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工艺烟气制硫酸

PEM工艺烟气制硫酸

一、PEM法烟道气制硫酸(论文文献综述)

李喜玉[1](2011)在《可再生胺法烟道气脱硫吸收解吸一体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吸收塔和解吸塔装置来做乙二胺-磷酸的烟道气脱硫和解吸实验,由于有机胺吸收解吸实验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吸收:经过有机胺法吸收脱硫后,出口烟气中SO2含量要低于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二是解吸:解吸塔出口气体中的SO2在的浓度要到达直接进入制酸系统的浓度要求。而本实验的重点是目的二:解吸,只有吸收剂再生,才能进入下一轮的吸收。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有机胺脱硫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本课题的乙二胺-磷酸吸收解吸一体化实验中,在保证吸收效果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重点研究富胺液中SO2的解吸脱除,对乙二胺--磷酸解吸再生进行研究,实验目标是在乙二胺解吸再生的同时,解吸气体中的SO2含量要尽量高,以便回收利用。乙二胺-磷酸可再生胺法能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乙二胺的再生,即如何能及时解吸出吸收富液中的SO2是本实验的关键。本实验以乙二胺-磷酸缓冲溶液为吸收脱硫剂,使用自制填料塔作为气液相传质设备,对烟道气中的SO2气体进行脱除和再生实验。本文在吸收脱除SO2的效率满足环保要求的情况下,重点对实验解吸部分解吸再生SO2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分别通过间歇,全连续,半连续这三种不同的操作工艺,进行一系列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二胺浓度,液气比,吸收液初始pH,解吸塔底是否通空气以及解吸温度等对实验吸收率和解吸的影响,并且对间歇实验,全连续实验和半连续实验这三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到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乙二胺浓度0.3--0.4mol/L,吸收液初始pH=7.3--8.0,液气比L/G=1.0,解吸温度为100℃,最佳的操作方式为半连续实验。另外本实验还研究了解吸过程中解吸塔底通空气与不通空气的两种条件下,解吸塔出口解吸气体中SO2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解吸过程中吸收液pH值的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塔底通入空气有利于溶液中SO2的解吸,并由此可以判定SO2的解吸属于化学吸收中的气膜控制。

化工部南京化工研究院硫酸工业情报站[2](1967)在《国外硫酸工业研究动态》文中研究说明 怎样更充分地、更合理地利用自然界含硫资源?怎样更有效地改进硫酸生产技术?围绕着这二个问题,国外在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几个课题涉及了硫酸技术路钱,其成功将带来硫酸生产上的革新与革命,下面一一作简单介绍。但对于国外的东西,我们必须遵循毛主席的敎导:“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

王平山,李久明,杨任全[3](2009)在《焦化氨用于锅炉烟道气脱硫的探讨》文中指出分析了焦化氨水和HPF脱硫废液处理及氨法脱硫工艺,提出利用焦化氨水和HPF脱硫废液中的氨对锅炉烟道气脱硫的新工艺;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回收了氨,使硫铵产能提高20%以上,并满足了燃煤锅炉应用高硫劣质煤种的环保要求。

硫酸工业情报站[4](1967)在《国外硫酸生产动态》文中提出 硫酸工业要超赶世界水平,这是摆在我国硫酸生产战綫上全体革命职工面前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在超赶过程中使我们心中有数,需要熟悉国外硫酸情况。为此,

王晓扬[5](2012)在《乙酸钠法烟道气保碳脱硫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问题的重视,有关二氧化碳(CO2)资源化应用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些C02大多来自于火电厂、炼钢厂和石灰窑等排放的烟道气。在捕集C02之前最好先脱除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硫(S02),避免降低回收到的C02的纯度和C02吸收剂的利用率。常规脱硫剂在脱硫过程中对CO2也有吸收,不但降低了脱硫剂的利用率,而且造成CO2回收量的减少,降低了其利用价值。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脱硫剂,在脱硫的同时不损失C02,即保碳脱硫。本文考察了用乙酸钠溶液选择性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用碳酸钙再生使乙酸钠循环使用,并得到副产物石膏。该方法与已有的柠檬酸钠法相比,成本低,再生副反应少。实验主要分为吸收、氧化、再生三个步骤,通过静态实验分别考察不同因素对吸收率、氧化率以及再生过程的影响。最后,建立动态实验装置验证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吸收过程中乙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08mol·L-1时,对SO2的吸收效果较好;且低温有利于吸收。氧化过程最佳条件为:催化剂硫酸锰浓度为0.03mol·L-1,温度90℃,转速400r·min-1,空气流量150mL·min-1,pH=4.0。再生时控制碳酸钙加入量在0.7g左右,且反应在90℃进行,有利于生成硫酸钙:再生五次,再生液吸收的穿透时间基本不变,饱和吸收量略有减小。经动态实验验证,该工艺可以长时间保持100%的吸收率,经过再生,得到副产物石膏后可循环运行。

王峰[6](2003)在《活性焦改性及其脱除烟道气中SO2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焦脱硫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烟道气脱硫技术,在国外已得到了推广应用,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活性焦脱硫机理为SO2首先在活性焦表面吸附,然后在水蒸气和氧气存在下,催化氧化成吸附态硫酸,采用加热或水洗法进行再生,副产SO2或硫酸。本论文采用加入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对活性焦进行改性,以改善其脱硫效果。实验中考察了氧化锰、氧化铁和氧化铬加入后对活性焦脱硫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氧化锰效果最好,氧化铁次之,氧化铬再次之,加入12%氧化锰的改性活性焦脱硫效果最好。同时,还对诸如温度、空速、水蒸气含量和再生次数等因素对脱硫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脱硫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在60℃~80℃之间达到最高值;脱硫率随空速提高而降低;烟道气中水蒸气含量对脱硫率的影响不大;水洗再生对活性焦活性有一定影响。

何欣[7](2016)在《氢氧化镁脱硫脱硝新工艺》文中研究说明为维护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固体颗粒物)的控制指标愈加严格。国内目前烟道气脱硫脱硝技术众多,但对产生的废渣、废水几乎未加以妥善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钙镁融合法脱硫脱硝副产高品质石膏晶须的新工艺,目标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实现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在现有氧化镁湿法脱硫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以氧化镁脱硫液为原料,与硝酸钙溶液反应制成硫酸钙晶须。优化晶须制造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0min,搅拌速度为300r/min,Ca(NO3)2溶液浓度为20%,制得的硫酸钙晶须是直径为2-3μm的细长棒,平均长径比50以上,白度96%。晶须母液为含硝酸镁溶液,经蒸发提浓,去氢氧化镁再生工序。本文利用石灰乳与晶须母液反应,过滤后得到氢氧化镁滤饼和硝酸钙母液,氢氧化镁滤饼打浆后去循环脱硫,硝酸钙母液去循环制造石膏晶须。氢氧化镁再生优化工艺条件为:硝酸镁溶液浓度为1.5mol/L,石灰乳浓度为0.8mol/L,晶种添加量为1.5%,反应温度65℃,钙/镁摩尔比为0.9,反应时间3h的条件下,产物沉降和过滤性能较好,其中钙(CaO%)含量≤2.7%,氢氧化镁含量>93%,远远超过脱硫的质量要求,。本文在填料吸收塔中利用氢氧化镁浆液吸收NOx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氢氧化镁浓度、O2浓度、NOx氧化度、进口NOx浓度、氧化剂添加量等因素对NOx脱除效果的影响。其中氢氧化镁浆液中H2O21.5%时,脱硝率最高可达88%。分析了液相产物表明,抑制氢氧化镁浆液进一步吸收NOx的是NO2-,而NO3-对NOx的吸收并无影响,这为硝酸镁的积累和氧化镁的循环利用运用奠定了基础。整个脱硫脱硝生产过程,只使用氧化钙和双氧水两种原料,可产出硫酸钙晶须和硝酸钙两种有用产品,氢氧化镁、硝酸盐和水循环使用,整个过程无废液排放,各种物质实现了最大程度利用。

刘伟[8](2019)在《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烟气和废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SO2、NOx等物质,它们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雾霾现象的污染物之一,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冶炼、化工、石化和水泥等行业的烟气或废气排放。水泥生产厂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粉尘、SO2与NOx等。国内外针对水泥厂废气中SO2、NOx减排技术已做了不少研究,研发出了一系列成熟的废气净化技术,其中一部分技术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SO2、NOx净化效果。但是,我国脱硫技术与脱硝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水泥厂废气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废气中污染物净化不完全,净化后的SO2、NOx排放浓度仍然较高。处理工艺往往采用SO2、NOx分步去除的处理方式,这种“一对一”式的传统处理模式,即一套系统仅处理一种污染物,存在着各系统间匹配性差、设备占地面积大、系统建造和运营费用高及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定的减排污染物种类的陆续增加,企业所担负的环保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经济、集成的水泥厂废气一体化洁净技术已成为烟(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趋势。工业废气净化技术从分步式处理向一体化处理技术之升级转型,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技术是一体化处理技术的基础。钠基吸收剂兼具优越的脱硫和脱硝性能,已被应用于烟气、废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因此,在对湿法脱硫工艺、脱硝催化过程和超声波技术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开展了新型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的研发工作。针对水泥窑废气组成特点,以NaClO2与NaOH为主要成分开发出了可再生新型碱液吸收剂,并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种水泥窑尾气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新工艺——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在脱硫脱硝反应中,吸收剂的pH值、NaC102浓度、反应温度和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除率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吸收剂再生试验中,再生溶液pH值、再生温度、石灰乳浓度和通氧量对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影响较大。研究获得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溶液pH值为10,NaC102浓度为0.02mol/L,NaOH浓度为0.1mmol/L,反应温度为55℃,含氧量为8%,该条件下脱硫率为99.95%,脱硝率为69.38%;与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相配套,还可以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硝率从鼓泡反应器中的58.29%提高到68.89%。吸收剂再生最佳工艺参数为:溶液pH值为6,温度为35℃,钙硫比为0.9,曝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硫酸钙生成比例达到69%。通过对再生产物进行TEM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物中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及少量的亚硫酸钙。对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其反应过程如下: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Na2SO3+Ca(OH)2→2NaOH+ CaSO3 Na2SO4+Ca(OH)2→2NaOH+CaSO4通过对脱硫脱硝反应过程分析表征,论文也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除SO2和NO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脱硫反应机理:①S02液相吸收SO2(g)(?)SO2(aq)SO2+2OH-(?)SO32-+H2O SO2(过量)+OH-(?)HSO3-②SO2液相氧化吸收2SO32-+C1O2-→2SO42-+Cl-2HSO3-+C1O2-+2OH-→2SO42-+Cl-+2H20脱硫总反应为:2SO2+ClO2-+4OH-=2SO42-+Cl-+2H2O(2)脱硝反应机理为:NO(g)(?)NO(aq)2NO+ClO2-→2NO2+Cl-NO+NO2+ 20H-→2NO2-+ H2O 2NO2+20H--→NO2-+ NO3-+H2O 2NO2-+C1O2-→2NO3-+Cl-脱硝总反应为:4NO+3ClO2-+40H-=4NO3-+3Cl-+2H20论文还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脱硫、脱硝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942.61kJ/mol和-1086.35kJ/mol,均远小于零,因此反应向正向进行。计算得到反应平衡常数非常大,反应可以进行得很完全。两个反应的焓变为-2813.24kJ/mol和-2988.08kJ/mol,均远小于零,反应皆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脱硫和脱硝反应的级数均为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2.392kJ/mol和8.726kJ/mol。正如上文所述,本文还将超声波雾化技术引入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中,基于超声波雾化技术的原理,设计了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及一体化净化系统,探究了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硫脱硝反应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影响规律。利用CFD分析软件,建立起超声波雾化系统喷枪流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三种不同工况的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条件下流场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颗粒分布的情况。通过对比三种模拟状态可知,超声波喷嘴速度为17m/s逆风条件下,形成的速度、温度和颗粒分布为最理想。在上述试验和CFD模拟的结果基础上,将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设计了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并在广东省某水泥厂的5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构建了工程示范,至今已连续运行了两年。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工程示范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紧凑、运行平稳;废气中SO2、NOx脱除效果良好,脱硫率可达96%,脱硝率可达50%;综合运行成本可以接受。工程示范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升非电企业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基于对钠基吸收剂和钙基再生试剂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将型煤中的钙基固硫剂用钠基试剂进行部分替换,以提升型煤固硫剂的固硫效果,因此开展了新型型煤固硫剂的研发,成功地研发了 GCHTDS新型固硫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该新型固硫剂结合特殊的型煤成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二氧化硫在高温区二次释放的难题;在实现SO2的超低排放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热工测试结果表明:热效率从大同原煤散烧时的59.33%,提高到燃用新型大同型煤时的78.02%。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降低燃煤烟气SO2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忠胜[9](2004)在《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油废水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机械加工等诸多行业产生的含油废水量也越来越多。而含油废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动植物、甚至人类的生命健康。 根据国内外对含油废水的治理现状和含油废水自身的性质,研制了CAX复合混凝剂,建立了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采用粉煤灰、烟道灰等工业废弃物和少量工业硫酸铝配制成CAX复合混凝剂。由于粉煤灰和烟道灰本身具有很好的吸附、沉降性能,因此CAX复合混凝剂在含油废水的处理中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混凝反应形成的矾花粒大、易沉降,形成的污泥包水量少,对油的去除率达到99%,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通过实验室实验总结出CAX复合混凝剂的最佳反应条件:pH范围在6~9;最佳温度在15~55℃;最佳反应时间为4~8min;最佳加药量为0.5g/L。 根据CAX复合混凝剂的特性,研制了集混凝、絮凝、沉降、排泥、出水为一体的混凝沉降综合反应装置,大大缩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实验室实验后进行了小型模拟实验,在混凝处理之后增加了吸附过滤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对油的去除率达到99%,对COD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色度、重金属、氨氮等也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在辽河油田进行了2.5m3/h废水中试实验。考虑到回收废油和减轻后续处理压力的因素,在混凝反应前增加了粗粒化预处理装置。整套设备占地面积仅10m2左右,且除了原水由泵提升之外,其余流程均为自流,因此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和能源消耗。中试实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对含油废水有极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油田锅炉用生水水质标准。 因此,该项技术处理含油废水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也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曲志鹏[10](2016)在《氨法脱除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研究》文中提出SO2是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现代工业生产中,化工、冶金和电力等部门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因此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减轻大气中SO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防止地区土壤、水系的酸化,破坏生态平衡。本文在撞击流气-液反应器中采用(NH4)2SO3为脱硫剂,进行工业废气中脱除二氧化硫的研究。实验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撞击流气-液反应器中漩涡压力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对脱去模拟硫酸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研究,确定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顺序为:吸收液亚硫酸铵的浓度>进气口SO2的浓度>雾化压力,并初步确定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液(NH4)2SO3的浓度为30%,雾化压力为1.0MPa及液气比为0.280L/m3,此条件下脱硫率可以达到98.22%。并且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对脱去模拟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研究,确定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顺序为:雾化压力>亚硫酸铵的浓度>进气口SO2的浓度,并初步确定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液(NH4)2SO3的浓度为30%,雾化压力为1.4MPa及液气比为0.362L/m3,此条件下脱硫率可以达到96.87%。并且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

二、PEM法烟道气制硫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M法烟道气制硫酸(论文提纲范文)

(1)可再生胺法烟道气脱硫吸收解吸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酸雨的形成以及危害
        1.1.2 我国SO_2的总体排放情况
        1.1.3 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1.1.4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1.2 湿法脱硫主要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法脱硫技术
        1.2.2 半干法脱硫技术
        1.2.3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3 新型有机胺脱硫技术以及研究现状
        1.3.1 新型有机胺脱硫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乙二胺/磷酸脱硫的机理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准备和测试
    2.1 实验的反应机理
        2.1.1 物性
        2.1.2 吸收液配置
        2.1.3 吸收与解吸反应机理
        2.1.4 磷酸-乙二胺吸收剂性质
    2.2 SO_2检测方法
        2.2.1 碘量法原理
        2.2.2 碘液的配置与标定
        2.2.3 碘量法测吸收液中502?浓度
        2.2.4 碘量法测气体中502?浓度
    2.3
        2.3.5 吸收塔脱硫率的计算方法
        2.3.6 解吸率计算方法
        2.3.7 解吸气体中?SO2?体积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4 塔和填料的选型
        2.4.1 实验所用塔型
        2.4.2 填料选择
    2.5 烟气模拟
第三章 间歇脱硫和解吸实验
    3.1 实验试剂和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装置和方案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方案
    3.3 实验操作步骤
        3.3.1 吸收脱硫实验步骤
        3.3.2 解吸实验操作步骤
    3.4 结果分析
        3.4.1 吸收液中乙二胺浓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3.4.2 吸收液PH 值对脱硫率的影响
        3.4.3 L/G 液气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3.4.4 温度对解吸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半连续性吸收脱硫和解吸实验
    4.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 实验方案与设备
    4.3 实验操作步骤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解吸塔底不通空气工艺条件下的实验数据
        4.4.2 解吸塔底通空气工艺条件下的实验数据
    4.5 小结
第五章 全连续性吸收脱硫和解吸实验
    5.1 实验试剂与设备
    5.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案
        5.2.1 实验流程装置图
        5.2.2 实验方案
    5.3 实验操作步骤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通空气工艺条件下的实验数据
        5.4.2 解吸塔底通空气工艺下的实验数据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焦化氨用于锅炉烟道气脱硫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企业生产概况
    2.1 焦化企业概况
    2.2 甲醇项目概况
3 工艺状况分析
    3.1 焦炉煤气净化工艺流程
    3.2 焦化氨水工艺
    3.3 HPF工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HPF脱硫废液及其溶液再生只投入无产出。
        (2) 焦化脱硫工序中, 脱硫液在再生塔中再生的同时, 其中约30%~40%的氨被吹出, 随再生气排入大气, 数量在47kg/h以上, 既污染了环境, 又浪费了氨资源。
4 改造后的焦炉气净化工艺流程
5 结论
    (1) 投资少, 见效快。
    (2) 环境效益好, 无废水、废渣和废气排放。
    (3) 适应性好。

(5)乙酸钠法烟道气保碳脱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SO_2排放及治理现状
    1.2 CO_2排放及综合利用
    1.3 常见的烟气脱硫技术
    1.4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乙酸钠法保碳脱硫的理论分析
    2.1 双膜理论
    2.2 吸收速率方程
    2.3 溶液中的硫离子形态与pH的关系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4 吸收部分
    4.1 吸收剂的保碳脱硫验证
    4.2 不同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
        4.2.1 不同种类吸收剂对脱硫率的影响
        4.2.2 酸钠与柠檬酸钠对SO_2吸收率的比较
        4.2.3 反应温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4.2.4 吸收剂浓度对吸收率的影响
        4.2.5 吸收过程中pH的变化
        4.2.6 锰离子对脱硫率的影响
        4.2.7 乙酸钠的含量测定
        4.2.8 本章小结
5 氧化部分
    5.1 催化剂的选择
    5.2 不同因素对氧化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再生部分
    6.1 碳酸钙加入量对再生液的影响
    6.2 温度对石膏产量的影响
    6.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沉淀的影响
    6.4 再生液的吸收率
    6.5 石膏的晶形
    6.6 本章小结
7 动态实验的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活性焦改性及其脱除烟道气中S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烟道气脱硫技术简介
        2.1.1 湿法烟道气脱硫技术
        2.1.2 半干法烟道气脱硫技术
        2.1.3 干法烟道气脱硫技术
    2.2 活性焦脱除烟道气中SO_2
        2.2.1 活性焦吸附原理
        2.2.2 活性焦再生
        2.2.3 国外活性焦研究情况
        2.2.4 国内活性焦研究情况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准备
    3.2 改性活性焦制备
    3.3 模拟烟道气配制
    3.4 活性焦烟道气脱硫工艺流程
    3.5 水蒸气含量测定
    3.6 活性焦性能评价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脱硫效率影响因素
    4.2 问题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氢氧化镁脱硫脱硝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能源及SO_2、NO_x的排放现状及控制政策
    1.2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危害
        1.2.1 二氧化硫的危害
        1.2.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3 烟气脱硫技术及脱硫产物综合利用现状
        1.3.1 烟气脱硫技术概况
        1.3.2 主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3.3 烟气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烟气脱硝技术概况
        1.4.1 干法烟气脱硝技术
        1.4.2 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1.5 烟气脱硫脱硝研究动态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脱硫产物制备硫酸钙晶须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操作步骤
        2.2.1 硫酸镁浓度的选取
        2.2.2 实验操作过程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搅拌速度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4 硝酸钙浓度的影响
        2.3.5 加料顺序的影响
        2.3.6 Mg(NO_3)_2 浓度的影响
        2.3.7 p H对晶须白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氢氧化镁再生
    3.1 氢氧化镁再生原理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氢氧化镁再生工艺流程
    3.4 实验操作步骤
        3.4.1 石灰乳的制备
        3.4.2 再生实验操作过程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反应时间对氢氧化镁纯度的影响
        3.5.2 钙/镁摩尔比对氢氧化镁纯度的影响
        3.5.3 氢氧化镁纯度正交实验设计
        3.5.4 晶种添加量对氢氧化镁纯度的影响
        3.5.5 硝酸镁浓度对氢氧化镁纯度的影响
        3.5.6 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纯度的影响
        3.5.7 反应温度对氢氧化镁过滤性能和粒径的影响
        3.5.9 产物中钙的来源
        3.5.10 产物分析与表征
    3.6 本章小结
4 氢氧化镁脱除烟道气NO_x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装置与试剂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4.2.3 实验用气体
    4.3 实验操作流程及数据处理
        4.3.1 实验步骤
        4.3.2 计算公式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氢氧化镁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2 O_2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3 CO_2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4 NO_x氧化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5 进口NO_x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6 Mg(NO_2)_2、Mg(NO_3)_2含量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4.4.7 空气氧化NO_2~-的实验结果
        4.4.8 H_2O_2氧化NO_2~-的实验结果
        4.4.9 H_2O_2~-Mg(OH)_2溶液脱硝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脱硫脱硝工艺流程
6 结论
    6.1 脱硫产物制备硫酸钙晶须
    6.2 氢氧化镁的再生
    6.3 氢氧化镁脱除烟道气NO_x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O_2与NO_x的来源及其危害
        1.2.1 SO_2的来源
        1.2.2 NO_x的来源
        1.2.3 SO_2和NO_x的危害
    1.3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1.3.1 不可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3.2 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4 烟气脱硝技术现状
        1.4.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技术
        1.4.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技术
        1.4.3 其它烟气脱硝技术
    1.5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1.6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6.1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优势
        1.6.2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1.6.3 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应用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2.1.1 脱硫脱硝装置
        2.1.2 吸收剂再生装置
        2.1.3 实验材料
    2.2 SO_2与NO_x的溶解特性
        2.2.1 SO_2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2.2 NO_x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3 新型碱液吸收剂的选择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SO_2、NO_x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2.4.2 吸收剂和生成物的离子分析方法
        2.4.3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方法
        2.4.4 反应过程动力学分析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与机理研究
    3.1 新型碱液吸收剂单独脱硫脱硝实验
        3.1.1 NaClO_2脱硫脱硝
        3.1.2 NaOH脱硫脱硝
    3.2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2.1 初始pH值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2 NaClO_2的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3 气体总流量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4 NO初始浓度对脱硝的影响
        3.2.5 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6 SO_2通入对脱硝和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7 超声波雾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8 实验装置稳定性试验
    3.3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3.3.1 离子色谱及分光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反应产物分析
        3.3.3 NaClO_2/NaOH脱硫脱硝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4.1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分析
        4.1.1 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
        4.1.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θ
        4.1.3 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Hmθ
        4.1.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压P_(SO2)、P_(NO)
    4.2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分析与实验方法
        4.2.1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4.2.2 反应级数与反应常数的确定
        4.2.3 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4.3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特性
        4.3.1 新型碱液脱硫反应动力学
        4.3.2 新型碱液脱硝反应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利用研究
    5.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理论依据
        5.1.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原理
        5.1.2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工艺流程
        5.1.3 优质石灰乳的制备
    5.2 新型碱液吸收剂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再生反应系统pH变化及pH值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2 温度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3 石灰乳性质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4 通氧量对吸收剂再生的影响
    5.3 吸收剂再生产物分析与表征
        5.3.1 再生产物TEM表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流场CFD模拟
    6.1 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特性
        6.1.1 超声波雾化技术现状及理论基础
        6.1.2 超波雾化技术原理
        6.1.3 超波雾化装置设计
        6.1.4 超波雾化对系统脱除效率的提升作用
    6.2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CFD模拟分析
        6.2.1 CFD概述
        6.2.2 分析对象
        6.2.3 主要控制方程
        6.2.4 湍流控制方程
        6.2.5 多相流动模型
        6.2.6 离散相模型
        6.2.7 控制方程的离散
        6.2.8 控制方程求解
        6.2.9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6.3 CF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3.1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
        6.3.2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主要对比分析
        6.3.3 超声波雾化效果CFD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钠基吸收剂的工业化应用
    7.1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工业化应用
        7.1.1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简介
        7.1.2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工艺设计
        7.1.3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7.1.4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经济性分析
    7.2 新型型煤钠基助剂工业化应用
        7.2.1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
        7.2.2 影响固硫剂固硫效率的研究
        7.2.3 提高固硫剂固硫效果的途径
        7.2.4 新型固硫剂型煤的性能测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文献与综述
    1.1 含油废水的特点
        1.1.1 含油废水的危害性
        1.1.2 油在废水中的分布特征
        1.1.3 含油废水的来源特征
    1.2 含油废水的处理技术概述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国内外治理技术进展
        1.3.1 氧化技术
        1.3.2 膜分离技术
        1.3.3 电解法处理技术
        1.3.4 电凝聚和电渗析技术
        1.3.5 吸附法处理
        1.3.6 生物法技术
        1.3.7 化学药剂技术
    1.4 各种处理技术比较
    1.5 混凝吸附处理含油废水的意义
2 混凝技术的原理
    2.1 混凝的概念
    2.2 混凝的机理
        2.2.1 双电层压缩机理
        2.2.2 吸附电中和作用的机理
        2.2.3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2.2.4 沉淀物网捕机理
        2.2.5 小结
    2.3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2.3.1 水温影响
        2.3.2 水中pH值和碱度影响
        2.3.3 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2.3.4 搅拌速度和时间对混凝作用的影响
        2.3.5 混凝剂的用量对混凝作用的影响
        2.3.6 分离方法和工艺设计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2.4 混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4.1 无机混凝剂
        2.4.2 有机混凝剂
        2.4.3 微生物混凝剂
    2.5 混凝剂研究的新方向
3 CAX复合混凝剂的研制
    3.1 CAX复合混凝剂的主要原料及其作用
        3.1.1 粉煤灰
        3.1.2 锅炉烟道灰
        3.1.3 工业硫酸铝
    3.2 CAX复合混凝剂的配制
    3.3 CAX复合混凝剂的条件实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3.3 pH影响条件实验
        3.3.4 温度影响条件实验
        3.3.5 混凝反应时间条件实验
        3.3.6 混凝剂用量条件实验
        3.3.7 小结
    3.4 CAX复合混凝剂与其他混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比较
        3.4.1 对COD的去除效果比较
        3.4.2 对油的去除效果比较
        3.4.3 对废水中重金属Hg、Cu、Cd的去除效果比较
        3.4.4 形成絮凝体的沉降速度和污泥体积的比较
        3.4.5 加药费用比较
    3.5 CAX复合混凝剂的特点总结
4 小型模拟实验
    4.1 工艺流程设计
    4.2 实验设备的设计
        4.2.1 组合式混凝反应罐的设计
        4.2.2 吸附过滤罐的设计
        4.2.3 小型模拟实验对污水的处理结果
        4.2.4 小结
5 CAX复合混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中试
    5.1 中试工艺流程
    5.2 主要工艺设备的设计计算
        5.2.1 预处理(粗粒化)罐的设计及计算
        5.2.2 混凝综合反应罐的设计和计算
        5.2.3 吸附过滤罐的设计及计算
    5.3 中试处理结果
6 应用前景分析
    6.1 工艺技术的可行性
    6.2 经济可行性分析
    6.3 市场需求分析
        6.3.1 油田石油开发含油污水处理
        6.3.2 辽河、淮河、环渤海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需要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氨法脱除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二氧化硫的简介
        2.1.1 二氧化硫的来源
        2.1.2 二氧化硫的性质
        2.1.3 二氧化硫的危害
    2.2 二氧化硫排放量趋势
    2.3 脱硫技术发展概况
        2.3.1 硫酸尾气脱硫状况
        2.3.2 燃煤烟气脱硫状况
    2.4 脱硫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2.4.1 干法脱硫
        2.4.2 半干法脱硫
        2.4.3 湿法脱硫
        2.4.4 常用脱硫技术的对比
        2.4.5 湿法烟气脱硫展望
        2.4.6 氨法脱硫技术的应用前景
    2.5 SO_2气体的排放标准
        2.5.1 硫酸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2.5.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6 撞击流气-液反应器
        2.6.1 撞击流反应器的发展
        2.6.2 撞击流反应器的原理
        2.6.3 气-液撞击流反应器的结构及脱硫原理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漩涡压力喷嘴及激光颗粒测量仪
        3.1.1 旋涡压力喷嘴
        3.1.2 FAM激光颗粒测量仪装置介绍
        3.1.3 研究雾化特性的实验方法
    3.2 脱硫实验原料、主要试剂、实验主要使用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主要使用仪器
    3.3 实验理论基础及装置示意图
        3.3.1 实验理论基础
        3.3.2 实验工艺流程示意图
        3.3.3 实验装置示意图
    3.4 实验操作步骤及测定方法
        3.4.1 操作步骤
        3.4.2 测定模拟工业废气流量的方法
        3.4.3 实验分析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漩涡压力喷嘴雾化特性
        4.1.1 压力与喷雾角的关系
        4.1.2 压力及喷嘴结构对雾滴平均直径的影响
        4.1.3 雾化压力和流量的关系
        4.1.4 风速对雾化性能的影响
        4.1.5 选取喷片并确定脱硫过程的液气比
        4.1.6 雾化特性实验小结
    4.2 硫酸尾气脱硫
        4.2.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各因素对模拟硫酸尾气脱硫效率的影响
    4.3 燃煤烟气脱硫
        4.3.1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 各因素对模拟燃煤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
        4.3.3 脱硫效率与各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4.4.1 旋涡压力喷嘴雾化特性小结
        4.4.2 模拟硫酸尾气和燃煤烟气脱硫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四、PEM法烟道气制硫酸(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再生胺法烟道气脱硫吸收解吸一体化[D]. 李喜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2]国外硫酸工业研究动态[J]. 化工部南京化工研究院硫酸工业情报站. 硫酸工业, 1967(02)
  • [3]焦化氨用于锅炉烟道气脱硫的探讨[J]. 王平山,李久明,杨任全.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9(06)
  • [4]国外硫酸生产动态[J]. 硫酸工业情报站. 硫酸工业, 1967(03)
  • [5]乙酸钠法烟道气保碳脱硫的研究[D]. 王晓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6]活性焦改性及其脱除烟道气中SO2的研究[D]. 王峰. 北京化工大学, 2003(01)
  • [7]氢氧化镁脱硫脱硝新工艺[D]. 何欣.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9]混凝吸附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技术研究[D]. 林忠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10]氨法脱除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研究[D]. 曲志鹏.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PEM工艺烟气制硫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