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学反应体系溶液计算的一种简单计算方法

非化学反应体系溶液计算的一种简单计算方法

一、非化学反应系溶液计算的简便计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眭文祺[1](2019)在《压力系统超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与泄压负荷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参数之一,不管是在压力容器、操作设备、热交换器或管系中都存在着压力,进而形成压力设备。压力系统是由具备同等压力等级的设备相连而构成的生产或存储系统,保证压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而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因火灾、人为操作失误、全部电力失效等工况导致的超压燃爆事故,因燃爆造成的原料泄漏、装置损坏等结果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给环境带来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因此,当压力系统面临可能存在的超压风险时,对压力系统内设备进行超压安全防护能力的评估及泄压负荷管理,有助于预防超压事故的发生。本文以蜡油加氢处理装置为背景,涉及压力设备从发生超压到泄放至处理系统的整体流程,并将其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上游为蜡油加氢处理厂区的压力系统;中游为压力泄放装置,例如常见的压力泄放阀和爆破片;下游为压力泄放处理系统,包括大气排放和火炬处理系统。中游的压力泄放装置与下游的压力泄放处理系统统称为泄压系统。本文以压力泄放装置为纽带,将压力系统与泄压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拥有15个压力设备的蜡油加氢处理厂区模型,考虑上中下游三个阶段的关联性,并从泄压整体角度进行安全评估与负荷管理,主要开展工作如下:(1)在上游压力系统层面,当压力设备由于各种事故工况存在超压风险时,且假设泄放装置之前的保护层(例如联锁功能)失效,此时需要对压力设备超压进行安全防护能力的评估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在蜡油加氢处理装置中,选取人为操作失误工况下的冷低压分离器作为典型超压设备,确定设备超压防护能力策略,对冷高压分离器到冷低压分离器之间的窜压过程展开研究。提出冷高压分离器气液两相窜压的流量阈值计算方法,并引入闪蒸与汽蚀模型,分析稳态下窜压过程中的气液相变化细节特征;依据API520标准对冷低压分离器上的压力泄放阀进行尺寸校核和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最后,运用Aspen-Plus模拟窜压过程,得出模拟结果与分析结果相符合。(2)在中游压力泄放装置层面,分析单个泄放装置和多个泄放装置对下游处理系统的影响。针对多个压力泄放装置存在同时泄放的情形,引入最大负荷概念,确定其判定方式;分析人为和事件动态因素,提出多个压力泄放装置同时泄压的总泄放量叠加算法;列举泄放装置泄压的所有组合情况,并运用Aspen-Flarenet的计算校核功能进行数值模拟,确定出独立工况下的最大负荷,明确影响最大负荷的压力设备优先级顺序,为后续的火炬系统负荷管理奠定基础。(3)在下游泄放处理层面,对多个泄放装置同时泄压做进一步理论分析。基于最大负荷理论算法,确定最大独立工况负荷,并运用Aspen-Flarenet优化设计火炬系统;引入关联事故工况,通过增加IPF安全仪表回路,围绕马赫数、背压、噪音三大核心参数,对超过最大负荷的火炬泄放量进行负荷管理,并找出最佳处理方法,以此作为已有火炬泄压系统增加安全联锁装置的辅助决策手段。

邓天龙,赵凯宇,郭亚飞[2](2017)在《教学方法探讨:浅谈水盐体系中独立组分数的确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溶液化学和相化学研究中,深刻理解吉布斯相律至关重要,然而,吉布斯相律中独立组分数的确定却是一个难点。准确把握和描述任意组成的水盐溶液体系的相数、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可为水盐体系相图标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针对相数的确定方法、相律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和水盐体系中独立组分数的确定方法作了详细介绍。

余冬冬[3](2017)在《酸性大气环境锈损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长期处于腐蚀环境下的钢结构工程,即使做了相应的防腐措施及构造措施也难以避免其锈蚀,致使钢结构表面随机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锈坑,极大地削弱钢材塑性和断裂韧性,对钢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酸性大气环境下锈损钢框架梁柱节点破坏模态、抗震性能、断裂预测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1)采用户外周期喷淋暴露试验模拟城市酸性大气环境,对14个Q235B钢板及4个全焊接钢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进行酸性大气腐蚀,获取不同锈蚀程度的钢板材性试件及锈损钢框架梁柱节点试件。(2)通过7种不同锈蚀程度钢板的单调拉伸试验,建立了锈蚀钢材单调拉伸本构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校准了基于微观机制孔隙增长模型(VGM)的断裂韧性参数monη,并研究了断裂韧性参数monη与锈蚀率?之间的退化关系,探讨了有限元模型单元网格尺寸对断裂韧性参数monη的影响。(3)通过开展7种不同锈蚀程度钢板的滞回实验,研究了锈蚀对钢材混合强化模型参数的影响;将编写的变量子程序(UVARM)嵌入ABAQUS软件,验证循环孔隙增长模型(CVGM)对往复荷载作用下锈蚀钢板断裂预测的准确性;基于锈蚀钢材韧性参数校准结果,确立了循环损伤退化参数CVGM?与锈蚀率?之间的关系式。(4)通过对5种不同锈蚀程度的焊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开展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锈蚀率?对钢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之上,校准了锈蚀钢框架梁柱节点混合强化模型参数,并将校准后的混合强化模型参数及CVGM韧性参数导入ABAQUS软件模拟梁柱节点滞回实验,对锈蚀钢结构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酸性大气环境锈损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退化机理。

胡曙[4](2014)在《电动自行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自行车用密封蓄铅酸电池主要存在的不足是早期容量衰减、循环寿命萎缩、电池及电池组一致性问题。《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要求淘汰镉含量高于0.002%的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新建、改扩建的项目禁止采用外化成工艺。6-DZM-20电池市场需求量大,但电池寿命较短,通过优化制造工艺,配合电池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其比能量和循环寿命。本文使用公式描述了极板制造时电解铅、铅粉、湿铅膏、干铅膏等物质的定量关系;根据电池外形尺寸与活性物质利用率等参数设计极群,使用Pro/E软件设计板栅、修正后的差量法计算极群所能吸收的电解液体积等,进行电池结构设计。本文研究使用高锡的铅-钙合金铸板栅,复合添加剂高温和膏、中温固化的方式提高极板中的四碱式硫酸铅含量,在贫液式设计的AGM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凝胶剂使其处于凝胶状态,严格控制极群酸量使活性物质利用率处在略低的水平等设计方案,提高了电池循环寿命;通过减轻板栅重量与负极活性物质重量、选择合理的内化成工艺等方法,提高了活性物质利用率与电池比能量。采用本设计生产的6-DZM-20电池,重量比能量达34.1Wh/kg,成组电池全充全放循环寿命达309次。电池重量轻,寿命长,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电动自行车用户的要求。

甘亮[5](2007)在《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性能、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每年的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污水处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众多水处理方法中,絮凝沉降法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水处理方法。传统絮凝剂中广泛使用的铁系、铝系及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且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易引发老年痴呆症、癌症等疾病。微生物絮凝剂是天然生物高分子絮凝剂,其絮凝效果好,对人体无害,易被生物降解,不会污染酒糟饲料,对生态环境无不利影响。因而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主要针对微生物絮凝剂在淀粉酒精废水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能产生絮凝剂的菌种,并在此基础上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应用和作用机理等进行初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共分离纯化46株纯菌株,经初筛、复筛研究。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菌株MBF-GL,其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达到84.2%。经鉴定,菌株MBF-GL为疣孢青霉(Penicillium verruculosum)。将该菌株作为本课题试验菌株。2.研究了絮凝剂产生菌MBF-GLD不同菌龄、接种量、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渗透压等培养条件对产絮凝剂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菌株MBF-GLD合成絮凝剂的优化培养条件为:NaCl浓度3%、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培养液初始pH值7。3.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絮凝体系温度、絮凝体系pH值、搅拌速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该微生物絮凝剂在高岭土悬液中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0.5mL/100mL、絮凝体系温度50℃、絮凝体系pH值10、搅拌速度450r·min-1。4.将由菌株MBF-GLD合成的微生物絮凝剂(MBF)与聚丙烯酰胺(PAM)应用于高岭土悬液、淀粉酒精废液及糖汁清净,对比两者絮凝效果:①在对高岭土悬液絮凝实验中,MBF和PAM的絮凝率分别为93.1%、86.6%。②对淀粉酒精废液的絮凝实验发现,MBF对淀粉酒精废液COD的去除效果没有PAM效果好,但在脱色及悬浮物的去除方面则优于PAM,两种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效果基本相当。③糖汁清净絮凝实验发现,MBF与PAM在沉降速度、脱色及除浊方面的作用效果基本相当。5.测定微生物絮凝剂活性成分分布,发现其絮凝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经测定有效成分主要为多糖类物质。6.研究了菌株MBF-GLD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在搅拌作用、布朗运动及范德华力作用下克服静电排斥力使絮凝剂和颗粒相互靠近,并且絮凝剂大分子借助离子键同时吸附多个无机或胶体颗粒,在絮体间产生桥联现象,从而形成大颗粒迅速沉降下来。7.通过紫外-可见光光度计中的动力学扫描程序扫描出絮凝剂不同使用量下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推导出沉降过程中吸光度与沉降时间、絮凝剂投加量的动力学方程:A′=-0.015c0.568×(1-e-0.011t)+0.507。

章宏亮[6](2006)在《城市雨水回灌技术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西安市雨水利用技术的特点,采用室外实验的方法,建立雨水回灌系统,对同灌过程进行监测。研究了雨水回灌地下水状态下,回灌水量和回灌后水质变化状况。本研究成果对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护地下水和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城市雨水回灌技术试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1.设计并建成了完整的抽水试验系统和雨水回灌入渗试验系统设备。 2.根据三次抽水试验结果,确定回灌试验场的水文地质参数。使用稳定抽水条件下的裘布依公式计算得到渗透系数K=0.70m/h,影响半径R=74.15m,导水系数T=4.86m2/h,含水层贮水系 数u*=0.28,降雨入渗系数α=0.269,汛期试验场地日降雨入渗补给量为23mm。 3.通过回灌实验,分析了回灌过程中水量动态变化利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回灌能减少水中大部分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含量随回灌时间、回灌水量、距回灌井距离大小有关。回灌水量与回灌地区的含水层性质,同灌井结构,地下水流等因素相关。回灌入渗设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 4.城市雨水回灌地下,钠吸附比值SAR未超过灌溉用水指标会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其水资源储备可为工业用水的有效补充。 5.研究了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分析了降雨量与井水位的变化关系。根据回灌理论,计算得到试验场地的雨水回灌井回灌容量为166.34m3/d,若按设计降雨量10mm/d计算,该试验场地单井可控制流域面积为16634m2。 6.提山适合回灌雨水井的监测项目和管理手段。为城市回灌设计和管理部门提供了定量依据和参考。 7.分析了回灌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城市回灌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思路。

宋丽英,李素娟,黄鸿雁,冯俊贤[7](1995)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简便计算方法》文中认为讨论了氧化还原滴定中的一般计算法和简便计算法。在简便计算法中,不需写出完整的方程式,仅需知道半反应或反应条件及主要物质的氧化还原产物,就可进行计算,简便了计算过程。

张云生[8](1992)在《非化学反应系溶液计算的简便计算法》文中研究指明 溶液计算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中学生毕业后从事许多工作都可能要遇到的一种问题。因为,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教学、日常生活都经常用到它。如果学生能掌握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简便方法,则对他们将来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中学溶液计算问题大多数属于非化学反应系的计算。即不涉及溶质的化学成分改变。无论是溶液的配制、浓缩(或稀释)、结晶过程、在配制前后,浓缩(或稀释)前后、结晶前后溶质总是相等的。这个事实就是本计算法的依据。据此,可推出其数学表达式——等质公式。将此计算法用于溶液的配制、浓缩(或稀释)、结晶及浓度换算和溶液的综合计算五个方面,就表现出其原理简单,思路明确,易学易会的优点。

二、非化学反应系溶液计算的简便计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化学反应系溶液计算的简便计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压力系统超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与泄压负荷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压力系统安全防护与泄压负荷管理基本概念
    2.1 压力系统
        2.1.1 压力系统相关术语
        2.1.2 超压原因分析
        2.1.3 压力设备超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方法
    2.2 压力泄放装置基本概念
        2.2.1 压力泄放装置
        2.2.2 压力泄放阀相关术语
        2.2.3 背压对泄放装置的影响
    2.3 火炬系统及负荷管理分析技术
        2.3.1 火炬系统简介
        2.3.2 安全联锁系统
        2.3.3 火炬管网压降计算原理
    2.4 压力系统及火炬系统分析软件与应用
        2.4.1 压力系统分析软件Aspen-Plus
        2.4.2 Aspen-Plus运用流程
        2.4.3 火炬系统分析软件Aspen-Flarenet
        2.4.4 Aspen-Flarenet运用流程
第三章 加氢装置冷高压分离器窜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
    3.1 蜡油加氢处理厂区工艺背景及压力系统布局
    3.2 冷低压分离器超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策略
    3.3 窜压过程流动介质状态与相态变化分析
        3.3.1 液相流动状态分析
        3.3.2 气相流动状态分析
        3.3.3 窜压过程介质相态变化分析
    3.4 冷低压分离器超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
        3.4.1 基于试差法确定气液两相阈值流量
        3.4.2 基于迭代法确定液相窜压闪蒸汽化率
        3.4.3 安全防护能力的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独立工况下多个泄放装置共同泄压的最大负荷确定方法
    4.1 最大负荷的定义与分析思路
    4.2 多个泄放装置共同泄压的总泄放量叠加算法设计
        4.2.1 基本假设
        4.2.2 总泄放量叠加算法设计
    4.3 叠加算法数值模拟与最大负荷的确定
        4.3.1 算法数值模拟
        4.3.2 算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炬泄压系统负荷管理
    5.1 基于最大独立工况负荷的火炬系统设计
        5.1.1 最大独立工况负荷的确定
        5.1.2 火炬系统优化设计
    5.2 关联事故工况下负荷切断模拟分析
        5.2.1 压力系统关联事故工况假设
        5.2.2 基于IPF的火炬系统负荷切断模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压力设备常见超压原因及分析
    附录2 特定情况下泄放量的基础数据
    附录3 物性方法选择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酸性大气环境锈损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锈蚀钢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钢材锈蚀研究
        1.2.2 锈蚀钢板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1.2.3 锈损钢框架节点承载性能及抗震性能研究
        1.2.4 钢结构节点断裂预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微观机制的锈蚀钢板断裂预测模型研究
    2.1 酸性大气环境锈蚀钢板试验研究
        2.1.1 腐蚀试验
        2.1.2 锈蚀钢板材单调拉伸试验
        2.1.3 锈蚀钢板材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2.2 锈蚀钢板在不同加载方式下本构模型地建立
        2.2.1 单调拉伸试验本构模型
        2.2.2 低周往复加载本构模型
    2.3 基于微观机制的锈蚀钢板断裂预测模型参数校准
        2.3.1 微观机制断裂预测模型基础理论
        2.3.2 基于微观机制VGM断裂预测模型的参数校准
        2.3.3 基于微观机制CVGM断裂预测模型的参数校准
    2.4 本章小结
3 酸性大气环境锈损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目的
        3.2.3 腐蚀试验方案
        3.2.4 试件设计与制作
        3.2.5 锈损钢框架梁柱节点腐蚀结果
        3.2.6 试验加载装置
        3.2.7 加载制度
        3.2.8 量测内容及测量布置
    3.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荷载-变形曲线
        3.4.2 骨架曲线
        3.4.3 强度退化分析
        3.4.4 刚度退化分析
        3.4.5 延性
        3.4.6 耗能能力
    3.5 本章小结
4 锈损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概述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模型创建分析
        4.2.2 材料属性
        4.2.3 边界条件和载荷
        4.2.4 单元选择及网格划分
    4.3 有限元模拟
        4.3.1 混合强化模型参数
        4.3.2 CVGM断裂预测模型参数
    4.4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梁柱节点破坏模态对比
        4.4.2 梁柱节点滞回曲线对比
        4.4.3 梁柱节点骨架曲线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电动自行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蓄电池生产工艺
    2.1 板栅
        2.1.1 早期容量损失
        2.1.2 铅-钙板栅合金
        2.1.3 铅-钙-锡多元板栅合金
        2.1.4 板栅合金成分的选择
    2.2 铅膏
        2.2.1 3BS 与 4BS 在铅膏中的作用
        2.2.2 和膏工艺
        2.2.3 和膏添加剂
    2.3 固化
    2.4 内化成
        2.4.1 电解液类型
        2.4.2 化成制度
        2.4.3 不同凝胶剂对电池的影响
        2.4.4 不同电解液量对电池的影响
    2.5 工艺确定
第三章 蓄电池内部结构设计
    3.1 极板的定量关系
        3.1.1 铅粉
        3.1.2 和膏
        3.1.3 固化干燥
        3.1.4 化成
    3.2 电池设计理论
        3.2.1 电化学理论
        3.2.2 活性物质利用率
        3.2.3 单格电池所需最少酸量
        3.2.4 化成前后电池重量变化
        3.2.5 放电前后电解液体积的变化
        3.2.6 单格电池中所能吸附的电解液体积
        3.2.7 极板厚度
        3.2.8 湿铅膏视密度
    3.3 电池设计实例
        3.3.1 基本参数
        3.3.2 电池槽的设计
        3.3.3 单体电池内极板数量的确定
        3.3.4 极板活性物质利用率、电池正负活性物质比例的确定
        3.3.5 极板的设计
        3.3.6 板栅的确定
        3.3.7 极群结构及电池的确定
        3.3.8 物料衡算
        3.3.9 电池性能检测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蓄电池工艺流程图
附录 B:6-DZM-20 蓄电池设计图纸
附录 C:6-DZM-20 电池测试报告

(5)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性能、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絮凝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及产絮凝剂微生物的种类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微观结构及化学本质
    1.4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性能及絮凝作用机理
    1.5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种分离
        2.3.2 初筛结果
        2.3.3 复筛结果及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定
        2.3.4 形态观察结果
        2.3.5 送检鉴定结果
        2.3.6 紫外诱变育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龄与接种量对絮凝剂形成的影响
        3.3.2 碳源对絮凝剂形成的影响
        3.3.3 氮源对絮凝剂形成的影响
        3.3.4 培养温度对絮凝剂形成的影响
        3.3.5 培养液初始pH值对絮凝剂形成的影响
        3.3.6 培养液初始渗透压对絮凝剂形成的影响
        3.3.7 正交试验优化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MBF-GLD培养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及应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2 絮凝体系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3 高岭土悬液体系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4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5 CaCl_2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6 正交试验
        4.3.7 微生物絮凝剂的实际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絮凝活性组分的确定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絮凝活性分布
        5.3.2 灭菌失活后絮凝活性测定
        5.3.3 发酵液成分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絮凝剂作用机理及沉降动力学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絮凝作用机理研究
        6.3.2 沉降动力学方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6)城市雨水回灌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城市雨水回灌入渗技术研究现状
        1.2.1 城市雨水回灌利用研究
        1.2.2 雨水径流水量水质研究
        1.2.3 城市雨水净化技术研究
        1.2.4 城市雨水回灌技术数学方法研究
        1.2.5 雨水回灌利用技术经济效益研究
    1.3 城市雨水回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1 城市雨水回灌技术的必要性
        1.3.2 城市雨水回灌技术的可行性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城市雨水回灌技术方法研究
    2.1 城市雨水回灌影响因素
        2.1.1 雨水回灌技术应用条件
        2.1.2 雨水回灌技术方法简介
    2.2 小结
3 试验场地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3.1 西安市水文地质环境概况
        3.1.1 潜水含水层
        3.1.2 承压水含水层
    3.2 试验场地水文地质概况
    3.3 抽水试验确定多孔介质水文地质参数理论
        3.3.1 裘布依公式
        3.3.2 泰斯公式
        3.3.3 博尔顿公式
        3.3.4 纽曼公式
    3.4 抽水试验方案设计施工
        3.4.1 垂直系统设计
        3.4.2 抽水井及观测井设计施工
        3.4.3 抽水流量测量装置设计
        3.4.4 仪器设备配置
        3.4.5 抽水试验步骤
        3.4.6 流量校核
    3.5 抽水试验
        3.5.1 第一次抽水试验
        3.5.2 第二次抽水试验
        3.5.3 第三次抽水试验
    3.6 抽水试验数据分析
    3.7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3.7.1 渗透系数 K和影响半径 R
        3.7.2 导水系数 T与贮水系数u*
    3.8 小结
4 试验场地地下水与天然降雨响应分析
    4.1 试验场地地下水水位
    4.2 试验场地降雨入渗量
    4.3 试验场地地下水水温
    4.4 试验场地地下水水质
    4.5 小结
5 回灌试验
    5.1 回灌试验系统设计
        5.1.1 雨水收集弃流系统
        5.1.2 输送与处理系统
        5.1.3 测量监测系统
    5.2 回灌试验
    5.3 回灌水量分析
    5.4 回灌水质分析
        5.4.1 回灌用水水质分析项目
        5.4.2 水质水量分析方法及实验设备
        5.4.3 采样与取样工具设计
        5.4.4 回灌前后水质变化状况分析
    5.5 小结
6 城市雨水回灌水质建议标准
    6.1 回灌雨水与用于地下水回灌的再生污水水质对比
    6.2 城市雨水回灌水质建议标准
    6.3 小结
7 城市雨水回灌入渗技术应用前景
    7.1 城市雨水利用回灌技术存在的问题
    7.2 城市雨水回灌技术应用管理体系
    7.3 城市雨水回灌技术应用前景
    7.4 小结
8 结语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

四、非化学反应系溶液计算的简便计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压力系统超压安全防护能力评估与泄压负荷管理[D]. 眭文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2]教学方法探讨:浅谈水盐体系中独立组分数的确定[A]. 邓天龙,赵凯宇,郭亚飞. Proceedings of 2017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AETMS 2017), 2017
  • [3]酸性大气环境锈损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 余冬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4]电动自行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设计[D]. 胡曙.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4)
  • [5]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性能、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 甘亮. 广西大学, 2007(05)
  • [6]城市雨水回灌技术试验研究[D]. 章宏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7]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简便计算方法[J]. 宋丽英,李素娟,黄鸿雁,冯俊贤. 河北化工, 1995(04)
  • [8]非化学反应系溶液计算的简便计算法[J]. 张云生.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2(04)

标签:;  ;  ;  ;  ;  

非化学反应体系溶液计算的一种简单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