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大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分析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大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分析

一、大班《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教学活动设计及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健毅,吴莉,郭桂琼[1](2021)在《基于幼儿主动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指出,探究是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幼儿科学探究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科学探究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没有真正发挥主动探究的功能。该研究在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科学探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幼儿主动性科学探究的设计策略:内容上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定科学探究的内容,及时生成科学探究活动;资源上要挖掘自然和生活材料资源的意义,诱发幼儿与客体互动的产生;方法上选用实践与操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确保幼儿与客体互动的实效性;实施上应提升问题设置的质量,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丁继昭[2](2021)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着学科本质特征,要求我们深化学科理解、响应学科大观念要求,通过对学科的深度研究来推进课程与教学,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过程。“物质能量传输”作为自然地理学科的一个视点(焦点),可以为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提供发展路向指引。系统构建并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把握丰富、庞杂且主线索常常内隐的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相当于明确了一个能够使之结构化的大观念。然而,当前对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高中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性并未充分关注。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思路,本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核心问题:物质能量传输蕴含了什么样的地理学科视角?如何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有何指向性要求?致力于达成构建学科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探讨教学指向三大目标。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系统探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引。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寻觅视点”“构建视角”和“确立视角”三方面内容。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找寻地理学科中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明晰其概念内涵及对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意义。第二,具体主要从地理学家普遍较为关注物质能量传输的“流”空间背景,物质能量传输中的具体过程序列,物质能量传输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状况和物质能量传输的整体功能表现等方面,沿着“空间背景→过程序列→重要特点→功能表现”的思路逐步递进、延展,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基本框架、维度构成和内容要点。第三,根据专家意见修正并确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主要包括: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和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等5个子视角,地理物质流视角、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入基础和关注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相互表达等12个内容要点。应用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探讨教学指向性要求”两方面。第一,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结合课程组织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构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分析课程标准和分析具体课程内容等。首先,以“物质能量传输”为大观念,基于该组织中心派生出: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再到“自然地理环境对物质能量传输过程的综合响应”三个“大单元”,最终落脚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从“大观念”到“大单元”是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一条“明线”,和“阐明人地关系”课程内容组织“暗线”一同搭建起了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其核心要素为:一个“大观念”、三个“大单元”、一条“暗线”、一条“明线”和一个“落脚点”。其次,针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所对应的课程内容侧重点。再次,总体分析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在大观念视野下围绕物质能量传输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基本交集状况。最后,基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之间的科学演进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结合知识、能力、思维(视角)和价值观念等课程组织要素,主要从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视角和地理价值观等方面,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来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中的“逻辑链”,明晰地理学科能力解构中的“核心项”,捕捉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第二,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针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提出指向性要求,引导教学预期、体现学科本质,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既有教学案例,依据“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思路,阐述教学指向的实践应用。具体来说,第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把直观看到的事物抽象归纳为相应层次的地理物质能量;(2)引导学生运用学科逻辑建构起基本的物质能量概念体系;(3)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事物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流”。第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过程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基础,明确地理过程思维起点;(2)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作用主体,把握地理过程思维中项;(3)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输出结果,抵达地理过程思维终点。第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及早提示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做好教学铺垫;(2)着重关照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双过程,察觉教学盲区。第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地域差异时充分关注其地理过程本源;(2)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时注重比较其地域差异特点。第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以组合思维把握要素和地域,认识空间结构;(2)引导学生以整体观念统筹多地理过程,理解整体功能。

祝敏[3](2020)在《浅谈多媒体教育课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教育课件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并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初次接触多媒体教育课件的人,一定会被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的效果深深吸引。其实,它实质上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影视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信息学、电子技术学等众多学科与技术的一门技术。多媒体教育课件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二维三维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能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处理功能,能根据教育目标、孩子兴趣、爱好和需要而制作,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吴艳虹[5](2020)在《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学科中具体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体现的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功能和价值。“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教学研究有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对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有较大的帮助。初中是学生化学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日后的化学学习、“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基础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的“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发展进阶模型理论作为的指导,进行了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现状调查、教学策略的凝练、教学设计的开发、前后测试题的设计等一系列工作,达到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发展的目的。本研究涉及的六个教学案例分别来自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五个一级主题,具体分别是: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和灭火。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本研究中采用的四个教学策略:丰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类型和层次、注重变量控制思想的落实、建立观点—结论—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生活问题和化学问题的相互转化思路皆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化学学科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发展。(2)以“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发展进阶模型为指导的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发展。经过对学生在六次案例实施前后测成绩、三次月考成绩和期末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化学学科能力都优于接受常规教学的对照班学生,其中实验班学生的一级能力要素:迁移创新能力及二级能力要素:辨识记忆、分析解释、简单设计、创新思维的能力都高于对照班且与对照班成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在三次月考、期末考中班级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且第二次月考和第三次月考的成绩与对照班形成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在三次月考和期末考中的实验探究题班级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并与对照班形成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本研究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教学实践是有效的。

朱梦涵[6](2020)在《0-6岁儿童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之行动研究 ——以W自然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面临的教育环境是自然匮乏和都市发展的一个矛盾状态。面对儿童亲近自然的缺失,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幼儿园开始关注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在自然环境里为儿童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与大自然进行深度交融,以此来释放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的人格与情感健康发展。不得不承认,自然教育从来都是开启儿童心灵和技能的一把钥匙。本研究试图探索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构的可行性,其中包括课程的理论基础、自然主题的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设定以及课程实施的路径。另外,研究也试图讨论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为日后国内自然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实践探索提供丰富经验和借鉴意义。本文以行动研究为范式,选取山东省潍坊市W自然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与专家、园内一线教师协同合作,组成教研团队,探索其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模式与实施方案,前后共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历时两年。本研究在课程建构和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方案,收集过程性资料,并对25名参与课程建构或实施的教师与家长多次进行开放式访谈,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成效的分析。研究表明: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及实施取得了可观的阶段性成效。首先,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更新了W园自然教育理念;其次,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家长的观念转变;再者,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立旭[7](2019)在《中韩小学科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科学教材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教材的编写特色可大致体现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状况和水平。韩国是整个亚洲地区科技与教育事业均高度发达的国家,因而其基础科学教育的历次发展改革以及教材的编制、设计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可研究性。通过对我国和韩国两套小学科学教材的分析比较研究,将进一步扩大小学科学教材研究范围,丰富教材比较研究理论,还可借鉴其优秀编写经验和特色为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提供一些参考,进而缩短与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本文选取的是在中国广泛地区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和由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和国家图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本次研究在中韩两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背景下,阐述中韩两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历程及现行教材概况,接着以两套教材的“地球与宇宙”模块为例,细细梳理两套教材的编排结构包括单元结构和知识结构;内容选择包括知识的广度、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难度;呈现方式包括语言组织、插图设置、栏目设计以及科学探究的安排。并在分析比较中发掘两套教材的特色和异同。通过研读文献、文本,利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等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了两国小学科学教材并得出对我国教材编写与修订的启示:教材的编排结构应多样化并增加单元整理模块;内容选择应突出“学材”特质,彰显生活化;呈现形式应多元化,提升教材可读性;注重以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新美[8](2019)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就必须将信息技术的成果应用其中。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在五大领域课程中,语言课程既是单独的一个领域,同时又涵盖和贯穿在其他四大领域中,各领域具有普遍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语言课程的整合上来,是幼儿园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篇论文以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研究为题,建立起支撑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课题的理论化框架,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归因,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整合的特征,最终建构出整合模式。此次研究以大量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法进行研究综述,利用调查法进行访谈和问卷回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对此次论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最终形适用于本篇论文的概念,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脑科学理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等方面阐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实践过程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其次,笔者以银川市三所公办幼儿园为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结果、整理分析数据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厘清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作深入剖析。然后,将整合设计、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以及案例分析作为实践研究内容。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流程三个方面阐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教案设计需要思考的方面,并且说明了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选取了大、中、小班不同的案例,通过呈现案例对整合的效果评价分析,总结概括其特征,为最终的模式建构做准备。最后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案例特征的概括,根据要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关键内容提取整合模式的核心要素,即教师、幼儿、教学内容、领域目标以及信息技术。整理出模式所需的关键词,最终确定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幼儿探究”这一模式进行的,建构“情境—探究”模式,并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策略进行论述。

裘敏华[9](2018)在《新教育实验下小学科学有关化学的主题教学的开发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学校、课堂及教师也在渐渐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因此科学课程主要选择的也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兴趣的内容且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让学生能独立解决难题并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并最终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是新教育实验的行动之首,倡导将阅读和写作融入教育。在此背景下,考虑通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主题教学,引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提升科学探究的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本文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根据相关教育理论,结合生物、物理、化学新课程标准、新教育实验理念和初中教材的内容,对主题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做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主题教学进行了开发。结合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以“生命之源——水”主题为例,对“水”教学单元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建构小学科学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实践证明,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张文娟[10](2018)在《渗透化学观念的高中化学模糊概念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概念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成功的解决问题;在现有的化学教学中,以事实性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导致学生产生“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这样的认识,是导致我们教学中心偏移的主要原因,在此之下以“概念”为本,以“观念”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也是我们有效的帮助学生更深刻、全面理解概念的主要方向和方法。本研究选择了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溶解性三个贯穿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理论研究方面:在综合国内外有关化学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的不同,特别是渗透化学观念的概念教学方面的不同,发现缺少化学模糊概念中具体概念的研究;对化学概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进行梳理;认识化学观念的内容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观念的重要意义。第二,学科解析方面:对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溶解性三个贯穿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从化学热力学、电化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使模糊概念更为明确。第三,调查研究方面:应用已有问卷,选取实习学校的教学班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学生的化学观念以及三个模糊概念的认识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调查数据显示:能量观、分类观与学生考试成绩呈显着性相关,但微粒观与学生考试成绩不呈现显着性相关,学生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不存在性别差异,各化学观念之间呈现显着性相关。第四,案例研究方面:首先,对人教版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化学4(选修)中涉及到的化学观念、知识载体进行总结;再按照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结合调查情况,以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溶解性为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最后,从教师意识、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得以解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研究从化学热力学、电化学的角度对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溶解性三组重要的概念进行学科解析,在对学生相关化学观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观念建构模型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整个过程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2)本研究对概念教学和化学教学中如何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概念为本的教学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化学概念、化学事实性知识、化学观念三者在教学中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实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对学生化学观念的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学生化学观念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大班《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教学活动设计及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班《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教学活动设计及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幼儿主动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定科学探究的主题内容,及时生成科学探究活动
    (一)关注幼儿兴趣点,提升探究内驱力
    (二)抓住日常教育契机,及时生成科学探究活动
二、挖掘自然和生活材料资源的意义,诱发幼儿与客体互动的产生
    (一)紧扣幼儿生活,挖掘并把握意义材料
    (二)提供可操作性强的适切材料,激发幼儿进行主动且有意义的探究
三、选用实践与操作的科学探究方法,确保幼儿与客体互动的实效性
    (一)围绕儿童发展特点,引导幼儿参与实践
    (二)选用适宜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与客体的主动构建
四、提升问题的质量,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
    (一)提高问题意识,明确提问目的
    (二)变“问话”为“问题”,诱发幼儿科学实践

(2)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深化课程改革需要回归到扎实的学科本体研究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
        三、关注物质能量传输具有地理学科大观念的意蕴
        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深究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综述
        一、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范围
        二、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综述
        三、关于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研究综述
    第二节 高中课程与教学对物质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
        一、课程理解时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二、教学实施中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第三章 地理大观念视野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 寻找具有课程与教学意义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
        一、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梳理学科组织体系
        二、洞察地理学科研究中的物质能量传输内在视点
        三、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课程与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围绕学科视点初步构建地理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统一关系视角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的初步确立
第四章 基于专家认同度调查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确立
    第一节 专家意见咨询问卷设计与改进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改进
    第二节 专家意见咨询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分析
    第一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总体把握
        一、搭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
        二、把握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三、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交集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具体分析
        一、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逻辑链”
        二、明晰地理学科能力中的“核心项”
        三、关注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
        四、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第六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
    第一节 大观念视野下从学科本体到教学指向性要求的逻辑进路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专家咨询问卷试用版
    附录二:专家咨询问卷正式版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浅谈多媒体教育课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二、如何在幼儿园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课件
    (一)根据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以及活动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
    (二)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课件的可使用率和教育内涵
    (三)教师应积极参与各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学习、尝试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课件,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课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学生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重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1.2.2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培养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2.2 理论基础
        2.2.1 化学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
        2.2.2 基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发展进阶模型教学设计
        2.2.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设计
第3章 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对象的选择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习理解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3.3.2 应用实践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3.3.3 迁移创新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
    4.1 丰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类型和层次
    4.2 注重变量控制思想的落实
    4.3 建立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4.4 构建生活问题和化学问题相互转化的思路方法
第5章 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5.1 案例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5.1.1 教学设计
        5.1.2 相关试题设计
        5.1.3 数据分析
        5.1.4 学生访谈结果
    5.2 案例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5.2.1 教学设计
        5.2.2 试题设计
        5.2.3 数据分析
        5.2.4 学生访谈结果
    5.3 案例三“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5.3.1 教学设计
        5.3.2 试题设计
        5.3.3 数据分析
        5.3.4 学生访谈结果
    5.4 案例四“水的组成”
        5.4.1 教学设计
        5.4.2 试题设计
        5.4.3 数据分析
        5.4.4 学生访谈结果
    5.5 案例五“质量守恒定律”
        5.5.1 教学设计
        5.5.2 试题设计
        5.5.3 数据分析
        5.5.4 学生访谈结果
    5.6 案例六“燃烧和灭火”
        5.6.1 教学设计
        5.6.2 试题设计
        5.6.3 数据分析
        5.6.4 学生访谈结果
    5.7 阶段性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
    附录3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前后测试题
    附录4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教学设计
    附录5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前后测试题
    附录6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设计
    附录7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前后测试题
    附录8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附录9 “水的组成”前后测试题
    附录10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附录11 “质量守恒定律”前后测试题
    附录12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附录13 “燃烧和灭火”前后测试题
    附录14 学生成绩汇总
    附录15 第一次月考试卷
    附录16 第二次月考试卷
    附录17 第三次月考试卷
    附录18 期末试卷
致谢

(6)0-6岁儿童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之行动研究 ——以W自然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自然”的概念
        二、“自然教育”的概念
        三、“园本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相关文献研究
        一、自然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
        二、国外自然教育发展脉络、课程模式及相关政策
        三、国内自然教育发展现状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自然教育园本课程理论与建构
    第一节 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华德福幼儿教育理念
        四、建构主义下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课程建构的顶层设计
        一、课程核心理念
        二、课程定位思考
    第三节 课程建构的内容选择
        一、自然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二、季节与主题的选择
        三、活动方案示例
第四章 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实施与改进
    第一节 课程行动研究概况
        一、研究模式
        二、研究安排
        三、研究准备
    第二节 第一轮实施与改进
        一、0-3岁自然教育园本课程试实施
        二、反思与改进
        三、第一轮实施总结
    第三节 第二轮实施与改进
        一、0-3岁自然教育园本课程正式实施
        二、反思与改进
        三、第二轮实施总结
    第四节 第三轮实施与改进
        一、3-6岁自然教育园本课程问题研讨
        二、3-6岁自然教育园本课程正式实施
        三、反思与改进
        四、第三轮实施总结
第五章 自然教育园本课程进展与成效
    第一节 研究进展
    第二节 研究成效
        一、理念的认同
        二、儿童的转变
        三、教师的转变
        四、家长的反馈
        五、课程的反馈
    第三节 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
        二、解决方案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韩小学科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小学科学教材研究现状
        (二) 小学科学教材的比较研究现状
        (三) 当前研究小结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韩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及教材概况
    一、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及教材概况
        (一)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概况
        (三)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
    二、韩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及教材概况
        (一) 韩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 韩国小学科学教材概况
        (三) 韩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 中韩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模块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教材内容编排结构的比较
        (一) 单元结构
        (二) 知识结构
    二、教材呈现内容的比较
        (一) 内容广度
        (二) 内容深度
        (三) 内容难度
    三、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比较
        (一) 语言组织
        (二) 插图设置
        (三) 栏目设计
        (四) 科学探究
第三章 中韩小学科学教材比较于我国的启示
    一、编排结构应多样化并增加单元整理等模块
    二、内容选择应突出“学材”特质,彰显生活化
    三、呈现形式应多元化,提升教材可读性
    四、注重以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
        二、幼儿园语言课程
        三、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脑科学理论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价值
        一、提升语言趣味,增加师幼互动
        二、细化操作步骤,便捷语言教学
        三、加强内容流通,深化语言情感
        四、丰富评价手段,促进语言发展
        五、借力家长优势,拓展语言资源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幼儿园概况及信息技术配备情况
        一、幼儿园介绍
        二、幼儿园信息技术设备配备情况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语言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二、观摩情况分析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问题分析
        一、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偏低
        三、课程整合理论相当欠缺
        四、缺少可操作的整合模式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归因分析
        一、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缺失
        二、优质语言教学资源短缺
        三、教师陷入课程整合误区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教学设计原则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案例实施
        —、实施过程分析
        二、案例实施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实施效果
        一、案例分析
        二、实施效果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模式建构
    第一节 建构模式的要素确定
        一、幼儿语言课程的构成要素及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模式的要素确定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模式:“情境一探究”模式
        一、确定关键词
        二、模式的表述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创设整合环境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作用,避免盲目应用
        三、熟悉幼儿语言课程内容,提升整合效果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优化信息素养
        五、了解幼儿真实需求,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9)新教育实验下小学科学有关化学的主题教学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研究背景
        0.1.1 源于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需要
        0.1.2 源于教师教学的需要
        0.1.3 源于对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期盼
    0.2 课题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3 课题研究内容
    0.4 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科学主题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1.1 主题教学的内涵
    1.2 主题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 小学科学主题教学的理论
    2.1 新教育实验简介
    2.2 新科学教育理念
    2.3 主题教学的特点
    2.4 小学科学教学的分析
第三章 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研究
    3.1 教师教学的调查
    3.2 学生学习的调查
第四章 小学科学主题教学的策略
    4.1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
    4.2 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
        4.2.1 主题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4.2.2 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
    4.3 主题教学内容的组织
    4.4 主题教学的评价方式
第五章 小学科学主题教学的实践
    5.1 教学实践
        5.1.1 实践对象
        5.1.2 实践时间
        5.1.3 实践步骤
    5.2 小学科学主题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5.2.1 案例一:大自然中的水
        5.2.2 案例二:大自然中水的变化
        5.2.3 案例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5.3 实践评价分析
        5.3.1 学生科学素养、科学阅读态度分析
        5.3.2 学生探究能力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渗透化学观念的高中化学模糊概念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1.1.2 概念教学的意义
        1.1.3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4 化学观念对化学概念理解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化学基本观念
        2.1.2 模糊概念
        2.1.3 概念教学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2.2.2 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2.2.3 国内外化学概念教学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思路及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统计分析法
        3.2.4 案例研究法
第4章 理论基础
    4.1 概念为本的教学理论
        4.1.1 核心观点
        4.1.2 内容
    4.2 建构主义理论
        4.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4.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4.3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3.1 起源
        4.3.2 主要观点
第5章 物质溶解性、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学科解析
    5.1 物质溶解性模糊概念的热力学学科解析
    5.2 物质酸碱性模糊概念的热力学学科解析
    5.3 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模糊概念的电化学学科解析
第6章 高中生化学观念认识水平的调查研究
    6.1 结构
    6.2 理论分析
        6.2.1 微粒观认知水平
        6.2.2 分类观认知水平
        6.2.3 能量观认知水平
    6.3 调查数据分析
        6.3.1 能量观、分类观、微粒观的相关性分析
        6.3.2 化学观念水平与化学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6.3.3 高中生化学分类观、能量观观念水平现状分析
        6.3.4 高中生化学分类观观念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6.3.5 高中生化学能量观观念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6.3.6 高中生化学微粒观观念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6.3.7 能量观、分类观、微粒观中模糊概念的理解情况分析
第7章 渗透化学观念的高中化学模糊概念教学案例研究
    7.1 教材分布
    7.2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
        7.2.1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
        7.2.2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模型
    7.3 模糊概念案例设计
        7.3.1 基于物质溶解度的模糊概念的教学设计方案
        7.3.2 基于物质酸碱性的模糊概念的教学设计方案
        7.3.3 基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模糊概念的教学设计方案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教学建议
    8.3 研究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大班《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教学活动设计及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幼儿主动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J]. 黄健毅,吴莉,郭桂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D]. 丁继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浅谈多媒体教育课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J]. 祝敏. 家教世界, 2020(36)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研究[D]. 吴艳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0-6岁儿童的自然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之行动研究 ——以W自然幼儿园为例[D]. 朱梦涵.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中韩小学科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为例[D]. 徐立旭. 扬州大学, 2019(02)
  • [8]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课程整合研究[D]. 李新美. 宁夏大学, 2019(02)
  • [9]新教育实验下小学科学有关化学的主题教学的开发与实践[D]. 裘敏华. 苏州大学, 2018(04)
  • [10]渗透化学观念的高中化学模糊概念案例研究[D]. 张文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大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