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中若干难点问题的解决

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中若干难点问题的解决

一、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几个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昱[1](2021)在《A公司集中式战略选择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范炜[2](2020)在《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装备与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是一种新型的点焊方法,在工业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现有搅拌摩擦焊设备进行改装,自主设计并制作了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关键零部件及工装夹具。采用自主设计的焊接搅拌头,对2mm厚的6061-T6铝合金开展了焊接工艺实验,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与焊点表面成形、微观组织形态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焊接工艺参数-过程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揭示了焊接工艺参数对Hook角度的影响机理。本文选用3Cr3Mo3W2V热作模具钢材料自主设计多种搅拌头,首先设计了以弹簧为传动装置、尺寸不同的两种搅拌头,试焊后发现,小尺寸搅拌头出现轴肩断裂、搅拌针弯曲的现象,大尺寸搅拌头出现搅拌针无法回填的问题;于是在原基础上改进,完全依靠外部机械结构实现搅拌针运动,设计出搅拌针运动平台,完全依靠外部驱动实现搅拌针回抽动作,实现回填步骤;搅拌针运动平台主要由机械架、移动板、驱动组成,通过控制可以实现搅拌针与套筒的相对运动,满足焊接要求。在设备控制系统方面,新增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子程序,创建了智能化人机界面,修改了FX2N-10GM定位程序,并在FX2N-20GM模块中建立了坐标监控窗口;通过PLC+人机界面可以精确地控制套筒与搅拌针的联合运动,实现了对原设备的改装,完成了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装备的研制。使用自主搭建的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设备进行工艺试验,在焊接转速1800r/min、下扎速度60mm/min、扎入深度2.8mm工艺参数窗口下,焊点宏观成形美观,匙孔回填均匀,焊点表面无明显焊接缺陷产生。在此工艺参数下,搅拌区在搅拌针挤压搅拌作用下组织细小致密,在焊接热循环及机械搅拌作用下,热机影响区晶粒大小不一、热影响区晶粒较为粗大;整个焊接接头硬度呈“W”分布,焊接接头产生明显的软化现象,搅拌区最高硬度为79HV,为母材的82.3%,在热影响区与热机影响区的分界处硬度达到了最低58HV,为母材硬度的60.4%。对接头进行拉伸试验,焊点断裂主要为三种断裂方式:塞形断裂、界面断裂及母材断裂;随着转速、下扎速度及下扎深度的增加,接头的最大抗剪力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微观分析过程中,还发现了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典型形貌Hook,随着焊接转速的提高,Hook角度逐渐增大,Hook形貌从锐利的“V”形逐渐转变为波浪形;随着下扎深度的增加,Hook角度逐渐增加;随着下扎速度的增加,Hook角度逐渐减小;当热输入越多,Hook越小,接头的有效承接面积增加,力学性能加强。

刘玥[3](2020)在《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内蒙古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在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后,得到了苏联的援建,直至1960年,中苏双方矛盾激化并公开论战,就此苏联单方面召回援建内蒙古的专家,并撤走提供的设备,至此苏联对内蒙古的援建宣告结束。本文以苏联援助新中国为历史背景,深入探讨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的总体概况,重点从援建背景、援建的主要内容与方式入手,客观分析了苏联的援建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关于苏联援建内蒙古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着重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包括三章的内容:第一章分析了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并不断发展,为此,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并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就国内而言,中国领导人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章论述了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这部分主要是从工业、农牧业、水利交通、城市规划四个方面考察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出苏联在援建内蒙古时采取的方式,即提供技术、设备援助、派遣各类专家和培养各类人才。第三章总结了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是巩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完善了水利设施建设,奠定了交通事业基础,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苏联发展模式不完全适合内蒙古实际,苏联专家的撤走也对内蒙古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吕晓倩[4](2020)在《电气传动工厂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电气传动工厂来说,信息化系统的提前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工厂后续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整个工厂电气传动的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可以制定明确的阶段性计划,以此来提高电气传动工厂的管理效率,减少工厂在工作中的能源浪费等现象。本文对电气传动工厂信息化系统规划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规划设计。

王波[5](2019)在《生活用纸企业生产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造纸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生活用纸的制造是造纸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与人民生活相关。随着生活用纸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和“工业4.0”的提出,从工业数据中提取信息,结合优化算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行业的智能生产和管理,能够提高生活用纸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过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环境和经济效益。本文以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为对象,针对其生产过程的现状和特点,建立了生活用纸企业的智能管理平台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并在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引入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生活用纸行业的供应链管理调度进行优化,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平台和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总结了典型生活用纸生产过程中原纸生产过程以及后加工过程的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自动化程度,对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的生产过程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建立平台的需求分析提供依据。以上述特征为基础,研究采用硬件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对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进行了设计,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建立数据和优化模型,与工业实际模型结合互补,能够实现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预警、优化等多项功能。相关平台项目均已应用于多个造纸基地并通过了验收,累计实现节约能源成本约750万元,节约生产成本超过2000万元,并实现了良好的减排成效。部署于生产智能管理平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多工厂多仓库的订单和产品发货的优化调度,该高级排产系统比人工排产的时间缩短6.8%,成本降低4.2%。

刘淑萍[6](2019)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更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是对过往历史的不断总结与革新,更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马克思指出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决定了现实财富的创造,是历史的革命性推动力量。随着大步迈向数字社会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衍生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为炙热的话题,并深深地刻画着新时代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一切”的时代。随着制造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再次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先后制定出与新技术相关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坐标定位。2015年全国两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协同一体化制造技术,突破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强国建设;2019年,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积极广泛的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二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4G用户渗透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2019年春晚实现5G网络4K超高清直播后,5G商用已经进入制造业并将大规模推广。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占比98.3%,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IDC公司预测2019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可达到486亿美元。2根据42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1到5月,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就突破1164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抓住新机遇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需求市场以及政策支持,“互联网+”已经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优化的新引擎。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四次工业革命、各国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相关发展战略进行梳理,立足当前及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和升级的必然性;以制造业结构升级规律以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规律探索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前沿文献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试图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制造业强国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选择。本文围绕“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为主题,从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第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第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是什么?本文在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评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加以概括。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清,对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逻辑关系以及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为本文开展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熊彼特指出如果不掌握历史,不具备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3故第二章首先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新工业革命争论与制造业范式演化过程的梳理,总结出历史维度中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主要对德、美、日三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进行梳理和对比,总结出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的共性及关键;并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挑战进行分析。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第四章首先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第二章历史维度总结出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五个要素,结合马克思理论、佩蕾丝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模型、罗默经济增长四要素模型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三元论模型,确定“互联网+”技术驱动力、市场拉动力和政策支撑力所形成的聚合力;其中技术驱动力部分包括“互联网+”技术基础驱动力以及融合驱动力,“互联网+”市场拉动力包括市场规模拉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拉动力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产生的拉动力,“互联网+”政策支撑力包括互联网+政务能力以及“互联网+”相关政策的支撑力。其次,通过对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结合产业内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制造业产业结构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视角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其次,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显着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探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以及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最后是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总结,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设计。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补充和完善“互联网+”相关概念和认识,明晰“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作为历史发展新机遇予以分析,指出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和认识不清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通过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指导建立“互联网+”技术基础模型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模型,提出“互联网+”三要素聚合力,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和认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清“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之上,通过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框架,通过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结构和制造业价值链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三驱动链条升级路径,对相关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动力结构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以及制造业发展提出参考。第三,补充和完善“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本文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性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检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随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尽可能减少“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二者之间的内生性来考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张何奕[7](2019)在《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线建设是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实施的军事工业建设运动。尽管山西在宏观区位上靠近一线,但因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独特的资源禀赋,被国家划入三线建设范围并部署了多个三线项目。三线建设作为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学界对于山西省三线建设及其工业遗存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在此背景下,论文选取晋南地区的“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后,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和遗存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从选址、空间形态和建筑三个层面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其次,通过解释性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纳入相关历史环境中,探寻山西近现代工业发展、铁路建设和国防项目与研究对象选址于该地区的内在联系以及特征的影响。再者,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入我国惠工事业和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相关史实,以及太原市“156项目”工业遗存案例作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特征是多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融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研究对象的遗产价值。论文研究后认为:山西的地缘条件和工业基础对研究对象的选址落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对象的空间形态在长官意志影响下呈现不同于传统单位大院的特征,而建设过程中领导体制的更迭直接带来了建筑设计的转变,居住建筑的空间变化与调整改造又折射出单位大院向社区转变的社会现象,鲜明的建筑特征表达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思想。因此,研究对象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科技、美学等方面的工业遗产价值。

李政[8](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于磊[9](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王虎[10](2019)在《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伊始,中苏缔结同盟条约。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华,苏联开始大规模派遣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参与援助工作。大多数苏联专家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除过在中央各部门工作的专家外,其余专家均分布在各省,据估计,十年间,有5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工作,正是在他们的援助下,甘肃在上世纪50年代全面开启了工业现代化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参与援助,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建国初,甘肃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央经济发展规划和国防战略考量下,借助苏联专家援华的历史机遇,甘肃的重工业、交通、城市规划、国防军工、工程建设、农业、水利、高等教育等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全面发展,为甘肃“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受援方的甘肃,政府部门和聘请单位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苏联专家的各项规定,并为专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专家与中方工作人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苏联专家在甘工作期间与中方人员发生过矛盾,但大多数专家在工作中都表现出了国际主义和敬业精神,真心实意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五十年代甘肃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几个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几个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2)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装备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技术
        1.2.1 搅拌摩擦点焊
        1.2.2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
    1.3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的研究现状
        1.3.1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工艺的研究现状
        1.3.2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设备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焊接设备
        2.2.2 其他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焊接工艺试验
        2.3.2 焊后分析试验
第3章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设备的机械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设备的改装方案
    3.3 搅拌头设计
        3.3.1 材料选择
        3.3.2 搅拌头结构设计
        3.3.3 搅拌头结构优化
    3.4 搅拌针运动平台设计
        3.4.1 运动平台结构设计
        3.4.2 运动平台结构优化
    3.5 工装等结构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设备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的改装方案
        4.2.1 控制对象及要求
        4.2.2 PLC的控制方案
        4.2.3 搅拌针运动平台控制方案
        4.2.4 人机界面的控制方案
    4.3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4.3.1 程序结构
        4.3.2 焊接过程程序设计
        4.3.3 定位系统程序设计
        4.3.4 人机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填式搅拌摩擦焊点微观组织形貌及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焊点成形、微观组织分析及硬度分布特征
        5.2.1 焊点宏观形貌分析
        5.2.2 焊点微观组织分析
        5.2.3 焊点硬度表征
    5.3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的典型形貌特征
        5.3.1 粘连韧带
        5.3.2 Hook形貌
        5.3.3 Hook角度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5.4 接头拉剪性能的变化规律
        5.4.1 转速对接头拉剪性能的影响
        5.4.2 套筒下扎深度对接头拉剪性能的影响
        5.4.3 套筒下扎速度对接头拉剪性能的影响
    5.5 断口分析
        5.5.1 断裂方式
        5.5.2 断口形貌
    5.6 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过程中特征参数的分析
        5.6.1 下扎力的分析
        5.6.2 主轴扭矩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1.论文创新点
        2.难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相关概念界定
        1.苏联援外政策
        2.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
    (六)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一、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国际背景
        1.美苏冷战的形成及发展
        2.苏联对外援助政策的调整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国内背景
        1.“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确立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内蒙古在“一五”时期的独特地位
二、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内容
        1.工业项目建设
        2.农牧业生产
        3.水利交通设施
        4.城市建设规划
    (二)苏联援建内蒙古的主要方式
        1.提供技术和设备援助
        2.派遣各类专家
        3.培养各类人才
三、苏联援建内蒙古的影响
    (一)苏联援建内蒙古的积极影响
        1.巩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3.促进了农牧业生产
        4.完善了水利设施建设
        5.奠定了交通事业基础
        6.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二)苏联援建内蒙古的消极影响
        1.苏联发展模式不完全适合内蒙古实际
        2.苏联专家的撤走致使援建缺乏连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4)电气传动工厂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气传动
2 电气传动工厂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
    2.1 管理理念革新
    2.2 电气传动工厂内部自身实现信息化建设
    2.3 建立客户信息库
    2.4 系统升级和维护
    2.5 绿色化信息管理
3 电气传动工厂的未来
4 结语

(5)生活用纸企业生产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智能化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流程工业智能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1.2.2 流程工业生产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
        1.2.3 流程工业能源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
        1.2.4 流程工业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应用现状
        1.2.5 流程工业智能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的关键工程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生产过程特征和现状
    2.1 典型的生活用纸生产过程
        2.1.1 原纸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工艺条件
        2.1.2 后加工过程的特点和工艺条件
        2.1.3 生活用纸生产过程自动化
    2.2 集团化生活用纸企业的生产过程特征和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产智能管理平台设计及工程应用
    3.1 平台架构设计
        3.1.1 多工厂管理架构
        3.1.2 数据架构
    3.2 平台功能设计
        3.2.1 数据采集与设备监视
        3.2.2 物料管理
        3.2.3 设备效率管理
        3.2.4 质量管理
        3.2.5 生产信息统计
    3.3 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应用实践及其效果
        3.3.1 设备状态监视
        3.3.2 物料管理
        3.3.3 设备效率监测
        3.3.4 产品质量管理
        3.3.5 生产信息管理
        3.3.6 其他工程应用成果
        3.3.7 项目验收
        3.3.8 项目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源智能管理平台设计及工程应用
    4.1 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
        4.1.1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4.1.2 技术路线与特点
        4.1.3 系统功能与平台架构的设计
        4.1.4 系统建设的评价指标
    4.2 能源智能管理平台应用实践
        4.2.1 工厂节能成效
        4.2.2 项目验收
        4.2.3 项目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生产智能管理平台的供应链管理应用实践
    5.1 新零售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5.1.1 新零售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机遇
        5.1.2 新零售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5.1.3 生活用纸企业供应链的机遇分析
    5.2 供应链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
        5.2.1 进阶生产规划及排程(APS)系统设计
        5.2.2 多仓库调度自动分单系统的工程设计
        5.2.2.1 优化模型设计
        5.2.2.2 系统应用效果对比
    5.3 APS系统应用实践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评述
        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界定
        二、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二、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规律归纳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历史经验
        一、工业革命演进与争论
        二、制造业结构升级一般规律
        三、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一般规律
        四、制造业竞争力演进一般规律
    第二节 历史维度下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因素一:需求面驱动
        二、因素二:技术面驱动
        三、因素三:人力资本面驱动
        四、因素四:能源机制面驱动
        五、因素五:制度面驱动
    第三节 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范式选择
        一、新工业革命浪潮:“互联网+”
        二、制造业范式演化与选择
        三、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历史机遇
        四、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第三章 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外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梳理
        一、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
        二、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关键:“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战略选择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与内涵
        三、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机遇
        四、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第四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分析
        一、三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因理论
        二、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理论
    第二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分析
        一、动力一:“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技术融合驱动力
        二、动力二:“互联网+”市场多层次拉动力
        三、动力三:“互联网+”政策支撑力
    第三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一: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一、“互联网+”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二、“互联网+”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三、“互联网+”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第四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二:基于价值链视角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横向扩张升级作用机理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纵向渗透升级作用机理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跃迁升级作用机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实证研究
    第一节 “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一、“互联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第二节 “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第一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开放创新驱动路径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多层次可持续创新驱动路径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协调创新驱动路径
    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
        一、制造业服务化驱动路径
        二、“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耦合驱动路径
        三、国家价值链协同发展路径
        四、链条式一体化管理发展路径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二、社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三、企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晋南“541 工程”选址及成因解析
    2.1 山西地缘优势条件
    2.2 山西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
    2.3 山西近代铁路体系的建设
    2.4 山西国防工业的战备疏散
    2.5 “541 工程”的选址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晋南“541 工程”建设历程与遗存现状
    3.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建设历程概述
    3.2 “541 工程”历史概述
    3.3 “541 工程”工业遗存案例调查
    3.4 案例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分析
    4.1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构成
    4.2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布局形式
    4.3 本章小结
5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建筑分析
    5.1 建筑形态
    5.2 功能空间
    5.3 结构构造
    5.4 材料装饰
    5.5 本章小结
6 比较研究
    6.1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三线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惠工事业与三线单位大院的比较研究
    6.3 太原“156 项目”与“541 工程”的比较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选址特征及影响因素
    7.2 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7.3 建筑特征及影响因素
    7.4 “541 工程”的工业遗产价值简析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二、知识特征
        三、价值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数据收集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与制造业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与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主体参与
        二、多种情境过渡
        三、双身份多导师
        四、工学交替运作
        五、周期灵活设计
        六、教学评结构化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一、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知识的迁移
        四、知识的创新
        五、知识间的联系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苏联专家援助甘肃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援华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央的战略考量
    第三节 甘肃建设的优势和困境
第二章 苏联专家在甘肃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苏联专家来甘人数与工作方式
    第二节 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生活条件和家属安排
    第三节 与苏联专家的友谊、矛盾及工作环境变化
第三章 苏联专家援助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重工业企业
    第二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铁路和航空
    第三节 苏联专家参与兰州的城市规划
第四章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
    第一节 苏联撤走专家的原因
    第二节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的过程和影响
    第三节 对苏联专家援甘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几个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集中式战略选择与实施策略研究[D]. 程昱. 江南大学, 2021
  • [2]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装备与工艺研究[D]. 范炜. 江苏科技大学, 2020
  • [3]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援建内蒙古研究[D]. 刘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电气传动工厂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 吕晓倩.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05)
  • [5]生活用纸企业生产和能源智能管理平台的工程设计及应用[D]. 王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D]. 刘淑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D]. 张何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10]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D]. 王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有色金属加工厂电气传动设计中若干难点问题的解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