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新趋势——跨国战略联盟

跨国经营新趋势——跨国战略联盟

一、跨国经营中的新动向——跨国战略联盟(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玉[1](2020)在《反制美国“长臂管辖”之道——基于法国重塑经济主权的视角》文中指出"长臂管辖"已逐渐代替传统军事武器,成为美国维护国际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滥用对他国经济主权构成了严重威胁。鉴于对"长臂管辖"的研究已经超出传统法律范畴,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扩展,基于国际经济竞争、全球治理挑战、大国战略博弈三个维度来解释美国滥用"长臂管辖"的动因,并对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等进行深入剖析。结合法国遭受"长臂管辖"打压的历史教训,文章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法国以重塑经济主权为核心的反制措施:一方面,在欧盟层面积极推动建立相关"防御性"措施,抵御美国霸权主义行径;另一方面,在国内采取"攻防兼具"的思路部署相关立法和经济政策工具,并取得积极成效。比较而言,法国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他国反制美国"长臂管辖"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丹桐[2](2020)在《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行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经营策略选择不当导致中国石油企业整体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聚焦于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为优化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思路。本文针对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融合内部化理论、折衷理论和FSA/CSA理论等,构建了跨国企业经营策略的整体分析框架。阐明了企业经营策略作为内部化决策的理论内涵,研究指出决定这些内部化决策的根本因素是企业在特定情境下拥有的内部化优势,而内部化优势的差异是由企业所有权优势和母国/东道国区位优势这两个外生变量共同作用产生的。2.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的具体产业特征,有针对性地构建了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模型。进一步阐述了影响跨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所有权优势因素和区位优势因素。深入探讨了跨国石油企业在投资区位、进入模式、合作模式和扩张策略等四项经营策略上面临的主要选择类型、影响机制和这些选择可能带来的绩效影响。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4家跨国石油企业268个海外子公司的实践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受到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差异化影响。其中,投资区位和进入模式的选择仅与所有权优势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合作模式的选择与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及进入模式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扩张策略的选择则受到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共同影响。(2)经营策略选择对企业绩效存在差异化影响。其中,投资区位和扩张策略的选择对企业绩效存在显着影响;进入模式与合作模式的选择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4.研究总结了特定情境下跨国石油企业的经营策略组合,为跨国石油企业整体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二者均高时采取积极扩张策略;所有权优势低而区位优势高时采取学习跟随策略;所有权优势高而区位优势低时采取风险控制策略;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均低时采取收缩撤资策略。

周丹妮[3](2020)在《东道国制度压力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人力资源本地化与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作用》文中认为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大国博弈等因素正冲击着世界经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越南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位置,并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前些年中越经济关系中“贸易热、投资冷”的状况有所不同,2018年中期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促使中国企业对越南的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长。有研究显示,中国企业在越南面临着“双重劣势”与中高级别的国家风险。如何应对来自越南当地的制度压力,成为中国企业在越南经营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结合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在越南经营的中国企业为例,试图发掘东道国制度压力对企业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及其绩效的内在影响机制,以及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机制,并将基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领导风格的相关研究,探索不同领导风格在其中的调节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东道国制度压力如何直接影响在越中国企业绩效,不同维度的制度压力各自产生何种影响;(2)东道国制度压力如何影响在越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本地化和人力资源自主权;(3)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如何,这二者在东道国制度压力与企业绩效之间扮演者什么角色;(4)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的领导风格下有何区别,高层管理者的威权型领导风格和服务型领导风格是否会对上述关系产生影响。首先,本研究通过四家不同行业的在越中国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采用理论阐述、案例数据和模型构建三者相互印证的分析思路,探究了东道国制度压力、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和企业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东道国制度压力会显着影响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和企业绩效(其中强制压力起负向影响作用;规范压力、模仿压力起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也会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从而初步论证了本研究构思的合理性。其次,本研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展开理论探讨与分层剖析,结合在越南实地企业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对探索性案例研究中得出的初始假设命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阐述,揭示出“东道国制度压力→人力资源本地化→企业绩效”、“东道国制度压力→人力资源自主权→企业绩效”、“领导风格——人力资源本地化与企业绩效”、“领导风格——人力资源自主权与企业绩效”的内在作用机理,构建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了36个理论假设。随后,本研究详细阐述了验证理论假设的问卷与量表设计过程,进行小样本预调研,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和CITC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调研问卷进行修正和净化,确定正式调研问卷。然后,本研究进行正式调研,从所搜集的有效问卷中筛选、整合出257家企业样本,在检验结构效度、组合信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与共同方法偏差之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层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规范的实证检验。最后,本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归纳出研究的理论贡献,提炼出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对东道国制度压力的策略,并在汇报研究局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道国制度压力分为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三种类型,对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强制压力对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对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则产生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强制压力显着负向影响企业社会绩效,规范压力显着正向促进企业社会绩效,模仿压力显着正向促进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2)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在不同类型的东道国制度压力与企业绩效中承担了不同性质的中介作用,但人力资源自主权在东道国强制压力对企业社会绩效的负向影响关系中并未起到中介作用。(3)企业高层管理者领导风格在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与企业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其中,威权型领导会削弱企业人力资源本地化对其社会绩效、财务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削弱企业人力资源自主权对其社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服务型领导会增强企业人力资源本地化对其社会绩效、财务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增强企业人力资源自主权对其社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实现了以下研究进展:(1)突显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性,从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两方面解释了海外经营企业应对东道国制度压力的过程;(2)探索出东道国制度压力影响企业绩效的复杂机理,即东道国制度压力不仅能直接影响企业绩效,还能通过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领导风格会增强或削弱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3)揭示出新兴经济体顺向OFDI情境下东道国制度压力与海外经营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混合性发现。(4)有效弥补了现有关于中国企业对越南直接投资研究中实证不足的缺陷。

裴倩文[4](2020)在《企业国际化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TCL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争相抓住机遇,加速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市场份额,进行国际化经营是中国企业的优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行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只有通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够更加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到国际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加速企业的经营发展。我国许多大型企业竞相响应国家政策,并通过施行国际化战略大大提高了其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结果不尽人意甚至惨败收场。我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喜忧参半的局面,使得关于国际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成为一大重点课题。出于对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关系的探究,本文选取了一家老牌家电企业TCL作为研究对象,对TCL集团国际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案例与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文章在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最后概括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理论研究,阐述了国际化和技术创新的定义,以及国际化影响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包括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以及竞争效应,从这三大效应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企业国际化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企业国际化对技术创新的可能产生正面效应,也可能是负面效应。第三章,TCL集团国际化对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首先介绍当前TCL集团的公司概况与国际化历程,然后分析TCL集团国际化的动因,紧接着是从三大效应出发分析TCL国际化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后分析TCL国际化给集团自身带来的创新效应。通过对其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企业开展国际化发展时应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国际化培养,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第四章,TCL集团国际化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首先,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经验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TCL集团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呈现出正线性关系,验证了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的阶段中,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创新投入也得以提升;(2)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与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对创新产出有促进作用;(3)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成长性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呈现负相关性,且与另一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相比之下,其显着性明显较高,表明企业存在高负债率时,随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变大,导致技术创新水平的下降。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企业的国际化对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建立服务机构;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避免盲目国际化,同时还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引入与培养、国际化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

姚威,胡顺顺,牛丰[5](2019)在《“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参与现状》文中提出本文从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内涵以及企业参与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出发,认为"一带一路"重点建设企业的工程科技人文交流主要通过自发组织中外员工互派、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实施公益活动等方式实现。但是,仍然存在未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工程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多主体平台间未形成有效互动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建立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双边及多边混合交流机制、整合多主体间的平台资源并加强中国工程标准对外宣传、完善内部工程标准体系等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提供借鉴。

张信骁[6](2018)在《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文中认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在全球贸易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的经贸关系愈来愈紧密。科技的飞速发展提高了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效率,各国企业逐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从联想早期成功并购IBM的PC业务发展成为PC市场的龙头企业,到当今华为拥有1996.35亿元的海外资产,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发展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战略问题,均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本文根据作者在专业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实践经历,以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选择为例,从五个方面研究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和战略选择。第一部分,首先阐释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结构安排,并总结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介绍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主要从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原因、战略选择方式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效果三个角度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详细阐述,从四个角度剖析: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现状、优劣势以及问题。第四部分介绍新希望集团在国内外经营发展的具体过程与情况,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利用SWOT矩阵分析组合战略并提出相应对策,总结其国际化历程中的战略选择特点。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与建议。本文主要运用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结构模型分析新希望集团经营环境,进而分析新希望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新希望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较早,对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进行详细分析可以为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马震[7](2018)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际税收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推动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的增加,税收征管、双重征税以及税收争议等制约了双边经济往来。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国际税收协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减税趋势下的国际所得税利益分配协调、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增值税征管协调以及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BEPS),都需要积极协调"一带一路"区域的税收政策。

胡曙虹[8](2018)在《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及价值链的快速分解,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和重组,世界进入以创新资源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时代。利用世界各地创新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创新国际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全球跨国R&D投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球面临国际对外投资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国不仅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东道国,也日渐转型为活跃的海外R&D投资母国。作为R&D全球化的后发者,中国企业在R&D国际化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的区位,谋划并组织其空间布局以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命题。本文从中国企业R&D国际化这一新兴现象出发,总体研究目标是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企业R&D全球化相关理论基础和发展动态、及全面分析目前中国企业R&D国际化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区位选择及空间组织模式等问题。全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如下:(1)企业R&D国际化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回顾并梳理了传统国际投资理论、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开放式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及新兴国家企业R&D国际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脉络及企业R&D国际化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认为相比于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R&D国际化行为,已有相关理论对解释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及空间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2)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及特征。中国企业R&D国际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发达国家相比晚了近20年,R&D投资规模较小。R&D投资方式包括新建海外R&D机构、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建立全球R&D联盟。从新建海外R&D机构及PCT专利申请量2个指标来看,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同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最多、增速最快。从行业类别来看,实施R&D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及专业性服务业。从海外R&D机构的研发类型来看,最初在海外设立R&D机构的部分中国企业采取了研发导向型先行的战略,逐步发展成研发导向型为主,研究导向型和开发导向型并重的研发模式。(3)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以新建海外R&D机构的数量为例分析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从东道国角度看,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中国企业在全球102个国家设立了海外R&D机构,但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等技术先进、研发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从企业来源地角度看,实施R&D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空间分布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北及向内陆扩散的趋势,表现出高度不均衡的空间特征,其地理分布格局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基本吻合。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不同行业企业R&D投资东道国和来源地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4)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根据零断尾负二项回归分析的结果,认为仅从东道国角度来看,东道国的创新能力、R&D资源数量、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制度保障等R&D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以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数量、地理距离等代表的两国经济往来密切程度的关联要素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地,将中国企业海外R&D机构分为研究导向型、开发导向型和研发导向型3类,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微观层面、企业来源地中观层面及东道国宏观层面3个不同尺度的因素,采用多项Logit回归方法对不同研发类型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年龄、性质、行业类别等自身属性对企业海外R&D机构所从事的具体R&D活动类型有不同的影响;母公司创新能力越强会更有利于企业海外R&D机构从事以新技术或新知识获取为主的研究导向型R&D活动;企业来源地经济外向度越高,设立研发导向型海外R&D机构的可能性也越大;东道国不同因素对吸引不同研发类型的海外R&D机构进行投资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最后,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归纳为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政策利用型和市场关联型3类,其中前两类的R&D投资流向主要为“上行流”,市场关联型的R&D投资流向主要为“混合流”。(5)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选取中国企业R&D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3家企业——华为、海尔集团、长安汽车作为案例,采用国内外销售额这一指标测度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认为其市场定位分别为全球市场、多国市场和母国市场。采用企业R&D经费投入、国内及PCT专利申请量为测度指标,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对比,将3家企业的技术水平分别定位为全球领先者,国内领先者和后发追随者。从R&D国际化的战略动机来看,华为海外R&D机构的功能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技术转移;海尔集团海外R&D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东道国技术及资源优势进行技术开发以服务于东道国或区域市场;长安汽车设立海外R&D机构主要是获取东道国在汽车研发领域不同的技术优势,并汇聚到总部为国内市场服务。基于对案例企业市场、技术水平定位及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的分析,本文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归纳为多中心协同型、多区域分散型和多模块聚合型3类。(6)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以大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具体案例研究,从中国企业自身的市场和技术水平定位出发,综合考虑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和战略动机,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市场(M)、技术水平(T)和战略动机(S)的适用于解释并指导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及空间组织模式的“MTS”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认为不具有或者仅具有部分所有权优势的中国企业实施R&D国际化的前提是要明确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同时结合企业R&D国际化的战略动机进行空间布局。对比已有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MTS”分析框架更为具体且针对性地解释了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及空间组织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传承、深化并发展了已有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在海外从事R&D活动的现状及特征、空间格局、区位选择、空间组织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现阶段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相关规律,提出了适用于解释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模式的“MTS”分析框架。进一步深化了已有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提供相关理论指导。研究结论以期为更多正在彷徨的、即将“走出去”或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相关经验借鉴,并有助于推动中国相关科技政策改革、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王福全[9](2017)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因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结构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存在着极大的冲突与矛盾。作为工业经济支撑的石油工业,如何以生态文明为统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一条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之路,是人类改善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最佳选择。本文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创新管理、科技创新和生态文化创新等多个角度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通过具体个案,详细地剖析我国石油工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实施管理流程优化方案的具体做法,对石油工业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为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通过对生态文明视阈下石油工业发展绿色环保经济、低碳循环经济和科技创新经济所进行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再结合具体的个案进行分析,得出石油工业企业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才是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采取实证调研的方法,利用一些相关的数据统计对影响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详细界定与评价。通过宏观分析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及特征进行的详细研究,再结合石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以此界定我国石油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最终建立起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指导和微观管理实践结合的科学管理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战略指导与微观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我国石油工业系统及其所处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方面来论述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选择有代表性的个例进行生态化管理流程优化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分析,剖析石油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从个性到共性的方法认识论,确定得出石油工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本文根据当前世界油气发展的整体评价及趋势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对石油工业今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参考基础。

杜萌[10](2016)在《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元国际化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从“贸易”向“投资”转变,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也顺势调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新的驱动引擎支撑。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下的重要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历史演进的比较分析视角,探究货币国际化驱动的一般性规律,剖析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同一经济发展阶段条件下中日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探索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路径。论文从现实背景出发,在论述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等问题后,从贸易结算、国际收支、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日元国际化经验四个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关于国际收支、资本账户开放及货币国际化的理论虽然也涉及到资本输出或资本项目逆差来推动一国货币的输出,但是并未细化到当前在中国发展中更为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层面,而且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和机制分析尚有欠缺,也未有文献通过货币国际化历史演进的国际比较研究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以上不足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和重点。论文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货币国际化历史演进规律和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模型构建和规范分析挖掘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长期过程,货币国际化的历史演进脱离不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客观规律,同时,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国家发展各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到对外直接投资层面,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形成本币输出的有效渠道,在货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满足国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又能为本币回流创造条件,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作用于贸易、国际分工等不同方面从而影响货币国际化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以日元为例,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日元国际化的演进比较并进行实证检验,目的在于为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提供历史证据,也能印证机制分析的相关结论。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日元国际化演进比较来看,日元国际化从萌发、推进到扩张、衰退及调整,不论从时间节点的转换,还是各阶段表现出的特征都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演进过程紧密衔接。而实证分析也能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日元国际化的促进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为日元的国际使用创造了输出渠道,也给日元的使用创造了市场和空间,使日元能在激烈的国际货币使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且持续更好的发挥国际货币的各项职能。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不仅在理论层面是有效的,通过历史数据的检验也是可行的。在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部分首先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借鉴日元国际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通过中日货币国际化的比较分析,挖掘出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现实路径。从比较分析和检验结果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同样的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从微观企业的国际化运营与宏观层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调节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差异,因此,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前瞻性分析也十分必要。前瞻性分析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出发,辅之以实证分析,预测了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人民币输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新的驱动力,而且还能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宏观布局,加速人民币离岸市场合理发展,并且化解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遇到的“特里芬难题”。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人民币国际化演进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在经济发展处于一定阶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需求,是水到渠成,而非刻意为之。论文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策略,分别是利用亚投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促进人民币对外投资、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人民币的使用以及运用体制机制变革和法律体系完善带动人民币对外投资便利化。论文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为: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方面:论文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站在历史演进视角,分析货币国际化的历史演进规律和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并从理论模型与规范分析两个方面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传导机制。这不仅丰富了货币国际化驱动因素的理论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研究是在综合国际货币历史演进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研究还具备较高的理论普适性,可以为不同种类货币的国际化问题提供理论参考。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一般影响后,通过对日元和人民币的比较分析,分析两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共同特征,挖掘出两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币国际化演进的共同规律,充分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机制与路径。这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研究,拓宽了人民币国际化理论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为持续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三,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前瞻性分析: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分析,将“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现实层面的战略问题扎根到理论研究层面,丰富了“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研究,也为政策研究找到了理论性质的证明。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本文通过对同一经济发展阶段条件下中日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路径方式进行比较,挖掘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新样本,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经验,从现实层面把握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通过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并具体分析这一影响的现实路径,厘清了对外直接投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机制,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所能解决的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隐患,找到了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切入点,对全面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价值。第三,本文站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角度上,剖析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在未来产生的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前瞻性分析,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对策,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提供了合理化建议,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独特的分析视角——历史演进规律下的国际比较: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内外部因素相差很大,但是国家间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很小,国家间相同发展阶段的整体经济表现也极为相近。因此,本文从历史演进规律下的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研究某一发展阶段不同国家进行货币国际化时的相似路径和手段,剖析特定历史阶段下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为研究货币国际化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和视角;第二,历史动态演进规律下全面的作用机制分析:本文利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货币国际化的演进规律分析基础上,本文全面描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现实路径,是对现有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及路径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第三、创新严谨的实证分析:本文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是具有开创性的,目前尚未有文献对二者的关系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而且,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思路也是创新严谨的。同时,本文通过实证方法估计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中长期影响也具有独创性。本文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一方面补充了已有研究缺乏实证检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探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路径提供了充分的实证证据支撑。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统计数据不足带来的局限:论文的实证研究中采用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公开统计资料中人民币贸易结算等方面的数据尚未具体到国别层面,因此,在实证分析中无法运用面板数据的相关方法更加具体的分析国别层面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时间较短的限制也对问题的预测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对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提出思路和框架性建议,由于数据和资料的不充分,以及推进时间较短的限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合理路径的结论和建议只能停留在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思路和前瞻性的分析,无法更加具体的涵盖企业跨国经营中有效扩大人民币使用的具体方式和针对不同国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同路径。随着数据资料的完善和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以上问题将在未来的进一步研究中不断完善与深入。

二、跨国经营中的新动向——跨国战略联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经营中的新动向——跨国战略联盟(论文提纲范文)

(1)反制美国“长臂管辖”之道——基于法国重塑经济主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对“长臂管辖”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解释
三 法国遭受“长臂管辖”打压的历史教训
    (一)企业损失巨大
    (二)银行业沦为“次级制裁”的“重灾区”
    (三)“工业之花”被巧取豪夺
四 反制“长臂管辖”与重塑经济主权
    (一)“长臂管辖”挑战经济主权
    (二)反制“长臂管辖”的思路——重塑经济主权
五 欧盟层面的反制思路
    (一)完善欧盟法律架构
    (二)力促欧元国际化,筹建独立结算体系
    (三)推进一体化建设,重塑多边主义
六 国家层面的反制措施
    (一)完善反腐败法案
        第一,建立国家反腐败局(Agence fran?aise anticorruption, AFA)。
        第二,提高企业合规要求。
        第三,建立公共利益司法公约(Convention Judiciaire d’Intérêt Public, CJIP)。
    (二)司法实践——以空客腐败案为例
    (三)模仿实践——以数据保护与反垄断为例
    (四)税收实践——以数字服务税为例
七 结语

(2)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跨国企业经营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对外直接投资、跨国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2.2 跨国企业经营策略的整体分析框架
    2.3 所有权优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4 母国/东道国的区位优势
    2.5 经营策略的差异化选择及主要动机
第三章 跨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3.1 国际石油行业概况及特征
    3.2 影响跨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
    3.3 主要跨国石油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选择与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代表性跨国石油企业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比较
    4.2 投资区位的主要选择、影响机制与绩效评价
    4.3 进入模式的主要选择、影响机制与绩效评价
    4.4 合作模式的主要选择、影响机制与绩效评价
    4.5 扩张策略的主要选择、影响机制与绩效评价
    4.6 理论假设的提出与模型的构建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2 数据收集
    5.3 数据分析与模型的修正
    5.4 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政策启示与建议
    6.1 中国跨国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分析
    6.2 中国跨国石油企业主要经营策略分析
    6.3 中国跨国石油企业海外绩效比较
    6.4 中国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的改进建议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东道国制度压力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人力资源本地化与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关键概念内涵与界定
        1.3.1 东道国制度压力
        1.3.2 人力资源本地化
        1.3.3 人力资源自主权
        1.3.4 领导风格
        1.3.5 企业绩效
    1.4 研究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2.1.2 资源基础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
    2.2 企业国际化的制度压力相关研究
        2.2.1 文献筛选与基本情况列表
        2.2.2 国际商务领域中引入制度理论的过程
        2.2.3 制度压力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2.2.4 企业国际化的制度压力相关研究述评
    2.3 本地化相关研究
        2.3.1 本地化的分类与测量
        2.3.2 本地化的前因研究
        2.3.3 本地化的后果研究
        2.3.4 本地化相关研究述评
    2.4 自主权相关研究
        2.4.1 自主权研究的发展脉络
        2.4.2 自主权的前因研究
        2.4.3 自主权的后果研究
        2.4.4 自主权相关研究述评
    2.5 领导风格相关研究
        2.5.1 威权型领导相关研究
        2.5.2 威权型领导相关研究述评
        2.5.3 服务型领导相关研究
        2.5.4 服务型领导相关研究述评
    2.6 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相关研究
        2.6.1 中越双边关系研究
        2.6.2 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状况研究
        2.6.3 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相关研究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投资环境与外资企业在越直接投资现状研究
    3.1 越南概况
        3.1.1 越南发展简史
        3.1.2 自然地理与资源状况
        3.1.3 行政区划
        3.1.4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状况
    3.2 越南投资环境发展现状
        3.2.1 越南宏观经济现状
        3.2.2 越南贸易现状
        3.2.3 越南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情况
        3.2.4 越南投资相关法律现状
        3.2.5 越南吸引外资的优劣势分析
    3.3 外资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现状
        3.3.1 外资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概况与发展历程
        3.3.2 外资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结构分析
    3.4 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现状
        3.4.1 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概况与发展历程
        3.4.2 中国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结构分析
        3.4.3 中国企业对越南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道国制度压力对在越中国企业影响机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案例探索的理论预设
    4.3 案例设计方法论
        4.3.1 案例选择
        4.3.2 数据搜集
        4.3.3 数据分析
    4.4 案例企业简介
        4.4.1 D公司
        4.4.2 J公司
        4.4.3 L工业园
        4.4.4 W所
    4.5 案例内数据分析
        4.5.1 东道国制度压力
        4.5.2 人力资源本地化
        4.5.3 人力资源自主权
        4.5.4 企业绩效
    4.6 案例间数据分析
        4.6.1 概念与维度编码
        4.6.2 案例间信息评估
        4.6.3 初始假设命题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道国制度压力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5.1 理论模型的提出
    5.2 研究假设
        5.2.1 东道国制度压力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5.2.2 东道国制度压力与人力资源本地化关系假设
        5.2.3 东道国制度压力与人力资源自主权关系假设
        5.2.4 人力资源本地化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5.2.5 人力资源自主权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
        5.2.6 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的双中介作用的相应假设
        5.2.7 领导风格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5.2.8 假设汇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研问卷设计与小样本预调研
    6.1 问卷设计方法
        6.1.1 问卷设计原则
        6.1.2 问卷设计过程
    6.2 各变量的初始测量量表
        6.2.1 制度压力的测量量表
        6.2.2 人力资源本地化的测量量表
        6.2.3 人力资源自主权的测量量表
        6.2.4 企业绩效的测量量表
        6.2.5 领导风格的测量量表
        6.2.6 控制变量的测量
    6.3 小样本预调研
        6.3.1 小样本抽样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小样本检验方法
        6.3.3 小样本检验结果
        6.3.4 初始测量量表修正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道国制度压力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7.1 样本数据搜集
        7.1.1 样本对象选择
        7.1.2 数据搜集与筛选过程
    7.2 企业层面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量表质量与变量结构分析
        7.3.1 分析方法介绍
        7.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7.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7.4 东道国制度压力、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及企业绩效影响关系研究
        7.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7.4.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7.4.3 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7.4.4 结果讨论
    7.5 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效应分析
        7.5.1 中介变量的内涵
        7.5.2 中介效应的检验操作
        7.5.3 人力资源本地化、人力资源自主权在东道国制度压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7.5.4 结果讨论
    7.6 领导风格的调节效应分析
        7.6.1 调节变量的内涵
        7.6.2 调节效应的检验操作
        7.6.3 威权型领导的调节作用
        7.6.4 服务型领导的调节作用
        7.6.5 结果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东道国制度压力各维度的不同影响机制
        8.1.2 人力资源本地化和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作用
        8.1.3 领导风格的调节作用
    8.2 理论贡献
    8.3 管理与实践对策
        8.3.1 政府合理布局中国企业对越南的直接投资
        8.3.2 企业“入乡随俗”并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社会责任
        8.3.3 有效整合东道国社会网络资源
    8.4 研究局限
    8.5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2 :在越中国企业制度压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企业国际化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TCL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际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文献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国际化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2.1 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国际化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2.2 国际化影响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2.2.1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2.2.2 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2.2.3 竞争效应
3.TCL集团国际化对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
    3.1 TCL集团企业概况与国际化历程
        3.1.1 企业概况
        3.1.2 国际化历程
    3.2 TCL集团国际化动因分析
        3.2.1 国家政策推进
        3.2.2 市场驱动
        3.2.3 资源驱动
        3.2.4 产业转型升级
    3.3 国际化对TCL集团技术创新的影响
        3.3.1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TCL集团技术创新的影响
        3.3.2 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对TCL集团技术创新的影响
        3.3.3 竞争效应对TCL集团技术创新的影响
    3.4 TCL集团国际化带来的创新效应
        3.4.1 产品创新
        3.4.2 技术创新
        3.4.3 营销创新
4.TCL集团国际化程度对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4.1.1 模型构建
        4.1.2 变量设置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国际化程度影响创新投入实证分析
        4.2.2 国际化程度影响创新产出实证分析
    4.3 实证研究小结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国家层面
        5.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5)“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参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
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意义
    (一)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工程科技人文交流
    (三)企业参与工程科技人文交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要求
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现状
    (一)自发组织中外员工互派,促进人员交流
    (二)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增进文化互通
    (三)实施公益活动,塑造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主动学习当地宗教文化、法律法规和商务规则,打破思想屏障
五、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未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工程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机制
    (二)多主体平台间未形成有效互动
    (三)企业推广中国工程标准乏力
六、“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改进对策
    (一)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双边及多边混合交流机制
    (二)整合多主体间的平台资源
    (三)加强中国工程标准对外宣传,完善工程标准内部体系

(6)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部分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介绍
        2.1.1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定义
        2.1.2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类型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3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3.1.1 国际化初始阶段(1978---1992)
        3.1.2 国际化的贸易推动发展阶段(1993---2004)
        3.1.3 国际化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2005---2014)
        3.1.4 国际化的产业升级调整阶段(2015---至今)
    3.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评述
        3.2.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
        3.2.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3.3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优劣势分析
        3.3.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优势
        3.3.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劣势
    3.4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 国际化战略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3.4.2 国际化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3.4.3 创新能力不足
第4部分 案例研究:新希望集团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4.1 新希望集团的发展历程
        4.1.1 新希望集团的发展阶段评述
        4.1.2 新希望集团的国际化历程
    4.2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经营环境与运营分析
        4.2.1 新希望集团的经营环境分析
        4.2.2 新希望集团的运营结构分析
        4.2.3 新希望集团的内部资源结构
    4.3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新希望集团的SWOT矩阵
    4.4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选择及其特点
        4.4.1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选择分析
        4.4.2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选择特点
第5部分 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际税收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一带一路”的国际税收协调现状
    1. 多边的税务协定和税务协调较少
    2. 区域双边税务协定的占比较高, 但不适应新形势发展
    3. 税收协调内容主要是航空运输和海运收入税收
三、基于进化稳定策略模型的国际税收协调策略
四、“一带一路”区域税收协调的动因
    1. 减税趋势下的国际所得税利益分配协调
    2.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加快税制协调
    3.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税收协调
五、“一带一路”国际税收协调的路径
    1. 参与制订国际税收规则, 促进建立区域税收协调机构
    2. 积极签订税收协定, 完善税收协定的内容
    3. 完善政府各部门间的合作机制
    4. 研究设立专职的“走出去”企业管理和服务机构

(8)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1.1.2 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
        1.1.3 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企业R&D及国际化
        2.1.2 企业R&D区位选择及其空间组织模式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经典的跨国投资理论辨析
        2.2.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的兴起
        2.2.3 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2.2.4 开放式创新及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的启示
        2.2.5 新兴国家企业R&D国际化理论的创新探索
        2.2.6 已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2.3 企业R&D国际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企业R&D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2.3.2 企业R&D国际化的主要动机
        2.3.3 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
        2.3.4 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2.3.5 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及特征
    3.1 R&D投资规模
    3.2 R&D投资的主要方式
        3.2.1 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
        3.2.2 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之一
        3.2.3 建立R&D战略联盟以获取全球创新资源
    3.3 专利申请国际化
        3.3.1 总数跻身世界第一阵营,增速全球最快
        3.3.2 申请数量不断攀升,集中于中兴和华为
    3.4 行业分布特征
    3.5 企业性质差异
    3.6 R&D活动的类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4.1 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分散和集聚并存的特征
        4.1.1 已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研发体系
        4.1.2 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R&D投资较少
        4.1.3 美、日、德是海外R&D投资的主阵地
        4.1.4 新兴研发经济体及邻国成为R&D投资的热点区域
    4.2 不同行业企业海外R&D机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4.2.1 农/林/牧/渔业海外R&D投资以对东南亚的技术出口为主
        4.2.2 制造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德、日等工业强国
        4.2.3 新能源产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及欧洲国家
        4.2.4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和日本
    4.3 R&D投资主体国内来源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显着
        4.3.1 由沿海向内陆扩张,东部地区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4.3.2 地理分布格局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基本吻合
        4.3.3 不同行业投资主体来源地的空间差异性显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5.1 基于东道国视角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理论及研究假设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3 模型选择与构建
        5.1.4 零断尾负二项回归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研发类型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理论及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选择与构建
        5.2.4 多项Logit回归结果与分析
    5.3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5.3.1 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
        5.3.2 市场关联型
        5.3.3 政策利用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1 研究方法及案例概况
        6.1.1 跨案例研究与社会网络分析
        6.1.2 案例选择及其代表性分析
        6.1.3 数据来源及收集方法
    6.2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2.1 华为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2.2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2.3 核心-边缘的研发合作网络及多中心协同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3 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3.1 海尔集团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3.2 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3.3 多区域分散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4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4.1 长安汽车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4.2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4.3 多模块聚合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5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6.5.1 “MTS”分析框架的提出
        6.5.2 “MTS”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中国企业R&D国际化起步晚、规模小、发展迅速
        7.1.2 呈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
        7.1.3 以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市场关联型及政策利用型为主
        7.1.4 市场、技术水平定位及战略动机决定空间组织模式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描绘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特征
        7.2.2 提炼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7.2.3 归纳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7.2.4 构建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位
    1.1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
        1.1.1 可持续发展观念
        1.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1.1.3 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1.4 生态文明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1.2 生态文明与石油工业发展关系分析
        1.2.1 生态文明与能源需求增长相互影响因素
        1.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定和影响因素
        1.2.3 能源安全下的国内生产消费与需求发展分析
    1.3 生态文明建设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1.3.1 其他跨国能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第2章 产业生态化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
    2.1 我国油气能源资源的配置情况分布
        2.1.1 我国油气能源资源格局分布
        2.1.2 我国油气资源地区的能源流动分析
    2.2 发展油气能源资源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2.2.1 油气能源生产过程的资源节约战略
        2.2.2 能源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与经济增长
        2.2.3 经济可持续下的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
    2.3 我国石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3.2 协整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3.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正相关的可行性
        2.3.4 总收入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研究分析
        2.3.5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解决方案
    2.4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2.4.1 石油工业生态文明的解决方案
        2.4.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所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3章 石油工业科技生态化战略研究定位
    3.1 生态科技创新的理论分析
        3.1.1 生态科技创新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3.1.2 生态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3.1.3 生态科技创新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
    3.2 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与石油工业协调发展
        3.2.1 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与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3.2.2 生态科技创新人工因素对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2.3 生态科技创新是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3 生态科技创新促进石油工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3.3.1 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石油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
        3.3.2 石油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
第4章 生态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4.1 石油公司的管理生态化的战略实施背景
        4.1.1 石油公司管理流程优化再造的背景
        4.1.2 加强经营管理形成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
    4.2 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涵与优点
        4.2.1 管理流程优化再造的基本内涵
        4.2.2 管理流程优化再造的优点
    4.3 石油公司管理流程优化的做法
        4.3.1 成立各级管理流程优化再造委员会
        4.3.2 分析再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4.3.3 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4.3.4 优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和规范优势
        4.3.5 加强优化管理流程制度的执行
    4.4 单体石油公司生态优化管理所产生的成效
        4.4.1 管理生态化使企业工作效率得到了快速提高
        4.4.2 管理生态化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4.3 管理生态化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4.4.4 积累了经验,使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得到巩固提高
    4.5 管理生态化的内部管控运营模式
        4.5.1 海外石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应用背景和法律要求
        4.5.2 内部控制管理是深化公司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
        4.5.3 公司快速业务发展要求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4.6 海外石油公司优化管控制内涵与特点
        4.6.1 内部优化管控的内涵
        4.6.2 内部优化管控的特点
        4.6.3 明确职责权责,建立内部优化控制组织体系
        4.6.4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内部优化控制环境
        4.6.5 优化风险评估流程,提升风险应对管理水平
        4.6.6 优化信息系统控制措施,降低信息安全管理风险
        4.6.7 建立完善改进优化内部管控体系
    4.7 海外石油公司的内部优化管控成效
        4.7.1 优化内部管控确保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5章 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发展战略定位
    5.1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相关问题分析
        5.1.1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的内涵与定位
        5.1.2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历史定位
    5.2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5.2.1 企业文化: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经济基础的文化生态
        5.2.2 外来文化:国外石油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文化生态
        5.2.3 海外文化: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后的文化生态
    5.3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主要问题分析
        5.3.1 行业文化的特色文化仍需要提升
        5.3.2 文化塑造在促进品牌竞争力上仍显不足
        5.3.3 我国石油海外文化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
        5.3.4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工作体系不够健全
    5.4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未来发展战略
        5.4.1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国际战略定位
        5.4.2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企业文化定位
        5.4.3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社会责任定位
        5.4.4 我国石油工业文化生态化品牌战略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元国际化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历史演进规律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以日元为例
    第一节 日元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参照
    第二节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日元国际化的演进比较
    第三节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日元国际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路径
    第三节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检验
    第四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前瞻性分析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预测:基于VAR模型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跨国经营中的新动向——跨国战略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制美国“长臂管辖”之道——基于法国重塑经济主权的视角[J]. 杨成玉. 欧洲研究, 2020(03)
  • [2]跨国石油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与评价[D]. 张丹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东道国制度压力对在越中国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人力资源本地化与人力资源自主权的中介作用[D]. 周丹妮.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企业国际化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TCL集团为例[D]. 裴倩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一带一路”工程科技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参与现状[J]. 姚威,胡顺顺,牛丰. 中国工程科学, 2019(04)
  • [6]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新希望集团为例[D]. 张信骁. 山东大学, 2018(02)
  • [7]“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际税收协调研究[J]. 马震. 经济体制改革, 2018(06)
  • [8]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D]. 胡曙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9]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D]. 王福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10]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元国际化的比较分析[D]. 杜萌.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跨国经营新趋势——跨国战略联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