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回顾

我国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回顾

一、我国病毒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型肝炎学术会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徐玲[1](2021)在《HIV/HBV共感染者cART后的临床转归和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状况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病毒学及免疫学反应及探索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体液免疫及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变化规律。[方法]从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成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队列中筛选HIV/HBV共感染者。检测基线、cART 96周、240周及以上HBV DNA、HBV RNA、HIV RNA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从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功能低下门诊筛选HIV RNA<200 copies/mL,CD4>350 cells/μL至少6个月的HIV感染者在0,1,6个月接种HBV疫苗(20μg)。收集患者接种疫苗前、接种第二针疫苗后2月、接种第三针疫苗后3-6月时的临床资料及血浆、PBMCs标本,通过rHBsAg刺激PBMCs,运用ELIspot方法观察HBsAg特异性细胞免疫变化规律。[结果]结果一1.共入组132名HIV/HBV共感染者,75.8%为HBeAg阴性患者。cART 96、240周时,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6.6%、88.4%。HBeAg 阳性者抑制率低于阴性者(27.8%vs 91.5%,66.7%vs 92.9%)。2.93名患者检测了基线HBV RNA,67名患者HBeAg阴性。31名患者HBV RNA结果为阳性,其中位水平为4.87(4.19-6.11)lgcopies/mL。HBV RNA 阳性患者中20 名患者 HBeAg 阳性,其 HBV RNA 为 5.59(4.61-6.67)lg copies/mL;11 名患者HBeAg 阴性,中位 HBV RNA 水平为 4.19(2.70-4.65)lgcopies/mL。基线 HBV RNA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性(r=0.385,p=0.033),与HBsAg显着正相关(r=0.567,p=0.002)。28名患者完成了 138(54-240)周的随访,中位HBV RNA水平为3.57(0-6.26)lgcopies/mL。7名患者HBV RNA在随访期间转阴。入组时62名患者HBV RNA结果为阴性。37名患者完成了 276(48-336)周的随访,HBV RNA为阴性。3.入组患者共随访695.5人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HBsAg的血清学转换。40.63%HBeAg阳性患者发生血清学转换。这些患者治疗前HBV RNA为4.48(0-6.55)lg copies/mL。在48(48-264)周的随访期间,6名患者HBV RNA转阴。4.入组患者cART 96周、240周时HIV RNA的抑制率分别为85.51%、95.65%;CD4 细胞计数分别为 397(283-556)cells/μL、424(323-609)cells/μL;CD4/CD8 分别为 0.59(0.37-0.86)、0.66(0.48-0.93)。结果二5.32名患者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完成两针疫苗接种后,25名患者(78.1%)出现HBsAb,滴度为157.87(18.13-802.73)IU/mL。完成3针疫苗接种后,所有患者均出现 HBsAb,滴度为 663.07(334.39-1000)IU/mL。6.16名患者在完成疫苗接种13.5(12-17.3)月的随访期内再次检测HBsAb,滴度为256.15(84.04-542.48)IU/mL。2 名患者 HBsAb 已降至 2.9 IU/mL、3.62 IU/mL。7.接种疫苗前,分泌IFN-r、TNF-a细胞数分别为30(7-73)SFC/105 PBMC,110(72-181)SFC/105 PBMC。完成第二针疫苗接种后的2月、第三针疫苗接种后3-6 月时,分泌 IFN-r 细胞数分别为 53(14-129)SFC/105 PBMC、15(6-94)SFC/105 PBMC;分泌 TNF-a 细胞数分别为 208(115-330)SFC/105PBMC、180(78-250)SFC/105 PBMC。[结论]1.HBeAg 阳性HIV/HBV共感染者cART前HBV RNA阳性率、HBV RNA水平均较HBeAg阴性者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HBeAg阳性者HBV RNA仍处于较高水平。2.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HBsAg清除率低,但HIV RNA抑制率、CD4细胞增长数较理想。3.治疗稳定的HIV感染者接种标准剂量的HBV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HBsAb衰减速度较快。4.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HBsAg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较弱。

陈莹珊[2](2019)在《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肝细胞受损并累积可引发肝脏疾病,肝细胞受损程度和肝功能的实时检测评价,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甘胆酸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之一,由胆固醇与肝内的甘氨酸结合而成,研究指出,甘胆酸经肾脏排泄明显,与肝胆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是评价肝脏功能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检测尿液中的甘胆酸对临床检测有一定指导价值,且临床上检测甘胆酸多为取静脉血,对于小儿患者和不便于取静脉血的患者,检测其尿液中的甘胆酸有着其便利性与对疾病诊断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细胞融合获得甘胆酸(GCA)的单克隆抗体,同时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免疫层析试纸条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本实验采用活泼脂法合成的免疫抗原GCA-BSA并免疫雌性Balb/C小鼠,经过细胞融合,获得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CA-BSA-5H2。采用腹水诱生法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先通过辛酸-硫酸铵法初步纯化,再通过Protein G柱纯化和单克隆抗体亚型分型试剂盒鉴定其亚型为IgG1型。2、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本实验将不同稀释度的甘胆酸单克隆抗体注入富集有包被抗原GCA-OVA的CM5芯片,测得单克隆抗体与甘胆酸之间的亲和力为Kd=1.983*10-9M。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抑制曲线。IC50为39.8ng/mL,线性范围是13.3-119.4ng/mL。除了与牛黄胆酸(TCA)的交叉反应率达40%,其他的胆酸结构类似物与对应抗体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为了验证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利用间接竞争ELISA与其进行比较,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2=0.9983)。3、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本实验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115.45±10.53nm聚苯胺-金纳米粒子,以聚苯胺-金纳米粒子为标记物制备了聚苯胺-金纳米试免疫层析纸条,对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方法学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试纸条特异性好,重复性高,性能稳定,可将其应用于尿液样品中甘胆酸的定性检测。4、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将聚苯胺-金纳米粒子(PPAuNP)标记IgG-HRP,确定CLIA方法的最优工作条件为包被时间为1.5h,封闭为0.75h,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为0.75h,标记的IgG-HRP与抗体反应时间为0.75h,发光底物作用时间为4min。利用GCA建立标准曲线,所建立方法的检测范围(IC15-IC85)为 161.99-61929.99 ng/mL,IC5G值为 274.82,最低检测限(LOD,IC10)为56.26 ng/mL。并对334份人体尿液样本进行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肿瘤组尿液样品中的GCA浓度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6.3倍,9.1倍和10.1倍(P<0.001),阳性率分别为86.4%、78.9%、63.7%。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获得可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GCA-BSA-5H2。以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甘胆酸的定性检查,可在在早期筛查中快速判断病变标志物(甘胆酸)是否异常,而甘胆酸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甘胆酸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甘胆酸水平的高低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与临床指标AST、ALT、AFP相比较,甘胆酸在能够更好的反映潜在的慢性肝损伤,在判断肝硬化与肝肿瘤方面优于AST、ALT、AFP指标。本实验中所研究的免疫学分析方法都可以对甘胆酸进行有效的检测,可实现对肝功能的监控。

钱倩倩[3](2019)在《HIV/AIDS患者尿路感染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2018年1月至8月期间,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HIV/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以了解尿路感染发生率、HIV/AIDS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新疆地区HIV/AIDS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证据,积极规避危险因素,更好指导临床,并对HIV/AIDS患者尿路感染的中医证型进行研究,为HIV/AIDS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提供思路。方法:横断面调查HIV/AIDS患者一般情况,如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及尿白细胞定性、尿白细胞计数、亚硝酸盐、尿隐血、尿蛋白、尿细菌培养、药敏试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相关指标,并对HIV/AIDS尿路感染患者中医证型进行调查。通过SPSS2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1933例HIV/AIDS患者尿液分析异常者495例(25.6%)。(2)HIV/AIDS患者尿路感染者385例(19.9%)。(3)经t检验,体重、住院天数在是否患尿路感染,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在HIV病程上无差异(P=0.468)。经卡方检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HAART治疗、绝经、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与尿路感染成显着相关(P均<0.05),与年龄(P=0.677)、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P=0.724)不相关。(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体重、传播途径、HAART治疗、文化程度、绝经、泌尿系结石是HIV/AIDS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5)100例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分布在湿热下注型,其次是气虚、肾阴不足证型。结论:HIV/AIDS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高,HIV/AIDS患者尿路感染与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传播途径、HAART治疗、绝经、泌尿系结石成显着相关,同时性别、文化程度、传播途径、HAART治疗、绝经、泌尿系结石也是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HIV/AIDS尿路感染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下注型为主,其次是气虚、肾阴不足证型。

叶海雯[4](2019)在《术前HBV-DNA载量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术前HBV-DNA载量与手术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关系,研究HBV-DNA载量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的关系,为肝泡型肝包虫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7月在我中心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为实验组;随机收集该时间段内只患肝泡型包虫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病例资料为对照组。测定及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1、3、7天的肝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并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再根据HBV-DNA载量高低将实验组分为A、B、C三组,分别比较不同HBV-DNA载量组间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得出HBV-DNA载量对肝泡型包虫病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的关系。结果:该时间段内共收集肝泡型包虫病患者625例,其中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6例,占19.53%,符合纳入标准患者资料28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7天血清总胆红素,术后3天、7天血清直接胆红素,术后1天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费用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和病灶长径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B、C三组比较:三组间术后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肝功能指标、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2、术前是否感染乙肝、病灶长径为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就目前资料显示,HBV-DNA载量高低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没有影响。

郭明杰[5](2018)在《张赤志教授运用温病理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将收集到的张赤志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关联、聚类分析。总结张赤志教授运用温病理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思想,提炼张教授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临证辨证、思辨特点及选方用药的规律等。对张赤志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研究,可以为继承与拓展张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奠定研究基础,为重型肝炎的治疗给予更多的临床启发。方法:将收集到的114例有效病例的中药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建立张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方剂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及IBM SPSS Modeler 14.0统计软件分别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对所有方剂中用药的种类、频次、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等进行挖掘,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张教授对于慢性重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结果:1.涉及到的中药种类共17类,常用的中药为6类,按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补虚药(335)、利水渗湿药(300)、清热药(206)、活血化瘀药(189)、化痰止咳平喘药(86)、理气药(83)。2.涉及到中药药性共有5种,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以此为寒性(716)、温性(389)、平性(339)、凉性(35)、热性(15)。3.涉及到的中药药味共6种,按照其频次出现大小依次为:甘味(776)、苦味(756)、辛味(546)、咸味(139)、酸味(124)、淡味(117)。4.涉及到的中药归经有12种,按照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肝经(18.87%)、脾经(15.98%)、胃经(14.61%)、肺经(11.36%)、心经(11.15%)、肾经(9.78%)、胆经(6.05%)、膀胱经(3.44%)、大肠经(3.18%)、小肠经(2.85%)、心包经(2.06%)、三焦经(0.67%)。5.关联分析设置前项为2时得出置信度较高的组合有:茵陈-金钱草、茵陈-半枝莲、鳖甲-牡蛎、茵陈-郁金、茵陈-车前草等6.聚类分析结果在标尺为9时,频次≧10的药物可被分为6类:(1)泽兰、陈皮、莪术、川芎、枳壳、槟榔、半夏、神曲、白术、黄芪、当归、山楂;(2)茯苓、茯神、泽泻、猪苓;(3)太子参、党参、甘草、麦芽、鸡内金、香附、酸枣仁;(4)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通草、麦冬、银花、连翘;(5)车前子、车前草、牡蛎、金钱草、鳖甲、海螵蛸;(6)半枝莲、桔梗、瓦楞子、茵陈、柴胡、白芍、赤芍、丹参、生地、郁金。研究结论:1.以肝脾胃为中心,益气养血,扶助正气。2.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3.及时截断病势,控制疾病进展。

刘芬[6](2018)在《复方黄栌口服液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疗效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乙型肝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而我国更是公认的乙肝大国。全球约有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1,2]。我国约有9300万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2],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38%左右,这一人数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左右。在长期慢性乙型病毒刺激下,病情发展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而一部分病人发展为肝癌,这的路径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趋势路线。现代医学中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多,停药难、停药后易反弹。而祖国医学中早有肝硬化的记载,且几千年来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了中医药在乙肝肝硬化治疗上有一定的效果。虽现在医家对于肝硬化病机认识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病机为湿热瘀毒久酿,进而导致或者原本已有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最后发展为气滞、瘀血、痰凝阻络。现代研究对于肝硬化病人或者乙肝肝硬化病人辩证结果不尽相同,但辩证结果中都有湿热证型。根据本研究小组前期实验均证明复方黄栌口服液可用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目的探讨复方黄栌口服液对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病人在生化血清学、病毒学和临床症状学上的影响,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入组120例符合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诊断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分别予以药物进行疗程为48周的治疗。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口服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栌口服液口服。治疗前、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检测HBeAg、HBV DNA、HA、PCⅢ、Ⅳ-C,治疗前、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用FibroTouch检测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治疗前及治疗后每12周检测TBIL、ALB、CHE水平。在知情同意条件下,选取10例病人行肝脏穿刺检查治疗前、治疗后的肝脏病理变化。治疗前、治疗后的每24周观察病人症状和体征,依据中医症状分及量化标准对体征和症状进行评分,进而进行疗效评价。所有信息、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2人分别独立输入并校对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率之间的比较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病例间TBIL在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疗程的增加,两组TBIL均逐渐降低。两组血清TBIL水平在治疗48周后均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的TBIL水平在治疗48周后低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在治疗前,HBeAg阳性病例38例,HBV DNA阳性病例54例。实验组在治疗前,HBe Ag阳性病例32例,HBV DNA阳性病例56例。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在治疗24周后,HBeAg和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8周后,实验组HBeAg阴转率为21.88%,高于对照组的18.42%(=5.337,P<0.05),HBV DNA阴转率为66.07%,高于对照组的57.40%(=4.337,P<0.05)。3.两组病例HA、Ⅳ-C和PCⅢ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HA、Ⅳ-C和PCⅢ水平在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实验组病例HA、Ⅳ-C和PCⅢ水平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关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率,实验组治疗24周后为69.10%,对照组治疗24周后为49.06%,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率,实验组治疗48周后为87.27%,对照组治疗48周后为64.1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栌口服液联合恩替卡韦片能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病人生化及病毒学指标,有助于肝脏硬度的轻度逆转,改善中医症状。

王羿今(Wang Yi Chin)[7](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古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文献和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的文献整理,总结归纳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临证中具体的运用规律以及用药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检索筛选和整理收集了目前中国大陆的主要文献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等相关文献知识库,结合手工查询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等文献资源,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以检索“茵陈蒿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黄疸”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等方式来查询上述文献资料,均为汉语检索源文献。通过整理和归纳古今文献有关该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研究文献分析其应用概况,并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的相关文献,采用Medcase V3.2数据挖掘分析系统软件,运用加强关联规则数据运算模型挖掘,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比较该经方加味药物在治疗中的相关性,总结其用药规律。研究结果通过筛选和整理古今文献分别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如黄疸、积聚、腹痛等中医古籍中有关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文献的有关机制效应研究,系统归类了该经方的应用背景和现代机制。同时通过挖掘分析29篇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临床研究,深入挖掘理法方药的规律和特点,现代中医临床仍遵循茵陈蒿汤经方治疗湿热蕴结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主,其他尚有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肝郁气滞,后三种证候则多与湿热演变或病程迁延有关。观察到临床表现舌苔以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为主,脉数和脉弦占比大于50%;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就诊原因,其他临床症状依次为胁痛、乏力、身黄、目黄、恶心、纳差、尿黄、口苦、腹胀、面黄。茵陈蒿汤主方茵陈蒿、栀子、大黄三药均在临床治疗中为主要药物,没有删减,其他配伍的中药主要以茯苓、甘草、郁金、赤芍、白术、丹参为常见,出现频率均大于30%,以清热解毒药和利水渗湿药最为多见。茵陈蒿用量以30克和20克最为多见,15克及以下用量较少;栀子、大黄以10克用量较多,15克、12克、6克较少;其他茯苓、赤芍、郁金用量尚有不同经验和观点,而板蓝根、金钱草用量较大。研究结论作为古代经方,茵陈蒿汤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运用历史源远流长,经验丰富,而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仍遵循古代经方茵陈蒿汤的主要适用病证,以湿热为主要病机,结合不同病程的病机变化,调整配伍中药的选用,以茯苓为主要配伍中药,结合其他清热解毒、利水渗湿药物辅佐,加强利湿清热之功,古方新用,在配伍的基础上,多数主张大剂量使用茵陈蒿,而栀子大黄的剂量则随证加减,现代临床发现该方对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明显,其他伴随症状纳差、乏力、黄疸等也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经方从大剂量茵陈蒿为用药特点,临床效果显着。

魏小雪[8](2017)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Fibrotouch肝脏硬度检测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Fibrotouch肝脏硬度值之间的关系,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客观证据,从而有利于探索优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和病房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Fibrotouch测定,检测前检测血常规、乙肝五项、乙肝DNA定量、肝功能、肝纤维四项及腹部彩超。采用SPSS 23.0和EXCEL软件系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整理、归纳,总结概括Fibrotouch检查值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关系。结果:1.不同证型中ALT、AST、TBIL、DBIL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其中肝胆湿热证较其他证型比较最为显着,各证型间TP、ALB、PALB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证处于慢乙肝初期,血清蛋白含量最高。2.不同证型中腹部彩超积分及门静脉内径、肝纤维四项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证较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明显,脾肿大情况无明显差异。3.不同证型间乙肝DNA定量无显着性差异。4.不同证型间肝脏硬度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瘀血阻络证最为明显,病变轻重与肝脏硬度、肝纤维四项、腹部彩超诊断、APRI指数呈正线性相关,与血小板值成负相关。5.肝脏硬度与HA、C-IV、PC-III、LN、APRI指数、腹部彩超积分、门静脉内径成正比,与PLT、ALB、PALB成反比,这些因素与肝脏硬度有显着相关性。结论:Fibrotouch检测结果对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依据,Fibrotouch检测结果联合腹部彩超及肝纤维四项、肝功能、血小板检测值等可进一步提高慢乙肝中医辨证准确性。

高洺杨[9](2016)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肝炎肝硬化的相关中医基本理论、西医影像学及病理学为研究基础,通过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检查及肝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内在联系,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寻找客观指标、量化标准,为本病的早期发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75例,符合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据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在体检科选择8位健康者作为对照。拟定临床病例报告表,记录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及腹部超声检查的检测指标等。1名主治中医师及1名主任中医师据其入院病例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进行中医辨证,二者采用背靠背的形式。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关于门静脉内径(Dpv)、脾脏厚度及肝实质类型的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证型组的Dpv值由低到高依次为各证型组的Dpv由低到高依次为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各组间的脾脏厚度均数由低到高依次为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及湿热蕴结证均较多见细小均匀型与增粗增强型,脾肾阳虚证以增粗增强型最常见,瘀血阻络证较多见增粗增强型及粗结节型。各中医证型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炎性分级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多见肝组织炎性分级G2;水湿内阻证组以G3、G2多见;湿热蕴结证组主要见于G3,G2次之;肝肾阴虚证组以G3多见;脾肾阳虚证组以G4多见;瘀血阻络证组多见于G4,G3次之。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同超声检查及肝组织分级存在一定相关性,Dpv、脾脏厚度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舒格拉·哈比丁[10](2016)在《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48周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中与48周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为临床上治疗结局疗效的预测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依据。方法: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ALT≥2×ULN部分)”的560例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1.采用卡方检验的的方法,对FAS数据集人群总体以及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基线、治疗12周、治疗24周对应的ALT、HBV DNA、HBeAg等指标对48周HBeAg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以及完全应答情况等治疗结局影响的分析。2.对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得出各时点48周HBeAg转阴或者血清学转换的可预测比率。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试验对照组、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HBeAg、ALT进行分析。3.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中药干预与否、是否母婴传播、性别、年龄、基线ALT、基线HBeAg及基线HBV DNA水平、治疗12周相关指标、治疗24周相关指标、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等对于疗效结局(包括48周HBeAg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HBV DNA转阴和完全应答)的影响,筛选出与疗效结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4.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对Logistic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价值的评价,得出疗效预测能力较强的预测因素及模型。结果:1.在治疗前基线高水平ALT、低水平HBV DNA载量、低水平HBeAg、治疗12或24周发生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能得到更好的疗效。2.无论FAS人群总体、试验组还是对照组,12至24周HBeAg转阴人数占48周HBeAg总转阴人数的率、HBeAg转阴人数占48周HBeAg总血清学转换人数的率有升高趋势;治疗早期获得HBeAg转阴人群治疗至48周HBeAg保持转阴率、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其他时点,试验组HBeAg保持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12周、24周、36周ALT上、治疗12周HBeAg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 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在各时点ALT、HBeAg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HBeAg转阴的独立因素有中药干预、非母婴传播、基线HBeAg低水平、治疗12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因素有使用中药干预、非母婴传播、基线HBeAg低水平、治疗12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HBV DNA转阴的独立因素有基线高ALT水平、低水平的HBeAg、低水平的HBV DNA、治疗12周或24周ALT复常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大等;影响完全应答的独立因素有年龄低、基线低水平的HBeAg、治疗24周ALT复常、治疗24周HBV DNA转阴以及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HBeAg下降幅度大等。4.中药干预与否、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ALT、治疗24周HBV DNA、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eAg转阴有预测价值;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ALT、治疗24周HBV DNA、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有预测价值;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HBeAg水平、基线ALT水平、治疗12或24周ALT、基线到治疗12周或24周HBeAg下降幅度,对48周HBV DNA转阴有的预测价值;年龄、基线HBeAg水平、基线到治疗12周HBeAg下降幅度、治疗24周HBV DNA、治疗24周ALT,对48周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结论:①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基线高水平ALT、低水平HBV DNA、低水平HBeAg可作为48周HBeAg、HBV DNA双转阴的有利预测因素。②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12周或24周发生ALT复常、HBV DNA转阴、HBeAg转阴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容易获得更好的疗效。③趋势上,治疗早期获得HBeAg转阴人群治疗至48周HBeAg保持转阴率高于其他时点,中药干预组HBeAg保持转阴率高于对照组。④中药干预在48周HBeAg转阴方面疗效优于单纯用阿德福韦酯治疗。⑤中药干预与否是48周HBeAg转阴重要的预测因素,此外母婴传播、年龄,基线ALT、HBeAg以及HBV DNA水平、治疗12周或24周的ALT、HBeAg、HBV DNA以及HBeAg下降幅度等是结局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中治疗12周或24周的HBeAg为较好的预测因素。⑥多因素联合的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优于单因素预测价值。治疗24周指标整体的预测价值高于治疗12周指标的预测价值,但考虑到临床上的治疗时限问题,12周治疗早期的疗效预测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⑦治疗12周年龄<30.5岁(针对于本研究18~65岁人群)、基线HBeAg水平<547.950 S/CO时,HBeAg水平12周下降幅度差值>0.31,48周更可能实现完全应答。⑧治疗24周年龄<30.5岁(针对于本研究18~65岁人群)、基线 HBeAg<547.950 S/CO、治疗 24 周 ALT<51.2IU/L,治疗 24 周 HBV DNA<3.7log10IU/ml的患者48周更可能实现完全应答。

二、我国病毒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型肝炎学术会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病毒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型肝炎学术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HIV/HBV共感染者cART后的临床转归和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IV/HBV共感染者长期cART后临床转归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2.1 试剂
        2.2 耗材
        2.3 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全血、血浆及PBMCs的采集、分离和冻存
        3.2 PBMC的复苏
        3.3 血浆HIV-1病毒载量的检测
        3.4 血浆HBV DNA的检测
        3.5 血浆HBV pgRNA的检测
        3.6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第一部分 研究结果
        1 入组患者基本特征
        2 cART 96周、240周时HBV DNA的抑制情况
        3 入组患者HBV R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HBV DNA之间的关系
        4 随访过程中HBsAg、HBeAg的清除率及血清学转换
        5 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FIB4、APRI的变化
        6 随访过程中HIV RNA的抑制率及CD4细胞计数的变化
    第一部分 讨论
第二部分 长期不进展的HIV感染者发生免疫学进展的特征分析
    第二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3 方法
        4 相关定义
        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特征
        2 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不同临床结局
        3 两组患者纯真和记忆CD4细胞计数的变化
        4 CD8~+CD38~+细胞比例与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5 CD8~+CD28~+细胞比例与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6 HIV RNA水平与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讨论
第三部分 HIV感染者接种HBV疫亩后免疫学应答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引言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2.1 试剂
        2.2 耗材
        2.3 仪器设备
        3 方法
        3.1 血浆及PBMCs的采集、分离、冻存、复苏方法同第一部分
        3.2 血浆HIV-1病毒载量、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
        3.3 细胞孵育
        3.4 斑点检测
        4 相关定义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接种HBV疫苗患者基本信息
        2 T细胞亚群及HIV RNA水平在接种HBV疫苗期间的变化
        3 B细胞计数在接种HBV疫苗期间的变化
        4 第二针HBV疫苗接种后两月时体液免疫情况
        5 第三针HBV疫苗接种后的三月时体液免疫情况
        6 完成三针HBV疫苗接种后HBSAB的衰减情况
        7 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第三部分 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胆酸的概述
        1.1.1 甘胆酸的理化性质
        1.1.2 甘胆酸的临床意义
    1.2 甘胆酸的检测方法概述
        1.2.1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1.2.2 色谱法
        1.2.3 放射免疫法
        1.2.4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1.2.5 荧光免疫分析
    1.3 抗体研究的发展历程
        1.3.1 多克隆抗体
        1.3.2 单克隆抗体
        1.3.3 基因工程抗体
    1.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4.1 疾病诊断
        1.4.2 疾病的治疗
        1.4.3 疾病发病机制的应用
        1.4.4 在农业以及食品安全诊断方面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及耗材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动物与细胞
        2.2.4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甘胆酸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的合成
        2.3.2 动物免疫
        2.3.3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测定
        2.3.4 细胞融合
        2.3.5 杂交瘤细胞筛选及亚克隆
        2.3.6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2.3.7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2.3.8 SDS-PAGE电泳鉴定抗体纯度
        2.3.9 抗体亚型鉴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Balb/C小鼠的免疫效果鉴定
        2.4.2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2.4.3 单克隆抗体纯化效果
        2.4.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表面等离子生物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缓冲液
    3.3 实验方法
        3.3.1 包被抗原在CM5芯片上的偶联
        3.3.2 单克隆抗体稀释度的优化
        3.3.3 建立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3.3.4 单克隆的特异性
        3.3.5 样品的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包被抗原在CM5芯片上的偶联
        3.4.2 单克隆抗体稀释度优化及亲和力的结果
        3.4.3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标准曲线
        3.4.4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3.4.5 加标回收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层析试纸条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及耗材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胶体金的制备及表征
        4.3.2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4.3.3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的制备
        4.3.4 T线、C线包被浓度的确定
        4.3.5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4.3.6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范围
        4.3.7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4.3.8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批内重复性检验
        4.3.9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稳定性试验
        4.3.10 尿液样品的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胶体金的表征
        4.4.2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4.4.3 T线、C线包被浓度确定结果
        4.4.4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范围
        4.4.5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4.4.6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批内重复性及稳定性评价
        4.4.7 尿液样品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基于甘胆酸单克隆抗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仪器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缓冲液
    5.3 实验方法
        5.3.1 聚苯胺-金纳米粒子(PPAuNP)标记IgG-HRP(二抗)的制备
        5.3.2 CLIA方法的检测步骤
        5.3.3 CLIA条件的优化
        5.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5.3.5 交叉反应
        5.3.6 检测人尿液样品中GCA的含量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封闭缓冲液的选择
        5.4.2 CLIA反应时间的优化结果
        5.4.3 IgG-HRP的稀释倍数
        5.4.4 pH值的选择
        5.4.5 化学发光底物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5.4.6 CLIA检测方法的建立
        5.4.7 交叉反应率
        5.4.8 人尿液样品中GCA含量的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HIV/AIDS患者尿路感染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依据《艾滋病诊疗指南(第 3 版)》2015 年)
        1.1.1 HIV/AIDS 诊断原则
        1.1.2 HIV/AIDS 诊断标准
        1.1.3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985 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会议通过)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内容
        2.2.2 观察项目及方法
        2.2.3 HIV/AIDS 尿路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调查
    3.质量控制
        3.1 调查方案
        3.2 调查员的培训
    4.统计方法
    5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调查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术前HBV-DNA载量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分组
    2.3 治疗方式
    2.4 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结果
    3.2 实验组对照组结果
    3.3 HBV-DNA载量分组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与免疫逃逸
    4.2 乙肝病毒感染
    4.3 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因素
    4.4 HBV-DNA载量与手术的关系
    4.5 抗病毒治疗
    4.6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张赤志教授运用温病理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张赤志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理论研究
        1.1 病名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张赤志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用药经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病案资料来源
        3.2 病案资料筛选
    4 研究方法
        4.1 病案资料筛选和核定
        4.2 中药规范化处理
        4.3 数据录入
        4.4 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频数、频率分析
        5.2 关联分析
        5.3 聚类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总体用药规律
        6.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规律
        6.3 关联分析
        6.4 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以肝脾胃为中心,益气养血,扶助正气
    2.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
    3.及时截断病势,控制疾病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复方黄栌口服液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复方黄栌口服液用于治疗乙肝肝硬化湿热蕴结证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文献溯源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古代研究概况
        1.1 古代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溯源
        1.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古代方药治疗
    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古代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现状
    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代研究概况
        1.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慢性乙肝病毒作用机理研究
        1.3 现代药物治疗
        1.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1.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因机证候的研究现状
        1.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2. 茵陈蒿汤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2.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2.3 茵陈蒿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2.4 茵陈蒿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疾病诊断标准
        3.3 文献纳入标准
        3.4 文献排除标准
        3.5 文献信息的预处理
        3.6 文献信息纳入方法
        3.7 数据挖掘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4.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剂应用概况
    3.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舌苔脉象和病机分析
        3.2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分布规律分析
        3.3 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药使用分析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一. 结论
    二.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Fibrotouch肝脏硬度检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英文缩略词表对照
临床研究设计
    一、病例选择
    二、患者一般资料
    三、研究设计
    四、FIBROTOUCH检测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质量控制
    七、数据处理方法
    八、相关评价标准
结果与分析
    一、各中医证型中肝功能各项的比较
    二、各中医证型中腹部彩超的比较
    三、各中医证型中HBV-DNA的比较
    四、各中医证型中肝纤维化四项的比较
    五、各中医证型中PLT、APRI指数的比较
    六、各中医证型中肝脏硬度的比较
    七、肝脏硬度与肝纤维四项、腹部彩超、血小板的关系
讨论
    1.慢乙肝中医病因病机
        1.1 病因归属
        1.2 演变规律
    2.慢乙肝的中医证型
    3.慢乙肝中医证型与理化检查的相关性
        3.1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3.2 中医证型与腹部彩超的关系
        3.3 中医证型与乙肝DNA定量的关系
        3.4 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四项的关系
        3.5 中医证型与血小板的关系
        3.6 中医证型与肝脏硬度的关系
    4.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法分析
        4.1 益气健脾疏肝
        4.2 化湿活血解毒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A
致谢
论文着作及科研课题

(9)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肝硬化的西医概念
        1.1 引起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1.2 肝炎后肝硬化(以下简称肝炎肝硬化)的病机
        1.3 肝炎肝硬化的诊断
    2 肝硬化的中医研究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
        2.3 肝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同西医辅助检查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临床病例报告表
        2.2 统计学处理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同中医证型间关系
        3.2 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腹部超声检查情况
        3.3 各中医证型的肝炎肝硬化的肝组织炎性分级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炎肝硬化中医特点
    2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3 肝组织病理检查
    4 研究结果解释
第四部分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诊断标准
附录2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渊源
        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演变的认识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点
        4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6 导师学术思想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
        1 乙型肝炎病毒与慢性乙型肝炎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3 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进展
        4 优化治疗策略探讨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诊断标准
        4 研究用药
        5 给药方案
    方法
    结果
        1 基线指标水平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2 治疗12周指标变化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3 治疗24周指标变化对48周结局预测作用
        4 试验组、对照组和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特点分析
        5 影响48周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6 疗效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的ROC曲线评价
    小结
    讨论
        1 各项指标对48周结局的预测作用
        2 试验组、对照组和HBeAg转阴、未转阴人群各时点特点分析
        3 影响48周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4 48周疗效影响因素预测价值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我国病毒型肝炎的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型肝炎学术会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HIV/HBV共感染者cART后的临床转归和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状况的研究[D]. 徐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甘胆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 陈莹珊.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3)
  • [3]HIV/AIDS患者尿路感染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研究[D]. 钱倩倩.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4]术前HBV-DNA载量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D]. 叶海雯. 青海大学, 2019(04)
  • [5]张赤志教授运用温病理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总结[D]. 郭明杰.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6]复方黄栌口服液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湿热蕴结证疗效研究[D]. 刘芬. 新乡医学院, 2018(11)
  • [7]基于数据挖掘对茵陈蒿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 王羿今(Wang Yi Chi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Fibrotouch肝脏硬度检测相关性分析[D]. 魏小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及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 高洺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中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分析[D]. 舒格拉·哈比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我国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