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联合战略升级

环渤海地区联合战略升级

一、大环渤海区域联合战略升级(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瑛[1](2021)在《公共托育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有“爱幼”“及幼”的思想,随着人口分布和结构的变化,十九届五中全会又一次强调促进公共托育服务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后,公共托育行业逐渐萎缩,市场供给减少,0-3岁儿童照护又回归了家庭。随着女性就业率的提高,育儿成本的不断提升,家庭规模小型化使隔代支持的弱化,让城市双职工家庭在育儿方面逐渐力不从心。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公共托育服务供给的压力和对其强烈需求之间矛盾突出。未来育儿专业化、社会化是必然趋势。目前婴幼儿家庭面临着“托育难”、“托育贵”等挑战,市场现存托育服务机构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低下,政府部门监管不严,事故频发等问题。政府制定政策存在着忽视家庭个体之间需求的差异等方面的不足。因此研究0-3岁儿童托育服务需求问题,是如今社会的重中之重。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实现托育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健全幼有所育的政策,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儿童福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社会福利方法论和儿童权利论等理论,结合托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构建了托育服务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形成了以婴幼儿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机构因素、政府因素为基础的研究框架。从公共托育服务需求、儿童托育服务福利研究、托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发现其中研究的不足。以0-3岁婴幼儿为调查对象,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由其监护人代为回答,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以下影响因素:婴幼儿年龄、是否独生、父母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对托育服务态度、居住地、托育机构收费标准、机构类型、机构性质、机构及人员专业性、经济补贴、政府监管程度、法律完备度,主要运用因子分析、交互分析及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省会大城市托育服务意愿相对较高,所以政府要建立多元公共托育服务供给形式,以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托育机构收费标准影响托育服务需求,因此政府应加大0-3岁儿童托育服务财政补贴,鼓励托育服务行业的发展;机构与服务人员专业性影响托育服务需求,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行业标准,提高托育机构与人员的专业度,保障儿童得到更高质量的照顾;健全0-3岁儿童托育服务法律制度,为0-3岁儿童制定养育法;明确管理责任,健全托育服务监督体系,以维护婴幼儿福利,构建完备的托育服务体系。

朱平[2](2019)在《基于4V理论的均胜安全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行了战略升级。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为探索企业并购后的营销模式,调查企业如何实现盈利增加和1+1>2的并购效益。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如何利用4V营销理论,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实现营销策略。论文研究对象为均胜安全产品,先后对其进行了营销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基于案例数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等,分析了基于4V理论的均胜安全营销策略,指出了公司营销策略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基于4V理论的差异化,功能化,附加值和共鸣性战略。另外,文章还对过往营销理论进行了梳理。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对均胜安全公司产品的环境分析表明其产品总体营销环境比较不错;(2)对均胜安全公司的问卷调查发现,客户对产品的差异性,功能性,附加价值,共鸣性等诸多方面评价不高;(3)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存在差异不够明显、营销功能不够丰富、营销价值不够充分、营销共鸣不够突出等问题,导致其市场的营销能力较弱;(4)造成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的差异化特点不明显;与竞争对手的雷同性较强;没有将安全电子产品和安全机械产品有机结合;在提升产品功能和附加值的同时,提高整体安全产品的销售,推销功能整合性方面缺少深度的认知;推销的力度及广告投入不足和用户体体验缺失等;(5)利用STP分析以提升均胜安全产品的营销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4V营销策略的设计,包含差异化策略、功能化策略、附加值策略和共鸣性的策略等诸多建议。以上关于4V营销相关理论和结合公司实际所做的策略分析,得到了均胜安全公司的认可和采用,在其营销水平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增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后企业的营销问题提供了参考。

孙益文[3](2018)在《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对策研究 ——以蓬莱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地方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打造更加优质的投资软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成为地方政府创造比较优势的当务之急。本文对投资软环境中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的理论基础——环境层次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区域软环境理论等。分析了企业在县级市投资所遇到的不利因素,针对我国投资软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政策无法全面覆盖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对招商引资先进县市区改善投资环境对策的实例分析,阐明地方政府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增强比较优势,通过增加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扶持、科技创新扶持和人才优惠支持等方式创造出优于其他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发展动力,通过鼓励自筹资金、推动银企合作和引入专项基金等多种渠道创造出宽松包容的金融环境;改善政务环境,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强化政府服务、健全体制机制和建立行业协会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效率和质量;建立人才机制,打造智慧高地,通过引进高层团队、改善配套环境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入驻创新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智慧支撑;打造专业园区,深化产业融合。通过发展特色园区、完善产业链条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手段,为项目的落地提供强力支撑。此外,提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重视龙头项目引来的配套项目所产生的集聚效应,从长远角度开展地方招商引资工作。

杨昊[4](2017)在《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转移,指的是一些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市场等因素发生了变化,引发其由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向另一个国家或者区域进行转移。这种经济行为对中国己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升级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产业转移的转出地和承接地能借此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从而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影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上海,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全国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使命。本文从产业转出方的角度,选取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一是上海作为制造业重地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产业转移的典型性;二是上海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产业发展阶段决定了其产业转移的引领性;三是上海空间资源的稀缺事实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决定了其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在政府调控和市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上海许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区域进行转移。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上海向国内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现象,旨在摸清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规律和企业在转移过程中的动因和需求,期望推动上海产业有序转移,形成自身提升与辐射周边区域城市的有机结合,实现上海市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跨区域产业融合、区域产业联动有机结合,统筹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对区域产业转移的激励机制,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依据。从城市角度,通过对上海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背景研究上海产业转移的宏观趋势和特点,为后续上海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提供现实依据,并给出实际的建议。从企业视角,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上海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产业拓展转移进程中的时空演化规律,为上海结合产业转移制定企业发展和服务战略提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切入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九章,主要由绪论(第一章)、理论和借鉴(第二至第三章)、实证(第四至第七章)和结论(第八至第九章)四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论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要概述文章的研究思路、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对区位论、梯度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为代表的相关基础学科理论以及产业转移研究综述进行一定梳理和解剖等;第三章是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与分析模型,对城市有序产业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聚焦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此外,对其他国际大都市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和经验进行了阐述和借鉴;第四章是上海产业转移的演化背景及特点研究,从宏观层面梳理了上海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上海产业转移的特征趋势;第五到第七章从微观层面,分别以外资企业、国资国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梳理企业发展历程,并依托上海市在外地投资企业工商注册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数据对企业转移的时空演化态势和动因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点及面”地研究微观主体——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政策需求,以期为上海政府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有序产业转移提供方向;第八章是上海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将不同类型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进行了比较,并针对上海与重点区域的制造业转移进行了区位熵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第九章是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总体而言,本文在对上海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基础上,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类型入手,探讨了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模式、机制、态势和规律,为揭示在全球化“时空压缩”背景下具有“中国情境”的产业转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各章节分析发现以下主要结论:(1)从理论角度,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其时空演化的研究必须在多学科响应的基础上多元化地展开。(2)从机制角度,产业转移的产生最终还是落到微观主体企业的转移行为上,受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引导,企业的转移行为深化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合理化、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上海市的产业转移应证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成本和市场成本削弱的实效,不仅能优化城市自身产业结构,还能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3)从形势角度,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的升级,上海产业转移成为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转移的产业不再限于低端、区域范围也更广,各地政府、企业间的联动效应不断加强。上海有序的产业转移,将更好地实现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局,同时在全国起到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4)从实证角度,上海产业转移步伐稳步加快,且梯度化的特征明显,呈现明显的以上海为中心“由近及远”圈层式扩散特点,主要的产业转移集中在长三角城市圈,尤其是江浙地区,且江苏偏好制造业,浙江偏好租赁商务服务业。企业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在转移动因上存在个性化差异,需要匹配不同的政策:上海的外资企业产业转移主要受规模扩张和成本节约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国有企业受市场扩张、成本节约、功能整合和政策驱动等因素影响;上海民营企业的产业转移以节约成本为主,扩大市场为辅。同时,在转移模式的选择上,产业园区成为企业的优先选择。(5)从政策角度,从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围绕区域政策和顶层机制的构建,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领与指导,对产业转移企业进行利益保障和指导引领三个方面,按照产业有序转移的机理要求,着力强化上海与重点区域特别是江浙的产业有序转移,提出行之有效且具有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从而为上海产业有序转移夯实基础。

徐江[5](2009)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结合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它的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同时也影响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提高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产业经济的竞争力,成为各个地区或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辽宁既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个沿海省份,它面临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及政策方面的问题,辽宁沿海城市群的能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与东南沿海差距逐渐拉大。正因如此,2005年下半年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提出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形势下,以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为载体,全方位、宽领域地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选取区域产业结构展开研究,力求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构思,并为实现这种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调整和优化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的发展。文章结构安排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前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理论,明确了文中涉及的产业、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等相关概念;第三章主要对1993—2006年之间辽宁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及特点进行静态及动态的分析,揭示了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发展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并对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进行转变;第四章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并参照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当前的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通过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的偏离度进行分析,找出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第五章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出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并对包括需求、供给、国际投资和贸易在内的基本要素进行优化设计;第六章则是基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运用区位商、区域竞争优势等指标对经济带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找到了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方向;第七章是在结合产业结构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基础上,参照前几章的分析结果,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现状提出可行性措施;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以及研究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分析法、系统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法、合理借鉴等多种方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内容,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这一课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冉珑[6](2007)在《自然资源保护法与循环经济法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为出发点和依据,旨在研究自然资源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循环经济及相关法律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兼容性、兼容的程度,探讨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新思维、新扩展与新形式。研究以自然资源和环境概念的法律界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联系、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我国和国际关于自然资源保护与立法的状况,指出为保护自然资源,国内外都为此致力于法律上的新突破、新扩展、新融合、新操作;致力于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不但在开发利用的生产过程中,而且在经济社会的运行中,竭力保护主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以支持其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以及德国、日本和我国的相关立法都在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上有新的探索与新的成果。同时指出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立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认为,需要吸取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长处,包括高度关注地球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突出强调“为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管理”;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努力维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优点。论文以大量篇幅列举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指出自然资源的保护除面临着开发利用与保护本身突出的不协调外,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破坏,污染物排放量的剧增,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惊人的严重浪费等,使得自然资源保护处于一种合围的“四面楚歌”的境地之中。如何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及时解决生态恶化和资源超常规利用两大难题,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保护与立法需要引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新思维、新思路,自然资源的保护及自然资源的保护法必须纳入新的经济运行系统或模式中。研究认为自然资源保护立法应遵循十大原则。研究认为,生态工业设计,工业共生体,生态工业园是国外对工业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形式、新创造。生态省建设是我国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新形式、新创造,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新形式、新创造,是在省域范围内,调整生产格局和政策格局,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一种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正因为这样,建设生态省的各级人大都以人大决议的方式通过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包括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保障。这种新形式和新创造,得到法律意义上的肯定,也是在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循环经济法,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循环经济法相结合的法律的一种新形式、新创造。研究认为,自然资源最有效的保护将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的理念、宗旨、规定需要在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应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护法神”或最负责的“监护人”。对循环经济相关法律的完善、整合及其配套、论文估计了三种可能的法律动态。研究认为制定法律、完善法律、以及配套有关规定,都是立法本身的内容程序和步骤。在当前,在有的法律尚不完善,尚未出台配套规定的时候,要依据法律的宗旨、原则,结合实际,努力创造法律实施的条件,这在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促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过程中,特别是有关地方政府和法律主管部门在法律之间的衔接上,空档处的衔接上,程序的贯通上,主动沟通上,尤其显得迫切和需要。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新形式——生态省,即是创造法律实施条件的典型案例,也是创造性立法保护自然资源的典型案例。上述研究结论与观点尚未见文献报道。

梁佳[7](2007)在《辽宁在东北亚区域中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合作途径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己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如何寻找和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发挥该地区地缘战略及经济互补优势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讨论辽宁在东北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环渤海和辽东半岛沿岸通往世界的最近点。进一步发挥辽宁的地域、环境、资源及人力资源等优势,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辽宁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分别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亚区域的国际战略地位及其发展机会,运用SWOT方法对东北亚在全球经济下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辽宁地区与东北亚区域进行合作对其经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大环境的概括,了解到辽宁参与东北亚合作的必然性,首先从辽宁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投资及人力资源等合作方面出发,找到这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运用辽宁与东北亚贸易合作的相关系数分析,通过SPSS分析及SWOT战略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参与并建立一个适合本地区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的战略,来促进辽宁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杨金洲[8](1994)在《大环渤海区域联合战略升级》文中认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为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组织地区性的自由贸易集团。我国为适应这种时代潮流,也正在积极推进区域性联合,以使中国经济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其中关于大环渤海地区的进一步联合和战略升级,便是这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刊编辑部[9](1994)在《重要提示》文中认为 读者朋友新年快乐!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说,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并提出了今后经济改革的重点与方向。中国经济改革的航船再鼓风帆,经济理论界也再度活跃。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改革的每次推进都会带来新的机会和希望。 本期《权威言论》栏中《三中全会的新突破》从理论上剖析了今后经济改革的重点、进程和趋势。

二、大环渤海区域联合战略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环渤海区域联合战略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托育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持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托育服务
        2.1.2 0-3 岁儿童托育服务需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
        2.2.2 社会福利方法论
        2.2.3 儿童权利论
3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模型构建
    3.2 研究假设
        3.2.1 婴幼儿自身因素
        3.2.2 婴幼儿家庭因素
        3.2.3 托育机构因素
        3.2.4 政府因素
    3.3 变量操作与问卷设计
        3.3.1 变量操作化
        3.3.2 问卷设计
        3.3.3 样本选择
        3.3.4 预调查与问卷修改
        3.3.5 正式问卷发放和回收
4 公共托育服务需求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婴幼儿自身情况
        4.1.2 家长个人特征情况
        4.1.3 家庭类型
        4.1.4 对托育机构需求的基本情况
        4.1.5 婴幼儿家长参与托育服务意愿、态度与行为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影响因素交互分析及卡方检验
        4.4.1 婴幼儿自身因素
        4.4.2 家庭因素
        4.4.3 机构因素
        4.4.4 政府因素
    4.5 托育服务需求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5.1 变量确定
        4.5.2 二元Logistic模型的建立
        4.5.3 回归模型检验
        4.5.4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4.5.5 假设验证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婴幼儿自身因素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
        5.1.2 家庭因素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
        5.1.3 机构因素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
        5.1.4 政府因素对托育服务需求的差异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大0-3 岁儿童公共托育服务财政补贴
        5.2.2 提高托育机构及人员的专业性
        5.2.3 建立多元的公共托育服务供给形式
        5.2.4 颁布专门的《儿童养育法》
        5.2.5 明确管理责任,健全托育服务监督体系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共托育服务需求意愿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2)基于4V理论的均胜安全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路线与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销理论的发展演进
        2.1.1 4P营销理论
        2.1.2 4C营销理论
        2.1.3 4R营销理论
        2.1.4 4V营销理论
    2.2 营销理论对比分析
        2.2.1 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
        2.2.2 追求顾客满意的为目标的4C理论
        2.2.3 建立客户忠诚度为目标的4V营销理论
第3章 均胜安全公司营销现状
    3.1 均胜安全公司简介
    3.2 均胜安全产品的营销简况
第4章 均胜安全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4.1 均胜安全产品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治因素分析
        4.1.2 经济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1.5 环保因素分析
        4.1.6 法律因素分析
        4.1.7 分析结论
    4.2 均胜安全产品营销的竞争环境分析
        4.2.1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4.2.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4.2.3 购买方的计价议价能力
        4.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2.5 替代者的威胁
        4.2.6 分析结论
    4.3 均胜安全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
        4.3.1 均胜安全产品的营销优势分析
        4.3.2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劣势分析
        4.3.3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机会分析
        4.3.4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威胁分析
        4.3.5 分析结论
第5章 基于4V理论均胜安全公司营销调查与问题分析
    5.1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调查
        5.1.1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5.1.2 调查结论
    5.2 均胜安全4V营销现状
        5.2.1 4V-差异化现状
        5.2.2 4V-功能化现状
        5.2.3 4V-价值化现状
        5.2.4 4V-共鸣化现状
    5.3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5.3.1 差异不明显
        5.3.2 功能不丰富
        5.3.3 附加价值不充分
        5.3.4 共鸣不突出
第6章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4V营销策略
    6.1 均胜安全公司产品的STP分析
    6.2 差异化策略
    6.3 功能化策略
    6.4 附加值策略
    6.5 共鸣性策略
第7章 4V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丰富组织架构建设
    7.2 优化人力资源制度建设
    7.3 加大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7.4 加大公司的文化和产品宣传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对策研究 ——以蓬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背景和意义
    2.国内外文献综述
    3.研究内容和结构
    4.研究方法
    5.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1章 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概述
    1.1 投资软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1.2 投资软环境的构成要素
    1.3 投资软环境的作用
    1.4 优化投资软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2章 实证分析:蓬莱市投资软环境的状况分析
    2.1 蓬莱市投资软环境的现状
    2.2 蓬莱市投资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2.3 蓬莱市投资软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第3章 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差异化政策,吸引项目和人才
    3.2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政务环境
    3.3 建设专业园区,各产业融合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产业转移界定与分类
        1.2.2 产业转移的宏观作用:产业结构优化
        1.2.3 产业转移的微观表现:企业跨区域投资行为
    1.3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总体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和主要数据说明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分析框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位论
        2.2.2 梯度推移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产业转移综述
        2.3.2 国内产业转移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与分析模型
    3.1 产业转移的形成及作用机理
        3.1.1 效应分析
        3.1.2 形成要件
        3.1.3 驱动机制
        3.1.4 核心要素
        3.1.5 演进路线
    3.2 产业转移区域视角:中心城市
        3.2.1 中心城市区域定位
        3.2.2 中心城市区域效应:城市群的形成
        3.2.3 中心城市区域效应:产业结构演进
        3.2.4 中心城市经验借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转移
    3.3 产业转移企业视角:基于不同所有制
        3.3.1 企业转移的一般行为分析
        3.3.2 基于所有制视角的企业动因研究
        3.3.3 基于所有制视角的动因分析框架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背景及特点研究
    4.1 上海产业发展演化历程研究
        4.1.1 城市功能演化历程
        4.1.2 产业结构演化历程
        4.1.3 产业布局演化特征
    4.2 上海产业转移的外部影响:政策导向
        4.2.1 国家层面的政策背景
        4.2.2 上海市级的政策导向
    4.3 上海产业转移的宏观态势
        4.3.1 总体规模
        4.3.2 空间特征
        4.3.3 目标形式
        4.3.4 发展趋势
    4.4 上海产业转移区域载体演化研究:园区层面
        4.4.1 国内园区合作共建的发展历程
        4.4.2 合作共建园区行为模式的演化
        4.4.3 上海与异地合作园区的主要形式
        4.4.4 上海园区异地合作案例:漕河泾开发区
    4.5 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产业层面
        4.5.1 时间维度
        4.5.2 空间维度
    4.6 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企业层面
        4.6.1 时间维度
        4.6.2 空间维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外资企业视角
    5.1 上海利用外资的进程及基本特征
        5.1.1 起步探索阶段:以直接投资为主
        5.1.2 快速发展阶段:外资来源渠道多元化
        5.1.3 稳步提高阶段:总部经济初显成效
        5.1.4 新常态化阶段:调整结构保持增长
    5.2 外资对上海国民经济的作用与贡献
        5.2.1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2.2 有效弥补资金缺口
        5.2.3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5.2.4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5.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外资企业
        5.3.1 时间维度的总体态势:稳步向外转移
        5.3.2 空间维度的总体态势:趋向东部的圈层式扩散模式
        5.3.3 产业维度的总体态势:向外转移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5.3.4 转移企业的主要区域: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
    5.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外资企业
        5.4.1 以长三角地区为集聚地的区位选择态势
        5.4.2 以东部省份为集聚地的重点行业区位选择态势
        5.4.3 以东部地区重点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区位选择态势
        5.4.4 以梯度递减为特征的制造类企业区位选择态势
    5.5 重点案例研究:巴斯夫集团
        5.5.1 案例选择原因
        5.5.2 案例简介
        5.5.3 区位选择
        5.5.4 动因研究
    5.6 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研究:外资企业
        5.6.1 规模扩张型产业转移
        5.6.2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国资国企视角
    6.1 上海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历程
        6.1.1 探索启动阶段
        6.1.2 先行先试阶段
        6.1.3 不断突破阶段
        6.1.4 提高再探索阶段
    6.2 国有企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6.2.1 生产总值占据主导地位
        6.2.2 经济效益显着提升
        6.2.3 经济社会效益联动发展
        6.2.4 引领服务产业结构调整
    6.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国资国企
        6.3.1 产业转移总体趋势和特征:境内
        6.3.2 产业转移总体趋势和特征:境外
    6.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国资国企
        6.4.1 总体区位选择态势
        6.4.2 重点行业的区位选择态势
    6.5 重点案例研究:上汽集团
        6.5.1 案例选择原因
        6.5.2 案例简介
        6.5.3 区位选择和布局
        6.5.4 动因模式
    6.6 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研究:国资国企
        6.6.1 规模扩张型产业转移
        6.6.2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6.6.3 功能整合型产业转移
        6.6.4 政治驱动型产业转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民营企业视角
    7.1 上海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7.1.1 萌芽阶段
        7.1.2 快速发展阶段
        7.1.3 提速腾飞阶段
        7.1.4 新常态化发展阶段
    7.2 上海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7.2.1 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7.2.2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7.2.3 科创建设的有力支撑
        7.2.4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
        7.2.5 保障就业的关键渠道
    7.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民营企业
        7.3.1 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主要特征
        7.3.2 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主要问题
    7.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民营企业
        7.4.1 以三大经济圈为集聚地的总体区位选择态势
        7.4.2 以主要经济区为集聚地的重点行业区位选择态势
        7.4.3 以长三角重点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区位选择态势
        7.4.4 以梯度递减为特征的制造类企业区位选择态势
    7.5 重点案例研究:复星集团
        7.5.1 案例简介
        7.5.2 区位选择
        7.5.3 动因模式
    7.6 基于近400份问卷的产业转移实证研究:民营企业
        7.6.1 问卷设计及发放
        7.6.2 问卷描述性统计
        7.6.3 民营企业三阶段产业转移动因分析:Logit模型的建立
        7.6.4 民营企业转移模式的交叉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
    8.1 基于企业视角和重点区域的比较研究
        8.1.1 企业视角下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的比较研究
        8.1.2 基于区位熵的上海与江苏制造业比较研究
    8.2 强化区域政策构建与机制安排:区域层面的政策建议
        8.2.1 落实国家政策发挥上海龙头引领作用
        8.2.2 加强促进产业转移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建设
        8.2.3 加强上海向重点区域产业转移规划的引导作用
        8.2.4 把握国家战略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开放市场体系建设
        8.2.5 以政府间协议为基础构建多层次行政协调机制
        8.2.6 加强上海与重点区域间的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
    8.3 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领与指导: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8.3.1 加强体制改革为上海产业转移夯实基础
        8.3.2 以价值链整合为方向明确上海产业转移定位
        8.3.3 不断探索园区共建的产业利益共享机制
        8.3.4 学习国外经验进一步为上海产业转移服务
    8.4 企业行为与发展的保障引导: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8.4.1 以明确重点为抓手提供服务保障和支持
        8.4.2 以企业联盟为纽带鼓励企业创新合作模式
        8.4.3 以对接平台为基础建立企业跨区域合作体系
        8.4.4 以园区合作共建为方向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特性
    2.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2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2.2.3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2.2.5 雁行形态学说
    2.3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原因
        2.3.1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2.3.2 工业结构高度化的规律
        2.3.3 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
    2.4 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3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现实 格局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3.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实格局
        3.2.1 辽宁沿海经济带GDP总量在辽宁省的地位
        3.2.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与辽宁省比较
    3.3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区域合作中的重新定位
        3.3.1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3.2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纽带
        3.3.3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环渤海经济区中的作用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评价
    4.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评价
        4.1.1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内涵
        4.1.2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评价
        4.1.3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评价
    4.2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结构效应的评价
        4.2.1 产业结构结构效应评价模型简介
        4.2.2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效应评价体系的建立
        4.2.3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4.3 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产业存在的问题
        4.3.1 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3.2 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3.3 辽宁沿海经济带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思路的设计
    5.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5.1.1 找准突破口,全面推进
        5.1.2 自主创新,加快产业集聚
        5.1.3 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5.1.4 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2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的要素
        5.2.1 供给结构的优化
        5.2.2 需求结构的优化
        5.2.3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5.2.4 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5.3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5.3.1 指导思想
        5.3.2 目标取向
        5.3.3 优化重点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的 选择
    6.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
        6.1.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6.1.2 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6.1.3 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6.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6.2.1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选择的数据分析
        6.2.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的选择
    6.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的发展途径
    6.4 本章结论
第7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7.1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促进沿海产业集群
    7.2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
    7.3 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临港经济
    7.4 加快辽宁港口物流业的建设
    7.5 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加速推动产业聚集
    7.6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7.7 正确认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国内其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差距
    7.8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7.9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
    7.10 本章结论
第8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自然资源保护法与循环经济法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然资源与环境概念的法律界定
    1.2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联系
    1.3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状况
        1.5.2 国外研究状况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自然资源立法概况
    2.1 我国自然资源的立法概况、特点及其自然资源保护上法律的缺失分析
    2.2 有关自然资源的国际法概况及其特点分析
第三章 我国自然资源概况及其面临的严峻问题
    3.1 自然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3.1.1 土地资源人均拥有量极低,土地资源超载的局面难以缓解
        3.1.2 可利用草地面积较大,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改善
        3.1.3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森林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3.1.4 水资源人均量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将处于紧张状态
        3.1.5 矿产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且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3.1.6 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近海污染严重
        3.1.7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濒危物种的生境逐渐缩小
    3.2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燃煤形成的大气污染和流经城市附近河流的污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3 资源利用效率低,大大加重了资源保护的难度
    3.4 浪费严重、浪费惊人,使资源保护雪上加霜
第四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新思维
    4.1 “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
    4.2 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3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原则
第五章 国内外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新扩展
    5.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与生效
        5.1.1 温室气体效应和全球变暖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与危害
        5.1.2 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5.1.3 减排 CO2 等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的双重功能。
    5.2 德国循环经济的立法
    5.3 日本循环经济法律模式
    5.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
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新形式
    6.1 生态省的涵义
    6.2 我国生态省建设概况
    6.3 生态省建设是我国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循环经济法,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法和循环经济法相结合的法律的一种新形式、新创造
第七章 自然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的完善、整合与配套
    7.1 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
    7.2 三种法律动态
第八章 创造自然资源保护相关法律实施的条件
    8.1 创造发展循环经济的分类构型模式
        8.1.1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8.1.2 渭北果业和奶畜业基地“两环一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8.1.3 关中循环经济的多样化模式:“宝鸡创佳创模”、“西安四化”、“杨凌生态农业科技示范”
        8.1.4 陕南循环经济的构型探索
    8.2 用好用活现行有关经济政策,制定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新的经济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辽宁在东北亚区域中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合作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
    2.1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评价
        2.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2.1.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2 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国际战略地位分析
        2.2.1 东北亚在国际经济中资源的优势地位
        2.2.2 东北亚地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有先导性地位
        2.2.3 东北亚物流在亚太乃至世界物流格局中占主体地位
        2.2.4 东北亚在欧亚大陆桥系统中占运输及传导地位
        2.2.5 东北亚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2.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机会
        2.3.1 经济全球化需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2.3.2 国际社会热心促进并推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2.3.3 东北亚各国地区政治形势已见缓和
        2.3.4 东北亚各国的区域一体化需求
    2.4 东北亚在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 SWOT 分析
3 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3.1 辽宁与东北亚区域各国的经贸合作现状
        3.1.1 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的贸易合作
        3.1.2 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的对外投资合作
        3.1.3 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的人力资源合作
    3.2 辽宁经济发展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相关性
        3.2.1 辽宁对东北亚区域进出口贸易额与辽宁省 GDP 增长的相关分析
        3.2.2 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
        3.2.3 其他经济因素对辽宁省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分析
        3.2.4 结论
    3.3 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在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3.2 在投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3.3 在人力资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 辽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 SWOT 分析
    4.1 优势(STRENGTH)分析
        4.1.1 地缘优势
        4.1.2 阶梯型产业结构优势
        4.1.3 资源互补优势
        4.1.4 产业基础优势
        4.1.5 交通运输优势
    4.2 劣势(WEAKNESS)分析
        4.2.1 市场化程度低
        4.2.2 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老化
        4.2.3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4.2.4 债务沉重,资金短缺
    4.3 机会(OPPORTUNITY)分析
        4.3.1 政府政策性支持
        4.3.2 产业结构的阶梯型转移
        4.3.3 与俄、远东地区的能源合作机遇众多
        4.3.4 朝鲜体制改革
        4.3.5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4.3.6 辽宁省农业产品竞争力的发展
    4.4 威胁(THREAT)分析
        4.4.1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4.4.2 商品交换的形式单一
        4.4.3 外商对辽宁投资规模较小
        4.4.4 法律制度不健全
        4.4.5 资源的枯竭
5 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研究
    5.1 辽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5.1.1 在贸易合作中
        5.1.2 在投资合作中
        5.1.3 在人力资源合作中
    5.2 辽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决策
        5.2.1 在贸易合作上的战略决策
        5.2.2 在对外投资上的战略决策
        5.2.3 在人力资源合作上的战略决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大环渤海区域联合战略升级(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托育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支持研究[D]. 张晨瑛.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基于4V理论的均胜安全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朱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3]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软环境对策研究 ——以蓬莱市为例[D]. 孙益文. 青岛大学, 2018(12)
  • [4]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D]. 杨昊.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徐江.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5)
  • [6]自然资源保护法与循环经济法相关性的研究[D]. 冉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7]辽宁在东北亚区域中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合作途径研究[D]. 梁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6)
  • [8]大环渤海区域联合战略升级[J]. 杨金洲. 经济世界, 1994(01)
  • [9]重要提示[J]. 本刊编辑部. 经济世界, 1994(01)

标签:;  ;  ;  ;  ;  

环渤海地区联合战略升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