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招”

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招”

一、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步棋”(论文文献综述)

李彬彬[1](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含义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技术已在政务、经济、社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指出各地要探索推广一批有特色的改革举措,提高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便利度,重申“互联网+”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纳税人数量的急速增长和纳税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纳税服务方式已不再适用,而基层税务局“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工作进度相对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纳税服务优化研究已是现实需要和大势所趋。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遵循理论阐述—问题审视—对策探讨的研究思路,在阐述“互联网+”与纳税服务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将苍南县税务局作为基层税务局实施“互联网+纳税服务”的案例主体,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包括纳税服务组织结构、纳税服务基本内容及“互联网+”对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的影响,同时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审视苍南县税务局在“互联网+纳税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当前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现代化硬件设备不完善、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单一、利用互联网提供的纳税服务功能不完善、信息共享不充分、互联网税收人才欠缺的问题。从思维、人才、设备、制度四个维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归纳总结国内“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后,笔者认为优化纳税服务工作,需要培养“互联网+纳税服务”新思维,应当完善电子税务局各项办税功能,需要优化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服务,需要加强互联网税收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应该改进现代纳税服务考评机制。希望优化苍南县税务局“互联网+纳税服务”的研究,也为其他基层税务机构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提供切入点。

夏先良[2](2018)在《构建区域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开放是中国整体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分区域、分阶段逐步推进开放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中国渐进式、梯级递进式推进区域开放的思想符合发展经济学原理,也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并在实践检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区域开放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一系列不足和问题。中国区域开放的本质特征就

代文正[3](2018)在《社会排斥视野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 ——基于河南Z村的经验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开始走高,关于“女性赤字”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动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讨论从未停歇。而随着最早出现的“过剩男性”进入适婚年龄,婚姻市场上的“男性婚姻挤压”更是跃出了学界的讨论,成为全民热议的人口话题。一方面国家正式公开承认存在3000万过剩男性的现实,另一方面社会各路媒体更是围绕于此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当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成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的讨论上时,这些过剩男性自身的社会生活地位现状及愿望诉求却被舆论的热潮所忽视。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来自于笔者实地调查的河南省Z村。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大龄未婚男性的独特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通过社会排斥的视角,重点探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生活现状以及在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的环境中的行为策略。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非参与观察,从被访者的主体视角,探讨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意义。通过对生活环境、文化和习俗等因素的梳理和分析,解释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目前在农村社区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及他们被置于这一地位的运作逻辑,在这样的地位上他们又采取了那些行为措施,这些行动策略对他们而言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总的来看,目前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面临社会排斥时的应对策略并不足以阻止其社会地位的不断下滑,种种排斥的相互作用更有可能引起这种下滑不断加速。伴随着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调后果的不断显现,大批未婚男性的社会整合问题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未婚男性群体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逻辑的真正考量,探讨影响他们社会地位的各种内生性因素以及地方性规则,有助于理解大龄未婚男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解决未婚人员的社会整合问题提供经验性依据。

万莼,陈越[4](2018)在《问道2018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浙江将以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以大变革促进大提高,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排头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浙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谋定而后动,无往而不胜。为勾勒浙江高

徐晓红[5](2017)在《独行侠与他的战场——对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的教育观察》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9月1日,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开办。这是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举办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公立改革实验学校。依据此前双方签订的《合作办学框架协议》.福田区人民政府将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委托给明德实验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明德基金会")承办。明德基金会属于地方非公募性质,获得来自政府和腾讯方各五千万

江东洲[6](2014)在《全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建成西江黄金水道上向东开放的龙头城市》文中研究指明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加快发展要活力。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

刘伟[7](2011)在《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国家,区域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政治性等多重意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适时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对中国区域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既有的区域结构。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进行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既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问题集中凸显的理论呼唤,更是区域和谐发展面临挑战的紧迫需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党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视角,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主线,立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对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将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前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后23年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和新世纪近10年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并依据此划分,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理论资源、内外部因素,系统总结了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了战略思想的实施成效,进而剖析了建国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创新,提炼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通过研究,论文重点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提出“民族问题区域化”和“区域问题民族化”两个概念。强调在当前的背景下应该更多采取“民族问题区域化”策略,就区域谈民族、就经济谈和谐,弱化、消弭民族隔阂,强化、放大经济因素。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划分。既打破了按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将“两个大局”割裂开来的传统划分方式,又突破了目前对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关注不够的问题,提出以“西部大开发”为代表的控制区域差距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的回应、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特征的战略思想,而“统筹区域发展”在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的意义。三是首次对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经济区经济”发展、“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和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等5个方面阐述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认为实现由“主次性”向“全面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由“先后性”向“共时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发展权的公平性,由“弥补性”向“互利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共生性,由“缩小区域生产力水平差距”向“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最独特的理论创新之处。四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评述,力求做到历史的“公允”。如在分析1958年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并没有简单认为这是“大跃进头脑发热”的产物,而是从当时缓解交通运力紧张、“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调动地方生产积极性等角度探究了其提出的历史合理性;在认识“三线”建设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肯定其军事成效,也分析了经济方面存在的弊病;在探讨“改革开放缘何发起于南方小镇”时,不仅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因素,而且从中国渐进性改革、南北区域的政治风险差异等方面探究了党的区域战略初衷。五是分析了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并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角度提炼了四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徐可迪[8](2010)在《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部欠发达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目前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三农”问题相对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有助于推进中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迅速崛起。因此,对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开发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站在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高度,以江西为例,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以科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立足中部地区“三农”实际,运用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考察了江西农村人资源状况和开发问题。研究分析了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流向结构及其开发投入现状,从经济状况、农民、政策制度和村集体及政府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现状的原因。并从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与政策创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弘[9](2008)在《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西部地区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得益于资源基础和政府的大量投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大。增长方式依然是一种以资本积累为主要经济增长源泉的资源开发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突出地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干旱灾害严重、风沙危害蔓延、草场严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方面。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更带来了环境的恶化。西部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两方面:一是劳动力优势,二是资源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在增长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和浪费。西部地区资源开采成本较高,运输成本较大,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出路,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也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西部“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以及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由于其中大多数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既无法与东部的先进企业竞争,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左右,但其排放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分别占全国的30%左右。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5倍。由于发展环保型可持续的产业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因此吸引和接受传统产业的转移就成为理性选择。一些地方政府为局部利益放弃了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责任,现行的环保管理体制的块状分割而不是垂直管理也使地方环保部门难于违背地方政府的意志从而有效地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由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直接危及到当地企业、小煤窑、小矿井以及农产的生计,地方政府的税收、收费利益也受损。于是,私下里甚至明目张胆地强行砍伐,强行采矿的现象普遍存在,环境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加之对政府的考核主要是短期经济业绩而不是环境指标,于是地方政府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默许。这使本已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不堪重负。由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被动接受相对落后、污染环境、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的转移。甚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接受重污染行业和陈旧设备。受“先污染、后治理”思想的左右,西部地区有的省份为了加快引资速度,盲目招商引资,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工作落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某些企业无节制地出售初级产品和稀缺资源,造成资源的消耗加快;很多企业为尽可能多地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采用牺牲环境的手段。这些做法给西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形成新的环境压力。环境的恶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过孝民的研究结果,经过保守估算,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约占同期GDP的20%。基本上相当于同期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0%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减缓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环境恶化使西部地区对私人投资和外资的吸引力不足,甚至导致资本外流。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依赖于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环境重建就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高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兼顾速度与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具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2、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积极推进工业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4、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变本研究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生态环境重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主要采用的理论方法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动态计量模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计量、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力求避免规范研究而尽量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运用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动态计量模型;在讨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时借鉴了过孝民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在研究生态环境重建的效益时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在全文的逻辑演绎和理论的归纳推理方面使用了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因素的论证和探求,凸显了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对全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思路,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动态计量模型,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计量引入到分析中,并对生态环境重建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了定量分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方法,能够丰富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同时,通过对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途径的研究,对现实的转变途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课题组,张晋武[10](2007)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环节的若干综合改革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二、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步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步棋”(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与纳税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 “互联网+”的概念和特点
        2.1.2 纳税服务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税收遵从理论
第三章 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
    3.1 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组织结构
    3.2 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基本内容
    3.3 “互联网+”对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的影响
第四章 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调查研究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数据整理分析
    4.2 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现代化的硬件设备不完善
        4.2.2 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手段单一
        4.2.3 利用互联网提供的纳税服务功能不完善
        4.2.4 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不充分
        4.2.5 互联网税收人才欠缺
    4.3 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问题的主要成因
        4.3.1 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服务理念
        4.3.2 人才引进机制不足
        4.3.3 政府采购效率不高
        4.3.4 缺乏有效制度保障
第五章 国内“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5.1 北京市“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
        5.1.1 搭建智能化的网络平台
        5.1.2 建立涉税数据库
    5.2 厦门市“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
        5.2.1 树立创新思维
        5.2.2 提供分类服务
    5.3 深圳市“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
        5.3.1 打造自助办税区
        5.3.2 建立帮扶小组
        5.3.3 做好需求分析
    5.4 宜春市袁州区“互联网+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
        5.4.1 引导纳税人网上办税
        5.4.2 重视人才培养
    5.5 国内“互联网+纳税服务”实践经验的启示
第六章 “互联网+”背景下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对策
    6.1 培养“互联网+纳税服务”新思维
    6.2 完善电子税务局各项办税功能
    6.3 优化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服务
    6.4 加强互联网税收人才队伍建设
    6.5 改进现代纳税服务考评机制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构建区域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区域开放发展步伐与局面
    中国区域开放发展步伐
    当前中国区域开放发展局面
3 中国区域开放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区域开放发展水平仍不高
    区域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仍不够协调
    区域开放与改革不协调
    区域分割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区域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仍有待提高
4 中国区域开放发展的经济机理与效应
    中国区域开放发展的经济机理
    中国区域开放发展的经济效应
5 构建区域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理念与政策措施
    继续深化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 落实现有区域开放政策
    贯彻新发展理念, 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突出促进区域对内开放与政策对接, 坚决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继续加强区域内以及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3)社会排斥视野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 ——基于河南Z村的经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反思
        (一)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成因分析
        (二)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后果分析
        (三)反思与借鉴
    三、问题提出与文章结构
        (一)研究问题
        (二)文章结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排斥
        (二)大龄
        (三)未婚
    二、田野地点及田野工作
        (一)研究地点的确定
        (二)田野地点
        (三)进入研究现场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三)研究进度与研究策略
第三章 漫漫单身路:大龄未婚的独特成因
    一、政治身份的无力
    二、无法将就的生活
        (一)美好爱情的追逐
        (二)生活品质的保证
    三、未来的向往
        (一)血脉相关
        (二)老年娶妻
    小结
第四章 踽踽独自行:社会排斥的日常呈现
    一、社会生活的边缘人
        (一)社会身份的感知
        (二)社会网络的断裂
    二、生活资源的受限者
        (一)女性与性的禁忌
        (二)就业困难
        (三)养老困境
    三、政治参与的沉默者
        (一)福利分配的剥夺
        (二)公共事务的选择
    小结
第五章 微微秋风起:社会排斥下的行动策略
    一、环境的适应
        (一)精彩生活:社会身份的重构
        (二)自我隔离:社会污名的默认
    二、男人的认同
        (一)正常男性:男性特质的建构
        (二)群体融入:性消费的跨群狂欢
        (三)奋起反抗:做人尊严的守护
    三、最后的矫情
        (一)独居生活:自我生活的掌控
        (二)老年困境:幸灾乐祸的快乐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与主要发现
        (一)排斥犹在:社会边缘化地位的再生产
        (二)融合机制:农村社区对大龄未婚男性的接纳
        (三)主体之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行动的逻辑与意义
    二、反思大龄未婚男性问题
        (一)反思婚姻:重新审视大龄未婚问题
        (二)反思排斥:大龄未婚男性污名的形成逻辑
    三、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4)问道2018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史晋川:迈入“质量领先”重要关口须下好“三步棋”
兰建平:开启产业发展“高质量时代”
潘毅刚:两大“新引擎”引领“高质量”
沈晓栋:释放有效投资引领作用

(5)独行侠与他的战场——对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的教育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太阳底下无新事
生活中的一天
校长领导行为的有效研究
明德模式的瓶颈与突破

(7)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区域
        1.2.2 区域发展战略
        1.2.3 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概况
        1.3.2 总体评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框架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区域结构格局
    2.1 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
        2.1.1 疆域环境的丰富性
        2.1.2 地域经济的自足性
        2.1.3 区域生态的脆弱性
    2.2 中国区域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2.2.1 中国区域文化的分布
        2.2.2 文化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 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变迁
        2.3.1 中国古代区域结构的演变
        2.3.2 近代中国区域结构的变动
第3章 以改变生产力布局为重点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1949-1978)
    3.1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3.1.1 历史遗留条件的客观诉求
        3.1.2 国防安全与地缘政治因素
    3.2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
        3.2.2 前苏联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3 建国初期党的"重点建设内地"区域战略思想
        3.3.1 "平衡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论
        3.3.2 "统一规划、合理配置"的生产力布局原则论
        3.3.3 "注重战略防御"的地缘安全论
        3.3.4 "重点建设内地"战略思想的实施效果评价
    3.4 "八大"前后"注重沿海与内地配合"的区域战略思想
        3.4.1 "八大"前后党的区域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背景
        3.4.2 《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国情区域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3.4.3 "八大"前后党的区域战略思想调整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5 "大跃进"时期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区域战略思想
        3.5.1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的必要性探究
        3.5.2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5.3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战略思想的历史局限
    3.6 六十年代后的"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
        3.6.1 "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提出背景
        3.6.2 "三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6.3 "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实施效果
        3.6.4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反思
第4章 以效率优先为指向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1978—2002)
    4.1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1.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新变化
        4.1.2 周边国家快速崛起所带来的发展压力
        4.1.3 自身区域建设经验教训的理论反思
        4.1.4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引入
    4.2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4.2.1 孕育时期
        4.2.2 发展时期
        4.2.3 完善时期
    4.3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4.3.1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4.3.2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
    4.4 "第一个大局"——"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思想
        4.4.1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启动因素
        4.4.2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主要内容
        4.4.3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理论创新
        4.4.4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实施效应
    4.5 "第二个大局"——"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思想
        4.5.1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启动因素
        4.5.2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基本内涵
        4.5.3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主要内容
        4.5.4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重点措施
        4.5.5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实施效果
第5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2002年——至今)
    5.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
        5.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5.1.2 区域经济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发展新视野
    5.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现实基础
        5.2.1 区域发展差距呈继续拉大趋势
        5.2.2 不同类型的区域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5.2.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增加了地方与中央博弈的压力
        5.2.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区域协调方式提出新要求
        5.2.5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5.3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过程
        5.3.1 孕育时期
        5.3.2 发展时期
        5.3.3 成熟时期
    5.4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
        5.4.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5.4.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5.5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5.5.1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
        5.5.2 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
        5.5.3 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5.5.4 促进"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的思想
        5.5.5 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5.6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效应
        5.6.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对"十一五"中国区域建设的推动作用
        5.6.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方略
第6章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启示
    6.1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
        6.1.1 战略内容上,具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1.2 战略选择上,具有历史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的统一
        6.1.3 战略推进上,具有包容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2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
        6.2.1 发挥集权与分权的最大效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6.2.2 寻求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最佳结合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6.2.3 坚持集中谋划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6.2.4 实现单一目标向综合目标的转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中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二)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中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的前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二) 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三) 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五、研究方法
        (一) 比较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概述
    一、农村人力资源
    二、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与途径
    四、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 做好农村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二) 制定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三) 秉承公共治理理念,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四)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第三章 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状况分析
        (一) 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
        (二) 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
        (三)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向结构
    三、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分析
        (一) 江西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投入状况
        (二) 江西省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状况
        (三) 江西省农村教育的投入分析
    四、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状况及城镇化引起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 农民方面的原因
        (三) 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
        (四) 村集体组织和政府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一) 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经验
        (二) 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经验
        (三) 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经验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验
    二、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一) 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措施
        (二) 国内其他省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三) 代表性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基于两个村的调研
    三、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 政府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二) 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
        (三)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四) 农村职业教育、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五) 创新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六) 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至关重要
第五章 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一) 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
        (二)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 发展和改革农村职业教育模式
    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一)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二) 整治农村卫生环境
    三、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 农村内部及职业间的转移
        (二) 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大力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
        (一) 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
        (二) 引导高校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创业教育
结语: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2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1 前经济学时期主要的经济增长思想
    2.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思想
    2.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3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3.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3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3.4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分析
4 西部地区资本投入情况分析
    4.1 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计量模型与分析
    4.2 西部地区投资分析
    4.3 西部地区投资问题的解决思路
5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环境因素分析
    5.1 西部地区环境状况
    5.2 西部地区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3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6.1 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效益分析
    6.2 重庆市南岸区水土保持规划的效益分析
    6.3 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6.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分析
7 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7.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转变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7.2 重建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
    7.3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4 积极推进工业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5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变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步棋”(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苍南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D]. 李彬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2]构建区域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J]. 夏先良. 国家治理, 2018(20)
  • [3]社会排斥视野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研究 ——基于河南Z村的经验调查[D]. 代文正.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4]问道2018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J]. 万莼,陈越. 浙江经济, 2018(01)
  • [5]独行侠与他的战场——对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的教育观察[J]. 徐晓红. 基础教育课程, 2017(02)
  • [6]全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建成西江黄金水道上向东开放的龙头城市[N]. 江东洲. 科技日报, 2014
  • [7]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刘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7)
  • [8]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 徐可迪.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7)
  • [9]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 张弘. 西北大学, 2008(08)
  • [1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环节的若干综合改革对策[J]. “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课题组,张晋武. 经济研究参考, 2007(20)

标签:;  ;  ;  ;  ;  

治理企业经济低效的“三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