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

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

一、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吴飞,赵燕[1](2022)在《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全民健身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依据,阐述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主要的应对策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健全体育产业体系;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改善体育产业生态。

郭险峰,文波[2](2021)在《新格局下的农村消费:意涵、问题与进路》文中提出当前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发展格局、动力、结构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要应势而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潜强大国内大市场,发挥消费拉动作用。在新格局构建中,农村消费可堪重任,也须担当重任。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的领域重点;是有效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点;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对统筹城乡发展、化解过剩产能及培育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农村进入消费升级时代也为内需开拓提供了可能性。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把握农村消费的广义内涵,理解"农村型"和"在农村型"消费要义,梳理消费市场开拓的掣肘问题,并从消费主体能力、消费产品供给、消费设施保障等三维度着手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开拓进路。

李治国,王杰[3](2021)在《中国城乡家庭碳排放核算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在量化考察2013—2020年城乡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城乡家庭单位碳排放差异,并基于不同的结构模型运用IPAT-LMDI方法对城乡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城镇家庭生活碳排放远超农村,且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城乡家庭生活间接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碳排放,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庭控排的关键皆在于对间接碳排放的治理;在城乡家庭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方面,人均住宅面积和人均消费支出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而家庭消费能源强度效应和家庭住宅能源强度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赵霞,徐永锋[4](2021)在《网络零售能撬动城乡居民消费吗?》文中研究指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发达的消费市场。各种形式的网络零售是数字经济时代销售供给的新形态,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关系到供给侧促消费的效果。文章在对网络零售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检验了网络零售的消费效应。研究发现:无论是城乡整体、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网络零售都显着促进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存在对线下消费的一定程度的挤出,但总体来说,网络零售的需求创造效应大于对线下的需求转移效应。网络零售促进消费的机制在于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行业内竞争,上述结论在处理了内生性后仍然稳健。异质性检验表明,网络零售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作用较城镇居民更为明显,对东部地区城乡整体消费的提升作用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整体生存型消费受网络零售的正向影响低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城镇居民在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方面更依赖于网络零售,农村居民对享受型消费的网络零售依赖度更高。

孙亮亮,蒋耒文[5](2021)在《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下的家庭户消费模式——基于狄利克雷模型的多时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后,初步完成人口转型的中国进入以人口年龄、城乡结构持续转变为特点的后人口转变时期,长期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巨大变化;消费规模的扩大也同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关于新时期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转变对消费结构模式影响的研究非常缺乏。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2—2016三期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狄利克雷多分类比例回归模型,探究该时期家庭人口特征对家庭户消费模式的影响和两者关系在不同年份和区域的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收入的影响后,我国家庭人口特征对消费模式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城乡差异和城市化进程作用明显,全国消费规模的扩大主要来源于城市,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从人口因素和消费结构的关系来看,户主年龄对居住、医疗、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支出比例的影响呈"U"型关系,但对日用品和衣着支出比例的影响呈倒"U"型,规模较大、受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户主的家庭,非食品消费支出比例更大;从区域差异来看,中西部地区家庭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低于东部,但家庭人口特征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模式在不同区域基本稳定;从纵向的视角来看,城乡家庭消费结构差异随时间持续扩大,而受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户主家庭非食品消费支出比例高的情况有所弱化。

金鑫[6](2021)在《城乡流通差异与消费差距的相关性检验——基于双渠道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选用2012-2019年数据,从线上和线下双渠道视角考察城乡流通差异与消费差距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城乡流通差异与消费差距间存在动态影响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城乡流通差异的增加会加剧居民消费差距,且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与传统线下交易模式相比,线上交易模式可通过缩减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弱化城乡流通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张婷婷[7](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徐克勤[8](2021)在《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研究》文中指出CHFS数据研究中国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在考虑了金融资产组合互补性的影响后发现:(1)我国城乡家庭储蓄性和风险性金融资产每增加1%。家庭总的消费支出分别增加3.5%和1.4%,即金融资产存在显着正向的财富效应,但储蓄性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风险性金融资产。(2)整体上,城镇家庭的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农村,但在具体消费类型上,也存在农村大于城镇的证据,体现出显着的城乡异质性。(3)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对食品消费支出影响最小,刚性消费支出次之,弹性消费最大。(4)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均存在低收入家庭显着大于高收入家庭证据。考虑家庭房产价值和地区特征后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上述异质性的显着存在。

孙永强,陈红姣[9](2021)在《城乡人口结构差异是否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本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城乡人口结构差异和城乡经济一体化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口结构差异的消除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而少儿人口结构差异的消除将抑制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城乡人口结构差异与人口流动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显着的交互效应:城乡人口流动一方面通过缓解老年人口结构差异而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缓解少儿人口结构差异而抑制城乡经济一体化。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只有老年人口结构差异的交互效应显着,中部地区只有少儿人口结构差异的交互效应显着,西部地区二者均显着,而东北地区二者均不显着。最后,针对缓解城乡人口结构差异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邹红,彭争呈,陈建[10](2021)在《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文中指出居民消费体制机制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国内市场循环的重要制度基础。文章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出发,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为主线,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消费体制机制的变迁。我国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恢复、起步、发展和深化阶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适时调整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用改革推动发展,将自上而下变革与自下而上变革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消费之路,是我国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变迁的重要经验。面对消费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仍需要通过制度供给侧改革增强内需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基点作用。

二、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全民健身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二、人工智能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全民健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生点
    (二)人工智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点
    (三)实现路径:人工智能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点
三、人工智能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人工智能的高效性与协同性优势有助于增加体育产业规模
    (二)人工智能的预测性与及时性优势有助于健全体育产业体系
    (三)人工智能的整体性与标准化优势有助于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四)人工智能的迭代性与开放性优势有助于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人工智能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扩大体育产业规模
    (二)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健全体育产业体系
    (三)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四)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改善体育产业生态

(4)网络零售能撬动城乡居民消费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述评
    (一) 消费者网购行为和消费支出
    (二) 网络零售业发展和消费支出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网络零售对城乡居民消费的总体影响
        1.网络零售的需求创造效应。
        2.网络零售的需求转移效应。
    (二) 网络零售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机制
        1.市场范围。
        2.交易成本。
        3.上游企业技术创新。
        4.行业内竞争。
四、 模型与变量
    (一) 计量模型
    (二) 变量设定与测度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中介变量。
        4.控制变量。
    (三) 数据来源及说明
五、 实证结果分析
    (一) 网络零售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 网络零售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机制
        1.市场范围的中介效应方面。
        2.交易成本的中介效应方面。
        3.企业创新的中介效应方面。
        4.行业内竞争的中介效应方面。
    (三) 网络零售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和消费类型差异
        1.分地区样本的回归结果。
        2.分消费类型的回归结果。
    (四) 内生性问题的讨论
        1.网络零售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内生性检验。
        2.中介变量的内生性检验。
六、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1.通过零售创新、提高零售服务供给质量充分发挥网络零售的需求创造效应。
    2.发挥网络零售激活农村消费的作用重点在于“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
    3.网络零售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着力点在于开发新场景、打造消费热点。
    4.促进线上线下协同融合,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有效结合模式,助力消费扩容。

(5)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下的家庭户消费模式——基于狄利克雷模型的多时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2. 变量界定
        (1) 被解释变量。
        (2) 解释变量。
    3. 分析方法
四、结果分析
    1. 2012—2016年样本家庭的经济人口特征变化
    2. 2012—2016年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城乡和地区差异
    3. 家庭人口特征和消费结构关系的模型分析
    4. 家庭人口特征和全分类消费结构关系的模型分析
五、结论及讨论

(6)城乡流通差异与消费差距的相关性检验——基于双渠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城乡流通差异对消费差距的影响机理
    (一)直接影响
    (二)间接影响
城乡流通差异综合因子测度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三)因子分析
模型设定与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二)平稳性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
政策建议

(7)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二、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机制分析
    (一)直接效应
    (二)间接效应
三、模型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一)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的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核心实证结果
    (二)内生性问题
    (三)稳健性检验
五、政策启示
    (一)降低对传统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依赖度,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鼓励发展普惠金融,进行金融市场改革,形成金融资产财富增值的示范效应
    (三)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消费机制建设,缩小城乡家庭收入和消费差距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和目标性储蓄动机

(9)城乡人口结构差异是否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三、变量、数据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与数据说明
    (二)模型设定
四、实证分析
    (一)基础回归分析
    (二)交互作用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10)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前居民消费体制机制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发展
    (一)恢复阶段(1979~1991):恢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标
    (二)转变阶段(1992~1997):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居民消费制度的基础
    (三)发展阶段(1998~2007):发展居民消费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
    (四)深化阶段(2008~2019):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四、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发展的历史经验
五、结论与启示

四、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全民健身的视角[J]. 吴飞,赵燕. 科技智囊, 2022(01)
  • [2]新格局下的农村消费:意涵、问题与进路[J]. 郭险峰,文波. 青海社会科学, 2021(05)
  • [3]中国城乡家庭碳排放核算及驱动因素分析[J]. 李治国,王杰. 统计与决策, 2021(20)
  • [4]网络零售能撬动城乡居民消费吗?[J]. 赵霞,徐永锋.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1
  • [5]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下的家庭户消费模式——基于狄利克雷模型的多时点分析[J]. 孙亮亮,蒋耒文. 人口与经济, 2021(05)
  • [6]城乡流通差异与消费差距的相关性检验——基于双渠道视角[J]. 金鑫. 商业经济研究, 2021(17)
  • [7]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研究[J]. 徐克勤. 兵团党校学报, 2021(04)
  • [9]城乡人口结构差异是否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J]. 孙永强,陈红姣.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8)
  • [10]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J]. 邹红,彭争呈,陈建. 消费经济, 2021(04)

标签:;  ;  ;  ;  ;  

我国消费模式的城乡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