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四级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四级收支分析

一、国际收支四级平衡问题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丛佳玉[1](2020)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实验报告》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来,微信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教育领域,为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研究把微信作为移动学习的平台引入口译教学,从技能化口译教学入手,结合移动学习的特征与优势,论证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本科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以及学生对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的看法及反馈意见。本研究使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研究数据。研究发现,该种训练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能力,且大多数学生对该种训练模式持有积极态度。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口译教学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英语口译教学中应用微信小程序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维,从而构建英语口译技能训练网络化、移动化的新模式。

宋言[2](2019)在《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及强化浸出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金是一种战略金属,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金融属性。我国是世界第一黄金生产与消费大国,黄金增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多年开采,高品位金矿逐渐枯竭,低品位难处理金矿已经成为我国黄金生产的主要资源。其中,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具有储量大、处理难等资源特点及问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机理和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的研究。通过本研究完善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机理,拓展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强化浸出手段及理论体系,缩短了细菌氧化周期,提高了细菌氧化效率。该研究对我国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生产工艺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单槽细菌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表明,通过控制分批加矿量及细菌氧化体系pH,可以提高细菌对矿浆体系的适应性,缩短迟滞期,进而缩短细菌氧化周期,有效提高细菌氧化效率。采用分批加矿量为15 g及控制细菌氧化体系pH在1.25~1.29之间的加矿制度,细菌氧化周期缩短约16%,硫、铁和砷的平均溶解速率分别达到55.4 mg·L-1·h-1、53.0 mg·L-1·h-1和3.4 mg·L-1·h-1。氰化试验研究表明,金和银的回收率分别与硫和铁的氧化率呈线性增长的关系;(2)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表明,游离细菌浓度和吸附细菌浓度随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由于细菌在氧化过程中主要起催化作用,因此,催化剂浓度(游离菌浓度和吸附菌浓度)的降低对高矿浆浓度条件下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造成不利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效率,本研究提出了平均体积溶解速率和平均质量溶解速率两个参数。铁、硫和砷的平均体积溶解速率随实际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铁、硫和砷的平均质量溶解速率随实际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相比于平均体积溶解速率,平均质量溶解速率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高矿浆浓度对细菌连续氧化过程的不利影响;(3)通过分析不同加矿制度条件下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过程,提出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中黄铁矿的两种反应机理模型:1)FeS2→S80→S2O32-→SO42-;2)FeS2→S80→SO42-。不同浓度下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过程中铁反应速率的控制方式为化学反应控制,硫和砷反应速率的控制方式皆为内扩散控制;(4)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可有效缩短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周期,提高细菌氧化效率。通过优化,微波/微波-超声活化的最优条件如下:反应器直径为74 mm、溶液pH为7.00(超纯水)、微波活化时间为300 s、微波功率为349 W、目标温度为75℃、矿浆浓度为10%(w/v)、超声功率为1000 W。与原矿相比,采用优化条件可使细菌氧化周期缩短30%~40%,砷、铁和硫的平均溶解速率分别提高1.5~2.1倍;(5)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升温特性曲线和温度场分布。研究发现在微波活化过程中,溶液pH对微波活化体系升温速率影响不显着。微波活化体系升温速率随微波功率的增加、反应器直径及矿浆浓度的减小而增大。活化体系温度并不均匀,形成了高温、中温和低温三个不同的温度区域;(6)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矿物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微波/微波-超声活化促进了矿物颗粒中晶体晶粒尺寸的减小和显微应变的增加,有利于矿物颗粒粒径的减小和比表面积的增大,促进了矿物颗粒表面元素铁和硫的氧化,提高了矿物颗粒表面的亲水性,增加了矿物颗粒的表面自由能。经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后,矿物颗粒表面出现显微裂纹,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发生剥离现象,产生严重破坏;(7)根据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矿物颗粒物相组成的不同,提出了复杂物相(两种及两种以上)组成的矿物颗粒的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模型和单一物相(黄铁矿)构成的矿物颗粒的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模型。

洪昊[3](2018)在《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兼论宏观政策组合应对结构性困境的效力》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一种结构性困境:流动性的释放难以充分进入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难以有效调节企业投资经营需要。基于这样的困境,本文尝试将融资配置过程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纳入到产能周期波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利率管制、融资偏向和产能失衡的微观基础,并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对利率管制、融资偏向等造成的企业投资非对称效应展开分析,力图将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从微观领域拓展至宏观领域。这项研究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对许多内生变量和不同外生冲击的动态模拟,不同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差异比较以及对产权异质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同影响的学术处理。为此,本文将分析视野拓展至财政政策领域和宏观审慎政策领域,试图通过构建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框架的DSGE模型,模拟不同外生冲击对产权异质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试图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含有金融加速器的多部门DSGE模型,并依据民营企业将房产作为抵押品应对融资非对称效应的现实,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本文有以下主要分析结论:第一,利率管制和融资偏向是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和不足的重要原因,放松利率管制和纠正融资偏向是改变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第二,当经济面临技术冲击,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有企业投资,但提高利率水平会紧缩消费,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在抑制过度投资和化解产能过剩等方面的效果更好;第三,当经济面临消费偏好冲击,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会进一步抑制民营企业投资,加剧民营企业的产能不足问题,而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可以紧缩国有企业投资,而且可以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在应对产能的结构性失衡方面效果更好;第四,当经济面临货币政策冲击,增加政府消费可以弥补冲击造成的影响,有效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增加政府投资虽然在短期形成需求,暂时缓解产能过剩,但最终会形成产能供给,滞后性的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第五,通过审慎的抵押品政策和资本资产杠杆率监管来稳定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基于企业产权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关于第一个分析结论,本文第三章通过对融资可得性在不同产权企业的非对称性分析,讨论了利率管制和融资偏向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和不足的形成机制;关于第二、第三个分析结论,本文第四章在对基于企业产权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分别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展开了解说;关于第四个分析结论,本文第五章分析了政府行为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重点讨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所造成的结构性偏向问题,并对财政政策执行中的掣肘因素进行了研究;关于第五个分析结论,本文第六章依据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影响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针对经济出现过热、资产价格膨胀、贷款迅速扩张等情形展开了以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为中心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对我国现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的,这些结论的论证散见于各章节的交叉之中。客观地说,这些结论在有着可继续探讨分析价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难以驾驭的内容。为检验这些结论的成色,本文根据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国际经验比较,对欧、美、英、日等发达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展开比较分析,并检验了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力,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以本文为依据的政策建议和主张。与先前的相关研究相比,本文有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引入异质企业模块,将DSGE建模方法用于分析基于企业产权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VARs方法的缺陷;第二,将产能失衡纳入基于企业产权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析视野,动态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差异;第三,重点研究了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应,提出采用审慎的抵押品政策与资本资产杠杆率监管相融合来熨平经济波动的主张,是一种解决基于企业产权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政策尝试;第四,研究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解决基于企业产权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方面的可行性,就政策执行的总体框架构建而言,有着基础理论支撑的分析意义。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所展开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的充分发展,这些问题的机理揭示和实证分析很可能不像本文描述的那样混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明本文的不科学,这有待后期的研究。

张帅[4](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通过构建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分析框架,对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过去及当前警情进行了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资本流动逆转风险等级整体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风险水平由2002年的中警状态上升至2009年的巨警状态,随后下降至2012年的中警状态,2016年则又回升至重警状态。接着对2017—2021年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进行了预警分析,得出:2017—2021年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基本维持在重警状态,风险水平较高。最后从巩固发展能源投资领域、优先发展工业及制造业投资领域、重点发展服务业投资领域、加快发展农业投资领域提出了中国对哈资本输出的应对措施。

王佳艺[5](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外投资经济风险测度及预警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成为“新常态”下充满活力的增长机遇,对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有较强引领作用。但是,随着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也愈发复杂,中国企业“走出去”频频受挫、损失扩大。因此,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时,需深入了解与评估投资目的国的风险影响。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和预警预测,借此参考制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规避之策。本文从经济规模、发展速度、货币稳定、偿债实力、国际收支、外汇稳定等十二个方面建立企业对外投资经济风险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突变模型对企业投资经济风险进行测度及预警研究,并证明了其适用性。第一,以东盟十国为例,中国企业对其1995-2015年间的投资经济风险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整体投资经济风险较低,风险较大或易产生突变的年份多集中于2010、2011、2012、2014年,这与现实情况相符。第二,测量结果可用于中国企业对单个国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东盟各国的经济基本都处于适度甚至趋冷的发展状态。其中,个别投资风险等级高,如新加坡的货币稳定风险、外贸稳定风险,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潜力等国家运行风险,越南的外贸稳定风险,柬埔寨的外债规模风险,老挝的外债结构风险。应重点关注,分析原因,趋利避害。第三,利用两种预测模型对2017-2019年东盟国家的投资经济风险指标进行组合预测,进而进行预警分析,研究发现:未来三年内,新加坡、泰国整体投资经济风险较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但要注意预防老挝的投资经济风险。

朱丽萍[6](2017)在《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以来,我国信托公司业务规模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23.14万亿元。信托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日趋增多,金融混业经营日趋明显,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错综复杂。2011年以来,信托风险事件经常被公开暴露在公众视线中,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担忧。这些信托风险事件反映了信托业务的高风险性和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相较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风险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普遍落后。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托公司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风险、风险评价、风险预警等相关理论,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为背景,系统研究了2007年信托业“新两规”实施以后,中国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与特征、影响因素、风险评价与预警问题。论文首先梳理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回顾了 1979年中国信托公司恢复经营的背景与动因,介绍了信托公司功能定位的演变以及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2007年以后信托公司经营模式的特殊性以及发展特征。2012年以后,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凸显,信托公司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同时,前期快速发展所积累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信托公司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论文探讨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与特征。(1)指出了目前信托公司风险划分存在的问题,从风险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可控程度三个角度划分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2)分析了不同类型信托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单一资金信托主要面临操作风险;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融资类资金信托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投资类资金信托业务主义面临市场风险;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主要面临操作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财产信托业务除了面临常见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更主要的是法律风险和估值风险。(3)根据信托业务的重点投资领域,对房地产信托业务、银信合作信托业务、基础设施信托业务、矿产信托业务、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分析。(4)总结了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和成因。近期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矿产和工商企业的融资信托产品,信用风险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山西等地域,以资质一般的民企居多。除了交易对手经营不善、出现道德风险以外,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的设计、销售、管理和清算环节都存在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导致了风险事件的形成。第三,论文基于金融风险形成的一般理论,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对信托公司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周期(2)经济政策(货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3)金融市场价格波动(4)金融机构风险传递(5)信托业竞争程度。信托公司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水平(2)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21家信托公司2007-2015年的样本数据,考察了信托公司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股票市场波动、信托行业集中度以及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面板数据回归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运行对信托公司风险影响显着,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信托公司风险。(2)股票价格市场波动大,信托公司风险会随之增加,但影响有限。(3)金融机构行业集中度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存在较显着的关系,但行业集中度高是增加金融风险还是降低金融风险,尚无定论。经检验,信托行业集中度与信托公司风险显着负相关。行业集中度降低,将增加信托公司风险。(4)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信托公司风险之间关系不显着。虽然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但未能证明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增加信托公司风险。第四,为了综合评价信托公司整体风险,本文以信托公司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基础,参照银监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的相关内容、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信托业协会行业评级指标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了信托公司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角度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共包括13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相较于银监会的分类监管评级指标体系和信托业协会的行业评级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侧重于信托公司风险水平的评价(前述两种指标体系是对信托公司综合经营状况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信托公司内部风险因素,还反映了外部经济环境对信托公司的影响;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工作量适当,操作性较强,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评价信托公司风险水平。第五,本文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单个信托公司风险以及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进行了评价。本文首先选择了KL信托公司作为实例,说明了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并依据各项指标的风险评分,对该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可得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39家信托公司,分析了 2013年-2015年各家信托公司的风险状况,从而对信托行业近三年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在监管政策、经营环境逐步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信托公司普遍承受着比较明显的风险压力,但风险得分平均值基本稳定,说明信托行业整体风险尚处于可控水平。(2)在寻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信托公司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异正逐步显现,两级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第六,本文阐述了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一般框架,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和径向基核函数的多分类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经测试,该模型的训练集分类准确率和测试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了 91.03%和89.74%,说明了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小样本预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解决了我国信托公司风险样本数量较少的难题,也说明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我国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是可行的,对信托公司的风险预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主要创新点有:(1)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的形成因素,国内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且侧重于信托公司内部因素的分析,缺乏系统性。本文按照理论基础-定性分析-实证分析的思路,对信托公司风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2)本文参照银监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的相关内容、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信托业协会行业评级指标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由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如指标选择侧重于财务指标,不符合“新两规”后信托公司的经营现实等问题)。(3)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单个信托公司风险水平和信托行业2013年-2015年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4)选择了适用于小样本、高维度、非线性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方法来建立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不仅解决了信托公司风险样本有限的问题,而且具有很高的预警准确率。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未能对所有影响因素尤其是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7-2015年,期限较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计量结果。(2)进行风险评价与预警的样本比较有限,对风险评价与预警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3)由于缺乏后续年份的数据,无法对风险预警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反馈并修正。以上不足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李佩瑾[7](2017)在《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核算方法前沿问题与中国实践》文中认为金融系统内长期存在着拥有闲置资金并希望以之获取利息的资金盈余单位,以及资金需求未至满足的资金短缺单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调节双方资金余缺的机制,使前者资金能够向后者贷出。在此机制中,金融机构凭借向资金短缺单位收取利息收入,向资金盈余单位支付存款利息支出,获取利息收支差收入。因观测到金融机构依赖利息收支差收入弥补运营成本并获取利润的事实,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Systern,即SNA)的编撰者推断,金融机构开展一项“以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间接支付”的特殊服务,将其命名为“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Financial Intermediate Services Indirectly Measured,即 FISIM)”,并对包含 FISIM产出核算方法、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方法、进出口 FISIM核算方法在内的FISIM核算方法予以特别规定。从1953版SNA至2008版SNA,FISIM核算方法在SNA历次修订进程中不断演化,当前仍然面临着最新的演化前沿问题。联合国国民核算工作组(Intersecretariat Working Group on National Accounts,简称ISWGNA)要求,基于解决演化前沿问题,形成兼具明确理论内涵与应用特征的“稳健的FISIM核算方法(Robust Methodology for FISIM)”。学者已针对演化前沿问题形成多项研究成果,然而观点之间难以调和,“稳健的FISIM核算方法”至今未能形成。在我国,FISIM核算方法紧随国际标准进行调整,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此为基础核算的FISIM难以形成国际比较。开展核算方法前沿问题研究,探索适用于我国的“稳健的FISIM核算方法”,同样是我国FISIM核算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以FISIM核算方法前沿问题与中国实践为主题,遵循“前沿问题剖析→前沿方法研究→中国实践”的主线开展如下研究: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FISIM核算方法的研究历程与最新发展。第一章是FISIM核算方法演化脉络与前沿问题。本章紧扣FISIM“以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间接支付”的特殊性质,以及SNA核算FISIM“规避金融机构营业盈余与增加值负值”的初衷,结合现有研究对FISIM核算方法实践效果的反馈,系统考察SNA关于FISIM定义、核算主体、核算范围规定的演进,以此为基础构建一致的理论模型,解析FISIM产出核算方法、不变价FISIM核算方法、进出口 FISIM核算方法在SNA修订进程中的演化脉络。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本章形成对前沿问题内涵与研究方向的剖析,特别是在专门开展前沿问题研究的意义上设计出FISIM产出核算风险调整参考利率法模型、FISIM产出核算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法模型、不变价FISIM核算联合使用法模型、进出口 FISIM核算模型,是第二章至第五章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FISIM产出核算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的比较与重构。为解决“选择何种利率作为参考利率”问题,本章使用风险调整参考利率法模型,考察参考利率风险调整的一般思路与可能情形,对现有多项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进行解析,尽力归纳不同风险调整思路的分歧问题,并基于重新考察至今尚存的诸多分歧问题,提出一种创新的风险调整思路——“转移风险调整思路”。使用我国数据开展的应用特征检验表明,“转移风险调整思路”有效地破除了现有多项风险调整思路无法兼顾实践性、稳定性与国际可比性的障碍。第三章是FISIM产出核算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的比较与重构。为解决“选择何种参考利率期限组合”的问题,本章使用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法模型,考察参考利率期限调整的一般思路与可能情形,对现有多项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进行解析,尽力归纳不同期限调整思路的分歧问题,并基于探讨诸多分歧问题,提出创新的期限调整思路——“均衡(缺口)期限调整思路”。使用欧元区(Euro Area)数据与我国数据的应用特征检验表明,“均衡(缺口)期限调整思路”同样兼具实践性、国际可比性特征,其稳定性较其他思路而言更为凸显,能够有效地规避存款FISIM产出核算负值、FISIM占GDP比重大幅波动。第四章是不变价FISIM核算联合使用法机制创新设计与应用。本章概述三种不变价FISIM核算基本方法,并通过比较方法的理论内涵与应用特征,将联合使用法确定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揭示出如何为对存量缩减法与产出指标法进行组合能够发挥优势是难题所在。为促使联合使用法研究开展,本章对不变价FISIM核算的多项现有研究进行解析,综合判断方法的理论内涵与应用特征,以及对不同类型存贷款具体使用某种方法的理论内涵与应用特征情况。鉴于联合使用法存在多种组合形式,本章基于最大限度地兼顾理论内涵与应用特征的角度,创新设计出一种联合使用法理论机制,建议基于该机制为不同类型存贷款分别选择不变价FISIM产出方法,并在我国展开应用研究。第五章是进出口 FISIM国际一致性核算研究。本章将进出口FISIM核算国际一致性研究细分为进出口 FISIM核算参考利率选择与数据供给不足双重问题。在进出口 FISIM核算参考利率选择方面,为单一交易国和多交易国情形创新地推荐参考利率;在进出口 FISIM核算数据供给方面,基于SNA与BPM6对进出口 FISIM核算数据来源的规定,创新地开展国际收支统计附属账户构建与应用研究,并在更富实践性意义上,运用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清算银行区域银行业统计以及多交易国情形下参考利率推荐,探索进出口 FISIM推算思路。第六章是中国FISIM核算研究。本章概述我国FISIM核算研究历史沿革,当前使用方法以及改革方向。在实践、分析、对比的意义上,本章开展我国FISIM核算,使用“前沿方法”、“我国方法”和“2008版SNA方法”核算我国FISIM产出,使用“前沿方法”、“我国方法”和“2008版SNA方法”核算我国不变价FISIM产出,使用“前沿方法”推算思路核算我国进出口 FISIM,并对不同方法的核算结果展开分析与对比。本章为促进我国FISIM核算方法更新提供支撑,并为方法的核算效果提供佐证。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深入研究的问题。

张春宝[8](2016)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账户开放问题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议题。现阶段,我国经济已逐步进入转型的新时期,金融改革无疑将成为加速经济转型和维持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其中,资本账户开放作为资金高效、自由流动的前提,已成为我国此轮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国际环境来看,新时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更加侧重贸易协议与投资协定相结合,所以,资本账户的管制不仅会限制资金自由流动的配置效应,更将对我国参与多边合作以及制定新的国际标准上制造了阻碍。而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发展,伴随企业和居民储蓄率的不断提高,对于国际投、融资渠道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愈加明显。也正因此,资本账户的开放已不仅是我国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外市场、国际资源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国实施全球化战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以及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选择。然而,资本账户开放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进入20世纪90年来以来,新兴市场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如1997年以泰铢贬值为导火索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1998和1999年先后发生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货币危机,以及2007年美国银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而这些危机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伴随着新兴市场的资本账户开放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也正因此,如何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基础上,高效地开放资本账户,是我国此轮金融改革无法逃避的核心问题。因而,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法定层面和事实层面测度了我国现阶段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并通过HP滤波分析探究了两层面开放的趋势变化,并整体评价了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进而,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诱发金融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构造的货币危机指数和银行系统风险指数,阐述了我国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状况,进而利用协整检验和构建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检验了我国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阶段我国资本进一步开放条件是否成熟展开了研究,并通过选取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财政因素等变量构建了影响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Probit模型,并对8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和稳定性检验,进而利用国际经验参数测度中国资本账户应达到的开放程度,以评价我国进一步开放的条件情况。最后,本文从借鉴经常账户开放经验和研究成果的角度出发,着重从产生寻租和增加经济运行成本的两大经济影响角度对中国资本账户的管制措施进行了重分类,并衡量了各类别的经济影响程度,进而借鉴服务贸易开放的逻辑,在依据次优理论的基础上,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对我国资本账户具体管制项目的最优开放次序提出了建议。本文通过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的结论和启示:第一,近年来我国的资本账户整体呈现出逐渐开放的趋势。其中,除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导致了事实层面开放异常波动外,我国资本账户整体开放趋势明显,并在现阶段处于一个中等的开放水平。从资金不同流向的开放情况来看,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基本保持同步调的放松趋势;其中,在法定管制上,资金流出的开放程度略高于流入,即政府对资金涌入的管控相比更为严格;而在事实层面上,资金的流入始终略高于资金的流出,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相比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了大量对华直接投资。第二,从我国资本账户的具体管制项目来看,直接投资和其它投资领域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基本达到了70%-80%间的水平;资本项目中的房地产交易限制开放趋势显着,而私人资本流动的管制则开放步伐相对平缓;对比之下,证券投资则仍处于管制最为严格的领域,尤其是涉及短期资金流动的货币市场工具、集体投资证券和衍生工具等项目的管制最为严厉,开放程度基本处于50%以下的水平;从事实层面的开放情况来看,以贷款为主的其它投资项目占据着中国资本账户中资金流动的绝大部分,其后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资本项目则处于较低的水平。此外,通过HP滤波对趋势项进行剥离的结果来看,我国资本账户法定和事实层面均表现出逐渐开放的长期趋势,从整体情况来看,事实的开放有效的促使了法定的开放,而法定的开放又进一步刺激事实的进一步开放,并呈现出类似于经常项目开放中的法定向事实并轨的局势。第三,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基本为负值,这表明人民币始终处于升值的压力。其中,1999-2007年间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显着,并于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巅峰,此后,2010年也出现过一波较强的升值压力。而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整体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并且波峰略有升高的趋势。其中,2011年第一季度,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银行风险指数出现了较为显着的提高趋势。然而,部分期间银行风险指数呈现负值,这主要是受近年来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幅增长的存款金额所致。也正因此,我国银行体系的整体风险处于较为温和的状态。第四,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诱发货币危机风险的角度来看,理论上来讲,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出于对国内较高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预期,资本账户开放通常会导致资金的大量流入并造成对本币需求的大幅增长,进而显着提高升值的外汇市场压力风险;而当政府面对本币较高的升值压力时,为保持稳定的汇率水平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三元悖论”的思路通常会选择放弃适当的资金流动性,从而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来降低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预期基本一致,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与外汇市场压力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资本账户开放对外汇市场压力具有负向作用;由于人民币近些年来始终面临升值压力,即EMP<0,所以,这种负向作用表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在长期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强,但二者间短期内的相互影响并不显着。第五,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诱发银行系统风险的角度来看,理论上讲,资本账户的开放,会导致国际资本的涌入,银行的国际融资渠道扩宽外加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会促使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开始大幅扩张,而当经济受到冲击或发展放缓时,不良贷款率将显着攀升,从而诱发银行系统风险提升。此时,管理当局为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将加大监控力度,提高信贷门槛并降低信贷额度。因此,在事实层面上银行系统风险的提升可能会促使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出现波动并呈现降低的趋势。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银行系统风险并无显着关系,但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变化(一阶差分项)对银行风险指数在长期具有正向作用,即从长期来看,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大幅变化会提升银行系统的风险,并且影响系数较为显着。而从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来看,两变量短期向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不强,并且从整体系数的结果来看,短期内的相互影响并不显着。第六,从我国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条件来看,基于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良好、外汇储备充足、金融监管和执行能力较强,虽然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薄弱,但整体抵御风险和进行开放的条件较为完备。而从定量分析结果来看,基础回归结果表明,在经济因素中,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适度开放程度的提高,均会有利于一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的提高,通常会增加该国对资金流入项目的管制,但对资金流出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在制度因素中,一国政治民主程度的提高,也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有力影响因素。而一国的财政因素以及国际清偿能力则对该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影响并不显着。另外,所有稳健性检验的模型回归结果与原模型基本保持了一致,即验证了原模型的稳健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将中国数据带入模型中的模拟结果来看,依据国际经验,我国资本账户的实际开放水平远远低于应该达到的开放程度,即现阶段,我国的资本账户是充分具备进一步开放的条件。第七,对于我国资本账户管制项目的具体开放次序,本文在借鉴经常项目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服务贸易开放理论模型验证的结论,建议优先开放经济影响大且增加经济运行成本类的限制措施,最后开放经济影响小且产生寻租类的限制措施,其他的类别处于其次开放的顺序。

岳柳汐[9](2016)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收支失衡常态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近代世界经济的新问题,也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世界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融为一体,各个经济体内部及相互之间融为一体。一个局部经济事件或经济危机(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会很快波及全国,波及全球。世界上的一部分国家是国际收支顺差,另一部分国家是国际收支逆差,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是相对应的。新兴经济体有较高盈余,发达经济体有较大赤字。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GDP总量约占世界的1/4,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自2004年起占其GDP的比例一直在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之上。以日中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中东石油生产出口国近年来是连续的巨额经常账户顺差。中国国际收支不同于世界各国的显着特点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都出现了持续顺差,即“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自1987年出现了国际收支的第一个双顺差,到2015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有23年,从1999—2011年是持续13年的双顺差。1987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约为3亿美元,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3532亿美元,占同期GDP的10.9%。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也由2007年的942亿美元跃升为2011年的2655亿美元。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6年年底为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到15282亿美元,2014年为3843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一倍多。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己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不过2012—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有了新的变化。专家学者依据2012—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减缓的事实,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将从双顺差的严重失衡到经常账户CA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一顺一逆模式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国际收支失衡常态化、中国宏观经济过热、中国房地产业过热、泡沫、是否硬着陆、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为题,通过探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子结构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探寻保持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路径,合理运用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政策来解决当前的失衡等问题是研究的焦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是从总体上上大致给出了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演变曲线,但是,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很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无法用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因此基于各国新形势下的国际收支状况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本文系统分析了国际收支结构,并结合理论与现实赋予其不同结构参数以不同的影响程度,这对于帮助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和成因,寻找其影响失衡的主导影响因素,无疑为政府的调控国际收支失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来,在世界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下,中国外部经济的巨大不平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及其子账户的流量、存量的动态变化,寻找出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和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并以此提出改善政策建议;本文对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行模拟预测,这对于政府超前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了解,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具有重要实际参考价值。总之,本文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演变规律及其主导影响因素研究,进一步考察其成因、潜在风险、收益与成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国际收支模式和外汇制度,这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理论、充实国际收支理论体系等都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且对中国内外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现实分析修正、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影响的主导参数分析、宏观经济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研究及失衡实证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学模型及预测研究。第一部分(第1、2、3章),对国内外国际收支各种理论、学说、学派、流派、动态进行总结,对于国内外资料按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各国国际债务、世界货币贬值、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分析,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将现实与理论的差异作实证分析,提出更符合现实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演变曲线。第二部分(第4章),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状态及其子结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第三部分(第5章),中国宏观经济对国际收支影响的主导因素研究及失衡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历年数据分析,找出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的宏观经济参数,现实实证分析证实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真正的原因。对中国房地产业、房价、固定资产投资、gdp增速等历年曲线变化的拐点与中国国际收支的拐点进行综合分析。第四部分(第6、7章),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学模型及预测研究。建立双变量和联立方程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各级账户与宏观经济主导因素的影响进行相关、对比、计量分析。对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进行模拟。对将来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进行预测,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用现实实证分析法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对现实与其理论的差异作实证分析,提出符合现实的改进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曲线。用类比法、筛选法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类比筛选得出相关性较大的、贡献大的、影响显着的参数;用建立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对比分析、计量分析、模拟预测等。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的研究,得出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结论。(1)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修正在研究了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基础上,对其与现实的吻合和背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修改补充,提出了五阶段国际收支一般演变模式,对每一阶段两大账户的状况作了定义。在一般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发达国家演变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无资源国家、资源国家、金砖国家、滞后发展国家模式等。(2)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及其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将宏观经济的名义gdp和真实gdpz的概念引用到中国国际收支的分析中来,即定义不考虑涨价因素的实际国际收支数据为名义数据,考虑涨价因素的经过处理的数据为真实数据,分析表明名义数据是失真的,用真实数据进行经济分析更为合理。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从几十个国际收支各级账户中找出了影响较大的起主导作用的参数及其影响规律,得出经常账户主导参数是真实货物hz、真实货物贷方hdz、真实货物借方hjz;资本金融账户主导参数包括真实短期贷款dz及其贷方ddz、借方djz和真实贷存投(短期贷款、存款、投资)dctz。在2000年之前数据较小在平衡位置上下波动,中国国际收支是基本上平衡的;在2001年以后数据演变曲线急剧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开始失衡,且失衡程度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正好与中国房地产业1999年7次降息刺激、2001年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解除、2003年土地拍卖造成的房价疯涨、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相吻合。(3)对中国宏观经济参数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筛选,找出了对近年来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通过宏观经济参数对中国国际收支净额cka的影响分析得出,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gdp增速、消费增速、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fg、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对经常账户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gdp增速、消费增速、储蓄存款增量△sck、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外商直接投资fdi、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z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相关性很好。宏观经济参数对资本金融账户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增量△lls、房价增量△lfj、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z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很好。对中国房地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中国国际收支的拐点进行了“拐点”分析,充分证明了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是过热的房地产、过高的地价房价和过热的宏观经济如gdp等。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与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拐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有些宏观调控措施是不适应的,如2003年地产拍卖和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正是这两次宏观调控导致了房价地价疯涨、宏观经济过热和中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这个阶段中国很多经济现象是违背经济规律的。(4)运用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以及与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模拟和超前预测,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各级账户与核心账户的相关性对比数据和曲线中,通过规律观察选择与核心账户相关性强的账户进行双变量模型分析,得出经常账户6个双变量模型函数和资本金融账户8个函数,它们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拟合优度决定系数在0.2以上,甚至达0.8、0.9,证明它们的相关性很强。同理得出了宏观经济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相关性双变量模型各20多个函数,其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5以上,拟合优度决定系数在0.2以上,甚至更大,证明了它们的相关性很强和对比分析的正确性。对各宏观经济参数与中国国际收支核心账户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得出了与国际收支相关性强的宏观经济参数,验证了双变量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双变量模型是一致的。运用宏观经济参数与中国国际收支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以往的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3—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是房价地价疯涨、房地产投资过热;如果把2004年的土地拍卖、2009年4万亿的等经济刺激政策影响消除,即去房地产化处理后,中国国际收支是基本平衡的。运用宏观经济参数与国际收支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进行了6年的超前预测,结果表明:逐渐降低房地产对GDP增速的贡献、制造业对GDP增速的贡献稳中有降、提高交通业和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GDP增速降在6%以上,中国国际收支未来(十三五)是基本平衡的。对解决长期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提出政策性建议,主要是:降低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的主导地位,对GDP增速的贡献降在2%以下;加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取代房地产业地位,对GDP增速贡献在2%以上;保持制造业稳中有降,对GDP增速贡献降低在2%以上;鼓励消费,使消费对GDP的贡献到7%左右;减缓GDP增速,把GDP增速降在5.5%-7%范围。

岳柳汐,张志敏,李秀婷[10](2015)在《萨缪尔森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详细叙述了萨缪尔森国际收支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并模拟出标准的理想的四阶段发展曲线(称为理想的萨缪尔森曲线);其次,以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和数据为实例,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四阶段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中国国际收支数据和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分辨出第一和第二阶段,这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吻合,对中国国际收支第三阶段萨缪尔森曲线的偏移即双顺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规律,中国本来是可以进入标准的萨缪尔森曲线第三阶段的,但由于房地产疯狂发展造成国际热钱流入,这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

二、国际收支四级平衡问题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收支四级平衡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缘起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技能化口译教学
        2.1.1 技能化口译教学理论研究
        2.1.2 技能化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2.2 移动学习
第3章 研究方法描述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实验设计
    3.4 测量工具
        3.4.1 测试
        3.4.2 测试方式
        3.4.3 测试标准
        3.4.4 问卷调查
        3.4.5 学生访谈
    3.5 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第4章 报告数据
    4.1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4.2 研究问题一有效数据收集与整理
    4.3 研究问题二有效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5章 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5.1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5.1.1 研究问题一有效数据分析
        5.1.2 研究问题二有效数据分析
    5.2 实验数据分析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果与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统计总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前测试题
附录5 后测试题
附录6 学生前测转写
附录7 学生后测转写
致谢

(2)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及强化浸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金概述
        1.1.1 黄金的物化特性
        1.1.2 黄金的金融属性
        1.1.3 黄金的应用
        1.1.4 黄金的生产与消费
    1.2 黄金生产工艺发展概述
        1.2.1 人工手选
        1.2.2 混汞法
        1.2.3 氰化法
        1.2.4 黄金生产新工艺
    1.3 难处理金矿的分类及特点
    1.4 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工艺
    1.5 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工艺
        1.5.1 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1.5.2 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工艺的发展现状
        1.5.3 浸矿微生物
        1.5.4 细菌氧化机理
        1.5.5 难处理金矿的细菌强化浸出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
    2.2 试验用菌与培养基
        2.2.1 试验用菌
        2.2.2 培养基
    2.3 实验药剂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5 试验研究方法
        2.5.1 目的矿物的摇瓶细菌氧化预处理试验
        2.5.2 目的矿物的单槽细菌氧化预处理试验
        2.5.3 目的矿物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试验
        2.5.4 氰化实验
        2.5.5 目的矿物的微波活化试验
        2.5.6 目标矿物的微波-超声联合活化试验
    2.6 试验检测分析方法
        2.6.1 游离菌浓度
        2.6.2 酸度及电位
        2.6.3 亚铁及三价铁离子浓度
        2.6.4 氰根离子浓度
        2.6.5 X射线荧光光谱法
        2.6.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2.6.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6.8 X射线衍射分析
        2.6.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6.10 傅立叶红外光谱法
        2.6.11 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第3章 难处理金矿单槽细菌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
        3.4.2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氰化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不同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2.1 5%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2.2 10%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2.3 15%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3 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细菌氧化效率的表达
        4.3.1 平均体积溶解速率
        4.3.2 平均质量溶解速率
    4.4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氰化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中黄铁矿的细菌氧化机理
    5.3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过程动力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强化浸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实验方法
        6.2.1 微波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2.2 微波-超声波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3 微波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3.1 微波活化条件——反应器直径的影响
        6.3.2 微波活化条件——溶液pH的影响
        6.3.3 微波活化条件——微波活化时间的影响
        6.3.4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6.3.5 微波-超声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强化浸出机理研究
    7.1 微波活化过程中体系升温特性曲线
        7.1.1 不同溶液pH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1.2 不同微波功率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1.3 不同反应器直径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1.4 不同矿浆浓度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2 微波活化体系中的温度场分布
    7.3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矿物特性分析
        7.3.1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成分及物相分析
        7.3.2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粒度分析及比表面积
        7.3.3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7.3.4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表面自由能
        7.3.5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SEM-EDS分析
    7.4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模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目录

(3)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兼论宏观政策组合应对结构性困境的效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
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理论争论
    一、货币中性的相关理论
    二、货币短期非中性的相关理论
    三、货币超中性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
    一、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分析
    三、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类
    四、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基于企业产权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企业产权结构的相关理论
    二、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建模发展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的启示
    一、宏观经济学建模发展的简单回顾
    二、宏观经济学模型的主要缺陷
    三、宏观经济学建模发展方向及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融资非对称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融资非对称效应的比较静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
第三节 基于企业产权融资非对称效应的动态均衡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
第四节 产业结构动态变动与金融结构需求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求解
    三、参数校准
    四、基于动态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下货币工具选择与搭配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基于企业产权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比较静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
第三节 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参数校准
    三、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下财政政策选择与搭配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财政政策效应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参数校准
    三、脉冲响应分析
    四、方差分解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影响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稳态值
    三、参数校准和估计
    四、脉冲响应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应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启示
第一节 后危机时代主要发达经济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
    一、欧元区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二、美国定期贷款拍卖
    三、英国融资换贷款计划
    四、日本贷款支持计划
    五、后危机时代主要发达经济体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启示
第二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融资媒介研究——以欧央行为例
    一、欧央行抵押品资格标准的调整情况
    二、欧央行抵押品资格标准调整手段及影响分析
    三、全球三大央行抵押品政策框架比较
    四、抵押品资格标准调整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统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二、构建和完善央行合格抵押品政策框架
    三、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改革
    四、完善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
    五、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平稳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线性状态转移方程组推导 附录二: DSGE模型部分参数估计基础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资本流动逆转风险分析框架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 预警模型选择
四、预警分析过程
    (一) 风险评价指标预警等级划分
    (二) 2002—2016年资本流动逆转风险警情
    (三) 2017—2021年资本流动逆转风险警情
五、我国的应对措施研究
    (一) 巩固发展能源投资领域
    (二) 优先发展工业及制造业投资领域
    (三) 重点发展服务业投资领域
    (四) 加快发展农业投资领域

(5)“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外投资经济风险测度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家风险因素识别
        2.1.1 对外投资综合风险
        2.1.2 经济风险指标体系
        2.1.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
    2.2 投资风险测度方法
        2.2.1 定性描述和理论分析
        2.2.2 打分卡
        2.2.3 统计分析
        2.2.4 其他:灰色关联度分析、突变论等
    2.3 预测方法
3 预警模型构建
    3.1 突变模型原理
    3.2 模型推导过程
        3.2.1 计算指标变量值
        3.2.2 判断突变年
        3.2.3 划分预警级别
    3.3 国家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筛选
        3.3.2 指标意义
4 以东盟国家为例进行风险测度及预警
    4.1 东盟国家概况
    4.2 投资风险突变模型的构建及风险的测度
        4.2.1 模型变量计算及突变年份判断
        4.2.2 投资风险级别的确定及投资风险测度
    4.3 东盟未来三年投资风险组合预测及预警
5 成果与展望
    5.1 突变论用于研究投资风险的可行性
    5.2 东盟投资风险测度及预测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集及科研成果目录
附件

(6)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信托
        二、信托公司
        三、信托公司风险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外生性理论
        二、金融风险的内生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经济风险预警理论
        一、宏观经济风险预警
        二、企业风险预警
        三、金融风险预警
    第四节 信托公司风险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信托业恢复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第二节 中国信托业的功能演变与发展历程
        一、1979-1998年: 功能错位,偏离本源
        二、1999-2006年: 明确定位,有法可依
        三、2007年至今: 回归信托本源业务
    第三节 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特殊性
        二、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经营特征
        三、新环境下信托公司的发展动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公司风险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的一般特征
        一、信托公司风险的基本类型
        二、资金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三、财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四、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五、投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六、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第二节 重点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一、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二、银信合作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三、基础设施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四、矿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五、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第三节 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分析
        二、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托公司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一、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信托公司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择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模型构建
        五、模型估计与检验
        六、模型估算结果与分析
        七、实证分析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步骤
        一、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
        一、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
        二、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思路、依据与内容
    第三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初选指标的筛选
        一、定量指标的筛选
        二、定性指标的筛选
        三、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一、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确定评价因素集合
        二、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
        三、确定评语集并对其赋值
        四、计算隶属度矩阵
        五、计算信托公司风险综合评分
    第三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一、单个信托公司的风险评价
        二、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多分类SVM的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基本框架
        一、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目标
        二、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原则
        三、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结构与流程
    第二节 风险预警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一、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
        二、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
        一、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算法
        二、基于多分类SVM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信托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完善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监管
        三、信托行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核算方法前沿问题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历程与最新动态
        一、国外研究历程与最新动态
        二、国内研究历程与最新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历程与最新动态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FISIM核算方法演化脉络与前沿问题
    第一节 FISIM基本范畴演化脉络
        一、FISIM定义的演化
        二、FISIM核算主体的演化
        三、FISIM产出核算范围的演化
    第二节 FISIM产出核算方法演化脉络
        一、利息收支差法
        二、基本参考利率法
        三、风险与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法
    第三节 其他FISIM核算问题演化脉络
        一、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方法演化脉络
        二、进出口FISIM核算演化脉络
    第四节 FISIM核算方法演化前沿问题
        一、FISIM产出核算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研究
        二、FISIM产出核算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研究
        三、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方法选择
        四、进出口FISIM核算国际一致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FISIM产出核算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的比较与重构
    第一节 风险调整参考利率法基本原理
        一、风险调整参考利率法基本模型
        二、参考利率风险调整的一般思路与可能情形分析
    第二节 多种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与分歧问题归纳
        一、多种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
        二、风险调整思路的分歧问题与应用特征
    第三节 创新的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与应用特征检验
        一、对参考利率风险调整分歧问题的重新探讨
        二、创新的参考利率风险调整思路
        三、“转移风险调整思路”的应用特征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ISIM产出核算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的比较与重构
    第一节 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法基本原理
        一、期限调整参考利率法基本模型
        二、参考利率期限调整的一般思路与可能情形分析
    第二节 多种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与分歧问题归纳
        一、多种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
        二、多种期限调整思路的分歧问题与应用特征
    第三节 创新的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与应用特征检验
        一、对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分歧问题的重新探讨
        二、创新的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
        三、“均衡(缺口)参考利率期限调整思路”的应用特征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变价FISIM核算联合使用法机制创新设计与应用
    第一节 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基本方法
        一、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基本方法
        二、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基本方法比较
    第二节 现有不变价FISIM核算研究分析与比较
        一、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研究
        二、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研究比较
    第三节 联合使用法机制创新设计与应用
        一、联合使用法机制创新设计
        二、基于联合使用机制的核算方法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出口FISIM核算国际一致性研究
    第一节 进出口FISIM核算原理与数据供给情况
        一、进出口FISIM核算原理
        二、进出口FISIM核算的数据供给情况
    第二节 创新的进出口FISIM核算参考利率选择思路
        一、进出口参考利率选择思路与应用特征检验
        二、多交易国情形下的进出口参考利率选择
    第三节 创新的进出口FISIM核算数据供给研究
        一、国际收支统计附属账户的构建与应用
        二、依托相关统计信息的核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FISIM核算研究
    第一节 中国FISIM核算研究现状、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我国FISIM核算历史沿革
        二、中国FISIM基本范畴改革思路
        三、中国FISIM核算方法改革思路
    第二节 中国FISIM产出核算
        一、数据准备
        二、中国FISIM产出核算
    第三节 中国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
        一、数据准备
        二、不同类型存贷款不变价FISIM产出核算
        三、中国不变价FISIM产出
    第四节 中国进出口FISIM核算
        一、数据准备
        二、中国进出口FISIM核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
附录2 标准国际投资头寸表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8)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资本账户开放的概念
        2.1.1 资本账户的定义
        2.1.2 资本账户开放的界定
    2.2 有关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实证研究
    2.3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2.4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险的研究
    2.5 资本账户开放条件的研究
    2.6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及变化趋势分析
    3.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情况分析
        3.1.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历程回顾
        3.1.2 中国资本账户整体管制情况分析
    3.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实证分析
        3.2.1 测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3.2.2 测算结果分析
    3.3 法定与事实开放的并轨趋势分析
        3.3.1 研究方法
        3.3.2 测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诱发金融风险的探析
    4.1 指标的选取及测算分析
        4.1.1 资本账户综合开放度指标
        4.1.2 货币危机风险指标
        4.1.3 银行危机风险指标
    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危机风险关系的探析
        4.2.1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汇市场压力风险的互动机制分析
        4.2.2 资本账户开放与外汇市场压力风险关系的实证分析
    4.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银行风险探析
        4.3.1 资本账户开放与银行风险的互动机制分析
        4.3.2 资本账户开放与银行系统风险关系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条件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宏观经济条件分析
        5.1.2 金融风险抵御能力分析
        5.1.3 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分析
        5.1.4 金融监管和执行能力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2.2 模型的构造
        5.2.3 模型结果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2.5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条件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资本账户管制项目分类及开放顺序研究
    6.1 中国资本账户管制项目的分类研究—基于对经济影响的视角
    6.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理论及国际经验分析
    6.3 中国资本账户具体管制项目的分类及开放次序探析
        6.3.1 中国资本账户具体管制项目的分类
        6.3.2 中国资本账户具体管制项目的开放次序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的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方向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国际收支研究动态
    1.3 研究基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概念界定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国际收支相关理论
    2.1 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和方法
    2.2 国际收支结构与宏观经济关系理论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主要论点
        2.3.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2.3.2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2.3.3 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法
        2.3.4 国际收支的跨期分析法
    2.4 国际收支演变曲线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现实演变模式
    3.1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曲线
    3.2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现实曲线分析
        3.2.1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的现实曲线分析
        3.2.2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局限性
    3.3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补充
        3.3.1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修正的一般模式
        3.3.2 国际收支演变曲线的影响因素及演变模式分类
        3.3.3 发达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4 亚洲四小龙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5 无资源类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6 资源类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式
        3.3.7 金砖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曲线
        3.3.8 滞后发展的国家国际收支演变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特殊性
    4.2 国际收支数据处理
        4.2.1 经济数据处理公式的推导
        4.2.2 经济数据处理前后的演变曲线比较
        4.2.3 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真实与名义数据曲线比较
        4.2.4 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
    4.3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3.1 经常账户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3.2 资本金融账户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3.3 储备资产及其主导参数分析
    4.4 中国国际收支的国别分析
        4.4.1 国际收支国别分析的意义
        4.4.2 国际收支进出口的国别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相关对比分析
    5.1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
    5.2 中国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关系等式分析
    5.3 与经常账户相关的宏观经济参数分析
        5.3.1 与储蓄存款的相关分析
        5.3.2 与采购经理指数PMI的相关分析
        5.3.3 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相关分析
        5.3.4 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相关分析
    5.4 与资本金融账户相关的宏观经济参数分析
        5.4.1 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相关分析
        5.4.2 与房地产价格的相关分析
        5.4.3 物价指数(CPI、PPI等)的比较
    5.5 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都相关的宏观经济参数分析
        5.5.1 与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2 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3 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4 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分析
        5.5.5 与GDP的相关分析
        5.5.6 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的反相关分析
    5.6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因推测分析
        5.6.1 中国国际收支相关分析汇总
        5.6.2 房地产、GDP拐点与国际收支拐点及宏观调控政策综合分析
        5.6.3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
    5.7 小结
第6章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实证分析
    6.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双变量模型分析
        6.1.1 经常账户及其主导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1.2 资本金融账户及其主导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2 中国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及相关分析
        6.2.1 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的宏观经济主导参数及影响框图
        6.2.2 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及回归分析
        6.2.3 资本金融账户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及回归分析
    6.3 中国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的模拟分析
        6.3.1 双变量模型的模拟分析
        6.3.2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双变量模型的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6.3.3 对国际收支失衡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评价
    6.4 中国国际收支联立方程模型的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6.4.1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参数的选择
        6.4.2 联立方程分析模型求解
        6.4.3 联立方程模型的模拟分析
        6.4.4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政策评价实证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国际收支预测与政策建议
    7.1 中国国际收支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
    7.2 中国国际收支的预测条件计算模型
        7.2.1 GDP增速贡献计算模型
        7.2.2 房地产业对GDP增速贡献计算
        7.2.3 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对GDP增速贡献计算
        7.2.4 预测条件计算
    7.3 中国国际收支双变量模型预测
    7.4 中国国际收支联立方程模型的预测
    7.5 国际收支平衡和预测条件对GDP增速的影响
    7.6 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性建议
    7.7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穴位期间的个人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10)萨缪尔森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理论的实践分析
    (一) 国际收支:一个国家的国际资金流
    (二) 国际收支的萨缪尔森学说
    (三)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的经验验证
三、中国国际收支问题分析
    (一) 中国国际收支曲线解析
        1、1983年之前, 经济发展前期。
        2、1984—1989年为萨缪尔森第一阶段, 即年轻债务国阶段。
        3、1990—1997年为萨缪尔森第二阶段, 即成熟债务国阶段。
        4、
    (二)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1、双顺差造成中国外汇储备量增加。
        2、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了持续的升值压力。
        3、大量的出口也导致了中国遭受别国反倾销调查的案件越来越多。
四、总结与思考
    (一)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是分析各国国际收支的基础
    (二) 因国制宜地完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理论
        1、第四阶段不是最后阶段, 是第三和第五阶段的过渡阶段。
        2、国际收支曲线与国家大小、发展先后、有无资源等有关。
        3、将来的国际收支曲线是什么特点, 有待研究。

四、国际收支四级平衡问题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英语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实验报告[D]. 丛佳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2]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及强化浸出机理研究[D]. 宋言. 东北大学, 2019(01)
  • [3]产权异质、产能失衡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 ——兼论宏观政策组合应对结构性困境的效力[D]. 洪昊.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1)
  • [4]“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预警研究[J]. 张帅.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09)
  • [5]“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对外投资经济风险测度及预警研究[D]. 王佳艺.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6]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朱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7]间接测算的金融中介服务核算方法前沿问题与中国实践[D]. 李佩瑾.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5)
  • [8]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研究[D]. 张春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9]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D]. 岳柳汐.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10]萨缪尔森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分析[J]. 岳柳汐,张志敏,李秀婷. 宏观经济研究, 2015(06)

标签:;  ;  ;  ;  ;  

国际收支四级收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