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歧视农民工的议论文

关于歧视农民工的议论文

问:为什么“工人”和“农民”成了不体面的代名词?你如何看这一现象?
  1. 答:关于“农民工”三个字受歧视的问题,这事已由来己久了。首先我们要看农民工所处地位和环境,因为大部分农民工缺少文化和技能,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活,且农民工不怕苦不怕累,干着最脏最累又最危险的活,吃着最简单的饭菜,住着最差的房子,没有医保社保更没有养老金,身份地位卑微,又长期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农民工受到许多人的歧视也就自然而然。
    如果要让许多人来改变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尊重,首先需要国家对农民工的关心和爱护,动员社会力量尊重和宣扬农民工 ,让大家都了解并理解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试想一下: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农民工,谁给你盖房子,谁给你建马路建公园,谁又认认真真给你扫大街搞卫生........
    农民工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他们辛苦劳动,任劳任怨,不图名利,不贪享受,他们用汗水来换取生活,可以说他们是一群最了不起的人,是一群最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社会的的人。
    我是一位来自山区的农民工,在城市里做销售工作,虽然每天徒步奔忙于给客户的送货工作,月工资也只有三千元左右,没医保社保也没养老金,但我仍然工作认真,积极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客户的赞扬就是我工作的最好评价。
    我并不在乎别人对我身份的歧视,而我在乎的是——能为他人做点事, 并把事做实做好,这就是我的价值。
    我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农民工。没偷没抢没犯法。凭自己技术吃饭,凭自己的吃苦耐劳养活了家,
    农民工,我不认为是歧视,农村里出来的打工者。
    那些歧视农民工的人才应该被歧视。
  2. 答:这主要和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毕竟工人和农民需要待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就会让人觉得非常的不体面,这样的现象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这就证明当代有些人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3. 答:这是因为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很多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两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我认为这个现象是不正常的,很多人的思想不正确,需要进行及时的纠正。
  4. 答:可能是由于很多人对于他们的偏见,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太好的。
问:尊重农民工高中作文
  1. 答:眼下,全国各地正在掀起“送温暖”热潮.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与部署,广大农民工也在其中.从以往的侧重追缴欠薪,到如今衣食住行的全面呵护,城市在农民工眼中,已经越来越具备“家”的意味.笔者以为,有形的关怀固然重要,但有一种潜在的“温暖”亦不容忽视,那就是农民工心中日益高涨的、对于城市给予他们理解与接纳的呼声,换言之,即城市给予他们的尊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时至今日,我们还不得不目睹这样的遗憾:在城市的某些角落,关于农民工,观望、猜忌、轻视甚至排斥的情绪仍有一定市场,衬托出与党和政府的热望与大多数城市人群认同的主体意识的格格不入,由此生发出的一些带有“歧视”色彩的事实引人关注.
    透过纷繁的现象不难发现,少数城市人围绕农民工问题释放出的情绪,很多时候对准了农民工在行为习惯、法治理念等问题上与城市节奏的某些不协调.这其实是一种苛责.莫说广大农民工正在积极加速对城市生活的接近与融合,即便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也与长期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二元生活结构有关.人非生而知之者.脱胎于不同生活背景的生活模式,注定将发生交锋.无论这种冲突持续的时间与强度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对待分歧与分野,尊重永远比排斥重要.
    众所周知,当城市进入人类的生活,就责无旁贷地高举起文明的旗帜,而包含公正与平等主旨的宽容与尊重精神,正逐渐成长为城市精神的当然要核.在近几十年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农民工的奉献不容否认.曾经有社会学家这样算账:保守估算,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大约在25000元左右,而一个农民工一年充其量才拿走8000元,剩余的17000元都留给了城市.这么一算,着实令人吃惊不小.试想,如果一个城市一年有100万农民工务工,它从农民工身上拿走了多少?数字的背后,寓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城市长高的楼宇、延伸的马路、渐绿的林荫,无不浸润着农民工们的辛勤.
问:高中议论文事实论据
  1. 答:10个新鲜的事实论据!要快!今晚之前! ...我搜集到了现在热门的语文素材,既有叙事也有议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2009年,新中国60华诞。随着国力的增强...
  2. 答:“笔冢”的由来
    唐代书法家怀素以草书著称于世,人称“草圣”。他的草书,气势雄浑豪放有“骤雨狂风”之势。
    他幼年为僧,寺院附近种值有一万多株芭蕉,每日摘采蕉叶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方木板练字,写满字迹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竟把漆盘和木板磨穿了。寺院的墙壁上,家具上,连僧人做袈裟的布上都写满了字。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用秃了许多毛笔,堆集起来埋在山下,名曰“笔冢”。
    董老的手杖
    董必武喜欢书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于练字。他晚年的时候到户外活动总是拿着一根手杖。走累了,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就以手杖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如果坐得高,干脆把手杖像握笔一样提着,在空中写划。散步时,以手杖锻炼握笔、运笔的腕力。由于董老的刻苦勤学,他的书法秀美、挺拔,人称“董体”。
    言菊朋学戏
    京剧言派创始人言菊朋,是蒙古族人,祖辈几代都是清王朝的武官。他在陆军贵胄学堂念书时就对京剧艺术特别有兴趣。毕业后,他在蒙藏学院某得了个小差事,收入很低,维持六口之家生活过得紧巴巴。可他千方百计要省出钱来去听戏。他特别爱看著名老生谭鑫培演的戏,不管是下瓢泼大雨还是大雪纷飞,他总是脚踏钉鞋,手持雨伞,上戏院买张最便宜的票,潜心观摩谭鑫培的表演。十余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城内各大戏院。
关于歧视农民工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