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B-700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

用PB-700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

一、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裘怿明[1](1992)在《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的方法》文中提出在科学实验中,有时为了研究的方便,需用一些特殊的图形来表达实验数据。如何运用一般的微型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实验室中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介绍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多个纵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方法,供同行们处理类似问题时参考。

孙娜[2](2013)在《洼里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改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的事故将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电气误操作事故将会给人身、电网、以及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伤害。在变电站中倒闸操作是运行工作中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因此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是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首要任务。为了防止误操作的发生,我们一方面严格执行《安全作业规程》,倒闸操作严格把六关,做好危险点源分析控制,杜绝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五防闭锁设备,从技术手段达到“五防”要求,从客观上杜绝误操作事故的发生。随着科技的进步,五防闭锁装置也在不断向更新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原来旧式的闭锁设备显现出了元器件老化、线路反应时间长、模拟操作卡顿等现象,影响了倒闸操作质量,延误了操作时间,限制了变电运行管理及安全控制的科学发展。本文以洼里变电站五防设备升级改造为背景,对比了新旧两代微机闭锁系统的应用情况,指出原来使用的UT-2000Ⅲ型五防系统中模拟图板在使用中的弊端,提出升级改造的解决方案,即按照调试UT-2000Ⅳ型防误系统,并从系统基本绘图、图形参数设置、数据管理工具配置、遥测遥信调试、闭锁条件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及解读,总结分析了系统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用典型案例对模拟操作系统中的核心即五防闭锁逻辑的实现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编写了洼里变电站五防闭锁逻辑条件。从实用性的角度对模拟操作系统图形界面的实用化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本操作功能、参数配置等功能,给出了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微机五防系统的升级改造,使变电站倒闸操作管理水平较以往有了显着的提高,改变了以往变电倒闸操作中出现的延误现象,有效的预防了电气误操作的发生。

刘治国[3](2020)在《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及保水开采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榆神府矿区浅埋煤层顶板赋存有厚层的红黄土泥盖,其胶结性好、粘土矿物含量高、透水性差,使得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发生新变化,导水裂缝带多在泥盖层尖灭或受到抑制,目前许多学者并未深入认识这一点,在进行水体下开采论证、保水开采设计时,仍沿用厚基岩柱条件下裂采比进行计算,忽视了泥盖层的弥合隔水性,结果往往偏保守。因此有必要对浅埋薄基岩厚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进行研究,对于顶板水害防治与评价、保水开采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榆神府矿区郝家梁煤矿2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了浅埋薄基岩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的相关研究,并应用于保水开采实践。首先分析了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及其力学特性,提出了覆岩采动破坏的“泥盖效应”,对泥盖型粘性红、黄土试样进行了物理力学及水理性测试;其次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覆岩采动裂隙现场实测与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等多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然后采用随机介质理论阐述了泥盖效应产生的机理,并对粘性红土层的采动隔水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最终提出一种泥盖型煤层防水保护煤柱尺寸优化设计新方法,并应用于郝家梁煤矿2301工作面开采实践,实现了保水开采的目的。有助于合理确定保护煤柱尺寸参数,以提高开采上限、增加资源回收率。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分析了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及其力学特性,提出了覆岩采动破坏“泥盖效应”概念,阐述了泥盖效应的本质在于泥盖层对导水裂缝发育的弥合修复作用,并将泥盖型煤层覆岩结构简化薄基岩厚泥盖型、薄基岩薄泥盖型、厚基岩薄泥盖型和厚基岩厚泥盖型等四种地质模型。(2)通过对粘性红、黄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及水理性测试,可知粘性红、黄土试样均含有较多的以绿泥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为主的粘土矿物,均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和体积膨胀性,其抗剪强度高、抗裂能力强,且土体饱和渗透性系数小,具有透水性弱、隔水性良好的特征,这使得粘性土层下煤层开采覆岩采动破坏易产生泥盖效应。(3)覆岩采动裂隙发育的相似模拟试验表明:受泥盖层弥合修复作用,覆岩采动裂隙会经历“张开—闭合”的过程,且“两带”发育受粘性土层抑制性影响,发育不完整不充分、竖向没有明显的分带性,沿横向方向覆岩采动裂隙发育随基岩厚度变化呈分区性,覆岩采动变形破坏呈“整体式沉陷”的特点。(4)由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受泥盖型粘性土层抑制性影响,覆岩采动变形破坏程度减轻,阻止了覆岩塑性区进一步向上发育,覆岩“两带”发育高度降低、分布形态也发生变化,导水裂缝带“马鞍形”结构形态消失,且随基岩与泥盖层的起伏发生变化。(5)覆岩采动裂隙现场实测数据表明裂隙向上发育进入静乐组红土后,受粘性土层膨胀性高、可塑性强等特征的影响,裂隙逐渐发生闭合,上部裂隙导水性微弱,“两带”发育高度大大降低,采动裂隙发育程度也显着减轻,最终覆岩垮采比2.66,裂采比6.47.04。(6)分析指出泥盖型煤层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具有周期来压步距短、静压小、动载大的特点,同时建立了近场顶板岩层覆岩破断力学模型,指出近场基本顶岩层无法形成“砌体梁”式铰接结构,转化为以“短悬臂梁”结构形式存在,解释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7)阐述了覆岩采动破坏产生泥盖效应的机理,指出粘性土层发生变形破坏的前提是其由向下运动的空间和幅度,假设采动裂缝的张开-闭合发育过程与土层运动相一致,据此建立了粘性土层空间运动理论假设模型,采用随机介质理论计算了土体竖向下沉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层内采动裂缝随土体竖向下沉位移的变化而发生张开-弥合的演化过程,同时提出可用土体内产生的拉应变评估采动裂缝的开裂程度。(8)基于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对粘土隔水层的采动隔水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未受扰动状态下土体隔水性良好,开采扰动以后土体隔水性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土层遇水发生膨胀的特性,土层内采动裂缝会经历先张开后弥合的变化过程,土体的隔水性得到一定的恢复,土体的渗透性系数也会发生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终给出了开采扰动阶段土体渗透性系数的经验公式,对于开采过程中土体渗透系数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9)指出泥盖效应作用下覆岩采动破坏易形成“泥盖弥合带”,弥合带的存在使得工作面在进行防水保护煤柱设计时可适当降低保护层留设厚度,将其应用于郝家梁煤矿2301工作面保水开采实践,通过GMS数值模拟和矿井涌水量实测数据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合理性,提高了工作面开采上限。

刘孙付[4](2016)在《微机联锁系统进路搜索的研究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以下简称列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锁系统普遍采用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联锁集中控制。系统的升级和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对列车的安全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机联锁系统的进路控制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列车运输作业,因此论文对进路控制的进路搜索模块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在进路搜索处理过程中,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人工手动方式提前编制联锁进路表,然后对其中的进路进行搜索,搜索的结果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对比、选择。该方法的缺点是过程繁杂、效率不高和易出错,并且运营需求的变化和线路改造等原因通常会改变整个站场线路结构,原有的联锁表就不再适用,需要重新编制。基于对进路搜索过程的研究,论文首先对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进路搜索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该算法在进路搜索过程存在着迂回进路的问题,通过设置进路搜索的约束条件对该进路搜索算法进行了改进。论文重点研究了A-Star算法的进路搜索应用,详细分析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优点,并通过实验确定了其启发函数的具体形式。最后建立联锁仿真实验平台,详细设计了站场线路图结构模型;利用Visual C++编程平台实现仿真平台人机界面,并完成了两种进路搜索算法逻辑的内部实现,通过进路搜索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并对比其性能。通过对进路搜索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两种算法都能搜索出正确的进路,验证了算法在进路搜索方面的可行性。在算法的时间和节点的扩展度方面,A-Star算法更具有优势,证明该算法能够一定程度的提高列车进路办理的效率。

刘雨冰[5](2019)在《不同土质条件深基坑防渗帷幕水泥掺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城市用地资源的紧张是当前工程建设的一大矛盾,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了热点,深基坑工程开始朝着高深度、高难度、大规模的趋势发展。深基坑支护体系中广泛应用的三轴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等,作为地下结构中用于提高地基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软土地基变形、阻止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最终形成一道连续的防渗帷幕,其基本材料由水泥土组成,因此在工程领域中常将其称为防渗帷幕水泥墙。在工程建设中,防渗帷幕最重要的力学指标即为其渗透系数。渗水是贯穿深基坑施工、使用及交付过程中最重大的问题,而近年来有关污水进入土壤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防渗帷幕能将污染土体围封,使得污染土体与外界环境隔离,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功能性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然而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场地条件复杂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尚未有防渗效果的明确判断标准,因而为了研究防渗帷幕的止水效果,通常是通过研究防渗帷幕基础材料水泥土的强度指标,侧面分析和评估防渗帷幕的功能性,从而指导实践工程。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实际需要,防渗帷幕水泥土的配比可以说是不可胜举。为了研究不同土质条件下深基坑防渗帷幕水泥掺量的优化研究,本文依托于杭州市数个工程项目,一方面以软粘土为母土代表,设计不同的水泥土配置方案,模拟不同土质条件,进行室内无侧限抗压试验及直剪试验,探究了不同配置水泥土在不同龄期下的强度及其变化;另一方面以复合土为母土代表,对工程现场水泥土展开渗透试验,对加固后土体的渗透系数进行了总结;此外,首次提出了置换土的置换率公式,并依托于黄山市某工程项目,利用理论置换率公式进行了工程项目置换率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对比总结,验证了推导公式的合理性及可靠性,以帮助工程人员对工程施工现场有更全面的把控。本文在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背景下,通过试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水灰比及水泥掺量的变化都将会直接影响水泥土的力学强度,本文研究范围内,水泥土的力学强度与水灰比成反相关,与水泥掺量呈正相关;(2)在水泥土中掺入外加剂,本文研究范围内,如膨润土、沸石粉、标准砂,均能使得水泥土的强度得到增强,并且其强度随着外加剂掺量的增加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但不同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对水泥土的增强效果也有所不同;(3)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和直剪试验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以深化对不同配置条件下水泥土性能变化的认识;(4)本文研究范围内,基于TRD工法工艺的技术条件下,工程建设施工的防渗帷幕水泥土墙的渗透系数可以达到10-7cm/s的数量级;(5)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得到工程现场外运置换土的置换率关系:(?)

饶成[6](2006)在《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中的多边形网格实时重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虚拟环境是一种先进的人机界面,能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自然的手段,与计算机中的模型进行实时交互,从而生成一种具有真实世界效果的计算机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必将越来越广泛。在生成真实感图形的同时,也需要虚拟环境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驾驶模拟器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同时要满足虚拟环境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构想(Imagination)的特征要求,所以,在开发汽车驾驶模拟器的过程中,视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尤其重要。 驾驶模拟器视景中,景物几何模型的表面通常由三角形网格构成,含有大量三角形面片,例如建筑群落、起伏的地形等。如果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不够快,组成景物的大量多边形便成为瓶颈,往往导致视景系统的实时性达不到要求,出现失帧,使得视景运行不流畅,严重影响驾驶模拟的效果。 因此,交互式驾驶模拟器视景绘制的实时性要求已成为驾驶模拟器开发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本文讨论了与汽车驾驶模拟器相关项目的研究背景、视景系统开发有关的多边形网格建模原理、地形建模原理、以细节层次(LOD)技术为代表的多边形网格实时重建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在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系统中应用的景物优化方法。该方法根据细节层次技术的原理实时简化或复杂化景物的多边形网格,并将景物合理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景物相应采取了不同的优化策略,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类似视景系统的开发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探讨了在Virtools Dev开发环境中应用基于渐进网格算法的实时连续LOD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利用开发平台软件包Virtools Dev的SDK,开发出了一种基于视距的LOD行为模块型控件,作为对Virtools Dev集成的几种LOD技术的有力补充。 构建了基于赛车游戏用驾驶硬件系统的虚拟汽车驾驶模拟器,为在家庭中的普及应用汽车驾驶模拟系统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便携的解决方案。

孟凡娟[7](2005)在《个性化三维服装人台建模的研究与系统开发》文中认为三维服装人台模型建模方法是三维服装设计系统中的关键,人台的建模方式直接影响后期服装款式设计的难易程度和表现效果,也和服装三维模拟及仿真以及服装的三维与二维转换关系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三维服装人台模型的建模方法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个性化、立体感、真实感的仿真效果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是三维服装CAD发展的趋势,因而也引起世界范围的研究机构和服装行业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本课题对个性化三维服装人台模型建模系统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了三维人体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分析了接触性测量和非接触性测量方法的特点,根据个性化人台建模需要,提出基于服装行业传统的接触性测量方法的改进的数据测量方法,提出增加测量人体附加特征尺寸,例如胸径厚度(宽度)、乳间距、乳高、臀高等特征尺寸。这种通过传统的测量方法加上人台的特征参数尺寸获取个性化人台参数的方法,使系统建造个性化的人台模型更加形象和方便,且使特殊体形的造型能够得以实现。 分析了目前的几种人台建模方法的特点,分别利用工程图学软件MATLAB和现有的三维建模软件UG来实现人体的建模,并给出模型效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VC++开发环境和OpenGL三维图形软件包下的NURBS曲面建模方法。利用测量获取的人台数据,应用NURBS曲面造型方法对人台进行曲面造型,开发了一个实用的个性化服装人台三维造型系统。系统主要由人台曲面模拟、参数输入、人机交互修改、人台模型仿真几部分组成。 建立了一个标准的三维人体模型,使不同用户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设定自己

裴强强[8](2020)在《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夯土遗址病害频发,其中渐进式劣化是威胁遗址本体长期保存的主要病害之一,根部掏蚀则最为典型且破坏力最强。雨水冲刷、风沙磨蚀、水盐运移和温度梯度变化均是脆弱夯土建筑遗址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受建造工艺影响,夯土遗址层界面相对较脆弱,层界面最先出现表面风化、横向裂隙发育、局部掏蚀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拉裂或压碎,最终形成贯通层状裂隙直至坍塌,这是威胁遗址本体长期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地震频发,且多属于强震区,据统计,有记载以来丝绸之路沿线6级以上地震共220次,7级以上53次,而地震是导致根部掏蚀遗址坍塌的主要诱因,是造成遗址本体坍塌的主要外动力。本文基于对传统夯筑工艺文献的梳理,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夯筑工艺和足尺静动力模拟实验,在科学认知传统夯筑工艺质量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的基础上,揭示了夯土结构薄弱层界面的影响,阐明了传统夯筑工艺从相土验土、结构特征、工具匹配、营造模数、夯筑技法等系统工序;结合模拟实验建立了叠压夯筑工艺的力学模型,科学分析了传统夯筑工艺夯击应力的收敛特征;揭示了渐进式根部掏蚀墙体的应力重分布和墙体渐变式失稳机制;基于足尺原位、掏蚀45%墙厚模拟振台实验,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夯土墙体的静动力响应特征,建立了静动力作用下夯土遗址墙体互馈机制及稳定性计算模型,提出了夯土遗址稳定性评估和夯筑加固技术控制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夯筑工艺实验,科学认知了传统夯筑工艺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揭示了薄弱层界面对夯土结构的影响,阐明了传统夯筑工艺从相土验土、结构特征、工具匹配,到营造模数、夯筑技法等的系统工序特征。(2)传统工艺夯击应力及效果测试表明,冲击应力随着夯击锤的重量增大、铺土厚度减薄及夯击遍数的增加,整体呈增大趋势;随着夯筑遍数增加,夯窝、夯实厚度、冲击力及弹性模量等逐渐收敛,夯筑1-4遍增长速率最快,4-6遍次之,6-8遍相对缓慢,8遍以后趋于稳定;基于此建立了夯锤重量、铺土厚度和夯筑遍数三变夯击应力计算模型和经验式,揭示了逐层叠加夯筑法这一古代夯筑工艺技术的突出特征。(3)渐进式的掏蚀是遗址根部局部坍塌及整体失稳的主要途径,渐进式掏蚀凹进模拟实验表明,墙体高厚比2:12.5:1时,随着根部逐渐掏蚀,掏蚀深度在墙厚0-10%范围内,墙体自身应力无明显变化,10%-20%时掏蚀侧局部区域压应力明显增加,20%-40%时墙体掏蚀压应力迅速增大,未掏蚀侧拉应力明显增大,墙体掏蚀深度超过45%压应力急剧增大,未掏蚀侧拉应力显着增加,且拉应力逐渐超掏蚀侧平移,直至掏蚀侧应力集中区压碎或墙体重心偏移,墙体坍塌破坏。(4)基于足尺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拟振台实验,形成了一套土体内部应力应变、位移及加速度,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的监测装置,为足尺夯土墙体振台实验研究积累了经验。(5)基于足尺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拟振动台实验结果,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静力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响应特征,分析了夯土遗址建模技巧、研究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夯土墙体静动力作用下稳定性计算模型。(6)通过建模分析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型,在静力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寻找到了主要破坏面、破坏形式和评价基准,提出了遗址体加固后稳定性评价应以原位状态安全储备为基准,为加固措施所需抗力和加固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7)根部掏蚀深度直接影响夯土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墙体渐进式掏蚀深度超过墙体厚度45%时,在地震力作用下8度设防(400gal)墙体,墙体掏蚀深度超过墙厚的15%时,均从未掏蚀侧的层界面拉裂,直至掏蚀侧压碎而破坏。地震荷载作用下,需要干预掏蚀深度不足静力作用下的1/3。以上成果为夯土遗址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解读了逐层叠压式夯筑工艺的受力机制和科学内涵,揭示了渐进式根部掏蚀夯土遗址应力重分布、静动力状态的破坏机制,提出了根部掏蚀遗址在静力和8度设防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干预阈值,为夯土遗址稳定性评价和夯筑支顶加固技术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夯土建筑遗址价值发掘、工艺技术传承和保护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撑。

陈曦婉[9](2007)在《可编程保护装置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目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用户配置软件在编程语言、产品维护及灵活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机保护用户配置软件—图形化编程软件的思想。 文章给出了采用图形化编程的保护装置的硬件、软件构成,并详细分析了图形化保护软件实现保护功能的原理,着重描述了上位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在此过程中,分三个方面对软件的开发做了探索和研究。 第一部分是对图形语言编程界面的设计研究。系统允许用户采用梯形图和语句表两种方式编程,给出了编程原则。重点对梯形图编程器进行了设计,包括如何在程序上实现梯形图元件的绘制、修改、删除、移动,编程的滚屏和如何保存用户绘制的梯形图程序,以及如何对程序进行优化和调试。 第二部分是对编译程序的研究。梯形图需要经过三次编译(梯形图→语句表→汇编程序→目标程序),最终生成的目标程序才能下载到下位机运行。在将梯形图编译为语句表时,采用数据库存储梯形图元件信息(包括图形信息和物理信息),以便在编译时通过遍历数据库中的记录得到每个元件的信息。将梯形图和语句表通过二叉树的数据结构连接起来,设计了如何通过将梯形图生成二叉树,再生成语句表的过程。最后,简要描述了如何将语句表编译成汇编语言程序。 第三部分是仿真程序的研究。在理论上阐述了仿真程序的工作流程,重点介绍了如何实现上、下位机的串口和USB通信。 通过对该系统软件的研究和实践,在程序上实现了绘制梯形图和部分编译功能。研究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程序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鉴于该系统软件是微机保护装置系统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汪泓[10](2019)在《小纪汗煤矿弱胶结砂岩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煤炭生产的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晋蒙陕宁甘等西部地区,上述地区广泛分布着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的弱胶结煤系地层,其中弱胶结砂岩是地层主要成分之一。对于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弱胶结砂岩的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弱胶结砂岩的力学特性对岩层破坏机理和顶底板失稳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取自陕北榆横矿区小纪汗煤矿的弱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细观结构测试、多种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弱胶结砂岩的细观结构、矿物成分,研究了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以及能量演化规律和声发射特征,提出弱胶结砂岩的本构模型并进行数值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弱胶结煤系地层的分布情况以及成岩作用,系统地研究了弱胶结砂岩主要的成岩过程及特点,分析了其胶结特征;通过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细观检测方法分析弱胶结砂岩的矿物成分及细观结构,研究了其矿物颗粒的主要成分、胶结物的类型以及矿物颗粒和胶结物之间的骨架结构等。上述特点对于弱胶结砂岩力学特性产生显着影响。2.基于弱胶结砂岩的基本力学特性,提出了以“轴向应变法”确定压密阶段来表征砂岩弱胶结力学特性,针对弱胶结粗砂岩和中砂岩进行压密段长度的分析并与其它类型砂岩比对,分析了小纪汗弱胶结砂岩在单轴压缩下压密阶段较长的特征,提出了以“严密阶段应变占峰前应变的比例较高”这一指征来鉴别弱胶结砂岩;同时研究了不同围压对弱胶结砂岩压密段的影响。3.对干燥和饱和弱胶结砂岩试件进行单轴循环载荷实验,研究其在循环载荷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分析了水岩作用对弱胶结砂岩的弱化机理;分析了随循环次数增加干燥和饱和弱胶结砂岩中的弹性应变能、耗散能的演化规律,从能量角度研究了干燥、饱水状态下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能量累积与耗散特征、能量与损伤之间的内在机制,以及弱胶结砂岩对水作用的敏感性。4.开展了弱胶结砂岩单轴压缩声发射实验,研究了声发射计数与能率曲线的特征类型及和声发射事件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层理倾角对声发射特征以及声发射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对于干燥和饱和弱胶结砂岩进行循环载荷单轴声发射实验,研究了水岩作用对声发射特征的影响,并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分析弱胶结砂岩的声发射破坏前兆特征。5.构建了弱胶结砂岩“双应变胡克(TPHM)-统计损伤”分段式本构模型;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和统计方法对弱胶结砂岩CT扫描数字影像灰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了基于灰度的岩石均质度m;在此基础上通过嵌入FLAC3D对提出的本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进一步分析了弱胶结砂岩破坏过程中的三维应力场及损伤区变化特征。

二、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洼里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机五防开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洼里变电站微机五防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UT-2000Ⅳ型微机五防系统基本原理介绍
        2.2.1 台式计算机通讯适配器
        2.2.2 DNYS-1C型电脑钥匙
        2.2.3 电编码锁和机械编码锁
    2.3 设备闭锁的实现
        2.3.1 一次设备的闭锁方式
        2.3.2 断路器闭锁
        2.3.3 电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闭锁
        2.3.4 手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网门的闭锁
        2.3.5 临时接地线的闭锁
    2.4 洼里变电站微机五防系统图设计
        2.4.1 洼里变电站五防系统一次图绘制
        2.4.2 在接线图上增加设备、静态标签和遥测显示
        2.4.3 为设备增加一种新的画法
        2.4.4 专家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机五防系统调试实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配置工具的介绍
    3.3 数据管理工具的实用性配置
        3.3.1 系统数据与接线图的关系
        3.3.2 实遥信和虚遥信
        3.3.3 闭锁属性
        3.3.4 改变浏览顺序
        3.3.5 设备锁编码
        3.3.6 遥测配置表
        3.3.7 遥控配置表
    3.4 洼里变电站五防闭锁条件的设计
        3.4.1 洼里变电站220千伏部分典型闭锁条件分析
        3.4.2 洼里变电站110千伏部分典型闭锁条件分析
        3.4.3 洼里变电站10千伏部分典型闭锁条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造后UT-2000Ⅳ型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在洼里变电站的应用
    4.1 引言
    4.2 洼里五防闭锁设备验收
    4.3 洼里五防闭锁的实现
        4.3.1 基本功能实现
        4.3.2 操作票专家系统的实用化研究
        4.3.3 电脑钥匙的实用化研究
    4.4 改造后微机防误系统的先进性研究
        4.4.1 老模拟屏常见故障分析
        4.4.2 UT-2000Ⅳ型微机防误闭锁系统先进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及保水开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煤层保水开采研究现状
        1.2.2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1.2.3 采动隔水性研究现状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覆岩采动破坏的泥盖效应及地层结构分析
    2.1 厚松散层露头区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
    2.2 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及力学特性分析
        2.2.1 榆神府矿区地层结构特征
        2.2.2 覆岩工程力学特性分析
    2.3 泥盖效应的提出及工程地质概化模型的构建
        2.3.1 泥盖效应及其内涵
        2.3.2 工程地质概化模型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泥盖型土层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试验研究
    3.1 粘土层矿物成分测定分析
    3.2 粘土隔水层的抗剪强度测试
        3.2.1 直剪试验的过程
        3.2.2 黄土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3.2.3 红土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3.2.4 黄土与红土试验结果对比
    3.3 粘土隔水层的膨胀性测试
        3.3.1 膨胀性测试的试验过程
        3.3.2 膨胀性测试结果分析
        3.3.3 红黄土试样膨胀性对比分析
    3.4 泥盖型土层三轴渗透性测试
        3.4.1 土体三轴渗透性测试的试验过程
        3.4.2 土体三轴渗透性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研究
    4.1 郝家梁煤矿2301 工作面概况
    4.2 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规律的相似模拟试验
        4.2.1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4.2.2 相似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2.3 覆岩采动裂隙动态演化规律分析
    4.3 覆岩采动变形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4.3.1 覆岩采动破坏分布形态的FLAC数值模拟
        4.3.2 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规律的UDEC数值模拟
    4.4 泥盖效应作用下覆岩采动裂隙现场实测研究
        4.4.1 分段注水法测试过程
        4.4.2 分段注水法结果分析
        4.4.3 数字化成像对照分析
    4.5 泥盖效应作用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4.5.1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4.5.2 矿压显现机理分析
    4.6 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覆岩泥盖效应产生机理及采动隔水性研究
    5.1 覆岩泥盖效应产生机理分析
        5.1.1 泥盖效应作用下覆岩结构特征
        5.1.2 泥盖效应产生机理分析
    5.2 基于流固耦合的粘土层采动隔水性试验研究
        5.2.1 采动隔水性试验过程
        5.2.2 采动隔水性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泥盖型煤层覆岩保水开采实践
    6.1 郝家梁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6.2 泥盖型煤层保水开采煤柱尺寸参数确定
    6.3 泥盖型防水煤岩柱留设条件下煤层开采水流场变化分析
        6.3.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3.2 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拟合
        6.3.3 地下水流场变化特征的模拟结果分析
    6.4 浅埋薄基岩泥盖型煤层保水开采效果评价
        6.4.1 塌陷积水区下保水开采分析
        6.4.2 工作面涌水量实测数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微机联锁系统进路搜索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论文提出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机联锁系统
    2.1 既有线路联锁系统结构
    2.2 CTCS-3级微机联锁系统结构
        2.2.1 CTCS-3级列控系统简介
        2.2.2 CTCS-3级微机联锁系统通信接口
    2.3 微机联锁系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机联锁系统进路搜索算法的研究
    3.1 进路搜索流程
    3.2 进路搜索策略
    3.3 改进的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
        3.3.1 约束条件的设置
        3.3.2 改进的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流程
    3.4 A-Star算法进路搜索研究
        3.4.1 A-Star算法
        3.4.2 A-Star算法进路搜索应用设计
        3.4.3 A-Star进路搜索算法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机联锁仿真实验平台分析与设计
    4.1 联锁仿真平台需求研究
        4.1.1 联锁仿真平台数据需求分析
        4.1.2 联锁仿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4.2 微机联锁仿真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2.1 人机界面模块
        4.2.2 进路搜索模块
        4.2.3 数据管理模块
    4.3 联锁仿真平台数据流分析
    4.4 站场数据建模与图形绘制
        4.4.1 站场设备数据
        4.4.2 站场数据模型建立
        4.4.3 站场图形的绘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路搜索仿真实验
    5.1 仿真实验界面显示
    5.2 两种算法对不同进路的搜索实验
    5.3 两种算法对同一进路的搜索
    5.4 两种算法的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不同土质条件深基坑防渗帷幕水泥掺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水泥土应用的发展历史
    1.3 水泥土的研究现状
        1.3.1 水泥土的强度研究
        1.3.2 水泥土的渗透研究
        1.3.3 水泥土的外加剂研究
        1.3.4 水泥土的微观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室内试验用基本土的物理性质探究
    2.1 试验用基本土的选配方法
        2.1.1 试验用基本土的选取原则
        2.1.2 试验用基本土的选取来源
        2.1.3 试验用基本土的重塑方法
    2.2 试验用基本土的土力学性质试验
        2.2.1 比重试验及结果
        2.2.2 颗粒分析试验及结果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及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塑水泥土的配置概况
    3.1 重塑水泥土的配比细化
    3.2 重塑水泥土的制备方法
    3.3 不同配制条件下的各重塑水泥土观感分析与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塑水泥土的抗压试验
    4.1 重塑水泥土抗压试验概况
        4.1.1 抗压试验模具选择
        4.1.2 抗压试验用仪器
        4.1.3 抗压试验步骤概述
    4.2 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配比条件下的重塑水泥土抗压试验破坏描述
        4.2.2 水灰比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3 水泥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4 水泥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压强度影响的验证
        4.2.5 膨润土及其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6 膨润土对失效水泥颗粒正向补偿作用的提出与探讨
        4.2.7 沸石粉及其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8 标准砂及其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塑水泥土的直剪试验
    5.1 重塑水泥土直剪试验概况
        5.1.1 直剪试验模具选择
        5.1.2 直剪试验用仪器
        5.1.3 直剪试验步骤概述
    5.2 直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配比条件下的重塑水泥土抗压试验破坏描述
        5.2.2 水灰比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5.2.3 水泥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5.2.4 水泥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剪强度影响的验证
        5.2.5 膨润土及其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5.2.6 沸石粉及其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5.2.7 标准砂及其掺量变化对重塑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现场防渗帷幕水泥土墙的渗透试验
    6.1 防渗帷幕种类概述
    6.2 TRD工法概述
        6.2.1 TRD工法原理
        6.2.2 TRD工法施工工艺
        6.2.3 TRD工法与传统工艺比较的主要技术特点
        6.2.4 TRD工法技术总结
    6.3 防渗帷幕水泥土的渗透试验概况
        6.3.1 现场试验用土取样制样方法
        6.3.2 渗透试验用仪器
        6.3.3 渗透试验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程现场外运置换土的置换率关系推导
    7.1 外运置换土的置换率研究意义概述
    7.2 置换率推导涉及符号说明
    7.3 置换率推导过程及结果
    7.4 实际工程项目置换率测定与推导
        7.4.1 测试项目工程概况
        7.4.2 施工参数概述
        7.4.3 工程项目理论与实际置换率的测算及对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中的多边形网格实时重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汽车驾驶模拟器
        1.1.2 国内外汽车驾驶模拟器发展现状
        1.1.3 课题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研究的总体结构及框图
第2章 多边形网格表示及优化
    2.1 景物模型的多边形网格表示
        2.1.1 景物模型的几何建模
        2.1.2 规则形体的几何描述
        2.1.3 形体的多边形网格表示
    2.2 景物模型在视景中的优化方法
        2.2.1 简单的光照模型
        2.2.2 消隐技术
        2.2.3 基于多边形网格的场景简化技术
        2.2.4 基于渐进网格的简化算法
第3章 三维地形生成及其简化技术
    3.1 数字高程模型
        3.1.1 数字地形模型
        3.1.2 数字高程模型
    3.2 常用的几种数字高程模型
        3.2.1 规则栅格网模型
        3.2.2 等高线模型
        3.2.3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3.3 基于高程值拟合生成的地形
    3.4 地形的简化技术
        3.4.1 离散 LOD模型
        3.4.2 连续 LOD模型
        3.4.3 可变分辨率 LOD模型
        3.4.4 地形 LOD模型的选取
    3.5 对地形运用 LOD技术的技巧
第4章 驾驶模拟器视景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
    4.1 可视化仿真视景系统的开发现状
    4.2 常用视景系统开发平台
        4.2.1 OpenGL
        4.2.2 OpenGVS
        4.2.3 Virtools
    4.3 本文采用的开发流程
    4.4 Virtools中行为模块的使用方法
        4.4.1 行为模块的位置
        4.4.2 行为模块的使用通则
第5章 LOD技术在视景中的应用
    5.1 基于 Virtools环境的应用方案
        5.1.1 算法的选取
        5.1.2 Virtools中集成的LOD技术
        5.1.3 应用方案
    5.2 基于 SDK开发的 LOD行为模块
    5.3 优化效果
第6章 硬件环境与接口编程
    6.1 驾校用硬件环境
    6.2 家庭用硬件环境
    6.3 基于 Virtools的接口编程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

(7)个性化三维服装人台建模的研究与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三维服装CAD的研究状况
    1.3 三维服装人台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人台建模常见的几种方法介绍
        1.3.2 三维服装人台造型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三维服装人台模型数据的获取方法
    2.1 服装人台三维数据测量方法
        2.1.1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2.1.2 传统的接触性人体测量
    2.2 改进的接触性人体测量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三维个性化人台模型建模方法
    3.1 三维人台测量数据的处理
    3.2 三维人台模型建模方法选择
        3.2.1 人体复杂自由曲面设计中代数曲面方法的应用
        3.2.2 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的描述
    3.3 三维服装人台模型建模方法的实现
        3.3.1 利用matlab建立的人台模型
        3.3.2 用三维建模软件实现人台建模
        3.3.3 NURBS曲面建模方法在构造服装人台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软件实现
    4.1 系统选用VC++软件开发环境
    4.2 选用OpenGL三维图形软件包的优势
    4.3 系统中三维服装人台的程序实现
        4.3.1 系统中Open GL的基本程序结构框架
        4.3.2 NURBS曲面人台模型实现
        4.3.3 三维服装人台的主要数据结构与程序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运行实例
    5.1 标准人体模型(人台)实例
    5.2 个性化的人台模型的修改实例
        5.2.1 只改变某一特征的人体模型(人台)实例
        5.2.2 同时调整几个特征参数的模型效果图
        5.2.3 个性化模型纵向调整实例
    5.3 具有特殊体形的(特体)模型实例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8)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质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2.2 夯筑技术研究
        1.2.3 根部掏蚀病害特征与机理研究
        1.2.4 夯筑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1.4.1 关键技术问题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夯筑工艺的科学化
    2.1 夯筑工艺演变特征及营造制度
        2.1.1 夯筑工艺演变
        2.1.2 夯筑工艺营造制度
    2.2 夯筑工艺与作用机制
        2.2.1 材料与工具制备
        2.2.2 工况与夯筑工艺
        2.2.3 测试方法
        2.2.4 单层夯击应力特征分析
        2.2.5 夯筑工艺受力过程弹塑性理论
        2.2.6 多层夯击应力特征分析
        2.2.7 夯筑质量测试分析
    2.3 夯层层界面特性研究
        2.3.1 样品制备
        2.3.2 测试分析方法
        2.3.3 层界面力学特征与分析
        2.3.4 小结
第三章 足尺实验墙制作及静动力响应实验设计
    3.1 实验设计
        3.1.1 原位实验墙
        3.1.2 渐进式掏蚀实验墙
        3.1.3 坍塌式掏蚀实验墙
        3.1.4 掏蚀实验墙
    3.2 足尺实验墙制备
        3.2.1 实验土基本性质
        3.2.2 实验墙制备及测试点布置
        3.2.3 实验墙吊装箱体设计与制备
    3.3 足尺实验墙测试设备与方法
        3.3.1 模拟地震加载方法及条件
        3.3.2 加速度响应测试
        3.3.3 动应变响应测试
        3.3.4 应力响应测试
        3.3.5 宏观形变测量
        3.3.6 动态变形测量
        3.3.7 温湿度测试
        3.3.8 数据采集系统
    3.4 振动台模拟实验基本参数
        3.4.1 模型相似关系
        3.4.2 波形选择
        3.4.3 加载方式
        3.4.4 工况输出情况
    3.5 实验流程及防护措施
第四章 足尺模拟实验墙静力响应特征结果与分析
    4.1 原位墙体静力结果与分析
    4.2 渐进式掏蚀墙体静力分析
        4.2.1 渐进式掏蚀墙体应变特征
        4.2.2 渐进式掏蚀墙体位移特征
        4.2.3 小结
    4.3 坍塌式掏蚀静力特征分析
        4.3.1 坍塌式掏蚀墙体应变特征
        4.3.2 坍塌式掏蚀墙体位移特征
        4.3.3 小结
    4.4 小结
第五章 足尺模拟实验墙动力响应特征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现象及破坏机理分析
        5.1.1 原位墙体
        5.1.2 掏蚀墙体
    5.2 夯土墙体结构动力特性
        5.2.1 原位墙体频率谱图
        5.2.2 掏蚀墙体频率谱图
    5.3 夯土墙体结构加速度响应
        5.3.1 原位墙体加速度响应
        5.3.2 掏蚀墙体加速度响应
    5.4 夯土墙体结构位移响应
        5.4.1 原位墙体位移响应
        5.4.2 掏蚀墙体位移响应
    5.5 夯土墙体结构应力响应
        5.5.1 原位墙体应力响应
        5.5.2 掏蚀墙体应力响应
    5.6 夯土墙体结构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6.1 原位墙体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6.2 掏蚀墙体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7 夯土墙体失稳机制
        5.7.1 应变分析
        5.7.2 破坏模式分析
        5.7.3 小结
第六章 夯土遗址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6.1 建立夯土墙体数值模型
        6.1.1 基本假定
        6.1.2 几何模型
        6.1.3 单元格划分
        6.1.4 模态分析
        6.1.5 材料属性
    6.2 结构模型静力特征分析
        6.2.1 原位墙体模型静力响应特征
        6.2.2 掏蚀墙体模型静力响应特征
    6.3 结构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6.3.1 模型加速度响应
        6.3.2 模型位移响应
        6.3.3 模型应力应变响应
    6.4 夯土墙体动力作用下结构失稳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可编程保护装置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微机保护装置软件存在问题
        1.1.2 图形化编程的基本思想
    1.2 图形化编程软件的优势及其开发可行性
        1.2.1 图形化编程软件的优势
        1.2.2 开发图形化编程软件的可行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可编程保护装置的系统构成和硬件基础
    2.2 可编程保护装置保护原理
        2.2.1 保护原理
        2.2.2 元件总体方案设计
    2.3 可编程保护装置的软件原理
        2.3.1 上位机软件构成
        2.3.2 下位机软件构成
    2.4 软件工程的思想
    2.5 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
    2.6 开发工具的选择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图形语言编程环境设计
    3.1 图形语言编程界面设计
        3.1.1 编程界面基本介绍
        3.1.2 编程界面设计
        3.1.3 工具栏和状态栏的设计
        3.1.4 工程列表框设计
    3.2 编程器的设计
        3.2.1 梯形图编程器的编程原则
        3.2.2 梯形图编程器设计
        3.2.2.1 元件库对象设计
        3.2.2.2 梯形图的绘制
    3.3 用户程序优化与调试方法
        3.3.1 程序优化
        3.3.2 程序调试方法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系统编译模块和实现
    4.1 梯形图元件信息的存储
        4.1.1 数据库的选择和VB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4.1.2 数据库设计
        4.1.3 元件信息存储
    4.2 编译模块建模
        4.2.1 语句表定义
        4.2.2 数据结构设计
    4.3 完整数据库信息
    4.4 编译程序具体实现
        4.4.1 语法检查
        4.4.2 二叉树生成
        4.4.3 二叉树转化为语句表
    4.5 语句表编译成汇编程序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仿真程序设计
    5.1 仿真的意义和方法
    5.2 离线仿真模块设计
    5.3 在线仿真模块设计
    5.4 PC机与保护装置通信
        5.4.1 PC机与DSP串口通信
        5.4.2 PC机与DSP的USB通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小纪汗煤矿弱胶结砂岩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胶结砂岩地质特征及细观分析研究现状
        1.2.2 弱胶结砂岩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岩石非线性变形及压密特征研究现状
        1.2.4 岩石能量演化规律实验研究
        1.2.5 岩石声发射实验研究
        1.2.6 岩石本构关系及数值模拟研究
    1.3 存在问题与拟解决思路
    1.4 研究路线与工作内容
第2章 弱胶结砂岩细观结构与基本力学性质
    2.1 引言
    2.2 小纪汗煤矿区域地质概况
        2.2.1 小纪汗煤矿概况及自然地理
        2.2.2 井田区域地质
    2.3 弱胶结煤系地层的分布及成岩作用
        2.3.1 弱胶结煤系地层分布情况
        2.3.2 弱胶结煤系地层成岩作用
    2.4 弱胶结砂岩矿物成分及细观结构
        2.4.1 XRD砂岩矿物组成
        2.4.2 偏光显微矿物分析
        2.4.3 弱胶结砂岩细观结构
    2.5 弱胶结砂岩常规物理力学特性
        2.5.1 弱胶结砂岩基本物理特性
        2.5.2 弱胶结砂岩基本力学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弱胶结砂岩压密特征量化分析
    3.1 引言
    3.2 弱胶结砂岩压密阶段的确定方法
    3.3 弱胶结力学特征量化分析
        3.3.1 弱胶结粗砂岩压密阶段分析
        3.3.2 弱胶结中砂岩压密阶段分析
        3.3.3 小纪汗弱胶结砂岩压密特征分析
    3.4 不同围压对压密阶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循环荷载下弱胶结砂岩力学响应及能量演化
    4.1 引言
    4.2 单轴循环加卸载实验及力学响应
        4.2.1 实验设备方法及试件
        4.2.2 循环载荷下弱胶结砂岩强度及变形特征
    4.3 循环载荷下弱胶结砂岩能量演化规律
        4.3.1 岩石变形中的能量种类及变化特征
        4.3.2 弹性应变能与耗散能演化过程
        4.3.3 弹性应变能与耗散能占比变化规律
        4.3.4 能量变化规律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声发射的弱胶结砂岩破裂机制
    5.1 引言
    5.2 声发射技术原理及监测系统
        5.2.1 声发射检测原理
        5.2.2 声发射监测系统
    5.3 单轴压缩下弱胶结砂岩声发射实验
        5.3.1 实验试件及方案
        5.3.2 弱胶结砂岩声发射特征
        5.3.3 弱胶结砂岩声发射事件空间特征
    5.4 含层理倾角弱胶结砂岩声发射实验
        5.4.1 实验试件及方案
        5.4.2 声发射活动特征
        5.4.3 声发射能量特征
        5.4.4 不同层理倾角声发射时空演化
        5.4.5 不同层理倾角声发射b值变化
    5.5 循环载荷下干燥及饱和砂岩声发射特征
        5.5.1 循环加卸载下声发射特征
        5.5.2 破坏前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弱胶结砂岩本构模型及数值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弱胶结砂岩分段式本构模型研究
        6.2.1 屈服点前的本构模型
        6.2.2 屈服点后的本构模型
        6.2.3 本构模型精度分析
    6.3 基于CT数字图像的弱胶结砂岩非均匀性表征
        6.3.1 弱胶结砂岩CT扫描实验及设备
        6.3.2 基于CT数字图像的均质度计算方法
    6.4 考虑均质度的有限差分法的弱胶结砂岩本构模型实现
        6.4.1 FLAC3D及二次开发环境简介
        6.4.2 弱胶结砂岩本构计算思路
        6.4.3 本构模型的数值验证
        6.4.4 应力场及损伤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四、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运用PB-700型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的方法[J]. 裘怿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2(04)
  • [2]洼里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改造的研究[D]. 孙娜.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3]泥盖型煤层覆岩采动破坏规律及保水开采应用研究[D]. 刘治国.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4]微机联锁系统进路搜索的研究与仿真[D]. 刘孙付. 长沙理工大学, 2016(04)
  • [5]不同土质条件深基坑防渗帷幕水泥掺量优化研究[D]. 刘雨冰.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6]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中的多边形网格实时重建技术研究[D]. 饶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7]个性化三维服装人台建模的研究与系统开发[D]. 孟凡娟. 四川大学, 2005(01)
  • [8]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D]. 裴强强. 兰州大学, 2020(01)
  • [9]可编程保护装置系统软件的开发与研究[D]. 陈曦婉. 河海大学, 2007(06)
  • [10]小纪汗煤矿弱胶结砂岩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 汪泓. 东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用PB-700微机绘制两种特殊图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