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

一、Education out of School(论文文献综述)

任翠英[1](2018)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指的校外教育是指特定校外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根据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为其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组织各项活动等。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并存、各方校外教育力量交叉融合共生,校外教育已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校外教育在政策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对当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问题进行鉴别,并基于教育学理论基础作出分析,从而在校外教育政策和实践操作方面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即是本研究力图达到的研究目标。从校外教育政策的发展变迁与当前要求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校外教育性质定位尚不清晰、校外教育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校外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考察当前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少年宫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校外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受到学校教育牵制、教育资源有限而难以适应“普及性”的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则面临相关政策制度的欠缺、教育设施设备需要改善和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而中小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情况凸显出学业化的校外教育导向日益严重、公办校外教育机构主导作用欠佳、教育系统外机构参与校外教育不够。解决校外教育发展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理论进行探寻,系统考察了可借鉴的国际实践经验,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校外教育观,对校外教育发展的基础理论,如教育生态学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进行解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校外教育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实现教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展现教育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体现教育的变革性与复杂性。其次,本研究尝试对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进行框架设计,认为校外教育在性质上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定位上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则是教育生态系统的节点。因此,校外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强校外教育机构能力建设。通过问题鉴别和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改善校外教育发展的诸多薄弱环节;其次,重塑少年宫的骨干引领作用,赋予少年宫校外教育管理权力,少年宫教育重塑校外教育环境、引领校外教育创新;再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包括完善校外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最后,创建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体现党对校外教育的领导,完善校外教育制度设计,创新校外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专业的学术支持体系。

林晓珊[2](2018)在《“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文中指出儿童教育消费已成为当前城镇家庭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外辅导班和兴趣班的迅猛扩张,占据了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主要领域。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的分析,检视了我国城镇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儿童校外教育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对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投入具有工具理性和情感表达的双重特征,独生子女家庭、双亲同住家庭以及更多的亲子陪伴和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校外教育机会的获得,其中女孩的优势更为突出。同时,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阶层差异也十分明显,中产阶层家庭对子女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和投入,在校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选择上具有显着的阶层化偏好。这些发现启示我们,在儿童教育消费研究中需要重新审视家庭研究与消费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

袁德润[3](2016)在《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文中指出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过程中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削弱了对青少年的发展价值。高品质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可能性建立在校外教育独特性的前提上,应针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发展需求,在"救失"的基础上引领青少年的高层次发展需求。校外教育独特性的提升,一条可行的现实之路在于以专业队伍建设强校外教育之本,成高品质衔接之事。

刘登珲[4](2015)在《回归自身功能的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校外教育由场馆建设迈入内涵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几乎每一个县(区)至少有一所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场所),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场所)的育人功效是新时期校外教育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校外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抓手。但由于缺乏对自身功能的清晰认识,校外教育课程规划中出现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交叉重叠、课程开发随意性强等问题,校外教育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受到质疑。厘清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是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逻辑起点。对校外教育功能认识存在延伸说、互补说、协同说三种论断。随着对校外教育认识的深入及国家对校外教育支持力度加强,“协同”作为我国校外教育新时期的基本功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协同”即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体两翼”为每个儿童个性、全面发展服务。这就决定,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不是“学校做什么就做什么”(延伸说)、“学校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互补说),而是“什么有利于儿童发展就做什么”(协同说)。校外教育课程规划就是建立促进儿童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过程。在实践中,校外教育课程规划包括研制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实施方式、制定课程评价方案前后相续的四项内容。校外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规划的灵魂,但在现实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指向模糊、内涵缺失及上下割裂等认识误区。校外教育课程目标研制的关键在于综合考量校外教育课程政策、机构的课程文化及自身定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等因素;并且在表述上遵循一定的技术要领,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具有清晰的指导意义、反映校外教育机构自身的特色。校外教育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实现的物质载体,但实践中出现类别失衡、目标脱节、缺乏整合等问题。科学、合理的校外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应做到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逻辑清晰且层次分明,坚持儿童心理逻辑与学术逻辑的统一。校外教育课程实施是课程规划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的关键,但由于校外教育机构中教师拥有不可争辩的教学决策权,且缺少必要的规约,在课程实施中出现惯性而为、形式主义的误区,削弱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而,在校外教育课程实施中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儿童的主体地位、坚持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属性的统一,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典型的校外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包括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教学情境综合选择不同的实施方式。校外教育自身特殊性决定,校外教育课程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的范畴。因此,校外教育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功能,在评价方式选取上保持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做到关注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不仅注重教师、学生的评价,还应关注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常见的校外教育课程评价方式有儿童自我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最终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文本,包括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三个部分。有效的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文本需要满足理念的先进性、要素的完整性、内在的一致性等条件,这是检视课程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校外教育课程规划并非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发展的回路,始终伴随着规划方案的发展、完善。

陈静[5](2013)在《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文中认为校外教育作为尚属年轻的教育力量,在经历六十多年发展历程之后,在当前促进未成年人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校外教育在不断被挖掘更多独特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是其内部缺乏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因而会出现内容和方法低契合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其外部缺乏多元的联合支持系统,因而会使得其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衔接和合作不够顺畅。这归根结底与校外教育性质定位不明朗有关。明确的性质定位,能够为校外教育自身的发展、为校外教育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指明方向、提供引领。论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继而通过实践梳理和理论思考,阐述如何理解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并基于此种性质定位,展望校外教育的发展前景。论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出发,梳理校外教育性质定位的实践脉络。新中国的校外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创与兴建、普及与发展、受挫与停滞、恢复与重建和内涵式发展五个历史阶段,在这五个历史阶段中,校外教育的定位也大致经历了三种历程: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校外教育,开始与学校教育并举;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校外教育,已经开始寻求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其次,基于对校外教育性质定位的界定和对其实践脉络的梳理,对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进行理论思考。首先,校外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实践活动,能够为人的主动发展创造机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丰富未成年人的实践体验、拓宽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因此,校外教育不是一种商业行为,而应坚守成为公益性的教育事业。其次,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构成,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校外教育不是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或补充,而应继续实现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不是家庭教育可有可无的选择,而应寻求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不是社区教育形同陌路的“旁观者”,而应探索与社区教育的联动发展。最后,针对校外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校外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对应,论文从“三元联合”的外部支持系统和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两方面,对校外教育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内部世界的完善,提供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杨钋[6](2020)在《经济不平等时代的校外教育参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不平等、基础教育均衡化和"互联网+教育"并行发展的背景下,校外补习进入新阶段,其特征是广泛参与和深入参与。校外补习逐步发展为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外教育领域出现三大趋势:一是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和高等教育的分层发展战略促使基础教育竞争从校内转向校外;二是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中,父母加大了对校外教育的参与,密集化育儿文化出现并广为扩散;三是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消除了校外补习的有限参与障碍,拓宽了家庭教育选择的范围。政策—文化—技术的互动促使家庭的校外教育活动参与日趋制度化。其后果是基础教育从"高校内竞争、低校外竞争,低补习参与"的低水平均衡转化为"低校内竞争、高校外竞争、高补习参与"的高水平均衡。在后补习时代,校外教育活动逐步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要工具。政府应调整对校外教育的认识,承担起弥合校外教育参与的阶层差异的责任。

蔡亦卉[7](2013)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开始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缺少对校外教育需求的专门研究,因此对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等信息缺少基本的了解,对影响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因素也少有探究。出于上述原因,论文以浙江省金华市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寻找“校外”与“校内”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推进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良性发展。研究显示:中小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内容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的校外活动方式包括自由活动、家长陪同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外教育等,其中参加校外教育的学生对文化课补习和兴趣特长培训的教育需求程度较高,比例分别占到总数的27%和20.9%;从需求内容上看,文化课补习需求侧重于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而兴趣特长培训的需求内容则非常广泛;同时在面对不同的校外教育内容方面,中小学生与家长对其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表示他们对兴趣特长培训的需求程度最高,其比重占到61.5%,而有45.8%的学生家长表示目前更希望子女参加文化课补习。影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生、家庭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其中包含兴趣因素、竞争因素、消费因素等。为此,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力推进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第一,政府要有效建立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化体系和校外教育的相关工作组;第二,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自身管理体制的建设;第三,社会应着力为中小学生提供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校外教育或校外指导;第四,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机构、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效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中小学生的重大使命。

刘登珲[8](2016)在《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我国校外教育呈现由场馆建设(硬件)到内涵发展(软件)转变的态势,校外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及其如何与学校教育"一体两翼"、协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成为当前校外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内涵发展意味着深掘、内挖校外教育场所的育人潜力,从"蹦蹦跳跳"经验化、随意性的活动范畴向科学、高效且与学校课程有机沟通、衔接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迈进。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十二所不同类别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务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通过机构层面的课程建设低重心、针对性、自下而上的解决课程问题进而恢复校外教育机构的课程"造血"功能的重要性。

刘钧燕[9](2020)在《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校外教育在我国迅速扩张发展,并越来越多地被家长作为支持孩子学业发展的一种选择。校外教育需求可能受家长客观资源条件的制约,同时会受家长主观意愿的影响,而且这两类因素可能产生联合影响,因为主观意愿一般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的数据,在家长主义的视角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样本,研究证实了家长的收入、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期望对校外教育需求有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影响,教育责任建构是其中的调节变量。针对城市家长和农村家长的多群组分析发现家长因素对校外教育需求的影响模式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农村家长的职业对其校外教育需求没有显着影响,而城市家长的职业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发生,收入对校外教育需求的正向影响在城市家长群体中都比在农村家长群体中更大。

康丽颖[10](2012)在《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文中认为中国校外教育机构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网络体系和制度安排,但因自身定位的不明晰,教育功能难以实现。故应明晰校外教育概念,阐释学科建设立场,坚持学术自觉,做到体系建构与问题取向相融,整体研究与类型研究并重,学理意识与方法意识兼顾。以此为基础,在学科视域中解释校外教育实践,开展校外教育理论建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理论体系。这既是校外教育建设的重要选择,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Education out of Schoo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ucation out of School(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校外教育现象
        二、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三节 以往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以往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
    第一节 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回顾
        一、新中国初期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二、改革开放初期与学校教育“并举”
        三、新世纪以来与学校教育统筹管理
    第二节 当前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
        一、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
        四、促进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
    第三节 校外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性质定位尚不清晰
        二、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第三章 校外教育机构与学生校外活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机构
        一、少年宫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少年宫教育的主要实践
        三、少年宫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公办校外教育机构的现状
        一、机构规模现状
        二、机构基本特征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调查
        一、调查概况
        二、主要结果
        三、一些发现
第四章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理论探寻
    第一节 可借鉴的国际实践经验
        一、美国的社区参与模式
        二、英国的场馆参与模式
        三、日本的社会参与模式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校外教育观
        一、使教育超越学校教育范围
        二、使教育获得多元化发展
        三、参与创建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教育理论的要求与启示
        一、教育生态学与校外教育
        二、终身教育与校外教育
        三、教育学理论与校外教育
        四、校外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五章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框架设计
    第一节 确立校外教育的合理定位
        一、校外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
        二、校外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
        三、校外教育机构是教育生态系统的节点
    第二节 明确校外教育的发展框架
        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家社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三、建设校外教育机构的能力
        四、规范校外教育机构的治理
第六章 促进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改善校外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完善校外教育的组织架构
        二、关注各种特殊青少年群体
        三、加强校外教育的评估研究
    第二节 重塑少年宫的骨干引领作用
        一、赋予少年宫校外教育管理权力
        二、少年宫教育重塑校外教育环境
        三、少年宫教育引领校外教育创新
    第三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校外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二、加强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立校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第四节 创建中国特色校外教育体系
        一、体现党对校外教育的领导
        二、完善校外教育的制度设计
        三、创新校外教育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专业的学术支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部分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运行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针对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机构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一) 市场转型中的儿童消费者
    (二) “唯一的希望”:家庭少子化与儿童教育消费
    (三) “以爱之名”:亲子关系与儿童教育消费
    (四) 分析框架
三、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二) 主要变量
        1. 因变量
        2. 自变量
        3.控制变量
    (三) 研究假设
        1. 家庭结构假设
        2. 亲子关系假设
    (四) 分析策略与方法
四、研究发现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 儿童校外教育消费支出的Tobit模型分析
    (三) 儿童参加校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Logit模型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3)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校内外教育衔接因“同质化”而低效
    1. 校外教育在衔接中简化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
    2. 单向度观看、灌输的校外教育活动模式
    3. 过度追求以“教材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外教育“课程化”
二、可能之由:校外教育的独特性是提升衔接品质的前提
    1. 校外教育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补青少年发展之缺
    2. 以主体性实践体验引领高层次发展需求
三、可行之道:以队伍建设强校外之本,成高品质衔接之事
    1. 校外教育专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专业队伍建设设想:层次多元,专、兼职结合

(4)回归自身功能的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校外教育亟需关注课程规划问题
        (二) 功能定位是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逻辑起点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校外教育
        (二) 课程规划
    三、研究综述
        (一) 校外教育相关研究
        (二) 课程规划相关研究
    四、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理解
    一、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本质
        (一) 延伸说:学校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 互补说:学校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三) 协同说:什么有利于儿童发展就做什么
    二、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意义
        (一) 沟通课程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二) 建立校外教育课程持续发展机制
        (三) 发挥校内外教育的整体优势
    三、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 课程规划的基本内容
        (二) 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基本内容
    四、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误区
        (一) 课程意识缺失
        (二) 规划机制不健全
        (三) 定位不清晰
第三章 校外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校外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二、校外教育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 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
        (二) 校外教育的课程政策
        (三) 校外教育机构的课程文化
        (四) 儿童的兴趣与需求
    三、校外教育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
        (一) 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二) 清晰具体的指导意义
        (三) 反映校外教育机构自身的特色
第四章 校外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
    一、校外教育课程结构的内涵
    二、校外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
        (二) 逻辑清晰且层次分明
        (三) 心理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
    三、校外教育课程结构的一种类型:以上海市X少年宫为例
第五章 校外教育的课程实施
    一、校外教育课程实施的内涵
    二、校外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 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二) 尊重儿童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三) 课程实施方式选择与课程性质保持一致
    三、校外教育课程实施的方式
        (一) 体验学习
        (二) 合作学习
        (三) 探究学习
第六章 校外教育的课程评价
    一、校外教育课程评价的内涵
    二、校外教育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 重视评价的育人功能
        (二) 关注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三) 关注课程发展的全过程
    三、校外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一) 自我评价
        (二) 表现性评价
第七章 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文本及评价
    一、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文本的构成
        (一) 课程设置方案
        (二) 课程开发方案
        (三) 课程实施方案
    二、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文本的评价标准
        (一) 理念的先进性
        (二) 要素的完整性
        (三) 内在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一种困惑:对学生校外生活世界的思考
        二、一段体验:进入校外教育机构的感受
        三、一次锻炼:与校外教育的亲密接触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校外教育
        二、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校外教育性质定位的政策脉络和实践动态
    第一节 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校外教育
        一、校外教育的初创与兴建时期
        二、校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时期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校外教育
        一、校外教育的恢复与重建时期
        二、校外教育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校外教育
        一、校外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时期
        二、校外教育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校外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校外教育发展的现状
        二、校外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校外教育性质定位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校外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
        二、人的发展需要校外教育
    第二节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
        一、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通之处
        二、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
    第三节 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与个别性
        二、校外教育以家庭教育为起点
    第四节 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
        一、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功能
        二、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教育对象和场所
        三、校外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
第四章 校外教育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三元联合”的外部支持系统: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
        一、继续坚持校外教育的公益性
        二、进一步完善与学校的有效衔接
        三、探寻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一体化”的内部运行机制:从实施到管理的一体化
        一、拓展并创新校外教育的实施路径
        二、理顺并完善校外教育的管理体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过程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教育需求
        2. 校外教育
        3. 文化课补习
        4. 兴趣特长培训
    (二) 文献综述
        1. 有关中小学生文化课补习的研究
        2. 有关中小学生兴趣特长培训的研究
        3. 有关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研究
    (三) 理论基础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生命教育理论
        3. 终身教育理论
二、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调查统计结果
    (一)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现状
        1. 参加文化课补习班现状
        2. 参加兴趣特长培训班现状
        3. 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及其他方面
    (二)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内容
        1. 文化课补习方面
        2. 兴趣特长培训方面
        3. 社会志愿活动及其他方面
    (三)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程度
        1. 文化课补习方面
        2. 兴趣特长培训方面
        3. 社会志愿活动及其他方面
三、影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个人因素
        1. 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的积极性
        2. 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的主动性
    (二) 影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庭因素
        1. 家长对校外教育的态度
        2. 家庭经济因素
    (三) 影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学校因素
        1. 学校教育自身存在局限
        2. 学校师资力量的相对短缺
        3. 学校学生“过早”放学
四、促进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 提供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相关政策支持
    (二) 规范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秩序
    (三) 丰富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社会实践形式
    (四) 建立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多样化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部分校外教育机构课程意识开始觉醒但整体较为薄弱
    ( 一) 对“课程”与“活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
    ( 二) 传统的“活动”体系存在逻辑矛盾及功能上的不足
二、重视课程目标建设但对课程目标指向、内涵及功能缺乏一致性把握
    ( 一) 指向模糊
    ( 二) 内涵流失
    ( 三) 上下割裂
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但其规范性有待加强
    ( 一) 类别失衡
    ( 二) 目标脱节
    ( 三) 缺乏整合
四、普遍加强课程实施建设但缺乏系统有效的转化、监管机制
    ( 一) 课程资源流失
    ( 二) 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五、形成开放多元的评价氛围但侧重 “外围指标”且忽略方案本身的评价
    ( 一) 过分关注外围指标
    ( 二) 忽略了课程方案的评价

(9)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一) 总体样本分析
    (二) 多群组分析: 城乡家长群体的比较
四、 结论

(10)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外教育机构概念与类型
    (一) 校外教育概念界定
    (二) 校外教育机构类型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立场
    (一) 体系建构与问题取向相融
    (二) 整体研究与类型研究并重
    (三) 学理意识与方法意识兼顾
三、学科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 在教育实践中选择问题域
    (二) 在校外教育实践中开展理论建设
        1. 校外教育机构增多, 结构更为复杂
        2. 民营校外机构涌现, 校外教育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3. 校外场馆普及, 校外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 在引导校外实践中实现学术价值

四、Education out of School(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D]. 任翠英.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2]“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儿童教育消费[J]. 林晓珊. 社会学研究, 2018(04)
  • [3]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J]. 袁德润. 教育发展研究, 2016(20)
  • [4]回归自身功能的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研究[D]. 刘登珲.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5]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性质定位[D]. 陈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6]经济不平等时代的校外教育参与[J]. 杨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5)
  • [7]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D]. 蔡亦卉.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3)
  • [8]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J]. 刘登珲.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1)
  • [9]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因素分析[J]. 刘钧燕. 全球教育展望, 2020(02)
  • [10]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J]. 康丽颖. 教育研究, 2012(08)

标签:;  ;  ;  ;  

校外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