5 模拟计算实例
        3.5.1 半工业试验数据
        3.5.2 模型计算结果与半工业试验结果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闪速熔炼过程计算机模拟
    4.1 引言
    4.2 工艺参数对铅闪速熔炼过程的影响
        4.2.1 体系相组成变化
        4.2.2 体系氧势
        4.2.3 体系硫势
        4.2.4 体系SO_2分压
        4.2.5 粗铅含硫
        4.2.6 各相产出率
        4.2.7 铅的直收率
    4.3 铅锍的形成及其影响
        4.3.1 熔炼温度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3.2 富氧浓度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3.3 精矿含铜量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3.4 精矿含锌量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3.5 精矿含铅量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3.6 精矿含铁量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3.7 熔剂量对铅锍形成的影响
    4.4 铅在熔炼过程中的行为
        4.4.1 铅在熔炼产物中的分配
        4.4.2 炉渣含铅及其影响因素
        4.4.3 烟气含铅及其影响因素
        4.4.4 铅锍含铅及其影响因素
    4.5 铜在熔炼过程中的行为
        4.5.1 铜在熔炼产物中的分配
        4.5.2 粗铅含铜及其影响因素
        4.5.3 炉渣含铜及其影响因素
        4.5.4 铅锍含铜及其影响因素
    4.6 锌在熔炼过程中的行为
        4.6.1 锌在熔炼产物中的分配
        4.6.2 炉渣含锌及其影响因素
        4.6.3 铅锍含锌及其影响因素
        4.6.4 烟气含锌及其影响因素
    4.7 铁在熔炼过程中的行为
        4.7.1 铁在炉渣中的行为
        4.7.2 铁在铅锍中的行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闪速连续炼铜过程数学模型
    5.1 引言
    5.2 闪速连续炼铜炉体雏形
        5.2.1 带渣吹炼单烟道连续炼铜炉体
        5.2.2 甩渣吹炼单烟道连续炼铜炉体
        5.2.3 带渣吹炼双烟道连续炼铜炉体
        5.2.4 甩渣吹炼双烟道连续炼铜炉体
    5.3 闪速连续炼铜过程分析
        5.3.1 闪速造锍熔炼过程
        5.3.2 连续吹炼造铜过程
    5.4 闪速连续炼铜数学模型
        5.4.1 总体结构
        5.4.2 数学描述
        5.4.3 算法流程
    5.5 闪速连续炼铜热力学数据
        5.5.1 体系组成
        5.5.2 标准生成自由能
        5.5.3 活度系数
    5.6 模型计算实例
        5.6.1 闪速造锍熔炼过程数模计算
        5.6.2 连续吹炼造铜过程数模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闪速连续炼铜过程计算机模拟
    6.1 引言
    6.2 炉型结构对连续炼铜过程的影响
        6.2.1 粗铜的生成
        6.2.2 Fe_3O_4问题
        6.2.3 炉渣含铜
        6.2.4 炼铜直收率
    6.3 炉渣渣型对连续炼铜过程的影响
        6.3.1 Fe_3O_4问题
        6.3.2 炉渣含铜
        6.3.3 熔炼直收率
    6.4 铜锍品位对连续炼铜过程的影响
        6.4.1 吹炼耗氧量
        6.4.2 吹炼渣含铜
        6.4.3 吹炼渣量
        6.4.4 炼铜直收率
    6.5 工艺参数对连续炼铜过程的影响
        6.5.1 体系相组成变化
        6.5.2 体系硫氧势
        6.5.3 炼铜直收率
        6.5.4 粗铜含硫
        6.5.5 炉渣含铜
        6.5.6 铁在熔炼过程中的行为
        6.5.7 铜锍在熔炼过程中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wiener模型的烟气制酸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预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冶炼烟气制酸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控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烟气制酸净化系统模型及控制要求
    2.1 烟气净化工序工作流程
    2.2 烟气净化工序控制任务
    2.3 烟气净化系统主要设备及其压力模型
        2.3.1 动力波洗涤器
        2.3.2 气体冷却塔
        2.3.3 电除雾器模型
        2.3.4 干燥塔
        2.3.5 SO_2风机
        2.3.6 电机
    2.4 被控对象综合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Wiener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
    3.1 Wiener模型
        3.1.1 稳态非线性环节
        3.1.2 动态线性环节
    3.2 Wiener参数辨识
        3.2.1 Wiener模型的两步参数辨识法
        3.2.2 Wiener模型的单步参数辨识法
    3.3 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3.3.1 预测控制原理
        3.3.2 广义预测控制的基本方法
        3.3.3 Diophantine方程递推算法
        3.3.4 广义预测控制参数的选择
    3.4 基于Wiener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3.4.1 算法概述
        3.4.2 算法流程图
        3.4.3 非线性方程的求根方法
    3.5 基于Wiener模型的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控制
        3.5.1 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模型的变换
        3.5.2 基于Wiener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多模型预测控制
    4.1 非线性预测控制的多模型方法
    4.2 基于多模型方法的非线性预测控制
    4.3 基于线性化模型的多模型广义预测控制
        4.3.1 基于工作点的非线性模型线性化
        4.3.2 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的线性化模型
        4.3.3 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模型线性化控制仿真
    4.4 基于Wiener模型的多模型广义预测控制
        4.4.1 算法概述
        4.4.2 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控制仿真分析
    4.5 线性化模型与wiener模型的控制效果对比
    4.6 多模型切换存在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贵溪冶炼厂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江铜集团概况
    1.2 贵溪冶炼厂概况
        1.2.1 发展历程
        1.2.2 生产工艺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火法炼铜工艺发展现状
    2.2 闪速熔炼工艺
        2.2.1 闪速熔炼工艺简介
        2.2.2 贵溪冶炼厂闪速熔炼工艺
    2.3 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简介
        2.3.1 基于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计算的静态数学模型
        2.3.2 金属(物料)平衡
        2.3.3 热量平衡
        2.3.4 贵溪冶炼厂闪速炉数模优化控制系统
3 冶金控制模型的调整
    3.1 引言
    3.2 根据原料和产出物成分的变化,确定需要添加入控制模型的新元素和新物相
        3.2.1 增加新元素
        3.2.2 增加新物相
    3.3 构建新的计算数学模型
        3.3.1 冰铜S、Fe和Pb、Zn品位计算公式系数变更
        3.3.2 投入、产出烟尘系数变更
        3.3.3 排烟系统烟尘成分变更
        3.3.4 投入、产出物料的物相推定过程中常数变更
    3.4 金属平衡方程调整
        3.4.1 数据说明
        3.4.2 金属平衡1(MB1)方程的调整
        3.4.3 金属平衡2(MB2)方程的调整
        3.4.4 金属平衡3(MB3)方程的调整
        3.4.5 金属平衡4(MB4)方程的调整
    3.5 热平衡方程调整
        3.5.1 数据说明
        3.5.2 热平衡1(HB1)方程的调整
        3.5.3 热平衡2(HB2)方程的调整
    3.6 化合物推定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冶金控制模型的仿真
    4.1 仿真系统的目标
    4.2 仿真系统硬件结构
    4.3 仿真系统总体结构
    4.4 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4.5 仿真系统功能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冶金控制模型的验证
    5.1 验证时机及载体
    5.2 新离线仿真数模验证
        5.2.1 验证项目
        5.2.2 验证方法
        5.2.3 验证条件
        5.2.4 在不同Zn品位下(Pb=0,Zn=≠O)的模型仿真研究
        5.2.5 在不同Pb品位下(Pb≠0,Zn=0)的模型仿真研究
        5.2.6 两种不同取值条件下的对比仿真研究
    5.3 不同因子对新离线仿真数模计算结果的影响验证
        5.3.1 验证项目
        5.3.2 验证方法
        5.3.3 验证条件
        5.3.4 验证结果
    5.4 新离线仿真数模与在线数模应用于生产的对比验证
        5.4.1 验证项目
        5.4.2 验证方法
        5.4.3 验证条件
        5.4.4 验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
    6.1 总结与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6)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及工艺
        1.1.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
        1.1.2 冶炼烟气制酸工艺
    1.2 污酸的产生及其危害
        1.2.1 污酸的产生
        1.2.2 污酸中的主要污染物
        1.2.3 污酸的危害
    1.3 污酸处理的主要方法
        1.3.1 污酸处理的传统方法
        1.3.2 我国冶炼企业污酸处理工艺
    1.4 国内外含汞废水处理技术
        1.4.1 物理化学方法
        1.4.2 微生物法
        1.4.3 其他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思路
        1.5.1 本研究的意义
        1.5.2 本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污酸中汞形态及硫化法存在问题剖析研究
    2.1 株冶污酸的来源
    2.2 株冶污酸的性质
        2.2.1 污酸成分复杂
        2.2.2 污酸酸度高
        2.2.3 污酸中重金属浓度高波动大
        2.2.4 污酸中重金属形态复杂
    2.3 污酸中汞形态研究
        2.3.1 焙烧烟气中汞形态分析
        2.3.2 污酸溶液中汞形态分析
    2.4 硫化法处理污酸存在问题剖析研究
        2.4.1 硫化法处理污酸热力学计算
        2.4.2 污酸汞形态对硫化法脱汞影响的研究
        2.4.3 污酸性质对硫化法除重金属影响研究
        2.4.4 处理工艺流程对硫化法除重金属离子影响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毛细曲线法对污酸中胶体汞结构的研究
    3.1 电毛细曲线法的实验原理
        3.1.1 电毛细曲线
        3.1.2 滴汞电极的性质及特点
        3.1.3 滴汞电极测定界面张力
        3.1.4 滴汞吸附热力学原理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污酸体系各主要成分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1 亚硫酸根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2 氯化汞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3 氯离子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4 氯离子与HgCl_2共存时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3.3.5 氯离子浓度对Hg(Ⅱ)存在形态的影响研究
    3.4 基于Zeta电势确定汞滴界面吸附离子种类的研究
        3.4.1 HgCl_2浓度对ζ电势的影响
        3.4.2 氯离子浓度对ζ电势的影响
        3.4.3 汞滴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
    3.5 胶体汞结构研究
        3.5.1 汞胶体的三电层结构
        3.5.2 胶体汞结构
        3.5.3 特征吸附化学键
    3.6 基于胶体汞结构模型推算其Zeta电位
        3.6.1 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计算
        3.6.2 HgCl_2与NaCl共存溶液中的Zeta电位计算
    3.7 破坏汞胶体结构的新方法研究
    3.8 小结
第四章 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脱汞剂的优选
    4.3 生物制剂法脱汞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3.1 配合时间对脱汞的影响
        4.3.2 水解pH值对脱汞的影响
        4.3.3 生物制剂加入量对脱汞的影响
        4.3.4 脱汞剂加入量对脱汞的影响
        4.3.5 水解时间对脱汞的影响
        4.3.6 反应温度对脱汞的影响
    4.4 生物制剂对各重金属离子的脱除
    4.5 正交实验参数优化
    4.6 最优条件实验
    4.7 生物制剂脱除重金属行为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中试研究
    5.1 中试工艺流程与试验方法
        5.1.1 中试工艺流程
        5.1.2 中试设施
        5.1.3 试验药剂
        5.1.4 分析方法
    5.2 多级溢流反应器的开发
    5.3 射流管道反应器的研制
        5.3.1 射流管道反应器模型
        5.3.2 搅拌反应槽模型
        5.3.3 管道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5.3.4 管道反应器计算机仿真
        5.3.5 搅拌槽计算机仿真
        5.3.6 仿真结果对比
    5.4 中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5.4.1 生物制剂用量的优化
        5.4.2 脱汞剂用量的参数优化
        5.4.3 污酸流量的影响
        5.4.4 水解pH值的优化
        5.4.5 优化条件下的连续稳定运行
        5.4.6 汞、铜、铅、锌、镉、砷的脱除效果
        5.4.7 新工艺在硫化设施上的调试
    5.5 配合渣与水解渣的性能分析
        5.5.1 配合渣物理化学特性
        5.5.2 水解渣物理化学特性
    5.6 中试的技术经济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污酸生物制剂处理工业试验研究
    6.1 工业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流程
        6.1.3 工业试验参数优化
        6.1.4 分析检测
    6.2 均化-配合-水解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6.2.1 均化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6.2.2 配合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6.2.3 水解过程对汞的脱除研究
    6.3 配合-水解过程中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6.3.1 铜离子的去除研究
        6.3.2 铅离子的去除研究
        6.3.3 锌离子的去除研究
        6.3.4 镉离子的去除研究
        6.3.5 砷离子的去除研究
    6.4 配合-水解过程中阴离子的去除研究
        6.4.1 氟离子的去除研究
        6.4.2 氯离子的去除研究
    6.5 工艺过程渣的特性研究
        6.5.1 均化渣分析
        6.5.2 配合渣分析
        6.5.3 水解渣分析
    6.6 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平衡研究
        6.6.1 汞的分布平衡
        6.6.2 锌的分布平衡
        6.6.3 铅的分布平衡
        6.6.4 其他元素的分布平衡
    6.7 工业试验运行成本分析
    6.8 株冶污酸工业生产工程化改造方案
        6.8.1 工业生产实施方案
        6.8.2 新增设备
        6.8.3 设备利旧情况
        6.8.4 改造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6.9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目录

(7)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供暖用能现状
        1.1.2 工业能耗与余热利用现状
        1.1.3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界定
        1.1.4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特点
    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的发展
        1.2.1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的适宜性
        1.2.2 国外发展概况
        1.2.3 国内发展概况
        1.2.4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发展现状小结
    1.3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关键问题
    1.4 关键问题的已有研究综述
        1.4.1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
        1.4.2 余热采集
        1.4.3 余热整合与输配
        1.4.4 系统运行调节
        1.4.5 既有研究小结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目标
        1.5.3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本质
    2.1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分析
        2.1.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T-Q图与 火积耗散
        2.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目标
    2.2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关键问题的再解读
    2.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中的不完善与火积耗散
        2.3.1 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的 火积耗散拆分
        2.3.2 采集、整合过程的不完善度定义
        2.3.3 余热热源的等效热源(理想热源)
    2.4 减少不完善度与改变火积耗散分配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的统计
    3.1 分层级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的目标
    3.2 与统计目标相适应的低品位工业余热统计方法
    3.3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地区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3.3.1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3.3.2 我国北方地区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3.4 第二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重点工业省市的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3.4.1 典型高能耗工业部门的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3.4.2 北方重点工业省市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工程调研
    4.1 第三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4.2 赤峰铜厂余热调研
        4.2.1 赤峰铜厂基本信息
        4.2.2 赤峰铜厂余热概述
        4.2.3 赤峰铜厂余热统计结果
    4.3 迁西钢厂余热调研
        4.3.1 迁西钢厂基本信息
        4.3.2 迁西钢厂余热概述
        4.3.3 迁西钢厂余热统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
    5.1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式
        5.1.1 按热源介质的物质状态分类
        5.1.2 按热源放热过程的特性分类
        5.1.3 按热源介质在生产工艺中的阶段分类
        5.1.4 常见的低品位工业余热
    5.2 不同类别余热采集过程的特点、问题与解决方向
        5.2.1 烟气 /空气
        5.2.2 水
        5.2.3 蒸汽
        5.2.4 固体产品
        5.2.5 酸 /油
        5.2.6 壁面 /辐射
        5.2.7 中间环节 /末端环节
    5.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过程中的共性突出问题与技术难点
        5.3.1 共性问题 1:腐蚀性、磨损性和堵塞性
        5.3.2 共性问题 2:热量损失和品位损失
    5.4 典型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方法与技术应用案例
        5.4.1 一种利用多级热管锅炉的烟气余热采集系统
        5.4.2 一种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冲渣水余热梯级取热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余热整合与输配
    6.1 余热整合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6.1.1 整合的实质
        6.1.2 减少火积耗散与提高供水温度的等价性
        6.1.3 整合的目标
    6.2 夹点优化法
        6.2.1 热复合曲线的合成
        6.2.2 夹点确定
    6.3 夹点优化法的不足与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
        6.3.1 热源不完善对最高供水温度的制约
        6.3.2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1:合理“弃热”
        6.3.3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2:吸收式热泵
        6.3.4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3:电热泵
    6.4 余热整合方法的案例描述
        6.4.1 问题描述
        6.4.2 情形 1
        6.4.3 情形 2
        6.4.4 情形 3
        6.4.5 情形 4
    6.5 余热输配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6.5.1 输配的实质
        6.5.2 对热网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6.5.3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意义
        6.5.4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及其对供暖系统产生的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运行调节
    7.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实质
        7.1.1 工业生产与集中供暖的特点与关系
        7.1.2 工业余热与常规供暖热源的比较
        7.1.3 调节问题的实质
    7.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要求与方法
        7.2.1 低品位工业余热在供暖系统中的地位
        7.2.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方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工程案例
    8.1 工程概况
        8.1.1 工程所在地概况及供暖现状
        8.1.2 工程项目进度总览
    8.2 示范工程整体设计
    8.3 示范工程运行效果测试
        8.3.1 铜厂内吸收式热泵运行情况
        8.3.2 工业余热取热系统运行情况
        8.3.3 末端用户室温
    8.4 示范工程综合效益
        8.4.1 社会效益
        8.4.2 经济效益
        8.4.3 环境效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典型高耗能工业部门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A.1 典型水泥厂(非金属制造)余热资源分析
    A.2 典型铜厂(有色金属冶炼)余热资源分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铜精矿制备生球的特性及其强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铜冶炼工业发展概况
        1.1.1 国内外铜资源现状
        1.1.2 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1.1.3 铜精矿入炉原料要求
    1.2 铜精矿造块研究现状
        1.2.1 铜精矿特点
        1.2.2 铜精矿造块技术发展现状
        1.2.3 铜精矿造块存在的问题
    1.3 精矿成球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原料性能和研究方法
    2.1 原料性能
        2.1.1 铜精矿化学成分
        2.1.2 铜精矿粒度组成
        2.1.3 铜精矿表面性质
        2.1.4 铜精矿其他物理性能
        2.1.5 粘结剂物理性能
    2.2 研究方法
        2.2.1 生球制备
        2.2.2 分析检测
3 铜精矿制备生球特性
    3.1 单种铜精矿的生球性能
        3.1.1 铜精矿造球性能
        3.1.2 生球热稳定性
    3.2 配矿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3.2.1 配矿的造球性能
        3.2.2 配矿对生球热稳定性影响
    3.3 原料性能与生球性能的关系
        3.3.1 原料性能与生球强度的关系
        3.3.2 生球强度与热稳定性的关系
    3.4 预处理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3.4.1 粒度组成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3.4.2 比表面积对生球强度的影响
        3.4.3 预处理对生球热稳定性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粘结剂强化铜精矿生球制备
    4.1 无机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4.1.1 无机粘结剂的造球性能
        4.1.2 无机粘结剂的生球热稳定性
    4.2 有机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4.2.1 有机粘结剂的造球性能
        4.2.2 有机粘结剂的生球热稳定性
    4.3 复合粘结剂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4.3.1 复合粘结剂的造球性能
        4.3.2 复合粘结剂的生球热稳定性
    4.4 粘结剂类型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粘结剂改善铜精矿生球性能的机理
    5.1 铜精矿吸附粘结剂后的表面动电位
        5.1.1 铜精矿表面动电位测定
        5.1.2 溶液pH对铜精矿吸附粘结剂后动电位的影响
    5.2 铜精矿吸附粘结剂的红外光谱
        5.2.1 铜精矿吸附芳香型粘结剂
        5.2.2 铜精矿吸附羧基型粘结剂
        5.2.3 铜精矿吸附胺基型粘结剂
        5.2.4 铜精矿吸附脂基型粘结剂
    5.3 铜精矿微观吸附形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KK&K和AC SO2风机在烟气制酸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KK&K风机
    1.1变频系统
    1.2转子
    1.3润滑系统
2AC风机
    2.1导叶系统
    2.2转子
    2.3润滑系统
3小结

四、炼铜单台转炉烟气制酸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铜冶炼厂车间环境空气污染特征研究及其防治对策[D]. 田月. 南昌航空大学, 2012(04)
  • [2]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D]. 艾新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3)
  • [3]重金属短流程冶金炉渣活度研究与过程数值模拟[D]. 汪金良. 中南大学, 2009(04)
  • [4]基于wiener模型的烟气制酸一级动力波入口压力预测控制[D]. 崔宾. 东北大学, 2011(07)
  • [5]贵溪冶炼厂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改进研究[D]. 刘飞. 中南大学, 2014(02)
  • [6]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D]. 王庆伟. 中南大学, 2011(12)
  • [7]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D]. 方豪. 清华大学, 2015(07)
  • [8]铜精矿制备生球的特性及其强化技术[D]. 贺山. 中南大学, 2013(06)
  • [9]炼铜单台转炉烟气制酸小结[J].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办公室. 硫酸工业, 1967(01)
  • [10]KK&K和AC SO2风机在烟气制酸系统的应用[J]. 宋飞,程斌. 硫酸工业, 2015(02)

标签:;  ;  ;  ;  ;  

铜冶炼单转炉烟气制酸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