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热花岗岩的一些特点

高产热花岗岩的一些特点

一、产高热花岗岩的若干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俊[1](2021)在《大兴安岭南段安乐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锡矿化与花岗岩的研究已有历史,尤其对华南地区花岗岩与锡等金属矿化的关系研究甚为深入。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蒙造山带的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成矿潜力巨大,同时也是研究花岗岩与锡等金属元素成因关系的典型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黄冈-甘珠尔庙成矿带南部的安乐矿床是一个中型规模的热液脉型锡多金属矿床。已知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林西组砂岩板岩破碎带中,其成矿地质体为花岗斑岩,成矿元素为一套高中温元素组合,但其成因机制认识不明确。本文在对安乐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锆石、锡石LA-ICP-MS 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硫化物原位S-Pb同位素、微量元素研究,以探讨安乐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岩石成因、成矿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建立安乐锡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模式提供证据,为该区找矿突破提供典型矿床基本数据和成矿理论支撑。本次获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安乐矿床是一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中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矿床,其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石英-绿泥石-锡石-毒砂阶段(Ⅰ阶段)、石英-绿泥石-锡石-黄铜矿-毒砂-黄铁矿阶段(Ⅱ阶段)、石英-绿泥石-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物阶段(Ⅲ阶段)。2.安乐花岗斑岩具有较高SiO2含量(75.76%~76.67%)、FeOT/(FeOT+MgO)值(0.9~1.0)、104×Ga/Al值(3.36~4.61)、MgO(0.06%~0.07%)、TiO2(0.05%~0.06%)及P2O5含量(0.01%);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四分组效应和明显负δEu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富集Rb、U、Ta、Nd、Hf等元素,亏损Ba、K、Sr、P、Ti等元素。以上这些特征均说明,花岗斑岩具备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特点。花岗斑岩中锆石的Ce4+/Ce3+值(5.09~84.34),计算获得的锆石饱和温度为808.69~815.52℃。综合分析表明安乐花岗斑岩具有高演化和低氧化程度特征,对Sn成矿极其有利。3.硫化物原位LA-ICP-MS S同位素δ34Sv-CDT值在-4.56~-3.11‰,原位Pb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介于18.230~18.348、15.520~15.661和38.022~38.497之间,S-Pb同位素组成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硫化物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显示黄铁矿中Co/Ni>1,说明黄铁矿为热液成因。安乐锡多金属矿床黄铜矿明显富集In,Zn,Ag,Sn,亏损Co,Ni,Ga,Ge,As,Cd,Sb,Bi,Pb等微量元素。安乐锡多金属矿床中黄铜矿高Sn含量1397×10-6,具有较低的Cd/Zn比值(0.0029~0.0071),反映了成矿流体为相对还原和高温的岩浆热液流体。4.矿体中锡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146.8±2.2Ma,表明安乐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安乐岩体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144.0±2.6Ma,与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这表明,安乐矿床的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与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集区内的典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一致。5.安乐锡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与大兴安岭南段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的金属矿床特征相似,与早白垩世高分异、低氧逸度花岗斑岩密切相关,是深部岩浆流体逐步演化的产物。结合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本次研究认为安乐锡多金属矿床是受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软流圈上涌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形成的酸性侵入-次火山岩和断裂控制的。

冯佳伟[2](2020)在《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湖南南部千里山-骑田岭钨锡多金属矿集区,近年发现的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就位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的南部,前人对骑田岭花岗岩基的研究已积累较多成果,但仍有部分争议存在。因此,本文以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区域地质背景为基础,以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方法及手段,对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同时,对芙蓉锡矿田内白腊水、山门口锡矿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对岩体和矿体进行了较系统的样品采集,运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方法,对岩矿石样品开展了深入、细致地宏观地质特征、显微镜下特征、矿石学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较准确掌握了骑田岭花岗岩基岩石的岩石谱系,初步探讨了岩浆演化序列及其成矿专属性,从而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较系统阐述了湘南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基本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侵入就位的大地构造背景,划分了不同锡矿床的成因类型,建立了芙蓉锡矿田综合成矿模式,初步探讨了花岗岩类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本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由菜岭、芙蓉两个超单元组成,菜岭超单元由枫树下、樟溪水、两口塘、青山里四个单元组成;而芙蓉超单元则由礼家洞、五里桥、南溪、将军寨、荒塘岭、回头湾六个单元组成。在花岗岩单元的周围有一些较分散存在的小规模花岗斑岩及细粒花岗岩岩脉。2.通过对岩石的宏观地质特征和显微镜下特征研究发现,复式岩体中花岗质岩石类型相对较为简单,菜岭超单元以中粗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常见有浑圆状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和石英二长质暗色包体。芙蓉超单元的早期单元属于二长花岗岩,晚期单元均属正长花岗岩。岩体中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和角闪石,其中黑云母占绝大部分,角闪石仅在早期单元中有部分存在。随着花岗岩成岩时代由早及晚,岩石中暗色矿物的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骑田岭花岗岩石的SiO2含量在6676%之间,随时代由早到晚逐渐升高,表明该区岩浆的演化从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的趋势。从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图解发现,岩体内岩石成分以富钾、富碱为基本特点,均为钙碱性系列,且岩石主体部分多为偏铝质,仅有晚期形成的细粒花岗岩属于过铝质岩石。利用CIPW标准矿物计算法换算的矿物体积百分含量,计算出复式岩体各单元花岗岩的岩浆分异指数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特点,越到晚期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进行的越彻底。由骑田岭花岗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可知,其尤为富含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Ba、Nb、Sr、Ti元素亏损,也显示出越到晚期岩浆演化结晶分异程度越高的趋势。从岩石地球化学常量及微量元素组成特点来看,早期形成的菜岭超单元与芙蓉超单元当中的礼家洞、五里桥、南溪三个单元的岩浆演化程度基本相似,并按侵入时代的早晚有分异程度越高的趋势。而将军寨、荒塘岭、回头湾三个晚期形成单元则更倾向于具有酸性程度趋强的岩浆演化后期的特点。4.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各单元总体上经历了四次主要的超动型岩浆侵入作用,其侵入就位时代在147163Ma之间,即岩体主要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之间就位。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及其相关图解推断,骑田岭花岗岩体各岩石单元普遍高钾钙碱性偏铝质,具有后造山型花岗岩的特点,推论其形成构造环境为挤压向伸展拉张的状态开始转变时期,很可能是在燕山早期华南地壳开始拉张减薄的构造背景下侵入就位的,壳幔相互作用对本区域大陆地壳的重熔和花岗岩浆的形成和演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导致骑田岭花岗岩基的侵入和定位。5.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成岩作用于岩基内钨锡多金属矿床(芙蓉锡矿田、新田岭钨矿)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本论文重点通过对岩基南部芙蓉锡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相学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较系统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研究,初步探讨了花岗岩基的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的关系。骑田岭花岗岩基的锡矿化,主要分布于外接触带矽卡岩及岩体内部隐爆角砾岩充填的断裂破碎带中,而细粒花岗岩与矿化在空间上密切伴生。骑田岭花岗岩基显示出成矿花岗岩的诸多特征,特别是晚期细粒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锡矿化的成矿物质来源与骑田岭花岗岩的亲缘关系。骑田岭花岗岩基的蚀变分布较广泛,特别是存在高温自交代蚀变钠长石化和条纹长石的微斜长石化。花岗岩基内各单元花岗岩体冷却及高K、U、Th含量导致高的热产率、岩体内及围岩中发育的深大断裂和小裂隙、围岩中丰富的水,都非常有利于岩浆侵位后数百万年的热流对流循环,形成广泛的蚀变和成矿作用。

李超[3](2019)在《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骑田岭岩体是南岭中段北缘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岩基之一,处在着名的千里山-骑田岭钨锡多金属矿集区内。对骑田岭岩体南部的芙蓉超大型锡矿床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岩体各单元之间岩浆演化关系研究不足,并且不同学者对燕山早期华南的大地构造背景尚有一些争议。最近一二十年,随着花岗岩原地重熔-壳内对流成因说的提出与完善,对花岗岩的源区与定位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收到了很多赞誉,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采用这一新的学说体系对一些知名岩体进行重新解读。因此,本文以花岗岩原地重熔说为基础,从岩体侵入关系探讨不同单元的结晶时间,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入手,分析了不同单元的差异与岩浆演化特征,研究骑田岭岩体岩浆来源、定位机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湘东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与大地构造背景,取得了以下认识:1.骑田岭岩体可分为中侏罗世的菜岭超单元和芙蓉超单元以及零星分布的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岩脉,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暗色矿物主要是黑云母,早期单元含有一定的角闪石。岩体形成年代为147163Ma,可分为4个形成阶段,至少体现了3期原地重熔作用。岩石从老到新酸性程度、岩浆分异指数逐渐升高,角闪石含量、暗色矿物含量减少,基本反映了偏中酸性→酸性→超酸性的岩浆演化序列。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说明菜岭超单元与礼家洞、五里桥、南溪单元岩浆演化程度相近,从早到晚稍有升高,将军寨和荒塘岭、回头湾单元更趋于岩浆演化晚期特征,与花岗岩原地重熔演化趋势相符。2.岩体深部总体倾向南东,造成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地球化学成分等分带具有从外围向中心,从北西向南东的规律变化。骑田岭岩体是区域古原岩重熔界面的凸起处,受到炎陵-蓝山深大断裂构造体系的控制,岩浆层顶蚀作用在此特别发育。岩体的岩浆来源,大部分应该是其下的花岗岩浆层(可能为元古代基底熔融),部分是岩体所侵入的古生代-中生代所有地层,岩体中的暗色包体是围岩熔融的残余物,在岩体边缘部位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较强,岩体剥蚀深度小。3.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骑田岭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偏铝质花岗岩,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判别为后造山型花岗岩,生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构造环境。从中侏罗世开始,华南即已属于古太平洋板块构造域,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式俯冲带来的软流圈上涌、局部伸展拉张、区域地壳升温影响,产生了区域性的重熔岩浆层,软流圈上涌具有随时间从内陆向沿海逐渐迁移的规律。湘东南地区的岩浆活动基本集中在燕山早期,白垩纪时,强烈岩浆活动已迁移到沿海的狭长地带,造成广大内陆重熔岩浆层降温而逐渐固结。4.骑田岭花岗岩属于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的岩体,岩体南北两边分别产出芙蓉超大型锡矿田和新田岭大型钨矿田,成矿时代与岩浆期基本一致,为中晚侏罗世。菜岭超单元具有形成稀土矿的潜力,芙蓉超单元具有钨、锡、钼、铋多金属成矿性,可能有磁铁矿、铀、铜矿化,晚期的花岗斑岩和细粒花岗岩具有铌钽、锡成矿性,重点可能的矿化位置是断裂破碎带、热液蚀变带、围岩接触带。

李同林[4](2019)在《湖南柿竹园矿床远端矿化示踪研究》文中提出柿竹园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储量大,品位高,矿种丰富。以千里山花岗岩体为中心,从近端到远端依次形成南北跨度为8 km的W-Sn-Mo-Bi矿化带、Pb-Zn矿化带和Hg-Sb矿化带。前人对于千里山花岗岩体影响范围及与柿竹园远端矿化关系缺乏系统性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远端矿化与千里山花岗岩体之间联系,揭示远端矿化成因和物质来源。(1)从近端至远端灰岩样品的δ18O值的范围是6.5‰25.5‰,δ13C值的范围是-4.3‰2.5‰。距千里山花岗岩体越远,水岩反应越弱,同位素值越大,越偏向于碳酸盐岩趋势。在远端由于低W/R比,δ13C值变化范围很小(2‰)而δ18O值发生了较大变化(10‰)。大部分灰岩样品的δ18O和δ13C值高于岩浆,但又低于未蚀变海相碳酸盐岩的δ18O和δ13C值。(2)从近端至远端方解石样品的δ18O值的范围是6.8‰13.1‰,δ13C值的范围是-2.6‰1.2‰。大部分样品的δ18O和δ13C值高于岩浆,但又低于未蚀变海相碳酸盐岩的δ18O和δ13C值。5个采样点同时采集的灰岩和方解石样品发现方解石样品相比同样灰岩δ18O和δ13C值更趋向于千里山花岗岩值。(3)从近端至远端石英样品的δ18O值的范围是2.2‰12.3‰,δ18O值距离千里山花岗岩热中心越远,同位素值越低。小部分样品δ18O值向大气降水值范围偏移,有大气降水参与和影响。(4)从近端至远端矿化带中矿物样品的δ34S值的范围是-2.3‰6.5‰,平均值为2.93‰,具有深源硫的特征。样品最大最小值差异是8.8‰,来自高温岩浆源中的硫的均一化很完全,属于单一的岩浆源。总之,在千里山岩浆期后阶段,岩浆热液流体向南迁移过程中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和水岩反应由强变弱,使得温度降低,硫逸度减少,而千里山地区褶皱和裂隙构造十分发育,硫化物不断沉淀成矿。所以千里山花岗岩向南8 km范围内的矿化分带中的一系列矿床应都是受到千里山花岗岩体影响而富集成矿的。

刘建楠[5](2018)在《青海野马泉铁锌矿床多期次构造—岩浆热年代学成矿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马泉铁锌矿床位于青海省西部祁漫塔格地区,矿区内存在多期岩浆活动。其中,早泥盆世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组成,以岩基形式侵位于东矿带。晚三叠世岩体由二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若干岩体单元组成,以岩株和岩枝等形式侵位于西矿带。本文以野马泉矿床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40Ar-39Ar同位素测试法、岩石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法获得了矿区内的成岩年龄、成矿年龄和主要岩体的地球化学数据,并采用构造岩浆热年代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了晚三叠世岩体的温度-时间(T-t)演化轨迹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本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野马泉矿区晚三叠世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二长闪长岩具有I-A复合型岩体特征,在构造投图中多落于后碰撞或火山弧区域,结合区域背景判断两种岩体应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两者岩浆均主要形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过程,可能存在幔源物质的混合作用,在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分离结晶特征。该期岩浆作用与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发生的大规模底侵作用有关。早泥盆世岩体在判别图上出现分化,但具有较明显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在构造判别图中多落于火山弧区域,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岩体应形成于火山弧环境。(2)野马泉二长花岗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29.4±2.5)Ma(MSWD=1.3),二长闪长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26.5±3.6)Ma(MSWD=2.6),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9.5±5)Ma(MSWD=0.97),斜长石 40Ar-39Ar 坪年龄为(216.5±1.3)Ma(MSWD=1.13)。以上岩体均形成于晚三叠世,二长闪长岩锆石U-Pb年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斜长石40Ar-39Ar坪年龄,符合岩体冷却过程中,矿物中同位素体系按照封闭温度由高到低依次封闭的特点。获得早泥盆世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02.8±5.4)Ma(MSWD=2.0),其斜长石没有形成有效的坪年龄。获得磁铁矿矿石样品(YMQ507-1)中金云母的 40Ar-39Ar 坪年龄为(222.0±1.3)Ma(MSWD=0.41),表明野马泉铁锌矿西矿带的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三叠世。(3)本研究对样品YMQ027斜长石、YMQ027黑云母和YMZK507-1金云母进行了封闭温度计算。结果显示,在冷却速率为20℃/Ma的条件下,样品YMQ027斜长石及黑云母封闭温度分别为300℃~350℃和350℃~400℃,样品YMZK507-1金云母封闭温度为450℃~500℃。对样品YMZK507-1金云母是否适合采用多扩散域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3个扩散域条件下样品可较为近似地模拟出实验室中39Ar的释气模式,在不同指定坪年龄下衍生出差异较大的冷却轨迹。(4)本研究对岩体侵位热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径约2km的晚三叠世岩株可以将其外围2km范围内的围岩加热至约200℃,但持续时间较短,仅能维持0.1Ma左右。岩体在1Ma以后仅能将自身温度维持在130℃左右。以早泥盆世二长花岗岩的斜长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 Ar受热扩散模拟。从240Ma开始,持续约20Ma且温度高于230℃~250℃的环境温度可以模拟出类似于样品YMQ020斜长石测试结果的无效年龄坪。综合样品YMQ027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和斜长石40Ar-39Ar年龄,拟合出岩体冷却轨迹的潜在分布空间。结果表明,在最快速冷却的前提下,其冷却过程持续约16Ma,与岩株侵位产生的热效应模拟结果不符,但接近形成样品YMQ020斜长石无效年龄坪所需的热演化条件,提示野马泉铁锌矿内有其它热源存在。(5)祁漫塔格地区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密切相关。成矿岩体年龄集中于237~230Ma和228~220Ma。成矿年龄分为两组:第一组集中在230~220Ma,成矿岩体主要是呈岩基产出的富含镁铁质暗色微体包体的晚三叠世岩体;第二组为220~204Ma,成矿岩体多为岩枝、岩株和岩钟状产出的Ⅰ型或A型岩体。第二组小岩体多产于昆北构造带,侵位时间主要为晚三叠世,为大规模底侵事件末期产物。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能够维持稳定的热源,有效地增加成矿物质萃取强度。小规模岩体持续就位可形成具有多个高温中心的温度场,容易在局部形成高梯度、小范围的热效应场,进而能够控制热效应场范围内的地球化学场及相应的流体相的演化。因此,第二组小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刘鹏[6](2018)在《东南沿海粤东地区钨锡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东南沿海粤东地区发育一期钨锡成矿事件,本次工作,选择粤东地区西岭锡矿、飞鹅山钨锡矿和莲花山钨矿三个典型钨锡矿床分别开展矿床地质、成岩成矿年代、地球化学、成矿作用机制研究,系统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将区内成矿作用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1)与中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有关的斑岩Cu-Au/Cu-Mo成矿系列;(2)与早白垩世高分异I型或A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W-Sn/Sn-Pb-Zn-Ag成矿系列;(3)与晚白垩世花岗闪长质岩石有关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Cu-Au-Mo和斑岩Cu-Mo成矿系列;2.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高精度成岩成矿时代研究,认为西岭锡矿区火山-次火山岩只是围岩,而锡矿化可能与深部隐伏的花岗岩体有关。结合流体包裹体研究,提出西岭锡矿成矿机制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结合年代学证据,认为西岭锡矿是多期岩浆-热液事件的产物;3.确定了飞鹅山钨锡矿为区内典型的云英岩型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和还原性特征,成矿早阶段碱金属富集对钨锡矿成矿至关重要,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机制是水岩反应。确定了成岩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成矿岩体为A2型花岗岩,认为其是古老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的熔体发生岩浆混合,经历了强烈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产物;4.确定了莲花山钨矿为区内典型的斑岩型钨矿床,成岩成矿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其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还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5.识别出区内发育一期早白垩世(145135 Ma)与高分异I型或A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锡成矿事件,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大面积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其动力学机制是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俯冲方向发生顺时针调整,由正向俯冲调整为近似平行大陆边缘的斜向俯冲,同时,南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形成的板片窗发生后撤,地幔物质上涌,在东南沿海地区发生地壳重融,形成了与钨锡成矿有关的高分异I型或A型花岗质岩石。

方烨[7](2018)在《滇东南麻栗坡老君山晚白垩世岩体的隆升剥露历史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老君山花岗岩体形成于晚白垩世,是研究麻栗坡地区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的良好载体。本文利用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手段,采用年龄高程法、矿物对法和热历史模拟法综合对比分析,揭示老君山岩体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并结合构造地貌学研究,讨论岩体隆升的时空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另外,基于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的野外构造地质调查,探讨了岩体隆升对矿床保存变化的影响。主要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老君山岩体隆升剥露过程复杂,并且由于其花岗岩中磷灰石化学组分差异大,锆石辐射损伤严重,导致测试获得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不能代表对应封闭温度下的冷却年龄。若单独使用年龄高程法或矿物对法分析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则获得的冷却隆升历史将不准确且不全面。因此,老君山岩体的裂变径迹研究,最好以热历史模拟法为主,并辅以年龄高程法和矿物对法。(2)综合分析表明,老君山岩体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冷却历史,具有时间上多期性和空间上局部差异的特点。具体可划分出4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75-42Ma;第二期31-20Ma;第三期15-10Ma;第四期2-0Ma。第一、二期快速冷却由整个老君山岩体共同记录,暗示了岩体整体的隆升剥露;第三期主要发生在岩体东北部,而岩体北部边缘样品模拟出了第四期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老君山岩体从早到晚,由整体向局部差异隆升转变。(3)老君山岩体的四期隆升剥露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相一致。75-42Ma的隆升剥露事件,可能早期与华南板块晚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的板内伸展相关,晚期(53-42Ma)则可能是对印度—欧亚55Ma初始碰撞的远程响应;31-20Ma、15-10Ma两期隆升剥露,则分别与青藏高原东南缘侧向逃逸过程中,印支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先后挤出相对应;最新2-0Ma的剥露作用,反映了岩体北侧断裂在更新世以来的复活。(4)野外构造调查表明,老君山岩体南侧存在至少两期与老君山岩体隆升对应构造变形。早期的伸展滑脱与晚期的正断作用分别对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起到保存和破坏作用。

吴剑[8](2017)在《广东省红岭钨矿成矿地质模型与找矿预测》文中认为南岭成矿带粤北地区是中国重要钨锡多金属矿产地密集区之一,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及矿点30多处。该地区以石英脉型黑钨矿化为主,近年来在红岭钨矿的深部发现了大型规模的岩体蚀变岩型钨矿;红岭钨矿和瑶岭钨矿都具有上脉下体的“二元结构”,红岭是上部是石英脉黑钨矿化下部是岩体型白钨矿化,瑶岭是上部是石英脉黑钨矿下部是矽卡岩型白钨矿化。深入研究红岭等矿床的上脉下体二元结构的成因,对于预测粤北的石人嶂、梅子窝、锯板坑等石英脉型矿山的深部找矿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钨锡多金属矿床的集中分布以及多种多样的矿化类型,使得粤北成为研究钨锡成矿作用的理想之地。南岭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期,主体上大致形成于两个时间段,分别是约159Ma和138Ma。通过矿床学方面的研究解决成矿过程中与成矿预测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满足找矿预测的需要成了即有生产实践意义也有科研探讨价值的重要问题。由于研究对象和测试手段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在岩体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主要来源及组成比例上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将矿区出露的花岗岩或有钨锡矿化的花岗岩与石英脉型钨锡矿化联系起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及成矿的差别是这一类矿床研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研究和揭示区域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关系,对粤北地区指导下一步矿区找矿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与钨矿化有关的岩体本身进行研究。认为从岩浆中的浸染状黑钨矿/白钨矿开始,经岩浆晚期液态分异形成云英岩体/脉、似伟晶岩壳,至石英脉的过程,反映着岩浆-岩浆期后热液的演化过程。随着不同矿化类型的变化,各种岩石/矿石中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发生系统的变化,对应的化学成分、流体包裹体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岩浆阶段—过渡阶段—热液阶段的演化特点普遍存在于石英脉型和云英岩型钨矿床中,岩浆至热液的演化过程是连续的,二者中间产生浆液过渡态流体。这种连续演化特点在矽卡岩型钨矿床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红岭岩体蚀变岩型白钨矿和石英脉型黑钨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氢氧、硫、铅同位素,蚀变过程的主微量元素变化和蚀变矿物电子探针研究,钻孔原生晕,确定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特征、成矿作用特征标志。通过综合生产和科研的资料对比国内其他矿区不同类型钨矿床的特征,建立了钨矿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在红岭找矿预测中的实践验证取得了找矿突破。主要成矿和结论如下:1.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通过系统研究红岭钨矿第三、第四阶段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的特征,最终合并了两个阶段的岩体。发现液态分异作用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液态分异作用是界于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中间的一种作用,液态分异导致了第三阶段岩体上部分异体成矿元素的进一步富集,因此具有成矿意义。通过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和石英脉型钨矿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确定了成岩和成矿年龄,岩体年龄与测试的辉钼矿年龄在测试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成岩与成矿应属于同一构造期次,可能具有成因联系。岩体型钨矿的形态基本受第三阶段岩体形态控制结合多元素同位素对比等手段,确定红岭钨矿的成矿地质体是第三阶段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岩体型钨矿基本受第三阶段岩体的顶部接触带构造控制,液态分异界面基本“限制”下界面。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构造是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面。红岭钨矿各脉组的分布总体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在平面上呈侧幕状排列,各脉组有向矿区中部305号勘探线一带收敛的趋势,石英脉可以穿过岩体型钨矿,在岩体型钨矿的深部尖灭。红岭岩体型钨矿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到浅部依次为钾长石化带、钠长石化带、云英岩化带、萤石及铁锂云母化带。岩体型钨矿的近矿围岩蚀变是云英岩化。原生晕方面具有特征的Li阶梯分布,F向岩体顶部线性升高的规律、钨成矿具有韵律特征。蚀变过程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围岩蚀变过程中围岩倾向于富集Cu、Mo等元素,略贫化W。岩体型钨矿的成矿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石英脉型钨矿的水来源主要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通过S、Pb、Sm、Nd等同位素研究表面,矿区岩体型钨矿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都是岩浆岩。2.建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是由特定的高挥发分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矿床形成于岩浆分异作用后期,中性偏碱性、高挥发分阶段。在正接触带或附近往往发育似伟晶岩壳脉。当岩浆期后热液上侵压力大于围岩压力时,形成强烈的水压裂隙带,由于深部水压作用力自下而上递减,因此经常形成下粗上细的“五层楼”脉状垂直分布特征;当岩浆期后热液上侵压力小于围岩压力时,在遇到区域应力形成的裂隙系统时则形成单脉型矿床。侵入体顶部的内外接触带是成矿中心。矿体上部常见萤石化或电气石化,近矿围岩蚀变为云英岩化,具有蚀变分带现象。蚀变分带体现了成矿热液系统从高温碱性到中高温中型、最后到低温酸性的演化过程,而成矿主要在中高温中性条件下进行。脉钨矿化主要发生在外接触带11.5km范围、内接触带300500m范围内;而岩体型钨矿化和云英岩型矿化主要发生在正接触带到内接触带300m范围内。岩体型矿化具有特殊的Li、F原生晕特征。地表找矿标志:第一,地质体分析。通过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物探、遥感的分析,是否存在成矿有关的成矿岩体存在的可能。第二,化探异常。要有与成矿元素有关的化探异常组合,注意地表Cu、Mo、F异常和W异常高背景下的负异常。第三,地表存在石英脉型钨矿,其中云母及石英线、细脉带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第四,地表出现大面积的萤石、硅化蚀变。垂向上,钻探施工关键标志,在红岭找矿实践中总结了3个钻孔终孔的标志(矿化结束标志):第一,打穿含矿岩体,即第三阶段白云母花岗岩;第二,打到钠长石化或钾长石化,并整体没有矿化;第三,打穿2个以上成矿韵律长度并且没有规模工业矿化。

宣璞琰[9](2017)在《赣中地区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大王山钼钨多金属矿床位于中国东南部江西省的中部,地处抚州市宜黄、乐安、崇仁三县交界处,位于大王山-于山多金属成矿带北端。矿石类型主要为脉状型黑钨矿,矿脉主要产于围岩花岗岩内的接触带中。本文在分析大王山矿区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对研究区赋矿山心单元的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特征的研究,系统开展了石英-辉钼矿脉中的石英矿物和硫化矿的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系统总结赋矿岩体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并结合大王山钨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进而对研究区成矿理论的确定及矿产勘探工作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以下是本次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1)根据前人(项目组)对赋矿山心单元花岗岩体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研究区花岗岩体具有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富硅碱,贫镁钙,高铁镁指数等化学成分特征,具有壳源花岗岩的特征,属于高热花岗岩。其源岩可能为变沉积岩,推断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质岩石。(2)大王山矿区石英脉的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280℃(峰值为190210°C),盐度为7.86%20.22%NaCleqv(峰值1117%NaCleqv)。利用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成矿温度为315339℃。由此看出,硫化矿要早于石英脉形成,其形成温度亦高于石英脉,结合前人对其它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中的黑钨矿和石英脉的均一温度特征,可以判断该矿床应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矿床。(3)研究区的氢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表明:石英包裹体中的δDV-SMOW值介于-72.5‰-93.1‰,δ18OH2O值介于-2‰1.8‰,从石英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关系图中,推断矿区成矿流体在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流体的混合作用和自然冷却,进一步指示了黑钨矿要早于石英结晶,该时期成矿流体成分相对单一,以岩浆水为主,而石英结晶时成矿流体则体现了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和作用。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过程中,W、Mo等多金属成矿元素以及挥发份不断富集,进而形成石英脉型钨多金属分异富集成矿。(4)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介于-1.3‰+1.9‰之间,其中以-1‰0.6‰之间者居多,平均值为-0.22‰,δ34S值主要集中在零值附近,说明硫源与深部岩浆有关。(5)通过对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区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大地构造背景、成矿机制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

孙莉,肖克炎,邢树文,丁建华[10](2016)在《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资源特征与潜力分析》文中认为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含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分地区、广东省西南部分地区以及海南省全部。该区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接合区。大地构造属于武夷云开岛弧系。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并命名为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丰富多彩。目前已涌现像抱伦金矿、富湾铅锌银矿、大降坪硫铁矿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对本成矿带的矿床成矿特征进行了研究,划分了14个成矿系列,建立了成矿谱系,并对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区主要矿床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热水沉积型、热液脉型、接触交代型、斑岩型和表生型。成矿受构造作用影响明显。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广东云浮地区金、银、铁矿重点远景区、广西陆川地区金银一般远景区、海南石碌铁、金矿一般远景区。为指导本区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产高热花岗岩的若干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高热花岗岩的若干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南段安乐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2 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1.3 研究区地质概况、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完成情况及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2 区域矿产特征
        2.2.1 矿产分布特征
        2.2.2 成矿系列
        2.2.3 锡多金属矿床类型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成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第四章 岩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4.1 岩相学特征
        4.1.1 转山子岩体
        4.1.2 磨盘山岩体
        4.1.3 安乐岩株
    4.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微量元素
        4.2.1 转山子岩体
        4.2.2 磨盘山岩体
        4.2.3 安乐岩株
    4.3 全岩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4.3.1 转山子岩体
        4.3.2 磨盘山岩体
        4.3.3 安乐岩株
    4.4 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4.4.1 转山子岩体
        4.4.2 磨盘山岩体
        4.4.3 安乐岩株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锡石LA-MC-ICP-MS U-Pb定年
        5.1.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5.1.2 分析结果
    5.2 硫化物原位LA-ICP-MS S-Pb同位素
        5.2.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5.3 硫化物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
        5.3.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5.3.2 分析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成岩时代与成岩成矿关系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S的来源
        6.2.2 Pb的来源
    6.3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对锡多金属矿成矿过程的指示
    6.4 矿床成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2)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往期地质工作成果
        1.2.2 骑田岭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属性
        2.1.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2.1.2 古板块拼接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炎陵-蓝山构造岩浆岩带
        2.3.2 郴州-邵阳走滑型构造岩浆岩带
        2.3.3 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
        2.3.4 区域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花岗岩体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
        3.1.1 菜岭超单元岩石学特征
        3.1.2 芙蓉超单元岩石学特征
        3.1.3 花岗斑岩及细粒花岗岩
        3.1.4 暗色微粒包体
    3.2 年代学特点
    3.3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
        3.3.1 常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3.3 稀土元素
第4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4.1 矿物学及岩石学特征判别
    4.2 常量元素化学判别
    4.3 微量元素化学判别
    4.4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机制讨论
        4.4.1 岩体与围岩相互作用
        4.4.2 构造与岩体就位时空关系
        4.4.3 区域构造-岩浆作用
第5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典型锡矿-芙蓉锡矿田
    5.1 芙蓉锡矿田地层、构造、花岗质岩石
        5.1.1 地层
        5.1.2 构造
        5.1.3 岩浆岩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赋矿层位、矿体数量、产状、规模
        5.2.2 矿石组构
    5.3 成矿期、成矿阶段
    5.4 矿石流体包裹体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5.1 硫同位素
        5.5.2 铅同位素
    5.6 矿床成因模式
第6章 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与锡矿成矿作用
    6.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
        6.1.1 岩石结构特征变化
        6.1.2 暗色矿物含量变化
        6.1.3 岩浆演化序列
    6.2 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
        6.2.1 构造-岩浆活动
        6.2.2 岩浆作用与成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3)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以往地质工作
        1.2.2 骑田岭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4 原地重熔-壳内对流学说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7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属性
        2.1.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史
        2.1.2 古板块拼接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炎陵-蓝山构造岩浆岩带
        2.3.2 郴州-邵阳走滑型构造岩浆岩带
        2.3.3 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
        2.3.4 区域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
        3.1.1 岩体地质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2 年代学特点
    3.3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
        3.3.1 常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3.3 稀土元素
        3.3.4 花岗岩成因类型
    3.4 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4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形成构造环境判别
    4.1 矿物学及岩石学特征判别
    4.2 常量元素化学判别
    4.3 微量元素化学判别
    4.4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机制讨论
        4.4.1 岩体侵位与围岩关系
        4.4.2 构造与岩体就位时空关系
        4.4.3 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作用
第5章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作用
    5.1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岩浆演化序列
        5.1.1 岩石结构特征变化
        5.1.2 主要矿物含量变化
        5.1.3 主量元素特征变化
        5.1.4 岩浆演化序列
    5.2 骑田岭复式花岗岩体与矿化
        5.2.1 构造-岩浆作用控矿
        5.2.2 岩浆作用与成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说明

(4)湖南柿竹园矿床远端矿化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矿化分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矿化分带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国内外远端矿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远端矿化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千里山花岗岩体远端矿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千里山花岗岩体远端矿化研究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区域构造运动
        2.2.2 区域褶皱构造
        2.2.3 区域断裂构造
第三章 千里山花岗岩体综述
    3.1 千里山花岗岩体成岩时代
    3.2 千里山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3.3 千里山花岗岩体物质来源
    3.4 千里山花岗岩体与矿化分带
        3.4.1 W-Sn-Mo-Bi矿化带
        3.4.2 Pb-Zn矿化带
        3.4.3 Hg-Sb矿化带
第四章 稳定同位素分析
    4.1 全岩碳-氧同位素分析
    4.2 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
    4.3 石英氧同位素分析
    4.4 矿石硫同位素分析
第五章 远端矿化成因讨论
    5.1 主要控矿因素
        5.1.1 千里山花岗岩体
        5.1.2 构造与成矿
    5.2 成矿物质来源
    5.3 矿床成矿过程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6.2 存在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青海野马泉铁锌矿床多期次构造—岩浆热年代学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依托项目及完成工作情况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演化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侵入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异常区和矿体
    3.5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3.6 稳定同位素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
    4.1 采样位置及样品描述
    4.2 测试方法
    4.3 晚三叠世岩体元素特征
    4.4 早泥盆世岩体元素特征
    4.5 岩石类型与构造环境判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岩及成矿年代学
    5.1 测试方法
    5.2 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年代学研究
    6.1 锆石的饱和温度
    6.2 含K矿物封闭温度计算
    6.3 多扩散域现象与连续T-T演化轨迹
    6.4 野马泉铁锌矿印支期岩浆活动的时空范围
    6.5 野马泉铁锌矿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热效应与成矿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6)东南沿海粤东地区钨锡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钨矿研究现状
        1.2.2 锡矿研究现状
        1.2.3 华南钨锡矿研究现状
        1.2.4 东南沿海成矿带研究现状
        1.2.5 粤东地区研究现状
        1.2.6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三叠系
        2.1.2 侏罗系
        2.1.3 白垩系
        2.1.4 第四系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深部构造特征
        2.2.2 断裂特征
    2.3 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西岭锡矿床
    3.1 以往工作评述
    3.2 矿区地质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3 矿床地质特征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围岩蚀变
        3.3.4 成矿阶段
    3.4 成岩成矿年代学
        3.4.1 岩浆岩锆石U-Pb年龄
        3.4.2 成矿年代学
        3.4.3 成岩-成矿耦合关系
    3.5 与典型火山-次火山岩型锡矿对比
    3.6 成矿流体性质
        3.6.1 样品准备
        3.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7 H-O同位素特征
    3.8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机制
    3.9 成矿物质来源:原位S同位素示踪
    3.10 成矿模型
第4章 飞鹅山钨锡矿床
    4.1 矿区地质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体特征
        4.2.2 矿石特征
        4.2.3 围岩蚀变
        4.2.4 成矿阶段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4.3.1 成岩年龄
        4.3.2 成矿年龄
    4.4 成矿岩体岩石成因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岩石成因类型
        4.4.3 岩石成因
    4.5 成岩-成矿耦合关系
    4.6 成矿流体性质及成分
        4.6.1 样品准备
        4.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
    4.7 H-O同位素特征
    4.8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机制
    4.9 成矿物质来源
        4.9.1 原位S同位素示踪
        4.9.2 Re-Os同位素示踪
    4.10 成矿模型
第5章 莲花山钨矿床
    5.1 以往工作评述
    5.2 矿区地质
    5.3 矿床地质特征
        5.3.1 矿石特征
        5.3.2 围岩蚀变
        5.3.3 成矿阶段
    5.4 成岩成矿年代学
        5.4.1 成岩年龄
        5.4.2 成矿年龄
    5.5 成岩物质来源
    5.6 矿床成因
第6章 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及对比研究
    6.1 区域成岩成矿时空格架
        6.1.1 晚白垩世成岩成矿时空格架(110~90Ma)
        6.1.2 早白垩世成岩成矿时空格架(145~135Ma)
        6.1.3 中晚侏罗世成岩成矿时空格架(170~155Ma)
    6.2 区域成矿系列
    6.3 区域钨锡成矿作用及对比研究
        6.3.1 东南沿海粤东地区钨锡成矿作用特征
        6.3.2 与南岭钨锡矿对比研究
        6.3.3 与江南古陆钨矿对比研究
第7章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8章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第9章 结论与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样品测试方法
数据附表
个人简历

(7)滇东南麻栗坡老君山晚白垩世岩体的隆升剥露历史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地理位置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完成工作量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3.1 区域岩浆岩
        2.3.2 老君山花岗岩特征
    2.4 构造
        2.4.1 区域构造特征
        2.4.2 老君山地区构造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裂变径迹(FT)热年代学
        3.1.1 基本原理
        3.1.2 裂变径迹年龄
        3.1.3 裂变径迹长度
    3.2 裂变径迹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老君山晚白垩世花岗岩冷却及隆升剥露历史
    4.1 样品采集
    4.2 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4.2.1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4.2.2 锆石裂变径迹(ZFT)
    4.3 老君山花岗岩隆升剥露作用的时空特征
        4.3.1 年龄高程法
        4.3.1.1 裂变径迹年龄分解
        4.3.1.2 年龄-高程&平均径迹长度分析
        4.3.2 矿物对法
        4.3.2.1 老君山花岗岩体东北部
        4.3.2.2 老君山花岗岩体南部
        4.3.2.3 讨论
        4.3.3 热历史模拟法
        4.3.3.1 老君山东北部热历史反演
        4.3.3.2 老君山南部热历史反演
        4.3.3.3 老君山岩体冷却及隆升剥露的时空特征
    4.4 讨论
        4.4.1 三种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比较与综合
        4.4.2 老君山岩体隆升剥露的动力学背景
        4.4.2.1 75 -42Ma
        4.4.2.2 31 -20Ma
        4.4.2.3 15 -10Ma
        4.4.2.4 2-0Ma
第五章 岩体隆升的野外证据及意义
第六章 结论
附表一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广东省红岭钨矿成矿地质模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和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红岭钨矿研究现状
        1.2.3 花岗岩成因演化及与成矿的关系
        1.2.4 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主要观点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质发展阶段及发展简史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3.3 第三阶段白云母花岗岩形态特征
    3.4 石英脉型钨矿特征
    3.5 花岗岩型钨矿特征
        3.5.1 花岗岩型钨矿石质量
        3.5.2 花岗岩型钨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
        4.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 硫、氢氧同位素研究
        4.2.1 硫同位素研究
        4.2.2 氢氧同位素研究
    4.3 锆石同位素年代学
    4.4 锶-钕-铅同位素研究
    4.5 成矿蚀变特征研究
        4.5.1 蚀变过程的岩相学研究
        4.5.2 钻孔原生晕的指示意义
        4.5.3 蚀变过程的电子探针研究
        4.5.4 成矿热液蚀变过程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成矿地质模型
    5.1 成矿地质体
        5.1.1 钨多金属矿区侵入岩主要地质特征与岩石组合
        5.1.2 钨多金属矿矿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5.1.3 红岭钨矿成矿地质体与矿床关系讨论
    5.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的特征
        5.2.1 石英脉型钨矿床
        5.2.2 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
        5.2.3 花岗岩型钨矿
        5.2.4 斑岩型钨矿
        5.2.5 红岭钨矿成矿构造与结构面
    5.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5.3.1 成矿流体特征
        5.3.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4 红岭钨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第六章 红岭矿区深部及外围预测
    6.1 预测依据
        6.1.1 化探依据
        6.1.2 成矿地质体形态特征依据
        6.1.3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特征依据
    6.2 预测验证情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7.1 结论
        7.1.1 红岭钨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7.1.2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建立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赣中地区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石英脉型钨矿床研究现状
        1.2.1 国内钨矿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区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大地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
        2.2.1 青白口系(Qb)
        2.2.2 下白垩统(K_1)
        2.2.3 上白垩统(K_2)
    2.3 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特征
    3.4 矿产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准备与实验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
    4.3 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4.4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及深度
        4.4.1 成矿流体密度
        4.4.2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
        4.4.3 成矿流体的性质
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分析测试方法
    5.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6 矿床成因探讨
    6.1 岩石属性
    6.2 成矿物质来源
    6.3 成矿地质条件
    6.4 形成的构造环境
    6.5 成矿机制探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资源特征与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基本特征
    1.1分布范围
    1.2成矿特征
        1.2.1主要成矿区带
        1.2.1.1粤中(坳陷)RM-Sn-W-U-Au-Ag-Cu-PbZn-水晶-萤石-高岭土成矿带
        1.2.1.2云开(隆起)Sn-Au-Ag-Pb-Zn-Mo-W-NbTa-Mn成矿亚带
        1.2.1.3阳春(坳陷)Cu-Pb-Zn-Fe-Sn-W-硫铁矿成矿带
        1.2.1.4海南成矿区
        1.2.2主要成矿期次
    1.3成矿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
        1.3.1主要成因类型
        1.3.2典型矿床
        1.3.2.1海南抱伦金矿床
        1.3.2.2广东富湾银矿
        1.3.2.3海南石碌铁矿
        1.3.2.4广西油麻坡钨钼矿床
        1.3.2.5广东云浮大降坪硫铁矿
2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2.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2.3勘查部署建议
3结论

四、产高热花岗岩的若干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南段安乐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D]. 张静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浆作用与锡矿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冯佳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湖南骑田岭花岗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李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湖南柿竹园矿床远端矿化示踪研究[D]. 李同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青海野马泉铁锌矿床多期次构造—岩浆热年代学成矿意义[D]. 刘建楠.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6]东南沿海粤东地区钨锡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刘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7]滇东南麻栗坡老君山晚白垩世岩体的隆升剥露历史及其意义[D]. 方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广东省红岭钨矿成矿地质模型与找矿预测[D]. 吴剑.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7)
  • [9]赣中地区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宣璞琰.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2)
  • [10]琼-粤西-桂东南成矿带资源特征与潜力分析[J]. 孙莉,肖克炎,邢树文,丁建华. 地质学报, 2016(07)

标签:;  ;  ;  ;  

高产热花岗岩的一些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