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俄罗斯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俄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梦莹[1](2020)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文中认为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于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传播,既是俄罗斯传统中国形象的延续,同时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本论文以佩列文、索罗金、克鲁萨诺夫等八位作家笔下涉及中国形象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基础,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将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归纳为三种类型: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分别具有哲理性、独立性、实验性等特点。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源于18世纪俄国人构建的“哲人之邦”形象。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以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墨家经典”,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和道家学说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经典的理解更深刻,引用更准确,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库切尔斯卡娅塑造的“墨家经典”是主人公精神迷茫期的“避风港”,其目的在于借“异国情调”消解当代俄罗斯人文化身份迷失的焦虑。佩列文在借鉴中国“梦境典故”时,常掺杂着对道家学说的思考。他将中国哲学思想消融于主体意识之中,并提升到美学高度,使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诗意和神秘主义特性。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是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尤为突出的一类中国形象。在当代俄罗斯作家眼中,中国不再是考量西方问题的参照物,而是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立性的世界大国。中国的成功引起他们注意,于是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流行起“中俄联姻”的主题,其根源可追溯至19世纪“欧亚主义者”对中国的畅想。克鲁萨诺夫笔下的“中俄混血沙皇”、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就属这种类型。而这类形象的产生,与近年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影响力的扩大紧密相关,是俄罗斯作家对当代中国认知的一种呈现和理解。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源于19世纪“黄祸论”对俄罗斯人的影响。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且表现出鲜明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多连科笔下“滑稽可笑”的中国道士,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21世纪的中国)等形象中。克利莫夫斯卡娅的中国书写,在于借中国劳工形象审视苏联社会,影射肃反运动给人民留下的恐惧与创伤。多连科笔下的“滑稽”道士,在于借中国道教讽刺普京,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紧密相连。索罗金笔下的中国书写,则体现出当代俄罗斯人在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时,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和“羡嫉心理”。

郑超华[2](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赵玉栋[3](2018)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简称俄共)在1990年6月宣布成立,成立之后的俄共在当时俄罗斯国内所有政党之中是规模最为庞大、组织最为严密、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社会主义政党,它积极活跃在俄罗斯政治舞台上,并对俄罗斯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如今的俄共在历经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与俄罗斯动乱等冲击之后,在严峻而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挑战俄罗斯当局政权,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所有这些也使得俄共对俄罗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俄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又陷入了低潮期,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普京执政俄罗斯之后,俄共对政权的影响大大减弱。新世纪以来,俄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更加恶劣、形势更加严峻,面对种种困境,俄共积极调整策略、探索理论,但最终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再加上各种来自党内外制约的因素,导致俄共的发展举步维艰。作为社会主义政党的俄共在资本主义政党控制俄罗斯的大环境下能否重新走向辉煌、能否在俄罗斯实现社会主义是人们关注的俄罗斯国内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俄共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脉络,梳理和分析了俄共建立、被禁、崛起、兴盛、势衰的发展历程,探析了影响俄共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未来俄共走出困境继续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四个阶段介绍了俄共20年来曲折的发展历程,包括初创被禁时期,恢复发展时期,发展兴盛时期,发展受挫时期。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析了俄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俄共自身的问题和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内因是俄共自身发展出现了问题,包括理论探索中的缺陷,实践工作中的失误;外因是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包括俄共面临的对手发生了变化,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的国内现状,历经劫难的民众情绪,中右翼势力的联合挤压,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三章是本文的落脚点,提出俄共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继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调整纲领和斗争策略;二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党的工作做好,三要处理好与国内其他左翼政党、与其他国家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徐龙超[4](2015)在《战后德国和解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际关系语境下,“和解”指的是因为创伤性的历史记忆而陷入长期的不信任、恐惧与憎恨怪圈的两个国家,创造性地实现敌对与友善的转换,继而恢复和平关系的过程。保证和平、揭露真相、伸张正义与妥善处置过去是通往和解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和解文化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外交模式,和解外交已经成为一国追求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这一点,二战之后联邦德国的外交实践为世界各国树立了典范。战后德国的和解外交是在极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的。两极格局的结构性压力,德国对于繁荣、安全和威望的利益诉求,加之阿登纳和勃兰特等德国政治精英们强烈的道义和正义感,驱使德国打破了对军事强权道路的盲目崇拜而毅然选择在民主、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一方面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并积极向战争受害国实施赔偿,另一方面以“多边主义”为总原则,巧妙地将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嵌入到各种一体化的设计之中,从而为德国重返欧洲大家庭的怀抱创造了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经过战后近七十年的不懈努力,德国最终化解了同法国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和不信任,消除了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世仇夙怨,并且与以色列建立了永久正常关系。在德国同上述三国的和解进程中,有四个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助推作用:双方对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的合理平衡;政治领袖间结成的深厚友谊;有效化解分歧的政府间协商机制;以及致力于帮助民众树立正确史观的民间和平机构。这些因素的“联合效应”最终促成了德国与其历史宿敌间的真正和解。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欧洲自冷战结束以来较为均衡的地缘经济格局,正在完成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角色转变的德国,瞬间成为一些深陷危机泥潭国家的“围攻”对象,如何处理好同法国的利益关系将成为检验德国对欧政策的“试金石”;与此同时,德美之间因伊拉克战争而导致的分歧还未完全愈合,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又使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几乎跌入冰点,德国能否同这两个域外大国重新建立互信将直接关乎德国外交支柱的稳定。总之,对于怀揣着“大国梦”的德国而言,大国和解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这也是对所有德国人智慧与勇气的终极考验。

李泊祎[5](2014)在《冷战后美俄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革对世界现代外交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结束初期,美俄关系曾历经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随着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的进程、介入独联体地区事务,美俄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两国在诸多的国际事务与地区事务上逐渐出现了分歧与博弈。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战略诉求使得其无法平等地对待俄罗斯,其理想主义包裹下的援俄行动并不能掩饰其立足于长远角度,“遏制”和弱化俄罗斯的深层动机。鉴于扞卫自身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考虑,俄罗斯开展了一系列的“反遏制”斗争。虽然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在一些层面上存在着问题与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论文通过对冷战后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动机及举措和俄罗斯的“反遏制”目标及策略选择的整体把握,着重以俄罗斯的反制措施为主轴,审慎地对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近期的乌克兰地区的热点问题来探讨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影响。近年来美国积极介入东南亚事务,特别是明确表示介入南中国海问题,这与长久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的“遏制”行径异曲同工,本论文有意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而对中国的对美外交战略起到一定的预警和借鉴作用。

程淑佳[6](2011)在《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策略》文中认为当前,保证原油供给安全是石油进口国面临的重大任务与课题。对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研究能够准确把握原油的流动方向、规模、组织及其作用方式呈现出的空间特征,明确现存贸易格局的缺陷,以利于石油贸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为贸易格局的优化与调控指明方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复杂网络理论与地理学中的区域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综合国际贸易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地缘政治与经济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贸易节点、贸易联系、贸易强度及三者的区位分布为基本研究对象,勾勒出世界及中国原油贸易格局及演进规律;探索了世界原油贸易格局的演进机制及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的基本动因;并通过与其他原油进口大国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原油贸易空间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策略。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撑。该部分从石油资源产需、石油贸易、石油运输、石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石油安全及石油安全战略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构建了包含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地缘政治与经济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在内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章,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分析。依据世界原油贸易数据,以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地理学的区域及空间分析方法,勾勒出了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比较了节点、出度、入度及权重的区域差异;利用结构熵分析了网络的均质性;且最终对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进行了网络模拟。研究表明随时间的推移,世界原油贸易的空间格局中的节点增幅不大,而度与权重值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即世界原油贸易范围及效应在逐渐加大;通过对节点、出度、入度及权重值的区域比较揭示出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中的地域职能差异;结构熵与权重熵均表明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具有非均质特征;模块分析与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模拟则显示世界原油贸易格局具有模块性特征。第三章,探索了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组合、生产、消费、贸易通道、外交与地缘政治等在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与演进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经典地理事实的梳理,阐明了资源禀赋、生产、消费等在世界原油贸易中的时空效应;分析了资源禀赋等发挥作用受哪些因素影响;并指出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导机制会发生交替。第四章,首先利用复杂网络方法表征了中国的原油进口格局;分析了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并在中国与主要原油进口国贸易空间格局差异计量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原油进口贸易格局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入度与权重的增加伴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均衡扩张,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地域逐渐由以中东、亚太为中心,转变成以中东和非洲为中心;且进口大国空间格局比较发现相近的地理位置与相似的石油贸易运输区位条件是原油进口大国贸易地域结构相似的前提,各进口大国倾向于选择近域或通道条件较好的国家与区域为贸易伙伴。而中国原油贸易的多元化导致了过高的均质化与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经济性下降;且源地多元化并没有达到有效解决进口风险的目的。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的目标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进口原油空间结构的外在优化与内在优化策略。外在优化以分散风险为目标,同时兼顾经济性;内在优化主要考虑原油进口的抗冲击能力。其策略包括发挥石油外交作用;加大海洋运力建设,建立通道保护机制;增强石油企业竞争力,实现生产与合作方式的多元化;有效利用市场化手段规避贸易风险;加快中国原油储备体系建设;调整经济与能源消费结构等。研究表明多元化不应以均质化为目标,要依据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环境选择适合的区域贸易合作伙伴,才能更好的落实多元化进口策略,切实解决可能面临的石油供给危机。

刘颖[7](2011)在《普京外交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初,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并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外交战略,造就了俄罗斯如今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实现了新的民族复兴。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是在国际国内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形成的,它不仅对俄罗斯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即便是普京卸任后的今天,其外交战略仍然指引着俄罗斯的外交发展方向。因此,普京的外交战略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掌握和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史学及国际关系学相关理论,阐述普京外交战略的内容、战略成因、及其对后普京时代俄罗斯外交决策的影响。试图通过对普京外交战略的研究,揭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真实意图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普京外交战略的内涵。这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对普京外交战略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二是对普京外交战略在特定区域和国家的具体实践进行描述;其三是对普京外交战略的特点进行总结。第二部分,论述普京外交战略的成因,分别从俄罗斯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俄罗斯的地缘传统及普京个人因素等角度入手,全面分析影响普京外交战略形成的各类因素。第三部分,分析普京外交战略的影响,分别从普京外交战略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对俄罗斯本国外交决策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评价,并通过对后普京时代俄罗斯外交战略的分析,寻求梅德韦杰夫对普京外交战略的继承和创新之处。

娜达莎[8](2010)在《中俄纺织服装业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纺织服装业及其所涉及到的许多行业,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将在鞭策下探索发展寻求进步。中国是纺织服装业大国,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旺盛的制造业与制造能力上,而且,历史上中国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视程度一直不亚于其他国家,中国还具备独有的生产方式与合作形式,因此,中国服装行业引来了世界各个国家的投资。近年来,随着中外贸易往来日渐增多,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实力也日益凸显,更多的服装品牌在中国设厂,甚至把创意设计中心开设在此。在从时装业行业的国家中,俄罗斯当然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与中国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无法简单形容。中俄服装贸易也是如此,这些年来的长足发展建立在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之上,并由于科技发展深入其中获得了价值与精神上的提升。本文就中俄两国经济文化历史,制造业发展渊源与俄罗斯在华服装贸易投资策略研究,分析出多元的合作模式与开放的政策鼓励给了中俄服装投资于贸易合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尤其中国加入WTO之后,更是在贸易合作交流上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讨论历史上俄罗斯与中国在经济、政治、贸易往来的机缘与发展,进一步探讨中俄纺织服装行业的合作形式,并提出问题加以分析。中俄的贸易往来基于历史渊源与社会文明进步还有科技的发展,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将生产战线拉长,并将国际品牌战略建立在中国,这是合作的机缘,更是中国与合作的盟友反思自我价值以追求更长远发展的绝佳平台。

李连庆[9](2009)在《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全面深化和大力发展中俄经贸合作,中俄两国应建立自由贸易区,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俄两国的正确选择不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而是协商实现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携手应对危机,共同走出困境。本文全面分析了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优势条件和主要障碍,对世界上主要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与效应进行了总结和评析,提出并论证了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框架和实现路径,提出了推进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思路及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中俄更应进行自由贸易安排的基本观点和理由。

冯玉军,蒋莉,李东[10](2008)在《权力交接与俄罗斯未来走向》文中提出20072008年岁末年初,俄罗斯相继迎来杜马和总统选举,这是普京执政八年来俄重要的权力交接,将决定俄未来国家走向。普京致力于确保政权交接后治国方针的连续性,以最终实现强国战略:政治上,在确立普京"民族领袖"地位、延续强权总统体制的同时,确立"政权党"独占鳌头的政党体制并精心进行人事布局,打造忠诚团队,形成"梅普配"的权力运作模式;经济上,在强化国家对战略行业的掌控,以能源和高科技为支柱形成竞争力、提升创新力以带动经济复兴的同时,确定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为下任总统做好"账本";在对外政策上,普京为"一个无须害怕或讨好西方就能生存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俄摆脱了对西方财政依赖,彻底改变了受制于人状态,并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国际战略观。未来四年,俄罗斯将仍在"普京计划"的框架下继续实施强国战略,但前进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一些风险。

二、俄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二、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俄罗斯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起与流变
    第一节 古代罗斯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概念的产生:从“希诺瓦”到“契丹”
        二、栋宇峥嵘·物产丰富·勤劳聪慧
    第二节 沙俄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贤明的皇帝·品德高尚的智者·勤劳聪明的百姓
        二、“僵化落后的国家”·“停滞保守的民族”
    第三节 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骁勇善战·渴望和平·勤劳淳朴
        二、发展迅速·文化底蕴丰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
    第一节 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中国文化与“墨家经典”
        一、《莫佳阿姨》中的中国文化空间构建
        二、《莫佳阿姨》中的墨家经典与“兼爱”思想
    第二节 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与道家学说
        一、《苏联太守传》中的“南柯梦”典故及其故事形态构建
        二、《夏伯阳与虚空》中的“庄周梦蝶”典故及其象征含义
        三、《变形者圣书》中隐含的道家思想与“神变”主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
    第一节 克鲁萨诺夫笔下的“混血沙皇”与中国文化传统
        一、《天使咬伤》中的人物形象体系划分
        二、《天使咬伤》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其误读
    第二节 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与中国儒家文化
        一、《欧亚交响曲》中的“欧亚帝国”形象构建
        二、《欧亚交响曲》中的中国儒家文化符号
    第三节 佩列文与索罗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书写
        一、佩列文笔下“天”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二、索罗金笔下汉语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
    第一节 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
        一、《中国蓝烟》中“危险”的中国劳工形象
        二、《中国蓝烟》中的中国空间构建
    第二节 多连科笔下“滑稽狡诈”的中国道士
        一、《2008年》中具有讽刺意味的道教符号
        二、《2008年》中“滑稽可笑”的道士形象
    第三节 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
        一、《尤》中的负面中国饮食文化隐喻
        二、《特辖军的一天》中停滞保守的“俄罗斯的长城”意象
        三、《糖制的克里姆林宫》中令人焦虑的“中国商品”形象
        四、《暴风雪》中冷酷无情的中国“拯救者”形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基础研究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限度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使命的内涵
        二、使命的特征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使命的功能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初创被禁时期(1990—1993)
    第二节 恢复发展时期(1993—1995)
    第三节 发展兴盛时期(1995—2002)
    第四节 发展受挫时期(2002至今)
第二章 影响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的问题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深受内外环境制约
第三章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调整理论纲领和斗争策略
    第二节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党的工作做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战后德国和解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 研究方法
    五、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局限
第一章 和解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和解的意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 和解的价值要素
        二、 通向和解之路
        三、 构建和解文化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和解:一种理论分析
        一、 非和解——现实主义的视角
        二、 浅和解——新自由主义的视角
        三、 深和解——建构主义的视角
    第三节 战后德国外交实践的基本特征:和解外交
        一、 基于和平理念的“多边外交”
        二、 敢于直面真相的“反思外交”
        三、 渴望重塑正义的“赔偿外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战后德国和解政策的缘起
    第一节 体系层次——“冷战”的结构性推力
        一、 “两极”格局的催化作用
        二、 美国的助推作用
    第二节 国家层次——“国家利益”的驱动效应
        一、 战后德国的利益需求
        二、 战后法国的利益需求
    第三节 个人层次——政治领袖的人格魅力
        一、 康拉德·阿登纳:虔诚的“现实主义者”
        二、 维利·勃兰特:坚定的“历史扞卫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法和解:从历史宿敌到坚实盟友
    第一节 历史意识:破除“魔鬼的圆箍”
        一、 捐弃仇怨:反思与宽恕
        二、 化敌为友的“政治承诺”
    第二节 政治领袖:亲密无间的“和平主义者”
    第三节 《爱丽舍条约》与德法合作的制度化
        一、 1963-1988:艰难起步
        二、 1988-2003:进展显着
        三、 2003-2005:牢不可破
        四、 2005-2009:求同存异
    第四节 民间组织的辅助效应
        一、 代表性民间组织
        二、 民间组织的目标、运行方式与效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波和解: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
    第一节 历史意识:记忆·责任·未来
        一、 宗教激励:开启关系正常化之门
        二、 PCS“索赔风波”
        三、 “反驱逐中心”之争
    第二节 政治领袖:“意识形态偏见”的摈弃者
    第三节 “1970 条约”后的德波关系发展历程.
        一、 1970-1989:停滞不前
        二、 1989-2000:“黄金十年”
        三、 2000-2007:危机四伏
        四、 2007-2009:融冰回暖
    第四节 民间组织在德波和解中的作用
        一、 代表性民间组织
        二、 民间组织的目标、运行方式与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以和解:从血海深仇到“特殊关系”
    第一节 历史意识:消除“大屠杀”阴影
        一、 “三月照会”和阿登纳演说
        二、 《卢森堡条约》与德以关系的改善
        三、 “反犹主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政治领袖:“特殊关系”的守护者
    第三节 建交后的德以关系发展历程
        一、 1965-1989:政冷经热
        二、 1990-2004:深耕合作
        三、 2005:“不惑”之思
        四、 2006-2009:迈向未来
    第四节 民间组织在德以和解中的作用
        一、 德国境内的民间组织
        二、 以色列境内的民间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势下的德国和解外交:挑战与责任
    第一节 世界变局中的德国角色转换
        一、 “崛起”的烦恼
        二、 “大德国梦”
    第二节 风云新途——大国和解之路
        一、 德国与欧盟:同舟共济
        二、 德国与美国:分道扬镳?
        三、 德国与俄罗斯:“亦敌亦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三、 网络资源
致谢
附件

(5)冷战后美俄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一、 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动机与举措
    (一) 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动机
    (二) 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战略举措
二、 俄罗斯"反遏制”战略的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 “反遏制”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俄罗斯“反遏制”的策略选择
三、 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综合评析
    (一) 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特点
    (二) 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得失分析
    (三) 对美俄关系的前瞻性评估
四、 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的影响
    (二) 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对中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动态与理论支撑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石油资源产需
        二、石油贸易
        三、石油运输
        四、石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五、石油安全及石油安全战略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三、空间结构理论
        四、地缘政治与经济理论
        五、复杂网络理论
第二章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分析
    第一节 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网络描述
        一、贸易节点识别
        二、出度、入度与贸易联系
        三、权重与贸易联系强度
        四、贸易空间结构的均质性
    第二节 世界原油贸易地域职能划分
        一、数据来源说明与尺度选择
        二、世界石油资源禀赋1分析
        三、国际原油贸易地域职能倾向
    第三节 世界原油贸易联系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出度与入度
        三、全球原油贸易空间结构贸易量与贸易联系的强度演进
    第四节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形态与分异
        一、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
        二、结构熵与贸易联系的均质性
        三、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模块性
    第五节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发展趋势
        一、世界原油资源的采储比分析
        二、世界石油需求的相关预测
        三、世界原油贸易地域结构变化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演进机制
    第一节 资源禀赋的决定机制
        一、石油资源禀赋的作用机理
        二、资源禀赋的贸易空间效应
        三、影响资源禀赋空间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 生产的推进机制
        一、生产的作用机理
        二、生产的贸易空间效应
        三、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消费的拉动机制
        一、消费的作用机理
        二、消费的贸易空间效应
        三、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运输通道的推动机制
        一、空间成本与运输方式的作用机理
        二、海运与管道格局
        三、运输格局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地缘环境与外交影响机制—以俄罗斯为例
        一、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
        二、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地缘环境
        三、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外交与地缘考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评价
    第一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
        一、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的入度
        二、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的权重的演进
        三、空间格局均质化程度演变
    第二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原油的供需矛盾
        二、“多元化“与“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三、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影响
        四、贸易区位
        五、能源外交的推进
    第三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趋势
        一、中国的原油需求
        二、国内外的原油供应
        三、进口节点
        四、地域结构变化
    第四节 中国与主要进口国原油贸易格局差异
        一、入度差异
        二、贸易联系强度差异
        三、空间格局均质化程度差异
    第五节 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原油进口格局的风险性依旧
        二、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性下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及其策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进口原油空间格局优化目标与原则
        一、中国进口原油空间格局优化目标—石油安全
        二、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第二节 进口原油空间结构的外在优化
        一、继续坚持多元化战略,兼顾经济性
        二、坚持进口原油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切实解决通道安全
    第三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结构的内在优化
        一、增强石油外交
        二、加大海洋运力建设,建立通道保护机制
        三、生产与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四、利用市场化手段规避贸易风险
        五、加快中国原油储备体系建设
        六、调整经济与能源消费结构
        七、其他相关建议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普京外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普京的外交战略
    一、普京外交战略的整体发展脉络
        (一) 普京第一任期的外交战略
        (二) 普京第二任期的外交战略
    二、普京外交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 协调俄美关系
        (二) 加强与欧洲合作
        (三) 巩固独联体后院
        (四) 拓展在亚太的存在与影响
    三、普京外交战略的特点
        (一) 务实性
        (二) 平衡性
    注释
第二章 普京外交战略成因
    一、"一超多强"的国际局势
        (一) "单极霸权"政策使俄罗斯陷入困境
        (二) "多极化"趋势给俄罗斯带来机遇
    二、危机重重的国内形势
        (一) 政治局面混乱
        (二) 经济状况堪忧
        (三) 民族矛盾尖锐
    三、俄罗斯地缘传统因素
    四、普京个人因素
    注释
第三章 普京外交战略评价
    一、对俄罗斯国内发展的影响
    二、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对后普京时代俄罗斯外交决策的影响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俄纺织服装业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俄罗斯经济发展及现状
    2.1 苏联经济
    2.2 俄罗斯市场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几个阶段
    2.3 俄罗斯经济转型总体评价
    2.4 俄罗斯经济转型面临的难题
    2.5 俄罗斯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三章 中俄经济发展及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3.1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3.2 中俄的市场经济模式
        3.2.1 经济转型方式及理论背景
        3.2.2 中俄市场经济模式选择的历史背景
        3.2.3 中俄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3.3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3.3.1 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
        3.3.2 促成中俄接近的内外因素
        3.3.3 两国关系史留下的遗产
        3.3.4 中俄关系发展展望
    3.4 中俄经贸关系
        3.4.1 中俄贸易的发展历史
        3.4.2 俄中经贸关系现状
第四章 中俄纺织服装业概况
    4.1 俄罗斯纺织服装业发展历史
        4.1.1 轻工业的兴起
        4.1.2 前革命时期
        4.1.3 苏联时期
        4.1.4 后苏联时期
    4.2 俄罗斯纺织工业的现状
        4.2.1 纺织服装业现状
        4.2.2 行业的主要问题
        4.2.3 俄罗斯的纺织服装业
        4.2.4 俄罗斯的服装市场现状
    4.3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
        4.3.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4.3.2 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
        4.3.3 2008年中国纺织业发展概况
        4.3.4 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第五章 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
    5.1 外商投资形式
    5.2 国际直接投资
    5.3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外贸收益的影响效应分析
        5.3.1 数量效应:增加中国外贸总额
        5.3.2 结构效应:促进贸易结构优化
    5.4 外商投资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贡献
    5.5 中国纺织服装业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
    5.6 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利用外资现状
第六章 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1 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提升两国经济合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障碍
    6.3 对于俄罗斯在华服装行业的投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战后涌现的新贸易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第三节 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与优势条件研究
    第一节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分析
        一、对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解决中俄贸易结构失衡的战略选择
        三、是扩大中俄贸易规模、放大中俄贸易效应的重要形式
        四、是俄罗斯远东发展战略与中国东北振兴战略实行对接的客观要求
        五、是全面推进中俄能源、科技、劳务和产业合作的迫切需要
        六、中国与欧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开拓俄罗斯市场
        七、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实现中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
        八、俄罗斯与西方在安全与政治上渐行渐远,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九、梅普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应尽快与务实的普京政府实现有效对接和全面合作
    第二节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双边的地缘优势
        二、贸易互补优势
        三、经贸合作优势
        四、互信度日益加深
        五、俄罗斯积极推进“入世”
    第三节 制约因素
        一、中俄贸易没有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
        二、贸易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误解与偏见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五、贸易与投资基础服务薄弱
    第四节 综合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上各种自由贸易区的模式比较分析
    第一节 欧盟的自由贸易模式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
    第三节 东盟10+1 自由贸易模式
    第四节 双边自由贸易模式:日本—新加坡
    第五节 自由贸易港模式:香港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对自由贸易模式的理解
    第二节 现实基础
        一、中俄经历了30 多年经贸磨合期
        二、建立互市贸易区
        三、建立一区跨两国的商贸区
        四、中国在俄设立工业园区
        五、设立俄罗斯经济特区
    第三节 目标定位
        一、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实现双边贸易大体平衡
        二、带动双边相互投资增长,促进贸易发展
        三、带动产业及经济技术合作
        四、推动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五、实现中俄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六、稳定、巩固、更加密切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济贸易关系与战略关系更加适应
    第四节 模式框架
        一、商品贸易方面
        二、关税方面
        三、交通运输方面
        四、人员往来方面
        五、服务贸易方面
        六、货币结算方面
        七、相互投资方面
        八、互建保税区方面
    第五节 模式转换
        一、建立地区性自由贸易区(从批准之日起大体用5 年时间)
        二、建立国家级的初级自由贸易区(大体用5 年时间)
        三、建立国家级的高级自由贸易区(大体用5 年时间)
        四、在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大体用10 年时间)
    第六节 机制设计
        一、法律机制
        二、实施机制
        三、监督机制
        四、协调机制
        五、预警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主要障碍及加速推进战略
    第一节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主要障碍
        一、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
        二、俄罗斯对自由贸易心存“三大疑虑”
        三、经贸政策与措施的瓶颈
    第二节 应对金融危机:中俄更需要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一、金融危机使中俄都面临严峻挑战
        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是中俄合作应对危机的战略选择
        三、中俄应共同努力,协调应对危机的贸易与投资政策
    第三节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加速推进战略
        一、确立中俄双赢的基本原则
        二、消除俄罗斯的“三大疑虑”
        三、强化和刺激俄政府和学界对自由贸易的兴趣
        四、加速中俄交通网络和物流通道建设
        五、前期应达成中俄贸易与投资特殊政策安排协议
        六、尽快解决诸如灰色清关、非贸易壁垒和人员往来受限等问题
        七、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向自由贸易的目标前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俄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魏梦莹. 黑龙江大学, 2020(01)
  • [2]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展问题探析[D]. 赵玉栋. 聊城大学, 2018(09)
  • [4]战后德国和解政策研究[D]. 徐龙超. 外交学院, 2015(11)
  • [5]冷战后美俄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及其影响[D]. 李泊祎.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3)
  • [6]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策略[D]. 程淑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普京外交战略研究[D]. 刘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8)
  • [8]中俄纺织服装业经济合作研究[D]. 娜达莎. 天津大学, 2010(02)
  • [9]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研究[D]. 李连庆.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10]权力交接与俄罗斯未来走向[J]. 冯玉军,蒋莉,李东.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8(02)

标签:;  ;  ;  ;  ;  

俄罗斯政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