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

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

一、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徐建[1](2022)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全新内涵和推进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浦东新区自开发开放之初就具有发展引领作用,其内在逻辑经历了从增长极到功能极的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全新定位,要求浦东新区形成科学的推进步骤和战略路径,围绕多元主体协同、功能与能级迭代升级、区域分工联动一体发展、存量优化带动增量扩张、内生与外部动能双向赋能、系统集成战略攻坚、改革创新与法治引领双轮驱动,以及硬实力与软实力互动并进等坚定施策,构建体系化的建设框架。

屠烜[2](2021)在《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文中提出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应分门别类,提高沿线经济密度;战略协同,串联各类要素资源;要素集聚,叠加多重城市功能;复合通道,共振开发经济腹地。在空间层面,构建"主城+交通走廊+新城"结构;在交通层面,构建"射线+节点+网状"结构;在功能层面,构建"高端服务业和总部+宜居生活区+先进制造业"结构。通过轨道交通、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的交互,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对上海主要经济活动区域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公钦正[3](2021)在《国家级特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深圳、浦东经验的雄安新区高等教育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级特区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意义重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从起步区到扩容区的空间布局、从政策辅助发展到内生创新发展的时间阶段,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办学模式和功能作用产生了直接影响。二者的实践探索表明,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应当与特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匹配,办学模式应当与特区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前瞻性相耦合,功能作用应当与特区时间维度的阶段性、约束性相吻合。创办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需求,确定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有机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采取多元办学方式建设位于不同区位的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增量存量"和"疏解控制",确定适应不同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建设方式。

付华[4](2021)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培育经济增长极》文中指出增长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增长极不仅是我国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吴加伟,陈雯,袁丰,魏也华[5](2021)在《长三角地区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动态性分析》文中指出不同于企业绿地投资优选最佳区位,并购投资的关键在于买方和标的企业间的配选、交易与整合,其时空动态性需要从并购双方地理分布格局、投资联系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刻画。本文以长三角作为研究案例区,通过企业并购投资数据库建构与多元技术方法应用,重点分析区域尺度的企业并购网络时空动态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企业并购双方共同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上海以及沪宁、沪杭甬沿线地区,但并购双方空间集散趋势出现分化,标的企业向外围区扩散的态势更为明显,买方企业则进一步向上海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区集聚。(2)长三角基于企业跨区域并购投资联系的县市(区)网络不断加密、拓展,但上海中心城区、浦东新区以及杭州、南京等城市市区的核心节点地位日益强化,核心区与外围区、一市三省、大都市与其周边地区之间企业并购投资联系强度的空间"不对称性"也较为明显。(3)伴随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长三角企业并购网络时空动态性经历三个阶段,即单核心、弱网络联系阶段,单核心、多次级重要节点、网络联系加强阶段,多核心、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基本形成阶段。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动态性探析有助于丰富经济地理学界的企业投资网络及区位模式研究,能够为全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等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黄梦鸽[6](2021)在《上海国际航空货运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安静[7](2021)在《国家级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研究 ——以四个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郑州婷[8](2021)在《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实际运行乱的现实问题下提出的。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研究上海市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及其特色,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广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实现养老服务公益定位、保基本生活以及满足新时代下新需求、新水平、新期待的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上海市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中概念不清、理念不晰、机制固化、发展活力缺乏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注重社会调研,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公建民营社区养老设施为样本切入点,重点调查和剖析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的现行运行机制,对其运行情况和特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协作治理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进行构想,设立其发展目标,提出其理想运行机制及相应的对策,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现行运行机制,以提供政策导向。通过文献分析,本文结合现行上海社区养老服务实际操作,明晰“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社区养老设施”等基本概念及其类型,并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出发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功能分类,最终归类成社区照料护理类、社区便民服务生活类、社区休闲娱乐类三类养老设施。通过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搜集一手资料,从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的六个要素:服务对象的确定、收费与定价、税收优惠与补贴、规范性、智慧化、专业性来全面剖析上海市6个区县8个街镇三类社区养老设施的现行运行机制,并梳理出当前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老旧小区、国有农场改革社区等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的特色与经验。此外,分析其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协作治理为指导,设想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准入机制、服务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支持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保障机制7个子机制,以及形成外部运行、内部运行、内外部作用整体运行3个平衡机制及闭环,阐述其理想运行机制,从而提出能够促进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现行运行机制得以更快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看来,目前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模式可行,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积极意义;调研涵盖范围广,社区三类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特色与经验具有可推广性,可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依据协作治理,本文提出了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并从多元主体协作下的政府、运营方、社会层面出发,结合目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完善对策,为我国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提供经验,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升老年福祉。

陈军腾[9](2021)在《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应对如今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伴随我国碳排放量高居不下的严峻形势,低碳城市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但在国家级新区层面对于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传统的规划手段在城市低碳规划计算方法、碳排放计算模型与低碳指标方面存在不足,用地布局低碳化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对于低碳城市的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浦东新区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梳理现状资料以及发展背景,基于kaya恒等式,结合回归拟合、灰色预测等研究方法,构建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对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利用碳排放强度法、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用地碳排放以及交通碳排放对浦东新区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碳排放进行核算,与浦东新区碳排放峰值下的碳排放量进行对比,发现浦东新区规划建设用地碳排放未达到上海总体规划、浦东总体规划所提出目标要求的问题。同时,对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浦东新区在职住空间匹配程度、用地混合度以及生态空间等方面均有可优化空间。基于浦东新区建设用地“零增长”的发展趋势、建设用地碳排放将超过峰值的问题以及传统的规划手段存在不足的研究现状,并且因遗传算法可以弥补传统低碳规划中缺少解决非线性、多维问题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一不足的优点,以浦东新区碳排放目标与问题出发,从优化碳排放目标、优化职住平衡目标、优化用地混合度目标、优化生态空间目标以及约束条件五个方面构建用地布局低碳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通过遗传算法的染色体编码、种群初始化、遗传操作算子设定对遗传算法模拟优化流程进行配置,得到模拟结果。选取适应度函数收敛后的模拟结果,并结合文章对浦东新区规划方案职住空间、用地混合度、生态空间可优化空间的分析进行综合调整,得到浦东新区理想低碳模拟情景下的用地布局方案。从整体上看,低碳模拟情景下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2787.90万t C,较原规划方案减少11.2%,符合上海总体规划、浦东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低碳模拟情景的用地结构符合浦东新区用地布局发展的要求。基于低碳模拟情景,结合文章的分析从职住空间优化、土地混合使用优化以及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提出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

胡恒智[10](2021)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变暖加剧,受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快速城市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影响,未来沿海特大城市发生极端暴雨内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会显着增加,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先预测后行动”的传统风险思路仅关注灾害风险和损失评估,较少涉及如何应对气候情景不确定性,也无法解决深度不确定性情景下的稳健决策问题。本研究基于国际先进的深度不确定性稳健决策方法框架(DMDU),耦合了RDM(Robust Decision Making,RDM)和DAPP(Dynamic Adaptive Policy Pathway,DAPP)决策思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发SUIM(Shanghai Urban Inundation Model,SUIM)综合内涝风险评估模型,在未来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情景下开展内涝风险适应对策性能评估和适应对策路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综述了深度不确定背景下稳健决策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从政策结构、情景生成、对策生成、稳健性度量和脆弱性分析五个维度研判了各DMDU方法的技术异同。在此基础上,剖析RDM稳健决策、IGDT(Info-Gap Decision Theory)信息差距和DAPP适应对策路径3种被广泛应用于洪涝风险管理领域方法的优势,综合RDM和DAPP两种理论构建内涝风险防治稳健决策方法,深化DMDU稳健决策框架体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模拟了历史“913”暴雨事件并验证了模型模拟精度。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基于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模型,根据气候预测和城市社会环境的相关研究结论,选取未来降水、城市雨岛效应和城市排水能力下降为不确定性因子,以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方法构建100种未来极端暴雨情景,并分别模拟未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城市内涝淹没情况。结果显示,未来情景中市中心地势低洼区域始终存在较大的内涝风险;极端情景下城市内涝最大淹没深度可达1.5m,即使是温和场景市中心地势低洼区域仍会有1m以上的积水;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增加和城市雨岛效应对淹没深度贡献度小,排水能力下降是主要影响因子。(3)开发了集淹没模拟-风险评估-措施评估为一体的城市内涝综合评估模型(SUIM)。考虑由水淹引起的建筑物淹没物理损失、室内财产损失以及经济中断损失作为暴露资产构建承灾体空间资产价值。在未来淹没情景基础上,以致灾因子、暴露和脆弱性“三要素”进行内涝风险建模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未来各极端降雨情景导致的内涝风险集中于地势低洼的市中心商业、居民住宅密集区域,也是资产价值密集区域;不同情景下内涝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空间淹没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温和情景造成的内涝范围较小损失较轻,而中等与极端情景造成的淹没范围及损失显着增加。(4)评估了各适应措施的风险减少率及经济效益比。根据上海市地方排水规划选取了城市公共绿地、地下排水管网以及地下深隧3种适应措施方案,并使之模型参数化。结合规划设计方案和专家知识共创,分别在模型中模拟了不同措施组合在各种极端情景下的性能,统计了各措施及组合的平均风险减少率,结果显示,“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可以将未来的淹没风险降低85%(±8%)。基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估算各措施年平均成本,结合风险减少率给出了不同措施组合的经济效益比。结果表明,“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与“地下深隧70%吸纳能力”两种措施减灾效益高但建设成本也高,而“地下深隧50%吸纳能力”具备较好的减灾能力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比最高。(5)评估了各适应措施的稳健性,并制定动态实施路径。以病人规则归纳方法(Patient Rule Induction Method,PRIM)进行脆弱情景探索,以平均风险减少率控制标准评估各措施组合的成功情景数和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临界点分析判断路径方案的失效时间,权衡措施性能和成本效益,并制定适应对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排水能力增强”和“公共绿地建设”两种措施未能达到70%平均风险减少率控制标准;“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50%吸纳能力”、“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以及“地下深隧70%吸纳能力”的稳健性依次增强、有效期限依次增长;综合分析发现“排水增强+公共绿地建设+地下深隧30%吸纳能力”为最优适应措施路径方案,该方案动态可转换,符合短中长期防汛除涝标准。综上,本研究基于DMDU框架耦合RDM和DAPP优势的方法作为研究理论基础,以SCS水文模型为基础研发了综合城市内涝评估模型SUIM。构建了未来极端暴雨情景,结合上海市地方规划,评估了防汛除涝措施组合在未来极端暴雨情景下的减灾性能以及措施的成本效益。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各措施组合的脆弱性情景和稳健性度量,构建了具备动态适应的路径规划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上海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城市内涝防灾减损提供科学工具,也可为其他沿海城市的决策部门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提供稳健决策理论方法和最佳实践。

二、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全新内涵和推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浦东开发开放进程中的引领内涵及其逻辑转换
    (一)浦东开发开放的引领初衷:从城市内部带动到全局战略驱动
        1.基于城市本体的引领
        2.基于国家战略的引领
    (二)浦东“引领”的逻辑转换:从增长、窗口到功能、制度
        1.浦东开发开放早期的主导逻辑
        2.2013年以来浦东发展的逻辑转换
        3.逻辑转换的本质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全新内涵
    (一)新区开发与引领区设立的不同背景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主要内涵
    (三)引领区概念的深入辨析
三、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三大推进步骤
    (一)框架塑造阶段
    (二)功能成型阶段
    (三)迭代升级阶段
四、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八大战略路径
    (一)多元主体协同的推进路径
    (二)功能与能级迭代升级的推进路径
    (三)区域分工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四)存量优化带动增量扩张的推进路径
    (五)内生与外部双向赋能的推进路径
    (六)系统集成战略攻坚的推进路径
    (七)改革创新与法治引领双轮驱动的推进路径
    (八)硬实力与软实力互动并进的推进路径

(2)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论文提纲范文)

一、 轨道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一)轨道交通与经济密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1.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3.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4.加速区域要素流动
    (二)上海依托轨道交通打造高密度经济走廊的重要性
        1.有助于推动核心功能集聚
        2.有助于引导功能合理布局
        3.有助于推动重点地区开发建设
        4.有助于带动长三角一体化联动
二、 上海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带动经济密度的现状分析
    (一)依托轨道交通提升经济密度的耦合性
        1.轨道交通与人口集聚的耦合分析
        2.轨道交通与经济功能的耦合分析
        3.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分析
    (二)主要问题归纳
        1.交通布局的引导作用不足
        2.经济走廊的复合功能不强
        3.密度效益不高
    (三)主要原因分析
        1.现有部分规划亟待调整
        2.土地级差影响亟待破解
        3.市、区两级活力亟待激活
        4.各方力量亟待整合吸纳
三、 依托城市轨道交通提升经济密度的国际经验
    (一)SOD和TOD的复合
    (二)交通模式的复合
    (三)多元功能的复合
    (四)空间利用的复合
四、 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的思路和设想
    (一)基本原则
        1.分门别类,提高沿线经济密度
        2.战略协同,串联各类要素资源
        3.要素集聚,叠加多重城市功能
        4.复合通道,共振开发经济腹地
    (二)总体思路
    (三)重点打造若干走廊设想
        1.轨交11号线—嘉闵线:嘉定新城方向西部先进制造走廊
        (1)轨交线路。
        (2)产业资源。
        (3)战略空间。
        (4)主要站点。
        (5)功能目标。
        (6)研究新建线路。
        2.轨交5号线—15号线—23号线—19号线:奉贤新城方向南部生态智创走廊
        (1)轨交线路。
        (2)产业资源。
        (3)战略空间。
        (4)主要站点。
        (5)功能目标。
        (6)研究新建线路。
        3.轨交18号线—21号线—16号线:临港新片区方向东部高端科创走廊
        (1)轨交线路。
        (2)产业资源。
        (3)主要站点。
        (4)功能目标。
        4.轨交19号线:滨江现代服务业走廊
        (1)轨交线路。
        (2)产业资源。
        (3)主要站点。
        5.其他潜在的经济走廊
        (1)轨交2号线—13号线—17号线。
        (2)轨交11号线—14号线—沪通铁路。
        (3)轨交15号线—7号线—11号线—南何支线。
        (4)沪乍线。
五、 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的重点举措
    (一)规划引领,分类实施轨交经济走廊建设
    (二)功能优化,形成点、线、面的发展格局
    (三)突出效益,强化高密度的空间布局利用
    (四)要素集聚,持续增强轨道交通TOD作用
    (五)政策创新,引导各方投资主体聚焦轨交沿线

(3)国家级特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深圳、浦东经验的雄安新区高等教育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1. 方法论:基于基标法的比较研究
    2.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3. 研究思路
二、深圳和浦东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1.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1)要素驱动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根据第二、三产业需求,培养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围绕高端高新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推动核心技术扩散与知识生产应用
    2. 从起步区到扩容区:空间布局与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1)空间建设起步区内,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办学方式以本土化或异地化为主
        (2)中长期发展扩容区内,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更加普遍
    3. 从政策辅助到内生创新:时间阶段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政策辅助发展阶段,依靠外生因素实现各类优质资源的初步积累,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限
        (2)内生创新发展阶段,依靠内生因素维持领先优势,高等教育助力特区知识生产和自主发展
三、深圳和浦东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
    1.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特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匹配
    2.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特区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前瞻性相耦合
    3. 高等教育功能与特区时间维度的阶段性、约束性相吻合
四、创办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雄安新区高等教育
    1. 确定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服务支撑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 有机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采取多元办学方式建设位于不同区位的高等教育
    3. 统筹协调“增量存量”和“疏解控制”,确定适应不同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建设方式
五、结 语

(4)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培育经济增长极(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2.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演变
二、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1.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引领区
    2.开发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城市的标志区
    3.国家级新区: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体制创新区
三、增长极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经济特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2.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3.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四、经济增长极培育的主要途径
    1.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营商环境的优化
    2.通过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
    3.经济要素的集聚与产业的发展
    4.区位的选择与合理的规划
五、培育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在欠发达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
    (二)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经济增长极
    (三)在大都市周边构建反磁力中心

(5)长三角地区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动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并购双方地理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测度方法
        2.3.2 并购投资网络结构及其内部不对称性测度方法
3 长三角地区企业并购双方地理分布格局
    3.1 买方与标的企业总体分布格局
    3.2 并购双方空间关联性分析
4 长三角地区企业并购投资网络结构
    4.1 区域间并购投资网络总体特征
    4.2 并购投资网络的空间“不对称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8)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社区养老设施的研究
        1.2.2 关于公建民营的研究
        1.2.3 关于研究角度的梳理
        1.2.4 文献研究述评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社区养老设施及其分类
        1.3.2 公建民营养老设施及其功能类型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第2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分析——照料护理类
    2.1 服务对象的确定
        2.1.1 身体条件
        2.1.2 优先入住情况
        2.1.3 综合因素
    2.2 收费和定价
        2.2.1 基本入住率
        2.2.2 基本收费
        2.2.3 主要资金来源与支出
        2.2.4 总体盈亏情况
    2.3 享受的税费优惠和补贴情况
        2.3.1 政策情况
        2.3.2 税费优惠与补贴情况
    2.4 规范化建设
        2.4.1 运营方招投标要求
        2.4.2 公建民营合同管理要求
        2.4.3 监督管理
    2.5 信息化建设
        2.5.1 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
        2.5.2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
        2.5.3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2.6 专业化建设
        2.6.1 社会运营方资质与能力
        2.6.2 专业团队成员的资质与配置
        2.6.3 专业团队的培训
    2.7 运行特色
        2.7.1 医养融合,打通为老服务各个环节
        2.7.2 运用信息系统,打造智能管理平台
        2.7.3 精准对象,分类分层服务,降低运行风险
        2.7.4 服务网络片区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第3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分析——便民生活服务类
    3.1 服务对象的确定
        3.1.1 范围
        3.1.2 优先享受情况
        3.1.3 综合因素
    3.2 定价机制
        3.2.1 供餐内容与方式
        3.2.2 基本收费
        3.2.3 工作人员的工资承担及发放形式
    3.3 优惠与补贴情况
        3.3.1 政策情况
        3.3.2 具体补贴情况
    3.4 规范化建设
        3.4.1 运营方资质与能力
        3.4.2 安全管理
        3.4.3 质量监控
        3.4.4 监督与考核
    3.5 运行特色
        3.5.1 强化引导,实现标准化管理
        3.5.2 两重补贴,促进可持续发展
        3.5.3 第三方评估,规范监督管理
        3.5.4 多方协作,促进资源整合
第4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分析——休闲娱乐类
    4.1 服务对象的确定
        4.1.1 身体条件
        4.1.2 范围
        4.1.3 综合因素
    4.2 资金来源与供给情况
        4.2.1 资金来源与支出
        4.2.2 供给内容与方式
        4.2.3 设施使用率
    4.3 优惠与补贴情况
        4.3.1 政策情况
        4.3.2 补贴资金管理与使用
    4.4 规范化建设
        4.4.1 运营方资质与能力
        4.4.2 运营方招投标与合同签订周期
        4.4.3 评估管理
    4.5 队伍建设
        4.5.1 团队配备
        4.5.2 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4.6. 运行特色
        4.6.1 多样化、一站式运行,功能齐全
        4.6.2 专业服务、规范运行,全面提高质量
        4.6.3 注重团队能力建设、链接资源,提升团队整体实力
第5章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目标运行机制构想——基于协作治理视角
    5.1 存在的问题
        5.1.1 政府有关政策规范性不够
        5.1.2 运营方服务质量偏低
        5.1.3 社会支持网络尚未构建
    5.2 设立发展目标
        5.2.1 目标设立的理论依据
        5.2.2 目标设想
    5.3 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的理想运行机制
        5.3.1 健全七个子机制
        5.3.2 形成三个闭环
第6章 协作治理下完善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的对策
    6.1 政府层面: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实施规范性
        6.1.1 明晰社会运营方招投标要求
        6.1.2 加强委托管理合同管理
        6.1.3 优化补贴政策结构和内容
        6.1.4 制定统一的评估考核体系
    6.2 运营方层面:明确基本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益
        6.2.1 运营方明确自身基本定位
        6.2.2 参与前期建设,提高运行效益
        6.2.3 加强智慧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6.3 社会层面: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6.3.1 鼓励多渠道引入运营资金,保障资金周转
        6.3.2 探索用财政补贴撬动市场项目,发展专业化运营
        6.3.3 建立健全老年人需求表达与参与机制
        6.3.4 引导市场主体的志愿服务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减排国际背景下我国碳排放形式严峻
        1.1.2 土地利用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1.1.3 上海“零增长”背景下用地布局优化的发展模式成为趋势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峰值
        2.1.2 城市用地
        2.1.3 用地碳排放强度
    2.2 研究综述
        2.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研究
        2.2.2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研究
        2.2.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2.2.4 遗传算法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问题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域交通
        3.1.2 人口与社会
        3.1.3 低碳城市建设
    3.2 浦东新区碳排放达峰目标
    3.3 浦东新区碳排放峰值预测
        3.3.1 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构建
        3.3.2 碳排放峰值预测模型因子设定
        3.3.3 建设用地碳排放峰值预测
    3.4 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问题分析
        3.4.1 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
        3.4.2 建设用地碳排放核算
    3.5 浦东新区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5.1 低碳用地布局的测度
        3.5.2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3.5.3 职住空间匹配分析
        3.5.4 用地混合度分析
        3.5.5 生态空间指标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模型构建及模拟优化配置
    4.1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思路与步骤
        4.1.1 优化模型构建思路
        4.1.2 用地布局低碳化步骤
    4.2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目标和原则
        4.2.1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目标
        4.2.2 用地布局低碳化的原则
    4.3 数据预处理
    4.4 构建目标函数
        4.4.1 优化碳排放目标
        4.4.2 优化职住平衡目标
        4.4.3 优化用地混合度目标
        4.4.4 优化生态空间目标
    4.5 构建约束条件
    4.6 遗传算法模拟优化流程配置
        4.6.1 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设定
        4.6.2 遗传算法染色体编码设定
        4.6.3 种群初始化
        4.6.4 适应度函数构建
        4.6.5 遗传操作算子设定
        4.6.6 迭代结果输出
    4.7 本章小结
5 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
    5.1 模拟结果总结分析
    5.2 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
        5.2.1 职住空间优化
        5.2.2 土地混合使用优化
        5.2.3 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学术成果及实践
附录
    图录
    表录
    编程设计附录
致谢

(10)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数据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
    2.2 研究数据
    2.3 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
第3章 情景构建与淹没分析
    3.1 不确定性因子
    3.2 内涝模型建模
    3.3 淹没模拟与分析
    3.4 相关因子探索
    3.5 小结
第4章 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4.1 内涝风险模型建模
    4.2 致灾因子分析
    4.3 承灾体资产价值评估
    4.4 灾损曲线
    4.5 内涝风险评估
    4.6 小结
第5章 适应对策评估与路径制定
    5.1 研究区适应对策选取
    5.2 模型情景及对策表现
    5.3 防灾减损性能评价
    5.4 成本效益分析
    5.5 稳健决策权衡分析
    5.6 适应路径与权衡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全新内涵和推进路径[J]. 徐建. 科学发展, 2022(01)
  • [2]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J]. 屠烜. 科学发展, 2021(12)
  • [3]国家级特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深圳、浦东经验的雄安新区高等教育规划[J]. 公钦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06)
  • [4]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培育经济增长极[J]. 付华. 开放导报, 2021(04)
  • [5]长三角地区企业本土并购网络的时空动态性分析[J]. 吴加伟,陈雯,袁丰,魏也华. 地理研究, 2021(07)
  • [6]上海国际航空货运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D]. 黄梦鸽. 天津商业大学, 2021
  • [7]国家级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研究 ——以四个新区为例[D]. 安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公建民营运行机制研究[D]. 郑州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浦东新区用地布局低碳化策略研究[D]. 陈军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气候变化情景下内涝灾害风险稳健决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胡恒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浦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