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外国报道的主题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外国报道的主题

一、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对外报道题材(论文文献综述)

申亦安[1](2021)在《图像叙事视野下的科普杂志插画设计研究 ——以《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文中认为

刘轶然[2](2021)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国也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政府构建国家形象的意识不断加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不仅是我国施行的一个外交战略,也是我国进行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的重要机会。《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我国对外发声,表达中国观点与态度的重要渠道,其如何通过“一带一路”主题报道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展示,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国家形象,值得进一步分析与探讨。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至2020年的“一带一路”的报道展开分析,包含对报道内容的高、中、低三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其中高层次结构分析包括报道数量、版面设置、报道主题、体裁及来源;中层次结构包括对报道议题和消息来源进行分析;低层次结构即对报道倾向和报道话语进行呈现。在报道的框架分析基础上,对报道内容的主题选取、议题设置、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具有凸显政治与经济主题,议题设置针对性强,采取政府与专家视角等策略。结合前文对报道的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及文本分析,进一步概括出报道所呈现的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政治形象,繁荣发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形象,丰富多元,交流互通的文化形象,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以及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自塑策略,但仍存在报道倾向以正面为主、报道主题失衡、话语方式固化及传播模式传统等不足,应该在日后的对外报道中客观呈现国家形象,选取共性文化内容,转变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分众传播,并整合对外传播渠道,提升国家形象的构建能力。

刘梅[3](2021)在《《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1980-2018)》文中研究说明冬奥会创办至今已走过83年的历程,其独特的冰雪魅力和所承载的挑战自然、追求极限、战胜自我的奥运精神不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奥运会或是任何体育赛事都缺席不了媒体的传播和报道。奥运会举办期间,媒体都会为受众报道相关的体育赛事状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就是《人民日报》。它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报纸,而且从1980年就开始报道冬奥会,为读者呈现每届冬奥会赛事的盛况。2022年我国将在北京-张家口举办第24届冬奥会,届时必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媒体如何报道这场大型体育盛会值得探讨。为媒体更好地报道即将来临的北京冬奥会,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将《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看做“大型体育盛会”叙事,并视历届冬奥会报道为一个统一叙事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微观层面,分析《人民日报》历届冬奥会报道的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宏观层面,分析《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所构建的意识形态,重点总结《人民日报》的叙事策略,以期为其他媒体报道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在叙事内容方面,从故事的构成的三个要素场景、行为者、事件展开分析,整体上来看,冬奥会报道讲述了开幕式、中国冰雪健儿赛前准备、体育赛事、以及运动员的故事,一个个故事组成冬奥会的叙事群组。在叙事结构方面,叙述者呈个体叙事者和集体叙事者多重叙述者结合;叙事视角内外兼具,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复合视角多元视角构建冬奥会故事;叙事时间上预叙倒叙结合,叙事时长快慢结合;叙事话语上,冬奥会报道标题的形式多变,修辞特色鲜明,主题丰富,体裁多样。在叙事策略方面,冬奥会报道叙事主题丰富,呈现多样化特征;叙事风格多样,呈现生动化冬奥故事:叙事细节逐步深入化;叙事视角随时间的变化逐渐灵活化和多元化。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话语特征表现为三个阶段:初步参与阶段(1980-1988)-学习借鉴,积累经验;取得突破阶段(1992-2002)-值得鼓励,正视差距;稳步发展阶段(2006-2018)-再接再厉,未来可期;结合其话语阶段特征,这一故事背后的话语建构了国家形象感,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建构2022年我国举办北京冬奥会的国家理想感,此外还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传达社会价值观念。《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策略有利于为其他媒体报道体育赛事提供借鉴,也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为国内媒体报道提供启示。最后,我国主流媒体在冬奥会报道上要尊重多样的叙事主体,运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报道丰富的叙事主题,采用多样的叙事符号等叙事策略来彰显冬奥魅力,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

田慧[4](2021)在《《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新媒介环境格局,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精英意识与单向传播路径被瓦解,纸媒作为就旧媒介代表如何存活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成功,为报业困境带来曙光。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要素,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支点,综合《南方周末》的报道理念、受众定位、发展历程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真实性与深刻性的特质,还有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借鉴小说文体的三维关系中研究分析,认为丰富的叙事策略和多元的叙事话语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手段,虽其中大量借鉴小说文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但基于二者文体根本属性的不一致,延伸出在叙事意图、塑造手法和互联网环境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出现的新特征三方面明确区别二者,最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塑造作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设性意见。第一章首先界定“深度报道”相关概念,明确与《南方周末》二者的渊源与关系,归纳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具有理性精神、报道理念宏观性和始终坚持人文性三大特点,还揭示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两大原因,一是竞争策略上的差异化,做到了紧跟时代媒介环境变化,精准定位读者群和开创全媒体的经营模式;二是做到内容为王,报社秉持优秀办报理念去选材,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去报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为内容加持。第二章宏观角度总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整体属性。《南方周末》一贯以深度报道见长,具有与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特质,为其人物形象之间产生共性奠基,从而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共性特征归纳为真实性、平民性、复杂性和典型性。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分析《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首先叙事声音中言语正面塑造和非言语隐秘构建人物形象的功能;其次抓住叙事视角中大量运用的限知视角和“反复”,深化受众对于人物形象认知;再者叙事时间上提炼出具有以倒叙为主,时距多重组合,及叙事节奏变化多端的特点,清晰交代新闻事件的同时还控制着情节发展速率,都让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第四章具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话语,手法上运用意象的反复出现强调突出人物性格,词语隐喻的功能隐射指向人物情感;细节描写中细化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加之受众的联想与想象视觉再现,人物形象更鲜明与真实;词语中应用方言词通俗形象传达人物特色,旧词新用使人物形象传达更为准确凝练。第五章论述《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体裁本质属性的不同导致在叙事意图上的审美和真实诉求产生偏差;二者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二者有侧重和争议,深度报道中倾向描写手法中肖像、动作、语言、环境等和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对心理描写和修辞的夸张、想象等借鉴具有争议性,因而不将二者混为一谈;此外紧随互联网时代,《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相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出现“可预测性”新特征,新闻中“标签化”良好运用起着快速建立与传达人物鲜明性格作用。

王森[5](2021)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国内新冠疫情数据新闻研究》文中指出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成为一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造成难以估量的庞大冲击。新冠疫情期间,数据公开和媒介融合推动了数据新闻的进一步发展,以新闻叙事学视角研究数据新闻对于讲好新闻故事,满足受众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本文选取了“财新数字说”、“新华网数据新闻”和“澎湃美术课”这三家媒体发布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221篇数据新闻报道,采取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新冠疫情数据新闻在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维度的表现。研究发现这些数据新闻报道虽是专业新闻团队出品,但文本写作者身份出现“去职业化”倾向;在数据为核心的叙事建构中,叙事视角的人文关怀被客观理性所替代;庞大的数据、逻辑清晰的视图和交互式设计大大延伸了数据新闻的叙事时间,跨时空叙事成为可能;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公开,可视化叙事话语使得报道更加多维立体;数据的二次建构背后,凸显着“个性化”和“深度沉浸”的特征。

余皓洁[6](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及其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凌金宝[7](2020)在《对外传播的电视新闻主持人话语体系建构 ——以CCTV-4《中国舆论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舆论场》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首档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其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在国家对外政治传播中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本文认为,《中国舆论场》节目主持人话语体系的建构途径和方式,与电视媒体的国际政治传播语境、融媒体下的大众传播语境和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三种语境制约和影响着主持人的话语体系。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支撑,以《中国舆论场》节目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报道主题、新闻事情发展和主持话语修辞三个层次结构框架来分析《中国舆论场》中主持人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从话语建构的“关联-顺应”语用理论出发,从关联假设和话语方式选择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来分析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体系建构途径。本文认为,《中国舆论场》节目主持人遵循“关联-顺应模式”利用三大语境进行话语表达和建构,将国际政治传播语境、社会现象与新闻节目题材和主题结合起来,构建新闻节目主持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媒体观点,构建国家形象。在话语策略方面,主持人口语化表达形式、开放和互动的情景语境以及“观众虚拟席”的高度互动,是《中国舆论场》节目自开播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与观众互动话语中,主持人将寻求嘉宾专业背景的支持,旨在让观众能够快速获知信息,迅速进入互动环节,实现最佳的话语关联方式。

迪丽阿拉木·艾力木拉提[8](2020)在《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新媒体渠道。为适应这种趋势,媒体融合的发展成为了必然。媒体融合作品以自己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共享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目前,我国各类媒体在不断加强媒体融合建设的同时,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媒体融合作品积极作出努力。因此,我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专门设立媒体融合奖项也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对我国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获奖媒体融合作品进行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分析,这对各类媒体制作高水平的媒体融合作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选择中国新闻奖第28届和29届获奖的媒体融合新闻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根据新闻获奖作品的传播流程顺序对研究样本从作品内容特点、视觉呈现特点、发布平台特点、受众互动特点等四个层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获奖作品的特点。本文还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媒体融合作品进行反思。研究发现,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在内容方面定位愈加清晰,水平愈加成熟,导向正确,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传播平台合作共赢,生态运营;视觉呈现方面,在技术的辅助下,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在传播用户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传者专注于人,建立深度连接;最终达到专业引领,强化公信力与引导力的效果。我们相信,未来在各类媒体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媒体融合作品。

谭书凝[9](2020)在《来华留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对外教育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自2016年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印发以来,各部省协同不断推进,高校参与不断深化,平台建设不断增强[1]。截至2018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50万人次。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的表现与形象的不仅代表着其自身,同时代表着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成效。因此研究来华留学生相关报道,分析其在国内媒体中的媒介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慧科新闻数据库,选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近五年的报道作为样本,经过二次筛选,共得到有效样本296篇。笔者以臧国仁学者的框架分析法为基础,根据样本特征对框架进行重新构建,最后,从报道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话语表达三个维度,对样本进行分析。根据报道分析的结果,笔者总结了四种典型的来华留学生媒介形象类型,分别为,学习上勤奋刻苦的“学霸”形象、生活上活泼开朗的“外来者”形象、工作上积极优秀的“求职者”形象以及文化交流上热情饱满的“传播者”形象。同时,笔者提出了四点媒体在构建来华留学生媒介形象时存在的问题,分别为正面报道为主,新闻素材选取有所偏颇;政策性报道居多,个人关照略显缺失;第三方话语权缺失,信息客观性有待加强以及媒介形象单一,模糊化呈现,新闻报道不够全面深入等。本文在对来华留学生相关报道及其媒介形象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对媒体就来华留学生报道从全面报道来华留学生新闻事件、加强对于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关注以及立体化呈现来华留学生形象三方面提出了反思及建议,以期对媒体今后就这一群体展开报道时能够有所借鉴和帮助。

李悦铭[10](2020)在《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效果研究 ——以英美市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把出版“走出去”作为全面建设我国新闻出版业战略已有16年之久。期间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等,持续推动出版强有力地进行海外传播。少儿出版物因儿童群体心理趋同,并且较少地掺杂政治、宗教等具有分歧和冲突的因素,所以在海外传播阻碍较小,从而成为传播至海外的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出版物传播至海外不能仅停留在“走出去”的初级阶段,而是要“走进去”、“融进去”,迈进海外传播新时代。少儿文学出版物作为少儿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海外传播效果研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用户需求理论”、“适度效果理论”以及“跨文化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时间范围为2015年至2019年,主要以亚马逊英国及美国网站的数据为主、辅以谷歌热词搜索、推特网为次要数据源,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分析当前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市场的传播现状及效果。第一章,对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的传播现状予以探究,主要依据亚马逊英美网站“China Books”主题书店中中国少儿文学出版作品的相关分类标识信息进行探究。第二章,依托亚马逊英美网站、谷歌热词搜索、推特网,从英美读者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进行数据抓取,继而对数据分层次研究,运用新榜词云对数据进行词频分析,从而发现英美读者户因亲子阅读、了解作者、了解文化、礼品赠送这四大需求选择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而且读者评价相对较为积极,但是读者对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的关注度、讨论度较低,并且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对读者的行为影响度也较低。第三章,通过对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传播的现状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存在着不重视海外读者年龄差异性、内容与装帧存在文化折扣、海外推广层次单一等问题。第四章,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年龄为主,多维度划分跨文化读者群体、以“儿童本位”进行内容生产、运用多渠道推广手段等一系列改进建议。

二、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对外报道题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对外报道题材(论文提纲范文)

(2)《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阐释
        1.2.1 国家形象
        1.2.2 “一带一路”倡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人民日报·海外版》塑造国家形象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国家形象塑造
        2.1.1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发展历程
        2.1.2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角色定位
        2.1.3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2.2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2.1 理论基础
        2.2.2 研究设计
3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3.1.1 报道数量
        3.1.2 报道版面
        3.1.3 报道主题
        3.1.4 报道体裁
        3.1.5 报道来源
    3.2 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3.2.1 报道议题
        3.2.2 消息来源
    3.3 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3.3.1 报道倾向
        3.3.2 报道话语
4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家形象建构分析
    4.1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4.1.1 政治与经济主题凸显
        4.1.2 议题设置针对性较强
        4.1.3 政府与专家视角为主
    4.2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建构的国家形象
        4.2.1 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政治形象
        4.2.2 互利互惠,繁荣发展的经济形象
        4.2.3 丰富多元,交流互通的文化形象
        4.2.4 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
        4.2.5 积极主动,合作共赢的外交形象
5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5.1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
        5.1.1 正面倾向为主,媒体公信力减弱
        5.1.2 报道主题失衡,文化形象建构不足
        5.1.3 忽视受众偏好,报道话语方式固化
        5.1.4 传播模式传统,缺乏互联网思维
    5.2 《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国家形象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媒体定位导致报道政治性强
        5.2.2 媒体缺乏多维度互动与合作
        5.2.3 缺少用户思维无法与之建立连接
        5.2.4 互联网人才与渠道聚合能力短缺
    5.3 《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与建议
        5.3.1 客观呈现国家形象,注重报道平衡
        5.3.2 选取共性文化内容,推进文化认同
        5.3.3 转变话语表述方式,进行分众传播
        5.3.4 整合对外传播渠道,重视智媒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样本选择与概览
        1.3.1 选取的缘由
        1.3.2 样本的筛选
        1.3.3 样本的概览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与回顾
    2.1 国内外关于叙事、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2.1.1 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
        2.1.2 新闻叙事学的发展及研究
    2.2 国内外关于体育报道的叙事学研究
    2.3 研究评析
3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内容及形式分析
    3.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事实再现
        3.1.1 故事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3.1.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故事的构成要素
    3.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结构分析
        3.2.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述者
        3.2.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述视角
        3.2.3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事时间
        3.2.4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叙事话语
4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策略分析
    4.1 叙事主题丰富,讲述多样化冬奥故事
    4.2 叙事风格多样,呈现生动化冬奥故事
        4.2.1 叙事细节逐步深入化
        4.2.2 叙事场景注重写实化
        4.2.3 叙事视角渐趋灵活化
5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意识形态建构
    5.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话语的分析
        5.1.1 破冰而入-初步参与阶段(1980-1988):学习借鉴,积累经验
        5.1.2 万里冰雪-取得突破阶段(1992-2002):值得鼓励,正视差距
        5.1.3 冰魂血魄-稳步发展阶段(2006-2018):再接再厉,未来可期
    5.2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的意识形态构建
        5.2.1 构建国家形象感
        5.2.2 增强民族认同感
        5.2.3 建构国家理想感
6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尊重多样的叙事主体,呈现客观的体育新闻
        6.2.2 运用多元的叙事视角,突出真实的体育新闻
        6.2.3 报道丰富的叙事主题,展现全面的体育新闻
        6.2.4 采用多样的叙事符号,体现生动的体育新闻
参考文献
附录:《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样本统计表
致谢

(4)《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理论: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深度报道相关发展
        (二)研究对象:《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叙事学下《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
    三、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一、《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坚持贯彻理性精神
        (二)报道理念的宏观性
        (三)人文关怀依旧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
        (一)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二)重塑内容力
第二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纳
    一、人物存在的真实性
    二、人物身份的平民性
    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
    一、叙述声音在人物形象上言语与非言语形式
        (一)言语形式的正面塑造
        (二)非言语形式的隐秘构建
    二、建构意义指向,人物形象不断深化
        (一)文本的反复,聚焦人物特质
        (二)限知视角的聚焦,“镜子式”的反映人物
    三、倒序为主,时距多重组合
    四、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赋予人物张力
第四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话语分析
    一、意象化的手法,深化人物形象
        (一)意象与叙事母题
        (二)意象的反复
        (三)词语的隐喻
    二、视觉上的场景化
        (一)人物身体特征的独一无二性
        (二)人物行为动作外显人物性格
        (三)独白与对话形式的直接引语
    三、词语上的创新与变异
        (一)方言词语的创新
        (二)旧词新用的变异
第五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
    一、叙事意图中真实与审美的诉求
        (一)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真实性
        (二)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审美性
    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与争议
        (一)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性
        (二)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争议性
    三、互联网时代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新特征
        (一)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可预测性”
        (二)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标签化”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新闻叙事学视域下国内新冠疫情数据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数据新闻的研究
        (二)数据新闻的叙事研究
        (三)疫情相关报道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梳理及框架建构
    一、相关概念梳理
        (一)数据新闻
        (二)新闻叙事学
    二、理论基础及框架建构
        (一)理论基础
        (二)本文研究框架建构
        (三)研究样本
第二章 疫情相关的数据新闻叙事声音分析
    一、写作者和讲述者的分离
        (一)文本写作者身份的多元化
        (二)数据成为“会说话”的文本讲述者
    二、数据理性下的叙事视角
        (一)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型视角
        (二)从个体出发的内聚焦型视角
        (三)客观理性的外聚焦型视角
第三章 疫情相关的数据新闻叙事语法分析
    一、叙事时间的延伸
        (一)“非时序”背后的深度挖掘
        (二)概括为主,重点突出
        (三)综合性叙述背后的多角度挖掘
    二、叙事模式背后的用户需求
        (一)用户轻量化阅读造就的线型叙事模式
        (二)组合型叙事模式的“拼图”结构
        (三)交互型叙事模式中用户对叙事的“重构”
第四章 疫情相关的数据新闻叙事话语分析
    一、数据的二次建构过程
    二、可视化呈现方式的多元化
        (一)疫情地图造就了时空的双重延展
        (二)信息图表的常态化使用
        (三)时间轴直观展现事件发展脉络
        (四)吸睛的创意信息图
        (五)视频动画对新闻事实的具象化
        (六)H5 提升受众参与
第五章 疫情相关的数据新闻叙事接受分析
    一、用户驱动下的叙事接受
        (一)叙事接受的“个性化”趋向
        (二)叙事接受的“深度沉浸”
    二、交互手段的进一步探索
第六章 不足与启发
    一、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题材同质化,缺乏独家视角
        (二)数据深度挖掘较少,叙事模式缺乏互动
        (三)数据新闻刻意追求可视化效果,忽视新闻内核
    二、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的启示
        (一)提高从业者的数据素养
        (二)丰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形式
        (三)建立专门数据库,推动数据“中央厨房”化
        (四)警惕“技术决定论”,讲好新闻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对外传播的电视新闻主持人话语体系建构 ——以CCTV-4《中国舆论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对外政治传播研究现状
        1.3.2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话语研究现状
        1.3.3 《中国舆论场》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中国舆论场》节目概述
    2.1 《中国舆论场》节目简介
    2.2 《中国舆论场》主持人简介
    2.3 《中国舆论场》节目定位
    2.4 《中国舆论场》节目结构和版块设计
3 《中国舆论场》节目主持人话语建构模式
    3.1 《中国舆论场》主持人话语的界定
    3.2 《中国舆论场》主持人话语的建构模型
4 《中国舆论场》节目主持人话语建构语境
    4.1 电视媒体的国际政治传播语境
    4.2 融媒体传播语境
    4.3 新闻评论节目的情景语境
5 《中国舆论场》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分析
    5.1 《中国舆论场》节目话语分析
        5.1.1 报道主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5.1.2 事情发展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5.1.3 话语修辞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5.2 《中国舆论场》节目主持人话语的形式
        5.2.1 “热词全网罗”——关键词引领话语
        5.2.2 “一榜知舆情”——嘉宾顺应话语
        5.2.3 “中舆最热评”——主持人关联话语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
        1.2.2 关于媒体融合作品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1.5 理论基础
        1.5.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
        1.5.2 媒体融合理论
第2章 中国新闻奖设立媒体融合奖的意义及其获奖作品
    2.1 中国新闻奖设立媒体融合奖的意义
        2.1.1 对媒体融合获奖作品的肯定
        2.1.2 促进高水平媒体融合作品的诞生
    2.2 获奖作品
        2.2.1 数量及表现形式
        2.2.2 作品来源
第3章 媒体融合作品内容特点——导向正确,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
    3.1 选题特点
        3.1.1 时政类、经济类新闻——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3.1.2 民生类新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3.1.3 突发新闻——媒体迅速反应,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3.2 叙事特点
        3.2.1 故事化叙事,语言真诚恳切
        3.2.2 沉浸式叙事带来参与感,提升用户体验
        3.2.3 叙事注重音乐元素配合
        3.2.4 使用网络化的语言叙事
    3.3 标题特点
        3.3.1 标题语言的贴近性
        3.3.2 标题中使用数据增强说服力
        3.3.3 场景化词语的使用增强画面感
    3.4 栏目特点
        3.4.1 创新借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
        3.4.2 紧紧围绕焦点传播正能量
        3.4.3 把握时度效,传播效果显着
第4章 视觉呈现特点——技术辅助,打造沉浸体验
    4.1 动静元素相互融合
        4.1.1 让报纸“动”起来
        4.1.2 “穿越”式呈现——场景化设计,体验时空旅行
        4.1.3 具象化呈现——把“看不见”变“看得见”
        4.1.4 可视化呈现——做活数据,增强可视性
    4.2 增强画面的沉浸感与现场感
        4.2.1 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增强沉浸感
        4.2.2 移动直播技术——增强现场感
        4.2.3 短视频新闻——注重镜头运用,增强现场感
    4.3 界面的沉浸式打造
        4.3.1 色彩搭配与技术间的融合
        4.3.2 界面的灵活设计
第5章 媒体融合作品发布平台特点——合作共赢,生态运营
    5.1 新媒体平台的矩阵传播
        5.1.1 发布渠道多样化
        5.1.2 二十八届媒体融合作品全平台覆盖
        5.1.3 二十九届媒体融合作品重视移动端发布
    5.2 主流媒体引领
        5.2.1 中央级主流媒体带头创新
        5.2.2 省部级主流媒体紧跟随
    5.3 合作媒体平台的共同传播
        5.3.1 携手达到扩大传播范围
        5.3.2 合作达到增强影响力
第6章 受众互动特点——专注于人,建立深度连接
    6.1 人机互动
        6.1.1 游戏化互动
        6.1.2 对话人工智能
        6.1.3 可视化新闻与用户的交互
    6.2 社交平台的互动
        6.2.1 线上线下联动
        6.2.2 两微一端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新闻奖获奖媒体融合作品一览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来华留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1.2.2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1.2.3 来华留学生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来华留学生新闻报道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
    2.2 类目建构
        2.2.1 高层次框架类目建构
        2.2.2 中层次框架类目建构
        2.2.3 低层次框架类目建构
    2.3 信度检验
3 来华留学生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高层次框架分析——报道主题
        3.1.1 报道主题:文化交流相关报道占主导
        3.1.2 报道立场:正面与中立报道各占比近半
        3.1.3 媒体类型:地方媒体留学生相关报道居多
    3.2 中层次框架分析——人物形象
        3.2.1 指代对象:个案关注度不足
        3.2.2 性别提示:国家级媒体更注重平衡报道对象的性别
        3.2.3 学历分布:学历分布与报道主题相关
        3.2.4 生源地分布:生源地多分布于亚非欧
        3.2.5 关键词分析
    3.3 低层次框架分析——话语表达
        3.3.1 新闻体裁:报道主题影响新闻体裁的选取
        3.3.2 修辞手法:新闻报道多采用直叙型标题
        3.3.3 呈现形式:新闻图片运用较为广泛
        3.3.4 叙述视角:第三方视角缺失
4 来华留学生典型媒介形象呈现及其存在的问题
    4.1 来华留学生典型媒介形象
        4.1.1 学习上勤奋刻苦的“学霸”形象
        4.1.2 生活上活泼开朗的“外来者”形象
        4.1.3 工作上积极优秀的“求职者”形象
        4.1.4 文化交流上热情饱满的“传播者”形象
    4.2 来华留学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4.2.1 正面报道为主,新闻素材选取有所偏颇
        4.2.2 政策性报道居多,个人关照略显缺失
        4.2.3 第三方话语权缺失,信息客观性有待加强
        4.2.4 媒介形象单一且模糊化呈现
5 对来华留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的反思
    5.1 全面报道来华留学生新闻事件
        5.1.1 发挥中央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5.1.2 广泛获取新闻素材
    5.2 加强对于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关注
        5.2.1 注重留学生的个案报道
        5.2.2 利用网络发掘热点事件
    5.3 立体化呈现来华留学生形象
        5.3.1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
        5.3.2 提升第三方话语权
        5.3.3 注重使用新闻评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效果研究 ——以英美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方法
    0.4 理论基础
        0.4.1 用户需求理论
        0.4.2 适度效果理论
        0.4.3 跨文化传播理论
    0.5 本文创新点
    0.6 概念界定
        0.6.1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
        0.6.2 海外传播
        0.6.3 传播效果
    0.7 文献综述
        0.7.1 中国出版海外传播研究现状
        0.7.2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研究现状
        0.7.3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研究现状
1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的传播现状
    1.1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的市场整体特征分析
    1.2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的传播要素分析
2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在英美的传播效果分析
    2.1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认知分析
        2.1.1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关注情况分析
        2.1.2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需求情况分析
    2.2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情感分析
        2.2.1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讨论情况分析
        2.2.2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评价情况分析
    2.3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英美读者的行为分析
3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3.1 海外读者年龄差异性分析不足
    3.2 内容与装帧存在文化折扣
    3.3 海外推广层次单一
4 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策略的改进建议
    4.1 以年龄为主,多维度划分跨文化读者群体
    4.2 以儿童为本位进行内容生产与装帧设计
    4.3 运用多渠道推广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对外报道题材(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叙事视野下的科普杂志插画设计研究 ——以《Scientific American》为例[D]. 申亦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分析[D]. 刘轶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叙事学研究(1980-2018)[D]. 刘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D]. 田慧.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1)
  • [5]新闻叙事学视域下国内新冠疫情数据新闻研究[D]. 王森. 兰州大学, 2021
  • [6]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及其历史经验研究[D]. 余皓洁. 湘潭大学, 2020
  • [7]对外传播的电视新闻主持人话语体系建构 ——以CCTV-4《中国舆论场》为例[D]. 凌金宝.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8]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作品特点研究[D]. 迪丽阿拉木·艾力木拉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9]来华留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 谭书凝.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10]中国少儿文学出版物海外传播效果研究 ——以英美市场为例[D]. 李悦铭.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外国报道的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