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林家组蟑螂(昆虫纲)化石及其时代的探讨

辽宁本溪林家组蟑螂(昆虫纲)化石及其时代的探讨

一、辽宁本溪林家组的蜚蠊化石(昆虫纲)及时代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宜,郑少林,李之彤,曹成润,杨佳林,张国仁,李显东,孟繁巍[1](2019)在《辽东本溪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之锆石、古生物和地层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林家组出露于辽宁东部本溪林家崴子一带.自小林贞一1942年记载以来,其时代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争议跨度从第三系到上二叠统.20世纪80年代初,张武等依据动植物化石和地层对比,提出了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的观点.由于林家组产出的植物化石十分复杂,既有古生代,又有中生代分子,且没有锆石年龄证据,故林家组时代仍然存疑.近年来,在林家组底部找到了变质凝灰质粉砂岩,其中有很多锆石.根据30颗保存较好锆石测年结果,发现4颗最年轻锆石的206Pb/238U平均年龄是239.5±4.1 Ma.另外,最近前甸子地区林家组发现了少林肋木(Pleuromeia shaolinii).因此尽管林家植物群存在二叠纪和三叠纪均有分布的重要植物,但结合锆石定年、地层对比、岩性特征、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三叠纪代表植物及中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均有分布的昆虫索德蠊属来综合分析,可以确认林家组确实属于中三叠世.

许欢[2](2016)在《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以上城子组、后城组和大青山组为代表的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在华北北部及邻区具有广泛的分布,与一系列重大的、极具争议的地质问题存在密切联系,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生物群演替、区域构造背景等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地层、充填序列、沉积特征、古水流、碎屑组分以及侵入的基性岩墙/脉的综合研究,全面探讨了地层时代、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沉积体系、物源、古地理、古生态环境、盆地演化和大地构造属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对辽西朝阳上城子组顶部、冀北围场和北京延庆后城组底部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了137 Ma、154 Ma和153 Ma的谐和年龄。结合近些年来已发表年代学数据,将土城子组/后城组年龄限定在154-137 Ma,为侏罗-白垩过渡期地层。最新的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研究成果指示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存在于土城了组/后城组内部。通过对辽西朝阳-北票盆地、冀西北尚义盆地和阴山-大青山石拐子盆地土城子组、后城组和大青山组共22条实测剖面的分析,识别出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五种沉积体系。物源研究结果显示,侏罗-白垩过渡期红层为近源沉积,没有来自兴蒙造山带的物质组分。古水流显示不同地区具有局地汇聚的水系特征,表明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发育一系列相对独立分隔的中-小型盆地。中侏罗世晚期形成的E-W向燕山褶皱逆冲带构成了华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之间宏伟的山系。太行山在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了两次隆升造山,第二次造山活动更为强烈,构成了华北克拉通中部NNE向山系。华北侏罗-白垩过渡期区域性风成砂的出现与东部高原的形成耦合。极端的古地理、古生态环境制约着生物群的生存与演替。在华北北部、东部和东北地区新发现了大量侵入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中的基性岩墙/脉,获得的年龄集中在144-135 Ma。结合区域性分布的同期裂谷盆地、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变质核杂岩,本文提出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受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造山后垮塌作用控制。

常建平,王卫东[3](1993)在《河北抚宁付水寨附近早侏罗世中蠊科昆虫化石几个新种》文中研究表明描述了中蠊科昆虫化石4个新种:Rhipedoblattina jidongensis sp.nov.,Liadoblattina heishasyaoensis sp.nov.,Triassoblatta shimenzhaiensis sp.nov.Tr.longitriangulata sp.nov.通过岩性和化石保存特征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化石是经过短距离搬运后,在沼泽环境中保存下来的,与之共存的除少量植物碎片外,还未发现其它化石。

洪友崇[4](1983)在《辽宁本溪林家组的蜚蠊化石(昆虫纲)及时代讨论》文中认为辽宁本溪地区林家组的时代问题,过去划归二叠纪,近十几年来,随着生物地层的不断研究和化石采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应属三叠纪。因而,对林家组的时代归属问题,出现了不同时代的认识。1979年张武同志在这个组中采集了很多化石,其中有蜚蠊化石(昆虫纲),并委交笔者鉴定,主要是确定林家组属于古生代还是中生代。经过笔者的反复研

二、辽宁本溪林家组的蜚蠊化石(昆虫纲)及时代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本溪林家组的蜚蠊化石(昆虫纲)及时代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本溪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之锆石、古生物和地层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序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锆石U-Pb年龄
    2.1 锆石来源
    2.2 测试和分析方法
    2.3 测试结果
    2.4 讨论
    2.5 测年结论
3 动植物化石
4 区域地层对比
5 时代分析
6 结论

(2)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意义和思路
    1.4 研究内容和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华北克拉通演化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4 土城子组/后城组/大青山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沉积体系
    3.2 碎屑物源和古水流
    3.3 SHRIMP锆石U-Pb定年
    3.4 LA-ICP-MS锆石U-Pb定年
第四章 地层时代及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探讨
    4.1 土城子组/后城组生物地层年代
    4.2 土城子组/后城组同位素地层年代
    4.3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沉积体系
    5.1 冲积沉积体系
    5.2 河流沉积体系
    5.3 三角洲沉积体系
    5.4 湖泊沉积体系
    5.5 沙漠沉积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物源
    6.1 碎屑物源和古水流
    6.2 碎屑锆石U-Pb年龄
第七章 华北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理、古生态环境
    7.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
    7.2 古地理
    7.3 生物群与古生态环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及构造属性
    8.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年代对比
    8.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基性岩墙/脉
    8.3 盆地演化与大地构造属性
    8.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辽宁本溪林家组的蜚蠊化石(昆虫纲)及时代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本溪林家组属于中三叠世之锆石、古生物和地层证据[J]. 张宜,郑少林,李之彤,曹成润,杨佳林,张国仁,李显东,孟繁巍. 地质与资源, 2019(05)
  • [2]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D]. 许欢.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3]河北抚宁付水寨附近早侏罗世中蠊科昆虫化石几个新种[J]. 常建平,王卫东.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3(01)
  • [4]辽宁本溪林家组的蜚蠊化石(昆虫纲)及时代讨论[A]. 洪友崇.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 1983

标签:;  ;  ;  

辽宁本溪林家组蟑螂(昆虫纲)化石及其时代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