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区季节性融化层最大季节性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区季节性融化层最大季节性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

一、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情来[1](2007)在《高纬度地区管道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当前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全球性工程难题。本文以正在规划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为例,从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管道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出发,在总结中国高纬度地区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铁道、公路等线状工程建设实践,阐述了与多年冻土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形成机理;对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统计分析;结合中俄原油管道规划,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与纬度、海拔、微地貌和地热交换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多年冻土呈不连续分布,自北向南由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区逐渐过渡为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研究区多年冻土的退化表现来看,北部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量变过程,而南部质变过程表现突出。野外地质调查表明,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途经的河漫滩、阶地附近,多年冻土类型以多冰—富冰—饱冰冻土为主,在沼泽地段分布有含土冰层。本文根据大量实验数据,系统阐述了研究区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包括基本物理指标、热物理指标、力学性质和融化压缩性质,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冻土的强度与负温度、岩性、含水量和外力作用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冻土与管道间相互作用的模拟结果表明,冬季埋地管道会造成土壤温度降低,容易形成对管道的上抬力;夏季埋地管道易导致冻土融化;冻土的冻胀和融沉均能使管道产生弯曲变形。通过对冻土与基础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认为,建(构)筑物的恒载不能克服冻胀力是产生基础冻胀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冻土融化时压缩系数增大是正融土产生融沉的根本原因。在工程实践中,注重多年冻土区工程经验和测试数据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获得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多年冻土工程特性的基础数据及统计分析成果,对于今后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以及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杨扬[2](2017)在《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热干扰研究》文中认为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是我国正在构建的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终止于大庆市林源输油站。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共分两期,其中一线工程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二线工程于2016年8月在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地区开工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对完善我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提振东北工业经济有巨大作用,同时也是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穿越大兴安岭林区,林木的采伐改变了林区土壤环境。在中俄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设与施工过程中,众多科研、设计与施工单位针对管道沿线的多年冻土状况、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缺少在高纬度冻土地区建设大型、长距离输油管道的经验,因此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存在较大的隐患。本文针对中俄原油管道一线工程建设中呈现的工程问题,着重分析了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并对沿线多年冻土的退化进行了预报。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不同入口油温条件下不同年输油量管道的冻胀融沉问题,并就原油管道与林区伴行道路之间的相互热影响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大兴安岭地区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工程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得到大兴安岭地区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自然地理状况与工程地质条件,多年冻土平面分布与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年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模型,对管道沿线工程地质按照良好、较好、不良以及极差四个等级进行了评价。(2)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退化进行分析,探明冻土退化的原因。基于气候变化模型建立冻土预报模型,预测了未来100年内,多年冻土上限退化速率,并分析了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退化规律。(3)对不同年输油量条件下多年冻土区管道周围土体冻融过程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年输量分别为3 000×104t/a和1500X 104t/a、入口油温-6℃~10℃条件下的多年冻土冻融过程,冻融圈和冻融深度随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对输油管道下多年冻土长期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得到管道铺设后管道周围土体冻结和融化滞后,低温冻土区夏季地表季节融化开始时间较迟,冬季地表开始冻结时间较早,整个融化层回冻时间较早的规律。(4)对采用特殊结构措施管道周围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管道保温材料对多年冻土融化圈冻结圈大小、融化深度和冻结深度的影响,融化深度随保温层厚度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保温材料在管道运营初期,对融化深度的影响比较明显,而长期运营后,高温多年冻土地区保温材料对原油管道热阻作用没有低温冻土区明显。(5)对原油管道及林区伴行道路对多年冻土的热干扰进行了研究。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伴行道路路基不同断面温度场的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在原油管道及伴行路同时作用下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变化规律,及管道及道路工程空间分布的相互热干扰。分析了路基下地基升温过程与路基高度的关系。采用温差ΔT作为管道与伴行道路热影响的判断标准,在相距不同距离时,两者之间温差最大值分布范围及规律。综上研究可知,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的修建,改变了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的工程环境,热干扰规律的研究对管道的安全运营、冻融灾害防治以及二线工程施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李永强[3](2008)在《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km,其中穿越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546.41km(其间分布的融区总长为101.68km),位于多年冻土区的路基总长为321.706km,占多年冻土区总长444.73km的72.3%。线路跨越海拔高程4000m以上的地段约为965km,“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技术难题,而多年冻土居于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三大难题之首。因此有“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之说。整个工程建设从2001年6月29日开始,至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为有效保护多年冻土,维持其上路基工程的稳定性,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针对多年冻土路基采用了片石气冷路基、热棒、片(碎)石护坡等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工程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多年冻土区部分地段的路基工程从施工完成后到运营期均有一些病害产生,影响了行车速度和运营安全。因此,开展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研究,是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长期、安全、可靠运营的前提。本论文采用现场调查和观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计算等方法,分析了影响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环境气温和冻土特征;通过对运营期多年冻土路基工程状态的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了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环境地质条件的路基工程在其建设和运营不同阶段工程状态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保证路基工程状态符合运营条件的工程对策并进行了长期效果评价。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创新性结论:(1)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路基力学状态:指明显表现出来的路基垂直方向变形(冻胀融沉变形)和水平方向变形(路基裂缝)以及由于这些变形引起的路基失稳现象;路基热学状态:指路基工程修建以后不同阶段路基地温场形态(土体不同部位温度变化);水热环境变化:指路基工程修建过程和运营过程周围冻土层上水、地表水变化及其侧向热侵蚀作用对路基变形和路基地温场的影响。(2)通过对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后包括建设过程中的路基工程状态分阶段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对路基力学状态一路基变形和工程裂缝的发展过程以及对线路运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路基的热学状态是其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改善路基力学状态应该从改善路基地温场形态出发,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3)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与周围水热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运营阶段周围水热环境条件在路基开裂的三个阶段:初期的裂纹和裂缝、中期的开裂和后期的裂开并滑塌起到诱发和拉动作用。(4)路基工程状态的变化机理内因在于填土的粘聚力和基底土体的压缩性,根本原因则是填土和基底土体地温场的不对称形态,后期发展则和外部水热环境影响有关。(5)有害路基工程状态的预防和整治,主要从抑制路基不对称形态地温场的工程措施为主,以保护路基周围水热环境为辅,在减少填土冻胀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体的粘聚力。(6)针对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最显现表现,即:路基变形及变形裂缝的变化机理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的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工程对策:建设期间尽量采用改善填土颗粒级配和粘聚力的方法(土体分层加筋等),建设和运营期间采用冷却路基基底土体改善地温场形态的工程措施进行补强(片石护坡和热棒),防止路基坡脚积水和热融现象形成的工程措施(疏通路基坡脚纵向排水)。(7)对主要工程对策进行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说明,防止裂缝和整治裂缝的关键在于控制冻融过程各个阶段的季节冻融速度和季节冻融土体厚度,减少路基中心和路基边缘部分的变形差异,降低融化季节路基本体产生的拉应力。(8)青藏铁路运营阶段对冻土区路基有害工程状态的整治和施工阶段的预防性整治不同,考虑既有路基工程病害整治的特殊情况,建议工程结构根据区域冻土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原有路基结构不同,可以选取各类热棒+片石护坡结构,片石护道补强结构、片石护坡补强结构等。(9)加强对路基工程状态的巡查,尤其是在融化季节初期的巡查监控,及时处理初期发现的有害工程状态(裂纹、积水等)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过程的阶段性结论曾经在青藏铁路建设的各个阶段为工程补强设计和病害整治所采用,研究结论也被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的运营过程所验证。

汪双杰[4](2005)在《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及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青藏公路冻土病害处治对策,从青藏公路2002年~2004年冻土病害整治工程实际出发,在系统分析研究青藏公路病害及发生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室内模拟试验、数值分析方法,依托处治冻土病害路段实际使用的隔热板路基、碎石路基、无动力热棒路基等进行现场试验,分析边界温度周期波动条件下的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同时进行一般路基不同边坡坡率的对比研究及有无护坡道的对比研究;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气温升高趋势下隔热板、碎石、无动力热棒的隔热降温效果进行了研究;选择代表性路段观测资料,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升温趋势下的路基变形预测,研究路基融沉变形对路面应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升温背景下沥青路面冻土路基温度场计算模型,提出了路基合理高度与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了保温隔热层合理厚度及等效路基厚度的计算表达式,提出了碎石最佳粒径范围和合理层厚与铺设位置,模拟并验证了热棒的有效工作半径,探讨了以路面层底拉应力控制的路基融沉变形与路基填土高度的关系。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工程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路基下冻土升温而导致的路基病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程处治对策只能减缓病害的发展过程并有效控制规模,但难以根本上解决冻土路基的融沉变形问题;保持冻土上限稳定的路基合理高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放缓路堤边坡及设置保温护道无助于改善冻土路基的热稳定性;EPS板隔热层适用于低温冻土区;碎石路基是青藏高原合理经济的路基结构形式;无动力热棒路基能降低地温,是解决高温冻土区路基病害的有效措施;路面层底拉应力对路基变形响应敏感,高温冻土区应考虑控制路基最大高度。

袁堃[5](2010)在《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内蒙古博克图至牙克石新建高速公路为课题依托,系统研究了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稳定性问题,结合301国道冻土勘察结果,对博牙高速沿线岛状冻土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了我国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处治措施及工程效果;提出冻土上限重现期概念,对大兴安岭地区冻土上限重现期进行分析计算并得到了不同设防年限的冻土上限深度;系统研究了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路面力学响应的岛状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指标;对博牙高速全线岛状冻土路段进行差异沉降沉降预估并按“轻”、“中”、“重”三级进行分段;提出基于目标的岛状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主动控制方案,按照不同差异沉降级别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试验路方案,制定了岛状冻土路基试验路沉降观测方案和地温观测方案。

李善章[6](1976)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文中提出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多年冻土,该地区存在着特殊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在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铁路,就需要作深入研究,特殊处理。在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铁路,需要掌握的重要资料之一,就是了解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的深度。我们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同广大工农兵一起,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进行了多处多年冻土定位观测,摸索到了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经验公式。现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陈克政[7](2019)在《东北冻土温度场变化规律与融沉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东北地区为我国典型的冻土区,为了确保东北地区已建成的工程安稳运行和深入了解东北冻土的性质,本文研究东北冻土的温度场和融沉特性。研究冻土的温度场和融沉特性将对寒区工程建设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东北冻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出发,依据冻土区大气温度、地温、含水量、土质等实测数据并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东北地区冻土进行预测,研究冻土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对未来30年的温度场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30年后,高温多年冻土退化严重,主要体现在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和冻土南界北移;而低温稳定多年冻土退化程度小于高温冻土,低温稳定冻土的退化主要体现在多年冻土上限的下移。东北冻土的融沉主要体现在融沉系数上,不同土质、不同含水(冰)量、不同的超塑限含水率和不同干密度都影响着冻土融沉系数的变化。

许兰民[8](2011)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冻土区铁路的安全运营主要取决于冻土区主要工程即路基、桥梁、涵洞的稳定,这些工程的稳定则由其地基冻土的热稳定性所决定。冻土区路基工程施工对冻土带来的热扰动主要是填土热量消散和基底冻土散热界面改变带来的影响,对于低温冻土区路基基底冻土热稳定性的恢复,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而延长,这种恢复过程对施工工序衔接及路基工程稳定都有一定影响。桥梁涵洞基础施工对冻土的热扰动问题则要比路基工程复杂许多。这不仅仅是施工活动对冻土扰动问题,更主要的是工程基础类型、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对冻土产生的热扰动和热量消散是一个长期性问题,而且这些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基础稳定和施工工序的衔接等施工组织设计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施工区域冻土地质条件和冻土的热稳定性特征出发,研究分析了低温冻土区填土路基施工季节对路基基底多年冻土的热扰动,根据观测和计算结果,提出低温冻土区高路堤工程保证冻土热稳定性和路基稳定性的最佳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根据青藏铁路建设过程对施工工期要求和五道梁地区施工对全线施工工期的控制和影响问题,作者通过现场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浇灌以后桩周地温场变化规律试验,混凝土浇灌工程中的水化热问题、混凝土入模温度问题对桩周土体回冻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计算,解决了本地区桥梁基础灌注桩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保证了施工工序的顺利衔接和控制性工程施工工期,现场桩基试验和施工后3年的观测证明了桥梁基础的可靠性。本文针对五道梁地区气候和冻土热稳定性特征,还对涵洞基础型式提出了创新性改进。青藏铁路建设初期的暂行规范和过去经验,认为冻土区涵洞基础推广型式是预制拼装式基础,作者根据目前施工机具、施工技术、施工能力的现状和五道梁地区气候特征,提出局部地区采用现浇混凝土整体式基础的型式。通过现场施工验证,计算机数值模拟和施工工序衔接特征,作者认为,只要对开挖涵洞基础土体采用局部遮阳措施,基础底部铺设6cm厚度的保温材料,这种整体式现浇混凝土基础对基底多年冻土的热扰动在1—2各年际冻融循环过程即可消散,不会对涵洞基底多年冻土和基础本身的稳定性造成危害,而且这种基础型式涵洞基底不易渗水,中间不留缝隙,减少了运营过程涵洞基底冻胀的发生,保证了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本文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试验和理论计算,对五道梁低温冻土区高路堤工程和桥梁桩基以及涵洞基础施工工艺的研究,建立在对五道梁低温冻土区冻土热稳定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结果对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建设具有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混凝土入模温度在融化季节无法保证原来规范规定的较低的入模温度,经过对混凝土水化热对冻土热扰动影响计算和对混凝土添加剂成分的合理配比试验,混凝土入模温度在融化季节最高可以容许到12℃。现浇整体式涵洞基础基底换填和铺设一定厚度保温材料,可以有效的控制对基底多年冻土热扰动,使其尽快恢复稳定的热状态,保证基底稳定。因此,针对不同气候特点和冻土热稳定性特征,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应用现浇整体式涵洞基础。桥梁灌注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桩周土体回冻是控制性施工工艺,桩周土体回冻标准应该包括两部分概念,一个是适合施工工序衔接的回冻标准,二是达到桩基设计承载力的回冻标准。通过试验确定这两种标准,既能够标准桩基设计承载力,又恰当的利用了桩周土体回冻规律,衔接后续工序,提高施工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工期。根据现场试验,施工建设期间和运营初期观测数据和建立在现场实测数据基础上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根据上述工艺进行的桥梁涵洞基础施工其工程效果和初期工程效果是安全可靠的。

刘秀[9](2019)在《气候变化对东北冻土及水文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的冻土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地温升高、活动层加深、多年冻土面积减少和南界北移等想象,冻土的变化对寒区水文过程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与此同时,冻土通过土壤状态以及水循环反过来影响着地气交换、生态水文过程、寒区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因此,研究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冻土变化及其水文响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东北地区19602012年气象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东北气候变化大背景;再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及栅格计算器、模型构建器等工具结合冻结数模型对东北地区冻土进行分布模拟,并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同时运用气温数据和冻融指数计算公式,分析了冻融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耦合了冻土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HAWDHM对东北两个小流域的径流、蒸散量以及冻融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多年冻土变化与径流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土壤的冻融过程;最后引用纳什比率系数结合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东北地区升温趋势非常明显,气温上升率为0.36℃/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升温速率(0.22℃/10a),且冬季升温率最高,空间上以小兴安岭地区升温幅度为最大;降水量53年间在波动中呈微弱增加趋势,季节差异比较明显,春、冬两季增多,夏、秋两季减少,20世纪80、90年代为降水贡献最多的年代,空间上除大兴安岭北部呈现少量增多趋势,其他地区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实际蒸散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春、夏两季增加幅度较大,秋季增加幅度次之,冬季呈现减小趋势,空间上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等林区与三江平原地区为增加幅度最大地区;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在19602012年间经历了减少-增多-又减少的变化,截至2012年,多年冻土面积减少至0.36×106km2,退化速率约为3%/10a;根据NSE纳什比率系数精度评定结果显示SHAWDHM模型模拟精度在0.6以上,结果可靠;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塔河与红花尔基流域19602012年最大融化深度呈现上升趋势,且融化结束时间多年来有所推后与减缓,处于更南方的红花尔基流域冻土退化更为显著和严重。

原思成[10](2007)在《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者通过冻土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国内外的工程经验以及青藏铁路的特点,以来自铁路正线的变形和温度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计算和数值预测,对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和地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评价,认为目前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趋于稳定,地温呈降低趋势,采用主动降温工程措施的冻土区路基工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未来运营期间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个别的特殊地段需要重点观察,必要时需进行补强。文中对冻土路基的工程划分和对冻土路基变形发生、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属于创新的分类,并且,对于冻土变形机理的分析和结论,也是作者首次提出的。论文中的主要结论已经被青藏铁路的工程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部分建议已经在工程中采纳。

二、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纬度地区管道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5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2.6 水文地质条件
3 研究区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冻土的类型划分
    3.2 研究区冻土分布规律及特征
    3.3 土的季节性冻结和融化
    3.4 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
4 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4.1 冻土的物质组成
    4.2 冻土的物理性质
    4.3 冻土的力学性质
    4.4 本章小结
5 冻土与管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5.1 冻土区常见建(构)筑物变形破坏现象及成因分析
    5.2 土冻结时的水热力耦合模型
    5.3 冻土区埋地输油管道水热力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
    5.4 多年冻土区管道工程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6.1 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6.2 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
    6.3 多年冻土区管道工程地质选线
    6.4 多年冻土区的环境保护
    6.5 本章小节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问题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工作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热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工程概况与评价
    2.1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概况
    2.2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3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水文地质
        2.3.4 地质构造
        2.3.5 湿地
    2.4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的分布及发育特征
        2.4.1 管道沿线冻土平面分布特征
        2.4.2 管道沿线冻土发育特征
        2.4.3 管道沿线不良冻土现象
    2.5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工程地质评价
        2.5.1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2.5.2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退化预测分析
    3.1 沿线多年冻土退化现象与原因
        3.1.1 多年冻土退化现象
        3.1.2 多年冻土退化原因
    3.2 多年冻土发展趋势与预测分析
        3.2.1 气候变化模式
        3.2.2 冻土预测模型
    3.3 冻土预测结果分析
        3.3.1 冻土预测模型的验证
        3.3.2 冻土退化预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原油管道对沿线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原油管道数值模拟
        4.2.1 控制方程
        4.2.2 数值分析模型
        4.2.3 材料热物理参数
        4.2.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年输量3000万吨冻融过程研究
        4.3.2 年输量1500万吨冻融过程研究
        4.3.3 年输量300万吨融化圈发展过程
        4.3.4 年输量1500万吨融化圈发展过程
        4.3.5 年输量300万吨冻结圈发展过程
        4.3.6 年输量1500万吨冻结圈发展过程
        4.3.7 年输量3000万吨融化深度变化规律
        4.3.8 年输量1500万吨融化深度变化规律
        4.3.9 年输量3000万吨冻结深度变化规律
        4.3.10 年输量1500万吨冻结深度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特殊结构措施的埋地式原油管道热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2 计算结果分析
        5.2.1 保温材料对冻融过程的影响
        5.2.2 埋地+换填+保温+隔热措施剖面冻融过程曲线
        5.2.3 埋地+换填+保温+隔热措施融化圈发展过程
        5.2.4 埋地+换填+保温+隔热措施融化圈变化规律
        5.2.5 保温层厚度与气候变化对管道热稳定性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伴行道路对沿线多年冻土的热干扰影响研究
    6.1 伴行道路运行状况调查
    6.2 伴行道路实测地温分析
        6.2.1 K6+200地温分析
        6.2.2 K8+200地温分析
        6.2.3 K31+900地温分析
        6.2.4 K52+300地温分析
    6.3 中俄原油管道与伴行道路相互热影响数值分析
        6.3.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6.3.2 计算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3)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问题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冻土路基工程概况
        1.2.2 冻土温度场和片石护坡路基结构研究
        1.2.3 路基有害工程状态认识和研究
        1.2.4 冻土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和控制方法研究
        1.2.5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的相关研究
        1.2.6 青藏铁路运营期间路基工程状态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影响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发生发展的冻土环境条件
    2.1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自然环境
        2.1.1 气候特征
        2.1.2 太阳辐射
        2.1.3 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2.2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多年冻土特征
        2.2.1 高原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分区
        2.2.1 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地形地貌分区
        2.2.3 冻土路基工程稳定性区域分类
    2.3 影响路基工程状态的水热环境条件
        2.3.1 冻土区水文地质条件
        2.3.2 融区的水热条件影响
    2.4 工程修建引起的水热环境变化
        2.4.1 路基基底以下水分分布状态
        2.4.2 工程热扰动和水热环境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调查和监测
    3.1 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初期工程状态
        3.1.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1.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1.3 初期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3.2 冻土区路基工程建设中期工程状态
        3.2.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2.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2.3 路基周围水热环境变化
        3.2.4 中期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3.3 开通运营期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
        3.3.1 路基变形和裂缝调查
        3.3.2 路基地温场变化
        3.3.3 路基水热环境变化
        3.3.4 运营期路基工程状态研究小结
第四章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影响因素及工程对策
    4.1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机理
        4.1.1 天然条件土体寒冻裂缝发生机理
        4.1.2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变化机理
    4.2 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填料性质影响分析
        4.2.2 冻土冷生过程影响分析
        4.2.3 路基水热环境影响分析
    4.3 路基工程状态安全对策
        4.3.1 冻土区路基工程修筑初期安全对策
        4.3.2 冻土区路基工程修筑中期安全对策
        4.3.3 开通运营期间冻土区路基整治和补强对策
    4.4 小结
第五章 运营期抑制冻土区有害路基工程状态的工程对策研究
    5.1 加筋结构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评价
        5.1.1 加筋土力学性质变化
        5.1.2 加筋土试验路堤断面地层资料
        5.1.3 加筋土路堤稳定性分析
        5.1.4 加筋土路堤工程状态评价
    5.2 片石护坡路基及其复合结构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评价
        5.2.1 片石护坡路基结构改善路基工程状态的机理
        5.2.2 热棒+片石护坡路基改善路基工程状态机理
        5.2.3 不对称片石护坡路基结构工程效果验证
        5.2.4 热棒路基抑制路基裂缝的效果验证
    5.3 典型路基结构长期效果预测
        5.3.1 计算模型
        5.3.2 实测值确定的计算参数
        5.3.3 控制微分方程及有限元方法
        5.3.4 数值计算方法
        5.3.5 典型气温条件计算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信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及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升温背景下青藏高原公路路基稳定性问题
        1.1.1 气候升温与青藏高原气温响应
        1.1.2 冻土退化与青藏公路路基稳定性问题
    1.2 冻土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年冻土全球分布概况
        1.2.2 冻土工程研究进展
        1.2.3 冻土力学研究进展
        1.2.4 多年冻土公路路基工程研究现状
        1.2.5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关键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基病害调查与机理分析
    2.1 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理环境
        2.1.2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2.1.3 工程地质条件
    2.2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基病害类型与特征
        2.2.1 病害调查
        2.2.2 病害类型与特征
        2.2.3 多年冻土路基病害的发展过程
    2.3 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机理分析
        2.3.1 多年冻土路基温度场
        2.3.2 沥青路面对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
        2.3.3 融化夹层的形成和发展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2.3.4 路基变形特征与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下高原多年冻土路基温度场模拟分析
    3.1 路基温度场模拟的数学模型
        3.1.1 路基内热—流耦合的基本模型
        3.1.2 铺设工业隔热材料的隔热模型
        3.1.3 铺筑(片)碎石路基的对流模型
        3.1.4 设置无动力热棒的等效传热模型
    3.2 各类路基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3.2.1 附面层原理及上边界条件的确定
        3.2.2 断面型式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3.2.3 铺设工业隔热材料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3.2.4 碎石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3.2.5 热棒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基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4.1 冻土路基变形组成
    4.2 冻土路基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4.3 冻土路基变形的计算
    4.4 不同工程措施的路基变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基稳定措施试验研究
    5.1 隔热层路基试验研究
        5.1.1 EPS 材料室内试验研究
        5.1.2 隔热层路基试验路设计
        5.1.3 隔热层路基试验路观测数据分析
        5.1.4 隔热层路基设计与施工
    5.2 碎石路基室内试验研究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3 碎石铺设厚度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5.2.4 青藏公路碎石路基长期使用效果分析
        5.2.5 碎石路基设计与施工
    5.3 无动力热棒冷却冻土路基试验研究
        5.3.1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热棒试验工程
        5.3.2 K2950+150 断面热棒冷却地温测试效果分析
        5.3.3 K2939+120 断面热棒作用半径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年冻土路基融沉预测及路面应力分析
    6.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冻土路基融沉预测
        6.1.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及网络设计
        6.1.2 BP 神经网络及其算法改进
        6.1.3 基于遗传算法的BP 网络权重优化
        6.1.4 实例分析
    6.2 基于混沌理论的冻土路基融沉预测
        6.2.1 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6.2.2 Lyapunov 指数及其含义
        6.2.3 最大Lyapunov 指数的计算
        6.2.4 基于Lyapunov 指数的预报模式
        6.2.5 实例分析
    6.3 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分析
        6.3.1 路堤压缩变形计算研究
        6.3.2 路基附加应力计算
        6.3.3 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汪双杰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5)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冻土工程研究进展
    1.3 多年冻土地基融沉变形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内蒙古博牙高速沿线冻土分布特点研究
    2.1 博牙高速沿线自然地理环境
    2.2 博牙高速沿线气候与岛状多年冻土的关系
    2.3 博牙高速沿线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2.3.1 地质形态
        2.3.2 水文地质条件
        2.3.3 植被状况
    2.4 国道301冻土分布状况调查分析
        2.4.1 国道301冻土分布调查
        2.4.2 国道301沿线工程地质评价
    2.5 博牙高速沿线冻土分布调查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调查及评价
    3.1 国道301岛状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及评价
    3.2 多年冻土地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调查
        3.2.1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调查
        3.2.2 国道214多年冻土路段差异沉降控制措施调查
        3.2.3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段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调查
    3.3 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路基差异沉降调查
        3.3.1 青藏公路代表性路段病害调查
        3.3.2 青藏公路路基差异沉降调查分析
    3.4 高纬度地区多年冻土路基差异沉降调查
        3.4.1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铁路路基差异沉降调查分析
        3.4.2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差异沉降调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年冻土上限重现期研究
    4.1 冻土勘探时间对冻土上限的影响
    4.2 环境气候对冻土上限的影响
    4.3 冻土上限重现期计算研究
    4.4 冻土上限重现期频率分析法的引入
    4.5 冻土上限极值分析方法
    4.6 大兴安岭地区冻土重限期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岛状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5.1 岛状多年冻土路基沉降机理分析
        5.1.1 冻土的变形性质
        5.1.2 多年冻土路基变形规律
    5.2 岛状多年冻土路基沉降计算理论研究
    5.3 岛状多年冻土路基差异沉降及成因
    5.4 岛状多年冻土路基工后差异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5.4.1 计算模型
        5.4.2 路基高度对差异沉降的影响分析
        5.4.3 融化盘厚度对冻土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分析
        5.4.4 融化盘面积对冻土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分析
        5.4.5 融化盘偏移对冻土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融沉附加应力研究
    6.1 冻土路基变形的不均匀性
    6.2 沥青弹性层状理论
    6.3 沥青混凝土路面融沉变形计算模型
        6.3.1 计算模型
        6.3.2 边界条件
        6.3.3 计算工况
    6.4 计算结果分析
        6.4.1 融沉变形分析
        6.4.2 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6.4.3 路面上面层应力分布规律
        6.4.4 路面底基层应力分布规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7.1 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7.2 路面材料疲劳破坏响应分析
    7.3 按路面功能性要求确定差异沉降控制指标
    7.4 高速公路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7.5 博牙高速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标准研究
    7.6 博牙高速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分级研究
    7.7 博牙高速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分级情况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岛状冻土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措施研究
    8.1 试验路概况
    8.2 试验路工程地质情况
    8.3 试验段原设计方案分析
    8.4 博牙高速岛状冻土路基处治方案
        8.4.1 岛状冻土路基“中”度沉降试验路方案
        8.4.2 岛状冻土路基“重”度沉降试验路方案
        8.4.3. 岛状冻土路基试验路方案汇总
    8.5 试验路地温观测方案
        8.5.1 地温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8.5.2 地温观测具体内容
        8.5.3 岛状冻土路基测温孔布设方案
        8.5.4 温度传感器埋设方法
        8.5.5 温度传感器布设方案汇总
        8.5.6 试验路地温测温原理及方法
        8.5.7 试验路地温观测频率
    8.6 试验路沉降观测方案
        8.6.1 岛状冻土路基沉降观测的意义
        8.6.2 岛状冻土路基"中"度沉降试验路沉降观测方案
        8.6.3 岛状冻土路基"重"度沉降试验路沉降观测方案
        8.6.4 试验路观测方案汇总
        8.6.5 路基沉降板埋设说明
        8.6.6 沉降板埋设说明
        8.6.7 工后沉降观测时间和数据收集
        8.6.8 施工及观测注意事项
    8.7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北冻土温度场变化规律与融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温度场研究现状
        1.2.2 冻土融沉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地形地貌概况
        2.1.3 气候概况
    2.2 水文条件概况
        2.2.1 地下水
        2.2.2 河流概况
        2.2.3 湿地沼泽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冻土温度场监测分析
    3.1 选取监测点与监测方法
        3.1.1 选取监测点
        3.1.2 监测方案
    3.2 监测点温度场分析
        3.2.1 监测点地温变化分析
        3.2.2 冻土活动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冻土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4.1 冻土温度场数值模拟方法
        4.1.1 模拟方法的选择
        4.1.2 基于焓模型的温度场有限元公式
    4.2 冻土温度场数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假定
        4.2.2 模型尺寸及土体物理参数
        4.2.3 模型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4.2.4 网格划分及求解控制
        4.2.5 东北冻土温度场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分析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1 塔尔根监测站温度场变化分析
        4.3.2 林海监测站温度场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冻土融沉特性研究
    5.1 冻土融沉系数
    5.2 东北冻土融沉系数的影响因素
        5.2.1 总含水率对东北冻土融沉系数的影响
        5.2.2 超塑含水量对东北冻土融沉系数的影响
        5.2.3 干密度对东北冻土融沉系数的影响
        5.2.4 土质类别对东北冻土融沉系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 传统认识的深化和新问题的提出
        1.1.2 基础施工与冻土相互作用的深化认识
        1.1.3 冻土区高路堤施工方法
    1.2 课题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与冻土区桩基承载力关系密切的介质冻土问题研究
        1.2.2 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冻土力学性质研究
        1.2.3 冻土热扰动问题认识和研究
        1.2.4 冻土地区桩基稳定性研究
        1.2.5 冻土区桩基理论和试验研究
        1.2.6 温度对桩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冻结力的影响
        1.2.7 冻土区涵洞基础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五道梁地区环境温度和冻土工程地质条件
    2.1 冻土生存和工程热扰动恢复的有利气候条件
        2.1.1 原始气候条件
        2.1.2 气候条件的变化趋势
    2.2 区域冻土分布特征
        2.2.1 冻土平面分布特征
        2.2.2 冻土垂直剖面分布特征
        2.2.3 五道梁冻土区高含冰量冻土的分布规律
    2.3 区域冻结融化能力特征
    2.4 温度变化对冻土力学性质影响
    2.5 研究环境温度和冻土条件对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五道梁冻土区路基工程热影响研究
    3.1 五道梁冻土区路基工程热影响分析
        3.1.1 冻土路堤高度影响分析
        3.1.2 冻土区路堤施工季节影响
    3.2 路堤施工季节热影响的数值模拟
        3.2.1 路基工程热影响问题的数学描述
        3.2.2 问题的定解条件
        3.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计算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五道梁低温冻土区现浇型涵洞基础对冻土热影响研究
    4.1 现浇混凝土涵洞基础对冻土热影响计算模型
        4.1.1 带相变瞬态温度场问题的有限元公式
        4.1.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4.2 涵洞基底地温场计算结果分析
        4.2.1 无铺设保温材料时涵洞基底冻土温度分布特征
        4.2.2 铺设与涵洞基础等宽保温材料的涵洞基底冻土温度分布特征
        4.2.3 铺设宽于基础5cm保温材料的涵洞基底冻土温度分布特征
    4.3 现浇涵洞基础地温场试验观测研究
        4.3.1 试验场地条件
        4.3.2 现浇涵洞基础施工工艺
        4.3.3 现浇涵洞基础地温场观测结果分析
    4.4 现浇混凝土基础涵洞的长期地温场监测
    4.5 小结
第五章 五道梁冻土区桥梁灌注桩施工热影响和桩基承载力形成过程研究
    5.1 冻土区钻孔灌注桩特殊性及承载力影响因素
    5.2 低温冻土区桥梁灌注桩回冻过程的数值模拟
        5.2.1 桩基回冻过程计算模型
        5.2.2 灌注桩三维传热方程
        5.2.3 桩周冻土三维传热计算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5.2.4 计算方法
        5.2.5 计算场地基本热物理参数
        5.2.6 桩基地温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五道梁低温冻土区桥梁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5.3.1 低温冻土区桥梁灌注桩试验场地和测试
        5.3.2 试桩测试系统布置及试验加载规范
        5.3.3 桩周土体回冻过程地温测试结果分析
        5.3.4 试桩加载测试曲线及基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5.3.5 未回冻桩基础试验小结及施工工序衔接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气候变化对东北冻土及水文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分布研究
        1.2.2 冻土水文研究
        1.2.3 冻土水文模型研究
        1.2.4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东北地区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2 基础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2.2.1 GLDAS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DEM数据
        2.2.4 径流数据
    2.3 研究区气候与水文条件
        2.3.1 气温、降水、蒸散量年内变化特征
        2.3.2 气温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
        2.3.3 降水量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
        2.3.4 蒸散量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冻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3.1 冻土分布
        3.1.1 冻土分布模拟
        3.1.2 冻土分布特征
    3.2 冻融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3.2.1 冻融指数年际变化
        3.2.2 冻融指数空间变化
        3.2.3 冻融指数多年变化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冻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4.1 SHAWDHM模型介绍
        4.1.1 流域空间划分
        4.1.2 模型耦合原理及流程
        4.1.3 模型输入与输出数据
    4.2 冻土变化的水文响应
        4.2.1 模型精度评定
        4.2.2 流域蒸散量变化分析
        4.2.3 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4.2.4 土壤冻融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冻土区铁路建设概况
    1.2 冻土区路基工程设计思想研究概况
        1.2.1 国外设计思想概况
        1.2.2 我国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设计原则研究概况
    1.3 冻土区路基工程结构研究概况
        1.3.1 控制地温的无源技术和工程结构研究概况
        1.3.2 控制地温的有源技术和工程结构研究概况
    1.4 冻土区路基工程试验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冻土区路基病害问题研究概况
        1.5.1 对地下冰影响的研究
        1.5.2 气温变化影响研究
    1.6 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监测概况
        1.6.1 国内观测研究概况
        1.6.2 国外观测研究概况
    1.7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的科学研究工作
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
    2.1 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青藏铁路沿线主要地形地貌单元及冻土特征
        2.1.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分区
        2.1.3 影响冻土区路基变形长期发展趋势的气候因素
    2.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
        2.2.1 天然状态土体冻融过程特征分析
        2.2.2 路基土体冻融过程特征分析
        2.2.3 路基地温场与变形关系研究
        2.2.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机理
    2.3 工程环境和冻土环境变化对冻土区路基变形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和地温场分析
    3.1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地温场和变形分析
        3.1.1 气温、地温均低地段
        3.1.2 气温高、地温低地段
        3.1.3 气温、地温均高地段
        3.1.4 路基地温场和变形小结
    3.2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验证计算和工程建议
        3.2.1 验证计算的基本思路
        3.2.2 冻土地基的融化压缩沉降计算基础
        3.2.3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验证计算
        3.2.4 计算结果和路基变形发展趋势分析
    3.3 小结
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和地温场发展趋势预测
    4.1 数值模拟预测的主要对象
        4.1.1 数值模拟预测的主要指标
        4.1.2 数值模拟预测的主要对象
    4.2 数值模拟计算理论模型
    4.3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4.3.1 介质参数
        4.3.2 边界条件
        4.3.3 路基结构参数
        4.3.4 其他说明
    4.4 青藏铁路冻土区主要路基结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土质低路堤(加保温板)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2 碎石护坡路基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3 片石气冷路基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4.4 碎石护坡+片石层复合路基结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评价
    5.1 青藏铁路工程对冻土的认识水平
    5.2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地温场特征评价
        5.2.1 多年冻土上限上升和形态趋于稳定
        5.2.2 路基土体温度降低使多年冻土上限位置趋于稳定
        5.2.3 特殊地段地温场特征
    5.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变形综合评价
        5.3.1 青藏铁路路基变形标准
        5.3.2 青藏铁路典型地段路基变形评价
    5.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讨论
        5.4.1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分类
        5.4.2 重点病害地段分析
        5.4.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预警
        5.4.4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病害整治技术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纬度地区管道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D]. 陈情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1)
  • [2]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热干扰研究[D]. 杨扬.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3]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D]. 李永强. 兰州大学, 2008(12)
  • [4]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及预测技术研究[D]. 汪双杰. 东南大学, 2005(02)
  • [5]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袁堃. 长安大学, 2010(04)
  • [6]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地区季节融化层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J]. 李善章.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10)
  • [7]东北冻土温度场变化规律与融沉特性研究[D]. 陈克政. 黑龙江大学, 2019
  • [8]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工程结构热扰动研究[D]. 许兰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9]气候变化对东北冻土及水文过程的影响[D]. 刘秀.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10]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D]. 原思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布区季节性融化层最大季节性融化深度的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