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认同和斗争的理论

正确认识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认同和斗争的理论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艳[1](2019)在《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文中提出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在于,毛泽东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铸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在毛泽东哲学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表明毛泽东哲学的萌芽,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及阶级理论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独有的特点作出了详细正确的分析。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文章表明,毛泽东开始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哲学开始初步形成。“两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两论”彻底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纠正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融合的光辉典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矛盾运动规律等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阐发,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关问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问题和战争的阶段性发展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扩充了毛泽东哲学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外的复杂局势,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而顺利解决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毛泽东哲学走向成熟。

陈珊[2](2020)在《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文中认为当代着名学者庞朴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是阐发了中华文化密码“三”,提出了“一分为三”说。他对“一分为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于诠释了“中庸”基本形态,提出了对立统一有“包”“超”“导”三种形式,指出了“一分为三”的三种主要形态,梳理出了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三分学说史”。作为一名哲学史、文化史专家,庞朴自觉利用“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开展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最终实现了理论建构与学术实践的完美融合,取得了诸如原始儒家“三重道德”论、文化“三分结构”理论、“忧乐圆融”的人文精神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一分为三”的哲学方法论正是庞朴学术研究成果的精髓,也是他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工作的学术武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渐渐兴起了一个以庞朴、雷正良、周德义等为代表的“一分为三”学派。学界倡导“一分为三”论、庞朴论证“一分为三”说的直接根源在于对抗“文革”期间登峰造极的“左”倾教条“一分为二”思维。“文革”结束后兴起旨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与马列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文化界深刻反思“文革”中的极端“二分”思维,深度思考如何通过文化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些敏感而又棘手的时代课题,庞朴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反思“一分为二”思维模式,逐渐走上了探究中国古代辩证法智慧的学术道路,最终融汇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和以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西方辩证法,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辩证法的精髓一一“一分为三”。总体而言,“一分为三”说是对“一分为二”思维的修正和完善,既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继承,也是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教条化的“一分为二”过分夸大矛盾的斗争性,而否定强调对立面之同一性的“合二而一”。“一分为三”说则认为,“一分为二”仅仅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虽然正确但不够完善,“一分为二”之后还需一个“合二而一”阶段。作为儒家辩证法的继承,“一分为三”说的根基在于“中庸”,强调“中”“和”“权”,既不执“一”也不执“二”,以达“参”之境界。庞朴基于“一分为三”说的学术实践,主要致力于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挖掘传统文化密码“三”之存在性的文史证据。首先是通过对“太一生水”“六番”“五行”“黄帝”等古老而又重大的学术问题的缜密分析,大致梳理出了一条中国“三分”思想形成史;其次是通过对马王堆汉墓、郭店楚墓出土简帛文献的考证、释读,阐明了先秦儒家的“五行说”和“三重道德”思想。除了寻找文化密码“三”的文史证据之外,庞朴还在八十年代“文化热”期间陈述了文化之“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至今仍广受学界认可的文化“三分结构”理论、论证了“忧乐圆融”的中华文化精神。庞朴的“一分为三”说产生过重要的学术影响,且在认识论、实践论、审美观等方面彰显出了中西哲学之异,但完整建设“一分为三”理论体系任重道远。从学术根基上看,“一分为三”说主要奠基于儒家“中庸”思想。庞朴对“中庸”基本形态的创造性阐述在“中庸诠释史”上的学术地位,在于对接融合了中西辩证法、打破了僵化教条的“二分”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庞朴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动了中国当代辩证法之“一分为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但学派内部意见分歧较大,最为根本的是“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包容性问题。“一分为三”说也足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正本清源,实现了中西辩证法的融合创新。学界对“一分为三”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三”与“二”、“中”与“中介”、“一分为三”与“对立统一”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因“一分为三”难与“一分为二”、“一分为多”严格划清界线,且容易泯灭唯物、唯心“二分法”而流于“二元论”等问题,致使“一分为三”理论的建设遭遇阻力。“一分为三”论的学术地位需要更多的理论建设工作方能巩固。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一分为三”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三”作为中华传究文化的密码,被揭露、被认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揭秘将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也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分为三”说除了“三分法”和“参”这两个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法论外,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一是,“忧乐圆融”说之“和”的审美境界以及“一分为三”说的和谐原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阳谐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上的理论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赋予“三重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将“三重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合贯通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总之,庞朴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梳理出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一分为三”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极其独特的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从浩瀚的文化史籍中发掘出的中华文化密码“三”及其相关文七理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21世纪的中国,要自觉开辟一个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亟需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所内蕴的人文精神密码——“忧乐圆融”,以此消解市场经齐带来的普遍物质主义倾向、抵抗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的侵蚀。

汪丽娇[3](2013)在《毛泽东的矛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是毛泽东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是对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正确处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矛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毛泽东矛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历史背景主要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的论述和我国古代哲学的朴素辩证法中的矛盾思想;第二部分则具体分析了毛泽东对于辩证法的创新和发展:明确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深刻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阐明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论述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而展开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的理论体系,建构了毛泽东矛盾辩证法的思想体系。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第四部分详细地说明和阐述毛泽东矛盾辩证法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之间的关系。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内容,但因为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历史任务不同,两部分既有相关联的地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第五部分则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当代价值。理论价值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矛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价值方面为我们正确的定性矛盾、深化社会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供了依据。

石燕[4](2017)在《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辩证法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很多问题,如生态问题、发展问题、资本问题、国家建设问题、人的生存问题等都有理论观照,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为基础梳理他们的辩证法思想,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论述其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经过了萌芽、孕育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分析原子概念的内部矛盾表达了对自我意识的自由的追求;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主义、折中主义和二元论;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错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否定性的虚无地位,发现了异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环节,展现了实现共产主义独特的逻辑路线;在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中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揭露了其在现实工人实践中的危害,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辩证关系。最终,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形成。马克思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资本逻辑,指出资本逻辑"同一性"是黑格尔辩证法"同一性"现实基础的印证。恩格斯在反对杜林主义中指出了杜林哲学体系的错误,阐述了辩证法及其规律,描述了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法;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定义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论述了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共存;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清算中阐释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论述了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晚年通信中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回应了卢卡奇等西方学者提出的是否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能否自主辩证法的争论。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完成了本体论转向,自然、社会都具有本体维度,既然有历史辩证法,就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承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还将自然辩证法内容引进历史辩证法中,恩格斯也是基于本体论角度提出自然辩证法。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无法向黑格尔所论述的那样实现无缝衔接、和谐共存,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恢复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趣旨,可惜,这一点没有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主要从认识论和矛盾观角度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毛泽东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性认识与实践、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矛盾观上,毛泽东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毛泽东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原因,论述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回应了施拉姆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相关误解。从辩证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本文阐释了矛盾问题"精髓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辩证法就具有重视理论、蔑视实践的研究倾向,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继承了辩证法的这一理解视角,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矛盾问题"精髓论"。在建设初期,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巩固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矛盾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矛盾同一性、质量互变规律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江泽民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胡锦涛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运用系统思维管理国家,运用生态思维阐释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全面、协调发展观蕴含了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观蕴含了生态思维,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和谐"理念从矛盾的同一性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系统辩证法是系统思维的深化,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了系统辩证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了整体优化律、结构功能律和差异协同律,它要处理好其与两个环境的关系,注重系统的顶层设计,广泛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的积极作用。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蕴含了系统辩证法,它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观的嬗变、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价值。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主要来源于苏联教科书,这即是苏联教科书式唯物辩证法观,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唯物辩证法,这即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它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号召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倡导问题意识,开始了自主探索中国式唯物辩证法观,这即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它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唯物辩证法中寻找具体的辩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疑难问题,具体表现为系统辩证法和生态辩证法。不管哪种唯物辩证法观,都是为了论证党执政地位及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合法性、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我国强调从不同的辩证思维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这就使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具有不同的具体形态,即注重矛盾思维的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注重系统思维的系统辩证法和注重生态思维的生态辩证法。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主要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它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系统辩证法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产物,从系统思维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新形式。胡锦涛和习近平运用系统辩证法处理国家管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生态辩证法是狭义生态学发展的产物,它将自然界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是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胡锦涛和习近平运用生态辩证法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实践价值体现在资本逻辑、系统辩证法和生态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示上。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对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有观照、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还具有深厚的现实土壤和宽阔的发展空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丽红[5](2015)在《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哲学思想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通常的观点认为,《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作,其中《矛盾论》体现了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论》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等内容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触及或发挥的领域,毛泽东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完成了对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说明和发挥。由此,毛泽东辩证法的研究似乎已成定论,但我们仍然可以追问: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理解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毛泽东辩证法理解的模式化源于教科书体系,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内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部分。在“两大主义、四大板块”的体系中,辩证法往往成为脱离思想内容的“变戏法”,不能表征事物自身思想内容的逻辑。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辩证法。我们认为,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实质是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或辩证法的实践智慧,其独特贡献在于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实现为指导行动的“实践智慧”,真正实现了哲学的“转识成智”,辩证法的实践智慧是理论切中实践、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做出的正确决策和策略。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走向“实践智慧”的趋势,致力于实现理性和现实和解的黑格尔辩证法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概念辩证法内蕴的实践智慧指向。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拯救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锐利武器。毛泽东的辩证法展现了理论切中实践、主观切中客观的智慧,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统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是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的历史展开。“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是毛泽东哲学在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转识成智”,是在中国革命特定情境下做出的正确决策和策略。其一,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阐发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实现了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实统一;其二,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在实践论的意义上总结和升华了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辩证智慧,实现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统一,使辩证法成为指导行动的现实力量;其三,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在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意义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从而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创新实践的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践智慧的辩证法不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辩证法和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杂糅,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创新和哲学表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化还是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时代化,都不能遮蔽毛泽东辩证法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智慧的独特贡献。

阎孟伟[6](2020)在《关于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文中指出矛盾学说即对立统一规律学说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的核心内容。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最早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阐述了矛盾学说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学说,将矛盾学说发展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则在《矛盾论》等着作中,把矛盾学说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对之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矛盾学说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其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矛盾的问题。其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矛盾学说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等。弄清这些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矛盾学说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关键。

王进[7](2010)在《“斗争哲学”辨》文中研究说明从共产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历史使命和发展规律来看,它的哲学只能是斗争哲学。否定斗争哲学的人们歪曲了矛盾斗争性的科学含义,没有正确理解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及其相互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没有变,仍然需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共产党的斗争哲学。

吴茂广[8](2010)在《论毛泽东对矛盾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是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矛盾思想的基础上结出的硕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学说的继承,更主要的是进行了创新,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历史性贡献也相应的得到了世人的关注和认可,在国内外,毛泽东的矛盾学说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这也凸显了毛泽东矛盾学说的重大价值。本文试着对毛泽东矛盾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做横向的对比,从历史贡献的角度,对毛泽东矛盾学说做一定的梳理和探究,以此凸显毛泽东矛盾学说在当代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毛泽东矛盾学的形成及其鲜明特点。毛泽东矛盾学学说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作为理论指导需要而产生的,这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毛泽东矛盾学说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矛盾思想,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这是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矛盾学说的产生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成熟阶段、丰富和深化阶段,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注重矛盾论学说的方法论功能和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第二部分论述了毛泽东对矛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矛盾学说系统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首次提出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着名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理论,科学提出并概括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次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论述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第三部分阐述了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当代价值。毛泽东丰富科学的矛盾学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矛盾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哲学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关注各种矛盾,实现协调统筹发展。这部分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归宿。

章斌[9](2013)在《《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共七个部分组成,形成严密的理论论证体系。本文主要是从《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贡献为出发点,重点突出方法论为核心内容,进行理论阐述,联系现实,总结历史经验,突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创新之处,所有这些方法论的应用主要的核心是打破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主客观统一,唯物辩证,历史辩证地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理论指导。全文的结构顺序是:导论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矛盾论》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其现状和综述,同时说明了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了概述,从《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阐释和创新的角度去论述;第二章主要是讲《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阐释,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方法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三个方面去论述;第三章主要是谈《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从《矛盾论》的矛盾分析法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去论述;结语部分主要讲述了《矛盾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些经验总结,集中体现在对矛盾分析方法论的研究上,以及笔者对《矛盾论》的一些认知和经验总结,并努力将矛盾分析方法论与现实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实际日常生活、各种学习和繁忙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史为鉴,更好地把矛盾分析方法论用于解决当前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中,同时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矛盾方法论,在战术上十分重视矛盾论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起到传承、发展、创新的新飞跃。

闵政桥[10](2013)在《《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矛盾论》是毛泽东最着名的哲学代表作之一,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之所在。在梳理《矛盾论》形成背景及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秉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对《矛盾论》的主要思想、理论成就以及历史局限进行深入探讨,揭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毛泽东的《矛盾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要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化的主要标志。它不仅仅用中国形式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而且,它构成了矛盾学说的完整体系。《矛盾论》中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的论述超越了唯物辩证主义历史以来的辩证法思想,这使其在辩证法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另外,《矛盾论》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矛盾学说的思维方式。这使其在中国辩证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矛盾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主要表现在以方面:第一是《矛盾论》对以往矛盾问题精髓的承接与超越。其中包括《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和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是矛盾学说与传统文化、革命形式的融合。第三是《矛盾论》对以往矛盾学说的发扬和创新。其中包含理论结合的形式创新和矛盾学说的观点创新。《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丰富。一方面,《矛盾论》是矛盾问题精髓的升华;另一方面,《矛盾论》是矛盾学说的理论扩展。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示范。一方面,《矛盾论》是形式表现方法的示范;另一方面,《矛盾论》是思维分析方法的示范。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学说(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毛泽东与毛泽东哲学的萌芽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世界观的转变
        一、“人心即天命”的世界观
        二、二元论的世界观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的萌芽
        一、民主革命基本思想
        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毛泽东哲学的形成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化运用
    第一节 中国革命新的特殊道路
        一、中国红色政权理论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毛泽东对托、陈取消主义的批驳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反对本本主义
        三、从斗争实践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一、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二、战争中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三、通过战争实践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
        四、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第四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两论”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
        一、“两论”创作的历史背景
        二、“两论”创作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贡献
        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头
        二、认识是随实践逐渐深入的过程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对两类错误认识和两类错误倾向的批判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
        一、两种宇宙观的对立与选择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四、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唯物辩证思想在军事方面的系统展开
        一、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三、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兵民是胜利之本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客观依据
        二、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三、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出色运用
    第一节 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历史唯物主义判断
        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与革命的两手策略
        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
        一、坚持彻底的辩证法
        二、《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哲学意义
        三、唯物史观的胜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破“左”倾教条迷雾:“一分为三”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文革”时期“一分为二”思维的泛滥
        一、“矛盾论”庸俗化为“一分为二”
        二、“评法批儒”运动中登峰造极的“二分”思维
    第二节 两次“合二而一”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一、“文革”前的“合二而一”大讨论
        二、“反封建”运动中“合二而一”大讨论的重启
    第三节 “文化热”及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
        一、“文化热”与传统文化再审视 30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诉求
        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现实诉求
第二章 跳出一元主义窠臼: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学术进路
    第一节 由马列主义转入中国哲学史
        一、自黑格尔回到真实的“否定的否定”
        二、开启探究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历程
    第二节 从“二”到“中”:“一分为三”说的发轫
        一、反思“文革”及对“二分”思维的批判
        二、“一分为三”的最初提出与《“中庸”平议》
    第三节 走向多元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一、庞朴对19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二、倡导和而不同以超越各种一元主义
    第四节 “一分为三”说的建构与完善
        一、庞朴对“一分为二”的总体认识与批评
        二、理论梳理与思想考释的终极成果——“三分学说史”
        三、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哲学观概述
第三章 通达辩证之三境界:庞朴“一分为三”说的核心观念
    第一节 “一分为三”的理论基石是“中庸”
        一、“中庸之道”与调和“两端”的折衷主义之辩
        二、孔子评价与“中庸”的四种基本形态
        三、庞朴的“中庸”诠释特色及在“中庸解释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一分为三”的中心思想是“不执一”
        一、“一”与“执一”的内涵
        二、“执一”的两种表现:极端与片面
        三、“不执一”:尚中但不执于中
    第三节 “一分为三”的修养境界是“辩证之三
        一、“三”代表“中”
        二、“三”代表“圆融”
        三、“三”代表动态平衡
第四章 探索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一分为三”说的学术实践
    第一节 庞朴对文化密码“三”的探源
        一、“太一生水”的辩证性
        二、混沌与黄帝的思想交织
        三、六峜→五行→阴阳
    第二节 庞朴对儒家“三重道德”的挖掘
        一、天人三式与“三重道德”
        二、“三重道德”内容体系:“六德”“四行”“五行”
        三、儒家“三重道德”的内在关系及现代解构
    第三节 基于“一分为三”说的中国文化理论
        一、文化的“三分结构”理论
        二、“忧乐圆融”的中华人文精神
第五章 建设一分为三理论:庞朴“一分为三”说的推进与争鸣
    第一节 “一分为三”学派的内部辩难与发展
        一、雷正良、杨远富的“一分为多”论与庞朴的批评
        二、周德义对“一分为三”认识观的发展及对庞朴的批评
    第二节 建设“一分为三”理论的可能性探究
        一、理清“一分为三”与对立统一规律的纠缠关系
        二、学界对“一分为三”论的几条批判
        三、建设“一分为三”理论的阻力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庞朴重要论文首版情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毛泽东的矛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渊源
    2.1 毛泽东矛盾思想形成的背景
        2.1.1 毛泽东矛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2.1.2 毛泽东矛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2.2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的论述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
3. 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思想
    3.1 系统地说明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3.2 创造性地提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2.1 矛盾的存在状态——普遍性和特殊性
        3.2.2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3 科学地概括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3.1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3.2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辩证关系
    3.4 创造性地提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理论
4.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4.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4.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4.2.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内容
        4.2.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解决
        4.2.3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局限
    4.3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
        4.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论述
        4.3.2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
        4.3.3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解决方法
        4.3.4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
        4.3.5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局限
    4.4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
        4.4.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4.4.2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局限
5. 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关系
    5.1 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区别
    5.2 矛盾辩证法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共同构成毛泽东的矛盾思想
6.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理论价值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思想
        6.1.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
        6.1.3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6.2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实践价值
        6.2.1 正确认识新时期矛盾的表现和特点
        6.2.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6.2.3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
        6.2.4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社会协调统筹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4)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特色
第一章 马克思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
    一、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一) 辩证法体现于原子偏斜运动的否定性
        (二) 辩证法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
        (三)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
    二、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孕育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哲学批判中的辩证法思想
        (二)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批判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
        (一) 历史辩证法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论述
        (二) 历史辩证法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揭示
        (三) 历史辩证法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阐释
    四、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运用
        (一)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行的客观规律
        (二) 资本逻辑"同一性"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同一性"现实根源的印证
第二章 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贡献
    一、恩格斯反对杜林主义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 恩格斯指出了杜林哲学体系的错误
        (二) 恩格斯阐述了辩证法及其规律
        (三) 恩格斯描述了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法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 恩格斯科学定义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二) 恩格斯论述了自然和人的和谐共存
    三、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思想
        (一) 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清算中的辩证法思想
        (二) 恩格斯晚年通信的辩证法思想
    四、对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有关争论的回应
        (一) 争论的缘起
        (二) 纯粹自然能否自主辩证法
        (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趣旨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初期的运用和发展
    一、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毛泽东对"辩证法是认识论"的发展
        (二) 毛泽东对矛盾规律的发展
        (三) 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有关论点的回应
    二、"精髓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 辩证法具有重视理论的研究倾向
        (二)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 毛泽东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精髓论"
    三、毛泽东在建设初期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矛盾观的运用
        (二) 毛泽东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对矛盾观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 邓小平对矛盾同一性的运用
        (三) 邓小平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运用
    一、江泽民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江泽民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二) 江泽民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运用
    三、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全面、协调发展观与系统思维
        (二)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思维
        (三) "和谐"理念对矛盾观的运用和发展
    四、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系统辩证法
        (二) 五大发展理念与唯物辩证法
        (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系统辩证法
第五章 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探究
    一、唯物辩证法观在当代中国的嬗变
        (一) 苏联教科书式唯物辩证法观
        (二) 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
        (三) 方法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
    二、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形态
        (一) 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
        (二) 系统辩证法
        (三) 生态辩证法
    三、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辩证法的历史演进及其走向“实践智慧”的必然性
    1.1 辩证法的历史演进
        1.1.1 古代哲学的辩证法
        1.1.2 近代哲学的辩证法
        1.1.3 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
        1.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1.2 辩证法的“实践智慧”向度
        1.2.1 实践智慧的视域转换
        1.2.2 走向“实践智慧”的辩证法
    1.3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的构成要件
第2章 《实践论》和《矛盾论》统一的辩证法
    2.1 正确理解《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前提
    2.2 《实践论》和《矛盾论》统一的理论渊源
        2.2.1 《实践论》《矛盾论》与哲学基本问题
        2.2.2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
    2.3 《实践论》和《矛盾论》统一的实践智慧
        2.3.1 作为实践智慧的《实践论》
        2.3.2 作为实践智慧的《矛盾论》
第3章 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辩证法
    3.1 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的理论自觉
        3.1.1 思维方式的“转识成智”
        3.1.2 实事求是的理论宗旨
    3.2 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的时代内涵
        3.2.1 思想内容:中国革命内涵逻辑的辩证法
        3.2.2 理论概括:中国革命丰富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
    3.3 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的价值态度
        3.3.1 共同的精神力量和信念
        3.3.2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第4章 民族形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辩证法
    4.1 作为民族精神的辩证法
        4.1.1 实现和平的中国方式
        4.1.2 决策策略的民族特点
    4.2 中国传统辩证法的“时代化”
        4.2.1 对循环论思想的批判
        4.2.2 倡导形成辩证法的理论思维
        4.2.3 对传统辩证法修养学说的运用
    4.3 说“中国话”的辩证法
        4.3.1 运用中国哲学史的概念和范畴表达的辩证法
        4.3.2 借用中国古代典籍表达的辩证法
        4.3.3 具有大众化语言风格的辩证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关于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确立
二、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
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
    1.关于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2.关于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3.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7)“斗争哲学”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没有说错: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二、毛泽东“斗争哲学”的含义不容歪曲
三、构建和谐社会就不需要斗争哲学了吗?

(8)论毛泽东对矛盾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 毛泽东矛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 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萌芽阶段(1921 年-1927 年)
        2、毛泽东矛盾思想初步成熟阶段(1927 年-1937 年)
        3.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系统化和成熟时期1937 年
        4. 毛泽东矛盾思想的丰富和深化阶段(1937-1976)
    (三) 毛泽东矛盾学说的鲜明特点
        1. 强烈的实践性
        2. 注重矛盾论学说的方法论功能
        3. 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二、毛泽东对矛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一) 系统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1. 从“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来说明矛盾规律的核心位
        2. 从矛盾规律同其他辩证法规律的关系上,把矛盾规律作为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具体说明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核心地位
        3. 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上,论证了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二) 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首次提出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着名论断
    (三) 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理论
    (四) 科学提出并概括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五)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1. 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首次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3. 正确论述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三、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当代价值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矛盾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1. 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为“稳定协调论”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哲学依据
        1.毛泽东矛盾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哲学依据
        2.毛泽东矛盾思想为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根本任务提供了哲学依据
    (三)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1. 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2. 为实现社会协调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矛盾论》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 研究《矛盾论》的现状与综述
    三、 研究《矛盾论》的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述
    一、 方法论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
第二章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阐释
    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
    二、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方法论
    三、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
第三章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
    一、 矛盾分析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贡献
    二、 《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历史地位
    三、 《矛盾论》及其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阐释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内涵
        2.1.1 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内涵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属性
        2.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统一性
        2.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第三章 《矛盾论》的理论渊源、主要成就及历史地位
    3.1 《矛盾论》的理论渊源
        3.1.1 黑格尔:矛盾问题的集大成
        3.1.2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3.1.3 列宁:矛盾论基础的奠定
    3.2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3.2.1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3.2.2 《矛盾论》的理论成就
    3.3 《矛盾论》的历史地位
        3.3.1 唯物辩证法史上的明珠
        3.3.2 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3.3.3 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3.4 《矛盾论》对以往矛盾学说的深化和发挥
        3.4.1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探索革命道路
        3.4.2 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3.4.3 从问题到学理的分析路径
第四章 《矛盾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4.1 继承:《矛盾论》对以往矛盾问题精髓的承接
        4.1.1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继承
        4.1.2 《矛盾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4.2 交融:矛盾理论与传统文化、革命形式的融合
        4.2.1 矛盾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4.2.2 矛盾理论与中国革命形式的交融
    4.3 创新:《矛盾论》对以往矛盾理论的发扬
        4.3.1 理论结合的形式创新
        4.3.2 矛盾理论的观点创新
第五章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创新
        5.1.1 深化:矛盾问题精髓的升华
        5.1.2 扩展:矛盾理论的完备化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示范
        5.2.1 形式表现方法的示范
        5.2.2 思维分析方法的示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正确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D]. 孔祥艳.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2]庞朴“一分为三”说研究[D]. 陈珊. 山东大学, 2020(12)
  • [3]毛泽东的矛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汪丽娇.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6)
  • [4]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 石燕. 安徽大学, 2017(08)
  • [5]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研究[D]. 刘丽红. 吉林大学, 2015(08)
  • [6]关于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J]. 阎孟伟.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8)
  • [7]“斗争哲学”辨[J]. 王进. 探索, 2010(03)
  • [8]论毛泽东对矛盾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D]. 吴茂广.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5)
  • [9]《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贡献[D]. 章斌.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10]《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D]. 闵政桥. 广西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正确认识和运用毛泽东关于矛盾的认同和斗争的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