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易鉴定选择腐肥原料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之培[1](1981)在《国内外腐植酸类物质综合利用的动向》文中认为 一、前言含有腐植酸的低热值煤(泥炭、褐煤、风化煤)可以简称为“腐煤”,以“腐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所制得的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是腐植酸、硝基腐植酸、或它们的盐类和络合物)在工农业上有广阔的利用途径。按目前资料统计我国泥炭总储量达400亿米3(折合干重300亿吨),到1978年底全
李建中[2](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李自刚[3](2006)在《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物质转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奶牛粪便为主要堆肥材料,辅以添加稻壳粉、锯木屑作为堆肥水分调节剂和膨松剂,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方式研究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物质转化关系。利用微生物可培养方法对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是一个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共同作用并且在不同堆肥阶段由不同优势微生物群落互相演替的过程。在堆肥起始阶段细菌首先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堆肥起始阶段的优势微生物群落;堆肥进入高温期后,细菌数量下降,放线菌、真菌数量上升,特别是放线菌数量增加比较明显;在堆肥的降温期真菌为堆肥优势微生物群落;在堆肥过程中细菌的数量在8.1×108~1.2×109 CFU g-1之间,比放线菌1.0×106~1.1×107 CFU g-1、真菌1.0×105~5.6×107 CFU g-1高出近两个数量级。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trophoresis,DGGE)法从分子微生态学角度对堆肥过程的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分子微生态学方法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在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堆肥过程密切相关,即堆肥取样时间间隔越短的堆肥样品细菌群落相似性越高,如堆肥第一天和堆肥第四天的细菌群落的相似性最高达92%以上;而成熟堆肥阶段的细菌群落和堆肥起始阶段的细菌群落的相似性相差最大,相似性只有30%,说明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就堆肥中放线菌多样性而言,其在堆肥初期就已经有一些放线菌存在,但它们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随着堆肥进行,特别是在进入堆肥的高温期后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放线菌多样性丰富。放线菌群落变化与堆肥时间正相关,即堆肥时间间隔短的放线菌菌落相似性程度高。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变化和细菌群落及放线菌群落演替所不同的是堆肥过程中的细菌、放线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堆肥过程密切相关,而真菌则与堆肥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真菌群落在堆肥后期多样性丰富。利用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IRS)分析技术对堆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随着堆肥过程的进行,堆肥中所含的羟基、甲基和亚甲基的量逐渐降低,而甲氧基的含量增加;且羧基最终大多以羧酸盐的形式存在。甲基和亚甲基含量的降低,表明堆肥原材料的脂肪族化合物特征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堆肥原材料脂肪族类化合物性质的降低,堆肥中芳香族类化合物性质则趋于相对升高。这说明堆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族化合物分解较快,而木质素分解相对较慢。②对不同堆肥原材料组分分解形成的物质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分解后大部分生成CO2而放出;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N化合物一部分生成CO2、NH4+和NO3-,另一部分则以酰胺态-N存在;而木质素的分解则主要生成氢醌类物质。堆肥过程中含碳素物质和含氮素物质的变化,致使堆肥过程中堆肥的碳氮比(carbon/nitrogen,C/N)发生了变化,堆肥C/N的变化可能是堆肥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m-mass spectrum,SPME-GC-MS)技术对堆肥中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堆肥中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中包含多种低分子有机酸,如乙酸、丁酸、蜡酸、辛酸、苯甲酸等,另还包括乙醛、壬醛、苎烯等。其中乙醛、乙酸、壬醛在堆肥中稳定且含量较高,可作为判断堆肥腐熟度的参考指标。对植物有促生和抗生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苯甲酸(benzoic acid)和苎烯(limonene)首次在堆肥产品中被发现,其中苯甲酸具有化感作用,苎烯对松树虫害——刺胫小蠹具有防治作用。利用SPME-GC-MS技术研究堆肥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开辟了对堆肥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详细分类研究的新领域,对为筛选可在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积累有益低分子量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腐熟菌剂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堆肥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的分析为有机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的生物学和化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利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分析技术分析测定了有机堆肥过程中钾含量的变化,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利用处理后的小波系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预测了有机肥料中植物营养元素钾的含量,建立了小波变换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用于测定以奶牛粪便为主的有机堆肥产品中钾元素的测定模型。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充分提取了近红外光谱的信息,数据压缩为原始大小的3.6%,计算量大大减少;本文利用C4小波系数对48个有机肥料样本进行建模,对42个预示集样本进行预测,预示集的误差均方根和相关系数r2分别为0.1138%和0.927,优于原始光谱直接建模的0.1672%和0.835。该方法和目前常用的测定有机肥料中植物营养元素钾含量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和四苯硼酸钾重量法(Gravimetric method as potassium tetraphenylborate,GPT)测定结果相符,但近红外光谱法分析测定结果的重现性要优于后两者。
于·布仁巴雅尔[4](2003)在《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文中认为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一个在国内外研究极为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论文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等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侧重质性研究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整合性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基本原理和实践对策,尤其是充实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相整合的理念。因此,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民族地区实用科技培训推广的基本理念;分析制约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传统等独特因素的影响,以阐明其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2)历史研究:总结我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教训;(3)调查研究:探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实践举措、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特殊问题;(4)对策研究:借鉴国内外科技推广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项目,尤其是比较具有跨时空、跨文化适应性、可供民族地区借鉴的策略、技术和手段,探讨促进当前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对策,包括体制改革、项目运作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其中,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是重点,对策研究是难点。 作为专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指出了村民个体的文化资本和意识状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二,论证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本质是民族地区个体社会化和社区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其三,阐释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及其政府的责任;其四,剖析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及其理念;其五,说明了高校制度化地纳入乡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其六,说明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中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与批判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操作技术;其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及其在推广培训中的调适。
李复煌[5](2016)在《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提出犊牛腹泻是导致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论文对北京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进行了病原学研究,通过制定综合防控措施,为北京市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对北京地区奶牛场的犊牛发病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犊牛腹泻的平均发病率为18.80%,平均死亡率为2.45%。在北京8个主要区县对30个牛场犊牛的986份血样和3360份腹泻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44%;粪样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1.10%,冠状病毒为2.20%,隐孢子虫为7.23%,致病性大肠杆菌为5.71%,轮状病毒和隐孢子虫是最主要的混合感染形式,占混合感染的35.00%。对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采自30个奶牛场的2307份粪样中,球虫平均感染率为23.88%,平均OPG值为549,所有牛场均存在感染。形态学鉴定出7种艾美尔属球虫,分别为邱氏艾美尔球虫(检出率33.01%)、牛艾美尔球虫(31.09%)、椭圆艾美尔球虫(25.32%)、加拿大艾美尔球虫(2.53%)、亚球形艾美尔球虫(4.41%)、柱状艾美尔球虫(1.34%)、拨克朗艾美尔球虫(1.45%)。发病的犊牛多为多种球虫混合感染,主要致病虫种为邱氏艾美尔球虫。对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822份奶牛粪样中,14份呈现贾第虫感染阳性,感染率为1.09%,以0-6月龄的犊牛贾第虫感染率最高,北京贾第虫分离株经PCR方法鉴定为基因型E,与河南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55%,包括安氏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后者为犊牛优势虫种,属于人畜共患的ⅡdA1SG1基因亚型。根据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制定了以生物隔离区和健康养殖规范为核心,快速诊断与治疗应急措施为支撑的综合管理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三年来,北京地区犊牛腹泻的发病率由原来的20.58%下降为16.82%,死亡率由2.90%下降为1.85%。
李龙梅[6](2016)在《结合表型生长及分子指纹图谱构建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档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美马褂木(Liriodendron sino-americanum)是中国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与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的杂交树种,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是用材、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本研究对5年生的20个亚美马褂木无性系在广西南宁地区的生长表现进行了评价。并用SSR分子标记检测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构建无性系指纹图谱,最终结合表型性状和指纹图谱建立无性系的综合档案,为本批无性系后续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亚美马褂木15个表型性状中13个性状差异极显着(P<0.01),无性系各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和重复力的范围分别为10.6%~109.59%、2.55%~24.10%、0.1373-0.9130,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变异受基因控制力较强。(2)以用材为培育目标,对无性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指数评价,入选的无性系为7号、13号、20号、3号和9号5个无性系,胸径、树高、材积、最大侧枝直径、树皮、通直度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9.51%、17.21%、42.22%、-2.05%、-4.09%、2.40%。(3)本研究从157对SSR引物中筛选出002,015,020,037,046,056,057,058,060,061,068,071,072,073,078,081,096,113,121,123,125,127,140,161,173,LT3和LT21共27对多态性高、谱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研究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27个位点共检测到106个等位基因,无性系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Obs-Het为0.5628,范围为0-0.9545;平均期望杂合度ExpHet为0.6260,范围为0.4194-0.7410;多样性指数Nei平均值为0.6223,范围为0.4169-0.7368。(4)利用27对引物构建亚美马褂木指纹条码,再从27对引物中选出多态性高、有特异标记的002、015、056、113、173和LT21共6对引物作为核心引物区分鉴别20个无性系,并构建指纹图谱。编号为1,3,7,8,9,1 0,11,12,14,1 5,18,19,20共12个无性系有自己特异的等位基因。(5)结合20个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的表型生长及分子指纹图谱分析发现,20个无性系可分为两大类,2,11,10,20,9,12,3,5,17,19共11个无性系组合为一类,表现出优良的用材树种特性;14,15,16,18,1,6,17,4,8共9个无性系组合为另一类,表现出相对较差的用材树种特性。
叶磊[7](2013)在《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603年至1867年的260余年间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期”(也称近世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教育、文化、文学还是农学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农学成就”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小农的广泛自立以及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具体表现为“高效集约化农具的创新与改良”、“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和“农书的形成与大量涌现”这六个方面。农具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纵观江户时代的农具,无论是水田农具、旱田农具,还是汲水农具、加工农具,均以种类多、效率高而着称。这是因为“创新与改良”是这一时期农具发展的主题词,近世人们在不断发明新式农具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于对原有农具的改进与变革。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农具种类多、效率高、专用性强,农具的驱动力也实现了由人力向畜力甚至是自然力的转变和升级。这些配套农具的发明、改进和使用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阶段,同时也奠定了近现代农具的格局和基础。这一时期在土壤学和耕作学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近世土壤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第一个阶段是近世初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耕性及水肥反应关系的认识;第二个阶段是近世中期所建立的对于土壤分类与水旱田适栽品种关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近世后期所建立的科学理性的土壤观。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壤的认识不断趋于理性和科学。科学合理的土壤学理论同时也造就了科学合理的耕作原则和耕作技术。这一时期的水田耕作强调深耕、“耕、耙(耖)”结合以及水旱轮作,而旱田耕作则强调“耕、摩、耙”相结合以及因时、因土耕作。在合理耕作原则的指导下,日本各地还纷纷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水旱田耕作法,这为后来明治农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农具的配套和土壤耕作技术的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水稻栽培技术取得了历史空前的突破和发展。稻作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其体系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在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方面,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选留种技术、防杂保纯技术以及种子交换技术;第二,在育秧移栽方面,近世稻作逐渐从“密播密植”走向“稀播疏植”,并且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插秧技术、秧田管理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秧龄调控技术;第三,稻田排水技术也在原先明沟排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暗渠排水,从而有效解决了沼泽地、冷浸田、斜坡梯田等特殊田地的土壤改良和排水灌溉难题;第四,在肥料技术方面,人们在传统自给肥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干鰯、油粕等商品肥料,其施用技术也得到了有效改进和提高;第五,在中耕除草技术方面,人们深化了对于杂草的认识,中耕的方法也开始趋向多样化和精细化;第六,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是鲸鱼油除虫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这也成为了近世日本防虫除害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第七,在水稻收获与加工技术方面,人们一方面强调适时收割与倒置晾晒,另一方面则发展出了专门化的脱粒与脱壳工具,极大提高了稻谷加工作业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水稻栽培技术是卓有成效的,其中一些极具特色和科学性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理念对于后世(近现代)的水稻栽培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除水稻栽培技术外,其他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譬如在旱地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二麦(大麦和小麦)栽培形成了以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技术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其中播种技术明确提出了“稀播”原则,标志着近世麦作的重要突破;在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棉花栽培进步显着,人们通过人工选择成功改良了棉花的性状和品质,使得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高。此外,棉花的换种技术、四水灌溉技术、打顶摘心与“除赘芽”技术也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抗灾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甘薯栽培技术最为抢眼,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丰富了甘薯的种植方法(提出了薯块育苗法和薯蔓扦插法),而且还在中国《农政全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传卵”和“传藤”的留种技术经验。总之,这些发生在技术层面的改变一方面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可食性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则通过改良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品质而进一步加快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引发了近世日本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巨大变革。再者,就是这一时期日臻成熟的农业思想体系。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重农思想、农学思想和营农思想这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其中重农思想的核心是“农业是国家社会之本和百姓衣食之源”,强调以农业为本、以农民为上以及农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农学思想是农业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才思想、三宜原则、阴阳五行思想、土壤肥力观和实验农学思想;营农思想主要表现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集约经营,力求高产”、“计划生产,合理安排”、“核算成本,讲求效益”等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上述农业思想不仅是江户农书立论、创作和行世的依据,同时也是近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其作用和贡献丝毫不亚于前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江户时代也被称为是“农书的时代”,农书可谓是日本近世农业史上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农学成就。这一时期共涌现各类农书300余部,流传至今的也有290余部,规模庞大、数量空前。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广域综合性农书、地方综合性农书、专业性农书、农家月令(日志)书、绘图农书、救荒·抗灾·开荒类农书等多种,其中地方性农书和专业性农书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农业技术的总结也最为全面和到位。各类农书的诞生和涌现实现了日本农学史上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传播先进农法和技术理念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江户农学也并非十全十美,它在发展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譬如“耕犁设计欠佳,耕作深度不够”、“金肥依赖度高,肥料价格昂贵”、“排水不够彻底,水旱轮作受限”等。只不过,这些不足相比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江户农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空前的发展,其中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其一是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幕藩体制的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以及村社制度变革为传统农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与制度保障;其二是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诸如检地政策、兵农分离政策、新田开发政策以及经济作物栽培解禁政策的实施在极大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农田开发和多种种植技术的发展;其三是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江户幕藩与同时期明清两代政府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深入交流,对近世日本农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江户农学的影响和地位。江户农学对于当世和后世的积极影响反映在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对其影响所展开的研究是评价江户农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通过对同时期日中两国的横向比较,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世日中农学的发展异同、水平差距以及源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定江户农学在东亚近世农史上的历史地位。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饲料组[8](1976)在《用腐植酸钠作添加剂养猪大有前途》文中认为 腐植酸类肥料用于种植业、饲养业、工业和医药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省革委于今年九月召开了全省腐植酸类肥料会议后,更促进了腐肥应用的进一步发展。草炭和煤炭全省各地都有,原料可以就地取材,加工方法简易,效果良好,真是多快好省地增产粮食、猪肉的好措施。用腐钠养猪正在被我省广大群众所采用,曲靖、昭通等专州使用面广,时间较长,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9](1977)在《用腐植酸钠作添加剂养猪大有前途》文中研究说明 腐植酸类肥料用于种植业,饲养业,工业和医药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省革委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召开了全省腐植酸类肥料会议后,更促进了腐肥应用的进一步发展。草炭和煤炭全省各地都有,原料可以就地取材,加工方法简易,
王静[10](2013)在《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 ——基于苹果产业技术市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推进苹果生产技术创新及推广既是中国政府及苹果优势产区长期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战略决策问题,也是新阶段转变中国苹果发展方式、提高苹果技术装备密集化程度和苹果产业效益的关键领域。苹果种植户作为现代苹果产业技术的终端需求者和重要市场主体,其技术选择行为将成为提高苹果产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效率,促进果园生产管理制度创新的微观基础。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界对农户市场化技术选择行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基于经营多年生、高价值农产品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基础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少。基于这种认识和判断,本文以从事专业化、市场化生产的苹果种植户为研究基本单元,以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供求关系视角,在归纳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供求主体行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农户技术选择理论,研究和建立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理论体系;采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及中国苹果优势产区15个苹果重点生产县(市)的苹果种植户调研数据,研究和识别苹果种植户在要素禀赋和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影响下,就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劳动节约型技术选择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供给扭曲及成本约束问题,并对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的收入效应进行评价,从而为改进苹果产业技术市场效率和优化苹果产业技术政策,诱导和激励苹果种植户果园生产管理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按照“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供求主体行为演变特征分析→苹果种植户劳动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选择行为分析(技术认知态度、技术决策实施、技术联合采用)→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逻辑关系,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规划为:第一部分为导言,包括第一章。围绕苹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供求主体行为变化特征、趋势,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国内外农户技术选择行为文献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说明深入研究苹果种植户在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影响下的专业化、市场化技术选择行为特征及其经济效益,是农户技术选择及经济评价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构思和设计本文技术线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归纳和提炼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涵盖第二章和第三章。以苹果种植户为研究基本单元,以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将苹果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变迁规律与农户技术选择理论结合,在归纳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中供求主体行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苹果产业技术进步的原理;界定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内涵与外延,揭示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动机、行为倾向,以及在要素禀赋和苹果产业技术市场约束下呈现的行为特征,建立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理论体系。运用规范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凝练、形成本文理论假设:要素稀缺程度是诱导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产生偏向的需求因素,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是诱导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产生偏向的供给因素,进而导致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效益具有差异性。第三部分为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实证检验,涉及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四章,运用二层次结构模型和全国优势产区苹果重点生产县(市)苹果种植户和村级实地调研数据,就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对苹果种植户劳动密集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认知及技术潜在需求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五章,构建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及其交易制度分析框架,运用分组tobit模型和全国优势产区苹果重点生产县(市)苹果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就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中不同技术交易制度安排产生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执行成本,对苹果种植户劳动密集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六章,运用局部可观察双变量probit模型和全国优势产区苹果重点生产县(市)苹果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就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分别对苹果种植户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中的子技术联合采用和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中的子技术联合采用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七章,运用分位回归方法和全国优势产区苹果重点生产县(市)苹果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就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影响下,苹果种植户劳动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选择对其生产收入个体分布的影响机理和方向、程度进行分析。第八章,构建区域苹果种植户生产收入函数,运用全国优势产区苹果重点生产县(市)苹果种植户和村级实地调研数据,就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影响下,苹果种植户劳动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选择行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其生产收入的影响方向及程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四个方面:1.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影响实证分析形成以下观点和结论:-是尽管高度知识集成的劳动密集型技术运用复杂程度高,但相比劳动节约型技术而言,苹果种植户对劳动密集型技术现实效益性的认可度更高,从而对劳动密集型技术表现出刚性的潜在需求偏好。二是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是诱发苹果种植户不同群体,以及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对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认知产生分化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采取的典型示范技术信息扩散制度产生“创新精神与创新需求悖论”,加大了苹果种植户群体间技术共识差距。由于苹果产业技术市场监管缺位,行业技术信息披露规范缺失,加之政府主导的公益型技术创新及推广体系对以涉果企业主导的商业型技术创新及推广体系具有排斥性,利益驱动型的涉果企业倾向于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其技术信息传播对提升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无实质性帮助。果农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信息有效传递与知识技能共享,有利于提升苹果种植户个体的技术认知水平,以及缩小苹果种植户群体的技术共识差距。邻里技术信息传播通过基于熟人信任机制的人际关系渠道产生显着的口碑效应,有助于提升苹果种植户个体的技术认知水平。政府产业扶持机构提供的技术公共服务能够降低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的公共信息搜寻成本,从而有助于提升苹果种植户群体的技术共识。2.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决策影响实证分析形成以下观点和结论:是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是诱致苹果种植户技术决策产生偏向的市场信号,尤其是遵循公开市场交易制度安排的苹果种植户技术决策偏向对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更为敏感。二是不同技术交易制度安排产生的交易成本会对苹果种植户劳动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决策行为产生差异化影响。具体而言,遵循公开市场交易制度安排的苹果种植户面临的技术交易信息搜寻成本和技术谈判成本越低,越偏向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遵循准内部交易制度安排和内部交易制度安排的苹果种植户面临的技术交易信息搜寻成本和技术执行成本越低,越偏向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三是内部交易制度安排下,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对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正向激励,难以突破产品市场需求、苹果种植户经营规模、果园修剪制度和自然环境特征对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抑制作用。3.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联合采用影响证分析形成以下观点和结论:一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支撑的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内部子技术的采用行为,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支撑的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内部子技术的采用行为,均存在显着的互补关系。即遵循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的苹果种植户采用果树疏密改形技术,也会倾向采用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反之亦然;遵循简约经营管理制度的苹果种植户采用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也会倾向采用高光效树形技术,反之亦然。二是地块特征、家庭特征均是苹果种植户采用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和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个体影响因素。三是相比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中的子技术联合采用,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对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中的子技术联合采用产生更多的技术供给扭曲。其中,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推广培训,苹果种植户内部技术交流,以及政府财政投资扶持、公共投资支持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果园精细管理制度的有效扩散渠道,而果农专业合作社和涉果企业技术推广培训对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的影响能力较弱。对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而言,只有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推广培训、苹果种植户内部技术交流、以及公共投资支持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效应,果农专业合作社技术推广培训、政府财政投资扶持对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内部子技术的联合采用均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4.苹果产业技术市场约束下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对其生产收入个体分布和空间格局影响实证分析形成以下观点和结论:一是从中国苹果优势产区村域层面和苹果种植户个体层面,劳动密集型技术、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投入回报率均差异显着。其中,劳动节约型技术与苹果种植户生产收入呈显着负相关,而劳动密集型技术对提高苹果种植户生产收入则具有明显且稳健的促进作用。二是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中,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活动能使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产生外部性,从而对本地及邻近区域苹果种植户生产收入产生显着且稳健的溢出效应,而果农专业合作社和涉果企业由于技术培训服务功能较弱,对邻近区域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本文研究结果验证,要素禀赋和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在苹果种植户就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行技术认知、技术决策实施和技术联合采用的过程中产生显着影响,进而导致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效益从个体层面和空间层面具有差异性。结论表明,随着要素市场中劳动力价格相对机械价格上升速度加快,劳动力稀缺程度增加,苹果种植户生产技术呈现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节约型转变的趋势。但是,受到产品市场和苹果产业技术市场的双重限制,当前苹果产业技术界及科技政策制定者主张推进果园机械等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推广的观点、政策倾向尚不具备成熟的实施条件。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支撑的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缓慢,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支撑的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依然是目前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为:(1)从技术需求来看,产品市场中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回报率相对高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回报率,诱导利益导向的苹果种植户倾向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进而造成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有效需求具有刚性,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2)从技术供给来看,在苹果种植户进行技术认知、技术决策实施、技术联合采用等技术选择阶段,由于苹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及产业科技政策的不适当干预,使得包括私人部门和公共机构在内的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在依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交易、技术推广培训、技术辐射进行技术供给过程中,对劳动节约型技术(相比劳动密集型技术而言)产生更大程度的结构性失衡供给、无效供给和扭曲供给,并由此产生较高的技术信息非对称性及技术交易成本,导致劳动节约型技术有效供给不足。(3)从技术市场供需来看,由于苹果产业科技体制及政策之间,不同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之间,以及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与各类技术创新及推广供给主体行为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导致政府行为与苹果产业技术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扭曲。因此,苹果产业技术市场缺乏有效性,劳动节约型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其在成本及价格方面缺乏优势;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成有效需求,导致其潜在收益无法充分实现,从而制约了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以及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二、简易鉴定选择腐肥原料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易鉴定选择腐肥原料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方法 |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
一 业务经营概况 |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
一 生产救灾运动 |
二 增产节约运动 |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
二 供应业务分析 |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
二 商业技术革新 |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
二 建厂情况概论 |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
第一节 业务经营 |
一 商业调整概论 |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
二 由改造到领导 |
三 由领导到挤压 |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
二 商品"三清"运动 |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
一 建立的背景 |
二 性质和任务 |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
四 代购代销员 |
五 领导管理 |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
一 "批" |
二 "树" |
三 "改"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服务农业生产 |
二 服务农民生活 |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对私指导思想 |
二 对私政策 |
三 对私商的冲击 |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
一 搞好"学、揭、批" |
二 做好企业整顿 |
三 大树先进典型 |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以购促产 |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
二 改革的内容 |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业务经营概览 |
二 棉花经营 |
三 农资供应 |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
一 股金风波 |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结语 |
一 百年回眸 |
二 展望未来 |
征引文献 |
后记 |
(3)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物质转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 |
第二节 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解决途径 |
第三节 农业肥料的施用对农业与环境的影响 |
第四节 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有机堆肥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微生物在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
第六节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
第七节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堆肥试验及堆肥过程中物质的物化性质变化 |
第一节 堆肥试验及堆肥过程中堆肥物质的物化性质变化 |
第二节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含量及其组成的变化 |
第三章 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基于培养方法研究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分析 |
第四章 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演替研究——基于DGGE方法研究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分析 |
第一节 不同堆肥阶段堆肥样品的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二节 基于DGGE方法对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变化分析 |
第五章 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物质转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六章 堆肥产品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GC-MS分析 |
第七章 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法在堆肥过程中堆肥作物营养元素测定上的应用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之处 |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第二章 历史背景考察: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发展回顾 |
第一节 旧中国乡村教育改良实验与科技推广思想的萌芽 |
第二节 新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演变 |
第三节 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西南个案: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一. 拉祜族与澜沧县概况 |
(一) 拉祜族的族源与历史 |
(二) 拉祜族文化特点 |
(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
二. 近年乡村技术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
(三) 基层调查:东回乡 |
第二节 西北个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述 |
二. 巴州农业经济发展:访州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人S先生 |
三. 近年乡村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三) 对畜牧部门的调查 |
(四) 基层调查:巴音布鲁克牧区 |
第三节 个案分析 |
一.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特殊性 |
二.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制约因素 |
三. 小结 第四章 理论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理念 |
第一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本质 |
一. 对于村民个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
二. 对于乡村社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手段 |
第二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质 |
一. 经济学的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 教育学的分析:全民教育的理念 |
第三节 确定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一. 目前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的局限 |
二. 确定实用科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
第四节 学习心理与科技推广培训 |
一. 成人学习心理的角度 |
二. 跨文化学习心理的角度 |
第五节 科技推广培训中的文化问题 |
一. 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
二. 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
三.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张力 |
四. 推广培训中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张力的调适 第五章 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 |
第一节 借鉴研究 |
一. 发达国家案例:美国合作推广制度 |
(一) 美国合作推广制度的发展历程 |
(二)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的显着效益 |
(三)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特点: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的机制 |
二. 发展中国家案例:印度个案 |
(一) 政策分析:政府举措 |
(二) 项目个案:运作机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 体制革新 |
(一) 管理体制 |
(二) 机构设置 |
二. 项目实践革新与质量保证举措 |
(一) 项目实践革新 |
(二) 质量保证举措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
(5)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奶牛腹泻综述 |
1.1 病毒性腹泻 |
1.1.1 牛病毒性腹泻病 |
1.1.2 牛轮状病毒感染(牛传染性胃肠炎) |
1.1.3 牛冠状病毒病 |
1.2 细菌性腹泻 |
1.2.1 牛大肠杆菌感染 |
1.2.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
1.2.3 牛空肠弯曲菌病 |
1.3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
1.3.1 牛球虫病 |
1.3.2 牛隐孢子虫病 |
1.3.3 牛贾第鞭毛虫感染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北京地区犊牛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研、调查范围 |
2.1.2 调研、调查方法 |
2.2 结果 |
2.2.1 北京地区奶牛养殖情况调研结果 |
2.2.2 犊牛腹泻发病情况调研结果 |
2.2.3 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学调查结果 |
2.3 讨论 |
2.3.1 北京地区奶牛的发病情况 |
2.3.2 北京地区犊牛的发病情况 |
2.3.3 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学情况 |
第三章 北京部分牛场球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试剂配制 |
3.2.3 样品来源 |
3.2.4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3.2.5 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
3.2.6 卵囊的收集与孢子化培养 |
3.2.7 艾美尔球虫卵囊的形态学观察 |
3.3 结果 |
3.3.1 北京部分牛场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
3.3.2 不同年龄阶段牛的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
3.3.3 艾美尔球虫种类及孢子化卵囊形态特征 |
3.3.4 不同种类艾美尔球虫在北京地区的感染情况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贾第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鉴定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样品采集 |
4.2.2 实验仪器 |
4.2.3 主要试剂及制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显微镜检查方法 |
4.3.2 DNA的提取 |
4.3.3 基因型/基因亚型鉴定 |
4.4 实验结果 |
4.4.1 北京奶牛贾第虫感染率 |
4.4.2 不同奶牛场贾第虫感染情况 |
4.4.3 不同地区奶牛贾第虫感染情况 |
4.4.4 不同年龄段的贾第虫感染情况分布 |
4.4.5 贾第虫基因型鉴定 |
4.4.6 种系发育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规模牛场奶牛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品采集 |
5.2.2 实验仪器 |
5.2.3 主要试剂及制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
5.3.2 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
5.3.3 DNA的提取 |
5.3.4 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PCR-RFLP分型方法 |
5.3.5 SSU rRNA基因PCR产物测序 |
5.3.6 种系发育分析 |
5.4 结果 |
5.4.1 北京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 |
5.4.2 不同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情况 |
5.4.3 犊牛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5.4.4 种系发育分析 |
5.4.5 隐孢子虫基因亚型鉴定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犊牛腹泻的综合防控 |
6.1 综合管理措施 |
6.1.1 建立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 |
6.1.2 建立犊牛生物安全隔离区 |
6.1.3 建立犊牛健康养殖模式 |
6.1.4 加强饲养管理 |
6.2 鉴别诊断 |
6.2.1 制定一套简易鉴别诊断表 |
6.2.2 诊断方法建立 |
6.3 建立治疗方案 |
6.3.1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
6.3.2 纠正酸中毒 |
6.3.3 营养调控 |
6.3.4 药物使用 |
6.3.5 中药治疗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结合表型生长及分子指纹图谱构建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亚美马褂木的基本概况 |
1.1.1 亚美马褂木及其亲本的概况 |
1.1.2 亚美马褂木及其亲本形态特征 |
1.1.3 亚美马褂木及其亲本生殖特性 |
1.1.4 亚美马褂木木材经济价值 |
1.2 亚美马褂木研究进展 |
1.2.1 生理生态学特性 |
1.2.2 区域引种研究 |
1.2.3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遗传变异研究 |
1.2.4 苗木繁育研究 |
1.2.5 亚美马褂木栽培技术研究 |
1.2.6 亚美马褂木材性研究 |
1.3 林木无性系表型性状研究进展 |
1.4 SSR分子标记概述 |
1.5 亚美马褂木分子标记及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研究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树高、地径、胸径、材积的测定 |
2.3.3 冠幅、分枝角、最大侧枝直径、枝下高的测定 |
2.3.4 树皮厚度的测定 |
2.3.5 叶面性状的测定 |
2.3.6 通直度的测定 |
2.3.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性状表现 |
2.4.2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15个表型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
2.4.3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性状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
2.4.4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性状相关分析 |
2.4.5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
2.4.6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综合评价 |
2.5 结论和讨论 |
第三章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的指纹图谱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采样方法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模板DNA的提取 |
3.3.2 亚美马褂木DNA模板的检测 |
3.3.3 引物来源与引物稀释 |
3.3.4 SSR-PCR反应程序与反应体系的确立 |
3.3.5 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析 |
3.3.6 数据的获取及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植物总DNA的提取方法比较 |
3.4.2 SSR最优反应体系的确立 |
3.4.3 多态性标记筛选结果 |
3.4.4 亚美马褂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3.4.5 亚美马褂木指纹图谱的构建 |
3.5 讨论 |
3.5.1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总DNA的提取 |
3.5.2 PCR扩增 |
3.5.3 制胶、点样、电泳、银染 |
3.5.4 引物的筛选 |
3.5.5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
3.5.6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
第四章 结合分子指纹图谱与表型生长构建无性系档案 |
4.1 无性系27个位点的指纹条码 |
4.2 结合遗传聚类图与性状主成分构建无性系档案 |
4.3 结合遗传聚类图和性状综合指数构建无性系档案 |
4.4 讨论 |
第五章 建议及展望 |
5.1 文章的创新点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江户农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
第一节 制度变革的有效保证 |
第二节 多种政策的有力推进 |
第三节 日中交流的推动助力 |
第二章 农具的创新与改良 |
第一节 近世农具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水田农具的革新 |
第三节 旱田农具的配套 |
第四节 汲水与加工农具的发展 |
第三章 土壤学与耕作学的全面进步 |
第一节 关于土壤的分类与认识 |
第二节 耕作原则与耕作技术 |
第三节 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 |
第四章 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完善 |
第一节 种子选留、提纯与复壮技术 |
第二节 育秧与移栽技术 |
第三节 稻田排灌技术 |
第四节 肥料技术 |
第五节 中耕除草技术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技术 |
第七节 收获与加工技术 |
第五章 其他作物栽培技术的进展 |
第一节 旱地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
第二节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
第三节 抗灾作物栽培技术 |
第六章 农业思想体系的成熟 |
第一节 重农思想 |
第二节 农学思想 |
第三节 营农思想 |
第七章 农书的产生与大量涌现 |
第一节 农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农书的类型与数量 |
第三节 农书的特点与价值 |
第四节 重要农书举要 |
第八章 对于江户农学的思考 |
第一节 江户农学的成就与不足 |
第二节 江户农学的深远影响 |
第三节 江户农学与近代农学的冲突与调和 |
第四节 日中同时期的农学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 ——基于苹果产业技术市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技术创新及推广经济评价是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
1.1.2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是技术创新及推广经济评价的微观基础 |
1.1.3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是技术创新及推广经济评价的中观基础 |
1.1.4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是探索改进苹果产业技术市场效率的前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1.3.1 多学派分散研究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3.2 理论研究体系日趋完善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1.3.3 实证研究不断丰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
1.3.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
1.4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及调查方案设计 |
1.5 研究内容 |
1.5.1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 |
1.5.2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实证检验 |
1.5.3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经济效益评价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
2.1 苹果产业技术历史变迁分析 |
2.1.1 苹果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 |
2.1.2 苹果栽培管理技术 |
2.1.3 果园土壤与营养研究 |
2.1.4 果园病虫害防控技术 |
2.1.5 苹果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 |
2.2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演变分析 |
2.2.1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中的技术创新机理 |
2.2.2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供求主体行为演变特征 |
2.3 技术变迁特征及其对苹果产业发展的影响 |
2.3.1 苹果产业技术变迁特征 |
2.3.2 技术变迁对苹果产业发展的影响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 |
3.1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分析 |
3.1.1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概念 |
3.1.2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环境及供给主体 |
3.2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
3.2.1 苹果种植户概念及特征 |
3.2.2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概念及特征 |
3.3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理论分析及假设 |
3.3.1 苹果种植户要素诱致性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 |
3.3.2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影响机理 |
3.3.3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经济效益分析 |
3.4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说明 |
3.5 本章结论与结论 |
第四章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影响 |
4.1 农户技术认知文献回顾 |
4.2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
4.2.1 理论分析 |
4.2.2 实证模型设计 |
4.3 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
4.4 实证检验 |
4.4.1 样本科学性检验 |
4.4.2 模型拟合 |
4.4.3 研究假设检验 |
4.5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决策影响 |
5.1 农户技术决策文献回顾 |
5.2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
5.2.1 理论分析 |
5.2.2 实证模型设计 |
5.3 数据和变量统计描述 |
5.4 实证检验 |
5.4.1 价格因素 |
5.4.2 交易成本因素 |
5.4.3 其他因素 |
5.5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苹果产业技术市场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联合采用影响 |
6.1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
6.1.1 理论分析 |
6.1.2 实证模型设计 |
6.2 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
6.3 实证检验 |
6.3.1 果园精细经营管理制度估计结果 |
6.3.2 果园简约经营管理制度估计结果 |
6.4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对其生产收入个体分布影响 |
7.1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
7.1.1 理论分析 |
7.1.2 实证模型设计 |
7.2 实证检验 |
7.2.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7.2.2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7.3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对其生产收入空间格局影响 |
8.1 技术创新空间效应文献回顾 |
8.2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
8.2.1 理论分析 |
8.2.2 实证模型设计 |
8.3 数据和变量空间特征描述 |
8.3.1 数据来源 |
8.3.2 变量空间特征描述 |
8.4 实证检验 |
8.5 本章结论与讨论 |
第九章 结论评述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1.1 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态度 |
9.1.2 苹果种植户技术决策实施行为 |
9.1.3 苹果种植户技术联合采用行为 |
9.1.4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对其生产收入个体分布影响 |
9.1.5 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对其生产收入空间格局影响 |
9.2 对策建议 |
9.2.1 优化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服务结构 |
9.2.2 增强涉果企业创新产品供给能力 |
9.2.3 强化苹果种植户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协同功能 |
9.2.4 完善政府产业扶持机构技术公共服务职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简易鉴定选择腐肥原料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腐植酸类物质综合利用的动向[J]. 朱之培. 江西腐植酸, 1981(02)
- [2]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 [3]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与物质转化关系研究[D]. 李自刚.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4]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D].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5]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D]. 李复煌.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2)
- [6]结合表型生长及分子指纹图谱构建亚美马褂木无性系档案[D]. 李龙梅. 广西大学, 2016(02)
- [7]日本江户时期的农学成就研究[D]. 叶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5)
- [8]用腐植酸钠作添加剂养猪大有前途[J].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饲料组. 云南畜牧兽医, 1976(00)
- [9]用腐植酸钠作添加剂养猪大有前途[J].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云南农业科技, 1977(02)
- [10]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 ——基于苹果产业技术市场视角[D]. 王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