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商大计促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会议纪要

携手共商大计促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会议纪要

一、携手共商大计 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林俊家,王政[1](1997)在《携手共商大计 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文中研究说明携手共商大计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林俊家,王政省长助理刘克崮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闵春辉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闵春辉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纪玉英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纪玉英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誉会长纪玉英1996年6月5日,中...

谷玉辉[2](2018)在《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重点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走向制度化发展轨道,成为新时代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奋斗目标。但目前看,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尚有诸多问题需要破解,远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协商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有助于同其他渠道协商民主形成联动,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中国协商民主体系,有助于推进社会协作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七个章节对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划分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鉴于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研究综述主要以国内学术界重要理论观点的梳理为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提出了两点创新。第二章为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概述。通过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指出了什么是中国社会组织和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探讨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性质、特点和地位。第三章阐述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主要叙述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原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以及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相关理念。第四章梳理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历史轨迹。以时间为主线,从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萌芽、形成及发展三个阶段出发,探讨了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同时总结提炼了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发展经验。第五章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与原则。实践形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协商、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协商、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社会组织内部的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其他渠道协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四个实践原则。第六章归纳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优势与功能。优势主要有专业优势、灵活优势、高效优势、开放优势、第三方优势和扎根基层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实践功能。第七章探讨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困境与出路。首先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进展,其次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对策建议,即提升社会组织认识深度与信任厚度、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增强公信力、确立社会组织自身的协商主体地位、增强社会组织的协商意识和能力、开辟社会组织协商新渠道并树立全球协商话语权以及加快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制度机制建设。

刘颖冰[3](2013)在《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 ——中华慈善总会17年探索之路(1994-2011)》文中认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实现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树立慈善理念,发展慈善事业,救助贫困人口,既是化解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分化矛盾,避免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和治理结构的变化和“左”的影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开始被提到社会进步和公共文明发展的高度,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而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契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开始迈入发展的“高速快车道”。从1994年到2011年,慈善组织由几乎空白发展到近30万家①。全国民政系统收到的捐赠款物在1996年至2005年期间只有284亿元②,但这一数字在2009年一年就达到了332.78亿元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慈善事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④“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对慈善事业社会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升华,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公民慈善意识普遍增强,现代慈善事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加大,随之带来的是各级慈善组织的增多和慈善捐款数额的增长。但同时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2011年6月份发生的“郭美美事件”激发了人们对慈善问题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慈善款项使用的透明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行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质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和慈善捐赠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代表的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而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个人慈善行为的动机和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苏醒,慈善组织遭遇信任危机的根源以及慈善组织主体发展差异对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格局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政治学、宗教、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结合的视角,从中华慈善总会17年发展历程为着眼点,研究、分析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缘起及其发展的跃进和困境,以及如何促进发展的对策。深化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良性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发展慈善事业,救助贫困人口,既可以化解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分化矛盾,也可以避免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也能够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人们道德素质。本文第一部分厘清慈善事业的相关理论和观念,指出现代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慈善事业不同于第一、第二次分配,慈善事业是混合型分配,是自愿的行为,利于公正社会的建立,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强调了非政府行为是慈善事业的特色。第二部分研究古今中外的慈善思想及其历史活动,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官府和私人组织交替成为行善的主体,到民国时期,慈善事业一度发展到了历史高峰,成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催生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一度转变成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以社会福利的形式继续存在。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转轨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等使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形成有了社会基础,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中华慈善总会成立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记录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和初始历程及组织机构变迁,揭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华慈善总会的主要工作及其启示。从中华慈善总会的常规救助和突发灾难性救助两条线索出发,回顾了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及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华慈善总会的项目建设、募款手段、救助管理、内部建设和发展模式。第五部分主要写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从主动接受管理和被动接受管理两个视角,从内部监督、公众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个层面来论述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监督方面现存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方面的经验,建议中国现代慈善事业依据和标准。第六部分统观全文,根据作者多年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史料研究,得出对当代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印象,功绩不可磨灭,困惑依然存在。最后从建设性的视角提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苗加清[4](2010)在《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主阶层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伴随着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当代中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等传统阶级、阶层相比,私营企业主阶层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利益需求,相应地,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生活领域的新现象,也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重要的统战对象,尽管摆脱不了私营经济和私营资本“人格化”代表的本质属性,但他们从来都是中国的社会公民,目前在总体上仍然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的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经济前提、政策依据、主观需求和社会历史条件,因而,党和政府要在政治上容纳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序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而不能将其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到目前为止,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实践经历了政治冷漠与政治体制之外徘徊、政治参与意识觉醒与无序有限参与、政治参与意识强化与有序扩大参与三个发展阶段,并且呈现出政治参与目的多重性、政治参与方式多样性、政治参与效果差别性等总体特征。同时,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也存在着立意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并且还存在着务虚性政治参与、非常态政治参与、非法性政治参与等现象,因而,党和政府又必须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加以引导,把它控制在现有政治制度许可和容纳的范围之内。政治参与是把双刃剑,有效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抑弊兴利,促进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合法化、有序化、制度化,一方面,要求私营企业主阶层自身必须主动加强自我认知,自觉规范财富运行方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政治参与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政治参与自律规范,以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有序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党和政府面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不断变化及其政治参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必须审时度势,在塑造良好的社会舆情条件和合理协调社会各个阶层政治参与格局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实现党和政府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合法、有序开展政治参与活动,及时将私营企业主阶层这股社会力量导入现有政治体系,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娄杰[5](1998)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及在其主导作用下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进行系统性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困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对策。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束语组成。 引言:说明研究“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课题的现实意义、研究基础、国内研究现状、薄弱环节及本文研究的着力点。 第一章:对“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理论评估。论证“一国两制”基本国镱是对“一纲四目”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经历基本形成、系统化、法制化和由理论变为现实等四个发展阶段。它以马列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及“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依据,具有国家主权与治权统一等本质特征。香港回归和澳门即将回归的示范作用已充分证明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它是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选择。 第二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地论述自1979年至1998年初在“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主导作用下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实践。其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施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为促成国共两党和谈与蒋经国秘密接触,同台湾当局隔岸对话,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间会谈,使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在陆续放宽海峡两岸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又借口“台湾安全”和“台湾利益”限制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在艰难曲折中向前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困挫与发展并存。海峡两岸同胞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难以阻挡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潮流。 第三章:客观分析困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症结并揭示其根源。主要论点为:台湾当局坚持“两个中国”立场,谋求国际社会“双重承认”,搞台湾“实质独立”,对抗“一国两制”,是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民进党在“中华民国政治体制”中推行“台独路线”,“建国党”等推行“独立建国”路线,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投下阴影,尤其是民进党已成为国民党的政治对手,使台湾未来政局变化将更加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虽承认“一个中国”,但一直坚持对华双轨政策,维持美台实质关系,扩大对台军售以维护美国亚太战略利益,牵制中国以保持海峡两岸均衡局面,中国若在未来特殊情况下对台诉诸武力,美国将是最大的外部障碍。日本一直觊觎台湾,虽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从经济上加紧控制台湾,密切日台政治关系,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以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亦将是中国在特殊情况下对台诉诸武力的另一个潜在对手。中国要实现海峡两岸统一,必须克服上述障碍。

陈晨[6](2019)在《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统一战线思想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光辉岁月。在这曲折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战线一直指导着中国事业的不断发展,进入中国历史改革新时期,由于我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工作重心和奋斗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统一战线也作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从而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战谋略,马克思、列宁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以及中国历代共产党人的统战思想,在新的时代特征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更好的推进统战工作,打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具有强大的实践意义。本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不足点进行简述,为正文部分做铺垫。正文的内容大致分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形成基础,其中实践基础是对习近平在省市县和中央担任职务时的统战工作的研究,这都成为了其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了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该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主要是从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民族等八个方面来论述;基本特点则是包括构富有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的统战语言、与时偕行的时代特色和革故鼎新的工作方法。第三部分对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研究的当代价值,是对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研究,较好的把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和现实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对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论述研究。最后,由于习近平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本篇论文在内容方面可能无法全部裹括。

本刊报道组[7](2018)在《书写新时代精彩答卷——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述评》文中认为三月的北京,春潮涌动,东风浩荡。3月15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掌声和共识里落下帷幕。"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机活力。"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新当选的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发表讲话。继往开来,接力奋进,人民政协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新时

何平[8](2012)在《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0年召开的第八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了《反腐败实际措施》,总结了当时世界各国反腐败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号召世界各国加强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并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反腐措施建议。随后,一些反腐败国际机构(如透明国际、国际监察专员协会)相继成立并积极开展活动,各种反腐败的国际会议相继召开,世界各国加强了在反腐倡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推动了反腐败的深入开展。2003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生效以来,国际合作的机制更加健全,领域更加宽泛,措施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明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反腐败这个传统的政治领域也随之开放并同国际接轨。从最初的出国访问和参观学习,到近年的跨国反洗钱和境外追回腐败资产的合作,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为适应这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必须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外做法的借鉴和国际合作机制的衔接等方面与时俱进。本论文就是在长期跟进国内国外反腐败实践和国际合作实务的基础上,选择治理商业贿赂、反洗钱、贪官遣返和资产追回等重要合作领域,做出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反腐败国际合作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中国近年来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基本历史轨迹没有全景式的研究;二是与国际反腐败合作的比较研究还有些欠缺;三是缺乏对查办跨国腐败典型案件的过程描述和深度剖析。本文在这方面也试图进行尝试和探索。本文由导论和正文六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国内外对反腐败国际合作研究的现状和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每一章基本上按照中国的现状、公约的有关规定、外国经验的借鉴和问题及其对策等四个部分组成,力求回答在相关问题上中国做了什么、如何做的、有哪些法律制度,国际公约如何规制、有哪些要求,国外有哪些好的做法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然后,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提出建议。论文第一章是反腐败国际合作概述。全球化时代,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反腐败原本只是一国的内政,现在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加强反腐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各个国家不可回避且必须做好的工作。中国的反腐败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了党和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顺应改革开放格局和外交工作大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局,深入推进对外交往,务实开展反腐败双边和多边合作,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对外宣传,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章重点讨论了腐败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重点领域、重要意义、机制建设和面临的问题。指出在腐败犯罪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组织化和国际化的特征的情况下,我国从实践经验和法律制度体系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迎难而上,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腐败。论文第二章是追回外逃腐败官员的国际合作。通过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追回外逃贪官,是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内在要求,是通过国际合作打击腐败犯罪的根本举措。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签署了有关引渡、刑事司法协助、移管被判刑人等方而的条约,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也围绕刑事司法国际合作问题确立了某些原则和制度,为中国与有关国家开展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在司法协助、引渡、资产追回等方而也取得了实际成效。但从理论、立法和工作实践上看,与我国追逃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章对我国追逃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对引渡、遣返和劝返几种方式从政策、法律、后续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通过总结实践中的每一个个案经验,逐步完善方法和制度的对策。论文第三章是追回外逃腐败资金的国际合作。腐败犯罪资产外逃已经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一种影响所有社会和经济的跨国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性的、多学科的办法有效地予以预防和打击。论文国顾了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制度的的建立过程,了剖析《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资产追回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分析了资产追回的基本程序,研究了资产追回的刑事途径和民事程序,分析了存在于实体法和程序法中的的法律阻碍,提出了加强追回腐败犯罪资产的对策。论文第四章是反洗钱的国际合作。跨国洗钱和腐败往往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腐败特别要注意反洗钱。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合作控制洗钱的行动,并采取了国内法措施控制洗钱活动。论文回顾了中国反洗钱的基本历程,解析了《公约》在反洗钱方面的相关规定,借鉴了国外加强反洗钱合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反洗钱法律机制的初步设想。论文第五章是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合作。2003年前后,愈演愈烈的商业贿赂形势和连续出现的跨国商业贿赂案件,促使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央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了《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实施意见》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国际跨国公司对我国政府官员的贿赂和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提醒我们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论文探讨了我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机制,了望了国外对商业贿赂治理的法律规制,对媒体报道过的10起跨国商业贿赂典型案例作了分析,归纳出几个共同点,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国际合作的思路。论文第六章是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改革开放30年来,反腐倡廉工作大体经历了从着力治标、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再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这样一个实践上不断发展、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预防腐败工作实践不断创新。《公约》创设的三大机制中包含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机制,我国按照《公约》要求,设立了预防腐败局这个专门机构,在《公约》的框架下,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预防腐败的经验,改进国内预防腐败工作。论文回顾了我们愈来愈重视预防腐败的历程,探讨了国外如何预防腐败的方法,结合近几年《公约》的贯彻实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预防、适应国际合作需要的几项措施。

二、携手共商大计 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携手共商大计 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概述
    2.1 中国社会组织的定义、定性及定位
        2.1.1 中国社会组织的定义
        2.1.2 中国社会组织的定性
        2.1.3 中国社会组织的定位
    2.2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定义及内涵
        2.2.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定义
        2.2.2 协商主体
        2.2.3 协商客体
        2.2.4 协商场所
        2.2.5 协商形式
        2.2.6 协商目标
    2.3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性质
        2.3.1 内生性
        2.3.2 群众性
        2.3.3 民主性
        2.3.4 协商性
    2.4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特点
        2.4.1 协商领导的唯一性
        2.4.2 协商主体的和谐性
        2.4.3 协商发起的双向性
        2.4.4 协商共享的长期性
    2.5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地位
        2.5.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结构锚定
        2.5.2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功能锚定
        2.5.3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过程锚定
        2.5.4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范围锚定
        2.5.5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价值锚定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1.1 无产阶级民主思想
        3.1.2 政党联合协作思想
        3.1.3 阶级联合斗争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3.2.1 人民政治协商思想
        3.2.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
        3.2.3 社会合作治理思想
    3.3 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相关理念
        3.3.1 多中心治理理论
        3.3.2 网络化治理理论
        3.3.3 第三方治理理论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历史逻辑
    4.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
        4.1.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萌芽阶段
        4.1.2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形成阶段
        4.1.3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发展阶段
    4.2 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
        4.2.1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4.2.2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4.2.3 必须推进民主法治化
        4.2.4 必须统筹全局稳中求进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与原则
    5.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5.1.1 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商
        5.1.2 社会组织与企业协商
        5.1.3 社会组织之间协商
        5.1.4 社会组织内部协商
        5.1.5 社会组织参与其他渠道协商
    5.2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实践原则
        5.2.1 宏观原则
        5.2.2 微观原则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优势与功能
    6.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优势
        6.1.1 专业优势
        6.1.2 灵活优势
        6.1.3 高效优势
        6.1.4 开放优势
        6.1.5 第三方优势
        6.1.6 扎根基层优势
    6.2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功能
        6.2.1 利于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6.2.2 利于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6.2.3 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政府职能剥离
        6.2.4 利于公共政策科学化推动末端高效落实
第7章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困境与出路
    7.1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进展情况
        7.1.1 社会组织作用日益受国家重视
        7.1.2 社会组织公信度持续提升
        7.1.3 社会组织协商格局基本形成
        7.1.4 社会组织协商机制初步搭建
        7.1.5 社会组织国际协商进程加快
    7.2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现实困境
        7.2.1 对社会组织认知不充分信任度不高
        7.2.2 社会组织过于行政化公信力不足
        7.2.3 社会组织协商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7.2.4 社会组织协商意识不强水平不高
        7.2.5 协商领域狭窄全球协商能力有限
        7.2.6 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制度机制不健全
    7.3 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
        7.3.1 提升社会组织认识深度与信任厚度
        7.3.2 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增强公信力
        7.3.3 确立社会组织协商主体地位
        7.3.4 培育社会组织协商意识建强协商能力
        7.3.5 拓展社会组织协商渠道建构全球协商话语
        7.3.6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制度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 ——中华慈善总会17年探索之路(1994-20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个人慈善行为的动机与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苏醒
        1.1.2 慈善组织遭遇信任危机的根源
        1.1.3 本人对慈善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工作积累
    1.2 文献回顾
        1.2.1 中国慈善史研究
        1.2.2 关于慈善意识和慈善理念的研究
        1.2.3 当代慈善组织的研究
    1.3 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3.1 社会文化理论
        1.3.2 制度经济学理论
        1.3.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资料来源说明
    1.5 研究价值与创新
        1.5.1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基本概念界定
        1.6.1 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理解慈善
        1.6.2 本文理解的慈善
第2章 慈善事业的历史流变
    2.1 慈善的产生及历史流变
        2.1.1 我国慈善的溯源及历史
        2.1.2 西方慈善的溯源
    2.2 发展慈善事业的文化背景分析
        2.2.1 我国古代慈善文化
        2.2.2 我国近代慈善文化
        2.2.3 我国当代慈善文化
    2.3 我国当代的慈善组织分析
        2.3.1 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
        2.3.2 慈善组织的基本类型
        2.3.3 慈善组织的主要功能
第3章 政府慈善与民间慈善的突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
    3.1 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
        3.1.1 总会成立的必然、需求和基础
        3.1.2 总会的初创与演变
    3.2 中华慈善总会的会内行政
        3.2.1 组织性质与组织制度
        3.2.2 组织架构运作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3 从中华慈善总会看中国现代慈善事业
        3.3.1 慈善事业与普遍道德水平
        3.3.2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有力补充
        3.3.3 经济发展与慈善事业
        3.3.4 公共财政与慈善事业
        3.3.5 政府监管与机构自律
        3.3.6 动机与效果
        3.3.7 专业化与志愿者
        3.3.8 榜样与大众
第4章 领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跃进——中华慈善总会的发展
    4.1 中华慈善总会的救助项目设置和发展
        4.1.1 1994 年—2002 年
        4.1.2 2002 年—2007 年
        4.1.3 2008 年之后
    4.2 突发性灾难救助
        4.2.1 非典救助
        4.2.2 印度洋海啸
        4.2.3 南方冰冻雨雪灾害
        4.2.4 汶川震灾
        4.2.5 玉树震灾
    4.3 中华慈善总会的筹募能力建设与善款管理
        4.3.1 筹募手段与模式的变化与丰富
        4.3.2 善款的监督、审查和使用管理
    4.4 中华慈善总会的发展历程透视
        4.4.1 创立回顾
        4.4.2 突破进步
        4.4.3 实践探索
        4.4.4 未来展望
第5章 中华慈善总会的监督管理:主动与被动的选择
    5.1 内部监督
        5.1.1 从法律视角分析慈善组织的特殊性
        5.1.2 慈善组织的特殊性在其监督机制中的反应
        5.1.3 内部结构不完善造成内部监督不力
        5.1.4 慈善组织内部监督的理论基础
    5.2 公众监督
        5.2.1 作为慈善活动组织者的媒体
        5.2.2 作为与社会大众沟通工具的媒体
        5.2.3 妥善处理媒体与企业在从事慈善活动中的关系
        5.2.4 社会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众监督
    5.3 政府监督
        5.3.1 慈善组织的监督机制立法薄弱
        5.3.2 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
    5.4 信息公开制度
        5.4.1 对捐赠者实施监督
        5.4.2 受益者的监督权
        5.4.3 行业自律——第三方评估机关的监督
    5.5 对慈善组织监督机制的建议
第6章 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总体认识
    6.1 成绩——慈善事业在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
        6.1.1 慈善事业有利于提高公平和效率
        6.1.2 慈善事业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6.1.3 慈善事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6.2 探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性研究
        6.2.1 慈善组织与慈善精神的互动研究
        6.2.2 慈善组织体系的问题表现及其研究
        6.2.3 非营利组织的理论研究
        6.2.4 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研究
    6.3 困境——慈善组织在运行机制中仍有问题
        6.3.1 在内部治理结构中的问题
        6.3.2 在筹资机制方面的问题
        6.3.3 人力资源机制下的问题依然存在
        6.3.4 决策机制方面的问题
        6.3.5 绩效评估机制内问题依然存在
        6.3.6 监督体制上的问题
    6.4 对策——时代趋势与发展思考
        6.4.1 西方社会中慈善组织和政府的关系
        6.4.2 公民慈善意识的培育
        6.4.3 提高政府慈善的公信力
        6.4.4 微公益的启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前后取得的科研成果

(4)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重要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视域、方法与内容
    1.5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
    2.1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2.1.1 “私营企业”的基本内涵
        2.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轨迹
        2.1.3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基本状况
        2.1.4 增强对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理性认知
    2.2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总体特征
        2.2.1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及其发展运用
        2.2.2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的判断标准
        2.2.3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总体特征
    2.3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与地位
        2.3.1 马克思主义评价阶级阶层的基本方法
        2.3.2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
        2.3.3 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地位
第三章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依据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及其发展运用
        3.1.1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基本内容
        3.1.2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3.1.3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现实启示
    3.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经济前提
        3.2.1 经济基础与政治参与的辩证关系
        3.2.2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财富来源与性质
        3.2.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经济根源
    3.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客观依据
        3.3.1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国家制度依据
        3.3.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法律政策依据
        3.3.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政党理论依据
        3.3.4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环境设施条件
    3.4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主观条件
        3.4.1.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意识条件
        3.4.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力源泉
        3.4.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能力条件
    3.5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历史观照
        3.5.1 西方资产阶级政府是“富人俱乐部”
        3.5.2 中国历史上存在“商而优则仕”现象
第四章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
    4.1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进程
        4.1.1 政治冷漠与政治体制之外徘徊阶段
        4.1.2 政治参与意识觉醒与无序、有限参与阶段
        4.1.3 政治参与意识强化与有序、扩大参与阶段
    4.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
        4.2.1 政治参与目的的多重性
        4.2.2 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4.2.3 政治参与效果的差别性
    4.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
        4.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理论
        4.3.2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4.3.3 为私营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机与活力
    4.4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问题和不足
        4.4.1 政治参与的立意不高
        4.4.2 政治参与的动力不足
        4.4.3 存在非常态政治参与现象
        4.4.4 存在非法性政治参与现象
    4.5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4.5.1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主体因素变化趋势
        4.5.2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客观因素变化趋势
        4.5.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发展趋势
第五章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自律规范
    5.1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财富运行规范
        5.1.1 合理控制资本的运行界限
        5.1.2 理性对待资本“原罪”问题
        5.1.3 树立正确的财富道德观
    5.2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行为规范
        5.2.1 塑造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
        5.2.2 与其他社会阶层和睦相处
        5.2.3 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5.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规范
        5.3.1 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和政治参与观
        5.3.2 遵循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原则
        5.3.3 处理好参政、从政与经商的关系
第六章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引导措施
    6.1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引导理论及其发展
        6.1.1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引导理论的基本点
        6.1.2 当代中国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经验
    6.2 引导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
        6.2.1 坚持和服从党的统一领导原则
        6.2.2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原则
        6.2.3 坚持循序渐进有序扩大的原则
    6.3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舆情引导
        6.3.1 理论界要站稳基本的政治立场
        6.3.2 社会公众要回归政治认识理性
        6.3.3 媒体宣传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6.3.4 党和政府要加强舆论政策指导
    6.4 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实践引导
        6.4.1 优化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政治环境
        6.4.2 协调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
        6.4.3 拓展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
        6.4.4 加强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协调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形成及理论评估
    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由来
        1、“一国两制”与“一纲四目”的关系
        2、“一国两制”的确立及法制化
    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科学性
        1、“一国两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2、“一国两制”的本质特征
    三、“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可行性
        1、香港回归的示范作用
        2、“一国两制”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一、缓和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的举措
        1、化解敌意政策的实施
        2、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双向交往
        3、国共两党秘密接触与隔岸政治对话
        4、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间会谈
        5、海峡两岸政治关系新危机与遏制“台独”的断然举措
    二、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与实践
        1、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演变
        2、海峡两岸经贸政策的互动
        3、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政策与实践
        1、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状况
        2、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政策的互动
        3、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困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症结
    一、台湾当局“国统纲领”与“一国两制”的对立
        1、虚化“一个中国”,坚持“两个中国”
        2、谋求台湾“实质独立”与“德国模式”
        3、争取国际社会“双重承认”,挑战中国国际地位
    二、民进党“台独路线”与台湾政局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美国对华双轨政策评析
        1、美台实质关系是“两个中国”的变种
        2、扩大对台军售与确保美国亚太战略利益
        3、美国将是中国武力遏制“台湾独立”的主要外部障碍
    四、日本一直觊觎台湾
        1、日本加紧从经济上控制台湾
        2、日台政治关系与“日美安保条约”体系
        3、牵制中国以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第四章 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根本措施
    一、做好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统战工作
        1、确实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和团结台湾同胞工作
        2、争取台湾当局,尽快实现海峡两岸政治谈判
    二、加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1、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加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对策
    三、积极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1、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2、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对策
    四、大力封杀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
        1、运用两手策略制约美国对华双轨政策
        2、加强中日关系,反对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
        3、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战略
    五、增强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增强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缩小海峡两岸人民生活水平差距
        3、提高祖国大陆遏制“台湾独立”的军事实力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后记

(6)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预期的创新
        1.5.3 研究的预期效果
        1.5.4 对统一战线的相关界定
2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形成基础
    2.1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形成的国外背景
        2.1.2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形成的国内背景
    2.2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2.2.2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
        2.2.3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2.3.1 在省市县工作的统战经历
        2.3.2 在中央任职时的统一战线经验
3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3.1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问题论述
        3.1.2 关于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工作
        3.1.3 关于党外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
        3.1.4 关于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
        3.1.5 关于宗教的统一战线工作
        3.1.6 关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统一战线工作
        3.1.7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
        3.1.8 关于国际战略的理论
    3.2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
        3.2.1 与时偕行的时代特色
        3.2.2 革故鼎新的工作方法
        3.2.3 富有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的统战语言
4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4.1 习近平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4.1.1 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4.1.2 开启了新常态下统一战线思想的新航程
    4.2 习近平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4.2.1 统一战线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制胜法宝
        4.2.2 “一带一路”战略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
        4.2.3 统一战线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书写新时代精彩答卷——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以新思想指引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
以协商民主凝聚强大正能量
以改革创新激发工作新活力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新作业”

(8)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对反腐败国际合作问题研究现状
        0.2.2 国内对反腐败国际合作问题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0.4 论文框架
1 反腐败国际合作概述
    1.1 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发展进程
        1.1.1 腐败和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定义
        1.1.2 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概念和内涵
    1.2 中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基础工作
        1.2.1 深化对外交往
        1.2.2 开展务实合作
        1.2.3 搞好调研培训
        1.2.4 扩大对外宣传、指导系统工作
    1.3 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1.3.1 基本原则
    1.4 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1.4.1 反腐败国际合作是全世界的共识
        1.4.2 反腐败国际合作我国开展反腐败的必由之路
    1.5 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面临的挑战
        1.5.1 国际合作中的司法挑战
        1.5.2 国际合作中的结构性挑战
        1.5.3 参与国际反腐败合作能力建设的挑战
2 追回外逃贪官的国际合作
    2.1 追回贪官外逃概述
        2.1.1 中国贪官外逃的去向
        2.1.2 贪官外逃的几种方式
        2.1.3 在逃公务人员的情况
        2.1.4 追回外逃贪官的主要措施
    2.2 追逃的国际合作机制
        2.2.1 司法协助的发展趋势
        2.2.2 刑事司法协助的问题和建议
    2.3 从几个具体案例看引渡的国际合作
        2.3.1 我国目前成功的几个引渡案例
        2.3.2 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2.4 从开平案看遣返的合作
        2.4.1 开平案件简况
        2.4.2 开平案件的几点启示
    2.5 由胡星等案例看劝返的国际合作
        2.5.1 胡星等人劝返案件的基本情况
        2.5.2 劝返的方式
        2.5.3 劝返的步骤
        2.5.4 劝返模式的完善
3 腐败资产追回的国际合作
    3.1 资产追回的概述
        3.1.1 腐败资产外逃的简况
        3.1.2 重要的国际公约对资产追回的要求
        3.1.3 资产追回的价值分析
        3.1.4 资产追回的基本程序和面临的法律阻碍
    3.2 资产追回的国际法律合作
        3.2.1 资产追回国际法律合作制度
        3.2.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资产追回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3.2.3 通过没收事宜的国际合作追回资产的机制
    3.3 资产追回的刑事程序
        3.3.1 刑事途径的类型
        3.3.2 没收的基本要求
        3.3.3 部分国际公约中的没收制度
        3.3.4 承认与执行没收判决
        3.3.5 资产分享
    3.4 资产追回的民事途径
        3.4.1 腐败犯罪资产民事程序追回概述
        3.4.2 民事诉讼追回的重要程序和环节
        3.4.3 完善我国民事程序追回的建议
4 反洗钱的国际合作
    4.1 跨国洗钱概述
        4.1.1 洗钱的含义与特征
        4.1.2 腐败洗钱的跨国性
        4.1.3 洗钱的方法和技巧
        4.1.4 跨国洗钱的历史与现状
    4.2 中国的反洗钱
        4.2.1 中国反洗钱的历史背景
        4.2.2 中国关于洗钱犯罪的规定
        4.2.3 反洗钱的双边合作机制
    4.3 反洗钱的国际合作机制
        4.3.1 联合国制定的公约的相关规定
        4.3.2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国际合作
        4.3.3 巴塞尔委员会
    4.4 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
        4.4.1 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采取的主要措施
        4.4.2 欧共体反洗钱指令的规定和作用
    4.5 开展反洗钱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工作
5 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合作
    5.1 中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
        5.1.1 中国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力度的背景
        5.1.2 中央出台治理商业贿赂的规范
        5.1.3 各地区和国家有关部门在查办案件的同时建章立制
        5.1.4 中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5.2 国外对商业贿赂的治理和法律规制
        5.2.1 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基本做法
        5.2.2 机制防范
        5.2.3 一些国家对禁止商业贿赂的具体规定
    5.3 跨国商业贿赂典型案例分析
        5.3.1 跨国公司贿赂案件引起持续关注
        5.3.2 十起海外跨国公司贿赂的案件的基本情况
        5.3.3 中国企业海外贿赂典型案件
6 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
    6.1 预防腐败国际合作概述
        6.1.1 预防腐败工作的形势
        6.1.2 预防腐败工作情况
        6.1.3 预防腐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6.1.4 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开展
    6.2 国外如何预防腐败
    6.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贯彻实施
        6.3.1 外交、立法、施法、社会控制措施的综合运用
        6.3.2. 加强实施《公约》预防机制的建立
        6.3.3 完善和实施《公约》的履约审议机制
参考文献

四、携手共商大计 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携手共商大计 推进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大会侧记[J]. 林俊家,王政.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7(01)
  • [2]中国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研究[D]. 谷玉辉. 吉林大学, 2018(12)
  • [3]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 ——中华慈善总会17年探索之路(1994-2011)[D]. 刘颖冰. 河北大学, 2013(12)
  • [4]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D]. 苗加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5]“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践研究[D]. 娄杰. 中共中央党校, 1998(01)
  • [6]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研究[D]. 陈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书写新时代精彩答卷——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述评[J]. 本刊报道组. 中国政协, 2018(06)
  • [8]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D]. 何平. 武汉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携手共商大计促事业发展——辽宁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特别代表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