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2》初中代数,几道练习题答案

《89-12》初中代数,几道练习题答案

一、《89—12》初中代数、平几练习题答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08)在《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教科书作为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数学教育得以落实的主要渠道。不同时期的数学教科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数学教科书不仅是数学教育思想观念的真实写照,而且它的质量和水平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的精神面貌。特别地,数学教科书改革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也是数学教育历次改革发展的焦点之一。我国编写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走过弯路,有一些失败的教训。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是编好课本需要的。因此研究教科书发展史是一项重要课题。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了许多新的教科书,它们的使用情况如何,尚有哪些需改进的地方?怎样编写才是好的数学教科书?这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本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力求展现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重点对近现代出版发行的数学教科书书目进行了整理,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数学教科书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五部分:一、清末时期的数学教科书。以清末数学教育制度的变迁为线索,说明同文馆时期及清末初订学制时期的数学教科书。二、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制度多有变化。民国初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五四运动后的壬戌学制、1929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及抗日战争时期都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此相应,数学教科书变化较大。通过对书目及重点使用过的教科书内容的分析,说明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变化过程以及所受的外部影响。三、中国现代数学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数学教育经历了初期学习苏联、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省自编及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等不同阶段。通过说明各个时期使用的数学教科书,展现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四、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家与数学教科书。通过介绍傅种孙、胡敦复、吴在渊、俞子夷、钟善基等人关于数学教科书的工作,说明数学教育家对数学教科书发展所做的贡献。五、从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史谈教科书改革。通过对现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简称北师大版、人教版,下同)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中不足,并结合个人工作实践提出如何编好数学教科书的建议。

刘冰楠[2](2015)在《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在和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对这一时期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地看,中国三角学教科书自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从外国教科书的引进,到自编教科书的发轫,从各大教科书出版企业的兴盛,到国定本教科书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期间,每一阶段的三角学教科书都蕴含着中国学者的艰辛探求。本文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进而总结其编写特点。通过对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其它二手文献的分析,力图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三角学教育情况。总结当时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力求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第2章,1902—1911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阶段中国三角学教科书有两个来源——日本和欧美。文化差异性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教科书编写的各个方面。因此,清末时期将译自日本和译自欧美的三角学教科书分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讨论。然而,日本初期的教科书也源自英国,故表面的差异实则在深处扎根着某种相似性。融合不同类型的编写经验,建立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体系,一直是清末民国时期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奋斗的目标。第3章,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标准开始主导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三角学教科书呈现自编的态势,完成了由清末依靠翻译外国的状况到国人自编的嬗变。本章基于中学三角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制度演变之概述,以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22年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整理,并就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第4章,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1922年新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故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也分初中和高中两种。此外,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23年在初中开始施行混合数学,使得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呈现混合与分科两种。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则全部为分科编写。中国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本章以1923—1936年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1.鉴于混合数学的产生,故将1923—1936年划分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即混合时期(1923—1928)、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在概述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三角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初中三角学教科书由分科——混合——分科的发展过程。2.在梳理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制度中有关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三角内容的不断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自编的发展状况。3.以这一时期再版次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从时代背景、编排形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折射20世纪30年代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第5章,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虽然各大出版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但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三角学的正式讲授被移至高中,初中仅学习三角学的初步知识,故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多以《数值三角》的形式出现。此外,受实验几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数值三角》带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的味道。本章在概述中学数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选取其中影响范围较广的初中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作为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并总结其编写特点。第6章,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由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与数学教育制度的要求并不一致,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国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是清末的延续与发展,学习的方向也由日本转向欧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对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示范的作用,并使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得到长足发展。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大多供高中使用,且占全部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近一半的比例。本章以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49年使用的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梳理。选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德华士三角法》和《葛氏平面三角学》,从译本与原本的对照、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及其编写特点。第7章,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中国的学制、章程及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地被修订。但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出版企业始终本着以三角函数为核心内容的原则编写、出版三角学教科书。本章在回顾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分别从概念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其变迁过程。以期对三角函数的演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之后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第8章,结语。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其次,回溯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所呈现的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通过对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梳理,提炼三点对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目前,关于三角学史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立足于三角学的发展,没有从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故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数学史、数学教育史和教育制度的视角,对中国190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与三角学教科书编辑、出版、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展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经历了由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其中,英文原版三角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将三角学教科书置于教育制度下与教育制度之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之外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3.以三角学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对其概念与内容的沿革进行详细地梳理,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及编写特点等。

魏忠华[3](2008)在《数学教学工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学工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素。随着数学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和丰富,对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及数学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数学教学工具的优势如何?数学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学工具?数学教师又该如何将各种数学教学工具的优势综合起来?本文在对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全文主体共分五部分:1.常规数学教学工具。该部分对数学教学中的常规数学教学工具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教学工具:算盘、尺、规、黑板、实物和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其内容包括:几种数学教学工具的由来、数学教学作用及教学案例等。2.现代数学教学工具。该部分对数学教学中的现代数学教学工具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中常用的几种数学教学工具:幻灯机、投影仪、绘图计算器和计算机多媒体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其内容包括:几种数学教学工具的由来、数学教学作用及教学案例等。3.数学教学中的软件。该部分对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育软件和数学软件进行了介绍,并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多的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其内容包括:两种软件的由来、一般功能、数学教学作用及教学案例等。4.自制数学教学工具。该部分对自制数学教学工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内容包括: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含义、数学教学作用、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要求以及一些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案例。5.数学教学工具的应用指导。该部分对常规数学教学工具与现代数学教学工具的关系,影响教师选择数学教学工具的因素,数学教学工具选择的模型以及数学教学工具选择的原则进行了介绍。

李瑶[4](2018)在《清末民国时期三套中学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是根据课程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教师教授学科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材料。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教科书显得尤其重要。在数学教育史上,清末是教育近代化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学教科书以翻译国外教科书为主,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数学与西方数学开始发生碰撞;民国时期是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经历了多种学制,并在不同学制下编写了众多的数学教科书。因此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完成了从翻译教科书到自编教科书的过渡,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数学知识与体系。研究这两个时期的数学教科书,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还能反映出人们对西方数学的接受情况。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比较法,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进行研究:(1)清末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以教育制度(学制、课程设置)为线索,将清末划分为两个阶段:清末兴办学堂时期(1862-1901)与清末初订学制时期(1902-1911)。在介绍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之上,从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的使用两个方面梳理了清末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发现了清末全国中学普遍使用的一套数学教科书,是翻译日本的教科书。(2)民国时期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以教育制度(学制、课程设置)为线索,将民国时期分为“壬子癸丑学制时期”(1912-1922)、“壬戌学制时期”(1923-1927)、“课程标准时期”(1928-1937)以及“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9)四个阶段。在了解了教科书发展的社会背景后,从教科书的编写及使用情况两个方面梳理了民国时期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发现民国前期与民国后期全国中学普遍使用中学数学教科书分别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与“复兴教科书”。(3)民国时期四川中学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考虑到1928年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本文以1928年为界,将民国时期分为民国前期(1912-1927)与民国后期(1928-1949),说明了这两个时期四川实际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民国时期中学数学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发现民国后期四川普遍使用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是正中书局出版的一套数学教科书。(4)教科书的对比研究。笔者将收集到翻译日本的教科书、“复兴教科书”、正中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作为清末全国、民国全国与民国四川教科书的代表,从教科书的编写理念、教科书的结构、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科书当中的名词术语与数学符号四个角度,对三套教科书进行了对比。具体的,将清末全国、民国全国普遍使用的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对比,将民国全国以及民国四川普遍使用的教科书进行了横向的对比。最后,在总结了三套教科书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当前数学教科书编写的一些建议,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林婷[5](2003)在《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地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但它是目前数学学习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对反思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阐述了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学会学习”教育的需要,反思是建构学说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反思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反思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还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了实践和实验研究,旨在为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具体实践参考。

潘宗义[6](2008)在《消除分化,实现初、高中数学衔接》文中认为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中长期困扰高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频繁调整,初中教材难度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教材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初高中之间衔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这就使得实现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不但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一线数学教师,我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在此课题的研究中,首先通过调查,分析高中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象,本文将从环境与心理、教材、课时、学法等四个方面,深入全面地剖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产生严重分化的根源,为消除这种分化实施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提供了更为全面、正确、科学的理论依据。然后,从起始阶段、教学方式、学生主体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消除分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北师大版初中与人教版高中教材的衔接性进行了分析供各位同行参考。最后,笔者借鉴目标教学模式,在高一教学中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经过采取上述有效措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任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改变了高一新生怕数学的局面。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所任重点班的数学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均列年级前列,数学成绩比原来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见,在高一入学阶段实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89—12》初中代数、平几练习题答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9—12》初中代数、平几练习题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教科书发展史的目的与意义
        1. 教科书与教材的涵义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几点说明
    (二)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1. 国内研究情况
        2. 国外研究
        3. 本文欲解决的问题
    (三) 研究教科书发展史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文本分析法
一、清末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一) 清末时期的数学教育制度
        1. 新教育的肇始——京师同文馆及其他洋务学堂的数学教育
        2. 现代学校的先河——京师大学堂的数学教育
        3. 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书院的数学教育
        4. 西方教育在东方——教会学校的数学教育
        5. 近代学制之先导——癸卯学制中的数学教育
    (二) 清末的数学教科书
        1. 同文馆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2. 清末初订学制时期(1902-1911)数学教科书
二、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一) 民国时期的数学教育制度
        1. 民国初期(1912-1919)的数学教育制度
        2. “五四”后(1920-1927)的数学教育制度
        3. 1928 -1936 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4. 1937 -1949 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二) 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1. 民国初年(1912 -1919)的数学教科书
        2. 1920 -1927 年间的数学教科书
        3. 1928 -1937 年间的数学教科书
        4. 1937 -1949 年间的数学教科书
    (三) 革命根据地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教科书
        1. 苏区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教科书
        2. 抗日根据地的数学教育制度与教科书
        3. 解放区使用的数学教科书
    (四) 民国各期主要使用的教科书
        1. 小学使用的教科书
        2. 中学使用的数学教科书
    (五) 有关国家对中国近代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1. 日本的影响
        2. 欧洲和美国的影响
三、中国现代数学教科书
    (一) 数学教育制度发展概述
        1. 第一阶段(1950-1965)
        2. 第二阶段(1966-1976)
        3. 第三阶段(1977-1990)
        4. 第四阶段(1991-2007)
    (二) 建国初期的数学教科书(1950-1951)
        1. 小学数学教科书
        2. 中学数学教科书
        3. 重点教科书举例
    (三) 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数学教科书(1952-1965)
        1. 数学教科书
        2. 重点教科书举例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1966-1976)
        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
        2. 重点教科书举例
    (五) 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数学教科书(1977-1998)
        1. 数学教科书
        2. 重点教科书举例
    (六) 现行的数学教科书(1999-2007)
    (七) 苏联对我国数学教科书的影响
四、数学教育家与数学教科书
    (一) 傅种孙
        1. 傅种孙简介
        2. 傅种孙主要论着
        3. 傅种孙所编着的数学教科书
    (二) 胡敦复
        1. 胡敦复简介
        2. 对数学教育的贡献
        3. 所着中学教科书
    (三) 吴在渊
        1. 吴在渊简介
        2. 对数学教育的贡献
        3 《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几何学》介绍
    (四) 俞子夷
        1. 所编(译)算术课本
        2. 所编珠算教科书
        3. 其他数学教学用书
        4. 未出版的数学教科书
        5. 俞子夷对数学教科书的观点
    (五) 钟善基
五、从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史谈教科书改革
    (一) 现代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1. 新旧初中数学教科书内容比较
        2. 新旧教科书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比较
        3. 现在比较通行的教科书比较分析
    (二) 现行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科书的不足之处
        1. 北师大版新教科书的不足
        2. 人教版新教科书的不足
        3. 值得商榷之处
    (三) 思考与建议
        1. 思考
        2. 建议
    (四) 如何编好数学教科书
        1. 增强教科书的严谨性、科学性
        2. 给予数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关注
        3. 引入较为规范的表述方式,减少学生在表述方面的混乱
        4. 教科书知识体系的编排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5. 增强教科书的适用性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 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2.1 数学教育制度
        2.1.1 数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2.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2.2 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2.3 翻译美国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4 翻译日本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3.1 数学教育制度
        3.1.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3.3 个案分析——以《共和国教科书平三角大要》为例
    3.4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4.1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1.1 混合时期(1923—1928)
        4.1.2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
        4.1.3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2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4.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3 个案分析——以《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5.1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5.2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
        5.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2.3 案例分析——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法》为例
    5.3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
        5.3.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3.3 案例分析——以《新三角学讲义》为例
    5.4 小结
第6章 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6.1 历史背景
    6.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6.3 个案分析——以《温德华士平面三角法》为例
    6.4 个案分析——以《葛氏平面三角学》为例
    6.5 小结
第7章 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1 对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7.1.1 正弦和余弦的名称及符号
        7.1.2 正切和余切的名称及符号
        7.1.3 正割和余割的名称及符号
        7.1.4 十八世纪后三角函数符号的演变
    7.2 1902—1911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2.1 研究对象
        7.2.2 三角函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7.2.3 三角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
    7.3 191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3.1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三角学教科书
        7.3.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
    7.4 小结
        7.4.1“三角函数”概念
        7.4.2“三角函数”内容
第8章 结语
    8.1 影响 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8.1.1 内部因素
        8.1.2 外部因素
    8.2 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8.2.1 宏观特点
        8.2.2 微观特点
    8.3 启示与借鉴
        8.3.1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立场
        8.3.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混合与分科的“钟摆现象”
        8.3.3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强大的教科书编纂团队
    8.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数学教学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和目的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 数学教学工具的定义
    (四) 数学教学工具分类
    (五) 相关研究综述
一、常规数学教学工具
    (一) 算盘
        1. 珠算的起源
        2. 算盘的种类
        3. 算盘的构造
        4. 珠算的意义
    (二) 尺、规
        1. 尺、规的由来
        2. 尺规作图
    (三) 黑板
        1. 黑板的由来
        2. 数学教学板书的类型
        3. 数学教学板书的作用
        4. 数学教学板书“规范化”情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5. 数学教学板书艺术
    (四) 实物、模型
        1. 实物、模型的含义
        2.实物、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 数学教师运用实物、模型的要求
        4. 教师运用实物、模型进行教学的案例
二、现代数学教学工具
    (一) 幻灯机、投影仪
        1. 幻灯机、投影仪简介
        2. 幻灯机、投影仪的优点
        3. 幻灯机、投影仪数学教学常见的方法
        4.幻灯、投影数学教学案例
    (二) 计算器
        1. 图形计算器的简介
        2. TI 图形计算器的功能
        3. TI 图形计算器的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4. TI 图形计算器教学案例
        5. 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多媒体
        1. 多媒体教学的内涵
        2. 多媒体情境下的数学教学的优势
        3.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一些误区
        4.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的应对策略
        5. 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案例
三、数学教学中的软件
    (一) 几何画板
        1. 几何画板简介
        2. 几何画板的功能
        3. 几何画板的特点
        4. 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 Z + Z智能教育平台
        1. “Z+Z”智能教育平台简介
        2. “Z+Z”智能教育平台的功能
        3. “Z+Z”智能教育平台的优势
        4. 关于“Z+Z”智能教育软件平台的一些看法
    (三) 其他几个重要的数学软件
        1. Mathematica
        2. Matlab
        3. Mathcad
        4. Derive
    (四) 数学软件及其使用的总结和思考
        1. 要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数学教育软件抱有积极的态度
        2. 不能为使用软件而使用软件
        3. 要合理地使用数学教育软件
        4. 数学教育软件的使用应该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自制数学教学工具
    (一) 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含义
    (二) 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意义
        1. 填补教具空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2. 利用自制数学教学工具,变抽象枯燥为形象直观
        3. 利用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突破教学难点
        4. 利用自制数学教学工具,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5. 利用自制数学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6. 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三) 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基本要求
        1.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制数学教学工具
        2. 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设计要结构筒单、易做
        3. 自制数学教学工具要体现感知的规律和一定的科学性
        4. 自制数学教学工具要力求准确,体现有关教学内容
        5. 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活动
    (四) 一些自制数学教学工具的例子
        1. 平面几何自制教具
        2. 代数自制教具
        3. 立体几何自制教具
五、数学教学工具的应用指导
    (一) 常规与现代数学教学工具的关系
        1. 常规与现代数学教学工具的异同
        2. 常规与现代数学教学工具的关系
    (二) 数学教学工具的选择
        1. 影响数学教学工具选择的因素
        2.数学教学工具的选择模式
        3. 数学教学工具选择的原则
    (三)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指算
附录2:☉(O,r ) 的内接正十边形的作法
附录3:计算器的发明
致谢

(4)清末民国时期三套中学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过程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过程与论文结构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清末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2.1 背景
        2.1.1 清末兴办学堂时期(1862-1901)
        2.1.2 清末初订学制时期(1902-1911)
    2.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情况
    2.3 清末主要使用的中学数学教科书
3 民国时期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3.1 背景
        3.1.1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1912-1921)
        3.1.2 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3.1.3 课程标准时期(1928-1937)
        3.1.4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1938-1949)
    3.2 民国时期全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概况
        3.2.1 1912 -1921年期间的教科书
        3.2.2 1923 -1927时期的教科书
        3.2.3 1928 -1937时期的教科书
        3.2.4 1938 -1949期间的教科书
    3.3 民国时期主要使用的中学数学教科书
4 民国时期四川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4.1 背景
        4.1.1 民国前期四川中学数学课程安排
        4.1.2 民国后期四川中学数学课程安排
    4.2 四川主要使用的中学数学教科书
5 教科书的对比分析
    5.1 编写理念的比较
    5.2 结构的比较
    5.3 内容的比较
        5.3.1 算术部分
        5.3.2 代数部分
        5.3.3 几何部分
        5.3.4 三角部分
    5.4 与现行名词术语及数学符号的比较
        5.4.1 传统数学当中的数学符号
        5.4.2 清末教科书与现行教科书名词术语及数学符号的比较
        5.4.3 复兴教科书与现行教科书名词术语及数学符号的比较
        5.4.4 正中教科书与现行教科书名词术语及数学符号的比较
6 研究结果与启示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5)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相关理论综述
    1.1 反思性理论概述
    1.2 元认知理论
    1.3 元认知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第二章 数学教育中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2.1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学会学习”教育的需要
    2.2 反思是建构学说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现
    2.3 反思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4 反思是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反思性学习的原则
    3.1 反思的特征
    3.2 反思性学习的原则
    3.3 反思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章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
    4.1 通过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4.2 在阶段性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4.3 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4.4 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第五章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的目的
    5.2 实验的基本过程
    5.3 实验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5.4 结论和启示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中文摘要

(6)消除分化,实现初、高中数学衔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分化及其原因
    一、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分化期调查
    二、关于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三、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第二章 消除初高中数学分化
    一、抓好高中起始阶段
    二、调整教师教学方式
    三、培养学生主体地位
第三章 北师大版初中与人教版高中教材衔接性分析
    一、数学知识方面的衔接性分析
    二、数学方法方面的衔接性分析
    三、数学思想方面的衔接性分析
第四章 目标教学与衔接教学的结
    一、当堂达标课教学模式
    二、前置补偿课教学模式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89—12》初中代数、平几练习题答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现代数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D]. 张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01)
  • [2]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刘冰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3]数学教学工具研究[D]. 魏忠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2)
  • [4]清末民国时期三套中学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 李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5]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 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2)
  • [6]消除分化,实现初、高中数学衔接[D]. 潘宗义.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89-12》初中代数,几道练习题答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