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与动因

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与动因

一、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及动因(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1](1995)在《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及动因》文中提出在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证券投资出现了以下特点:投资流向向拉美和东亚倾斜、工具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生机.国际证券投资之所以出现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格局,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中投资环境稳定与否至关重要.为了使国际证券投资增长势头继续保持下去,必须保持一个经济稳定和有利于投资者的环境,特别是要在宏观层次上创造出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

郑建平[2](2003)在《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分析:动因、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传统理论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是由资本收益差、汇率变动、国际收支、风险因素以及政策等造成的。本文考察古典理论成果后进一步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是实现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和形式。围绕资本跨国界运动中的产业动因及其作用效果,本文将国际资本流动视作产业演变过程的内生变量,通过要素演进具体途径,即包括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为内容的国际资本流入或流出,以及它与东道国劳动力、自然资源、原材料、生产基础条件等进行有效配置与整合,从要素流动配置角度研究产业演变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揭示产业要素国际与区域间的客观变动趋势,根本目的是探讨国际资本流动带动下,产业要素的流动对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升级产生的推动作用和主要影响。 在深入论述国际资本流动产业动因与作用中,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第一是导论部分。从研究背景及论题确立出发,分析论文选题意义,回顾与主题相关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就深入研究提出本文的观点和分析思路;第二是现有理论考察部分。介绍国际资本流动的现有理论,重点考察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跨国投资在产业发展中作用和影响,并针对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情况,指出现有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乏力和不足;第三是理论构建部分。从国际资本流动实现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入手,分析资本跨国界运动的产业动因及其特征,阐述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关联的实证成果及检验方法,并运用宏观、微观和中观的分析方法,对产业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发展国际化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从而确立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演进的总体关系;第四部分着重就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演进的资本要素、技术与创新要素和管理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上述三要素的优化过程对产业竞争力以及产业优势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要素全球配置的层面上对国际资本流动不同方式的风险和效益进行比较,得出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而非自然禀赋要素的结论。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主要关系,就我国当前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杨红[3](2007)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文中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是利益产生和分配的过程。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是在主要作为投资国的发达国家和主要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本文在对金融全球化的涵义、发展过程以及主要表现形式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与特征。然后分别考察和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等三种形态的资本在跨国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投资的成本或危机中的损失以及利益分配的状况。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形态的国际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利益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同的;总体来看,发达国家获得了大部分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了大部分的损失。本文继而对国际资本流动利益分配现状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这一状况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其中发达国家的政策主导及其跨国企业的垄断经营起了主要作用。本文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改善境况、提高地位的现实出路在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李天惠[4](202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跨国企业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制约关系。当今,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行为体,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加深,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以及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时的作用与影响。作为不同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行为体,其根本目标是获得经济收益,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跨国公司利益高度一致。市场的扩大让跨国公司拥有更多的议价优势和选择权,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并建立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而国家追求的国家利益内涵更加广泛,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也要复杂的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利益出现交叉重叠,因此国家利益不再是完全排他的,对其的考量也须包含国际层面。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并非总是获利的。由于全球经济“不可能三角”的存在,国家利益与高度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而具体到跨国公司与母国以及东道国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冲突与合作并存。跨国公司是母国经济与实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移,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再完全符合母国利益,当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利益同样有重叠也有矛盾。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母国与东道国会根据利益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规制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避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而跨国公司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减少因国家管制给经营带来的阻碍。跨国公司促进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但其导致的资本流动与贸易差会引发国家间的经贸摩擦。有时国家间经贸摩擦背后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更深的政治原因,比如大国竞争。在这种母国与东道国的矛盾关系中,跨国公司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或受影响方。通过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而跨国公司作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纽带,也发挥着调和国家之间矛盾的重要能动作用。由于跨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使其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甚至导致国家被迫让渡部分经济权力。本文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虽然跨国公司的实力以及对国际经济议题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提升,但主权国家并不会过度让渡经济权力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也无法完全替代国家在国际经济议题中的地位。但是为了减少国家间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剥离”也许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利益竞争还会继续,但双方都应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关切。跨国公司应尽力协调母国与东道国、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冲突与发展,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平衡发展;而主权国家应多以合作的形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滥用国家权力干预市场,以战略眼光保障国家长远利益的实现。

王定祥[5](2006)在《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关于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该项研究是在深入考察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产业资本运行实际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金融资本与生息资本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预算约束与缺口理论、产业组织与金融产业化发展理论,从交易和逐利视角界定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基本范畴和研究基点,多角度、规范性地定义和分析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规律和循环增值的过程机理,进一步从理论上剖析了金融产业资本持续循环的内在动因和市场约束机制,并建立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分析与评价框架。据此,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及其特征,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解释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进而以促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增值为目标,提出了配套的政策建议。一、论文的基本结论1、市场机制主导着金融以产业的方式发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显着特征,而这种发展又以逐利最大化的资本要素为支撑。现代金融是建立在分工和信用交易基础之上的,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市场金融主体——金融企业的本性和成长路径,因而正在向市场转型的国家,其金融发展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资本密集型的金融行业发展成为强大的金融产业,这就需要承认金融机构的企业属性及其资本对市场和利润的无限追逐的本性。金融企业的资本要素统称金融产业资本,金融产业资本是一种相对稀缺的金融资源,其本性就在于对市场和利润有着无限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内在冲动要求其自身必然无休止地处于运动之中。因此,要恢复金融企业资金作为资本逐利的本性,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主导金融产业资本的运动。2、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是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资本运营体系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其形成的量客观存在着一个最优经济规模。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演进,金融产业资本逐步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本运营体系。它通过信用交易与真实经济部门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命运(即追求利润和共同分割利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联系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基于微观的和市场的角度分析,金融产业资本的内生形成又是人们避免流动性危机的必然选择。从宏观的角度看,要维持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就需要使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量与真实产业资本形成的量之间保持一个最佳比例状态;如果达不到最优规模和合意比例,就会出现真实经济部门与金融经济部门不能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制约经济的稳定增长。研究表明,在不存在制度障碍和意外冲击下,金融产业资本最优规模的形成会通过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机制和市场机制得以调节和实现。如果存在政策和制度(如金融抑制政策)等意外冲击,金融产业资本合意比例的形成就会受到影响。3、无休止的循环运动是金融产业资本生命力及其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具体体现,通过不断地循环运动,既能够实现其社会价值,又能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增值。尽管金融产业资本如同真实产业资本一样,可以在金融企业内部通过金融产品的开发与交易实现循环和价值增值过程。但大多数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是通过与其外部交易主体之间达成信用交易而完成的。金融产业资本的使用权一旦借出,它就会立即转化并参与到真实产业部门资本循环中并创造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不分国界,只要在不同的市场间存在投资增值的差异,它就会从资本边际生产力低的市场流向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市场,并最终在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市场体聚集、循环和增值,这是市场机制主导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普遍规律。由于各地、各行业客观存在资源禀赋和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差异,在这个规律的支配下,金融产业资本在全社会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表现出非均衡的分布格局。4、市场主导下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有其内在的动因机制和约束机制。其动因机制主要有三个,即逐利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金融产业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驱使着它不断地从低效部门往高效部门流动,并在循环中尽力规避各种风险。金融产业资本能够参与外部经济的循环,还在于市场对它存在广泛的需求,需求会引导金融产业资本的供给,但金融产业资本供给量是相对有限的,最终会制约其有效需求,并在二者的比较中形成价格机制,最终作用于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的变化一方面既是金融产业资本供求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会引导金融企业做出及时的投资策略调整,从而改变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市场范围。在金融产业资本交易中,市场客观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从而对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约束,此时,金融企业会通过金融契约机制,或采取谨慎经营方式,以规避各种市场风险,确保金融产业资本的最大化增值。5、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最优效率,即用一定的金融产业资本投入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在理论上,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微观生产效率、中观配置效率和宏观功能效率。微观生产效率用以考察一定量的金融产业资本带给金融企业的净利润的比例,通常以其价值增值的幅度和速度为评价标准;中观配置效率考察的是通过金融产业资本循环,金融企业最终实现的动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效,其大小可以用动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加以测量;宏观功能效率考察的是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积极效果,通常用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作为评价依据。研究表明,金融产权制度安排、金融市场结构与价格机制、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社会信用环境与秩序都是影响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重要因素。据此,可以把它们作为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分析框架和作为实证分析的方法基础。6、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机制不畅、效率不佳,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循环效率远不如西方业绩较优的商业银行,并且微观生产效率呈现大幅度下降并逐步收敛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信贷规模的扩张,并没有成为促进微观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相反,还引致了巨额的不良资产,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日益强化,市场对金融企业的内在约束力逐步体现出来,信贷配给和大量存差的出现,正是金融企业应对市场约束的具体表现,同时既印证了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机制受阻的现实,也反映了金融产业资本中观配置效率存在下降的事实。在宏观效率方面,历史纵向比较表明,中国信贷资本的宏观经济效率也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但计量结果显示,银行信贷资本循环始终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信贷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目前大量存差的存在,显着降低了银行信贷效率,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7、中国低效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其一,现实垄断性的金融产业组织结构和人为分割的市场格局是导致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低效的市场根源。由于市场的垄断和被分割,金融产业资本就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平等地参与竞争和实现最大化增值。其二,利率管制引致的金融寻租行为,制约了金融企业最大化获得金融租金的能力。其三,政府主导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保障了政府实现其政治目标,但却牺牲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利益。其四,我国金融交易中严重的道德、诚信与信用缺失,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强化了银行业信贷配给动机,损害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其五,国有银行金融产权的虚置和内部松散的治理是导致“X低效率”的最直接原因。此外,由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储户等多元支持体支撑下的软预算约束也使我国金融企业极大地丧失了追求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激励,也削弱了中国金融产业稳健运行的根基。二、论文的重要观点1、现代金融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充当金融中介功能,将储蓄资源动员和集聚起来并转化成社会各个领域的投资,而是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加深,金融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信用交易为手段,以逐利最大化为目标,金融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相对独立的产业发展特性;它不仅和真实经济体发生着日益广泛的互惠互利的联系,而且还可脱离于真实经济体独立地运行,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只有全面理解现代金融向产业化的成长路径和发展内涵,金融发展战略才能防止金融产业资本过分偏向政府公共目标而损害经济效率目标的问题,才能保障金融产业资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运营和增值。2、市场机制主导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中国金融发展要顺应当代金融产业化发展趋势,就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推进金融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本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值最终将金融发展成为资本实力雄厚、竞争能力强大的金融产业。3、追逐市场和利润最大化是金融产业资本的内在本性。在市场开放和资本流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生产效率各异,金融产业资本必然会从低效的市场流向高效的市场,从而出现金融产业资本在全社会非均衡的循环运动。但这种非均衡的循环是符合经济效率要求的。如果政府强加干预,以追求各地均衡配置,必然会牺牲金融产业资本的经济效率。为此,政府应当通过公共金融制度来弥补市场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并以此为基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引导金融产业资本的流向,从而达到宏观调控之目的。4、如果假定中国目前的金融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产业的雏形,那么,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机制受阻、效率不佳的根源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市场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政府长期主导和抑制积累的结果。政府为了集中和利用稀缺的金融资本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自己的政治目标,从产权控制、利率管制、信贷干预和预算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广泛主导着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使金融产业资本运行行政化,从而严重损害了金融产业资本独立运作所产生的增值效率。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就必须理顺政府和金融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政府应当逐步退出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让市场机制去充分地主导金融企业的运作和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5、金融发展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但其风险的累积和扩散也具有强大的负外部性。为了降低负外部性,在金融产业化发展进程和金融产业资本市场化循环中,保留适当功能的政府机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推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和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长处,建立起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机制为补充的市场金融发展制度。三、论文的主要创新1、建立了基于交易和逐利范式的金融产业资本分析框架。论文针对长期在金融研究中将金融企业作为中介功能范式缺陷,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方法,从交易和逐利视角入手,恢复了金融企业资金作为资本的本来面目,建立了基于交易和逐利范式的金融产业资本分析框架,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突破了传统货币银行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媒介资金作用的研究,开辟了研究的新视野。2、深化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和循环机理。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业资本循环和生息资本理论,深入考察现代金融产业资本运动的新形式,全面总结了现代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路径。引入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发现了金融产业资本及其合意形成的内在机制。借鉴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发现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市场约束机制及其应对的金融契约机制的不完全有效性。3、建立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新的评价框架。论文突破既有的将金融资金的效率确定在金融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扩展到微观生产效率、中观配置效率和宏观功能效率三个层面,并初步确定了各自的评价准则、指标体系及其方法,为金融效率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4、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各层次的效率。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建立了混合数据计量模型,发现了引致微观生产效率下降的主导因素。以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工具,全面揭示了银行发展和银行信贷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从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分别实证了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不佳的现状及其特征。5、明确了促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途径。论文在理论和实证导致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不佳的根源基础上,明确了以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解除金融约束、实现市场主导金融发展为路径依赖,围绕这一路径,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四、论文的政策建议1、建立信用制度,构筑和谐的市场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信用制度是维系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核心制度,是构筑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基础。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各种途径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逐步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和诚信理念。其次,加强信用立法,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对失信行为依法严惩和治理,大力提高违约成本。再次,建立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与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信用信息的联网和有偿共享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失信行为;最后,应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律师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领域的监督,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市场化。2、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金融组织及其市场体系。首先要积极扶持现有正规中小金融企业的成长,在市场准入、税收和监管等方面给予它们与国有金融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还要积极培育一批新的中小金融机构,承认非正规金融资本的合法性,鼓励、引导、监管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条件成熟时,将他们改造成为正规金融体系。其次,要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分摊经济发展风险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循环增值。3、改革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培育高素质的金融企业。在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在既有国有金融产权之外,培育、扶持一批主体明确、边界清楚的金融产权企业。为适应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可以建立一批民营金融企业,或以产融结合为核心的金融财团,或引进一批外资金融企业,鼓励非正规金融企业的成长。二是对国有金融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在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金融企业应按照“治理与管理分开、治理高于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向出资人负责的董事会、和一个向董事会负责的经营管理层、以及一个代表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监督经营管理层的监事会,从而体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彻底分离与制衡的机制。4、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市场主导的金融价格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其中利率杠杆发挥着信号传递作用,它不仅决定金融产业资本利差收益的大小,而且利率的变化会引导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结构作出迅速地调整。要实现利率杠杆的这种功能,这必须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具体做法包括:(1)应放宽直接融资的利率限制,允许利率在一定幅度内浮动,在条件成熟后,利率由发债主体和票据贴现承兑双方自行决定;(2)在全国统一货币市场基础之上形成真正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3)允许存款利率适当浮动,加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在条件成熟后完全放开;(4)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效汇率机制;(5)建立起利率与证券价格、国际资本市场价格相联系的机制,使利率的变动能在各金融价格体系间自动的传递,以引导金融产业资本的有效流动。5、硬化预算约束,构筑金融企业自我约束机制。首先,要树立金融相对稳定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功能。根据中国的实际,金融监管必须在金融的绝对稳定(零倒闭)和机构倒闭(不稳定)之间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为市场约束力的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和制度基础;其次,要消除国有银行作为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支持体的角色,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第三,通过引入一批民营金融企业适当降低金融产业市场集中度,降低金融企业倒闭的负外部性。第四,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金融企业之间的风险隔离措施,如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第五,政府应适当从金融领域的直接经营活动中退出,妥善处置好国有金融企业的不良金融资产。6、鼓励产融结合,建立可塑性较强的银企合作关系。从银行信贷资本安全运行的角度看,构建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必须寻求三点突破:一是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功能;二是规范政府行为,使银企关系市场化;三是建立有进有退的银企合作关系。据此,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产融结合,构筑稳固的长期银企关系。另一方面,银企关系应当建立在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吻合的基础上,银行信贷资本在企业经营相对稳定、融资风险较低的时候进入,在企业不能较好地处理影响其成长的因素、以及将终结其生命周期的时候退出,以保护信贷资本循环的安全。7、开拓国际市场,推进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增值。我国金融企业应树立开放和全球意识,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聚金融产业资本,并积极稳妥地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让金融产业资本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增值。同时,应采取包括套期保值、期权、期货、互换等现代风险管理手段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将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8、实行政监分开,建立完善的独立于政府的监控体系。根据金融产业组织的风险特征,我国应当建立起“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金融企业自我监督、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市场监督、行业协会监督和监管机构的监督,以加强对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有效监管。

罗海波[6](2008)在《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机制研究 ——兼论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是全球一体化条件下重要的经济现象。随着资本流动证券化趋势加强和衍生产品市场迅速发展,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着上升,它们在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全球资本均衡配置的同时,也导致流动性过剩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和传递,是发展中国家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根源。伴随着我国经济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金融资本通过各种正常和隐性渠道流入我国,对经济金融的正常发展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研究国际金融资本流动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本上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全文重要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分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历史考察;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影响金融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是全文研究的最终归宿,剖析了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国际背景,估算了我国跨境金融资本流动规模,分析了金融资本流入我国的主要决定因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部分通过对金融资本历史演变的考察,全面展示了金融资本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并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赋予金融资本新的内涵,即金融资本是资本历史形态演进的最高阶段,是专门投资于各类金融资产并追求无限增值的货币资本。主要工业化国家利用本国货币通过国际融合或其它手段发展为支配整个世界经济的全球货币资本,形成了国际金融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既具有货币资本的一般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根据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目的其可分为交易性金融资本和投资性金融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演化与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紧密相连,随着世界本位货币由英镑向美元继而向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演变的推进,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大,充当世界本位货币的国家在国际金融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推动和拉动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因素及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一国的经济效应。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推动因素是指决定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一国的外部动因,主要包括世界利率、世界产出和传染效应。其中,世界利率通过扩张或收缩全球信用供给,影响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世界产出对金融资本流动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用使得流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数量下降,而收入效应会导致流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数量增多,二者共同决定了金融资本的流动方向;传染效应通过信号机制和流动性机制传递到其它市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均衡价格的形成。第二、拉动因素是指决定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一国的内部动因,主要包括基本经济因素、收益因素和交易成本。其中,基本经济因素是由多个宏观经济变量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反映了一国整体投资环境的安生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具体包括国内产出增长、通货膨胀率、经常账户和外汇储备、金融深化、私有化和国家信用水平等。而收益因素则主要指国内利率和汇率两种重要的资产价格。此外,交易成本是对利润的一种抵减,国内外从事金融资产交易的成本不同对金融资本的利润影响也不同,从而会对资本流动产生相应的影响。第三、国际金融资本流入对经济体系具有显着的经济效应。首先,资本流入通过对本国货币供给、投资的扩张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引起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国际储备稳定增长和整体物价上涨。其次,金融资本流入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商业银行效率和稳定及业务的国际化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促进证券市场规模增长、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波动性和投资理念形成;直接增加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外,还有利于企业证券发行“择时”,影响企业的进出口总规模和贸易结构。再次,国际金融资本流入在对经济体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导致经济体系中的矛盾不断积累,引起内部和外部经济失衡,最终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在理解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理论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国际背景,并运用计量分析工具考察了决定国际金融资本流入我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是一种包含宏观、微观、制度等多个层次内容的综合现象。在现行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导致全球流性过剩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根源。(2)我国金融资本流动不仅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错误与遗漏”项目,而且还包括通过其它许多隐性渠道流动的资本,运用直接法对我国跨境金融资本流动规模估算的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着明显的金融资本双向流动特征,且隐性资本流动所占比例非常高。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资本外流短期内会导致金融资本流入规模下降,从长期来看资本外流导致流入我国的金融资本规模增加。(3)拉动因素和推动因素对国际金融资本流入我国都具有影响作用,但利率、汇率等“价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显着。因此,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我国应该逐渐从以“汇率稳定”为外部平衡的核心转向以实现内部经济平衡为货币政策目标,将汇率从宏观调控目标变成政策调控工具,增强国内利率工具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货币政策更加重视国内经济的平衡。为了减少隐性资本的流入规模,降低隐性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应逐步开放资本账户。最后,由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甚至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影响的差异,我国应重视美国和日本对资本供应的非对称性。

周忠英[7](2009)在《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化,主要工业化国家相继取消了外汇管制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步伐,放松了对外汇的管制并逐渐开放了本国的资本项目。这极大地方便了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开辟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新时代。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快速上升。另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官方援助资本净额增长缓慢,私人资本增长迅速并在全球市场融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私人资本的融资渠道上,借贷资本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以国际证券投资方式为代表的国际间接融资在规模上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证券化的趋势。跨境私人资本流入尤其是国际证券投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何种影响,结论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鼓励方强调私人资本的流入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对方则关注大量私人资本的流入导致跨国公司权利日益扩大、利润大量汇出、债务的增加、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东道国金融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不同类型跨境流动私人资本对东道国所产生的影响,结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普遍的观点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东道国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优化,可以获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等;而外国证券投资被贴上了“危害”的标签,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更是加深了这一认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形式和渠道主要有:对外借款、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证券投资。这三种类型的外资流入规模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都在迅速扩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需求将进一步增大,而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日趋减少,增幅逐渐下降,从国际金融组织获取优惠贷款的可能性降低,以及伴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直接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也逐步加快。因此,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结构也必将进行调整,增加外国证券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比重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不同类型跨境流动私人资本的特性尤其是外国证券投资的特性,有助于合理评价这些资本流动对东道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吸引或限制。本文的创新之处为:1、本文以外国证券投资作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弥补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紧密结合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为我国更合理的利用外资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2、在已有的文献中,对外国证券投资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方面。本文综合研究了外国证券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我国国内资本形成、总资本形成、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与外国直接投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其流入我国的因素。3、在研究我国外国证券投资的文献中,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在其进行研究时,不仅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且通过广泛的收集数据,对外国证券投资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全文共有八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研究的概述性部分。主要叙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相关的概念和统计口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框架,并对跨国证券投资发展的特性在统计的基础上作描述性分析。第二部分共两章,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在这一部分里主要对外国证券投资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及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做出分析。第三章研究外国证券投资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计量分析模型,并利用中国、美国和印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第四章研究外国证券投资流入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在这一章里,首先对金融稳定的定义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四个金融稳定指标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市场波动性、汇率波动性、政府债务收入支出,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对外国证券投资对这四个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共两章,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在这一部分里主要对影响外国证券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及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五章是对影响跨国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因素加以分析。首先对可能影响跨国证券投资资本流动的因素作理论层面的分析,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IMF联合证券投资调查系统(CPIS)的数据,构建一个面板数据,从受资国为中国的角度,对影响跨国证券投资流入中国的因素作实证分析。第六章对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外国证券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两种重要形式,它们之间是替代、互补还是不相关的关系,在本章中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加以研究。第四部分共一章,包括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该部分在前面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世界具有代表性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提出我国合理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第五部分共一章,包括第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在这五部分内容里,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孙长宇[8](2011)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生产和资本流动日益国际化,给国际金融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证券市场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我国的入世,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也开始加快,但各国的实践表明,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柄“双刃剑”,风险与收益共存。如何在保持宏观经济与金融的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使证券市场与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梳理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及各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实践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及现实条件。指出我国证券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还不具备全面国际化的条件,应该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地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向全面国际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应该通过各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完善证券监管体系,防范证券市场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

刘克峰[9](2003)在《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给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场所——国际证券市场的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使得证券市场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地证券市场发展的一种潮流。中国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成为世界上对国际资本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中国证券市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为多渠道引进国际资本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证券市场将在更高的战略架构、更广的业务领域,更深的合作层次来加快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水平。本文把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相结合,以新的视野,秉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综合、系统、动态地考察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有关问题。 论文有七章,按逻辑框架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是对国际资本流动与证券市场作用机制做出分析。 在第一章中,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基本特性和类型给予了说明,介绍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评述了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其中包括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宏观理论和综合理论:以及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等。 在第二章中,应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影响证券市场的一般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从中可以看到,国际资本流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国际资本大量、快速、直接地流入或流出证券市场时,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市值规模迅速膨胀或萎缩,使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极易造成金融动荡;而当国际资本不能直接进入证券市场时,国际资本可以通过对汇率、利率、外汇储备、资本形成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来间接影响证券市场。以详实的资料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的新特征,进而阐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证券市场格局及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是对国外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第三章中,在参考其它学者对证券市场国际化定义的基础上,笔者给出对证券市场国际化内涵的理解及操作层面上的内容说明,并介绍了从不同角度考查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度量指标。选取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三大国际证券市场作为成熟证券市场,研究其国际化的模式;选取智利和中国台湾作为新兴证券市场,研究其国际化的模式。由于各国在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放理念的差异,各证券市场采用了完全直接开放、有限直接开放和间接开放等不同国际化模式。虽然,不同的模式间存在很大区别,但我们也注意到,不同证券市场国际化中也有着共同的、一般性的规律,比如受同样的动因驱使开展国际化,国际化进程又面临着同样的因素影响,并且国际化过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等。各国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文摘要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同时,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般性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七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研究了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有关问题。 在第四章中,综合归纳了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包括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及资本外逃。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方式从以银行贷款为主转变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且国际证券投资也日渐活跃,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渠道也在扩展。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联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有助于中国证券市场形成长期的、理性的投资理念,降低市场的波动性,使证券市场流动性趋向合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第五章中,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回顾总结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必然性;提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阶段和基本原则;借鉴国外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做出选择,对比分析了三种过渡制度安排的优劣,并对B股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第六章中,深入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市场环境方面,有管制的资本账户、非市场化的利率以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开放方式;在市场制度方面,行政化的体制缺陷、不完善的法律规则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券市场“三公”的正常秩序;市场结构方面,单一的股票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多种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结构的失衡,使证券市场形成较大的系统风险;在市场机制方面,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弱化,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缺位,导致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中国证券市场与成熟的、规范的、市场化的、国际化的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在第七章,详细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金融危机的防范。证券市场本身就存在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特别是泡沫风险危害极大。当证券?

黄敏[10](1995)在《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和动因》文中研究说明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和动因黄敏在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资本的流向和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际证券投资日趋活跃,给发展中国家支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种变化可以通过近年国际证券资本运行的轨迹得到证实,并给我们以新的启迪。早在七十年代发展中...

二、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及动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及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2)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分析:动因、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的现有理论考察
    第一节 与资本流动相关的理论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成长的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跨国界运动的产业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的作用关系分析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关联的检验和实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演进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单体演进的作用分析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整体演进的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一)资本要素分析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投资及其资本构成
    第二节 不同形式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效应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二)技术与创新要素分析
    第一节 技术创新对产业成长和结构演变影响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技术进步及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三)管理要素分析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组织变革产生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产业管理水平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产业发展
    第一节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产业利用外资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节 我国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政策和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3)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选题立意
    二、研究主题与方法
    三、论文框架结构
    四、本文的创新
第1章 国际资本流动利益与分配:理论进展综述
    1.1 二战前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观点
    1.2 二战后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关于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研究
    1.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对国际资本流动利益及其分配的论述
    1.4 对相关理论的评述
第2章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资本流动
    2.1 金融全球化概述
    2.2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的基础
    2.3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利益的分配
    3.1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3.2 共同指标的比较
    3.3 特别利益的比较
    3.4 国际直接投资的成本
    3.5 小结
第4章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证券投资利益的分配
    4.1 国际证券投资交易现状
    4.2 国际证券投资的收益
    4.3 国际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损失
    4.4 小结
第5章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借贷利益的分配
    5.1 国际借贷市场的现状
    5.2 国际借贷利益的分配
    5.3 债务危机带来的损失
    5.4 小结
第6章 国际资本流动利益分配现状的原因分析
    6.1 历史的根源与承袭
    6.2 发达国家的主导作用
    6.3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
    6.4 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6.5 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与政策问题
    6.6 小结
第7章 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与出路
    7.1 发展中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7.2 加强南南合作,形成联合力量,提高国际地位
    7.3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博弈论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关于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
    一、跨国公司及相关经济学理论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分类
        (二)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理论
    二、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一)自由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依附论
        (三)现实主义理论
    小结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定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实力扩张
        (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分化
    二、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界定
        (二)国家利益划分
        (三)国家利益特性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矛盾的理论分析
        (三)经济全球化与不同国家利益矛盾的表现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矛盾长期存在
    小结
第三章 互动关系: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一、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一)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关系的变化发展
        (二)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实力对比
        (三)跨国公司属性与主权国家的关联
    二、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博弈关系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对母国的积极影响
        (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对母国的负面影响
        (三)母国对跨国公司影响的应对措施
    三、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博弈关系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博弈能力
        (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目标冲突
        (三)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制定
    小结
第四章 三方博弈:母国、东道国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母国——东道国”三方博弈
        (一)三方博弈的假设
        (二)达成合作博弈的可能性
        (三)三方博弈方式
    二、三方博弈框架下的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选择
        (二)跨国公司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与依赖
        (三)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小结
第五章 贸易争端背后的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
    一、一般趋势:贸易争端、逆全球化现象与跨国公司
        (一)贸易争端的原因与表现
        (二)贸易争端与逆全球化现象
        (三)贸易争端影响下的跨国公司策略
    二、案例分析:从日美贸易争端到中美贸易争端
        (一)日美贸易争端概况
        (二)中美贸易争端与日美贸易争端的比较
        (三)中美贸易争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四)中美贸易争端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
        (一)中国国家利益的发展变化
        (二)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契合
    二、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外国企业对华投资
        (一)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进程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
        (四)中国进一步用好外资的措施与建议
    三、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一)中国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跨国公司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三)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趋势
        (四)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五)对中国跨国公司及国家发展的启示
    小结
结语
    一、基本论点
    二、政策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可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立题依据和研究的问题
    1.2 本研究展开的背景
    1.3 研究的思路及目标
    1.4 研究的假设与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和资料
第2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的理论渊源
    2.1 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2.2 金融资本与生息资本理论
        2.2.1 金融资本理论
        2.2.2 生息资本理论
    2.3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
        2.3.1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理论
        2.3.2 交易费用理论
    2.4 预算约束理论和缺口理论
        2.4.1 预算约束理论
        2.4.2 缺口理论
    2.5 产业组织理论与金融产业发展理论
        2.5.1 产业组织理论
        2.5.2 金融产业发展理论
第3章 金融产业资本的概念框架
    3.1 金融产业:遵循市场法则发展的意义
        3.1.1 交易和逐利是现代金融的本性和成长路径
        3.1.2 金融产业——遵循市场法则发展的金融业
        3.1.3 金融产业与真实产业:互惠互利、共生共荣
    3.2 金融产业资本:基于交易和逐利的视角
        3.2.1 资本范畴的形成与分析
        3.2.2 金融产业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3.2.3 金融产业资本的经济属性
    3.3 金融产业资本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3.3.1 金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
        3.3.2 金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产
        3.3.3 金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源
第4章 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一个简易分析框架
    4.1 金融产业资本的内生形成机理
        4.1.1 分工与资本裂变层面的考察:一个宏观视角
        4.1.2 基于逐利与市场层面的考察:一个微观视角
    4.2 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合意模型分析框架
        4.2.1 封闭经济下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合意模型
        4.2.2 开放经济下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合意模型
    4.3 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基本途径
        4.3.1 内生的金融产业资本形成途径
        4.3.2 外生的金融产业资本形成途径
        4.3.3 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产业资本形成之比较
    4.4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一个理论解释
        4.4.1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结构特征
        4.4.2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特征的理论解释
第5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路径与过程
    5.1 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总框架
        5.1.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总体分析框架
        5.1.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与货币循环的联系
    5.2 内在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基于金融中间产品交易路径的考察
        5.2.1 内在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过程
        5.2.2 与真实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差异
    5.3 外在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基于与外部信用交易路径的考察
        5.3.1 融入真实经济部门信用交易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5.3.2 融入虚拟经济交易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5.3.3 参与政府部门信用交易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5.4 金融产业资本的国际循环及其影响
        5.4.1 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范畴的提出及其机理
        5.4.2 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途径与资本外逃
        5.4.3 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的效应:东道国的视角
第6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内在动因和市场约束
    6.1 逐利机制与金融企业目标函数的形成
        6.1.1 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选择及其价值模型
        6.1.2 金融产业资本的流动机制及其效应:国内视角分析
        6.1.3 金融产业资本的流动机制及其效应:国际视角分析
    6.2 供给与需求机制: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市场基础
        6.2.1 引论:两对供求关系的形成
        6.2.2 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供给机制
        6.2.3 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需求机制
        6.2.4 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供求均衡机理
    6.3 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与冲击
        6.3.1 存贷利率与商业银行信贷资本循环
        6.3.2 利率、证券价格与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6.3.3 利率、汇率与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
    6.4 风险、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约束
        6.4.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6.4.2 金融企业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契约”机制
        6.4.3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配给的形成
第7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及其评价
    7.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界定与分析框架
        7.1.1 经济效率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问题
        7.1.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内涵和分析框架
    7.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7.2.1 金融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
        7.2.2 金融市场结构与价格形威机制
        7.2.3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7.2.4 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与X效率
        7.2.5 社会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
    7.3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价值标准
        7.3.1 经济效率评价与帕累托最优准则
        7.3.2 评价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价值标准
    7.4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评价
        7.4.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指标体系设置
        7.4.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评价方法
        7.4.3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正常化的标志
第8章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实证:以银行业为例
    8.1 微观生产效率:基于1996-2004年混合数据的实证
        8.1.1 中国银行业资本微观效率的初步判断
        8.1.2 中国银行业资本微观效率的经验考察
    8.2 中观配置效率:基于1953-2004年的经验证据
        8.2.1 银行业动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成本
        8.2.2 存贷差的急剧膨胀和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8.3 宏观功能效率:银行信贷资本循环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8.3.1 中国信贷资本循环宏观功能效率的初步判断
        8.3.2 银行信贷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
第9章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不佳的根源:理论与现实论证
    9.1 垄断性的金融产业组织结构与分割的市场格局
        9.1.1 金融产业组织结构:垄断性依然占主导
        9.1.2 金融产业资本配置:一种分割的市场格局
    9.2 利率管制、金融寻租与金融产业资本配置效率
        9.2.1 利率管制下的金融租金的形成
        9.2.2 来自中国的实证考察
    9.3 强政府制度安排与政府主导型金融资源配置
        9.3.1 中国当前的金融制度:一种强政府垄断制度安排
        9.3.2 政府主导信贷资源配置的现实证据
    9.4 道德、诚信、信用缺失与信贷博弈
        9.4.1 道德、诚信与信用制度缺失
        9.4.2 银企关系与借贷博弈
    9.5 产权虚置与银行松散治理
        9.5.1 中国银行体系的产权归属及其虚置
        9.5.2 产权虚置下的银行松散治理
    9.6 多元支持体支撑背景下的银行软预算约束
        9.6.1 中国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形成
        9.6.2 软预算约束对银行资本循环效率的影响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建立信用制度,构筑和谐的市场金融生态环境
        10.2.2 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金融组织及其市场体系
        10.2.3 改革产权和治理结构,培育高素质的金融企业
        10.2.4 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市场主导的金融价格机制
        10.2.5 硬化预算约束,构筑金融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10.2.6 鼓励产融结合,建立可塑性较强的银企合作关系
        10.2.7 开拓国际市场,推进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增殖
        10.2.8 实行政监分开,建立完善的独立于政府的监控体系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6)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机制研究 ——兼论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金融资本的内含及特征
    第一节 金融资本概念的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金融资本的特征
    第三节 国际金融资本的分类
    小结
第三章 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世界货币与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第二节 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历史纵览
    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的推动因素
    第一节 世界利率
    第二节 世界产出增长
    第三节 传染效应
    小结
第五章 影响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的拉动因素
    第一节 基本经济因素
    第二节 收益因素
    第三节 交易成本
    小结
第六章 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的宏观效应分析
    第二节 国际金融资本流入的微观效应分析
    第三节 国际金融资本流入与金融危机
    小结
第七章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第二节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
    第三节 基于金融资本视角的流动性过剩背景分析
    小结
第八章 我国跨境金融资本流动规模研究
    第一节 我国跨境金融资本流动特征
    第二节 我国跨境金融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第三节 我国跨境金融资本双向流动实证分析
    小结
第九章 我国跨境金融资本流动的政策与建议
    第一节 影响国际金融资本流入我国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隐性金融资本流入我国的因素
    第三节 政策与建议
    小结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完成的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7)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和统计口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 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概况
        2.1.1 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趋势
        2.1.2 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特性
    第二节 我国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概况
        2.2.1 我国外国证券投资的发展状况
        2.2.2 我国外国证券投资发展的特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及相关文献概述
        3.1.1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3.1.2 外国证券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概述
    第二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3.2.1 外国证券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回归分析
        3.2.2 外国证券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
        3.2.3 外国证券投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VAR分析
        3.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3.2.5 结论
    第三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3.3.1 数据来源说明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回归分析结果
        3.3.4 VAR结果分析
    第四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印度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外国证券投资对印度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3.4.3 总结
    第五节 外国证券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3.5.1 计量模型及指标说明
        3.5.2 计量结果及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稳定
    第一节 金融稳定内涵
        4.1.1 国外央行和学者对金融稳定的定义
        4.1.2 国外央行和学者对金融不稳定的定义
        4.1.3 中国央行对金融稳定的定义
        4.1.4 金融稳定的内涵
    第二节 外国证券投资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4.2.1 外国证券投资与银行体系脆弱性
        4.2.2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4.2.3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性
        4.2.4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危机发生概率
    第三节 外国证券投资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4.3.1 外国证券投资的波动性分析
        4.3.2 外国证券投资与汇率的波动性
        4.3.3 外国证券投资与债务指标关联度
        4.3.4 外国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4.3.5 外国证券投资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
    第一节 相关文献简述
        5.1.1 FDI与FPI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5.1.2 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5.1.3 外国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无关系
    第二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及计量模型
        5.2.1 分析的理论框架
        5.2.2 计量方法
    第三节 数据及实证分析结果
        5.3.1 指标及数据
        5.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5.3.3 协整检验结果及分析
        5.3.4 格兰杰非因果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外国证券投资流入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外国证券投资流动的动机和解释
        6.1.1 古典外国证券投资理论
        6.1.2 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
        6.1.3 对两种理论的评论
    第二节 相关文献概述及实证的理论假设
    第三节 影响中国外国证券投资流入因素实证分析
        6.3.1 数据及数据指标说明
        6.3.2 研究模型及方法
        6.3.3 实证分析结果
        6.3.4 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利用外资的比较研究及引资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情况
        7.1.1 发达国家利用外资的情况
        7.1.2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情况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资情况
    第三节 中国与其他国家利用外资的比较研究
        7.3.1 利用外资的特点及方式对比
        7.3.2 影响外资利用方式选择的因素对比
    第四节 转变我国引资战略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建议
        7.4.1 转变我国引资战略的必要性
        7.4.2 外国证券投资的影响分析
        7.4.3 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8.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论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涵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涵义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源动力—资本的逐利避险性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制度基础—金融自由化浪潮
        三、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动力—融资的证券化
        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技术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济效应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正面效应分析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负面效应分析
第二章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二、近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三、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在证券市场国际化中的应用
    第二节 金融深化理论
        一、传统的金融深化论
        二、对传统金融深化论的批判与发展
        三、金融深化论在证券市场国际化中的应用
    第三节 金融创新理论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二、金融创新动因理论
        三、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四、金融创新理论在证券市场国际化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与内部动因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部动因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历程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萌芽时期(1981—1991 年)
        二、中国证券国际化的正式启动时期(1992—2001 年)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快速发展时期(2002—至今)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评价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特点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带来的积极效应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
        三、金融改革的程度
        四、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一、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
        二、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的阻碍因素
        一、宏观金融风险依然较大
        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
        三、金融改革相对滞后
        四、证券市场大而不强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与模式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分析
        二、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路径分析
        一、QFII 制度
        二、QDII 制度
        三、对国际板的思考
    第三节 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举措
        一、促进证券市场发展规范化与市场化
        二、完善证券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
        三、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素质
        四、完善证券法律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五、深化金融改革,为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与监管
    第一节 证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二、证券市场的缺陷与监管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
        一、短期资本冲击的风险
        二、市场波动的风险
        三、金融脆弱性上升的风险
        四、宏观经济政策受到约束带来的风险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监管对策
        一、国际化对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挑战
        二、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建设
第七章 世界典型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模式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国际化
        一、美国的证券市场国际化
        二、英国的证券市场国际化
        三、日本的证券市场国际化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地区)典型证券市场国际化
        一、激进式开放的墨西哥
        二、从激进到渐进的智利
        三、渐进式开放的中国台湾地区
    第三节国外(地区)典型证券市场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要循序渐进
        二、要注意防范外部风险、完善金融监管
        三、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四、加强与相关金融改革的协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 重点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三、 论文逻辑框架
    四、 创新内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理论和评述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
        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二、 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性
        三、 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四、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进
        一、 国际直接投资的早期理论
        二、 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
        三、 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
        四、 国际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
    第三节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的演进
        一、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二、 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第二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证券市场作用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证券市场的一般途径
        一、 国际资本流动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直接作用机制
        二、 国际资本流动对证券市场影响的间接途径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
        二、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 国际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二、 证券市场自由化、国际化的兴起
        三、 全球证券市场合纵联横
        四、 单一的股票市场走向金融超级市场
        五、 证券市场趋向电子化、虚拟化
        六、 证券业的混业经营与证券机构巨型化
第三章 国外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涵和度量
        一、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涵
        二、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度量
    第二节 成熟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
        一、 美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二、 英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三、 日本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四、 成熟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的探讨
    第三节 新兴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
        一、 智利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二、 台湾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三、 新兴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的探讨
    第四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及一般规律
        一、 证券市场国际化模式
        二、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
        一、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状况
        二、 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途径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
        一、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联动性的趋势
        二、 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联动性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一、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二、 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的波动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一、 中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二、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第五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影响
        一、 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
        二、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及其必然性
        一、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展
        二、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性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阶段和基本原则
        一、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目标和阶段
        二、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一、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模式
        二、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过渡性安排
        三、 B股市场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的定位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证券市场环境的制约
        一、 资本账户的制约
        二、 汇率制度的制约
        三、 利率制度的制约
    第二节 证券市场制度的制约
        一、 体制缺陷
        二、 规则缺陷
    第三节 证券市场结构的制约
        一、 市场层次结构
        二、 股权结构
        三、 投资者结构
    第四节 证券市场机制的制约
        一、 价格形成机制
        二、 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 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第七章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金融危机的防范
    第一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中的金融危机
        一、 证券市场风险界定
        二、 证券市场的泡沫风险
        三、 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
    第二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中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
        一、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传染的一般性分析
        二、 金融危机传导的介质和渠道
    第三节 新兴国际化证券市场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
        一、 固定汇率对新兴国际化证券市场的影响
        二、 金融体系健康与否直接决定危机能否蔓延
        三、 重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时序和配套政策
    第四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面临的风险
        二、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后记

四、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及动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及动因[J]. 黄敏.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1995(01)
  • [2]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分析:动因、作用及其机制[D]. 郑建平. 复旦大学, 2003(03)
  • [3]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D]. 杨红. 吉林大学, 2007(05)
  •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D]. 李天惠. 外交学院, 2020(08)
  • [5]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D]. 王定祥. 西南大学, 2006(04)
  • [6]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机制研究 ——兼论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对策[D]. 罗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外国证券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D]. 周忠英. 南开大学, 2009(07)
  • [8]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D]. 孙长宇. 吉林大学, 2011(05)
  • [9]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D]. 刘克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10]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和动因[J]. 黄敏. 企业经济, 1995(03)

标签:;  ;  ;  ;  ;  

国际证券投资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轨迹与动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