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

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平,郑建芳[1](1996)在《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王松平,郑建芳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逐步渗透到了各层次的教育中。1987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会成立时,只有少数大学开始尝试在一些重点课程中引入CAI,然而在短短的几年内...

郝际平[2](1990)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理力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ed Ins truction简称CAI)在高校愈来愈受到师生的关注和欢迎。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全国工科理论力学形象化教学小组具体组织。有全国10所高校参加研制的理论力学动态图形显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软件(简称课件),经过一年多(88-89)的艰苦工作。于89年4月顺利通过了教委工科理力指导小组组织的鉴定。鉴定认为。课件对探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普及计算机应用可起到促进作用,有推广价值,课件在国内属于首创,

湛利华,黄明辉,孙小燕,易幼平[3](2009)在《关于“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微电子制造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论述了该专业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和培养目标,并由此提出了该新兴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

强欣[4](2006)在《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步伐,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本文全面叙述了工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其次,剖析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体制和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然后在分析国内外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归纳其类型和特点,并进行了分析。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美国MIT、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个案分析,探讨了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培养目标多层次、多规格;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实行学分制和多种学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重视基础实践、人文和创新的加强,采用现代先进教育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 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工程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文中较详尽地叙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明确提出了以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素质等基本规格为内容的培养目标;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培养体制;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和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培养过程。同时提出了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构建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等措施,以便于这个模式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笔者认为,本文所构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改革决策和工程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参考。

蒋恩臣,王秀玲[5](1999)在《制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若干原则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实践.论述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初步构建了该专业向21世纪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新框架。

张小亮[6](2003)在《开发“平衡问题求解器”的实践及启示》文中提出论述了开发平衡问题求解器的必要性、基本思路、使用效果及作者在开发过程中的体会。对在传统课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渗透计算机知识做出了尝试,提出了看法。

张增全[7](2003)在《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力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学习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仅仅是技术上的成熟并不能使网络学习令人满意,只有开发数量大、质量高的网络课程及学习系统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具有很强的时代和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对存在于网络上的众多网络课程、学习网站、教学系统等进行了浏览和调研,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理论支撑、学习模式、设计原则、开发过程、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基础课力学为例,设计和建设了《力学》网络课程。 本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具有网络课件和课程平台的双重功能,实现系统管理和资源库管理。网络课件部分涵盖了力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问题,具有较宽的适应性和内容量,在力学资源库中提供了大量的媒体素材、习题、参考文献资料、网络资源链接库、动画及视音频教学课件等相关资源,并且可以动态管理不断的添加新的资源和内容。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也可在课外通过这个学习系统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力学知识。

沈炜良,邓晓丽[8](1992)在《引入计算机技术 改革材料力学教学》文中研究指明 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进一步深化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谈几点看法。一、为什么要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技术

袁立群,崔诗才,赵庆双[9](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案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又是一对现实存在的矛盾体。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试题越来越贴近工程实际,适宜用来进行课堂案例教学。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考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基本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第二阶段是专业考试,考查考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年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和案例考试中土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注册工程师考试试题做适当改变后引入土力学课堂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形象地了解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雷德俊[10](1985)在《制订职业大学教学计划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编写大纲和教材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内容,体现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教育、教学的要求. 制订教学计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

二、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3)关于“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二、“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一) 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构造与课程设置方面
    (二)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
    (三) 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
    (四) 在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五) 在科研辅助教学方面
三、结论

(4)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新世纪工科高校教育面临的形势
        (2)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4 本文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2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框架分析
        2.2.1 突显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2.2.2 强化基础素质课程的人才培养体制模式
        2.2.3 重视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2.3 人才培养的类型
    2.4 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和特点
        2.4.1 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2.4.2 国外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分析
    3.1 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个案分析
        3.1.1 M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2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1.3 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3.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探讨
        3.2.1 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改革的明确目的
        3.2.2 整体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体制模式改革的出发点
        3.2.3 基础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是人才培养过程模式改革的重点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4.1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4.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
    4.3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
        4.3.1 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基本构架
        4.3.2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4.3.3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
        4.3.4 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
    4.4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措施
        4.4.1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4.4.2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4.4.3 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开发“平衡问题求解器”的实践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求解器的使用情况
    1、使用过程:
    2、使用效果:
    3、不足:
3求解器程序的编写思路
3、考虑摩擦时,需要列出补充方程,即摩擦力与法向反力的关系式。
4 几点体会

(7)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力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成果
一 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理论基础
    (一) 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 教学设计理论
    (三) 后现代课程观
    (四) 人机界面设计理论
二 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
    (一) 设计开发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一般过程
    (二) 学习支持系统的系统分析
    (三) 学习支持系统的教学设计
    (四) 学习支持系统主体结构设计
        1、 网络课程支撑环境的结构
        2、 力学网络课程的具体功能模块
    (五) 学习支持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1、 学习内容呈现设计
        2、 学习支持系统中的交互设计
        3、 导航系统设计
    (六) 主题式的网络学习模式
    (七) 学习支持系统的评价系统设计
三 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开发
    (一) 脚本的编写
    (二) 素材的准备
    (三) 网页的制作、集成与程序设计
    (四) 服务器环境的配置与网络课程的发布、调试和运行
    (五) 系统的评价
    (六) 实践中的维护与更新
四 结论与思考
    (一) 结论
    (二) 问题讨论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本人主要成果
致谢

(9)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试题构成分析
    (一) 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模式
    (二) 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内容
二、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引导土力学教学的意义
三、土力学案例教学模式
    (一) 引入基础知识点
    (二) 综合案例题的应用
    (三) 引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试题开展讨论式教学
    (四) 引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案例素材进行实践教学
四、结语

四、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J]. 王松平,郑建芳. 交通高教研究, 1996(04)
  • [2]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理力课程中的应用[A]. 郝际平.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0
  • [3]关于“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 湛利华,黄明辉,孙小燕,易幼平.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4]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强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5]制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若干原则初探[J]. 蒋恩臣,王秀玲. 农机化研究, 1999(03)
  • [6]开发“平衡问题求解器”的实践及启示[J]. 张小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 [7]基于主题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力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建设[D]. 张增全.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8]引入计算机技术 改革材料力学教学[J]. 沈炜良,邓晓丽.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3)
  • [9]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案例教学研究[J]. 袁立群,崔诗才,赵庆双. 高等建筑教育, 2019(02)
  • [10]制订职业大学教学计划的几点体会[J]. 雷德俊.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3)

标签:;  ;  ;  ;  ;  

理论力学课程中计算机应用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