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精品橱窗

市场·精品橱窗

一、市场·精品橱窗(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芳[2](2020)在《哈尔滨商业招幌艺术风格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说明1898—1949年间的哈尔滨商业招幌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商业美术形式。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国家政权较量中诞生,这期间各个国家的利益在此角逐,大量外国移民涌入,开设工厂,贸易往来,多国文化在哈尔滨交融碰撞,使哈尔滨这座城市形成了特有的多元文化,在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商业招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性和典型性。哈尔滨商业招幌形式多样,极富视觉特色,不但具有传统的中式商业招幌,还接纳了外侨所带来的外来商业招幌形制,外来形式与本土形式杂糅在这座铁路之城。在不断的综合与沉淀中形成了本土与外来相结合的招幌形式,呈现出了多种商业招幌并存的现象,表现出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1898—1949年间是哈尔滨商业招幌形式极为多样且具有艺术特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商业招幌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美术文化构建,甚至对当今哈尔滨的城市特色化仍具有促进作用。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本文以1898—1949年间哈尔滨商业招幌为研究对象,从美术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解析,本文采用了文献学、图像学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文化地理学对招幌类型的成因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相关论述。第二章为历史脉络——文化交融背景下哈尔滨商业招幌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哈尔滨地区多元文化的背景,并遵循各类型商业招幌兴起,发展,融合与碰撞的过程进行梳理。第三章为融汇中西——哈尔滨商业招幌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将哈尔滨商业招幌的形式进行归纳,并总结其特点。第四章为博采众长——哈尔滨商业招幌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招幌的结构、题材、材质、图案等方面的分析,将存在于哈尔滨的商业招幌风格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为承嬗离合——当代哈尔滨商业招幌艺术风格的延续及影响,对招幌风格的延续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当代哈尔滨视觉艺术的影响进行论述。经过大量历史资料、案例的总结,哈尔滨商业招幌主要分为京旗文化影响下的中式风格商业招幌、欧陆文化影响下的欧式商业招幌、伪满政权统治下的日式商业招幌、中西文化融合下的哈尔滨商业招幌四个类型。通过不同的文化和招幌形式梳理出了招幌的不同风格,分别为沉淀传承的中式风格、俄式元素明显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日式风格、部分现代主义风格以及艺术风格的交融五种。哈尔滨商业招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取得了可以肯定的成就,并对哈尔滨商业美术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哈尔滨商业招幌对当代哈尔滨商业、文化艺术氛围都具有积极影响。哈尔滨地区的商业招幌实现了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不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符号象征性,也是多种文化融合艺术的典范,对哈尔滨的城市特色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李高梅[3](2020)在《基于行人模拟的商业街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研究 ——以石家庄勒泰中心庄里街为例》文中指出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公众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其对物质与精神层面需求进一步提高,商业街空间品质需提高。对于当下复杂商业空间问题,需从以人为本研究视角展开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研究重点逐渐从物质、经济等实体要素转向对商业空间中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空间相互关系探讨,强调从人主体性视角探析商业空间深层内在结构。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引发各行各业变革,亦为建筑与城市规划行业改革提供革命性机遇。人工智能技术为学者采用多智能体技术展开行人行为模拟量化分析提供平台,为学者对商业空间行人行为模拟与预测提供可能。依托新技术提出的行为模型与基于空间形构的空间句法可视性对比,其有何异同?本研究以勒泰中心庄里街为例,采用基于行人模拟的量化分析手段对商业街空间布局展开量化研究,进而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及策略。量化研究从三方面展开:第一方面,采用智能体购物行为模型对庄里街行人行为展开模拟分析,以店铺访问量为指标,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依托分析结果基于客流量、店铺访问量、既有建成环境与店铺吸引力四指标对商业街空间布局展开量化解析。第二方面,基于空间句法对庄里街空间展开可视性分析,构建空间活力与橱窗界面空间系数、橱窗界面深度系数以及空间连接度等因素之间回归方程,探讨橱窗界面空间系数、深度系数以及空间连接度如何影响店铺空间布局。依托分析结果从橱窗界面空间系数与深度系数两指标对商业街空间布局展开分析。第三方面,对购物行为模型仿真分析结果与空间句法可视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适用于微观尺度空间模拟方法进行择优选择,针对性提出庄里街空间优化设计方案,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商业街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策略。基于行人模拟量化手段提出商业街空间布局优化设计方法,其可以对规划设计方案展开评价与优化,拓展行人模拟研究范畴,推动国内学者在商业空间模拟领域进一步发展。将购物行为模型与空间句法人流分布模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王津[4](2020)在《场所叙事视角下独立书店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16年开始,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众多独立书店也在“倒闭潮”突围,以多元业态之姿回归大众视野,例如先锋书店、言几又、西西弗、诚品、猫的天空之城等书店品牌。独立书店一直以高品质阅读为特色,打造细分市场,如今独立书店数量不断攀升,随之带来一个问题,众多的独立书店如何使其文化价值更好体现并且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的观点是独立书店要与在地文化结合,缝合在地文化肌理,真正成为所在地域的文化地标,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从而实现其文化价值并获得书店的长久发展。本文基于场所叙事这一理论视角,为独立书店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建议。场所叙事理论提倡建筑应该将人文信息蕴含其中,借助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将场所的历史与文化呈现出来,在人与场所、场所与场所之间建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培育城市精神。独立书店现在多升级为综合文化场所,从建筑形态到内部风格都进行升级,公众可以在独立书店中获取书籍以外的更多精神体验。独立书店进行叙事性搭建不仅可以提升公众在这一场所的文化体验,同时能够使公众逐步构建起在地文化的认同感。独立书店既是建筑实体,又是出版发行的重要渠道,其发展涉及建筑、地理、出版等学科,场所叙事理论和独立书店发展研究具有高度耦合性,本文结合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书店,例如南京先锋书店、成都方所书店、日本茑屋书店、荷兰教堂书店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场所叙事理论不仅仅只强调建筑单体,还突出与建筑单体相关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陈设,从宏观到微观的组合使场所成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所以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的独立书店与在地文化结合更加紧密,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场所才不会轻易被淘汰,反而能反哺地域文化,实现良性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语境下日益突出,全球化往往意味着要打破原有边界,包括经济边界、地域边界、文化边界等,而文化边界正是区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重要尺度。倘若世界失去文化边界,那么民族性也将消失,所以保持文化特色是全球化语境下对每个国家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转型后的独立书店在这一趋势下大有可为,建筑形态和多元业态都可以强化在地文化表达。第二,体验经济已成为新经济形态,公众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获得物质,还希望在购物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环境体验和服务方式。独立书店目前优化店内环境,有柔和的灯光、轻松的音乐、丰富的书籍,为进入书店的公众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为儿童专门打造专属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群进入书店。让进入的公众在良好的体验氛围中获得对书店的认同,可以提高书店的顾客黏性。第三,在实体书店激烈的竞争中,突出差异化特质获得竞争优势。尽管有一系列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独立书店本身还需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一旦政策红利消失独立书店的自身实力才是长期经营发展的根本。连锁书店“连锁不复制”,根据区域差异建立特色书店,而不是“千城一面”只具有品牌特色而无地域特色,独立书店营造自身品牌特性,打造当地的重要“第三空间”。独立书店进行叙事搭建可以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并且与当地公众进行空间内容共同编辑,形成新记忆提高对场所的依赖程度。

谢颖颖[5](2020)在《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向群众的视野,书店作为阅读环境创造的主体,积极寻求自身改变逐渐走向与购物中心共生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担当了购物中心的文化主体,同时其人流聚集作用也能为购物中心提高人气。如何有效的聚集人流,促使人们在其中驻足消费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以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切入,总结书店建筑的发展,对目前成功的购物中心书店(言几又、方所、钟书阁、覔书店、西西弗、当当书店、三联书店等)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调研和比较,以期完善购物中心书店理论研究及提供适宜的空间设计策略。为此,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理论阐述与发展分析。首先以消费者行为学为理论依据,论述了时代背景下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的变化,并与空间产生相关联系;再者讲述当前书店选址以及其空间的发展,并分析消费者在书店的空间需求及二者的交互影响。第二部分为购物中心书店消费者行为与需求调查研究。一方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购物中心书店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总结了消费者在消费目的、业态需求、行为活动3方面的特征;再者通过大众点评数据挖掘分析当前网络大数据环境下消费者对购物中心书店的关注倾向;另一方面通过拍照记录整理与行为标注,采用定性定量、比较分析的方式对购物中心书店选址与功能业态、入口空间、阅读空间、休闲交流空间、消费空间以及辅助空间的消费者行为类型、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空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基于调研分析结果,总结了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对购物中心书店的要求。第三部分为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策略。首先从选址场所与业态布局出发,总结出书店在选址购物中心的独特思考与不同业态占比所充当的文化角色;再者就阅读空间、休闲交流空间、消费空间和辅助空间分别阐述其设计策略。综合看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使得本文的研究分析更具可信度,不同案例的对照分析将研究目标剖析更为透彻,总结更具针对性。通过本文提出的相关设计策略,从空间设计角度呼应当前最新的购物中心书店发展模式,为其发展趋势提供指向,并力求创造出与人相关、与购物中心共生、与城市融合的购物中心书店,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向新时代的高端文化空间迈进。

李玉玲[6](2019)在《消费行为转变背景下购物中心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购物中心在我国各地逐渐兴起,并在本世纪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也推动了人们消费行为的转变。当前,我国购物中心既面临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消费行为转变带来的挑战,尤其是购物中心空间环境氛围缺失、空间组成与美化装饰出现同质化、业态经营布局缺乏创新等。论文立足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商业模式创新等社会背景,以消费行为学、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人们消费行为转变的缘由及影响因素,并总结了消费行为转变表现出的特征。论文以消费行为转变为视角,研究了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商业空间特征,以及改革开放后购物中心空间形态的演变。我国购物中心经历了早期柜台结合开放货架、开放店铺、露天商业街、内街式和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不同阶段的空间形态是适应当时消费行为的结果,形态演变的过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消费行为转变的过程。论文选取了苏州中心商场、苏州龙湖狮山天街购物中心和南京金鹰世界购物中心等三个案例,并通过实地观察,从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外观形象等方面对各自的空间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研分析消费行为,根据调研结果,总结我国当代消费行为转变特征,并由此对购物中心提出增加空间归属感、构建复合化空间、提升空间娱乐性、增进空间交往性和提高空间引导功能的需求。基于消费行为转变这一过程,结合当代消费行为转变特征及对购物中心空间的需求,分别从空间设计主题化、空间功能复合化、空间形态个性化、强化空间互动性和提升空间引导性这五个方面提出了购物中心空间的设计策略。

戴天晨[7](2019)在《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叙事的研究自1960年代起,成为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关注点是空间之于人的意义,包括意义如何建构在空间中以及如何传达给体验者。空间叙事研究能够帮助建筑从业者理解空间之于人产生意义的机制,并总结出空间叙事视角下空间营造的设计策略。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信息的忽视导致了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物质空间与文化意义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本文旨在结合现有的空间叙事和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范围内探索城市的非物质性要素如何通过建成环境的物质性转译向人们传递空间意义、建构城市意象。本文强调了非物质性要素在传递空间意义、建构城市意象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提出了空间叙事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从城市空间体验者的角度解析了空间叙事物质基础,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以及城市意象的营造、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空间叙事理论框架分别选取了三个城市空间叙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一系列城市空间叙事与非物质性要素转译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野方面:从非物质要素的视角研究了城市空间的形成、结构与意义,拓展了以空间叙事赋予城市空间场所精神与文脉联结的研究视野,阐述了非物质性要素在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具有的意义。2)理论架构方面:空间叙事是体验者在建成环境中通过参与一系列事件,获得与建成环境相关联的体验、感知和情绪,建立关于此空间意义的认知,建立场所独特性的过程。本文从城市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提出了空间叙事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公共空间中的事件和行为,以及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内涵感知中的重要性。3)方法探索方面:非物质性要素通过转译,能够成为物质空间的构成部分,为体验者所感知。本文将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拼贴”、“再现”、“图符”、“隐喻”等经典叙事结构和方法延伸到了建筑领域,提出了空间叙事视角下非物质性要素的设计转译策略,并根据当今的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特性,提出了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论文正文约17.1万字,365幅插图。

田沐禾[8](2019)在《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文中研究说明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把人类学和符号学视界融合下考察之物叫做“物语”。任何物质文化现象都是物向人呈现它自身和人向物显示他自身两种力量互构的结果。在这双重显现中,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不仅是中介同时也是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方式。因此,任何物质活动都与符号化活动交织在一起,都是词与物互动关系建构之物。本文把“物语”定义为词与物关系建构之物。因此物语包括两种基本的符号化方式:(1)先名后物的功能物,指更多地受词语活动支配的物质文化活动。如拉格啤酒的生产受制于一套标准化、概念化的科学技术话语,物充当了这个话语体系中的指涉性功能单位。(2)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物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优先于科学技术话语的控制。如艾尔啤酒的生产更注重本土化自然条件、私语化的个体经验对酿造的影响。情景物也不能脱离词语而独立存在,但它在符号化方式上是物亲自出场、自我言说,人不是物的代言者而仅仅是记言人。因此,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是一种“先物后名”的写作:首先面对物,而后“听”它言说并为其立传。相对而言,符号学更关注词语对物质文化活动的控制,即功能物;人类学更关注物的自我言说,即情景物。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符号学物的研究和人类学物的研究彼此隔离。因此,本文试图弥合这种隔离,用“物语”这个概念将先名后物的功能物与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统一起来,并认为功能物和情景物是“物语”内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跨界、重叠、转化。本文试图以啤酒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物语”。在符号学看来,“物语”有三种写作:一是元语言写作,即在纯粹理论思辨的条件下讨论作为观念物的物语。二是文本化写作,即在书写性文本、文献的条件下描述某种具体物语的符号化活动。三是在场性写作,即在田野调查的条件下描述某种物语的符号化活动。本文结合了这三种写作方式,其中“导论”部分重点是物语的元语言写作,一至六章是作为物语的啤酒的文本化写作,七、八章是作为物语的青岛啤酒的在场性写作。本文认为一篇好的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论文应该是这三种写作均衡的有机整体。但是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局限,较多的笔墨用于元语言写作和文本化写作,田野写作比较薄弱。如果说本文有一定侧重点的话,这就是作者更关注作为物语的啤酒是如何被写作、如何被情景物和功能物两种符号化活动所建构的。而目前人类学主流的物的传记写作,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而不是把物是如何写作的、物如何被符号化建构的这些内容当做研究重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回顾梳理了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符号学关于物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啤酒研究的相关文献,勾勒出田野点青岛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六章,是“功能物”的写作。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描述作为物语的啤酒,它是如何由两种文化方式——情景物和功能物所建构并使其发展演变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七、八章,是“情景物”写作。它与传统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接近,但又有区别:笔者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在场性考察,不是用纯粹田野的眼光观察和描述青岛啤酒,而是把青岛啤酒看做是一个情景物符号,重点观察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情景物还是功能物?运用本文在功能物写作中所提炼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对青岛啤酒街和精酿啤酒的田野考察,便属于对这种文化重建思潮的近距离观察。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通过对啤酒的传记书写,尝试探讨人类学物的研究的一种符号学范式,探讨这种以功能物和情景物为核心的“物语”范式对人类学研究有何帮助。

韩晴[9](2019)在《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这个以创意为主导的时代,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占据重要地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自1999年我国首个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四行创意仓库诞生起,其创意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出现了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然而,大量创意园区迅速落成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具有过度商业化、公众参与度不高、景观差等创意园区的通病。这一背景下,研究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业园区,总结其经验与教训便迫在眉睫。本文拟选取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中形成较早且发展最为成熟的两个典例——田子坊、M50创意园,对两个园区文化与景观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收集分析网络数据的方法,在文化层面上,探究园区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运营现状;在景观层面上,根据各景观要素(包括节点、建筑、空间、交通、小品、铺装等)对园区景观空间进行综合评价。经研究,除了得出田子坊、M50创意园发展的成功经验外,笔者还发现了园区各自在文化运营、配套设施、区域规划、绿化景观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关系到两个园区未来能否健康发展。本文一一总结各园区存在的问题,挖掘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提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更新策略。具体策略包括:在文化层面上扶持艺术产业、挖掘品牌特色、制定商户准入机制、调整发展路线等;在景观层面上科学规划分区、优化交通流线、增加绿化面积、增强空间识别性、完善配套设施等。本文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可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为后续研究提供基本资料,也为今后上海乃至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罗琛琛[10](2019)在《基于WSR的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释放信息消费服务的潜在需求”指导意见,强调了生活类信息消费服务的创新发展,要以方便人们生活需求为核心,重点发展社区生活场景下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形式的消费者服务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让老年人在快乐的身心状况中安度晚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但,伴随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年轻人和儿童的用户主体成为服务的主流,而老年人群体却在信息消费服务中易被边缘化且得不到企业、市场的重视。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老年服务市场呈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并希望通过老年人和健康饮食配送服务结合的设计研究,推论出一类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类信息消费服务。本文首先对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进行释义,阐述了在老龄化发展趋势、饮食消费升级趋势、饮食与老年健康关系密切的背景下,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梳理了 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的形成、发展、定义、应用,以及WSR方法对课题研究适用性,提出了服务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其次,在选取糖尿病健康为研究载体基础上,通过前期调研归纳了老年糖尿病人对健康饮食方式认识不科学的核心问题,确定了个案研究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以糖尿病的个案研究为例,展开了物理层面中饮食理论、饮食实践、饮食市场的类比分析,并深挖事理层面中服务信息流触点、资金流触点、物流触点的案例归纳分析,同时将人理层面中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进行演绎分析。再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服务需求计算,进行相对应的用户研究内容,并总结和归纳出两类典型用户画像、服务体验问题以及用户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总结概括出5个物理层面的饮食协调原则,5个事理层面的服务协调原则,3个人理层面的用户协调原则。并且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策略构建,输出了差异化和动态化2个物理层面策略;信息化、场景化、精准化、一体化4个事理层面策略;圈层区分、服务拓展、情感建立、个性打造、自我实现5个人理层面策略。同时在设计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构建出课题研究的服务模型。本课题基于WSR方法针对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展开研究,其方法的运用上拓展和完善了配送服务理论研究领域不足;其健康饮食的规划和服务流程上为物流配送行业开拓了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体系;本文研究结果中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服务模型的创新,可为相关物流企业和新零售市场拓宽了营销模式和资金来源;整体研究的流程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为相关科研机构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

二、市场·精品橱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场·精品橱窗(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哈尔滨商业招幌艺术风格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一)招牌
        (二)幌子
        (三)招幌的类同形式
        (四)艺术风格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五、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历史脉络—文化交融背景下哈尔滨商业招幌的发展
    一、哈尔滨的多元文化背景
        (一)追本溯源—哈尔滨本土文化
        (二)政治阴谋—俄国文化的传入
        (三)历史训诫—日本文化的侵入
    二、哈尔滨商业招幌的兴起
        (一)京旗移民与京都特色中式商业招幌的进入
        (二)中东铁路与欧式商业招幌的进入
        (三)东北沦陷与日式商业招幌的进入
    三、哈尔滨商业招幌的发展
        (一)商业习俗与闯关东风潮下中式招幌的延续和发展
        (二)俄侨涌入强化了欧式招幌中俄式元素
        (三)伪满洲国引发日式商业招幌的大量增长
    四、哈尔滨商业招幌的融合与碰撞
        (一)多元文化交融推动中西融合式的商业招幌形成
        (二)新观念促进中西融合式商业招幌的接受度
        (三)美术流行趋势对中外融合式招幌形式产生较大影响
        (四)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促进中西融合商业招幌高度繁荣
第三章 融汇中西—哈尔滨商业招幌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一、风雅传承的幌子
        (一)易于理解的写实具象型幌子
        (二)隐喻的图案象征型幌子
        (三)约定俗成的抽象标识型幌子
        (四)了然于目的字画表达型幌子
        (五)赏心悦目的华美装饰型幌子
    二、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招牌
        (一)传统形式招牌
        (二)霓虹灯招牌
        (三)动态招牌
    三、招幌的类同形式
        (一)绚烂多彩的招牌广告
        (二)文化汇聚下的招贴、海报
        (三)洋派情调的橱窗
    四、哈尔滨商业招幌的形式特点
        (一)表现形式多元化
        (二)表现手段技术化
        (三)艺术形式创意化
第四章 博采众长一哈尔滨商业招幌的艺术风格
    一、沉淀传承的中国传统风格商业招幌
        (一)祈吉求祥—招幌的符号象征
        (二)和谐统一—幌子的结构形式
        (三)天然质朴—幌子的制作材质
        (四)包罗万象—招幌的表现题材
        (五)追文求雅—招牌的书法艺术表现
        (六)招幌的地域化表现
        (七)形义交融的美学意蕴
    二、俄式元素明显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商业招幌
        (一)自然装饰的表现元素
        (二)灵动活跃度的画面构图
        (三)俄式元素的运用
    三、日式风格的商业招幌
        (一)日本传统风格
        (二)新艺术运动及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下的多元化日式风格
    四、现代主义风格端倪初现
        (一)简约图形表现的现代设计风格
        (二)俄国构成主义的隐现
    五、艺术风格的交融
        (一)招牌图文的中西融合
        (二)传统文字的艺术效果展现
        (三)本土企业招牌的材质变化
        (四)外商招贴的本土化探索与融合
第五章 承嬗离合——当代哈尔滨商业招幌艺术风格的延续变迁
    一、哈尔滨商业招幌风格的延续
        (一)中国传统风格商业招幌的延续及分布
        (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商业招幌的延续及分布
        (三)日式风格商业招幌的中断
    二、传统招幌的视觉变迁
        (一)招幌形式的视觉嬗变
        (二)现代技术的参与
        (三)招幌空间环境的转换
    三、对当代哈尔滨视觉艺术的影响
        (一)为当代哈尔滨商业氛围营造特有气息
        (二)营造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
        (三)有助于推动“文化创城”特色化城市的打造
    四、哈尔滨商业招幌的艺术成就
        (一)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独特范例
        (二)地域性视觉艺术特色的丰富和发展
        (三)商业招幌视觉文化内涵的补充和扩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哈尔滨商业招幌图片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行人模拟的商业街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研究 ——以石家庄勒泰中心庄里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行人模拟文献综述
        1.3.2 商业街空间布局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5.1 研究框架
        1.5.2 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的界定与解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行人模拟
        2.1.2 商业街
        2.1.3 空间布局
        2.1.4 空间活力
        2.1.5 店铺访问量
    2.2 相关理论解析
        2.2.1 空间句法理论
        2.2.2 视觉注意力理论
        2.2.3 行人模拟理论
        2.2.4 数理统计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家庄勒泰中心庄里街现状调查研究
    3.1 调研研究方案
    3.2 石家庄市区商业街现状调查研究
        3.2.1 市区商业街整体现状
        3.2.2 商业步行街业态分析
    3.3 研究对象概述
        3.3.1 庄里街现状调研
        3.3.2 庄里街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先决条件
        3.3.3 庄里街行人行为数据获取
        3.3.4 庄里街行人行为轨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行为模型商业街空间布局量化解析
    4.1 智能体购物行为模型介绍
    4.2 店铺吸引力
        4.2.1 视觉刺激因素
        4.2.2 评定店铺吸引力等级
    4.3 智能体购物行为模型仿真分析
        4.3.1 模型仿真
        4.3.2 有效性确认
    4.4 空间布局解析
        4.4.1 客流量
        4.4.2 店铺访问量
        4.4.3 既有建成环境
        4.4.4 店铺吸引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句法商业街空间布局量化解析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零售空间可视性分析
        5.2.1 空间连接度
        5.2.2 视觉整合度
        5.2.3 距入口视觉深度
    5.3 店铺空间可视性与空间活力
        5.3.1 店铺空间可视性
        5.3.2 空间活力
    5.4 变量指标解析
        5.4.1 店铺访问量
        5.4.2 橱窗界面空间系数
        5.4.3 橱窗界面深度系数
    5.5 模型构建
        5.5.1 虚拟变量
        5.5.2 多重共线性分析
        5.5.3 构建回归方程
    5.6 空间布局解析
        5.6.1 橱窗界面空间系数
        5.6.2 橱窗界面深度系数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拟方法比较分析及优化设计策略
    6.1 模拟方法比较分析
        6.1.1 购物行为模型与空间句法可视化模拟相似性
        6.1.2 购物行为模型与空间句法可视化模拟差异性
        6.1.3 空间句法可视化与购物行为模型发展趋势
    6.2 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6.2.1 拟合优度对比分析
        6.2.2 色度图对比分析
    6.3 适用范围对比分析
        6.3.1 微观尺度商业空间
        6.3.2 中观尺度商业空间
        6.3.3 比较分析及方法应用
    6.4 庄里街优化设计方案及策略
        6.4.1 庄里街优化布局方案
        6.4.2 商业街空间布局设计策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勒泰中心庄里街店铺访问量
附录2 店铺吸引力问卷调查
附录3 石家庄步行商业街业态分布
附录4 石家庄步行商业街店铺现状部分照片

(4)场所叙事视角下独立书店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场所叙事的释义与价值分析
    2.1 场所叙事的理论沿革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场所叙事的研究内容
        2.2.1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2.2.2 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研究
        2.2.3 关于场所理论的系统构建
    2.3 场所叙事的作用机制
        2.3.1 空间:缝合肌理,优化整合
        2.3.2 物体:主题诠释,结构编排
        2.3.3 事件:文化策略,事件体验
    2.4 场所叙事理论与独立书店发展的耦合分析
        2.4.1 独立书店属性之一:建筑实体
        2.4.2 独立书店属性之二:出版发行渠道
        2.4.3 独立书店属性之三:文化特性
3.独立书店的叙事性搭建路径
    3.1 独立书店
        3.1.1 书店溯源
        3.1.2 独立书店的影响因素
        3.1.3 独立书店现状综述
    3.2 独立书店关联场景的叙事设计
        3.2.1 文化主题设定与诠释
        3.2.2 参观路径设计
        3.2.3 隐喻要素设置
    3.3 独立书店内部叙事情景构架
        3.3.1 主题性道具融入
        3.3.2 出版物分类与选品
        3.3.3 书店分区
    3.4 营造书店的场所感
        3.4.1 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3.4.2 识别公众需求,延伸个性服务
        3.4.3 丰富场所接触形式,激发场所活力
    3.5 比较研究:以西西弗书店与先锋书店为例
        3.5.1 西西弗书店——独立书店商业运营的典范
        3.5.2 先锋书店——独立书店人文价值的标杆
        3.5.3 比较结论
4.独立书店转型阶段现存问题
    4.1 转型路径趋同,独立书店个性化特征缺失
    4.2 文化主题诠释系统不完善,与关联场景相关程度低
    4.3 独立书店主题道具陈设机械化,叙事逻辑不畅
    4.4 多元业态挤压文化空间,书店文化功能被弱化
5.独立书店转型发展优化建议
    5.1 聚合地域文化:以在地文化为基,强化独立书店的叙事功能
        5.1.1 深度挖掘在地文化,书店设计去“个人化”
        5.1.2 书店多形式表达在地文化,引导认同构建
    5.2 打造微型文化空间:内容为王,注重选品质量
        5.2.1 精耕专业市场,引导读者选购行为
        5.2.2 培养专业选书团队,为读者提供筛选服务
        5.2.3 突破传统销售模式,将图书进行垂直打造
    5.3 公众建立情感联系:提升阅读体验,公众参与空间编辑
        5.3.1 以读者为场所中心,提高与读者语义关联
        5.3.2 提升独立书店开放性,公众参与内容共建
        5.3.3 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构建多层次阅读场所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兴起的冲击
        1.1.2 “书店+商业地标”趋势发展
        1.1.3 消费升级催化阅读空间发展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消费者行为
        1.2.2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研究
        1.4.2 消费空间相关研究
        1.4.3 书店空间相关研究
        1.4.4 消费者行为与书店空间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理论来源
        2.1.1 消费者行为学及体验行为类型研究
        2.1.2 书店空间研究
    2.2 消费者行为组成及影响因素
        2.2.1 消费者行为组成
        2.2.2 影响因素
    2.3 体验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
        2.3.1 消费内容多元性
        2.3.2 消费目标升级化
        2.3.3 消费动机可诱性
        2.3.4 体验为主的非消费行为
    2.4 空间性消费行为研究
        2.4.1 空间成为“消费品”
        2.4.2 消费行为与空间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店空间发展及与消费者行为互动
    3.1 实体书店发展概述
        3.1.1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特点
        3.1.2 购物中心书店发展
        3.1.3 书店空间发展
        3.1.4 实体书店的存在模式
    3.2 购物中心与书店共生利弊
        3.2.1 购物中心多元价值
        3.2.2 书店的特点与价值
        3.2.3 购物中心与书店共生模式
        3.2.4 购物中心建筑与书店合建的矛盾
    3.3 消费者在购物中心书店空间中的需求
        3.3.1 空间物质需求
        3.3.2 人文情感需求
    3.4 购物中心书店功能空间构成
        3.4.1 购物中心书店的功能布局
        3.4.2 购物中心书店的空间构成
    3.5 消费者行为与书店空间的交互影响
        3.5.1 书店满足消费者“消费空间”的需求
        3.5.2 消费者行为与书店空间布局的互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消费者行为与需求调查研究
    4.1 调研对象的选取
    4.2 调查内容及方法
        4.2.1 调查内容
        4.2.2 调查方法
    4.3 消费者需求与行为问卷调研
        4.3.1 调研问卷实施情况
        4.3.2 问卷数据整理分析与小结
    4.4 大众点评网络数据采集调研
        4.4.1 评论数据采集
        4.4.2 高频词采集及分析
    4.5 购物中心书店选址场所与功能实地调研
        4.5.1 选址场所调研
        4.5.2 功能业态调研
    4.6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消费者行为活动实地调研与比较分析
        4.6.1 入口空间调研
        4.6.2 阅读空间调研
        4.6.3 休闲交流空间调研
        4.6.4 消费空间调研
        4.6.5 辅助空间调研
        4.6.6 空间流线组合形式调研
        4.6.7 消费者需求与行为实地调研小结
    4.7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对购物中心书店的要求
        4.7.1 书店选址场所的契合性
        4.7.2 功能业态多样性与个性化
        4.7.3 入口空间吸引性与辨识性
        4.7.4 阅读空间人性化与衔接化
        4.7.5 休闲交流空间联动分类化
        4.7.6 消费空间契合化与体验化
        4.7.7 辅助空间品质性与标识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5.1 购物中心书店选址与业态布局
        5.1.1 选址场所——人群聚集效应
        5.1.2 业态布局——体验触发效应
    5.2 购物中心书店空间布局
        5.2.1 平面空间布局
        5.2.2 竖向空间布局
    5.3 购物中心书店入口空间设计策略
        5.3.1 入口空间形态设计:增强诱导性
        5.3.2 入口立面文化形象设计:增强辨识度
    5.4 购物中心书店阅读空间设计策略
        5.4.1 空间多重序列与层次
        5.4.2 空间分区隔断
    5.5 购物中心书店休闲交流空间设计策略
        5.5.1 文化活动空间有机聚合设计
        5.5.2 咖啡区、展示区联动组合设计
    5.6 购物中心书店消费空间设计策略
        5.6.1 多元文化与精神契合
        5.6.2 围与透融合设计
    5.7 购物中心书店辅助空间设计策略
        5.7.1 中庭空间界面活化设计
        5.7.2 休息空间人性化设计
        5.7.3 导引标识便识性设计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购物中心书店基本情况(2012年以后开业)
附录2 消费者调研问卷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目录
致谢

(6)消费行为转变背景下购物中心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购物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2 新型商业模式造成消费场所活力的缺失
        1.1.3 消费行为转变对购物中心空间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概念诠释
        2.1.1 消费行为与消费行为转变
        2.1.2 购物中心
    2.2 相关理论
        2.2.1 消费行为学
        2.2.2 环境行为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购物中心空间形态演变
    3.1 计划经济时代商业建筑概述
        3.1.1 计划经济时期消费行为特征
        3.1.2 商业建筑空间形态
    3.2 购物中心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3.2.1 改革开放后至90 年代初期——经济体制变革时期
        3.2.2 90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市场经济初期
        3.2.3 21世纪初至今——市场经济深入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购物中心案例调研
    4.1 苏州中心商场
        4.1.1 概况
        4.1.2 空间特征
        4.1.3 空间分析
    4.2 苏州龙湖狮山天街购物中心
        4.2.1 概况
        4.2.2 空间特征
        4.2.3 空间分析
    4.3 南京金鹰世界购物中心
        4.3.1 概况
        4.3.2 空间特征
        4.3.3 空间分析
    4.4 购物中心空间设计总结
        4.4.1 外部空间
        4.4.2 内部空间
        4.4.3 建筑外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行为调研
    5.1 调研概况
        5.1.1 调研目的与意义
        5.1.2 调研对象、方法与内容
    5.2 消费行为调研分析
        5.2.1 消费者调研统计概况
        5.2.2 经营者调研统计概况
        5.2.3 调研分析
    5.3 当代消费行为对购物中心空间需求
        5.3.1 增加空间归属感
        5.3.2 构建复合化空间
        5.3.3 提升空间娱乐性
        5.3.4 增进空间交往性
        5.3.5 提高空间引导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购物中心空间设计策略
    6.1 空间设计主题化
        6.1.1 增加外部空间情景设计
        6.1.2 内部空间设计引用主题元素
    6.2 空间功能复合化
        6.2.1 布置综合性业态
        6.2.2 融合多功能空间
    6.3 空间形态个性化
        6.3.1 创造识别性外部空间
        6.3.2 构建差异化内部空间
        6.3.3 塑造新奇化建筑外观造型
    6.4 强化空间互动性
        6.4.1 增添外部空间体验功能
        6.4.2 促进界面空间与消费者产生交流
    6.5 提升空间引导性
        6.5.1 外部空间指引性设计
        6.5.2 优化顾客流线及空间节点
        6.5.3 增加建筑表皮诱导功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背景及研究对象
        0.1.1 问题背景
        0.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及评述
        0.2.1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
        0.2.2 以场所营造为目标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0.2.3 空间叙事的设计转译
        0.2.4 该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研究
        0.4.2 多学科交叉研究
        0.4.3 实证调研
    0.5 研究框架
上篇:城市空间叙事的理论框架
    1.城市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1.1 非物质性要素构成
        1.1.1 传统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1.1.2 当代全球化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1.1.3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
        1.2 非物质性要素的物质性呈现形式
        1.2.1 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关联性辨析
        1.2.2 非物质性要素的“神像”式呈现
        1.2.3 非物质性要素的“图符”式呈现
        1.2.4 非物质性要素的“神像”+“图符”式综合呈现
        1.3 本章小结
    2.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2.1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类型
        2.1.1 日常性事件
        2.1.2 周期性事件
        2.1.3 偶发性事件
        2.2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动因
        2.2.1 参与事件的内部动因
        2.2.2 参与事件的外部动因
        2.2.3 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之关联
        2.3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形式
        2.4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之于空间建构的意义
        2.4.1 事件的社交意义
        2.4.2 事件的美学意义
        2.4.3 事件的规训意义
        2.4.4 事件的传承意义
        2.5 本章小结
    3.城市空间叙事的运行机制
        3.1 城市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3.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3.2.1 传统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3.2.2 全球化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3.2.3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性社会的非物质性要素空间感知
        3.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3.3.1 城市意象的营造
        3.3.2 城市意象的传播
        3.4 本章小结
下篇:城市空间叙事的案例研究与设计策略
    4.威尼斯本岛的空间叙事
        4.1 案例调研对象
        4.2 威尼斯本岛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4.2.1 对海洋的敬畏和利用
        4.2.2 对形式和表象的重视
        4.2.3 对节庆的热爱
        4.2.4 宗教与世俗的融合
        4.2.5 展示的传统
        4.2.6 分隔与融合
        4.2.7 商人的城市
        4.3 威尼斯本岛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4.3.1 日常性事件
        4.3.2 周期性事件
        4.3.3 偶发性事件
        4.4 威尼斯本岛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4.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4.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4.4.3 威尼斯本岛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4.5 本章小结
    5.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的空间叙事
        5.1 案例调研对象
        5.2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5.2.1 水上的生活方式
        5.2.2 黄金时代的商业辉煌
        5.2.3 地位群体的非正式界定
        5.2.4 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5.2.5 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繁荣
        5.2.6 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
        5.3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5.3.1 日常性事件
        5.3.2 周期性事件
        5.3.3 偶发性事件
        5.4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5.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5.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5.4.3 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5.5 本章小结
    6.上海外滩的空间叙事
        6.1 案例调研对象
        6.2 上海外滩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6.2.1 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窗口
        6.2.2 多功能经济中心
        6.2.3 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
        6.2.4 多元复合的身份认同
        6.2.5 自下而上的商业发展模式
        6.3 上海外滩空间叙事中的事件
        6.3.1 日常性事件
        6.3.2 周期性事件
        6.3.3 偶发性事件
        6.4 上海外滩的空间叙事运行机制
        6.4.1 空间叙事物质基础
        6.4.2 非物质性要素的空间感知
        6.4.3 上海外滩意象的营造和传播
        6.5 本章小结
    7.城市空间叙事与非物质性要素转译策略
        7.1 非物质性要素的提取
        7.2 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策略
        7.2.1 异质拼贴
        7.2.2 系统层叠
        7.2.3 图符再现
        7.2.4 意象隐喻
        7.2.5 虚拟呈现
        7.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
        7.3.1 城市意象的营造策略
        1 )日常性功能与标志性建筑设计
        2 )针对性场景设计
        3 )事件再现
        7.3.2 城市意象的传播策略
        1 )大众传媒介入下的城市意象“预设”
        2 )标志性图符的选取
        3 )交互式的城市意象传播
        7.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学术成果
致谢

(8)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第四节 选题的写作思路及章节内容
    第五节 青岛啤酒的田野研究及方法
第一章 起源期的啤酒
    第一节 自然酿造还是人工酿造——啤酒起源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节 种植文明的最早符号是面包还是啤酒?——啤酒起源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节 起源期啤酒的物语特征
    小结
第二章 麦芽期的啤酒
    第一节 啤酒生产过程的功能化
    第二节 生产工艺的配方化——书写性文本是啤酒生产功能化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书写文本与啤酒味道感知的功能化
    小结
    附:古代啤酒考古材料列表
第三章 现代啤酒的诞生——酒花期
    第一节 啤酒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第二节 啤酒花的应用
    第三节 由体味到风味:啤酒花发现了啤酒的味道
    小结
第四章 啤酒的工业化——酵母期
    第一节 酵母从不可言说到私语性话题
    第二节 从私语性话题到公共性词语
    第三节 从公共性词语到技术话语
    第四节 从技术话语到科学话语
    第五节 情景物的艾尔和功能物的拉格
    小结
第五章 大工业生产——啤酒的淡水期
    第一节 啤酒的拉格化与大工业生产
    第二节 淡水期啤酒的水
    第三节 淡水期啤酒的味道:风味
    小结
第六章 后工业的精酿啤酒
    第一节 精酿啤酒产生于功能物的再情景化
    第二节 啤酒的精酿期
    第三节 精酿期啤酒生产方式的再私语化
    第四节 精酿期啤酒感知方式的再私语化
    小结
第七章 青岛的啤酒街
    第一节 登州路——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第二节 民间啤酒街
    第三节 五哥散啤酒馆
    小结
第八章 青岛的精酿店
    第一节 精酿瓶子店的老板们
    第二节 自酿店的老板们
    第三节 THE WAY,精品+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创意
        1.4.2 创意产业
        1.4.3 创意产业园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1.5.3 研究框架
2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2.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历程
        2.1.1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及特点
        2.1.2 国外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造实践
    2.2 国内创意产业园区改造历程
        2.2.1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生及特点
        2.2.2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改造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概述
    3.1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3.2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3.2.1 政府推动
        3.2.2 产业集群
        3.2.3 主题鲜明
        3.2.4 辐射效应
        3.2.5 用地紧张
    3.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主要类型
        3.3.1 形成方式
        3.3.2 功能定位
        3.3.3 空间载体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田子坊文化更新
    4.1 田子坊历史背景
    4.2 田子坊文化历程
        4.2.1 文化集聚——石库门老街区的再生(1998-2008)
        4.2.2 文化高峰——艺术集聚区声名鹊起(2008-2013)
        4.2.3 文化衰退——资本推动园区商业化(2013-2018)
    4.3 田子坊文化运营现状
    4.4 田子坊文化存在问题
        4.4.1 创意产业受挫
        4.4.2 缺乏品牌特色
        4.4.3 商户良莠不齐
        4.4.4 长期客流超载
    4.5 田子坊文化更新策略
        4.5.1 扶持创意产业
        4.5.2 打造旅游品牌
        4.5.3 制定准入机制
        4.5.4 控制参观人流
    4.6 本章小结
5 上海M50文化更新
    5.1 M50历史背景
    5.2 M50文化历程
        5.2.1 艺术萌芽——游散画家入驻迅速集群(1999-2004)
        5.2.2 艺术集聚——商业画廊与工作室并行(2005-2008)
        5.2.3 艺术成熟——打造园区创意品牌体系(2009-2018)
    5.3 M50文化运营现状
        5.3.1 创意园区品牌化
        5.3.2 推广渠道多元化
        5.3.3 项目内容丰富化
    5.4 M50文化存在问题
        5.4.1 公众距离感强
        5.4.2 艺术群体流失
    5.5 M50文化更新策略
        5.5.1 增加公众互动
        5.5.2 扶持艺术群体
    5.6 本章小结
6 上海田子坊景观更新
    6.1 田子坊景观特色节点
        6.1.1 陈逸飞工作室旧址
        6.1.2 田子坊艺术中心
        6.1.3 五号画家楼
        6.1.4 守白海派艺术中心
        6.1.5 门对门和过街楼
    6.2 田子坊景观设计手法
        6.2.1 建筑形态
        6.2.2 空间格局
        6.2.3 交通流线
        6.2.4 景观小品
        6.2.5 绿化设计
    6.3 田子坊景观存在问题
        6.3.1 缺乏科学区域规划
        6.3.2 高峰时期交通混乱
        6.3.3 绿化及公共空间少
        6.3.4 多处消防安全隐患
    6.4 田子坊景观更新策略
        6.4.1 科学规划内部分区
        6.4.2 优化内外交通流线
        6.4.3 增加绿化及公共空间
        6.4.4 整治消防安全隐患
    6.5 本章小结
7 上海M50景观更新
    7.1 M50景观特色节点
        7.1.1 M50创意园区接待中心(5号楼)
        7.1.2 香格纳画廊(16号楼)
        7.1.3 UNDEF/NE画廊(6号楼)
    7.2 M50景观设计手法
        7.2.1 建筑形态
        7.2.2 空间格局
        7.2.3 功能分布
        7.2.4 交通流线
        7.2.5 景观小品
        7.2.6 场地铺装
        7.2.7 标牌导视系统
    7.3 M50景观存在问题
        7.3.1 景观可识别性不强
        7.3.2 缺乏活力开敞空间
        7.3.3 内外交通可达性差
        7.3.4 绿化面积严重不足
    7.4 M50景观更新策略
        7.4.1 打造特色鲜明景观
        7.4.2 提供趣味开敞空间
        7.4.3 改善内外交通流线
        7.4.4 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7.5 本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A 田子坊各年度入驻商户统计情况
附录B M50各年度举办展览/活动统计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基于WSR的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老龄化的发展
        1.2.2 饮食消费的趋势
        1.2.3 饮食与老年健康关系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范围
    1.5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5.1 健康饮食的研究现状
        1.5.2 配送服务的研究现状
        1.5.3 饮食配送服务的研究现状
        1.5.4 新型老年饮食服务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综述
    2.1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概述
        2.1.1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形成
        2.1.2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定义
        2.1.3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适用性
    2.2 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概述
        2.2.1 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的释义
        2.2.2 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的触点
        2.2.3 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的需求层次
    2.3 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的物理事理人理内容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分析-以糖尿病健康为例
    3.1 前期调研与案例准备
        3.1.1 糖尿病老年健康饮食的问题洞察
        3.1.2 糖尿病老年健康饮食的案例准备
    3.2 物理-健康饮食分析
        3.2.1 糖尿病健康饮食理论分析
        3.2.2 糖尿病健康饮食实践分析
        3.2.3 市场饮食结构调研
    3.3 事理-服务触点分析
        3.3.1 信息流相关服务触点分析
        3.3.2 资金流相关服务触点分析
        3.3.3 物流中相关服务触点分析
    3.4 人理-老年用户分析
        3.4.1 糖尿病老年生理特征分析
        3.4.2 糖尿病老年心理特征分析
        3.4.3 糖尿病老年认知特征分析
    3.5 糖尿病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框架
        3.5.1 要素研究结果
        3.5.2 服务流程构建
        3.5.3 服务工具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的用户研究-以糖尿病老人为例
    4.1 调研策略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4.2 定性调研
        4.2.1 访谈内容设计
        4.2.2 调研实施
        4.2.3 访谈结果分析
    4.3 定量调研
        4.3.1 问卷内容设计
        4.3.2 调研实施
        4.3.3 问卷结果分析
    4.4 调研分析与总结
        4.4.1 服务需求评估
        4.4.2 用户模型的输出
        4.4.3 服务体验的用户意愿归纳总结
        4.4.4 服务体验的问题与用户需求归纳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原则和策略输出
    5.1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原则
        5.1.1 物理-饮食协调原则
        5.1.2 事理-服务协调原则
        5.1.3 人理-用户协调原则
    5.2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策略
        5.2.1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物理层策略
        5.2.2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事理层策略
        5.2.3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人理层策略
    5.3 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与表格来源
附录二: 糖尿病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研究(参考案例)
附录三: 糖尿病老年健康饮食及饮食配送服务(访谈提纲)
附录四: 老年健康饮食及饮食配送服务(调研问卷)
附录五: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和项目

四、市场·精品橱窗(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哈尔滨商业招幌艺术风格研究(1898-1949)[D]. 刘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行人模拟的商业街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研究 ——以石家庄勒泰中心庄里街为例[D]. 李高梅.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4]场所叙事视角下独立书店的发展研究[D]. 王津. 南京大学, 2020(02)
  • [5]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购物中心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谢颖颖. 湖南大学, 2020
  • [6]消费行为转变背景下购物中心空间设计研究[D]. 李玉玲.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7]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研究[D]. 戴天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8]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D]. 田沐禾. 厦门大学, 2019(07)
  • [9]上海田子坊及M50创意园文化与景观更新研究[D]. 韩晴.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WSR的老年健康饮食配送服务设计研究[D]. 罗琛琛. 江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市场·精品橱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