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思想路线,加强团队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端正思想路线,加强团队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一、端正思想路线 加强班组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0)在《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生产是煤矿安全管理中不变的主题,然而各类事故却严重威胁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表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若能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加以干预与控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然而,在煤矿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作为矿工习得不安全行为的主要途径,其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在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使得初始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发展成群体性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群体安全意识的下降,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鉴于一线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的制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对提升组织安全,保障组织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效仿和跟随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合理地运用和借鉴安全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机理、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选择偏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的研究内容与结论:(1)通过文献查阅和研读,结合安全管理领域的不安全行为概念、行为金融领域的羊群行为概念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从众行为概念对矿工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从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在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并验证了不安全羊群行为的二维结构,即规范顺从和信息认同。(2)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挖掘不安全羊群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进而依据开发的量表收集研究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不安全羊群行为在工作年限、收入、年龄以及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而在职位层级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负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而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以及工作要求会通过感知收益的中介作用而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和群体不安全氛围通过感知损失显着负向作用于不安全羊群行为,而恢复水平和组织监管通过感知损失显着正向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3)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演化博弈分析。由于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感知损失)在内、外部因素与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是影响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关键且直接因素,因此,借助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分析行为效用感知对不安全羊群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把握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内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得出在不同行为效用感知(感知收益和感知损失)水平的作用下,煤矿一线员工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进一步,通过构建管理者与员工间的非对称博弈,从员工群体外部视角分析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路径及演化稳定策略,以及相应的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每种演化稳定策略进行数值仿真模拟。(4)考虑到行为效用感知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内、外部因素嵌入到行为效用感知中,通过建立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系统,分别对比了各个因素取最优和最劣值时,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并通过比较得出:在单因素中,对个人特质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内部因素(个人特质、恢复水平和工作素养)和外部因素(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和组织监管)分别取最优和最劣值时的对比中得出,对外部因素的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更佳;最后,当个人特质、任务与人际关系、群体不安全氛围、工作要求处于低水平,且恢复水平、工作素养和组织监管处于高水平的情况下,整个系统中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水平最低,所取得的干预效果最好。(5)基于实证研究、演化博弈研究以及仿真研究所得结论,分别从行为驱动、演化规律以及干预效果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和对策,为遏制煤矿企业中的不安全羊群行为和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图共计68幅,表共计103张,参考文献共计326篇。

成家磊[2](2019)在《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及干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行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在不断提高,同时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也愈加严峻。已有研究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成为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氛围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广泛认同,但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无法通过精准干预实现事故预防。因此探索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并构建相应的干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文献梳理,识别了组织氛围(项目级安全氛围、班组级安全氛围、班组级安全教育)、安全能力和安全态度等因素,并构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267份有效数据,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表明:项目级安全氛围和班组安全教育分别通过安全态度和安全能力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班组级安全氛围在项目级安全氛围与班组安全教育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安全能力对安全态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次,针对发生机理模型中的影响因素,梳理相应的干预措施,按照发生机理模型中的假设逻辑构建干预模型。再次展开了问卷调查,得到236份有效数据,通过信度、效度检验后,导入AMOS中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干预措施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因素本身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项目级安全氛围干预和班组级安全教育干预分别对安全态度和安全能力具有显着影响;班组级安全氛围干预在项目级安全氛围干预与班组级安全教育干预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安全能力干预对安全态度干预具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本文构建的干预理论,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治理措施。根据两次理论探索的结果,进一步凝练出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个体”的关系理论以及“组合—联合”的干预治理策略,为建筑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唐玲玲[3](2020)在《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及干预效应对比》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安全事故严重影响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相关部门已采取积极措施来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未能有效改善安全形势。研究表明,造成建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目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基于个体和组织视角,而较少研究群体视角下的行为传播。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建筑安全形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群体视角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传播规律,寻找针对性的治理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首先,通过施工现场调研访谈,总结建筑工人的行为特点,设计问卷并开展现场调研,进而运用SPSS软件对主要影响因素与干预策略的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其次,构建传播路径假设模型,利用AMOS软件对假设路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拟合修正得到最终的传播路径模型与干预策略模型;然后,利用MATLAB软件,构建传播路径与干预策略的传染病仿真模型,分析比较各参数变化对传播的影响程度,并针对得出的传播规律在各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最后,从建筑工人的群体外部、群体内部、群体传播路径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传播路径模型表明,非正式群体要素会对正式群体要素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动机,最后影响安全行为的选择;干预机理模型表明,安全氛围营造、安全惩罚施行和安全培训开展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促进群体沟通的有效性,引导积极的群体感染力,从而增强安全行为的选择;而在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过程中,有效传染率α、治愈率β和直接免疫率γ的变化影响着传播过程,三种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率,提高治愈率,增强免疫率,且在同等条件下安全惩罚是最直接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从群体视角分析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路径模型及干预机理模型,通过动态仿真分析总结传播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对建筑安全管理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姚明亮[4](2020)在《敌对心理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及干预措施》文中指出建筑行业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的不乐观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有研究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内在敌对心理特征导致的结果。敌对心理会对建筑工人产生消极影响,而安全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这种不良影响。但敌对心理对建筑工人产生何种消极影响及何种安全干预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显着的干预效应尚不明确。因此研究敌对心理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并建立相应的干预策略对预防不安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探究敌对心理及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做了以下5方面的研究:①通过文献梳理及施工现场实地考察制定出研究所需调研问卷并通过现场访谈获取研究数据,采用SPSS和AMOS软件处理数据;②通过机理假设构建敌对心理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模型,探究敌对心理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③沿袭敌对心理的假设模型,依据假设建立管理、人因、技术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效应,探究何种安全干预效益最大;④利用关联规则从微观层面探究管理、人因安全干预与不安全行为的致因链,分析出最为有效的干预措施;⑤提出了预防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可有效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绩效,减少不安全行为及降低事故率。经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6点主要结论:①敌对心理对不良安全动机与安全态度均产生正向影响;②不良安全动机与安全态度对项目级与班组级安全氛围的下降起着中介作用,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③三类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敌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均具有显着的削弱作用,其中人因安全干预与技术安全干预的影响较大;④三类安全干预对不安全行为的中介变量的正向影响多于负向影响,人因安全干预对不安全行为的削弱最为显着;⑤人因安全干预与不安全行为的置信度更高,对不安全行为的抑制效应更为显着;⑥管理安全干预和人因安全干预对由于赌气、情绪不稳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均不能产生很好的抑制作用。研究成果揭示了敌对心理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从敌对心理减少视角提出了预防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为建筑行业建筑工人安全行为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苏笑悦[5](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刘海蒙[6](2020)在《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的当下,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营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简称ZY石化)为分析对象,深入探究该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找出该公司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利于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该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探索该公司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该公司如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将会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介绍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其经营形势;第四部分主要介绍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现状,及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第五部分,有的放矢,对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及ZY石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即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现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建立了班组经济核算机制等。同时,针对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隐患治理推进缓慢、绩效考核不严谨、成本分析不细致等问题,提出了管理体系、隐患治理、绩效考核和成本管控等四方面优化的具体措施,也为其他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给予了参考,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朱霞[7](2018)在《班组支持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质量成为建筑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序是形成建筑工程的基础,从工序层面研究探讨提升质量的路径是从根本上提升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班组作为项目现场劳务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建筑工程工序的直接实施者,班组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从班组角度出发,对班组与建筑工程工序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班组支持与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之间的影响模型。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班组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建筑工人的行为特点。然后,在界定研究范围后,对质量理论、组织支持论、质量心理学、计划行为理论等进行学习和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班组支持、建筑工人质量行为、建筑工人质量态度和建筑工人质量效能感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深入挖掘了班组支持对于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影响机理,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假设构建了概念模型。接着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编制了相关潜变量测量量表,并形成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最后,对测量量表的信度及效度进行检验,并利用结构方程对班组支持与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之间的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建筑工人质量行为对工序质量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2)班组支持对建筑工人的质量行为具有直接地正向影响,并通过影响建筑工人质量态度和质量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3)建筑工人质量态度和质量效能感对其质量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通过研究结论可知,加强班组管理,提升班组支持水平既能直接改善建筑工人的质量行为,还能通过改善建筑工人的质量态度和质量效能感间接地提升建筑工人的质量行为水平,最终提升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

刘玉坤[8](2011)在《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煤炭企业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及满足员工对安全的渴望,把班组安全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按照系统化思想、人本化思想、全面化思想塑造一个安全的、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制度环境,最终达到煤炭企业的本质安全化目标。将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理论应用于煤炭企业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为真正地达到煤炭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本文根据系统化思想、人本化思想、全面化思想的原则,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安全自主管理、班组“细胞”理论等现在比较成熟的班组管理理论进行分析,构建了煤矿班组自主安全管理的框架,为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和系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中,在内控体系的研究中,建立了以个人管理、岗位管理和班组管理三个层次的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的内部环境控制体系,在外控体系的研究中,建立了以人控,物控和环境控制为构成部分的外部环境控制体系。并通过YC煤矿的实例,对煤矿班组自主安全管理的实际运用进行了论述。该研究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覃政力[9](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工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素来非常重视青年工作,“始终把发挥青年作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共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制定相应的策略,争取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以实现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突击”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共第一次以执政党身份领导我国青年工作的肇始时期。广州市是当时青年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在中共的领导下,广州探索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奠定了广州今后青年工作的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的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和工商青年的工作。第一章主要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学校团组织的重建过程、策略以及中共开展青年学生工作具体的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第二章以广州市企业团的重建为主要线索,探索广州市企业团重建的方式及其过程;以广州市企业团具体工作的开展为线索,总结广州市对青年工人的教育与使用的历史经验;以民主改革中的青年工作个案,探索中共动员青工参与某项具体工作的基本方法以及工作成效。第三章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的工商青年工作为观察点,讨论中共发现、培养和利用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方法,探索中共培养与利用青年积极分子推动工作的一般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的青年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第一,重视青年群体的组织化,并将其视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在组织化过程中青年团是中共组织青年的一个重要依托。第二,在组织的运作下,广大青年被组织动员起来团结在中共的周围。第三,成熟的动员机制是中共推动青年工作的重要“武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工作取得成功重要因素。这种机制包括积极分子运作模式和竞争动员、会议动员、利用典型人物动员等。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工作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新时代的青年工作需要完善共青团等组织的组织建设;二是新时代的青年工作需要深入基层满足青年的成长需求;三是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四是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重视党领导和动员青年工作的方式的改善。

韩学敏[10](2019)在《钢铁行业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构建 ——以某民营钢铁公司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编制《基层领导胜任力问卷》,构建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方法在文献资料查阅和文献分析基础上,采用战略文化演绎法、工作职能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调查法和专家校验法进行项目收集。采用SPSS24.0对290份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构建胜任力初始模型,使用Amos23对474份问卷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立所构建的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结果1编制了《基层领导胜任力问卷》,由22个项目构成,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9,表明胜任力问卷信度很好;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数值为989.65(df=199),p<0.001,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2构建了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由5个因素,22个项目构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25%,使用Amos2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指标的拟合指数较好。x2/df值为4.97,GFI、NFI、TLI、CFI的值均在0-1之间,且各指标数据均大于0.80,拟合效果可接受;RMR、SRMR、RMSEA的值也在0-1之间。五因子模型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4.25%,拟合指数在可接受水平,因此可以判定五因子模型得到了验证。结论通过研究编制了为企业提供参考的《基层领导胜任力问卷》,包括22个项目,最终构建了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系统协调管理能力、领导意识能力、个性特征和自我管理与提升能力五个因子构成。图:4幅;表:21个;参:69篇。

二、端正思想路线 加强班组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正思想路线 加强班组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关系
    2.2 不安全羊群行为概念的界定
    2.3 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
    2.4 文献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模型的建立
    3.1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3.2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因素的界定
    3.3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所需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量表开发的流程与原则
    4.2 初始题项的提取与修正
    4.3 预调研与初始量表检验
    4.4 正式施测与样本情况
    4.5 正式量表的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不安全羊群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5.2 不安全羊群行为各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3 不安全羊群行为与其各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4 行为效用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行为效用感知的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6.1 演化博弈理论
    6.2 演化博弈分析的适用性评价
    6.3 员工群体内部演化博弈分析
    6.4 管理者与员工演化博弈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研究
    7.1 建模的理论与方法
    7.2 Netlogo平台仿真的原理与优势
    7.3 仿真系统的构建
    7.4 不安全羊群行为选择仿真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不安全羊群行为干预的对策建议
    8.1 基于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建议
    8.2 基于演化博弈的管理者的干预建议
    8.3 基于仿真研究的干预措施选择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及干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业发展形势
        1.1.2 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
        1.1.3 建筑业安全事故原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
        1.2.2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关系
        1.2.3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框架
第2章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理论综述
    2.1 不安全行为概述
    2.2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2.3 组织氛围和安全氛围
    2.4 安全能力和安全态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模型
    3.1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假设模型
        3.1.1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识别
        3.1.2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假设
    3.2 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3.2.1 问卷设计与调研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3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3.3.1 初始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3.3.2 修正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3.4 模型的效应分析与讨论
        3.4.1 修正模型的效应分析
        3.4.2 模型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机理模型
    4.1 不安全行为干预机理假设模型
        4.1.1 不安全行为干预因子识别
        4.1.2 不安全行为干预机理假设模型
    4.2 干预调研的数据收集与数据
        4.2.1 问卷设计与调研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4.3 不安全行为干预机理的模型拟合与检验
        4.3.1 初始模型拟合结果
        4.3.2 修正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4.4 发生机理与干预机理对比分析与干预讨论
        4.4.1 发生机理与干预机理对比分析
        4.4.2 干预机理模型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治理措施
    5.1 不安全行为治理目标与策略
    5.2 培育和强化项目级安全氛围
    5.3 培育和强化班组级安全氛围
    5.4 提升安全教育培训效果
    5.5 提高个体安全能力
    5.6 端正个体安全态度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基层从业人员个体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问卷调查
附录 B 建筑业基层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干预措施调查问卷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及干预效应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从众行为的研究
        1.2.2 不安全行为的研究
        1.2.3 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研究
        1.2.4 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1.2.5 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路径研究
        1.2.6 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机制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群体的概念
    2.2 群体动力理论
    2.3 传播动力理论
        2.3.1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定义
        2.3.2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传播的现象
        2.3.3 行为传播对行为安全的作用
    2.4 行为科学理论
        2.4.1 群体行为理论
        2.4.2 个体行为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3.1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特征分析
        3.1.1 建筑工人的群体特征
        3.1.2 建筑工人的群体活动特性
    3.2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3.2.1 非正式群体影响因素分析
        3.2.2 正式群体影响因素分析
        3.2.3 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3.3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
        3.3.1 安全氛围营造
        3.3.2 安全惩罚
        3.3.3 安全教育培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路径及干预机制
    4.1 结构方程模型
    4.2 传播路径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4.2.1 问卷设计过程
        4.2.2 问卷测量内容
        4.2.3 调研及数据获取
        4.2.4 问卷信度检验
        4.2.5 问卷效度检验
    4.3 传播路径模型构建与结果讨论
        4.3.1 传播路径的理论假设及概念模型
        4.3.2 传播路径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改进
        4.3.3 模型分析
        4.3.4 模型结果讨论
    4.4 干预机制模型构建与结果讨论
        4.4.1 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机制模型
        4.4.2 不同干预措施的干预效应
        4.4.3 干预模型结果分析
        4.4.4 干预效应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及干预仿真
    5.1 常见的传染病模型介绍
    5.2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特征
    5.3 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演化模型
        5.3.1 传播过程分析
        5.3.2 可行性分析
    5.4 传播路径仿真分析
        5.4.1 传播路径仿真模型构建
        5.4.2 参数分析
    5.5 干预机制仿真分析
        5.5.1 干预机制仿真模型构建
        5.5.2 干预机制仿真分析
        5.5.3 参数分析
        5.5.4 干预效应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群体视角下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治理策略
    6.1 群体内部安全治理
        6.1.1 促进群体沟通
        6.1.2 增强群体感染力
        6.1.3 完善群体安全规范
        6.1.4 合理利用群体压力
        6.1.5 树立个体安全意识
        6.1.6 端正个体安全动机
    6.2 群体外部安全治理
        6.2.1 营造安全氛围
        6.2.2 落实奖处制度
        6.2.3 开展安全培训
    6.3 传播路径安全治理
        6.3.1 降低传染率
        6.3.2 提高治愈率
        6.3.3 增强免疫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实地访谈提纲
附录 B 建筑业基层从业人员群体与个体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4)敌对心理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及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1.2.2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1.2.3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
    1.3 研究目标、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理论基础
    2.1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2.2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
    2.3 行为干预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敌对心理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识别及测量
        3.1.1 不安全行为的测量指标
        3.1.2 安全心理的测量指标
        3.1.3 安全动机的测量指标
        3.1.4 安全态度的测量指标
        3.1.5 安全氛围的测量指标
    3.2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假设
    3.3 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调研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3.5 路径分析与讨论
        3.5.1 路径分析
        3.5.2 模型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敌对心理倾向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
    4.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安全干预的机理假设
        4.1.1 安全干预的界定及测量指标
        4.1.1.1 管理安全干预的界定及测量指标
        4.1.1.2 人因安全干预的界定及测量指标
        4.1.1.3 技术安全干预的界定及测量指标
        4.1.2 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机理假设
    4.2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2.1 干预试验及调研过程
        4.2.2 安全干预的信效度检验
    4.3 三类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机理的拟合与检验
        4.3.1 管理安全干预的机理模型
        4.3.2 人因安全干预的机理模型
        4.3.3 技术安全干预的机理模型
    4.4 三类安全干预机理模型的结果分析
        4.4.1 三类安全干预对不安全行为的路径系数对比
        4.4.2 三类安全干预对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
        4.4.3 三类安全干预的干预效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干预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致因分析
    5.1 关联规则的定义及特性
        5.1.1 关联规则的定义
        5.1.2 关联规则的特性及Apriori算法
    5.2 安全干预对不安全行为的致因挖掘
        5.2.1 最大频繁项集的确定
        5.2.2 数据挖掘结果
    5.3 安全干预与不安全行为的置信度矩阵及致因链
        5.3.1 置信度矩阵
        5.3.2 致因链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治理措施
    6.1 不安全行为治理的总体目标
    6.2 基于管理安全干预的不安全行为预防措施
        6.2.1 系统且全面的安全生产作业竞赛
        6.2.2 典型安全事故的系统学习
        6.2.3 制定详细周密的安全生产计划
        6.2.4 促进建筑工人之间的安全交流
    6.3 基于人因安全干预的不安全行为预防措施
        6.3.1 培养建筑工人的工作责任感及自我认同感
        6.3.2 在建筑工人中形成安全标兵的榜样作用
        6.3.3 及时缓解建筑工人的生理负担
        6.3.4 充分发挥亲朋好友的劝诫作用
        6.3.5 班组长及时的关心和问候
    6.4 情绪舒缓和赌气缓解的治理措施
        6.4.1 及时开展建筑工人心理疏导
        6.4.2 培养建筑工人的安全事故敬畏心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工人心理健康与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调查问卷
附录 B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干预措施调查问卷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1 论文发表
    2 科研活动

(5)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2.1.2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戴明PDCA循环理论
        2.2.2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2.2.3 6S管理理论
3 ZY石化的企业概况及经营形势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机构
        3.1.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1.4 人力资源状况
    3.2 ZY石化经营形势分析
        3.2.1 发展优势分析
        3.2.2 发展劣势分析
        3.2.3 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3.2.4 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4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精细化管理发展现状
        4.1.1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出
        4.1.2 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推进
        4.1.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2 ZY石化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4.2.2 隐患治理推进缓慢
        4.2.3 绩效考核不够严谨
        4.2.4 成本分析不够细致
5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5.1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方案
        5.1.1 管理体系的优化
        5.1.2 隐患治理的优化
        5.1.3 绩效考核的优化
        5.1.4 成本管控的优化
    5.2 ZY石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5.2.1 基础管理保障
        5.2.2 绩效管理保障
        5.2.3 成本管控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班组支持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班组管理研究现状
        1.2.2 组织支持研究现状
        1.2.3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概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及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2.1.1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及质量绩效的定义
        2.1.2 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2.2 计划行为理论
    2.3 组织支持理论
        2.3.1 组织支持理论
        2.3.2 班组支持
    2.4 质量心理学
        2.4.1 质量心理学相关理论
        2.4.2 建筑工人质量行为、质量态度及质量效能感概念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及班组管理现状分析
    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3.1.1 问卷内容设计
        3.1.2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3.2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现状分析
        3.2.1 建筑工程工序存在的质量问题
        3.2.2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3.3 班组管理现状分析
        3.3.1 建筑行业劳务用工方式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3.3.2 建筑行业劳务分包组织结构
        3.3.3 班组管理现状调查
        3.3.4 班组支持研究的价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班组支持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影响模型构建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1 班组支持相关研究假设
        4.1.2 建筑工人质量行为相关假设
    4.2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2.1 结构方程模型表述
        4.2.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分析过程
        4.2.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势及应用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班组支持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5.1 变量测量
        5.1.1 建筑工人质量行为、态度、效能感的测量
        5.1.2 班组支持的测量
        5.1.3 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测量
    5.2 问卷设计及描述性分析
        5.2.1 问卷设计及发放
        5.2.2 数据收集及描述
    5.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4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及分析
        5.4.1 模型的构建
        5.4.2 模型的拟合
        5.4.3 模型的评价
        5.4.4 模型的修正
        5.4.5 模型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提升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建议
    6.1 加强班组支持
        6.1.1 加强班组工作支持
        6.1.2 加强班组情感支持
    6.2 提高建筑工人质量行为水平
        6.2.1 提高建筑工人的遵守行为水平
        6.2.2 提高建筑工人的参与行为水平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现状调研问卷
    附录 B:专家访谈问卷
    附录 C:班组支持与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相关调查问卷
    附录 D:作者于硕士学位攻读时期发表的论文

(8)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框架研究
    2.1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理论基础
    2.2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内控体系研究与应用
    3.1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的班组管理
    3.2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的岗位管理
    3.3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的个人管理
    3.4 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外控体系研究与应用
    4.1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外控体系的人控体系
    4.2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的物控体系
    4.3 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环境控制体系
    4.4 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工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篇章结构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学生工作研究
    第一节 广州解放之初青年学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学校团的组织建设
        一、广州市学校团组织的建团基础
        二、建立与完善学校团组织领导机构
        三、广州市学校基层团组织的建立
        四、建团初期存在的问题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学校团的日常运作
    第三节 学校团组织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学习
        一、广州解放之初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动员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
        三、学习内容与教育策略
        四、动员与教育的成效
    第四节 学校团组织工作任务——参加政治运动
        一、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
        二、运动中宣传与教育的途径
        三、运动中的主要宣传内容与策略
        四、运动中学生的行动表现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工人工作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企业团组织的创建
        一、广州市企业团组织的建团基础
        二、派遣工作组,建立团组织
    第二节 企业团组织的协调机制
        一、团组织系统领导的建立与完善
        二、企业团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三、企业团组织与工会的协调机制
        四、企业团组织与行政的协调机制
    第三节 企业中团组织的日常运作
        一、发展团员
        二、团干部的培养
    第四节 企业团组织与青年工人日常的政治教育
        一、广州解放之初,青工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政治教育的内容、策略与基本方式
    第五节 企业团组织与青年工人的技术革新
        一、改善青工技术方式与策略
        二、组织青工参与生产的方式
    第六节 政治运动中企业青年团组织
        一、民主改革运动期间,青工的状况
        二、宣传与动员的策略
        三、利用青工推动各项工作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特殊青年群体工作研究—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商青年积极分子为视角
    第一节 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形成
    第二节 中共对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养
    第三节 中共对工商青年积极分子的利益照顾
    第四节 工商青年积极分子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宣传者”
        二、公私合营的“推动者”
        三、带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
    第五节 工商青年积极分子运作机制分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钢铁行业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构建 ——以某民营钢铁公司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条件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探究
    2.1 研究被试和研究工具
        2.1.1 被试
        2.1.2 研究工具
    2.2 问卷项目收集
        2.2.1 文献资料查阅
        2.2.2 企业战略文化演绎
        2.2.3 工作职能分析
        2.2.4 行为事件访谈法
        2.2.5 基层领导初步调查
        2.2.6 专家校验法
    2.3 问卷项目分析
        2.3.1 临界比率CR比值法
        2.3.2 题总相关法
        2.3.3 信度检验
        2.3.4 共同性检验
        2.3.5 成分矩阵
    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2.5 五因子模型的适切性分析
        2.5.1 五因子和三因子模型对比
        2.5.2 五因子和四因子模型对比
        2.5.3 五因子和六因子模型对比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验证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问卷信度分析
        3.2.2 问卷效度分析
    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结构介绍
    4.1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结构图
    4.2 模型内二级指标项目等级描述
第5章 分析和讨论
    5.1 基层领导胜任力问卷信效度分析与讨论
    5.2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与其他胜任力模型分析比较
    5.3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5.3.1 区分基层领导的胜任力与符合入职条件的不同
        5.3.2 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胜任力模型要有针对性的使用
        5.3.3 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在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未来研究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未来研究的建议
第7章 综述
    7.1 胜任力概念
    7.2 胜任力模型
        7.2.1 胜任力理论模型——冰山模型
        7.2.2 胜任力理论模型——洋葱模型
        7.2.3 胜任力理论模型——梯形模型
    7.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7.3.1 行为事件访谈法
        7.3.2 问卷调査法
        7.3.3 战略文化演绎法
        7.3.4 职位分析法
        7.3.5 专家小组意见法
    7.4 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层领导胜任力初始问卷
附录 B 基层领导胜任力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端正思想路线 加强班组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员工不安全羊群行为驱动机理及管控研究[D]. 陈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及干预措施研究[D]. 成家磊. 华侨大学, 2019(01)
  • [3]建筑工人从众性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及干预效应对比[D]. 唐玲玲. 华侨大学, 2020(01)
  • [4]敌对心理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结构关系及干预措施[D]. 姚明亮. 华侨大学, 2020(01)
  • [5]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D]. 刘海蒙. 河南大学, 2020(02)
  • [7]班组支持对建筑工程工序质量绩效的影响研究[D]. 朱霞. 重庆大学, 2018(04)
  • [8]煤矿班组安全自主管理研究与应用[D]. 刘玉坤.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青年工作研究(1949-1956)[D]. 覃政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钢铁行业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构建 ——以某民营钢铁公司研究为例[D]. 韩学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端正思想路线,加强团队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