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断探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断探讨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定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协照,徐桂彬,袁耀基,蔡志煅,朱锐,梁斯扬,庄浩铨,李逊[1](2021)在《上尿路结石合并血液肿瘤的诊治体会(附13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上尿路结石合并血液肿瘤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其临床诊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上尿路结石合并血液肿瘤13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上尿路结石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混合细胞型霍奇金病3例。其中8例患者以腰部疼痛、发热及下尿路症状等为首发症状,5例以血液肿瘤住院期间检查发现上尿路结石。7例患者行经尿道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清除上尿路结石,3例患者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清除大部分肾结石,3例患者行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解除尿路梗阻(1例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为混合细胞型霍奇金病)。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5个月),3例行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返院予更换支架管后病情稳定,其余患者未见结石复发或症状加重表现。结论上尿路结石合并血液肿瘤的处理较为棘手,需结合各类血液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存在风险进行具体评估及必要干预以保证手术安全,达到最优化的诊疗效果。部分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可合并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诱发尿路结石,理论上适当的控制尿酸可预防上尿路结石的发生。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2](2021)在《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指出淋巴瘤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 829例, 死亡2 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 834例, 死亡54 351例。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 异质性强, 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淋巴瘤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淋巴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 患者生存得到了改善。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进一步提高中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

王筱淇[3](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张泰榕[4](2021)在《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验证各自的表达及作用,期望为相应免疫抑制剂应用于DLBCL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Uniprot查询蛋白编号,NCBI查询氨基酸序列,Prot Param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Prot Scale分析蛋白的疏水性质,Signal P-5.0分析信号肽,TMHMM预测跨膜结构域,SOPMA预测二级结构,String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David和R进行GO和KEGG分析。2.利用GEPIA 2数据库分析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使用TIMER数据库分析在DLBCL的肿瘤微环境中,TIM-3、PD-1、PD-L1基因表达情况与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TIM-3、PD-1、PD-L1蛋白在DLBCL的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M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TIM-3蛋白由301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TIM-3蛋白与LGALS9、LAG3、CEACAM1、CTLA4、IL-2、PD-L1、TBX21、FOXP3、PD-1、CD160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TIM-3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2.PD-1蛋白由288个氨基酸组成,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PD-1蛋白与PD-L1、PD-L2、PTPN11、PTPN6、CD3E、LCK、HLA-DRB1、CD3D、CD4、HLA-DQB1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PD-1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3.PD-L1蛋白由290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存在常规分泌通路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PD-L1蛋白与PD-1、PTPN11、PD-L2、CTLA4、CD80、CD3E、LCK、HLA-DRA、HLA-DQB2、CD4等蛋白关系密切,GO和KEGG发现PD-L1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大多都与免疫反应相关。4.GEPIA 2显示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但TIM-3、PD-1、PD-L1基因对DLBCL的预后无影响。5.TIMER显示TIM-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浸润呈正相关;PD-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CD4+T、CD8+T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6.免疫组化显示TIM-3和PD-1在DLBCL组织的表达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PD-L1则相反。TIM-3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48.0%(59/123),TIM-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率为39.0%(46/118),PD-1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26.4%(32/121),PD-1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阳性率为8.3%(10/120),PD-L1在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12.5%(15/120),PD-L1在TIL的阳性率为1.7%(2/120)。7.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上,TIM-3+和TIM-3-在所有临床病理特征上均无显着性差异;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上,TIM-3+和TIM-3-在民族和IPI评分有差异但无相关。PD-1+肿瘤细胞与结内和Ki-67指数≤60%正相关;PD-1+TIL与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正相关、与结外负相关、与Ki-67指数>60%负相关。在肿瘤细胞和TIL的表达上,PD-L1阳性组和阴性组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显着性。8.TIM-3在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PD-1在肿瘤细胞和TIL共表达分别与年龄、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和傈僳族负相关,与结外、Ki-67指数>60%正相关,与其它特征无相关。PD-L1在肿瘤细胞和TIL共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9.TIM-3和PD-1、PD-L1分别在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TIL的组间共表达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差异。10.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TIM-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正相关,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正相关,TIM-3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PD-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PD-L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PD-L1在TIL的表达正相关。11.生存时间与年龄负相关,与Hans分型正相关,与BCL-6的表达正相关,患病年龄≤60岁的群体的预后好于患病年龄>60岁的群体,CD3阴性组的预后好于CD3阳性组,PD-L1-TIL组的预后好于PD-L1+TIL组。结论:1.TIM-3、PD-1、PD-L1蛋白都属于亲水性、高脂溶性分泌蛋白,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卷曲为主,有利于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发挥作用。2.TIM-3、PD-1、PD-L1蛋白之间存在较紧密的互相作用关系,且主要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3.TIM-3、PD-1、PD-L1基因在生信中均显示对预后上无影响,后续实验仅发现PD-L1+TIL是DLBCL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4.TIM-3、PD-1、PD-L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对DLBCL的免疫逃逸产生影响。

刘晓娟[5](2021)在《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改善老年NHL的生活质量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提供实践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血液内科门诊治疗的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30例患者均予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依托泊苷胶囊、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口服治疗,持续服药6个月。在患者治疗前,治疗1、2、4、6个月后分别记录浅表淋巴结大小、血β2-MG、血LDH、免疫球蛋白IgM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胸腹部CT,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体力ECOG分级表、中医证候评分表、老年综合能力(CGA)量表的评分,以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体能状态及综合能力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方面等安全性指标。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进行描述与分析,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的NHL患者以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中医临床有效率为76.7%。对CT资料完整的24例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疾病进展2例,西医临床有效率为75%(18/24例)。2.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血清β2-MG、LDH、IgM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血清β2-MG、LD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2-MG:治疗前(3.93±1.84)μg/ml vs 治疗后(3.08±1.75)μg/ml(P<0.05);LDH:治疗前(236.57±53.37)U/Lvs 治疗后(226.73±74.72)U/L(P<0.05)。各疗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浅表淋巴结较前缩小,治疗前(2.91±3.22)cm2 vs治疗后(2.20±2.67)cm2,前后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疗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4.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6个月后,30例NHL患者CGA中的体能状态、营养状态、情绪认知状态均较治疗前改善,前后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评价:30例患者对此方案耐受良好,未出现因不良反应退组的病例。本研究患者经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后6个月,前后比较血象处于略有上升与保持平稳的状态。WBC 计数:治疗前(3.89±1.60)×109/L vs 治疗后(4.87±2.01)×109/L;Hb 计数:治疗前(100.67±28.58)g/Lvs 治疗后(110±28.57)g/L;PLT 计数:治疗前(108.80±29.51)×109/L vs治疗后(129.73±46.36)×109/L。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WBC、Hb、PLT轻中度下降,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依托泊苷、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节拍式化疗方案临床疗效尚佳,可改善老年NHL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陈晓文[6](2021)在《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为骨髓造血生成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其发病率高达新发成人白血病的20%。BCR-ABL融合基因目前被认为是CML发病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特征,该融合基因表达可生成具备组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嵌合蛋白。在CML的临床治疗中,特异性BCR-ABL抑制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可将患者生存率显着提高,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伊马替尼是(IM)一种通过阻断BCR-ABL蛋白的非活性构象的TKI,首次应用于CML的治疗,疗效显着,毒性较低。但仍有大量CML患者对伊马替尼不敏感或通过多种细胞机制产生耐药性。因此,在CML进展过程中筛选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非常迫切的,这将有助于提高CML在TKI药物治疗中的效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是由人Skp2基因编码的E3泛素连接酶。Skp2是一种C-Myc直接靶基因,在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多种恶性肿瘤中常发现有其表达上调。在血清缺乏的细胞中,Skp2过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周期素A积累和p27磷酸化依赖性的降解从而促进细胞进入S期。Skp2还参与其他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泛素化,包括细胞周期蛋白E和转录因子E2F1。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Skp2与许多实体肿瘤的化疗耐药性有关。如Skp2通过p27-CDKs-E2F1途径正向调节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mitotic arrest deficient 2,MAD2)的表达,通过抑制Skp2可以增强肺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但Skp2在CML中的发生和抗肿瘤耐药中的作用尚待明确。研究目的:比较CML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中Skp2的蛋白水平与m RNA水平。探究Skp2的异常表达在K562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和过表达Skp2基因,检测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在K562细胞中分别敲减和过表达c 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检测Skp2的m RNA水平。检测抑制PI3K/Akt-CREB-Skp2轴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变化。研究方法:1.收集24例新诊断的CML患者(研究组)和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白细胞分离。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样本中Skp2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2.人CML细胞系K562在37℃,5%的CO2条件下用的RPMI 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培养。构建基于PLK0.1的sh RNA-Skp2质粒,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Skp2,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skp2-1或sh RNA-skp2-2的K562细胞中Skp2蛋白水平,验证敲减Skp2基因的效果。通过细胞计数分析,比较K562细胞在Skp2稳定敲减和未敲减情况下的细胞增殖率,对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skp2-1或sh RNA-skp2-2的K562细胞用Ed U染色及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核,检测Ed U阳性细胞与Hoechst 33342阳性细胞的比值。在K562细胞中转染Flag-Skp2质粒,对过表达Skp2的K562细胞行Western Blot分析,采用细胞计数分析法测定过表达Skp2的K562细胞的细胞数变化,并用Ed U染色及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检测Ed U阳性细胞与Hoechst 33342阳性细胞之比。3.利用Jas PAR软件对编码Skp2基因的上游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在Skp2启动子中发现一个潜在保守的CREB结合区(BR)。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证实CREB基因和Skp2启动子中CREB结合区(BR)的基因片段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构建一系列含野生型CREB-BR(W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缺失CREB-BR的突变型(MU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K562细胞与含有野生型或突变型Skp2启动子区的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及Flag或Flag-CREB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转染后取细胞溶解物,使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转录活性,用Western Blot法验证CREB的过表达效果,同时通过q RT-PCR测定Skp2的m RNA水平。K562细胞与含有sh RNA-CREB基因或sh RNA-ctrl基因共转染,转染后行Western Blot法证实基因敲减效果,荧光素酶分析转录活性。用q RT-PCR测定CREB基因敲减前后K562细胞中Skp2 m RNA水平变化。4.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Akt、sh RNA-CREB或sh RNA-Skp2的K562细胞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与sh RNA-ctrl组比较,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相对细胞活力。用二甲基亚砜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10μmol/L)预处理K562细胞4 h,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相对细胞活力。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Akt、sh RNA-CREB或sh RNA-Skp2的K562细胞24 h,Western Blot分析caspase-3/7活性和PARP的裂解。K562细胞分别加用和不加Ly294002预处理再加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24 h,试剂盒检测caspase-3/7活性并用Western Blot分析PARP的裂解。研究结果:1.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kp2在CML患者中异常表达。收集24例CML患者和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白细胞,CML样本显示Skp2的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上调。数据表明CML患者Skp2表达上调,Skp2蛋白水平与m RNA水平呈一致性改变。2.Skp2是K562细胞增殖的关键。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Skp2基因,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敲减了Skp2的K562细胞的细胞数量显着减少。Ed U分析显示敲减Skp2的K562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细胞。3.Skp2过表达影响K562细胞的增殖。与敲减基因结果相反,通过过表达Skp2基因,K562细胞数量增加。与此相关,Skp2过表达导致K562细胞中Ed U阳性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4.Skp2通过CREB转录调控。利用Jas PAR软件对Skp2编码基因上游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在Skp2启动子中发现一个潜在的CREB结合区(BR)。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显示,CREB能和Skp2基因中CREB结合区(BR)的基因片段特异性。构建一系列包含野生型CREB-BR(W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缺失CREB-BR的突变型(MU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含有WT或MUT的Skp2启动子区以及Flag或Flag-CREB的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野生型CREB-BR(WT)转录活性在过表达CREB后明显升高,但突变型质粒(MUT)和p GL3空载体转录活性未见明显升高。相反,野生型CREB-BR(WT)转录活性在稳定敲减CREB基因的K562细胞中降低,同样突变型构建体(MUT)和PGL3空载体均未显示转录活性的改变。5.CREB的稳定敲减导致K562细胞中Skp2 m RNA水平显着降低。鉴于CREB的转录活性是由其第133位丝氨酸磷酸化后被活化的,我们试图评估野生型的Flag-CREB和第133位丝氨酸被突变的Flag-CREB-Ser-133A对Skp2表达的影响。野生型的Flag-CREB能够上调Skp2的m RNA水平,但第133位丝氨酸被突变的Flag-CREB-Ser-133A对于Skp2的m RNA水平无明显的调控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K562细胞中Skp2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CREB的调控。6.抑制PI3K/Akt-CREB-Skp2轴增加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用伊马替尼处理(1μmol/L)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并观察其存活率,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处理后表现出细胞活力的急剧下降。7.CREB或Skp2的敲减导致伊马替尼处理的K562细胞中caspase-3/7活性的显着增加。caspase-3/7的活化是对伊马替尼治疗敏感性的响应,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处理后与对照组细胞药物处理后相比,caspase-3/7的活化及PARP的裂解更明显。8.PI3K/Akt信号通路在关联CREB的激活及Skp2的表达中起到特定的作用。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Akt或使用LY294002来抑制PI3K/Akt通路,结果导致伊马替尼处理的K562细胞活力显着下降,Skp2蛋白水平降低,caspase-3/7活化及PARP裂解明显增强,说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更加敏感。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初治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Skp2高表达,并且Skp2高表达对CML细胞增殖至关重要。从机制上讲,在K562细胞中Skp2受PI3K/Akt-CREB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此外,稳定敲减Skp2的表达或阻断PI3K/Akt-CREB通路可显着提高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葛韵[7](2021)在《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以徐经世先生经验方——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给予新选择。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观察期间每天口服地榆升白片0.2g ti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生白方,观察疗程为20天。若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出现重度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立即予以rh G-CSF升白处理,其下一次的相关理化指标记录不纳入统计分析。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第3、7、10、14、20天比较两组WBC、NE数值水平和升降趋势变化,同时比较两组白细胞减少分度情况(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和升白疗效(自化疗后第10天至第20天)。兼顾观察比较两组相关营养指标数值(TP、Alb、PA、Hb)、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及KPS评分情况。研究结果(1)主要指标:(1)两组初始WBC、NE数值无统计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2)化疗第4天两组WBC、NE数值水平均有所下降,统计学显示无差异(P>0.05);(3)化疗第7天两组WBC、NE数值进一步跌落,治疗组WBC、NE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缓,但两组白细胞减少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集中于Ⅰ、Ⅱ度白细胞减少;(4)化疗第10天两组WBC、NE水平均跌至最低,治疗组WBC、NE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白细胞减少分布比较呈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集中于Ⅰ、Ⅱ度,优于对照组;(5)化疗第14、20天两组WBC、NE数值均较前恢复,治疗组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明显,恢复数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升白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组内比较:化疗第20天治疗组可恢复至初始白细胞水平(P>0.05),对照组则低于初始水平(P<0.05)。(2)治疗组治疗后的相关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均高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P<0.05)。而血红蛋白Hb在组间和组内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值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经治后生白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为71.4%优于对照组40.5%(P<0.05)。(4)两组治疗前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经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及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PS提高和稳定人数多于对照组。结论生白方联合地榆升白片组较单用地榆升白片组,能显着预防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重度白细胞减少,加快白细胞恢复速度,还原初始水平,保证下一周期化疗;生白方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部分指标,提高化疗耐受性,进一步防治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生白方能有效改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的中医证候和KPS评分,减轻不适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崔祎晢[8](202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特征对疗效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对化疗疗效有无预测的价值。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52例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并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通过临床证型观察表采集AML患者化疗第0天、化疗结束后第1天的临床表现并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分析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根据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化疗疗效,分析疗效中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52例AML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6例,年龄最低43岁,最高78岁,年龄范围为63.04+12.15岁。2.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肺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在化疗前后分布差异显着(χ2(5)=13.30,p=0.021<0.05),阴虚证和阳虚证在化疗前后分布差异显着(χ2(2)=7.366,p=0.025<0.05)。3.患者化疗前证型中阴虚证和阳虚证在化疗疗效中有显着差异(χ2(2)=6.91,p=0.03<0.05)。4.患者化疗方案与疗效相关不显着(χ2(12)=19.87,p=0.07>0.05);诊断和化疗前证型相关不显着(χ2(20)=25.48,p=0.18>0.05)。结论:1.AML患者化疗前中医证型分布以肺脾气虚证、阳虚证较多,化疗后以肝肾阴虚证、阴虚证较多。2.化疗疗效中阳虚证有效率优于阴虚证,对临床中治疗AML有参考价值。

赵同德[9](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范丹丹[10](2020)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经骨髓细胞学及分子学确诊的初诊CML-CP患者64例,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及临床资料均完整,收集性别、年龄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数据。确诊6个月内接受伊马替尼(IM)作为初始治疗,并随访至少3个月。对照组64例源于本院健康体检者,均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对纳入病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RDW对CML-CP是否有辅助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用于对OS、PFS、EFS的预后估计,比较两组生存率时,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男:女=1.37:1,中位年龄47岁(23岁-71岁)。64例健康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5例,男:女=1.56:1,中位年龄48岁(24岁-70岁)。两组性别及年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白细胞增高64例,占100%,其中超过100×109/L的患者40例,占62.5%。血小板增高及正常各有35例(54.69%)和29例(45.31%)。红细胞正常及减少各有24例(37.5%)和40例(62.5%)。(3)初诊CML-CP患者的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46±3.24与13.39±0.87),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CML-CP组与健康对照组MCV、MCH和MCHC比较分别为(91.50±4.06与92.66±3.95;29.73±1.39与30.25±1.68;334.98±10.89与338.25±7.98),以上三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CP组H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1.84±9.79与128.47±8.81),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RDW对CML-CP具有辅助诊断价值。(5)初诊CML-CP患者的RDW与性别、较高WBC计数、较低HB计数、较高MCH、MCHC、脾大及EUTOS评分相关(P<0.05);而与年龄、MCV、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Sokal评分及Hasford评分无关(P>0.05)。(6)64例初诊CML-CP患者中,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RDW值均低于最初诊断时RDW值(15.93±2.11与18.46±3.24;13.93±1.06与18.46±3.24;13.44±0.90与18.46±3.24)。三者均P<0.001,具有显着性差异。(7)64例初诊CML-CP患者,高RDW组相比低RDW组患者,对IM治疗反应较差,尤其是与3个月及6个治疗反应相关(P<0.05),但与12个月时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位随访期38.5个月(范围=3-72月)。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OS分别为69.3%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PFS分别为64.8%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高RDW组和低RDW组5年EFS分别为和53.5%和1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1)RDW对CML-CP具有辅助诊断价值。(2)初诊CML-CP患者RDW值可以预测IM治疗反应,RDW值越高,IM治疗反应越差,尤其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3)初诊CML-CP患者RDW值可以预测预后,RDW值越高,5年OS、PFS、EFS越差。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定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上尿路结石合并血液肿瘤的诊治体会(附1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3)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1.3 CD19 靶点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入组情况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3.7 亚组分析
    3.8 CAR-T细胞动力学
    3.9 炎症因子变化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PD-L1蛋白进行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TIM-3、PD-1、PD-L1蛋白的序列特征及其理化性质
        1.3.2 TIM-3、PD-1、PD-L1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1.3.3 TIM-3、PD-1、PD-L1蛋白的信号肽分析
        1.3.4 TIM-3、PD-1、PD-L1蛋白的跨膜域预测
        1.3.5 TIM-3、PD-1、PD-L1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1.3.6 TIM-3、PD-1、PD-L1蛋白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功能富集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的表达和免疫浸润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
        2.3.2 TIM-3、PD-1、PD-L1基因与DLBCL患者生存期限的关系
        2.3.3 TIM-3、PD-1、PD-L1基因在DLBCL的免疫浸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IM-3、PD-1和PD-L1在DLBCL的表达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病例筛选
        3.1.2 分期、分型、风险分层的标准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筛选合适蜡块、制备白片、烤片
        3.2.2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
        3.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
        3.2.4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临床病理特征
        3.3.2 TIM-3、PD-1 和 PD-L1三种蛋白在DLBCL和RH的表达
        3.3.3 TIM-3、PD-1和PD-L1三种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3.3.4 生存分析
    3.4 讨论
        3.4.1 TIM-3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2 PD-1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3 PD-L1在DLBCL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4 TIM-3、PD-1、PD-L1在DLBCL表达的组内、组间差异的讨论
        3.4.5 TIM-3、PD-1、PD-L1在DLBCL表达差异的组内两两相关性分析
        3.4.6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3.4.7 TIM-3、PD-1、PD-L1在DLBCL和非肿瘤组织的表达差异的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IM-3在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奖励情况

(5)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1. 祖国医学对NHL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
    2. NHL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初治NHL的治疗选择
        2.2 复发难治性NHL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药物
        2.2 观察内容
        2.3 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中医疗效判定
        3.3 西医疗效判定
        3.4 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
        3.5 安全性指标
    病例1
    病例2
第三章 讨论
    1. 本研究采用扶正消瘤散结汤的理论依据
    2. 本研究采用节拍式化疗的理论依据
    3. 结果讨论
        3.1 中医疗效分析
        3.2 西医疗效分析
        3.3 老年综合评估量表(CGA)
        3.4 安全性评价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Skp-2 在恶性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7)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Chinese and English abbreviations lis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2 主要指标比较
    3 次要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
    1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2 中医学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学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4 生白方配伍特点、单味药药理研究及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特征对疗效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各阶段的临床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病例标准
        1.1.2 排除病例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1.2.2 临床资料收集
        1.2.3 病例分组
        1.2.4 药物治疗
        1.2.5 随访日期
    1.3 诊断分期及治疗反应标准
        1.3.1 CML诊断标准
        1.3.2 CML分期标准
        1.3.3 CML治疗反应定义
        1.3.4 一线TKI治疗CML-CP患者治疗反应评价标准
        1.3.5 TKI治疗反应监测推荐
        1.3.6 安全性评估
        1.3.7 CML-CP三种预后评分系统的公式表达及危险度分层
        1.3.8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初诊CML-CP患者的WBC、RBC、PLT特点
    2.3 初诊CML-CP患者RDW、MCV、MCH、MCHC、HB的特点
    2.4 RDW的 ROC曲线分析
    2.5 不同组RDW值与初诊CML-CP患者各临床指标、实验室结果之间的比较
    2.6 IM治疗前后RDW值的变化情况
    2.7 初诊CML-CP患者RDW值与IM治疗反应的关系
    2.8 不同RDW组远期疗效比较
3 讨论
4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停止TKI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定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尿路结石合并血液肿瘤的诊治体会(附13例报告)[J]. 李协照,徐桂彬,袁耀基,蔡志煅,朱锐,梁斯扬,庄浩铨,李逊.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6)
  • [2]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7)
  • [3]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PD-1及其配体PD-L1在DLBCL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生信分析[D]. 张泰榕. 大理大学, 2021
  • [5]扶正消瘤散结汤联合节拍式化疗治疗“正虚毒瘀型”老年NHL的临床研究[D]. 刘晓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晓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葛韵.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特征对疗效预测价值的研究[D]. 崔祎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诊疗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D]. 范丹丹.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标签:;  ;  ;  ;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期及疗效判断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