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一、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童国榜,柯曼红,于淑凤[1](1983)在《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 河北平原为新生代的沉降盆地,其中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大、发育完整、保存良好,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地层的重要地区.

赵辰辰,王永波,胥勤勉[2](2020)在《2.5 Ma以来中国陆地孢粉记录反映的古气候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第四纪作为地质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气候演化过程备受关注。然而,受研究材料的限制,该时段内气候演化历史研究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为此,本文选取中国陆地第四纪时期(2.5 Ma以来)的48篇孢粉记录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孢粉组成结果进行再分析,探讨孢粉中记录的第四纪气候演化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域2.5~1.5 Ma期间气候波动变冷且明显偏干,1.5~1.0 Ma期间东部地区气候偏湿而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则偏干,1.0 Ma以来整体气候波动频繁。同时,孢粉记录中保存的气候演化历史与第四纪亚洲季风演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约2.5 Ma亚洲冬季风逐渐增强,该阶段气候较为干旱;在1.5 Ma东亚夏季风呈现增强的趋势,带来较多降水,气候湿润;而1.0 Ma以来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气候又逐渐变干。

朱士光[3](1988)在《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全新世中期约相当于我国中原地区考古学上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右器时代。这一时期尽管先民们己从事原始农牧生产,但因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对自然环境影响甚微。因此可以把这一时期,特别是初期的植被分布状况看作是人

彭芳[4](2014)在《邢台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分析》文中认为邢台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山前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交汇处。区内第四系沉积发育,厚度从东向西逐渐变薄。目前,对区内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均较薄弱。因此,对该地区开展第四纪地层和沉积环境进一步研究,为分析其古地理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对邢台市第四系钻孔的详细描述分析,根据岩性、岩相测年数据和孢粉等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将邢台地区第四系划分为更新统中部杨柳青组、更新统上部固安组、全新统,更新统下部缺失。论文以XTK-01钻孔为研究对象,根据粒度分析和孢粉分析等资料据对沉积环境进行讨论,对XTK-01钻孔96个样品,采用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利用概率累积曲线的层序组合关系对沉积环境进行解释,与前人总结的环境实践结果对照,至下而上划分出4个层段,都为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沉积序列,结合各层段的概率累积曲线的组合特征,可知Qp3-1下部为较粗粒相的河道沉积,上部为经历小型洪水泛滥的天然堤沉积;Qp3-2和QP3-3为正常的曲流河沉积,由下部较粗的河道沉积和上部较细的河漫滩沉积构成“二元结构”模式;Qp3-4堆积有较厚和分布广泛的砾石层,且砾石磨圆分选差,结合该段的孢粉特征与测年,这一段进一步判断为大型洪水带来的厚度较大的冲洪积物,其上为正常的河漫滩沉积。此外,根据本段不同的孢粉类型可反映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的特点,将上更新统至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带,其中两个孢粉带再分别划分为2个亚带。此孢粉组合依次表达了温暖半湿-寒凉干燥-温和半干-温凉湿润-温和偏干的气候类型,该气候变化规律与粒度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的变化基本相对应,并且大致与白洋淀海侵事件和沧州海侵事件对应。因此,孢粉与粒度方法的结合,为进一步研究邢台地区古气候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邢台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标准。以上分析表明,沉积物粒度的概率累积曲线的层序组合不仅为环境分析提供更可靠的指标,而且也是沉积地层划分的可靠依据,结合孢粉带的划分,对于地层的精细对比划分及环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邬应臣[5](2016)在《滦南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以滦南霍泡ZK02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第四纪古气候环境恢复一直是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等学科领域努力探索的热点问题。第三纪末期,寒冷的气候由高纬度向低纬度迁移,全球进入寒冷时期,标志着第四纪到来。故而第四纪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时期。第四纪气候环境恢复的方法很多,但孢粉分析以其高分辨率、灵敏度、直观性和准确性而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恢复。在冀东平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亦先后有不少学者和地质工作者对本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相、第四纪古环境、滦河冲积扇的形成、滦河的发育变化等问题进行过研究。可以说,前人在本地区第四纪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不菲,但对于整个第四纪孢粉与古环境恢复的研究工作尚少,仅见于童国榜、范淑贤、胡云壮等人的工作。本次工作选取滦南县倴城镇霍泡村ZK02钻孔,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第四纪的综合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工作的时间尺度涉及整个第四纪。我们综合运用孢粉、粒度、古地磁、碳14、光释光等第四纪调查研究方法,并参考岩相古地理分析,得出了滦南地区第四纪古环境演变序列的初步结论。

范淑贤,翟子梅,张学斌,吉云平,刘林敬[6](2010)在《天津北部4.00Ma BP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文中认为依据CQJ1孔275块孢粉样品分析结果,结合岩性特征和测年资料,建立了天津北部4.00MaBP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序列。大约在3.60—4.00MaBP,天津北部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气候冷干;3.44—3.60Ma,BP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和湿润;3.18—3.44MaBP植被为荒漠草原,气候冷干;2.58—3.18MaBP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1.90—2.58MaBP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气候温凉偏干;1.74—1.90Ma,BP植被为荒漠草原,气候冷干;1.30—1.74MaBP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暖潮湿;0.78—1.30MaBP植被为以针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湿润;0.15—0.78MaBP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温暖潮湿;0.15MaBP以来,孢粉丰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3个高丰度层段分别相当于MIS(海洋氧同位素)1、3、5阶段,与河北平原东部具有可比性。

王诗淇[7](2019)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漳卫河流域2.5MaB.P.以来的古环境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漳卫河流域位于临清凹陷中,磁县-大名断裂和馆陶断裂贯穿其中,断裂上的新构造运动对河流的流向有一定的影响,为沉积物的沉积提供了动力条件。研究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四季明显,植物的种属丰富。ZKD-3钻孔沉积物揭示了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孢粉带特征,结合古地磁、光释光测年结果建立起来的年代框架,重建研究区的古环境气候,研究其变化规律,探究早更新世以来漳卫河流域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利用古地磁、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钻孔的岩性特征,将ZKD-3钻孔的地层年代划分为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更新统固安组(Qp1)(502-215.5m)、中更新统杨柳青组(Qp2)(215.5-25m)、上更新统欧庄组(Qp3)(25-12.6m)、全新统(Qh)(12.6-0.5m)。将ZKD-3钻孔沉积物粒度测试与古地磁、光释光测年结果结合,还原研究区早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早更新世(250-78万年):边滩沉积-边滩顶部沉积-堤岸亚相沉积-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河漫滩亚相-河漫湖泊微相-河漫沼泽微相-边滩亚相-堤岸亚相-决口扇微相;中更新世(78-12.3万年):天然堤微相-河漫湖泊微相-河漫沼泽微相-堤岸亚相-牛轭湖亚相;晚更新世(12.3-0.98万年):废弃河道亚相-河间洼地亚相;全新世(0.98万年-至今):河漫亚相。结合ZKD-3钻孔中孢粉鉴定结果和测年数据,还原了研究区早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早更新世:植被为阔叶林—草原景观—针阔混交林-草原景观—松为主的阔叶混交领-草原景观,气候变化为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温和湿润;中更新世:植被为暗针叶林或针叶林-草原景观—阔叶林占优势的森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为寒冷干燥—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晚更新世:松属-蒿属-藜科为主的针叶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为寒冷湿润;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为温凉湿润。

田建霖[8](2013)在《新乡第四系孢粉组合与气候演化特征》文中提出本文根据新乡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中的专题控制性钻孔探测与第四纪标准剖面的建立,在新乡实施了标准钻孔钻探。结合控制性标准孔岩石地层、测年数据、孢粉组合、粒度分析等,并结合第四纪冷暖交替变化的特征,提出了新乡第四纪地层的综合划分方案。新乡地区孢粉组合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受冰期-间冰期的影响较显着。得出结论如下:(1)年代地层的划分:全新统(Qh)底界约为15.3m;结合沉积旋回和孢粉等信息,将更新统上部(Qp3)的底界定于81.05m;更新统中部(Qp2)的底界定于166.55m;更新统下部(Qp1)钻遇的下限195.65m,深度为Qp1未见底。(2)新乡第四系控制性标准孔孢粉图谱自下而上划分为I、II、III、IV、V五个孢粉组合带。依据孢粉组合和测年数据等,确定孢粉组合带I、II为更新统中部,孢粉组合带III、IV为更新统上部,孢粉组合带V为全新统。(3)孢粉组合反演了一定的植被类型。孢粉组合带I(104.46-89.98m,Qp2),孢粉组合带II(89.98-76.08m,Qp2),孢粉组合带III(76.08-28.22m,Qp3),孢粉组合带IV(28.22-15.3m,Qp3),孢粉组合带V(15.3-1.55m,Qh)。孢粉分析表明,新乡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寒冷干燥寒冷湿润温和较湿寒冷干燥温暖略干共5个演化阶段,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草原植被、草原植被、疏林草原植被、草原植被、森林草原植被。但分析表明孢粉组合总体以藜、蒿为主,气候冷偏干。(4)与深海氧同位素相比,新乡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植被演替受冰期-间冰期影响较显着。MIS1阶段,全新统(15.3-1.55m)孢粉组合带V气候温暖略干,反映一种暖期气候,在此阶段华北区有海侵发生(黄骅海侵8Ka.B.P.-3Ka.B.P.);MIS2阶段,更新统上部(28.22-15.3m),孢粉组合带IV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处于大理冰期的晚冰阶的鼎盛时期,反映冷期气候。

刘金陵[9](1996)在《根据孢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9个具代表性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约自1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孢粉序列表明:本区约在距今12000年前就已发育了亚热带性质的落叶常绿阔叶林,约在9000—5000aB.P.常绿阔叶林获得大发展。孢粉序列良好地记录了古季风盛衰的历史,表现在:12000—10800aB.P.较温湿,东南季风强度加强;10800(或11000-10000(或10300)aB.P.偏闵干,东南季风强度减弱,对应于新仙女木期;约自10000a.P.起,气候好转,气温明显上升,东南季风强度再次增强,约在9000—5000aB.P.温暖湿润,为东南季风强盛期。此外.还讨论了约在距今11000年前的海侵,全新世下限和哥德堡事件的年代问题,并确定哥德堡事件的年限为11000—1000aB。P。

刘佳[10](2016)在《晚新生代天水盆地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文中认为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亚洲的大气环流模式,引起或加强亚洲季风环流和内陆干旱环境,并可能对全球降温过程以及北半球冰盖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幅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季风及内陆干旱化起源和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关键时期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事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亚洲季风、内陆干旱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甚至能够反演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幅度。此外,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活大量特有种,其物种形成与该区域重大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关,生物进化方面的研究也能够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高原东北缘的陇中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转换部位,同时处在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在构造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向伸展的最前缘,对气候和构造响应敏感。天水盆地是陇中盆地的一个次级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层分布广泛、连续,并且富含动植物化石,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气候效应。孢粉因为外壁质密坚硬,耐腐蚀,产量大,散布广泛,易保存,气候意义明确等优点,是研究古气候的重要代用指标。本文选择天水盆地有精细磁性地层年代控制的尧店剖面和喇嘛山剖面以及平行的灰泥沟剖面,通过详细的孢粉学研究,重建晚中新世以来盆地植被和气候演化序列,并探讨其驱动机制。同时,综合青藏高原及周边新生代古高程重建结果、具高程意义植物化石资料以及生物演化方面的研究,初步分析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幅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1.基于天水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恢复的植被和气候变化过程与邻近地区具有可比性。11.4–7.4Ma期间研究区为温暖湿润的阔叶林景观,后期森林变得开阔;7.4–6.4Ma期间森林-草原发育,气候变干;3.6–3.2Ma期间盆地内部发育干草原;3.2–2.6Ma期间气候温凉湿润,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湖泊周边生长以松、榆、栎和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随海拔增高出现以云杉和冷杉为主的亚高山针叶林,后期(2.74Ma)温度进一步下降,植被带整体下移。2.对比亚洲其它地区记录表明内陆干旱化始于8Ma。孢粉记录的研究区持续变干过程与晚中新世以来全球持续变冷一致,而植被演替序列记录的两次变干过程也与青藏高原在此期间的隆升事件大体吻合。因此,我们认为晚中新世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隆升共同导致研究区环境变干。晚上新世天水地区降水丰沛,可能原因是高原东北缘地区强烈隆升,在山前地区产生强烈的地形效应,形成地形雨,分布喜湿的亚高山针叶林。同时也可能与晚上新世东亚夏季风的增强有关。3.喇嘛山组页岩形成时的环境温暖湿润,湖边发育栎林,随海拔增长依次发育松、铁杉林和云杉、冷杉林。使用共存分析法重建古气候:年平均温度17.1(12.1–22.1)°C,最热月温度24.5(21.0–28.0)°C,最冷月温度4.4(1.8–7.0)°C,气温年较差19(13–25)°C,年平均降水量930(655–1204)mm,最热月降水量220(191–248)mm,最冷月降水量13(7–19)mm。与现代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资阳和遂宁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类似,冬季比较温暖。同时,从孢粉和粒度研究推测喇嘛山组页岩为年纹层,暗色层形成于冬春季,浅色层形成于夏秋季,进一步说明晚上新世天水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4.对高原及周边地区云杉属、冷杉属分布资料的研究表明,高原及周边山地在晚上新世海拔增高,亚高山针叶林普遍分布,进入第四纪温度降低,亚高山针叶林向低海拔地区扩张,高原也进一步隆升,内部发育草甸或荒漠,亚高山针叶林仅存在于高原周边山地。生物分子系统发生学与亲缘地理学研究表明高原及周边地区特有种形成或与其近亲分化时间集中在晚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并在第四纪期间种内分化加速,这些不同类群生物在分化时间上的巧合可能暗示高原物种进化受到晚中新世-上新世高原隆升的影响。

二、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2.5 Ma以来中国陆地孢粉记录反映的古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孢粉记录的获取
    2.2 特征种属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规律
    2.3 孢粉记录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
3 结果
    3.1 特征孢粉种属时空分布特征
    3.2 气候记录温湿指数分析
4 讨论
    4.1 特征种属孢粉所记录的第四纪环境演化
    4.2 孢粉记录的第四纪气候变迁与亚洲夏季风演化
5 结论

(3)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山地北段
    2.东北三江平原
    3.小兴安岭地区
    4.松嫩平原
    5.长白山区
    6.辽河平原与辽东半岛
    7.辽西与昭乌达盟南部丘陵山地
    8.燕山与京津唐平原地区
    9.河北平原
    10.山东半岛
    11.华北平原中南部
    12.黄土高原东南部关中泾渭河下游、晋南汾涑河下游、豫西北伊洛河下游平原地区
    13.黄土高原中部与北部—陕北、陇东、晋中、晋北丘陵沟壑与高原沟壑区
    14.黄土高原西部—陇西、宁南、青东丘陵沟壑区
    15.江苏北部徐海平原
    16.长江三角洲与太湖平原地区
    17.江南丘陵
    18.四川盆地
    19.杭州湾沿岸与宁绍平原
    20.浙闽沿海地区
    21.珠江三角洲
    22.北部湾沿海地区
    23.云贵高原
    24.内蒙古高原东部与鄂尔多斯高原
    25.柴达木盆地
    26.新疆罗布泊地区
    27.新疆天山山地
    28.青藏高原南部阿里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区
    29.青藏高原北部藏北高原与昆仑山地区
    30.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区
    (一)东部森林区
        温带森林区。
        暖温带森林区。
        亚热带森林区。
        热带森林区。
    (二)西北草原与荒漠区
        暖温带草原与荒漠区。
        温带草原与荒漠区。
        山地森林草原区。
    (三)青藏高原草原—灌丛—森林区

(4)邢台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邢台市概况
        1.1.1 自然概况
        1.1.2 区域构造特征
        1.1.3 区域地层特征
        1.1.4 河北平原区的气候特征
        1.1.5 河北平原第四纪海侵
第2章 论文组织与安排
    2.1 研究思路
    2.2 项目依托
    2.3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2.3.1 邢台市地质研究现状
        2.3.2 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2.3.3 技术与方法
        2.3.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3章 邢台XTK-01钻孔的划分
    3.1 钻孔的选取
    3.2 XTK-01钻孔剖面描述
    3.3 第四纪地层和旋回划分的主要标志
    3.4 地层的划分
        3.4.1 年代地层划分
        3.4.2 岩石地层划分
    3.5 邢台地区第四纪地层综合划分与对比
    3.6 XTK-01钻孔剖面分析
第4章 沉积物粒度的环境意义
    4.1 样品的测试
    4.2 频率累积曲线特征
        4.2.2 粒度频率分布类型与其特征
        4.2.3 粒度频率分布特征与地层旋回性分析
    4.3 沉积物的概率累积曲线
        4.3.1 低斜率细二段型(记为“a1型”)
        4.3.2 高斜率细二段型(记为“a2型”)
        4.3.3 高斜率粗二段型(记为“b2型”)
        4.3.4 高斜率粗三段型(记为“c2型”)
        4.3.5 低斜率一段型(记为“d1型”)
    4.4 曲线的层序组合特征
        4.4.1 Q_p~3-1概率曲线组合
        4.4.2 Q_p~3-2概率曲线组合
        4.4.3 Q_p~3-3概率曲线组合
        4.4.4 Q_p~3-4概率曲线组合
第5章 邢台晚更新世以来环境综合分析
    5.1 孢粉组合带
        5.1.1 孢粉组合带Ⅰ(样号1~21号,0~13.2m)
        5.1.2 孢粉组合带Ⅰ(样号22~48号,13.2~48.5m)
        5.1.3 孢粉组合带Ⅲ(样号49~60号,48.5~73.1m)
    5.2 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
    5.3 岩性孢粉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对比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滦南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以滦南霍泡ZK02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的研究历史与程度
    1.3 研究材料、方法与工作量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方法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交通概况
    2.2 气候环境概况
    2.3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2.4 第四纪地层分布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室分析
    3.1 研究方法及野外采样
    3.2 钻孔剖面的分层描述
    3.3 样品的实验室孢粉分析
    3.4 样品的镜下的鉴定及统计
第四章 测年方法与结论
    4.1 古地磁测年方法与结果
        4.1.1 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
        4.1.2 钻孔古地磁分析结果
        4.1.3 钻孔磁化率分析与结论
    4.2 光释光测年方法与结果
        4.2.1 野外取样及实验方法原理
        4.2.2 测量仪器和实验室测试条件
        4.2.3 光释光测试结果
    4.3 碳14测年方法与结果
        4.3.1 碳14原理及运用特点
        4.3.2 实验室测试结果
    4.4 测年综合分析及结论
第五章 粒度及岩相古地理
    5.1 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概述
    5.2 第四纪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
    5.3 粒度及岩性古地理分析结论
        5.3.1 粒度测试结果
        5.3.2 粒度-岩相古地理分析结论
        5.3.2.1 早更新世(QP~1)岩相古地理
        5.3.2.2 中更新世(QP~2)岩相古地理
        5.3.2.3 晚更新世(QP~3)岩相古地理
        5.3.2.4 全新世(Qh)岩相古地理
第六章 滦南地区第四纪古环境
    6.1 孢粉分析古环境方法
    6.2 钻孔孢粉组合带划分及各代特征
    6.3 滦南地区第四纪植被-气候演变规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新构造运动背景下漳卫河流域2.5MaB.P.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来源
    1.2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现状
        1.5.1 研究区构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2 第四纪孢粉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环境
第三章 漳卫河流域地质概况
    3.1 漳卫河流域大地构造
        3.1.1 构造背景
        3.1.2 断裂带及构造区
        3.1.3 临清凹陷基本特征
    3.2 漳卫河流域新构造运动
第四章 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岩石地层特征及年龄测试结果
    4.1 ZKD-3钻孔岩石地层划分
    4.2 ZKD-3钻孔测年结果
        4.2.1 光释光测年原理及结果
        4.2.2 古地磁测年原理及结果
    4.3 年代地层划分
第五章 ZKD-3钻孔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5.1 粒度分析原理
    5.2 粒度测试方法
    5.3 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第六章 ZKD-3钻孔磁化率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测试方法
    6.2 测试结果及磁化率特征
第七章 ZKD-3钻孔孢粉组合带及古气候研究
    7.1 孢粉分析基础
    7.2 孢粉样品处理流程
    7.3 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孢粉分析结果
    7.4 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孢粉带划分及其特征
    7.5 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中松属孢粉含量与粘土含量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8)新乡第四系孢粉组合与气候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项目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 研究思路
    1.4. 孢粉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新乡地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1.2. 气候及植被特征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构造背景
        2.2.2. 断裂带的分布及钻孔的布设
    2.3. 新乡第四系地层单元
        2.3.1. 国内外第四系划分方案
        2.3.2. 工作区和邻区地层发育主要单元
        2.3.3. 研究区和邻区第四系特征
        2.3.4. 第四系标志与标志层的划分
        2.3.5. 新乡标准孔 BK2 孔位置
        2.3.6. BK2 孔剖面描述
第3章 新乡市第四系孢粉组合及气候演化特征
    3.1. 孢粉的分析与鉴定
        3.1.1. 孢粉分析方法
    3.2. 新乡市控制性钻孔孢粉资料的分析
        3.2.1. 新乡市控制性钻孔孢粉组合及特征
    3.3. 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
        3.3.1. 孢粉组合带的分析
        3.3.2. 新乡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阶的对比
第4章 新乡市第四纪沉积环境综合分析
    4.1. 新乡第四系综合划分
        4.1.1. 控制性标准孔 BK2 孔和 BK1 孔岩石地层划分
        4.1.2. 控制性标准孔 BK2 孔和 BK1 孔年代地层划分
    4.2. 新乡地区与邻区第四纪地层格架特征
    4.3. 粒度分析结果与孢粉分析结果
        4.3.1. 粒度分析结果
        4.3.2. 孢粉组合带的划分
        4.3.3. 孢粉分析结果与粒度分析结果的对应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晚新生代天水盆地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生代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1.1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新生代环境演变
        1.2 东亚地区(中国为主)新生代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第二节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2.1 高原隆升和古高程重建
        2.2 高原隆升的观点
        2.3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第三节 选题依据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环境
        1.1 地貌特征
        1.2 气候特征
        1.3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层
    第三节 研究剖面地层与年代
        3.1 尧店剖面
        3.2 喇嘛山剖面
        3.3 灰泥沟剖面
第三章 样品采集、分析
    第一节 孢粉化石提取方法、鉴定与统计
        1.1 尧店剖面
        1.2 喇嘛山和灰泥沟剖面
    第二节 孢粉记录
        2.1 尧店剖面孢粉记录
        2.2 喇嘛山剖面孢粉记录
        2.3 灰泥沟剖面孢粉记录
第四章 孢粉记录的影响因素与主要花粉类型生态意义
    第一节 孢粉记录的影响因素
        1.1 沉积环境对孢粉组合的影响
        1.2 主要花粉类型与植被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花粉和藻类的生态意义
        2.1 云杉属和冷杉属
        2.2 其它主要花粉和藻类生态意义
第五章 孢粉记录反映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第一节 尧店剖面
    第二节 喇嘛山和灰泥沟剖面
    第三节 喇嘛山组页岩
第六章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环境演化
    第一节 干旱化与季风演化
    第二节 高原隆升
        2.1 高原现有定量恢复古高程总结
        2.2 亚高山针叶林与高原隆升
        2.3 生物演化与高原隆升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问题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云杉属(Picea)
附录2 中国冷杉属(Abies)
附录3 青藏高原古高程定量重建结果
附录4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物种演化研究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童国榜,柯曼红,于淑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3(04)
  • [2]2.5 Ma以来中国陆地孢粉记录反映的古气候变化[J]. 赵辰辰,王永波,胥勤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4)
  • [3]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J]. 朱士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01)
  • [4]邢台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分析[D]. 彭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
  • [5]滦南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以滦南霍泡ZK02孔为例[D]. 邬应臣.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1)
  • [6]天津北部4.00Ma BP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J]. 范淑贤,翟子梅,张学斌,吉云平,刘林敬. 古地理学报, 2010(06)
  • [7]新构造运动背景下漳卫河流域2.5MaB.P.以来的古环境变化[D]. 王诗淇.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8]新乡第四系孢粉组合与气候演化特征[D]. 田建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2)
  • [9]根据孢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J]. 刘金陵. 古生物学报, 1996(02)
  • [10]晚新生代天水盆地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 刘佳. 兰州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